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中的故事”习作指导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成长中的故事”习作指导课教学实录及评析
滨城区第三小学 赵小梅
背景说明: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为学生的习作提出了如下建议:“我们了解了许多人的成长故事,也回顾了自己成长的经历,请写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交流,还可以编成短剧演一演。”根据这一建议,我将本次习作训练的目标确定为: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成长中的故事写得清楚具体,把当时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课堂实录:
一、点击成长
师: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上一学期,曾经学过一组课文是“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回顾吧。这篇课文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师:这是„„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师:这是„„
生:《乌塔》,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师: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都有过许许多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使我们增长见识和经验。这一节课,我们就跟同学、跟老师一起聊聊自己成长的故事,一起回味,一起分享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好吗?
生:(高兴地)好!
师: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成长聊天室”同学们,让我们先回忆一下自己成长的往事,想一想哪一件事情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师:(教师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的表情)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已经回忆起来了,也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想起,没关系,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师:(出示同学的各种照片)(1)第一组照片(出示同学游泳的相片)师:这是在──?生:游泳。(出示同学包饺子的照片)生:包饺子。
师:对,她们学会了包饺子。(出示下跳棋的照片)生(齐声说):下跳棋。
师:对,学会了下跳棋。像他们这样,学会一项本领,就是一种成长。(2)第二组照片
(出示同学制作的手工制作)
师:这是同学们制作的,像他们这样,制成一件小制作,这也是一种成长。(点击课件:做成小制作──成长)(3)第三组照片
(出示“英语”竞赛、获奖证书)
师:参加竞赛并获奖,更是激动人心的成长故事。(点击课件:竞赛获奖──成长)
师:这些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成长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做实验成功呀,写的作文发表了,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呀,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呀等等,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成长故事。
二、诉说成长 1.自由诉说
师:同学们想起来了吗?谁愿意先来说说? 生:我学会了骑车、学会了溜冰、学会了打乒乓球。师:除了学会一项本领外,同学们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生:我参加过一次绘画比赛,获一等奖。
师:你也很不错,老师也为你鼓掌。(师生热烈鼓掌)师: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生:我和同学出了一期黑板报,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出得很好。师:你们这是合作成功啦。
生:老师,我晚上自己睡觉,不怕黑,不怕鬼了。师:你说来听听。
生:我小时候都是跟爸爸妈妈一起睡的,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说我长大了,不方便,要到自己房间睡觉。可是我很害怕,怕晚上有鬼呀,有妖精,不敢自己一人睡觉。后来,我看西游记时,突然想,要是画一个孙悟空贴在床头,鬼怪不就不敢来了吧。于是我就画一张图贴在床头,自己就不怕了,后来也敢自己睡了。看来还真灵。师:你能想办法克服害怕心理,老师祝贺你。生:我用编字谜的办法,来记一些难写的字。师:是吗?怎么编的,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奔腾”的“腾”字,我老写错,后来我编了一个字谜是“明月前边照,马夫长两角”,就记住了。师:你真聪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生:是有一次,我爸爸跟我玩猜谜语游戏时想到的。师:你能在玩游戏中得到启示,真好。2.同位互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故事还真不少,老师为你们喝彩。但是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简略,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讲。这样吧,我们试着在同位之间把自己的故事先概括地说一句,然后呢,在事情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做的?当时有什么感受?请把这些内容说清楚、说具体。在我们平时写作文时,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同学 们作文中的通病。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可以是具体的哪一天也可以是大概的时间)、地点,总是要 涉及到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事情的“六要素”。记事文章,在一般 情况下,只有写清了“六要素”,人们对这件事才会清楚、明白。在这“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而“经过”部 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 写清楚,具体的。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经过”写具体的:
农村人图省钱,捆秸秆多不用买的草绳,而是就地取材,自己拧绳。所以,要捆秸秆,首先得学会拧绳。妈妈先拿一些玉米叶,然后缠在一 起,用手一拧,就成了绳子,非常柔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想把玉 米叶拧成一条绳,可是拧出来的绳,粗细不匀,不是太紧,就是太松,根本捆不住秸秆。可我还是劲头十足。无奈,一连几次,就是“造”不 出“成品”绳来。我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看着我气馁的样子,鼓励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要着急。”听了妈妈的话,我准备再来一次。这回,我吸取上次的教训,先找一些不太干也不太绿的玉米叶(因为这样的玉米叶有韧性),然后,把一头踩在脚下,另一 头拿在手中,拧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次拧出的绳就是不一样——成 功了!
师:这段话讲述的是小作者由不会拧玉米叶绳子,到会拧的过程。谁来说说,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怎样把经过写具体? 生:作者 先写学着妈妈的样子拧,拧不好,仍旧劲头十足;接着写一连几次都失 败了,有点泄气了;随后写妈妈对“我”语重心长的鼓励;最后详写“我” 在妈妈的鼓励下继续学,终于成功了的情景。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来写。
生:作者写出了“我”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先是“劲头十足”,后来“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教育“我” 的语言,特别是准确运用了“找”、“踩”等词,写清了“我”拧绳的 行动。这样,事情的“经过”就显得很具体。要把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 体表现,如人物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 里怎么想的。把人物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 而且生动、形象了。
师:除此之外,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写一写当时的环境,如天气情 况、景物变化等,以衬托人物、事件,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就曾经三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分别是午后的爬山虎,傍晚的爬山虎以及在眼前绿着的爬山虎,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用可能也可以适当地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 象,以此补充或引申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这些,既有利于表达 事件的意义,也有利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具体。
师:现在同学们把你的故事和你的同位详细地说一说,好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问一问,互相启发启发。生:好。(同位互相交流自己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师参与到交流中去,与生共同交流。)
【利用范文引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行寻找到合适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再来分析习作要求,学生更易找到突破口,从而进行恰当的选材。】 3.集体互动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太热烈了,老师感到很高兴。来,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告诉大家?
师:好,张佳慧同学,请你讲。
张佳慧:一次,我参加舞蹈班的“欢庆鼓娃”的排练。刚开始排练那几天,我开心极了。因为老师教我们的那些动作并不难,还让我站在前排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后来,老师又教我们一个旋转的动作,我本来就比较容易头晕,让我做这个动作真的是很难。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个动作做好。后来,我们去参加演出,获得了成功。当时,我们高兴得又跳又笑。
师:其实不只是你们这些小演员高兴,我们老师和同学都和你们一样高兴。唉?我记得你们带队的老师说过,演出的那一天,你感冒了,是吗? 张佳慧:是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你们还想多了解些什么吗?
生:你带病参加比赛,我很佩服你。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带病上场吗? 张佳慧:因为我们排练了那么长时间,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影响演出吧。
生:你能把那个旋转的动作表演一下吗? 张佳慧:没有音乐很难跳。
师:张佳慧同学是没有音乐难起舞,没关系,我们让她把那个动作该怎么做说一说,好吗?
张佳慧:就是要连续旋转三圈,旋转时,一面要注意舞姿,一面要找到中心点,别转错了位置,而且还不能转得太慢也不能太快,要和其他同学保持动作整齐。
师:你这样详细一说,我们就更清楚地知道这个动作确实很难。你是怎样把它做好的?
张佳慧:我们是先画出一个小圆圈,不让自己转出这个圈子。然后跟着老师喊的节奏,慢慢地转圈子,每一拍转半半圈,再加快速度转。就是这样一直练,最后大家就都能把这个动作做好了。
师:你看,经过大家这么一提示,张佳慧同学把整个成长的过程说得多具体呀。但是老师想给你提个小小建议行吗? 张佳慧:行
师:要把一个舞蹈排练好真的不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集体的合作。你可以把队员们是怎样共同合作,怎样一起克服困难,以及自己的感受也说一说,好吗? 张佳慧:好。师:谁再来讲讲?
生:老师,付宗群同学会捉老鼠,很有趣,让他讲讲。师:是吗?付宗群同学请上来。
生:有一天晚上,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做作业,我房间里跑进了一只老鼠,快吓死我了,怎么赶也赶不出去,后来,我想办法把它捉住了。师:完啦?其他同学对这件事还想多了解些什么吗? 生:你能具体讲讲捉老鼠的过程?
师:对,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讲具体,大家才会听明白。生:起先,我把门关上,把窗户打开,拿了一根棍子去敲打,老鼠东奔西跑。一会儿躲在椅了后面,一会儿藏在桌子后面,一会儿跑进床底下,一会儿跳上书架上„„
师(用手势让他暂停):好,一会儿怎么样,一会儿怎么样,把老鼠被赶得东奔西跑的样子说得很具体,很形象。后来呢?
生:赶了一会儿,我没办法把它赶出去。后来,我把靠近门口的椅子和其他杂物一件一件地搬出去,小床拉到房中央,再去赶它,老鼠跑进了书桌背后。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师:什么办法?
生:我想老鼠很喜欢藏在杂物里面。就去拿了一个牛奶箱子,是装伊利酸奶的那种小箱子,在里面放了一件旧衣服,把箱子放在桌子的一边,然后,从另一边用棍子去敲,去捅,老鼠从桌子后面跑出来,一头扎进箱子里的旧衣服中躲起来。我把箱子盖儿一关。老鼠就被捉住了。
师:你的办法真行,回去我们也可以用用。同学们,你们听出来没有,付宗群同学说他,起先是怎样拿棍子去赶老鼠,老鼠东奔西跑赶不出去,后来又是怎样把桌椅搬出去,最后想出一个好办法逮住了老鼠。这样一讲,整个捉鼠过程非常具体,非常清楚,我们好像看到他当时捉鼠的情景。(板书:过程要清楚,具体)其他同学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你刚才说,快吓死了,后来怎么又敢去捉老鼠呢? 师:对呀,你不说清楚,我也有点纳闷。
生:我当时很害怕,赶快跑出房间去给爸爸打电话,要爸爸赶快回来。爸爸说,你不是经常夸口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吗,怎么这样胆小如鼠呢?拿根棍子把它打死,或者赶出去不就行了。我很不服气。就试着去拿棍子赶它,后来看到老鼠慌慌张张,东逃西跑,也没什么可怕。师:对,遇到事情要自己处理。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你能说说,你捉老鼠后的感受吗? 师:对,感受也要说一说。(板书:说出感受)生:我拿着箱子,非常兴奋。
师:怎么就一个兴奋了得。把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说一说。
生:我那时边摇动箱子里面的老鼠,边说“老鼠呀老鼠,你也有今天。”然后赶快打电话告诉爸爸:“我终于捉住老鼠啦。” 师:爸爸夸你啦?
生:我爸爸说,“你真行。”我听了后,心里想,要是我长大了开一家捕鼠公司也不错。
三、再造成长
师:同学们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可惜的是时间有限。这样吧,同学们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我们再找个机会,开个“成长故事会”,好吗? 生(欢呼着):好──
师:同学们,把事情做好是成功,把成功的故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把感受说出来,是又一次的成功。如果文章还能发表,那是更大的成功。老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小学生读写》编辑部给我们寄来了约稿信,约稿的内容正好是写成长中的故事。(投影约稿信)同学们想不想争取到这一次的机会? 生:想。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你们一定能把自己的习作写好的。课后,请你们再找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其他老师帮你提提建议,然后自己再仔仔细细地修改,认认真真地誊清,并把稿件寄给《小学生读写》编辑部,当然,你也可以寄给其它的报刊杂志。老师祝你们成功!谢谢同学们跟我一起上这堂课。实录评析:
从教学实录来看,在通过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有效地探索
1.作文指导,首要工作是解决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做“有米之炊”。作文指导的精力、时间、安排都应把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思路上。无论是课件的演示,还是指名学生说都围绕这一点来做,打开了孩子的思路。
2.指导过程中对孩子在打开思路的引导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先只要求说说“你想写什么”,然后慢慢引导孩子。在思路还没打开的时候,如孩子说“学会骑自行车”“学会了溜旱冰”,我说“除了学本领以外,还有什么?”这就是往宽处引导;学生说得比较宽了,我又说“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再接下来很明确提出要求“在事情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做的?当时有什么感受?请把这些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3.对学生的引导,不是总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利用范文引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行寻找到合适的写作方法。在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说,有一个孩子说到“学舞蹈”,一个孩子说到“捉老鼠”,就在这里面引导了。比如“学舞蹈”,我说“听说你在比赛时感冒了?”这就是引导学生往深处说,“你在感冒的情况下,你是怎么能够坚持参加演出的?”一个学生说“你能不能把那个动作表演一下啊?”我说“可不可以说一说?”因为这是作文课,表演是其次,关健是能用语言说出来。我还让学生把队员间是怎样共同解决困难的,自已的感受也说一说,这些都是引导,看似无意,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得清楚,说得具体。特别是“学舞蹈”和“捉老鼠”那两段。一个孩子主说,其他学生来问,我在这中间点拔,穿针引线,体现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在如何写具体的问题上,很自然地一步一步来解决。既是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是如何写具体的问题。
4.巧妙利用约稿信。“《小学生读写》编辑部给我们寄来了约稿信,约稿的内容正好是写成长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争取再一次的成功?”这对孩子是一种激励。这个时候孩子们是人人想写,人人有内容可写,人人写的时候,都会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这样,我觉得这次作文指导就成功了。听读吟诵篇目
自由阅读:《大名人小故事》
习作附录:
水 煮 活 鱼
滨城区第三小学四(3)
董雨晴
听说把金鱼放在试管里,然后加热到水沸腾,金鱼居然会不死。我感到很好奇,决定动手做做这个实验,并美其名曰“水煮活鱼”。我往一个大试管里加进三分之二的水,再放进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我迫不及待地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没想到才加热一会儿功夫,就听见“砰”的一声,试管爆炸了,受到惊吓的小鱼儿掉在地板上扑腾着,我不由得责怪自己:太粗心啦!差点断送了小鱼的命。于是,我忙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应该先让试管均匀受热,我恍然大悟。先让靠近试管口的地方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加热试管的上半部。我仔细观察着,大约几秒钟以后,便断断续续有小气泡产生。这时,我拿了些鱼饲料放进去,鱼儿发现有吃的,迅速追了上来,可马上发现不对劲,仓皇地逃回底部,满脸莫名其妙!一会儿气泡越来越多,上面的水沸腾起来了,我用尽各种办法想把小鱼儿往试管口赶,可吃过一次亏的小鱼怎么也不搭理我,它可能在想:这世界怎么啦?
其实,不只小鱼感到疑惑,我对同一试管,里面的水却冷热分明,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我随即再一次请教了老师,老师说:“给水加热,热水只会往上升。在倾斜着的试管的上端加热,热水不会对流到试管底部,所以试管上端的水沸腾了,底部的水还是冷的„„” 懂得了实验的奥秘,掌握了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我心里头有说不出的高兴。
零食,想说爱你不容易 滨城区第三小学四(3)商浩冉
最近,学校下了一道禁令:在校不得吃零食。可是小孩子的嘴馋惯了,哪能一下子管住自己呀!
一天,我发现小摊前只有几个小同学,不由得心中一阵暗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不去买,更待何时?于是,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过去,头也不敢抬,胡乱要了几样东西往怀里一揣,迅速扫视了一下周围,确信没人注意到我,便急匆匆地跑进学校,躲在走廊的尽头把零食一古脑儿往嘴里塞,说实在的,那真叫“食而不知其味”!更凑巧的事还在后头呢!上到第二节课时,我就隐约觉得肚子不舒服,放学回到家,肚子越疼越来劲,怎么办呢?我只好把情况如实跟妈妈作了交代。妈妈又急又气,说:“你这孩子,小摊上的东西,也真敢吃„„”说得我恨不得往地缝里钻,暗暗叫道:“零食,想说爱你不容易。”并痛下决心,非把这馋瘾戒了不可。
每当从小摊前经过,看到那诱人的食品包装,闻到那扑鼻而来的食品香味,我就反复地对自己说:“别去想着吃零食,别想着吃零食„„”就这样,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零食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我为我感到骄傲!
第二篇:自己成长的故事习作指导
《自己成长的故事》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习作。要求学生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写一写自己成长的故事。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融为一体,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那么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写真事、吐真言,教师应成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响应者。本次习作是写自己成长的故事,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和把自己成长的故事写清楚、写具体的能力。在本设计中我注重了创设情境,在“话说成长”中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择素材,并在美妙的音乐中写下自己的故事——完成“习作卡”,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教师的组织、交流、引导、帮助下,充分发挥“小主播”和“小评委”的作用,让学生愿意展示自我,在共同参与修改自己成长的故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掌握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成长”的内涵,并学会选择自己成长的故事。
2、在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的能力,体验写作的乐趣。
3、在自由、开放的习作中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乐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写自己成长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的能力,体验写作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成长”的内涵,培养学生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话说成长:
1、理解“成长”内涵
同学们,你们从呱呱坠地到现在,天天都在成长,现在我们来聊一聊成长的话题。板书:成长
在你的眼里,什么是成长? 引导学生: 学会技能是成长 明白道理是成长 特殊经历是成长
【从学生熟知的“成长”一词导课,在轻松、自然地师生互动交流中理解“成长”的内涵,为学生选择自己成长中的一个故事搭好桥、铺好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降低学习的门槛,消除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2、回忆成长故事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想想那个故事深深触动了你,引起你的思考,让你懂得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促使了你的成长?
3、写出成长故事(填写“习作卡”)看大屏幕:
习作卡
看到“成长”,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那件事。这件事让我。
(提示:用一两句话概括那件事,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或使我懂得了„„)把你想好的故事填写在“习作卡”上。
4、分享成长故事(交流“习作卡”)。
5、修改成长故事
根据刚才的交流,看你写的故事能代表成长吗?学生修改习作卡。(1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忆成长、选故事、写故事、改故事,帮学生把作前“选材”工作做细、做实。】
二、指导审题。
故事有了,要写出自己的成长故事有什么要求呢?让我们看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
1、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我们了解了许多人的成长故事,也回顾了自己成长的经历,请写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交流,还可以编成短剧演一演。
2、用心读,看这段话围绕“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师总结板书:自己 的故事 清楚 具体
【审题就是审读习作的提示语,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引导审题,应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语。只有审清题意,才能开拓思路,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
三、写法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把自己刚才写的故事从头到尾好好地想一想,想清楚。谁愿意让大家分享你成长的故事。生1 你现在就是“成长故事”栏目的小主播,争取把你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在坐的各位都是小评委,会听会评的优秀小评委会给老师和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你的成长。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修改,使故事清楚、具体。
加上„„就写得清楚具体了。谁还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主播”和“小评委”的身份,参与到“写法指导”中来,在共同修改自己成长的故事中掌握把故事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的。此设计为学生创设了表现的空间,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品赏与修改中来,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成功之乐。在学生兴趣盎然中,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拟定题目。
1、有人说:一个人有一双好眼睛才显得精神;一篇文章,有一个好题目,才会吸引读者。你准备给自己的成长故事拟个什么题目呢?
教师指导:A可以以事件命题。B、可以以道理命题C、可以以场景命题。D、可以以结局命题„„
根据老师的提示,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成长故事的方法,拟个好题目,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2、学生拟题。
3、交流拟题,教师随机评价指导。
【拟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体现,教学中对学生的拟题加以引导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拟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成长的故事有了,题目有了,你现在是不是特别想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写的时候请注意以下几点:(总结板书内容)
2、写完后把自己成长的故事读给父母同学听,然后把我们的故事编辑成册,成为我们班级自己出版的《成长故事集》,并选出优秀习作向《快乐作文》投稿,希望在快乐作文上能看到你的作品!
板书设计:
自己成长的故事 学会技能 清楚 明白事理 具体 特殊经历
第三篇:“童年趣事”习作指导教学实录
“童年趣事”习作指导教学实录
一、指导说趣事
师: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有趣的童年趣事呢?赶快说出来一起分享吧!
生:三年级时,一次英语课上不小心走神了,老师让我回答:“Are you a boy or a girl?”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坚定地说道:“Sorry,I don’t know.”话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
师:连自己的性别也不知道,的确有趣。
生:我有个叔叔在美国读博士,一次到我家做客。爷爷对我说:“孩子,叔叔多有墨水!你可要向他学习哦!”于是,我走进书房,打开墨水瓶塞,“咕噜,咕噜”连喝几口,走出去,对爷爷说:“爷爷,爷爷,我也有墨水了!”看着嘴唇上墨汁未干的我,一家人哭笑不得。
师:此墨水非彼墨水,你却真的喝下墨水,也很有趣!
师:看来,同学们的童年趣事真不少呢!
二、指导写趣事
师:同学们,听你们讲故事,老师发现你们都紧紧扣住一个“趣”字!看来你们都有一双选材的慧眼呢!那么怎样把趣事写得更有趣味,更加引人入胜呢?(出示选段1: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下雨??!”)这是作家萧红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片段,充满童趣,谁来读?
师:老师发现他读的时候,不少同学在偷偷地发笑,哪些地方让你们发笑呢?
生:我“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的情景很有趣。
师:同学们见过往天上浇菜的吗?
生:没有。
师:这哪是在帮忙,分明是在帮倒忙呀!
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吗?
生:?幼髅栊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捣乱的顽皮女孩形象。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趣呢?
生:她说的话,“下雨??!下雨??!”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我”天马行空的想象。
师:是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能让读者感受到童趣。看来,恰到好处地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能把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描写人物,表现童趣)
师:(出示选段2:记得那是我五岁的时候,一天我闲着没事,看到衣架上妈妈的一件漂亮衣服。我突然异想天开,要是我穿上那件裙子,不也一样漂亮吗?
心动不如行动。我站在椅子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那件裙子取下来。我迫不及待地套上,刚想去照照镜子,就被长长的衣服给绊倒,吃了一鼻子灰。
我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镜子前。只见镜子里的我穿了一件宽大的衣服,拖着长袖子和裙摆。我时而耸耸肩,时而扭动腰肢,感觉好极了。呵呵,我也是个小美女呢!)同学们边听边笑,看来很有趣。你们知道作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童趣吗?
生:“我突然异想天开,要是我穿上那件裙子,不也一样漂亮吗?”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我爱美的天性。
生:“我迫不及待地套上,刚想去照照镜子,就被长长的衣服给绊倒,吃了一鼻子灰。”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得滑稽有趣!
师:本想照镜子,却好事多磨,小插曲既产生让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还能使故事避免平铺直叙呢!
生:“我时而耸耸肩,时而扭动腰肢,感觉好极了。”运用了动作描写,把照镜子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把小女生爱臭美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之所以童趣十足,除了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就是小作者的举动显得幼稚可笑。是的,童年之所以让人终生难忘,是由于儿童的天真幼稚,发生了好多搞笑故事。看来,我们巧用幼稚,可以把童趣展现得入木三分。(板书:巧用幼稚,展现童趣)
师:(出示选段3:我临门一脚,球飞出好远,正当我为自己的洪荒之力而得意忘形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不知谁家窗玻璃被打碎了,继而听见一个阿姨出来大声说:“你们这些没有教养的野孩子,谁打碎的,快出来!”
回到家,咦!哥哥怎么站在墙角?原来是那位阿姨带着球兴师问罪来了。她看到我哥哥,一口咬定是他干的。哥哥替我背了黑锅,成了替罪羊!)《孪生哥哥替我背了黑锅》 写得妙趣横生,谁来读?
师:知道有趣在什么地方吗?
生:哥哥和我是孪生兄弟,我犯了错误,哥哥却莫名其妙被不了解情况的阿姨冤枉,成了替罪羊,让人感到滑稽!
师:借助误会,可以充分地体现童趣。(板书:借助误会,体现童趣)
三、写写童年趣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怎样写童年趣事,现在我们活学活用。请拿起手中笔,把童年趣事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出来吧!
师:不少同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现在让我们一起交流!
生:记得四岁时,一次妈妈带我去阿姨家玩。阿姨吩咐他儿子拿冰激凌给我,那我是第一次吃冰激凌呢!
我非常激动,迫不及待想往嘴里送,可是突然发现冰激凌在冒“热”气。突然,我想起爸爸的忠告,“洋洋,如果咖啡在冒热气,说明正烫着呢。你要等会儿,冷了再喝。”我想,“冰激凌和咖啡是同一个道理,上面冒‘热’气,不正说明很烫吗?我还是等冷了吃,千万别被烫了!”
于是,我快步走进阿姨的厨房,把冰激凌放进碗里“凉”了起来。见了妈妈,我得意地说:“太烫了,我把冰激凌放在厨房凉着呢。”
“什么?太烫了?”妈妈、阿姨,甚至连旁边正在学习的哥哥也张大嘴巴,异口同声地问。
我们走进厨房,发现冰激凌已经化成水了。我傻傻说道:“我原以为烫嘴呢。”他们哈哈大笑。不过,冰激凌还在碗里,仍然归我。
听了我的故事,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那一段终生难忘的童年趣事呢?
师:她写得怎样?
生:强调是第一次吃冰激凌,为下文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生:开头开门见山,引出童年趣事。结尾用设问结束,让人回味无穷。
师:小作者善用伏笔,巧妙暗示,让读者倍感真实,又扣人心弦;交叉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利用幼稚反复点染,把趣事展示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书写童年趣事。当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看到自己写下的童年趣事,会在捧腹大笑中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
(作者单位:东台市实验小学)
第四篇:习作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习作课,希望大家课堂上都能畅所欲言,尽情的表达。
二、出示名言,引入课题。(齐读)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可以快活两个月。——马克·吐温(生齐读)
1、读了名言,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指名)夸赞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师:听了夸奖你的心情怎么样?(生 高兴
愉快„„)
师:生活因夸奖而多姿多彩,喜爱自己,欣赏他人,你会从别人身上吸取优点,进步得更快,我想咱们班的同学肯定也各有各的长处,今天我们来夸夸同学的闪光点,好不好?(板题)师:夸同学的闪光点,其实就是夸什么? 板书(优点、特长、好品质、好习惯„„)师:要发现这些藏在大家身上的闪光点要怎么做呢?(指名)板书:仔细观察
学会欣赏 三.创设情景,积累素材。
师:请大家睁大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图上的情景,看看这些同学有什么闪光点?
1、课件出示一组学生生活画面。(爱学习、爱劳动„„)
2、看图片说闪光点(提示:把话说完整)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猜“闪光点”游戏,你能跟据同学们的这些“雅号”猜出他们的闪光点吗?
1、课件出示: 根据“雅号” 猜“闪光点”。(“雅号” 小诸葛 小蜜蜂 小博士 小百灵 小画家 小书法家 小作家 大力神 飞毛腿 热心肠 巧儿姑娘 环保小卫士 „„)。
2、学生交流。
四、动口夸赞,积累语言。
师: 他们身上有这么多的闪光点!我想咱们班的同学的闪光点也不会亚于他们,(结合班内评星活动,送称号)。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夸夸自己的同学,送他一个响亮的称号,(屏幕出示星称号)
1、同桌互说互夸 提示:
(1、可仿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我想夸的同学是___。他(她)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我夸他(她)的一个闪光点是______,我要送他____的称号。
2、也可以按自己想的说。)
师:.老师刚才发现大家都能真诚的夸奖同学,现在谁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夸同学呢?(指名)(师生评价)
3、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还真不错,发现了其他同学的很多优点。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视频。
师:动画中,熊二夸了熊大什么优点?(指名)熊二是通过什么把熊大`勇敢`的好品质讲出来的。(指名)板书(具体事例
真实)师:你能不能也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再来夸夸你的同学?(4人小组里相互夸一夸)(课件出示):
1、请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夸夸同学的闪光点。
2、说说他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小组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师生评价)
五、明确习作要求:
师:大家都能从平时生活的点滴之中发现同学的闪光点,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体现这些闪光点,真不错。闪光点找出来了,材料选好了,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好呢?老师带来了一篇写好的例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读开头,总结写法。
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叫沈弈同,他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白嫩的皮肤,一张可爱的笑脸。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关心同学。
(写同学的闪光点,可以简要介绍同学的外貌,这样可以让人对你介绍的同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人物形象更丰满。)
2、思考:如何把这件事写的真实、生动。
那是一个下午,上体育课时,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玩着各种游戏。我和沈弈同等一些同学在跑步。“哎哟”,随着一声尖叫,同学们都朝这边望过来,原来是我跑步的时候绊了一跤。(事情的起因,简略的写)我的腿摔得很厉害,虽然努力想爬起来,但试了好几次都不行。这时,我多希望有人来拉我一把。可同学们站在一旁似乎都吓呆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显得束手无策。正在我失望时,一双温暖的小手拉住了我的手臂。是沈弈同!他皱着眉头,蹲在我的身边,关切地问:“怎么样,摔的重不重,腿能不能动?”我点了点头。他看了看我的伤口,小心翼翼地把我扶起,努力地将我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艰难地走着。不一会儿,我就发现他累的满头大汗了,可他却仍然坚持着把我送到学校医务室。(通过抓住当时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才能更真实、生动;适当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更体现出同学品质的可贵。)。
他总是这样热心地帮助同学;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总是爱帮助集体,帮助同学;他总是„„许许多多的情景在我的眼前浮现着,令我难以忘怀。我相信,善良的他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总结:(课件)
1、写同学的闪光点,可以简要介绍同学的外貌,这样人物形象更丰满。
2、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其中经过要写详细,抓住当时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3、在写的过程中还要恰当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作业:
学习这个同学的写作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应该怎样完成好这篇作文。课后,请大家认真完成这篇习作,下次作文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
课件:
1、完成一篇习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
2、办一期板报,贴上同学的照片,再把自己写的文章贴在照片的下面。
课件: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罗丹 师: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眼睛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用真诚去尽情地赞美别人,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充满爱。
第五篇:《外貌描写》习作课教学实录(模版)
《外貌描写》习作课教学实录
执教:任为新(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研究所)
点评: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
点评:严英俊(杭州听涛小学)
师:同学们好,上课时间还没有到,和大家聊聊天。认识一下,我姓“任”,这个字用作姓的时候读第二声,别读错了。我听说师大附小是全义乌市最好的小学,是真的吗?
生:(大声地)是真的!
师:听说六(1)班是师大附小最好的班,是真的吗?
生:(大声地)是真的!
师:听说你是六(1)班最好的学生,是真的吗?
生:(学生哄笑)
师:就是嘛,是不是最好的,不是自己说的,要由别人评判。其实,我今天不是来上课的,我就是来评判的——学习六年了,我要来看看你们语文学得怎么样,你们老师教得怎么样。你们的老师,还有,坐在下面的朱校长,都是我的学生,所以这节课,你们表现好,我表扬他们。你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反正我扣分都扣在他们头上……
(“哇”声一片,学生都精神抖擞起来。)
师:今天是作文课,我们来讲怎样写人。六年级了,老师都教过我们了,写人怎么写,最重要是通过哪几点来写?
生:写人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写。
师:很好。关于人物外貌描写得好的课文,我们学了不少,大家来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少年闰土》《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师:不错,这些文章中,有的是面貌写得好的,有的是神态写得好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把王熙凤的穿着打扮写得具体生动,反映出人物身份、个性。不光是这些课文,别的写人文章也都是这样,那就是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我们今天也来练习外貌写作,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你们就写我。现在老师在大家中间走几步,你们仔细观察,然后抓住我的外貌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老师在教室中间来回走,同学仔细观察。)
师:看完了?好,讨论一下,然后动笔概括。(学生经过讨论,写下概要,老师的外貌特征是:“高”“ 瘦”“老”)
师:同学们厉害,“高”“ 瘦”“老”,只用三个字,就把老师最大的外貌特征概括出来了。虽然简单,但不够具体,没给人留下印象——怎么个“高”法呢?“瘦”成什么样啊?“老”到什么程度了?这些都没有展开说。小组再讨论,把我的特点写具体。
(经过小组讨论,综合得出如下文字:“老师个子很高,有一米七几。但很瘦,估计一百一十斤也不到。老师看上去显老,脸上皱纹很多,头发稀少,脑门有点秃。”)
师:不错不错,准确、具体有了。现在再进一步,能不能把我写得生动一点,可以用比喻句,把你对我的感觉、想象写出来。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下文字。
生1:老师个子很高,有一米七六,站到我面前,像一堵墙。
生2:老师细胳膊细腿,瘦骨伶仃,像竹竿似的。(全场笑)
生3:老师的身板像纸那样薄薄的一片,好像风一吹就能刮跑了。
生4:小脑袋、小鼻子、还有小眼睛——笑起来眼睛一眯就没了。(全场笑)
生5:老师骨瘦如柴,看上去显老,脸上皱纹很多,一笑起来,脸上都是括弧。
生6:老师瘦得像火柴棍似的,头发稀少,脑门有点秃,前半个脑袋像鸡蛋。(全场笑)师:好,不亏是名校的学生,准确、具体、生动,有几句还挺传神,把老师的外貌特征写出来了。但是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那么瘦吗?
生:不知道。
师:实话告诉大家,老师没有老伴,没有人给我做饭——我一天只吃两餐……(学生惊愕),所以,我今天是来求助的。我要去征婚,征婚要写介绍、写外貌,刚才大家把我写得准确、具体、生动,我要拿这些文字去征婚——
(教室里骚动起来,同学们纷纷说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当然不行啊,里面没有用褒义词,用了贬义的、取笑的手法,这样写出去,看了给人感觉不好。即使有单身阿姨看到了,也不会来跟老师搞对象的!
师:那应该怎样写?
(有学生冒失地站起来,“1 米76 的个头,乌黑的头发,英俊的脸庞,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师:你们看我的样子,有“乌黑的头发,英俊的脸庞,浓浓的眉毛”吗?你这是成心害我啊!到时候人家真来相亲了,还不拿砖头扁我这个骗子……
师:大家讨论下,我这个外貌特征,要写得准确、具体、生动,但又是相亲用的,用刚才同学的话说,要用褒义词,看了让人舒服,应该怎么写。经过小组仔细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得出如下文字:
生1:老师个子高挑,有一米七六,身轻体健,风度翩翩,很有魅力。
生2 :老师高高瘦瘦的,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他戴一副金边眼镜,眼光深邃,气质很好,是大学老师的样子。
生3:老师身材苗条,小脑袋、小眼睛,总是笑容可掬,说话表情很生动、很有趣,看上去很和蔼,一定是位脾气很好的先生。
生4:老师五十多岁,脸上有不少皱纹,有饱经风霜的感觉。成熟、智慧的男人都是这样的。
师:哎呀,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前面写我的外貌,虽然准确、具体、生动,但我听了不是很开心,估计也找不到对象。但你们现在说的吧,照样准确,具体,生动,我还特别爱听。这样的文字传出去,那些单身阿姨读了肯定也舒服,会对我发生兴趣,见了面她们也不会说我是骗子。谢谢大家!真是名校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大家鼓掌,为我们自己鼓掌!
师:好,我真的很喜欢你们今天写的文字。我回去要把这些文字整理出来,第一是征婚用,估计找对象不成问题了。第二,我还要把它们打印出来留存,亲戚那里、邻居那里、还有我们辖区的派出所那里,都保留一份备用。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为什么?
师:实话告诉你们,我最近老爱忘事,做事丢三落四的。咨询了医生,医生说,这是老年痴呆的征兆……我把你们写的备着,就是将来走失了,找不到家了,别人可以拿你们写的做“寻人启事”.你们看行吗?
生:(同学窃窃私语)感觉有点不行……路人没工夫看。要从最简洁、抓最容易辨认的外貌来写,具体、生动、比喻句什么的都不要了。
师:好,那我们试试看,怎么来写我的外貌特征。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文字:
生1:五十多岁,瘦高个,戴眼镜,有点秃头。说普通话。
生2:五十几岁,高、瘦,上穿蓝色衣服,下穿黑色裤子。说话带杭州口音。
生3:六十岁左右,高、瘦,蓝衣黑裤,走路有点晃悠,老年痴呆的样子。
生4:身高一米七六,偏瘦,头发稀少,戴眼镜,上穿“探路者”蓝色冲锋衣,下穿“七匹狼”黑色灯芯绒裤子,匡威牌子的运动鞋,左小腿有黑色胎记……
师:不错不错,最后一组写得特别好,你这样的,不用说认人,认尸都没问题了!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梳理一下。大家今天进行了三组外貌描写,就我一个对象,但写出来的差别很大。第一组,纯粹的抓特征写出我的外貌来,不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有重要信息意义的特征就没有抓住,用词也不考虑感情色彩。第二组,征婚用的,既要抓住特征,用词上还得是褒义的,看了让人舒服。第三组,大家抓住一眼就能辨识的特征,因为我们的阅读对象是路人,太具体,还有生动、传神就没有必要。这组描写还很关注服装,但这和我们学过的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服装描写不一样。具体我们来看课文(打开 PPT):“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那么具体、仔细地描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是小说写人的手法,凸显出王熙凤的富贵样、穷讲究又带点土豪式的俗气,是为刻画人物身份、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用的,对于读者来说,是用来欣赏和品味的。但如果为寻人启事或者帮忙通缉的人物肖像,这样写就太啰嗦,路过的人谁耐烦看啊。还不如你们,抓住我最大的外部特征,抓住我的服装颜色、款式来写,简洁明了,只抓最显眼的,陌生人一眼就能认出是我。大家说,是不是啊?
生:是!
因此,大家以后写作文,除了一般作文要求之外,你们也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写这篇作文干什么用;二是这篇作文写给谁看。也就是注意“功用”和“读者”,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己虚拟一下,想象的也可以。这两个问题你们也应该抛给老师,谁叫写作文了,就抛给谁。考虑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写作文的思路和目的就会清晰一点,写起来也方便得多,有趣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个能力学好了,将来走上社会,我们的作文能力就会真的在生活中派上用场……
师:这节课时间差不多了,老师和大家的交流就到这里。根据规定,我还要布置一点作业——其实是我还要大家帮点忙,就是关于征婚的事情,没老伴,我可是真急了。刚才我的外貌是写了,但征婚广告光写外貌够了吗?
生:不够!
师:还要写什么?
生:还要写从事什么工作,年薪多少、家里有没有房子、有没有汽车……还要有联系方法……
师:大家考虑得还挺周到的,时间关系这里不展开了,同学们回家帮我补全了。写联系方法,写手机号码,我有点担心,如果有人开玩笑、乱打我的电话怎么办?
生:征婚文章最后要说明,征婚很严肃,不要开玩笑……()再写四个字:“非诚勿扰!”
(全场笑)
师:好,征婚文章很圆满了,但文章里面是不是应该插一张照片啊?现在讲究个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啥的。
生:是的……老师带了照片了吗?
师:我带了几张,大家帮我参谋。(PPT 打开四张照片:第一张是周杰伦。第二张是老师青年时的照片。第三和第四张是现在的照片。)我决定用周杰伦的,年轻帅气,和我有点像。要么是我年轻时候的照片——先把相亲的阿姨诓过来再说。
(经过讨论,同学们说不行,相亲时候要穿帮的。还是用老师现在的照片,虽然老了点,但可以用“美图秀秀”修一下。)
生:哇,你们太厉害了,图片都会加工。好,照片问题解决了。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征婚文章到哪里去发布好?
(小组讨论,说要到人多的地方,菜市场、公共汽车站、地铁口,电线杆上……也有人反对,说城管要骂的,这样招来的阿姨档次也不够。还是到大学校园里去贴比较好……要不去网络发布,做网站网页……)
师:好了,打住,时间关系,我们不讨论了。总之,你到时候交上来的作业,不能仅是一篇作文,最好是一个完整的方案——有点子、有程序、有实施的策略、方法和路径,最后还要有注意事项。我拿到它,照你们写的执行就可以了。总之,老师的婚姻大事,后半生的幸福就拜托各位了,谢谢!
点 评
让写作回归交流的本位
郑桂华
这是一节很有意思、很感性的课,真切、生动、流畅——相信看完上面的课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教室一隅,与任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想、一起写、一起交流。
思考这节课为何如此引人入胜,启发应该很多——如任老师设计了很巧妙的写作任务情境,贴近生活,又有很强的挑战性,唤起学生表达的热情;又如任老师设计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小活动直接指向学习目标“描写人物外貌”,不拖泥带水,不旁逸斜出,干净而紧凑;还有从任老师的教学语言能看出他的学生观、教学观。任老师善鼓励,但不滥情,绝不送出廉价的赞美与肯定。当然,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任老师对写作目的的理解和把握,并将它有效地转化为写作指导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三学段(5~6 年级)课程目标与内容对于“习作”的规定,非常明确地列有 5 条,其中之一就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现代社会中,用于交流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生存技能。无论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还是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在“与人交流”写作能力上下功夫。当然,也有一些老师研读了课程标准,明白为交流而写作的重要性,只是不知“与人交流”写作课如何设计、如何实施,而任老师的这节课无疑可作示范。其实概括地说,写作的目的究其根本不外乎两类: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很大问题就出在太强调“自我表达”,忽视了“与人交流”的要求。
作文重视阅读对象很重要,与人交流的写作教学最关键的是写作任务设计,包括写作情境、阅读对象和交流目的。其核心是阅读对象,因为不同读者的阅读立场、需求不尽相同,因而在写作时对选材的选择、表达形式运用以及词语的推敲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才能达到交流目的。比如是告知、是劝说,还是分享感受,目的不同,表达手段也应不同,这就是读者意识。任老师这节课教学生描写人物外貌,第一个环节是没有交流对象的单纯描写技巧教学,即引导学生将内容写准确、具体和生动——很多教师可能都是这样教的。第二个环节就有了交流对象——要求学生以“征婚”为目的来描写,这则写作任务既有写作阅读对象:可能来应征的某女性;又有写作活动的交流目的:对描写对象产生好感。
同样一个描写对象、同样一批学习写作的学生,有了读者需求分析和写作目的分析,写出来的文字迥然不同。这就是“为交流而写作”在写作教学中的神奇魅力。任老师设计的另一项写作活动:要求根据“寻人启事”进行描写,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强化。
任老师这节课可学习之处还有不少,比如他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活动:“我写这篇作文干什么用?”“这篇作文写给谁看?”不要小看了这种提醒,这其实是现在很提倡的元认知教学,只有让学生明白所以然,并能判断自己的写作行为,写作教学才能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
点 评
从抽屉走向生活
严英俊
这是一节有趣也很有新意的作文课,如何写人和写人如何写,这样两个问题巧妙地进行对比,有机地结合起来,很自然地层层推进,把问题说得很透彻,给学生也给观摩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样的作文课是有明确指向的,是有价值的。
写人,需要写外貌。外貌怎么写?一线老师常有这样的教法:问孩子,写外貌可以写哪些内容?
孩子通常会说,可以写眼睛、鼻子、嘴巴,可以写头发怎么样,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老师接着启发,眼睛怎么写,头发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乌溜溜的眼睛,滴溜溜的眼珠;乌黑的长发如瀑布一般。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是老师的指导策略有问题。老师指导的出发点,就是要写全,写全就是具体了,就更清楚地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了。这显然是错了,读很多作品,我们记住的常常是人物独有的一两个特点。因为若是什么都写,写得很全,反而缺少特点。
不光是写外貌特点,写人物语言、写人物行为、写人物性格也都是这样。我们历来不关注写作的方法,远离生活和社会需要,轻视写作的功能性(即使有人关注了,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抓手),作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这大概就是任老师这堂课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给我们那么多启发的原因吧。写作教学,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孩子没有表达需求怎么办?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做一件事,今天的练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写作。于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远离真实表达的情境,进行所谓“纯技巧”的训练。听了任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切地感觉到,我们的这些做法,确实是一厢情愿,无怪收效甚微。更值得反思的是,习作教学由此陷入“老师苦,学生怕”的怪圈。
还说写外貌,首先要考虑写给谁看的(读者对象),再是考虑他想要看什么(表达语境)。征婚启事、寻人启事,都需要抓住特点介绍人,但侧重点不一样,征婚启事要注意突出优点、长处,“瘦”不是简单的瘦,是苗条、精干;而寻人启事,则要写出一眼而知的外部特点,如高矮瘦胖;写穿着什么有特点的衣服,如明显的颜色、特别的款式无需修饰,不求美化。任老师指导学生写外貌,和我们指导学生写外貌有什么不同?我们写的外貌,只是在静态地“画像”,是没有考虑写给谁看的,是没有生活的。任老师指导学生写的外貌是基于生活情境的,是有鲜活读者的,这样的习作联系,学生是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