第一篇:英语热影响了汉语教学吗
浅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刘道义
近来,社会上有些人大谈“英语热”影响了母语即汉语的教学,因而提出以降低英语提高汉语在高考中的分值来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然,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时期,这一招会有一定效果。然而,我对于这一建议的出发点难以赞同,对用这种方法能否达到促进汉语教学的目的,我也持怀疑的态度。
我在《外语教育不可削弱》[1]与《外语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2]两篇文中曾提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说得很简单。最近,读了《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3]一书很受启发,我试图较深入地与外语界和语文界的人士一起探讨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一、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的地位空前提升,不断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英语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这是英语热的根本原因。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英语就不会降温。当前英语是否过热?实际是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例如,高考必考外语使得一些有特长的但外语成绩差的考生难以上大学;各种职业招聘都要外语资格证;职业学校不论专业特点都要求学生学外语;外语学习低龄化,家长争相送小学低年级和幼儿上英语培训班,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其实,这些是属教育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不应该一股脑归罪于英语热。至于英语热是否影响了汉语教学,需要调查和实证。中小学乃至整个社会一向重视语文课,有充足的课时、好的师资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学条件优于英语教学。只有为数极少的刚刚起步的国际班使用全英语教学,学生可能对语文学习有所放松。即使外国语学校也很重视语文课,由于汉语与英语相互交融,外语学得好的学生汉语也不会差。如果,学生普遍存在对语文不够重视或不感兴趣,这首先要从语文教学本身找原因,而不好埋怨别的学科。正像英语教学出了问题,就该分析自身的问题,怎么能把责任推到别的学科身上去呢?所以,汉语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仅靠高考增加分值是难以奏效的。
二、英语对汉语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1.英语对汉语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19世纪以来,我们的先辈对比汉语与英语,发现汉语缺乏规范的拼音和语法规则,为了方便国人学习汉语,也为了减少外国人学汉语的困难,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早在清末就有一位名叫卢憨章(1854-1928)的厦门人,去新加坡学过三年英语回国后,研究拼音字,于1892年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普及教育、兴科学,使用拼音字可大大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1918年一种新的注音方案(玻、坡、模、佛)开始运作,到了1930年,注音符号与罗马字拼音名并存,普及到词典和启蒙童稚读物中。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他还说:“看起来还是以采取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经过多次研究,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开始向全国小学推行。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与英语26个字母相同,通过汉语拼音将汉字词汇音译成英文词汇,创造了极为方便快捷的途径,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国际交流。同时,世界各国愿意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上说的是借助英语字母创造了汉语拼音。我们的前辈还借鉴了英语语法创建了汉语语法。1898年马建忠(1844-1900)受英语语法的启发,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以“词本位”为基础的汉语语法《马氏文通》。1924年,黎锦熙出版了《新著国语语法》,创立了“句本位”的语法体系。1943年,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法》,提出了汉语无屈折作用和汉语词无形态变化的观点。以后,丁声树、朱德熙、吕叔湘等均仿照英语语法继续研究汉语语法。“借英鉴汉”“以英套汉”的研究方法固然建立了汉语语法,但毕竟没有摆脱西方的影响,缺少中国自己的语言理论,因而在世界上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
据吕叔湘、许国璋、钱冠连等先生的分析,问题的原因在于外语界与汉语界长期老死不相往来。汉语界人士以音韵、训诂、方言、汉语语法的研究为主,外语界人士则以解释国外语言学派的理论为主。汉语界缺乏精通外语的人才,外语界罕见精通古汉语的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提倡,语言专业(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的研究人员应精通汉语和一至两种外语。那种“研究汉语的不必学外语”和“研究外语的不必学古汉语”的观点是狭隘的。应加强汉语与英语及其他外语的交流,外语与汉语互相学习、交流、借鉴,共同发展。21世纪也应多出像赵元任、林语堂、季羡林以及前面提到的大师级的人物,英语和汉语都非常娴熟,并能在语言研究上有真知灼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汉语,就要解放思想,借助外语,创新改革,创立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汉语语言学理论,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2.英语对推广和普及汉语的作用
向世界各国推广和普及汉语自然要借助英语和其他外语。从1990年我国设立“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以来,外国考生人数迅速上升。为了更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和学习汉语,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发起创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计划。到2012年底,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4]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进一步强劲,全球“汉语热”必将持续升温,并深入世界各个角落。据乐观预计,用不了多久,中文将和英语、西班牙语一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工作语言。[5]
3.凸显汉语在网络上的优越性
计算机技术由西方传入中国,首先使用的是英语拼音文字输入,然而,汉字输入方法多于英语,有音码还有形码;由于汉字是单音调比拼音文字更具保真能力,汉字单体书写比拼音文字更易于储藏,汉字相互逻辑结合更具表现力,不仅输入汉字的速度快于英文,而且比英语更容易采用语音和手写输入。虽然,现在互联网上使用英语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汉语却具有很大的潜力,当然,目前还面临严峻挑战,还要利用英语这个媒介来推广汉语,发挥汉语在网络上的优势。
三、英语与汉语要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国人的声音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中式英语逐渐被外国人所理解和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期,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已经达到一千多条。除了音译的人名、地名及文娱体育、食物、习俗等名词,如wushu(武术),jiaozi(饺子),feng shui(风水)等,还有意译的词或短语,如The Art of War(《孙子兵法》),open door policy(开放政策)。最有趣的是语义再生的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词,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据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亿万中国人在学英语、用英语,也在制造英语,实际上是在向英语输入汉语的元素,逐步使其形成中国式的英语,成为英语的一个分支。最终与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等一样融入世界英语的大家庭。而与此同时,英语热也给汉语词典增加了大量的新词,如“AA制”、“T恤衫”、“粉丝”、“GDP”等。
在当今形势下,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是历史的必然。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这两大世界强势语言文化只有相互学习、借鉴,交融在一起,才能对世界的和平和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中小学英语与语文教学之争不难解决。我认为,英语和语文界的同仁们要改变互不联系的状况,携起手来,相互学习、交流,切实研究如何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道义.外语教育不可削弱.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1.[2] 刘道义.外语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2.[3] 牛道生.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刘延东.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致辞.新华网,2012.12.17.[5] 曾向荣.中文成英语新词来源中式英语掀起热潮.广州日报,2007.2.15.
第二篇:作文2,她影响了我
她影响了我
时光匆匆流去,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有许多人和事影响了我。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知识,她对我说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去同学家玩儿。由于天气很热我在超市买了一瓶饮料喝。喝完了,看到正前方有一个垃圾箱。我把饮料瓶一扔,瓶子扔在了垃圾箱的边上,又弹了出去。
我的心中两个小精灵出现了。一个小精灵说:“没关系的,反正有清洁工来扫,不用把它捡起来了!”
另一个小精灵见状连忙摆摆手说:“不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刚想走,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在我面前对我说:“你不能乱扔垃圾。你要把它捡起来!”她指着我刚刚扔掉的空瓶。
“又没关系,会有清洁工来扫掉的。”我心不在焉的回答。她盯着我说:“你知道吗,我们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乱扔垃圾的话你知不知道这地球有多脏!”
我被她的话怔住了。等我反应过来时她已经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了。
是她让我知道了我们要保护环境,是她让我知道了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第三篇:《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读后感
《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读后感
随着以人为本的“人本社会”的到来,中国家庭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时候,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系统的家教观念体系,来配合新时期的家教实践,为广大家长的家教工作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观念层面的服务,于是便出版了《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这套书。书中记录新世纪前后我国家庭教育的这段发展历程,对这些此起彼伏、各领风骚的家教理论和主张进行整理和系统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家长和社会需求。同时也记录了在这段历程中我们所引进、所了解的世界著名家教理论对我们的影响和启发。
这本书我在多年前看完后就一直搁置在书柜了,这个寒假再次拿出来拜读,感受又更深了。因为我现在不仅是一名教师,同时还是一个妈妈。所以当我翻阅到第一卷《发现母亲》的时候,真是获益甚多。
《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在书中他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只有自己做得好,才能去好好教育、影响孩子。
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风筝线应该牢牢地捏在父母的手里!对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以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此后将是‘做’的教育学。”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的显教育,更要将道德、勇气、责任感等通过身教的潜教育来达到目的。
书中讲到:学校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源头,但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像母亲,教师要做母亲。像母亲那样对孩子,以此为基础的教育首先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教师的爱更可能解开学生的生命密码,学生会像相信母亲一样依恋、热爱教师。注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协调,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现,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发现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作者自序中的话:“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第四篇:“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
“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
近日,新版《红楼梦》全国海选被炒得沸沸扬扬;“贾宝玉”的角色悬而未决也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新版《红楼梦》如此受关注,实是因为人们心底深处对“87版《红楼梦》”的认同情结。不夸张地说,尽管已时隔20载,但“87版《红楼梦》”仍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
在荧屏上,欧阳奋强那时根本塑造了经典的“贾宝玉”形象,在众多观众心目中,欧阳奋强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欧阳奋强,其他人,难以超越。
人到中年的欧阳奋强没想到自己饰演的贾宝玉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这种认可我觉得更多的是观众喜欢《红楼梦》,我无非就是沾了这三个字的光。”
“宝玉”就是我的了
1964年3月,欧阳奋强出生在成都的一个工人家庭。
从小欧阳奋强就喜欢看电影。父亲是粮站的工人,粮站服务的对象包括市中区的一个电影院――东风电影院。每次父亲给他们送粮的时候,欧阳奋强都跟着去,就是为了能看电影。他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打击侵略者》,可以说,“文革”期间放映的所有电影欧阳奋强都看过。后来放《闪闪的红星》的时候,有人觉得欧阳奋强长得像演潘冬子的祝新运。从那时候开始,欧阳奋强就产生了去做演员的念头,但要做一个演员,以他的家庭背景来说,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走上当演员这条道路。
欧阳奋强没有上幼儿园,有时候是妈妈上班带着他,有时候是爸爸上班带着他。为了节省车费,爸爸上班都是步行,如果他跟着去,这一路就是他们父子俩的世界。从家到粮站走路要半个小时,父亲会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听爸爸讲故事成了他当时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欧阳奋强受到父亲的影响,后来加入了少年宫故事队,登台讲了革命故事《赔茶壶》,反响较好,照片登上了《成都日报》。电影《春潮急》的导演殷向霖看了欧阳奋强讲故事后,决定让他扮演女孩子,这成了他的银幕处子秀。随后,欧阳奋强又出演了《冰山雪莲》、《蝶恋花》、《年轻的朋友》等多部电影。
1983年《大众电视》第三期刊登了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消息,并且要在全国选演员。看到这个消息,欧阳奋强兴奋了一下。心想:小的时候看过连环画《红楼梦》,对贾宝玉的形象比较了解,还觉得自己有点像贾宝玉。但很快他就泄了气:拍《红楼梦》的阵势那么大,人家怎么会看得上自己呢?
剧组选了很多演贾宝玉的人都不太合适,1984年7月6日《新民晚报》登出了《谁人饰演贾宝玉》的消息,于是又有上万人报名。曾经与欧阳奋强一起拍摄《虹》的演员张玉屏那时已经是《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候选人了,她向王扶林导演推荐了欧阳奋强。王导在成都见到了欧阳奋强,并让他马上到北京试戏。到北京的第三天,欧阳奋强与筛选出来饰演贾宝玉的24个小伙子到大观园的修建处试戏。当时他们都打扮得很时髦,而欧阳奋强就差了很多――上身是皱巴巴的背心,下面是短球裤,一双拖鞋。剧组的一个女同志问:“你就这样来的啊?”欧阳奋强点点头,心想这是选演员,又不是选美。在导演、摄像、编剧、制片主任一一到齐之后,试镜开始,欧阳奋强和张玉屏默契、顺利地演了“宝黛读西厢”这个片段。试镜结束后,欧阳奋强就回到成都崇庆县拍摄在这之前没拍完的戏,十多天后回到成都就有记者找上门要采访他,说是他已被选中扮演贾宝玉了。
热爱文学,喜爱读书
《红楼梦》无疑是欧阳奋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书。第一次看《红楼梦》原著时,欧阳奋强刚十四五岁,看完后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怀着一个普通少年读者对《红楼梦》的崇拜、敬仰和好奇之心去读。后来,欧阳奋强又去买了全套的《红楼梦》连环画,这让他对《红楼梦》有了更多的认识。欧阳奋强回忆,自己对《红楼梦》更多的感性认识来自连环画。就这样从小说到连环画,从通过小说去想象人物到看到连环画上的人物,欧阳奋强渐渐步入了《红楼梦》的世界。
而真正有目的地去看《红楼梦》,是在他拍《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时候了。在开机前的筹备阶段,欧阳奋强对《红楼梦》有了理性的认识。那个时代电脑并不普及,更不可能上网下载相关资料,出演《红楼梦》的演员都很年轻,对人物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几乎只能是依据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理论分析和对每个人物的诠释来把握角色。贾宝玉是所有角色中的重中之重,欧阳奋强要对贾宝玉这一角色充分理解和把握,也主要是从专家们的著述中汲取养分,这种养分大过了小说带给他的感受。他说:“我们对《红楼梦》小说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有的东西也是一知半解。对每个人物理论上的解析,是从专家的理论书籍上面得到的。剧组会找相关书籍给我们看,有时我们自己也会想办法去找资料看。”
欧阳奋强说,读《红楼梦》只是他阅读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他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他认为父亲在粮站工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供应粮食的单位里面,有市新华书店。父亲和他们很熟,每次有新的连环画总能买到,这样欧阳奋强就有了好大一箱连环画。他很爱惜这些书,从不借给任何人。一次,有个叔叔去他家,想借一本,欧阳奋强答应了,让人家写了一张借条才把书带走。可人家刚走,他就不放心了,硬是要爸爸带着去那位叔叔家把书要回来。
还有一次,欧阳奋强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铁道游击队》,这本书在那个年代非常紧俏,别的地方根本看不到。借回家他就开始如饥似渴地看,恨不得一天就看完,结果影响了写作业,被爸爸给抓住了,爸爸很生气,把书给撕了。书被撕了,欧阳奋强特别伤心,心想:这书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现在坏了,没脸去还了,自己失去了借书的诚信,今后不可能再去图书馆借书了。在极度伤心的情况下,他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半夜醒来,他发现屋里的灯还亮着,钻出蚊帐一看,爸爸正在小心翼翼地把撕下来的书页重新粘好。
再长大些,文学书籍成了他的最爱。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就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卢梭的《忏悔录》,欧阳奋强说,当这两本小说看完以后,一下子激发了自己对阅读世界名著的强烈欲望。他说,自己的知识更多是从阅读中得到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欧阳奋强已经是一名导演了,他说:“文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影响了我前半生,我想后半生也会受到影响。我前半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文学青年,后半生则是我的工作离不开文学。”
《记忆红楼》,绕不开的记忆
对于欧阳奋强本人来说,《红楼梦》无疑是一段绕不开的记忆,这段记忆,也是他的家人、朋友,特别是参加过“87版《红楼梦》”拍摄的所有人的美好记忆。带着这种记忆,欧阳奋强的新作《记忆红楼》出版了,他说,自己并不想写成一个“名人出书”的形式,“我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关于我们这群人的集体记忆的书,希望这本书让我们记住年轻时幸运地遇上《红楼梦》的日子。我们这群人没有什么八卦,书里没法给大家看爆炸性的事情,只是尽量还原当年的单纯、质朴和理想,和一些大家没有看到的事情和记忆。”
其实20年前,在拍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时候,欧阳奋强就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宝玉日记》,另一本是和陈晓旭、邓婕、王贵娥合著的《宝黛话红楼》。出书对于欧阳奋强来说并不陌生,而出版《记忆红楼》,却让他“思想斗争”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来是该说的说过了,二来是现在再来说20年前的东西,“怕挨骂。”考虑到自己在博客上偶尔记下的20年前的回忆和小故事,得到了很多网友们的支持,欧阳奋强还是决定回应网友们的这种友善和热情,于是就有了《记忆红楼》这本书。
欧阳奋强介绍说,《记忆红楼》的写作过程比较顺利,因为它并不需要虚构,都是铭记在脑海深处的,此外,还得到了当年剧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欧阳奋强一开始想请王扶林导演口述,然后再进行记录和整理,可是老爷子不同意,要自己写,和策划人以E-mail的方式交流、沟通。而更让他意外的是,张玉屏居然保存着“87版《红楼梦》”的挂历和一些连自己都没有的照片;摄影李耀宗保存着《红楼梦》的大量照片,欧阳奋强管他要这些照片时,他还不会发E-mail,为了给他照片,现在也学着发了;远在加拿大的张莉(饰薛宝钗)得知欧阳奋强写书,打来越洋电话一起回忆当年拍戏的情形;东方闻樱(饰探春)很多年来都回避谈论《红楼梦》,一听到欧阳奋强要写书,很爽快地说“欧阳要写书,除了支持就是支持”;胡泽红(饰惜春)更是一句“没有问题”,让欧阳奋强感动得一塌糊涂……
欧阳奋强说:“《记忆红楼》不是我们这群人的炫耀,而是一种记录,记录我们的成长,记录我们走过的日子。”7845
第五篇:短文《年轻》影响了很多人 2
《年轻》这篇短文影响了很多人
2013-09-25 富大同诺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 框,文中的许多的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
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
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文章全文如下: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
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
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 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
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90岁。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