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儿童本位下的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基于儿童本位下的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现代诗歌除了承担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外,对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当下的语境中考察和谈论现代诗歌教育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站在当下课改大背景下,儿童诗教学应回归儿童本位,从儿童作为自然、社会、精神存在的整体出发,倡导诵读涵咏。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小学语文儿童诗根据学段应采取不同的诵读教学策略,用儿童易于接受、更具亲和力的口语表达形式进行教学。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现代诗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诗歌,是一种最为特殊的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儿童诗歌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诗歌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诗歌还给儿童,使诗歌真正地融于儿童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赏读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在充满童趣而又贴近生活的诗歌学习中发展心智,同时享受诗意的童年。
在当下的语境中考察和谈论现代诗歌教育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现代诗歌教育以及人文关怀在教育中曾一度被忽视,诗教传统以及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都对学生的性情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2.现代诗歌教学的缺陷
(1)过于偏重儿童诗歌的教化意义
在应试教育和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老师往往只把诗歌作为教化的载体,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心理机制。儿童诗歌的教学和教材停留在枯燥的表面说教,忽视了诗歌深层次的美育、德育价值。现代诗歌教育和文学教育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粗鄙化教育观,这也势必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
(2)儿童诗歌教学的模式化
传统的现代诗歌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模式。分析模式教学时,将诗歌逐句分析解释,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连贯性和诗歌本身的美感,注重内容的分析而减少了本身的体会和感悟。问题导向性模式教学时,教师的作用过分放大,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被削弱,实质上并不是学生主动学习,仍然以教师为主体。
基于这种现状,现代诗歌作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母语能力的先锋队,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二、如何基于儿童本位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1.以儿童本位为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文本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儿童对诗歌的认知和理解都是他们独特思维下的产物,是儿童个性的外在表现。
在儿童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和个性化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对文本意义进行创造性解读和多元感悟,不以单
一、固定的思维约束儿童的想象力。因此,基于儿童本位首先就是要尊重儿童本位,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性化。
2.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
儿童诗歌教学是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视角,用最适合儿童生活的方式,引领儿童用心灵与诗歌、自然、生活对话。倘使教师以成人的视角文学化解读诗歌,对于儿童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基于儿童本位就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以《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为例,“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就要求教师以童趣的眼光看待诗歌,而不是分析本身的结构特点。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将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模式过渡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双基训练,突出诗歌本身特点的同时,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诗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美育和德育。
3.以读促悟,重基础积累和语感培养,重审美情趣和想象发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作品的节奏和韵味,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并用多形式朗读方式让学生练习朗读,比如单独朗诵、合声诵读、分角色?b读等,使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读中感知、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其实我是……》为例,“其实我是一朵云”,“其实我是一只蝴蝶”,“其实我是一片黄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我想这样告诉你”作为每一段的结尾,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有画面感,而且大家共同参与课堂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教学中丰富诗歌的形象,唤醒孩子的诗心,更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朗读就是发挥儿童的本位角色,让他们自发体会诗歌、进入诗歌。
4.以演促学,活用儿童文学课文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所特有的幻想性、趣味性进行教学,采取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根据儿童现代诗歌的不同文体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手段,引导学生体悟文本。
比如,在《秋姑姑》中出现了画家、果子、小弟弟和老奶奶等生动的角色,这很适合以课堂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扮演秋姑姑的小女孩脸红红的、圆圆的、胖乎乎的,她像一个画家,把庄稼和果子涂成金黄色,又给麻袋装上果子,扮演果子的学生嘟着嘴巴提意见说:箩筐太小装不下!秋姑姑来到场院送来一阵风,扮演小弟弟和老奶奶的学生收起了蒲扇,开心地笑。
入情入境的体验以儿童的视角还原了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诗歌教学产生了独特的魅力,让儿童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丰富灿烂的想象空间,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趣和意味。教师在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积极想象,进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儿童是现代诗歌的本位,是诗歌的享受者、体悟者。现代诗歌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儿童产生的美育和德育影响也是无法预测的。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在儿童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中,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基于儿童本位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探讨适应当代教育背景和儿童精神诉求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也是一项关乎文化发展的深刻课题。
第二篇: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育的至高境界
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育的至高境界
孙嘉蕾
儿童生来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复杂的语言系统在幼儿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能学会。然而,上了小学,语文学习却突然变得难学了,这里面虽然有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变带来的一定困难,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出自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和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教材和教法的选择是受语文教育理念左右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对语文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检讨和反思。
一、“成人的标准”还是“儿童的标准。
小学生处于儿童的年龄段,称之为小学生,着眼点在于学业程度。严格地说,当小学生的可以不一定是儿童,而“儿童”则是生命历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而且珍贵的驿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一种学业水平,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而今天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文化的入侵,过早地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这不仅来自社会,来自网络、影视等现代媒体,也来自学校的课程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就不能无视这种现象。小学语文应当是“儿童语文”。
“童年”的重要,在于它会对每个人的一生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童年留下的印痕,往往终身难以磨灭。人这一辈子,在乐与苦、逸与劳的时刻,都会不时地在回忆的童年中去栖息寻觅。这一切都因为儿童可以享受的,正是我们成年人已基本丢失殆尽、十分珍贵的东西。儿童尽管幼稚,却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着造化的赐予;儿童尽管不如成人成熟圆滑,能够灵活应变,可他们单纯、简洁,更安于当下,从他们自在的生活中去发现丰富的乐趣;儿童尽管没有成人那么多喧嚣的节目,那么多时尚的诱惑,那么多微妙的人际关系,可他们总是能在自己简单的游戏中快乐地尖叫;儿童尽管不能去很多地方,像成人那样闯荡四海,领略人生甘苦,可他们拥有一个比天地更开阔的想像世界,那可是一个七彩缤纷的私密空间;儿童尽管没有能力应对效率社会中工作的快节奏、强刺激,可他们却能比成人更深地体会到亲情,更直接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也就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从而比我们更靠近真理。这就是儿童,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啥也不懂的乳臭小子,却比我们成人拥有多得多的人类的良知和天性。这就难怪英国大诗人弥尔顿会说得掷地有声:“儿童引导成人,如同晨光引导白昼。”
童心并非只作为童年阶段而存在,它可以在一生中发挥出神奇的力量。它是健全人格的开端,是终生活力、创造力的源头,是一辈子自由、幸福的基石,甚至是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的本位
摘 要:近年来,多元化的创新教育成为当今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主流,由于盲目的否定,传统的语文基本教学定位被不少教师淡化、遗忘。面对新课程标准,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回归本位。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的本位
——巴中市恩阳区义兴镇小学 何家兴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痛定思痛。2001年,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对《标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特别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不少有识之士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语文教学又怎么啦? [案例一] 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
<探因> 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但在课改初期,这是倍受好评的“样板课”,曾经独领风骚,不光在大型的课改教学观摩会上频频亮相,而且已经飞入平常的课堂。即使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克隆”。
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试问:社会、思品、数学不是文化吗?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文化内涵在哪里?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二是对“人文性”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课堂上教师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这就是“人文”。诚然,“人文”有时候是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这种丢掉文本,刻意营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远无法站立的。
[案例二] 一教师借班执教《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少顷,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他妈的长!”师问何出此言,答曰:“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
<探因> 不到位:工具性“倍受冷落”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环节。教者有很强的“语文”意识,能及时地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目的。这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的设计,但学生们近乎集体“失语”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唯一开口的却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真他妈的长!”且不说这句话的文明性如何,就本身来讲,它显示了一种语言的贫乏。“心中有数,出口无言”。原来是平时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说写训练。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行呢? [案例三] 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①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②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③联系生活实际,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④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⑤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
<探因> 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
这是我初教《特殊的葬礼》时的设计。这节课虽没有前面《找秋天》那般花哨,非语文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仍然是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即使是感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从头到尾搞的都是“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生发更多的联系。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在当今风头正盛,很多人更是趁之若鹜。看来,咱们都该醒醒啦!综上,三个案例都存在着“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这就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每每在“淡化”的暗示下唯避之而不及。为什么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老是顾此失彼,甚或统统抛掉?我想,还是没能深层次地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不知如何权衡。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什么?
一、工具性是什么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靠什么交际?自有人类以来,交际自然始于语言(首先是言语,下文统称语言)。因为: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优越于一切动物的地方,在于它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就在于它结成社会。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形成,并存在下去,不断地发展进步,又在于它有语言作为自己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格列佛游记》中写道:大人国的人想绕开语言用实物来交际,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可能要说到的全部东西,想要表达什么,就从那个口袋里掏出那个东西来。这只是一种幻想,任何人类集团事实上都不可能采用这种交际方式。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2、其他交际工具的局限性 手势、表情、图画、烽火、击鼓、红绿灯、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礼节等等,都能够帮助人类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古人说,“以目言,以眉语”,可见挤眉弄眼也是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的。但谁又能够用手势? 生:上次,我和爸爸在电影院观看《哈利·波特》,我边看边吃油炸串,弄得满手油腻腻的,我便随手往旁边的空位上一抹,不巧被爸爸看见了。他非常严肃地批评了我,当时我还觉得受了委屈,现在和旅行者一比,我真惭愧啊!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生:老师,我觉得您和旅行者一样,每天下班了还要给我们批改作业,上一回我病了,您还为我补课,您心里关心的是我们呀!生:我觉得很多人都和旅行者一样,具有一种奉献精神,像解放军叔叔、老师„„
二、把握语言实践的层次
1、机械运用文本语言 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步骤是“模仿”。这是一种机械学习的过程,有时甚至还属于“无意记忆”的范畴。故而,把学习对象“模式化”是语文学习入门的捷径。在这一方面,传统语文教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尤应继承、借鉴。这个机械运用是指直接使用课文中的规范语言,比如背诵、反复诵读以及简单的复述等,有时可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搬运”和“组合”。虽然这种机械运用比较单调,但却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很好的手段。不仅在低年级常用,在中高年级也很必要。一般常用这样的导语:“谁能把„„再读一遍”“谁愿意做一回„„(指文中人或物)”这种方法主要是引导孩子初步感悟和积累文本语言中的“亮点”部分。
2、灵活运用文本语言 语言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是“仿中有创”。所谓“仿中有创”,是一个“尝试”-调整-再尝试-再调整„„”的过程。所以,语文学习不能走“先明理,后应用”的途径;恰恰相反,它只能“先使用,后明理”或“边使用,边明理”。要通过学生大量的尝试练习而“熟能生巧”。当然,语文教学有时是“教一得一”或“举一反三”,一步就能到位。但有时候可能是“教十才得一”,“练十才会一”。总而言之,语文学习带有“习得学习”的特点。这是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又一特殊规律。所谓灵活运用文本语言,内化是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是构筑语言能力大厦的建筑材料。这里一般体现在课文中尝试换词、换句、换人称甚至更换表达方法、改编文体等,让学生体会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精当,人文内涵之深邃。这一层次无论对文本语言的“亮点”“空白点”还是“撞击点”均为可行。努力追求“源于文本,别于文本”的语言境界。
3、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 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是指当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之中时,物我两忘,情思飞扬,于文本的“敏感”之处自由驰骋,进入“文我合一”的巅峰体验。这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形式的最高表现,这只能是特殊情境中的超常创造。在一般情境里很难激发这样的神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胸藏万壑,气贯长虹,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捕捉先机,化平凡为神奇。这时需要的是激励、赏识、自由、导引,需要师生双方瑰丽灵动的想象。特别是在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和“撞击点”给学生释放自我的突破口,激扬文字,升华人生。
如教学《乡戏》时,由“为什么乡戏反而越唱越红火?”这一“撞击点”引发了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关心农民,书上不是说,政府大力倡导专业剧团送戏下乡吗?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艺术团就是经常慰问演出。
师:你思考得很深,你真会读书。生:我想,这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呀!(众笑)师:你看得更远,为什么说这是党的政策好呢? 生:如果不是党领导的好,农民们就很穷,日子就不会好过了,连饭都吃不好,还怎么能唱起来呢? 师:有道理!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好生活,就很难有这么红火的乡戏了。
生:这叫与时俱进嘛!教学《特殊的葬礼》,在熟读课文、又欣赏了瀑布当年的雄姿后,我问:“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能赞美一番吗?”这一提问正好挠到了孩子们的“痒”处。最令人叫绝的是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塞特凯达斯瀑布,如果我是当年的李白,情愿永远伴你身边,不想再回唐朝了!”“哇!塞特凯达斯瀑布!你‘谋害’了多少游客的‘胶卷’啊!”你说,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语文,谁不醉在其中呢!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再本质一点说,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谁又能够把语言和精神掰得开?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参考文献
【1】 李银宏:让语文教学回归其本位,平昌县河东小学。【2】 石艳霞:浅析中学语文课堂人本性教学方式,2011 08 【3】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备注: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义兴镇小学 何家兴 QQ:1046059000 联系电话:***
第四篇:儿童现代诗歌精选
如果说童年是生命中的五线谱,那么儿童应该就是这五线谱上最活泼可爱的音符了。那么儿童现代诗歌有哪些呢?现跟随小编来欣赏下吧.(一)《月亮》
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
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二)《小童话》
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
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
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
我么想像树一样成长。
(三)《石榴》
石榴花开了
是夏姑姑扎上了
鲜艳的蝴蝶结
石榴果熟了
是秋妈妈在摇着
收获的红铃
(四)《十四岁,蓝色的港湾》
人生是一条长河,十四岁是蓝色的港湾,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
有爱,却朦朦胧胧,说不懂却又懂得一点,就像晨雾下的小河,看得见,却又难以分辨。
满肚子心事全挂在脸上,有话,不会在舌尖上打转,天真得像浪儿又蹦又跳,从不知什么叫忧愁不安。
要说男孩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
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
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
你谈理想他谈理想,理想像潮汐不断地变换,你想当英雄他想当英雄,为当英雄常常去冒险。
啊,十四岁,蓝色的港湾,十四岁,理想的乐园,从这里开动人生的航船,朝霞为他们编织奇妙的花环。
(五)《芽苞》
春天到了
天气暖和了
快点出来吧
小芽苞
别只露出个小头
树皮外面多美
快点出来吧
太阳会给你
穿上绿衣
春风会送给你
甜甜的露滴
(六)《渔火》
夜静悄悄的河水
是一个乖孩子
听月亮妈妈的话
睡觉了
渔夫点亮了渔火
河水
就像睁开了眼睛
在说着梦话
第五篇:儿童现代诗歌
引导语: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不少诗歌,亦对诗歌也都不陌生,那么有关儿童现代诗歌模板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儿童现代诗歌一
六一的天空湛蓝如水,六一甜美的歌声,使我们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纯洁无比的心翼翼的绽开,六一的梦悄悄绽放在我们身边!
六一的祝福温暖我们的心田!
六一的欢笑洋溢在我们周围!
六一的我们被霞光笼罩!
这是全世界小朋友的节日!
是所有小朋友热盼的节日!
祝所有小朋友六一节快乐!
儿童现代诗歌二
树公公,树婆婆,从早到晚乐呵呵。
他们的孩子最美丽,蓝、绿、花、白、红、黄、褐。
他们的孩子最活泼,飞来飞去唱着歌。
千千万万鸟孩子,最爱树公公、树婆婆。
儿童现代诗歌三
蓝天召开运动会,大雁表演团体操:
排“一”字,笔笔直;
排“人”字,呱呱叫。
百鸟齐鼓掌,裁判哈哈笑。
金牌奖给大雁队,天上地下都叫好!
儿童现代诗歌四
这鸟美,那鸟美,谁也比不了孔雀美。
宝石般的长羽翎,根根像翡翠。
孔雀喜欢谁?
穿花衣的小妹妹。
孔雀开屏唱着歌:
咱俩一样美!
儿童现代诗歌五
我问你,大鸵鸟:
你不能飞,光会跑;
应该叫你骆驼、马,不该叫鸵鸟!
鸵鸟说:
我有一双鸟翅膀,当然是只鸟。
那天沙漠运动会,我张开翅膀赛长跑。
骆驼追不上,骏马比不了。
我为鸟类争了光,你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