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制度 执行方案 全力做好妇幼卫生项目工作
完善制度 执行方案 全力做好妇幼卫生项目工作
Xxx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共有10个乡镇,146个行政村,209个自然屯。占地面积10001平方公里,人口近43万。自1991年就开始实施国家级三网监测工作后,我们相继迎来了宫颈癌和癌前疾病筛查、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工作、农村妇女生殖保健健康教育、“降消”、住院分娩专项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两癌免费检查等切实关爱广大妇女儿童健康的项目。几年来,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县卫生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过县乡村三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开拓进取,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使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作好各项工作的关键,我县高度重视妇幼卫生项目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每年的政府工作会议上都重点强调此项工作。并且分别成立了以卫生局局长为组长、以财政、妇联、计生等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各个项目领导小组和以妇幼保健院院长为组长、以各个医疗机构产儿科等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专题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设立项目办公室,有业务院长主
抓。每个项目都设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基层妇幼保健网络,明确职责,量化指标,直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一包到底,保证了项目有效开展。
二、执行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常规
按照各个项目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宝清县“降消”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宝清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专项补助工作方案》《xxx县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工作方案》《xxx县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工作方案》等,严格执行方案,一是按方案要求完善工作制度,如:“宝清县妇幼卫生项目信息上报制度”、“宝清县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制度”、“宝清县妇幼卫生监测工作制度”、“母子健康手册规范化使用制度”、“妇幼保健基层指导工作制度”、“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制度”、“高危孕妇管理工作制度”、“急危重孕产妇转诊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等等相关制度的制定,对项目的有序实施起到的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按照《黑龙江省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严格对我县助产服务机构和人员实施准入化管理,持证上岗率100%。按照《黑龙江省二、三级产科设臵基本标准》规范产科质量管理,完善各项技术操作常规,岗位职责,规范使用统一的各项表格、登记、病案、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各项合格率达95%,规范化使用母子健康手册,提高了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从而有效的提升了项目工作质量。
三、迅速启动,保证各项目全面开展
贯彻落实项目工作政策,及时召开的各个项目的启动会议,做好了各
个项目的工作动员,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辐射面。比如:“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启动会议”、“降消项目启动大会”、“农村孕产妇专项分娩补助启动会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启动会议”“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工作会议”等。县政府主管县长,卫生局局长,妇联、计生、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和承诺,各乡镇主管领导,乡村妇联主任,卫生院院长乡村两级妇幼医生,县直产儿科单位等等,各项目涉及到的具体工作人员都分别参加各项目启动会议,会后,县领导都要和各个成员单位签订“责任状”。与此同时,我们还聘请了省市专家进行全员业务培训。启动会议的及时召开,使各个项目工作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了。
四、加强宣教,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为了使各项目工作更好的开展,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个项目工作中来,认真开展了组织发动工作,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广泛的宣传范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新闻报道、开辟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公益广告、医院候诊大厅播放电子字幕、举办孕妇学校、义诊、各个宣传日上街宣传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大力宣传各项妇幼卫生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了解到各项工作是国务院关于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的体现,关系到妇女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保护和小康目标的实现, 同时提高下一代的健康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儿出现,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提高农村妇
女、儿童健康水平。是一项关注民生工程,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悬挂或书写宣传标语,各乡镇都印发宣传单、设立咨询台,向群众宣传各个项目保健知识,宣传员上门入户进行动员宣讲,使检查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强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做好各个项目的培训工作,是项目工作顺利开展的技术保障,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一是多次选派院内业务骨干参加省市级相关项目培训班,到省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二是聘请省市级专家到我县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三是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全县助产单位产儿科医生,三级网络保健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四是通过基层例会督导对乡村两级医生进行培训。
六、落实到位,确保项目人性化开展
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积极开展项目工作,建立健全了产科急救中心并保持功能状态,发挥好急诊绿色通道作用,建立了完善的孕产妇评审组织,认真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工作。制定了我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服务项目和限价标准并公示,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做好了补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工作。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个性服务为宗旨,符合乡村服务特点的新型妇幼群体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将服务深入乡村,进入家庭,严格遵循“两癌”技术方案和检查流程,成立了两癌检查项目体检组并深入乡村,规范填写卡册,做好可疑病例的追踪和随访。按时做好全县叶酸使用统计工作,除通过乡村两级妇幼医生发
放叶酸外,还在我院宣教室设臵了叶酸投服点。等等做法确保了项目工作人性化开展。
七、规范管理,加强项目工作信息上报工作
为了使各个项目工作扎实开展,项目领导加强了督导工作,定期检查,切实加强了督导检查工作,保证各项目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上报制度,做好项目基础信息登记、填写、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做到了上报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及时,及时总结经验,作出达标评价和反馈,从基础工作中总结信息,用信息指导基础工作,日前,各个项目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中,并完成上级预定指标。踏踏实实做好项目工作,真正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体现到老百姓身上。
八、依托二甲,妇幼卫生项目工作成绩凸显
为了更好地对妇幼保健院进行规范化管理,在院长的领导下,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努力,于2010年12月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成为双鸭山地区首家二级甲等医院,“二甲”的创建使医院管理、环境、形象、服务、业务水平等诸多方面能力整体提升。2010年民政婚姻登记处搬迁至我院,成为双鸭山地区首家婚检-登记一站式服务后,我县婚检率大幅度提升,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2011年4月,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个纲要十年指标终末评估。2011年7月29日,全省两癌检查项目经验交流会在我院召开。省卫生厅领导张晓炬、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省肿瘤医院专家及13个地市、森工总局、农垦总局等负责人参加会议。
综上,我县的妇幼卫生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个别农村妇女保健意识太低,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单一,母子健康手册仍有使用不到位,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产儿科基础登记不详细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做好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大宣传、指导检查力度、把工作做的更深入、更细致,确保妇幼卫生项目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不辜负上级对我们的信任,更要对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负责。
第二篇:全力做好供水工作
全力做好供水工作;一是要切实提高供水服务意识,合理调配供水指标,全面掌握用水、水库蓄水情况,积极主动做好用水预测,避免紧缺的用水指标浪费,尽全力保障全市工业、居民生活用水,满足农业生产急需;二是精心做好黄河河口水资源这篇大文章,按照上级供水业务部门要求,积极探索解决工、农争水抢水矛盾,建设和谐地区供用水关系的途径,强力推进两水分供,管好用好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管出效益、管出水平,努力为黄河三角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贯彻执行河南河务局2009年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精神,郑州河务局供水分局在巩固拓展农业引黄灌溉、水费征收工作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努力做好黄河供水服务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如何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征收水资源费,成为该局面临的新课题。经过该局不断探索,实地考察认识,决定从实践上以强化优质的供水服务为起点,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搞好供水服务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黄河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水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如果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将会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合理利用。只有将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发展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搞好供水服务逐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法制化管理。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因此,要想把供水工作做好就必须严格按照《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用水指标,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订单供水,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搞好供水服务加强供水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黄河供水单位其实质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水资源有效供给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黄河供水人员整体素质,从优质服务入手,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尽快健全良好的和谐供水关系,发挥黄河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
该局通过在以上方面的认真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今后该局会把这项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不断适应新形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容,努力把黄河管理事业与优质的供水服务推向新阶段,建立良好的黄河水资源供需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的治黄工作新局面。
山东黄河做好秋冬季引黄供水工作
近期以来,山东河务局将引黄供水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实时调度、科学配置,尽最大努力满足山东沿黄及相关地区秋冬季用水需求。
早在9月初,山东河务局就组织人员深入沿黄各地调研秋冬用水计划,了解水库蓄水能力,征求有关各方对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秋冬水量分配指标,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按计划引水。
与此同时,该局积极推进引黄济津、入冀调水前期准备工作,结合相关调水线路实际,开展河势查勘、引水条件评估,研究渠首水闸应急工程设计方案,科学实施闸前闸后清淤、拦冰导冰设施、闸前壅水挑溜工程、融冰采暖设施、测流设备更新改造、闸门启闭系统维修保养等相关应急工程。针对凌汛期引水困难较多的实际,提前出台了《凌汛期调水保障预案》,有关方面落实冰期引水保障措施,以最大限度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10月9日,山东河务局局长周月鲁一行合同黄委水调局负责同志在潘庄引黄闸现场办公,要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力度,认真做好调水准备工作,牢牢把握调水主动权,确保本引黄济津、入冀调水顺利实施。
台前局多措并举做好引黄供水工作
目前,小麦进入了拔节生长的关键期,急需浇水灌溉,台前河务局按照多措并举,认真做好引黄供水工作,全力支持地方农业发展。
一是提高供水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对所有涵闸管理人员进行水资源管理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二是加强引水计量管理,严格落实 “三制”,即“引水计量制”、“持证上岗制”、“测流测沙签名制”;三是供水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涵闸放水实时监控,严格按照上级分配水量放水,确保供水指标的足额引用;四是加强黄河水资源及其水价的宣传,使灌区群众充分了解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自觉节约用水;五是加强与灌区管理部门的联系,掌握农作物墒情和用水需求,制定用水计划,根据用水需求实际,合理分配用水指标,确保物尽其用;六是开展水资源调研,重点对引黄灌区的灌溉范围、取水口、引水渠情况、辖区内农作物种植结构及用水期等进行调查,绘制引黄灌区示意图,建立一套引黄灌区地理状况、引水工程现状、农作物种植结构及用水期灌溉制度档案,为更加合理地调度黄河水资源、促进黄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技术依据;七是深入到滩区掌握引水工程利用状况及引水情况,纳入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厉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搞好黄河供水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治河、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念的形成,黄河水资源在管理、调度、收费与服务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征收水资源费、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成为我们黄河供水部门乃至整个治黄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认识和实践上以强化优质的供水服务起点,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黄河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水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如果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将会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合理利用。只有将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发展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运用法律实施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就很难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因此,必须逐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法制化管理,强化水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用水指标,全面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订单供水,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搞好供水服务,就必须加强黄河供水涵闸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加强供水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供水安全。只有将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和优质的供水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和谐供水关系,才能发挥黄河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
二、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是强化“水商品意识”的重要体现,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一)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目的是补偿黄河供水工程成本,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维护工程完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如果不征收资源费,黄河工程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损坏了国家利益,影响了黄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水商品”的新形式下,在提供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同时,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势在必行。
(二)妥善处理优质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并不排斥提供优质服务。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决不能将有偿服务看成是“一切向钱看”,有偿服务应坚持“公正、公开、合理、优惠”的原则;二是不可忽视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社会效益,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把“人民治黄为人民”、“黄河供水为民生”的宗旨贯彻于各项治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黄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和科技治河、民生治河的新形势下,黄河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商品”意识已形成共识。在这种形式下,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与维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供水部门与沿黄地
区、各灌区、其他部门和单位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互助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和经验总结,也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优质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需要。黄河水资源作为重
要的社会经济与民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黄河供水单位其实质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水资源有效供给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黄河供水人员整体素质,从优质服务入手,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充分证明了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有成效、有生命力的一项工作,应当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容;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节约水资源;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黄河管理事业与优质的供水服务推向新阶段,建立良好的黄河水资源供需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的治黄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全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全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全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维护百姓健康,已成为鸡冠区抓好民生工作的一件大事,全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为此,今年以来,这个区对区域内饮食和食品市场进行多次检查整治,以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他们把学生和教师的饮食安全放在首位,自本学期开学以来,对辖区内12所中小学校周边餐饮单位进行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全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特别是对学生们喜爱的冷面和特色小吃餐馆,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
5月下旬,鸡冠工商分局开展了整治流通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先后对区域内食品经营户、调味品经营户和食品添加剂经营户等,涉及人身安全的危险性食品、易变质食品、裸装食品、小食品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了食品经营户是否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进销台账等自律制度及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对检查中发现正在销售的食品不能提供进货票据的商户,工商部门当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尽快进行整改,并做出对该商品下架和禁止出售的处理。截至目前,鸡冠工商分局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检查市场主体517户,查获了一批过期变质饮品,并查封一批不合格小食品。
在对饮食行业进行全面整治中,关停无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13户餐饮企业。对检查中发现存在其他问题的56户餐饮服务企业当场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根据省食药局要求,对火锅底料进行了监督检查,共监督检查火锅类餐饮服务企业31户,未发现使用通知中限制的5种火锅底料。
(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浅析执行救助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浅析执行救助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发布机构:市法院 发布时间:2009-5-15 16:58:44
一、执行救助制度成因及意义的思考
(一)执行救助制度的成因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执行难”问题,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后果,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执行难”问题使相当数量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如期执行,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得不到落实。申请执行人中有一部分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很贫困,特别是在遭受非法侵害后,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医疗费用,且面临着生存、子女求学和赡养年迈老人等方面的困难。如果这些困难得不到解决,就很容易导致申请执行人对司法的公正、法律的权威产生怀疑,潜伏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特别是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肇事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类型案件中,被执行人偿付能力有限,大量的申请执行人手捧生效的法律文书却生活无着,原本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却逐渐转化为申请执行人与法院乃至于与社会的对立。当前,“执行难”已经成为人民法院遭受社会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了司法权威的树立。据最高法院的统计数字显示,这类案件在全国法院所受理的执行案件数中大约占到30%,换言之,有30%的案件从进入执行程序后就是无法执行的死案。1
尽管全国法院都在采取各种“惩赖”措施,加大执行力度,破解“执行难”,但在一些执行案件中,由于被执行人没有执行能力、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这些非法院执行不力而造成的“执行难”问题在困扰法院的同时,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困顿的申请执行人在权益受到伤害、经济陷入困境时,又遇上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并产生了对法院的不信任感及社会的不公平感,加剧了申请执行人与法院之间的矛盾,这对树立司法权威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
毋庸讳言,“执行难”现象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格格不入。因此,当前法院在努力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同时,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够直接缓和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的生活窘况以及对立情绪的办法。
(二)建立执行救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要有效缓解因“执行难”导致的社会不和谐问题,显然必须尽快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途径,确保申请执行人及其家属能够获得一定的救助。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执行救助制度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执行救助制度能够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精神。司法的人文关怀精神首先要求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对申请执行人来说,正义不仅应当体现在诉讼权利上,更应当在实现实质权益上体现出来。“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有在他们最终能对每一个人的利益,尤其是对地位最不利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进行补偿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2作为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如何通过一定的执行救助制度实现真实的正义,维持基本生存状况,是司法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
建立执行救助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申请执行人因为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生产和生活陷入困境,这与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相背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和谐相处。因为案件的不能执行,申请执行人面临着基本的生存危机,其不和谐因素不言自明,势必加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建立执行救助制度有利于司法领域内的和谐,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当前司法实践中关于执行救助制度的基本做法
当前,人民法院对特困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的司法救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执行难”的问题上如何实施司法救助,我国法律目前尚无明文规定。许多情况下,只依靠法院本身并无力解决申请执行人的经济赔偿难题。有许多被执行人根本就没有个人的财产,法院无论如何加大执行力度也无奈其何。
面对这种困局,国家和社会不能坐视不管。通过国家拨付专门资金和社会募集资金对身陷此类困境中的申请执行人施以援手,是一些专家学者和特困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中央政法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可积极探索建立特困群体案件执行的救助基金。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为他们实现债权提供便利和帮助。
根据目前的一般理解,执行司法救助基金是指在执行案件中因被执行人确无或暂时确无履行法定义务能力而向无经济来源,生活又极度困难的且需要进行救助的申请执行人(自然人)发放的救急资助专用基金。3以下是厦门市法院制定的执行救助制度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了执行救助金的发放条件、程序及执行救助金的来源、管理。
(一)执行救助金的发放条件
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申请执行人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
2.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肇事或其他人身伤害赔偿案件的申请执行人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
3.追索劳动报酬或经济补偿案件的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且申请执行人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
4.申请执行人属其他特困群体,且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
执行救助金的发放对象仅限于特困群体,如果申请执行人参与打架、斗殴、扰乱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或参与黄、赌、毒和其他犯罪活动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二)执行救助金的发放程序
对于个别当事人的执行救助。首先由特困申请人提交救助申请表和相关的证明,执行实施承办人进行初查,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提交法院的合议庭,对该案的综合情况进行合议后,报送执行救助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审核,并报救助金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审批,最后通过财务从执行救助金中拨付给救助申请人。
对于涉及人数众多的群体性执行救助,例如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有关法院采取的做法是:及时向区委、区政法委报告案件情况,并建议启动执行救助程序,从执行救助金中先行拨付工资款,如执行救助金不足的话,还同时建议区财政临时增拨款项。在区委、区政法委批准后,再组织人员进行发放。
(三)执行救助金的来源与管理
厦门市两级法院积极争取市、区党委支持,争取财政拨款建立执行救助金制度。执行救助金由市财政局拨款设立,纳入法院每年预算。执行救助金按专款专用、专项核算、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管理,执行救助金发放总量不得超出当年核定总额。当年未使用的余额可结转下一使用。从设立执行救助金以来,全市两级法院收到财政划拨的执行救助金共计200多万元,已向41个执行案件中的73个申请执行人发放了36.1万元救助金。
为了加强执行救助基金的管理工作,保障救助金的合理使用,法院成立了执行救助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执行救助金的管理工作,协调解决执行救助金管理及使用中的重大问题。执行救助金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法院执行局和行政装备处的领导组成,分管执行工作的院长是该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负责执行救助金的日常管理工作,成员由法院执行局和行政装备处的人员组成,办公室主任由执行局局长担任。执行救助金管理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对执行救助金发放工作中的重大和特殊事项进行研究。
三、现行执行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厦门市法院在实施执行救助制度过程中,产生了如下一些困惑:
(一)特困标准难以界定
执行救助金的发放对象为特困群体,但是实际操作中发现救助对象来自全国各地的,但各地的经济条件差别比较大,该如何界定申请执行人是否属于特困群体呢?应该是以“生活困难”、“家庭经济困难”还是“无法正常生活”为条件,以上这些条件虽然都表达了适用执行救助金的申请执行人须为特困群体的意思,但这些概念都比较模糊,没有一个量化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各院在认定特困条件上差异较大,产生另一种不公平。
(二)特困材料取证的做法不一
救助金是用在双方当事人都为特困群体的案件,执行承办人在受理了申请执行人的救助申请后,要进行初审,那么用来证明双方当事人确为特困群体的相关材料如何取得?实践中一部分是由申请执行人提供的救助申请材料,一部分是由执行承办人到当地调查取得的材料。
(三)救助性质被误解
从救助金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执行救助金的设立给某些当事人造成了错觉。有的当事人认为只要到法院申请执行了,就能实现债权,即使债务人无履行能力,法院可以给予执行救助金;有的当事人在债权暂时无法实现时,便采取救助申请要求法院给予救助金;有的当事人以为只要生活困难,就可以申请救助金。这样严重违背了设立执行救助基金的初衷,目前,我市的执行救助金主要是“救急不救穷”,是法院在对案件情况、被告人偿还能力、受害人现实生活条件、社会影响等综合考虑权衡之后采用。
(四)执行救助资金来源无保障、数额不平衡
这一问题在厦门地区如此,在全国各地也如此。目前我们国家尚未统一将执行救助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执行救助经费少得可怜,远远不能满足执行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如资金来源没有保证,各地法院所得到的执行救助基金数额很不均衡,多的达到几十万上百万元,少的只有几万元,有的法院甚至因筹措不到资金而暂时还不能建立执行救助金制度。资金保障问题没解决、资金数额不平衡的问题没解决,必然影响“执行救助金”制度作用的发挥。
在执行救助金的资金来源上,有以下几种方式:地方财政拨款、地方民政福利基金、慈善捐助、社会各界的捐助、执行暂存款的利息、罚金、上级法院资助、其他合法资助等。如有些地方的执行救助金是由企业捐助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假如这个企业涉及到某个案件中,法院是否会有“手软”的问题。现在全国法院基本上有三种办法筹集执行救助金资金,一是财政拨付、二是法院筹集、三是社会捐赠,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付为主,以社会捐赠、法院筹集为辅的执行救助金来源机制。因此,不同的资金来源就有不同的发放方式,如厦门法院执行救助金是由财政拨付的,就由法院审核后直接由法院财务以发放款的形式进行救助;而某些地区法院的执行救助金是通过法院提出建议、民政局审核后以福利费发放的形式进行救助;还有的是由法院将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提交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纳入社会低保户的形式进行救助,等等。
(五)执行救助金发放方式、标准不统一
对执行救助金的发放金额,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最高限额方式,规定每次发放金额不超过规定的最高限额,原则上每案只发放一次,如厦门法院执行救助金一般按每个救助申请人1000元至2000元的标准发放,最高不得超过5000元;另一种是采取按比例加最高限额方式,每次发放金额按申请执行标的额的比例发放,但每次发放不超过规定的最高限额。对于赡养、抚养案件,有些地区的法院是参照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额度确定,期限以申请要求的期限计算。
这样不同的发放标准极易导致不同地区申请执行人对法院发放执行救助金“不公平”的怨恨,同时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激发其他的社会矛盾,影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由于申请执行人所在的法院地区不同、尤其是执行救助的方式不同,造成了执行救助机会和执行救助金额的不均等,从而致使实际享有权利上的差异。消除这种事实上的差异,实现对申请执行人权利的平等保护,就要进一步完善执行救助制度,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四、完善执行救助制度的几点对策
中国现在建立这一制度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资金问题,执行救助是对申请执行人全方位的救助还是仅限于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要?要用哪些监督以保证其公正?执行救助制度的出台,会不会使某些司法机构变得懒惰,不再去努力执行那些已经做出的判决?那些老赖们会不会因此更加有恃无恐?„„也许,不能说这种担心不必要。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申请执行人的执行救助制度,不仅是法院的事,还需要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需要相关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依然任重道远。为了能保证执行救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作用,笔者建议,目前我国法院在实施执行救助制度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加大执行救助制度的宣传力度
执行救助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对特困申请执行人,解决他们手捧生效的法律文书却无法执行兑现的困境,对那些穷尽了一切执行手段仍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益的申请执行人提供的一种执行救助。该项制度在设立以后,首先,应对适用执行救助金的条件、范围和程序作必要的宣传,执行人员对符合执行救助金适用条件的申请执行人应履行告之义务,让社会群众特别是申请执行人了解执行救助金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执行救助金制度的救助功能,实现设立执行救助金制度的目的。其次,明确执行救助金制度应是一种“执行垫付款制度”,并不是对无生活来源群众的给付,而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垫付。执行救助金是临时性、应急性、一次性的生活补助,申请执行人在一个案件中只能申请救助一次。所以,不是“普降甘霖”,而是“雪中送炭”的保命钱或救命钱。申请执行人在得到执行救助金的救助后,法院将对案件继续加大执行力度。在被执行人恢复履行能力,案件得到执结后,法院可以从执行款中将支付的执行救助金予以扣除,补充到执行救助金中来,以保证执行救助金的循环利用。这样才能让真正需要救助的特困申请执行人在案件的最后一道关口及时得到帮助,从而感受到社会正义,感受到司法人文关怀,这样方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社会的发展。
2、建立执行救助金来源保障制度
经费保障是执行救助工作正常开展的最根本条件之一,没有可靠的经费保障,执行救助工作往往就无从谈起。在一些司法救助制度较为健全的国家,司法救助经费都依法被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予以支付,并根据司法救助金的使用情况,及时从财政资金、民政部门福利基金、慈善捐助资金、社会各界的捐助资金等方面予以追加。4笔者建议,执行救助金作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将执行救助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和社会募集资金中。
一是国家财政预算。对被害人的救助决不能靠法院自己创收来解决,而是要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皇粮”来保证。5从理论上讲,在现代法治国家,当事人依法获得司法保护是一项宪法性权利,而保证经济确有困难者也能平等地利用司法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责任。6我国《法律援助条例》在第三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投入的多少会直接左右执行救助实施范围的大小,并对全社会多渠道的投入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执行救助费用应当由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应当成立执行救助专项基金,而不应由实施执行救助的法院来承担,这种做法是现代各国的通例。可见,要保障执行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执行救助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执行救助经费短缺的问题。
二是社会募集。从长远计,还要寄望于国家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的日臻完善,或者社会福利、公益慈善救济。比如美国的做法,成立法律服务公司或者各类基金会,还可考虑为一定的弱势群体或残疾人等设立特定的资助项目7。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后,社会福利的阳光会更广泛地照耀到特困人群身上。
3、完善和健全执行救助监督机制
建立执行救助公示制度,定期将决定执行救助的案件予以公示,法院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执行救助的案件审结后,主动向党委和政府汇报,接受审计,并定期评查,同时对执行救助金的发放条件、发放对象审批严格把关。
五、结语
执行救助制度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立更符合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更具有人文色彩的司法救助的新机制。开展执行救助,是维护申请执行人得到生效法律判决的应有权益的重要措施,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执行救助制度的完备与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一个法治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我国应当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有的执行救助制度,并配合其他社会制度共同作用,以提高我国的司法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2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载于《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3周成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载于《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宫晓冰,杨勇著:《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陈德祥:析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宜昌法院网,2004年04月11日。
6严军兴:《法律援助制度理论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段曌红,《特困申请执行人可获救助 500万救助资金已到位》,都市时报,2007年3月9日。
2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3田雨:《人民法院将研究建立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中国法院网,2007年1月30日。
4陈德祥:析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宜昌法院网,2004年04月11日。
5申爱山:《最高法院新举措救助刑事被害人》,上海法制网,2007年1月14日。
6周成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载于《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10期.7【美】丹尼尔·马宁,《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宫晓冰,杨勇著:《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33页。
厦门中级法院执行局
黄汉青
第五篇:完善信访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
完善信访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
【摘要】信访,是除法律以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它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信访工作一旦松懈了,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影响了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关系。如今信访制度、信访工作的问题的涌现,使其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级信访部门也成了众矢之的,因此,如何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发挥信访工作的有效作用成了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访制度 信访工作 进退维谷 程序缺失 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制度建于20世纪50年代,制度产生以来,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改革及深入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现象,引发了“信访洪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新形势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合理的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如何做好信访工作,成了值得我们深究的课题,且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发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信访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一是1951—1978年,信访制度作为沟通民众,监控官僚的手段,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每天亲自批阅大量群众的来信,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来处理人民的来信来访。二是1978—1989年,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兴起和泛滥,执政者面临的压力开始增大,之后稳定压倒一切的话语再次凸显,这一时期,信访制度扮演了两个角色,一是平冤纠错,二是稳定秩序。三是1989年以后,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且缺乏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手段,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权利和资本拥有者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信访制度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并与1996年1月1日实施。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新《信访条例》对旧的条例进行了修订,这表明了我国信访工作在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二、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信访部门进退维谷
信访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在合法合理的原则下,通过信访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工作使信访事项得以解决;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信访事项的处理运用的是法制以外的方式,强压、哄骗、妥协等,这些都是许多基层信访工作人员不得已选择的方式,上有领导压力,下有群众怨气,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信访部门实在是出于进退维谷的处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人民群众的“清官情结”
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来看,信访制度的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历史、文化和民众心理的背景。就像电视上演的包青天一样,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等等,无论有什么冤情,包青天都会为你平反,还你一个公道,从这样的一些场景中都能找到信访活动的许多痕迹。即使是现在,许多人民群众多少都会相信总会有着像包青天一样清廉的清官存在,所以即便是面对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裁判文书,他们都想通过信访渠道来改变其败诉的现状。
(三)信访内容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
现在的信访问题主要表现为复杂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争端,包括企业改制、村民自治、耕地保护、农民负担、下岗就业、司法腐败、贪污受贿、挥霍公款、机构改革、民主管理等方方面面,且问题所涉及的利益大小不一,涉及的主体多少不定,关系错综复杂,处理难度大。
(四)信访程序缺失,机制不完善
现行信访制度在程序上存在重大缺失,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各部门可以以各种理由相互推诿。处理问题又要看领导脸色行事,靠上级批示。即使建立了“各级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各级政府为了抑制上访的增加,采取各种手段对信访群众进行打击甚至政治迫害。
三、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访功能错位,涉法信访居多
涉法信访是我国目前最叹为观止的奇特信访类型,大多数案件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各种诉求交错在一起,出现“信访问题综合症”,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在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时,转而向上级机关申诉,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解决途径。当事人开始进行信访活动,要求人大或党政机关,监督法院公正司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
(二)公正执法环境的缺乏
行政权力大于司法权。一方面,领导批示是行政领域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再多的法律也赶不上上级机关的指示、重要领导的批示,而且《国务院信访条例》对领导批示明文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问题,检查指导信访工作;信访人群知道只要获得领导批示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变成了他们信奉的教条。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地位不高司法权力弱化。司法附属于行政,受制于行政,其权力的行使往往采用行政管理模式,使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在司法领域能常常听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为了得到“优先”就必须上访。还有就是,有的单位为了求得一时的清净,做出无原则的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理缠访缠诉的人的气焰;也有一些司法人员由于其水平不高和素质低下而贪赃卖法、枉法裁判。
(三)缺乏独立性的司法机关
我国的司法机关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独立地位,在处理社会纠纷中的终局性得到不落实,这是导致出现大量上访与信访案件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有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实际上,其权力的行使并没有落到实处。于是一遇到上访,各种机关为了社会党稳定或其他原因,对案件直接进行干预。使上访者将其他机关的批示是为尚方宝剑向司法机关施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人民法院的权威。另外,其他机关的不合理处理,造成了只要上访就能获利的现象,这无疑使鼓励和纵容了人们上访。
四、关于完善信访制度的看法及建议
(一)各地区完善信访制度的具体措施
1、甘肃省甘州区建立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为核心,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着力建立完善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县级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建立完善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建立完善信访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完善信访督查督办制度,建立完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信访风险预测评估制度。
2、长春双阳区规范完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
双阳区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不断深化完善规范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畅通、有序、务实、搞笑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立“三式联调、四级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领导责任机制,领导包案机制,联席会议机制,重大决策事项信访风险评估机制等。
3、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处突能力
坚持县级领导大接访和每月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访工作定期督查巡查制度,健全重点信访问题公开处理制度,完善信访举报制度,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
(二)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
1、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要在基层部门全面推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切实提高初次信访的一次办结率和就地稳定率,尽量避免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的发生。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2、要有实效,要及时妥善解决问题
对群众的初信初访,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取得第一手资料,对矛盾的实质及时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对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坚持首问负责制,实施接访单位全程负责。加大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法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3、注重创新,畅通渠道,主动疏导各类涉税信访矛盾
做好信访工作,有必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信访渠道的“立交桥”
4、加强沟通交流,把感情融入工作中
对待上访群众必须有浓厚的感情,要有耐心,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无论言语多尖锐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安抚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有恒心,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于困难,只要有道理、符合政策,也要想方设法为其解决;要真心,站在群众的角度,充分考虑群众的难处,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5、发挥“报警器”作用,主动、超前开展预防工作
坚持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立足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增强民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见微知著,强化矛盾排查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专项排查,做到超前介入、超前稳控和超前化解。
五、总结
信访工作作为直接联系群众,是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接民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要重视其建设发展的进程,面对涌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要认真的思考,分析其原因,而解决这些问题及时信访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每一位信访工作者发挥积极作用的主战场。不断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