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时间:2019-05-13 16:0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第一篇: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以心理学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探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在我国对于青少年犯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根据犯罪学、社会学以及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结合实例进行探究。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犯罪学原理中认为一个犯罪的构成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其中犯罪主观方面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犯罪主观方面中最重要的则是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而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有关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相关因素的总称。由此可见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动因和前提,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表现。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并且青少年正处于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心智发展还不健全,其犯罪行为也比其他年龄段的犯罪主体受到更多心理因素的影响。结合警务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例,总结起来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冲动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快速时期,生理上身体快速发育,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加强,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情绪容易冲动对待问题比较偏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我独立,寻求社会认同。但心理的成长发展要落后于生理上的发展,对自我把握不足,情绪掌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落差,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上的危机和失衡,情绪大于理智,希望通过出格的行为和与父母老师“唱反调”的方式来摆脱父母家庭以及老师学校的牵制,从而达到证明和表现自己的目的,获得社会认同感。例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2013年9月14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的高三学生雷某是因不满班主任孙某的严格管理产生积怨,而以孙某没收雷某手机为导火线,将在办公室备课的班主任割颈杀害的案件可以看出,本来没收学生手机本是一件很小的矛盾也是学校规范课堂秩序的一项常规管理措施,但由于雷某对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缺乏理解并且年轻气盛易于冲动,逆反心理较强,最终酿成了这幕社会悲剧。所以冲动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犯罪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好奇模仿心理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处于一个探索认知的阶段,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并且缺乏相应的是非辨别能力,如引导不当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比如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异性、毒品等未知事务充满好奇心,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和矫正,加之平时交友不慎,从而沉迷色情、毒品以及网络游戏,为寻求刺激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的犯罪行为,同伴朋友的不良行为,媒体宣传的不良信息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暴力、淫秽内容肆意传播,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且难以控制。所以犯罪低龄化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是对未知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尝试的结果。

(三)从众满足心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获得最基本的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就追求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最终实现自我满足,青少年也不例外。如果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差或性格内向等原因,在班级中没有同伴或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他们就有可能到校外或其他团体中寻求和满足这种内心需求,获得认同感和一种心理补偿。同时又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法制观念淡漠,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缺乏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以及择友标准的不正确,极易结交损友而加入不良团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我们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但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更应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正像《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所提出的:要成功地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而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明确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因此针对前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试提出以下预防对策:

(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而这些压力往往缺乏宣泄和疏导的渠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健康的心理往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多青少年在犯罪后都纷纷表示实施犯罪的心理动因大多是“忍不下那口气”,“凭什么我就不能那样”等偏执冲动的心理因素,所以父母家庭以及老师学校等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对青少年出现的不良心理及时予以关怀和疏导。同时派出所的社区民警也要与家长老师协调配合,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的情绪自控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全面完善,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

青少年犯罪心理预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中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否。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波助澜之下,使得暴力行为、淫秽内容、以及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和哥儿们义气等不良思想广泛传播,加速了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恶化,导致青少年为了迎合这些不良风气不择手段,进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为了青少年能拥有健康的心理远离犯罪,应该加强各种网络资源的监管和不良思想的整治,净化青少年的社会环境。

(三)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意识

当今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升学和就业上,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到的法律知识十分有限。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往往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不自知,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法不责众”,“不知者无罪”。为此,要加强法制教育,我们公安机关的社区民警可以定期去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认识到实施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样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约束性才会在青少年的心理上产生威慑力,增强青少年知法守法的法制意识,最终在客观上起到抑制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总之,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取得满意的效果。只有科学合理地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从多角度采取措施,才能真正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朝着健康积极的人生目标前进。

第二篇:如何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

如何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

王建峰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未成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往往只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对孩子一味娇惯、溺爱,却没有从精神上给予悉心照料,也根本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的父母把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了不好影响;还有些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另外,当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家中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教育,在坏人的引诱和教唆下很容易误入歧途。二是学校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家庭和家长。但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从本院审理的在校生犯罪案件看,在校生的法律观念非常淡薄,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对差生冷眼相看,使其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而辍学在家。有的学校管理存在问题,放任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接触,而被引诱走上犯罪。

三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逐步盛行,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低级影视书刊的屡查不止,也严重影响了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是“一看、二学、三堕落”,而走上了犯罪道路。近年来网络游戏的泛滥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不少未成年人禁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极易在这些场所结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的因没有钱消费、没钱上网而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

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三)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

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七)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团员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的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预防法制宣传讲稿

青少年犯罪预防法制宣传讲稿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来给大家说一下关于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的问题。近年来,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的违法犯罪现象是呈上升趋势。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许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或不幸的成为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所以青少年犯罪问题关乎大家的切身利益,应该也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这个青少年犯罪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就有人将它列为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公害。可见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影响性是很大的,因而学校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问题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在这里我将结合收集的一些典型案例,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其预防三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就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这有些孩子不好好的在学校上学,他为什么要去犯罪呢?吃饱了撑的还是闲的没事干?其实啊,青少年从一个天天向上充满朝气的学生到走上犯罪道路,其触发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说客观原因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如社会不良事物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主观自身原因如心理素质差,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等等。举个例子来说明社会环境原因造成的影响。如今同学们在休息日可能在家里、网吧会经常上网,上网可以开阔你们

的视野,促进你们对外交流和学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网千万别上瘾。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有很多:这有的同学上网忘了回家吃饭,有的忘了完成作业,有的影响成绩,可以说沉迷网络给其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老师和家长担忧。有的同学为了玩游戏,花光家长给的零用钱,有还采取不正当手段和方法,或瞒着家长从家里拿,或者借口学校收某某费用、变相索要,更为恶劣的就是北京那个十七岁的少年小新,已经踏上了这条违法犯罪的这条船了。

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他投案自首,追回莫及。这个孩子啊整日沉浸在网吧,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他就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他就想到了偷。先偷了爸爸的钱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又想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后来他就想去偷爷爷的钱。他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怕把奶奶吵醒了阻止他,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奶奶倒在了血泊中最终死亡,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小新后来说“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可是 一切为时已晚。

可以说是社会的环境影响,网吧的荼毒,但也有自身的原因,如此的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不辨是非,心理扭曲,实在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但这样不可思议的犯罪行为它就发生了。十七岁已经到了该负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等待他的自是法律的严惩。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上网杀人伤人的或许只是典型,但为上网而盗窃抢劫犯罪而误入歧途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在各地都有。一时难以自控,不计后果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所以在此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鉴。

再说家庭方面的原因。有人就说了,逃课上网盗窃抢劫那种事情好学生才不会去做,好学生就不会犯罪,其实不然。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也可能导致原本优秀的青少年犯罪。像发生在很多年前的“好学生”徐力杀母事件就曾震惊全国。

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某高二学生。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大家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狠心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徐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是食品公司职 工。由于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他从小到大基本上是母亲照料的。母亲工资不高,但也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然而,孩子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期望值的压力。母亲要求儿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有一次排在第18名,母亲便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杀母的导火线是他认为自己不能达到母亲提出的要求,对母亲喋喋不休地唠叨学习、成绩感到压力很大,“觉得很烦”。还有啊徐力喜欢踢足球,母亲说“以后你再去踢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徐力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徐力说:妈妈在生活上很疼他。可是他打开电视机,母亲指责他“还看电视,还不用功点!”母亲过多的限制使孩子产生了不良心理积淀,甚至导致心理极度扭曲。终于有一天,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徐力冲动之下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结果大家都能够想到,依据我国刑法第232条之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还有依据未成年人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最终法院是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徐力有期徒刑15年。

这个案子曾经震惊全国,在这里讲主要是想说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发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这方面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有的家长采用粗暴的方法,动辄就打,孩子犯错后只会拳脚相加,这有些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好怕挨打便不回家,流 浪社会,被坏人引诱导致犯罪。再比如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孩子有求必应,给孩子养成不正常的心态,一旦欲望无法满足或遇到“吃亏”的事,便进行报复,走向犯罪。还有就是缺乏管教型,父母忙啊,做生意顾不着孩子,扔点钱就行了,这样若是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最后就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孩子缺乏温暖,心理容易不平衡。据有关调查,我国多起重大恶性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相似点就是被告系单亲家庭。当然家庭因素是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身因素。心智不健康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及自控力的薄弱再加上外部环境的诱因才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以上两个案例虽然仅从社会家庭两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这其中主观自身原因的重要性,也正是这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造成了拥有锦绣前程的大好青年沦为罪犯。我们为之叹息的同时也要反思。这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这一点呢,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第二个问题说一下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突发性和随意性。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上、生理上都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很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情绪上变化复杂,极不稳定。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易偏激、任性,为所欲为,稍有诱因,一触即发。犯罪动机大都简单,一般没有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像上述案例,一时冲动头脑发热,自控力有那 么差,就做出了偏激的行为。

2.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上网,当通过正当渠道不能满足欲望没钱花时,怎么办啊,往往通过盗窃、抢劫等途径来获取,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像小新那样为钱伤害亲人铸成大错的案例仅是典型,但是普通的盗窃,抢劫的并不罕见。

3.团伙性犯罪居多。青少年犯罪行为人需要通过结伙,互相壮胆,互相挑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地共同作案。这就提醒同学们谨慎交友。这里要提到所谓义气的问题。有些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喜欢强出头,为哥们义气打群架,很容易出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容易理解,而当酿成大错时,最终也只能接受法律的制裁。举个团伙犯罪的案例。发生在延安,赵强、李新新等16人纠集在一起,年龄最大的23岁,有4个未成年人。他们在某年5月到8月的4个月时间内,采用结伙或单独作案的方式,疯狂作案51起,其中仅强奸案就达10起,另有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等犯罪事实。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宣判,光判决书就长达120页。法院认为该团伙成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次实施犯罪,个别案件手段残忍,影响十分恶劣,当依法严惩。其中被告人赵强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李新新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其余被告也领刑3到20年不等。为达到警示和教育青少年 的作用,在宣判时法院特意邀请200名中学生来见证。一名前来旁听的中学生就说:“这次旁听让我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人一定要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法制观念淡漠就可能偏离人生轨迹,走上犯罪道路。”这16人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但由于法律意识淡漠,好逸恶劳,为贪图一时的享受,组成犯罪团伙,而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当然最终他们也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所以说团伙犯罪也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特点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自我预防。青少年可塑性大,虽有一定的辩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控力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若缺乏正确引导,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非理性的心理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自我预防。对于青少年来说,正是成长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办事不计后果,争强好胜的行为极易导致犯罪。所以为了更好的预防犯罪,必须从自我做起,学习法律常识,普及法制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遵纪守法从点滴做起,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又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

还有家庭预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已,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已必须首先做到。对子女出现的问题要以循揗善诱的教育方式认真加以引导和解决,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子女,赞赏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在和谐、健康、温暖的家庭教育中端正思想,矫正行为。

再是学校和社会预防。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保证中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让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道德观、使之明辨是非、在学习文化课知识考上大学之前要先学会做人,这样就是最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

有资料表明,我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无怪会被人列为世界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逐年增多。某年西安市看守所关押的72名失足青少年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18岁。他们犯罪的起因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结果却是人们意想不到的险恶。面对青少年犯罪的案情,谁不痛心疾首,扼腕惋惜。案件中的罪犯都是十几岁的未成年人,他们正处于人生花季,然而却是一失足成千古之恨。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听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 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否则一旦触犯法律,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和爱护好少年一代,让每一个孩子都远离犯罪,要社会,学校家庭做好预防共同努力以外,更要孩子们自己努力啊!

好的,三个问题都说完了,谢谢大家!

宜君县司法局棋盘司法所

第四篇:青少年自我保护及犯罪预防

青少年自我保护及犯罪预防

坪东学校二不休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呵护;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关爱,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倍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0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特别是多起集体安全事故在国内的发生,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二、合作交流

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请问:

1.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公民。

A.16周岁B、18周岁C.20周岁

2.《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指的四大保护范围是()

A.国家机关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

B.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C.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青少年自我保护法。

3.每年的哪一天是中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A.每年的第一天

B.每年的9月第一周的星期一

C.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三、青少年一般遇到这几种犯罪情况:

(一)敲诈、勒索

①口头威胁:有时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截住,威胁同学们给他带钱带物。

②带条子威胁:有些违法分子,选择好对象后,就写条子让其他同学带给对方,条子上写着要物品的名称或现金的数目。

(二)抢劫、抢夺

抢劫、抢夺的防范意识

①要有防范意识。

②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同学们最好结伴同行,相互帮助。

③身上不要携带太多的现金或贵重物品,女生不要配带金银首饰或玉器。

④平时,不要花钱大手大脚,以免引起不良行为表青少年或犯罪分子的注意。⑤单独在家,不要轻易为陌生人开门,更不要为不认识、并声称是家长的同事或朋友的人开门。如果发现类似情况,要立即拨打电话告诉父母。

⑥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有了强健的体魄,即使一时无法将犯罪分子制服,也可以快速逃避。

(三)绑架、劫持

绑架的预防知识:

①平时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炫耀自己或家中如何有钱,更不要随便带陌生

人到家中“参观”。

②外出、上学和放学要尽量结伴同行,外出时要告诉家长,并说明返家时间,不要随意在外逗留。

③如果有人突然来找你以“你家中出事了”或“你父母生病、出车祸”等等为由,要你离开学校或家中时,应首先设法与家人联系查证,并将此事告诉你的老师或邻居。

④如果在途中发现有人盯梢跟踪,应设法将其甩掉并报警。

四、预防侵害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当你受到坏人的侵害时,要勇敢地斗争反抗,当面制止,绝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可欺。你可以大喝一声:‘住手!想干什么?“,”耍什么流氓?“从而起到以正压邪、震慑坏人的目的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当自己无法摆脱坏人的挑衅、纠缠、侮辱和围困时,立即通过呼喊、打电话、递条子等适当办法发出信号,以求民警、解放军、老师、家长及群众前来解救。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当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况下,可故意张扬有自己的亲友或同学已经出现或就在附近,以壮声势;或以巧妙的办法迷惑对方,拖延时间,稳住对方,等待并抓住有利时机,不让坏人的企图得逞。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明知坏人是针对你而来,你又无法制服他时,应主动避开,让坏人扑空,脱离危险,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受到严重的侵害、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到问题是严重的,家长和校方无法解决.应果断地报告公安部门,如巡警、派出所,或向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等单位或部门举报。

6.心明眼亮.记牢特点。遇到坏人侵害你时,你一定要看清记牢对方是几个人,他们大致的年龄和身高,尤其要记清楚直接侵害你的人的衣着、面目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事发之后报告和确认。凡是能作为证据的,尽可能多的记住,并注意保护好作案现场。

7.堂堂正正,不贪不占。不贪图享受,不追求吃喝玩乐,不受利诱,不占别人的小便宜。因为“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往往是贪点小便宜的人容易上坏人的当。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自觉遵守校内外纪律和国家法令,做合格的中小学生。平日不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不给坏人在自己身上打主意的机会,不留下让坏人侵害自己的隐患。如已经结交坏人做朋友或发现朋友干坏事时,应立即彻底摆脱同他们的联系,避免被拉下水和被害。

五、我们除了要学会自我保护以外,还要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 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 以上。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1、侵财犯罪为主,涉案类型多样

2、低龄趋势明显,做事不计后果

3、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强

4、团伙犯罪严重,社会危害增大

5、暴力犯罪突出,作案手段残忍

(二)青少年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1、防微杜渐,小事做起。

2、认识错误,及时改正。

3、自我约束,提高警惕。

(三)我问你答

14岁的小同学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喝酒。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去游戏厅打游戏。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他多次到超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因此,这位小同学曾被公安局拘留。小偷小摸仍满足不了他高消费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撬门破锁,盗窃钱财。他先后七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余元和价值2000余元的财物。一次,当他潜入一同学家行窃时,被该同学的父亲当场抓住并扭送到派出所。最后,人民法院依法以盗窃罪判处他有期徒刑3年。

(1)他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了什么?

(3)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小记者在行动

1、考场上好友小华让你给他递小纸条抄,你会怎么做?

2、好朋友小明拉你一起去上网,你怎么办?

3、朋友刘颖,要你不去上体育课,和她一起躲在教室里听最新的流行音乐,你会怎么办?

4、你的好朋友被人家打了,他纠集一伙人去“报仇”,拉着你一快去,你怎么办?

六、教师寄语

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知法、守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自己心目中的真心英雄!

最后祝愿所有同学都能够学法、懂法、守法,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

作业标题:期末考核题目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自律道德 :

7.同伴关系: 8.教养方式 :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

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____ ____和____ _____三个方面

2.初二时期是___ _____向____ ___过渡的转折时期。

3.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 __和__ _ ___。

4.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_ _______和_______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_____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__ 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

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2.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4.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提交小论文一篇(50分)

论文题目自拟,主题是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的或者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的。论文格式完成,以《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格式为准,字数在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条以上。结业成绩是开卷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的总和。

下载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犯罪预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石家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李素水说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叛逆与亲子关系 摘要: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以其鲜明的生理和心理剧变为标志,有别于其他生长阶段。随着身体上生理方面的迅速生长乃至第......

    犯罪预防与对策

    犯罪预防与对策1、我国现行打防并举犯罪对策解析。我国现行打防并举犯罪对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打,即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防,即防范,是维护社会......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夏学銮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要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有以下10条: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

    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目前由于我国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又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等,青少年的......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 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