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词语翻译
⒈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⒉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⒊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⒋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⒌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⒍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⒎比及:等到,等到了。
⒏盍(hé):何不。曷(hé):怎么,何时,何不。叵(pǒ):不可,便;就。⒐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⒑“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⒒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⒓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⒔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⒕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⒖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⒗不过:不超过。⒘地方:土地方圆。⒙山东:崤山以东。
⒚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⒛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3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33.„„,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3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36.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37.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38.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39.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0.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41.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42.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43.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44.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4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46.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4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8.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4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50.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51.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52.能无„„乎: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53.(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54.能、何能、何得: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篇:·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叫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等。第三篇: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答案)分析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翻译】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翻译】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翻译】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翻译】问你所思考的是什么,问你所回忆的是什么?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待……怎么办?)①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翻译】对待虞姬怎么办?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对待太行山和王屋山该怎么办?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翻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翻译】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翻译】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大王和臣子的道义,怎么能废弃它呢? 5岂(其)……哉(乎,耶,邪)?
(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翻译】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翻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翻译】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翻译】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论语》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很高兴吗?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翻译】在这里找剑,不是很有困惑吗?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翻译】你不是三闾先生吗?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翻译】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翻译】难道比不上那四川的和尚吗?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相如虽然愚笨,难道就害怕廉将军吗?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翻译】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翻译】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翻译】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翻译】大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欢通俗的音乐罢了。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翻译】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翻译】官吏是多么生气地大叫。5.亦……哉(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翻译】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翻译】有的就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远近近的地方所容纳,也有的剪掉头发、关起门来的,还有假装发疯而不知跑到何处去了的,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翻译】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翻译】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翻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③“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可译为“岂不是……吗?)
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翻译】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①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岂不是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翻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翻译】你在民间,经审查知道以前扬州的阁部是死了,还是没死呢?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是真的没有马,还是真的不知道吗是什么呢?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翻译】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翻译】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②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翻译】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没有给世人带来好处。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翻译】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翻译】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③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
【翻译】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翻译】我虽然不合于世俗,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笔端。②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翻译】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③ 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
【翻译】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①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①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翻译】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翻译】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③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唯命是从。
2……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翻译】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翻译】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翻译】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②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翻译】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②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翻译】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翻译】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翻译】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翻译】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他
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翻译】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②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翻译】否则,使这五个人保全其头颈而老死于家中,那么虽然能活满其自然的寿数,但人们都能够役使他们,又怎能使豪杰一流人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握腕痛惜,抒发其志士的悲感呢?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翻译】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声呼喊,…….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翻译】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翻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 【翻译】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翻译】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③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翻译】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翻译】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翻译】随后就以吴地人民**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
7、既……且……:(可译为“又……又……”。)①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翻译】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翻译】大王说:“可以听吗?”
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翻译】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③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何其相似乃尔。
【翻译】竟然相似到这种程度?
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翻译】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①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翻译】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①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翻译】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
【翻译】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
②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翻译】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翻译】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
【翻译】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翻译】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例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文: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 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例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译文:群臣仓猝惶急,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只能用手搏斗。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1: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例2: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安置)?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文:老师,是用来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 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译文: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里„„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是„„吧”; “岂„„之谓乎”,译为“难道说的是„„吗?” 例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这大概 说的是 李将军 吧? 例2: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难道说的是 管仲 吗?
17.“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更厉害呢? 18.“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 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常见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有时能体现一定的表达语气。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1)“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为: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例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为: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例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译为: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1)“不亦„„乎”。“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译文: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2)何(奚)„„为? 奚以„„为?“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奚以 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哪里要 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而向南飞 呢?
文言句式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文言句子的翻译和文章的理解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些帮助。同时,同学们还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发现,不断的去积累,以便更好的去应对高考。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3.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庄暴见孟子》)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察今》)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7、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0、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1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1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4、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15、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
第五篇:【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5.奈„„何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整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上面的三个例句中加线的句子应分别译为:
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
②(我们)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
6.何有于„„?
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特殊句式的紧缩和移位。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这种格式就容易得多了。这种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7.何„„为?
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wèi”,一是读“wéi”。读“wèi”的时候,它只有介词性。一是读“wéi”。读“wéi”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éi”。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wéi”。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请看下面例句:
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例句: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
8.不亦„„乎?
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
在古文中,这种固定格式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几个例句: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9.有„„者
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请看下面例子:
人有亡斧者。(《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词,表示提宾。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
④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叔向贺贫》)应译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完善,却忧虑财物不足,将要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11.唯(惟)„„是„„惟„„之为„„
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作的唯一性,译为“只”。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惟命是从;
②惟利是图;
③唯你是问;
④唯仁是亲;
⑤唯才是举;
⑥无乃尔是过与?
12.所以„„所以„„者
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首先我们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据、工具、处所、办法、凭借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笔,所以书也。(表工具)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输》)(表办法)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
⑦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墨子》·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篇》)(表方法)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13.„„何所„„
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懂得了这一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③白雪飘飘何所似?
⑤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14.有所„„无所„„
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需要强调的是,“有”、“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这两种固定格式的翻译比较灵活。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
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
15.有以„„无以„„
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与“无(所)以”的省写。“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或“无”的宾语。如“军中无以为乐”,就是“军中无所以为乐”,但不必机械地译为“军中没有用来作乐的东西”,可改变语法结构译成“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的”。“有以„„”的译法类同。如下面的例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可灵活地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可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还应该强调一下,“有以”常和“未”连用,此时,与“有以”的用法相同。
如: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