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党建与理论政策培训部
2008年党建与理论政策培训部、马列教研部工作总结
2008年,本部门在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院校培训基地发展战略与党校功能的发挥,服务于国资党委和国资系统所属企业集团,着力于党建、思政类项目开发和探索,以及中青班项目和课程的完善,截至 2008年12月,就培训方面而言,本部门共开设70个班,5400多人。其中重点完成的是国资委系统处级干部十七大培训,青年干部班、政工师考前培训班等。此外,对国资系统大企业集团的支部书记培训和区属国资委系统的支部书记培训有所拓展。对外地党建工作培训的辐射也略有呈现。就教学科研而言,教师完成培训课时达到1000多,获得科研奖项三个。充分突出本部门在党校功能发挥中的特殊作用。
一、主要工作
回顾一年的工作,对照07年的工作计划,本部门围绕院校发展的规划和主战略,在党校基地作用的发挥方面主要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1、圆满完成国资系统处级干部十七大轮训工作,扩大国资党校的影响力。
十七大召开后,根据国资委关于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培训部署,本部门在08年上半年承担国资系统处级干部的轮训工作。经过去年年底的精心准备,圆满完成示范班的教学和下属党校师资的培训工作,为院校争取了开门红,随后广泛推开,共办了10期。这种量 大面广的高层次的培训,是我们进入国资委后的第一次,这关系到党校作为基地的声誉和形象。在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本部门不仅承担培训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计划的实施,而且还要承担部分的教学工作。结果表明,无论课程的安排还是培训的管理,以及本部门教师的授课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国资党校的基地作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十七大轮训的示范效应,企业集团的十七大培训工作有的借助于我们党校的资源进行,如锦江集团党政干部和支部书记的培训委托本部门完成,有的借助于我们的师资,据不完全统计,教研部教师在国资系统内外以及下属党校承担了大量的宣讲工作,扩大了国资党校的影响面,为国资党校功能的发挥作出本部门的贡献。
2、不断创新青年干部班培训项目,做强品牌、拓展培训链。国资委青年干部班自06年办第一期始,就力求不断创新。07年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多个“第一”。08年在07年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探索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如增加了国际化视野的模块;管理课程作为一个模块不再追求时间的长短,而是课程的有效性。在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青年干部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更加重视团队化教学,大胆将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课程改造为寓团队、专家点评为一体的教学,加大了互动和体验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对三期青干班的后续教进行了尝试。经过三年打造,初步形成“8+1”的教学模式,受到学员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由于青干班的影响,各大企业集团向我们要课程计划和课程安排。百联集团和我们合作,成功地开办了百联系统第一期企业后备干部培训班,并订好09年两期的计划。除了企业集团外,区县国资委系统的中青班也有了良好的开端,徐汇国资系统青年干部班的培训也为区属国资下的企业培训打开了市场。
3、完成政工类培训项目和教材编写工作,为上海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培训和后续教育服务。
08年年初,本部门承担政工师评定的考前培训工作,此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为了做好培训工作,院校以本部门为主导专门成立项目组,在院校其它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尽管和十七大处级培训几乎同时,但由于精心安排,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思想政治工作新编》教材,通过一年的大量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完成,进入出版阶段。在提供教材大纲编写、课程设置等文字工作中,本部门的教师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做好服务,教务处和本部门还就政工师后续教育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为后续培训作了一些准备工作。
4、坚持企业调查研究,科研工作步入新的台阶。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调研和培训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互动过程,以培训为导向,教研培三者结合对本部门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尽管因为人手的问题,实现三者结合比较困难。但由于我们一直坚持这个方向,在完成培训的同时,本部门教师科研工作呈现新面貌。一是参与人数增加。本教研部几乎每位教师都有科研工作,上交论文和调研报告等8篇,其中还参与完成国资党委08年重 点课题“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国有企业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研究”(2008年政治文明课题)二是获奖多。“一个青年党委书记的苦恼”获得08年上海市党校系统党建优秀案例一等奖。“上海市徐汇区国资系统多元投资企业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及思路对策”获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07年度三等奖。《党员联系群众,科学向前发展》获得获得市党校系统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理论探讨会征文三等奖。
5、积极筹划和参与党建高层论坛活动,为交流搭建平台。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在院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教研部和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积极筹划和参与“中国共产党建设:战略与前沿”为主题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党建深层次问题研讨会,请林尚立、桑玉成、李友梅等知名党建专家作专题发言,就当前党建领域中的战略性、前瞻性与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社会分化与党的执政能力:以功能开发带动体制创新》等论题引起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组部的兴趣和重视。
6、为院校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其他活动提供大力支持。本部门长期以来为院校的党员学习、中心组学习提供服务。今年,配合院校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输送一名教师到科学发展观办公室工作,承担日常事务。教研部教师还承担了党员的党课教育。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贡献。此外,本部门还积极配合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其他活动,如教师节活动、歌咏活动等
二、主要特点
总结本部门今年的培训和教学科研工作,其特点表现为:
1、突出教研培三者结合
本部门的特色是教研和培训合为一体,今年的工作中出现了培训、教研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本部门教师的授课之所以得到学员的认同,一个关键的要素是本部门长期以来坚持到企业调查研究。并为企业提供党建的后续服务。如现代设计院下面的分院和我们的党建教师结为长期的合作关系,请教师对他们的党建进行指导。同时,正是由于对企业的了解,对培训对象的熟悉,我们的培训项目的设计才能紧贴他们的需求,课程才更具有针对性。
2、力求突破,勇于创新
正由于敢于不断的创新,勇于超越自我,在重点项目上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青干班项目得到国资党委的高度认同。秘书长在几次公开场合给与高度评价,领导人员管理处也把这个项目视为国资系统青年干部培养的品牌,并称这里是青干班的品牌基地。从而在国资系统内产生了辐射效应。国资党委领导在肯定我们创新做法的同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在青干班的后续教育中有新思路、新做法。今年颁布了《党校工作条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新要求。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将这一项目越做越好。
3、营造“家”的文化
党校对党员和干部的培训机构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对于主要承担党校功能发挥的本部门来说,要使学员有一 种来党校学习意味“回家”的感觉。这几年,我们在良好的团队意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家”的文化,不仅内部强调团结合作的情意,且对学员给与家中一员的感受。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氛围,所以,两位刚来的研究生很快就融入了团体,得到部门每位同志的兄弟姐妹般的关怀。宽容而互助的环境使他们迅速成长。使他们在院校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正因为有这样的意识,本部门在一位老职工退休,一位同志生病,另一位同志家中有病人的情况下,完成历史上带班最多的纪录。同时,即使家中修养或照顾病人,她们也在心系培训,想着工作。正由于有如此好的氛围,我们青干班学员都把返校视为回家。
三、存在问题
根据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以及院校发展规划,结合院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本部门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今年和前几年相比,国资党委及党委系统的企业集团培训占80%。这对发挥党校功能是一个好现象,然而由于党务类培训注重的是社会效应,本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大量承担为上级部门服务的这类班次的培训后,精力、人力、财力投入很大,经济效益却不看好。如以现有的考核体制来激励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带来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忙于应对,做新项目的开发缺乏人力资源保证,由于考虑经济效益,品牌项目的经济投入会打折扣。今年完成70个班,每个班近80人的管理,可谓达到极限,人员身心疲惫。做好品牌,推出新项目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希望院校考核体系中能增加新项 目孵化和品牌培养的要素,为院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本部门人员结构和学科布局问题
本部门培训管理人员和教师在编共计9人。今年1人退休。新进2人,1人平调。从年龄结构看,比往年合理。但从培训部门看,还存在着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教研部也存在学科的合理布局问题。在人事处的大力支持下,这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3、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积极性问题
本部门的教师因和培训贴得比较近,在这个方面的情况相对比较好。但根据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在大量实行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革中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工作量还比较饱满的情况下,如何使老师从教师变为培训师。如何适应案例教学和研究式教学及现场教学的要求,这是一个需要院校全面考虑的问题。但是教研部必须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四、明年打算
伴随金融危机的影响,明年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明年尽管是困难的一年,但也是有机遇的一年。随着中央关于干部培训条例的落实,以及新任务的要求,党务类的培训应该有一定需求,本部门在年底对上级领导和客户的联系中,对明年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打算:
1、积极主动做好为国资党委明年培训的服务工作。根据前期的沟通,明年国资委党委系统党委类的培训任务较多。我们将设计出党支部书记的后续教育的系列课程、党员培训的系列课程、以及党委书记培训等,同时为第四期青干班的培训和组织干部的 培训做准备。
2、继续做好青干班精品项目的完善工作和后续教育工作。我们将根据上级部门和学员的要求,对课程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国资特色。在国资系统企业集团进行推广,使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更符合国资系统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前三期青干班的后续教育在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符合青年干部成长的培训系列。
3、开发新项目,为企业集团提供有针对性的延伸服务。利用本部门的优势,为国资系统企业集团提供课程研发、党建调研、培训咨询服务。准备设计“员工健康”系列讲座、“领导力”培训系列课程。党建辅导员等贴心活动,拓展党校功能的内涵。
4、提升科研工作的有效性
科研为教学和培训服务。明年将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做好已有课题,并作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宣讲和企业调研的任务,为培训课程的拓展服务。
5、继续做好政工师培训的系列工作
作好政工师培训工作,有条件将开设政工师的后续教育的系列自选。
党建政策和理论培训部、马列教研部
2008年12月22日
第二篇:理论政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概念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愿景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次向世界庄严宣告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在五个方面成为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胡锦涛同志指出: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一是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二是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三是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四是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五是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既是复兴中国的一个宣言,同时也是对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篇: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农村需求背景下,为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国家先后颁发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2010年5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6月2日,财政部又印发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10]42号),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税收扶持进入一个新阶段。笔者通过对广西玉林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调查发现,政策出台后效应逐步凸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存在问题
部分政策存在明显的临时性特征,而且优惠数额有限。如财政部•关于呆账核销和贷款自主核销政策‣,仅局限于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现行免收农信社银行业监管费政策2010年到期;“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仅自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执行;“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仅限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等等。笔者在广西玉林农信社调查时发现,由于上述政策临时性特征比较浓重,短期内对农信社实际上是“优而不惠”,同时,由于缺乏长期激励作用,最终弱化了政策效应。部分政策尚在试点中或存在局限,受惠面有限。如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2009年仅在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新疆、云南省等6个省(区)试点,2010年则扩大将江苏、安徽、内蒙古3省(区)纳入政策试点范围。由于广西尚未列入试点范围,玉林农信社2009年新增涉农贷款20.89亿元则无法获得奖励。又如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主要针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显然对同样是服务农村且服务时间更长、遗留历史问题更多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不公平。广西属于西部地区,为稳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信社主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10年6月末,玉林辖区共有523个网点,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网点在农村,覆盖了辖区全部乡镇和部分村(屯),农信社也为此支付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却不被列入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范围。
部分政策缺乏细则与整合,影响了执行效果。一是对有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缺乏科学的界定,容易造成执行的混乱。如关于涉农贷款,在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中,特指•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银发[2007]246号)统计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但在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中,涉农贷款特指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具体统计口径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规定为准;根据银发„2007‟246号文件,涉农贷款除了农村贷款(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外,还包括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二是部分兑付、奖励条件设臵笼统;部分审查、审批程序复杂,各部门理解不一致,反复较多、执行成本较高。这些皆会影响到农村金融业务的引导与激励政策的有效实施。
部分政策设臵门槛太高,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如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工作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工作都强调遵循政府扶持、商业运作、风险可控、管理到位的基本原则,设臵了一系列的条件。笔者调查发现,由于两个政策同时设计了与贷款增长、不良贷款率挂钩两个门槛,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特点,这样的制度安排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水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信社立足城乡,经营历史悠久,网点和员工数量众多,与农户关系密切,是农村金融事实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以玉林为例,农信社的贷款市场份额达47%,“三农”贷款市场份额达95%;自2006年以来,辖内9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市场份额均排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国家从资金、财政、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农信社有力的政策扶持,对化解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对农信社改革,在资金扶持数量和支持方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一方面,农信社长期以来信贷资产质量和统计数据不实,根据2002年年末全国农信社报表而计算的资不抵债金额偏小,并不是真实的损失数量;另一方面,对改革试点地区农信社的一半损失,短期内靠地方和自身显然是无法弥补的。二是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与慷慨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式大为不同,对农信社改革在资金扶持上采取了近于苛刻的“花钱买机制”方式,力求促进改革措施的真正到位。但由于资金扶持条件的有限性和转制期限的仓促性,致使“花钱买机制”短期内难以实现预期的理论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扶持政策不到位,“输血”数量不足,历史包袱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无法强化农信社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功能,而且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农信社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以玉林农信社为例,虽然获得15.39亿元的央行票据扶持,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仍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直到2008年年末才全部消化历年亏损挂账,而且存贷比例一直较高,部分县级机构甚至高达80%,资金实力和支持“三农”的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建议
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很多国家已经在农村金融扶持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国际经验表明,给予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结合我国的国情,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实情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三农”有效配臵。遵循“普惠制”原则,进一步提高财税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是各国普遍的实践,我国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但政策的有机契合不够。因此,应遵循“普惠制”原则,“加快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在政策支持方向、力度和政策结合方式、时机等方面形成合力。要探索多样化“财税+金融”的政策衔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担保、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财税杠杆和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要发挥好市场准入、金融监管、地方支持等各项政策的作用,探索更为有效的多样化的金融支农政策手段。一是适当的税收优惠。遵循“普惠制”原则,对达到一定支农要求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所得税和营业税优惠。二是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补贴范围。对凡是在农村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都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补偿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特别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等农民需要却达不到规模效益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财政弥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县域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奖励。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涉农贷款奖励试点经验,并不断提高奖励标准。首先从理论层面对涉农贷款的内涵、外延及特征进行科学界定,解决不同的扶持政策对涉农贷款不同的解释问题;其次剖析在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中的操作障碍及其根源,进而规范各类金融机构有关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申报、确认制度;再次要提高奖励标准。四是结合“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要求,将财政、公共性资金存款优先向支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倾斜。建议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按“存贷同比”原则,即按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占比调配相应的财政性存款份额,调动各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五是建立涉农贷款项目的配套机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涉农贷款贴息和资金配套,降低单独由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支持的涉农贷款项目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六是实行涉农贷款利息补贴和储蓄存款免缴利息税制度,使利率由金融手段转变为财政金融综合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遵循“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原则,在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一是对按照服务“三农”原则设立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统一享受政策优惠和行业监管。目前,农信社改革总体方向是按照市场原则、坚持股份制方向,“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农信社分期分批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但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无法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享受一样的优惠政策,也影响了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变身”农村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二是逐步取消各种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障碍。如近年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而农信社却由于政策障碍无缘代理“新农保”基金账户,从而影响了“新农保”业务在农村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三是继续延长税收优惠政策。应结合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支农实力受限等特点,延长农信社税收优惠政策。四是支持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解决农信社由于体制、历史等因素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补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建议采取的方式包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增加对农信社的资金扶持,同时减少设臵各种门槛和条件;把不良资产的清理责任按属地划分落实给各级政府,清理收回的资金作为当地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结合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目标,通过溢价募股的方式解决部分不良资产。
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特殊情况,实行差别的货币、监管政策。一是实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县域金融机构,继续适度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其增加涉农贷款投放。二是在贷款规模和再贷款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在信贷总量调控过程中,对涉农贷款规模给予一定倾斜,特别是对农户贷款规模实行单列。三是实行差别的信贷监管政策。针对“三农”客户贷款“短、小、频、急”的特点,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产品创新、流程改进、风险控制上进行探索创新,在新产品审批、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实行差别的风险问责、呆账核销等监管政策,对涉农贷款中的不良贷款单独考核。简化核销程序,适当扩大农村金融机构核销呆账优惠政策的贷款时间范围,并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等更大的权限。五是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在网点、服务、贷款等方面覆盖程度监管考核与评价体系。出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考核机制,确保持续稳定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设立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考核监管指标,充分考虑涉农业务收益较低的特点,避免在考核上挫伤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针对农业天然弱质性特点,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基础农业生产必须承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歉收以至绝收风险。现阶段,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三农”客户一旦遭遇风险,基本上由银行独自承担,这是 “三农”金融服务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通过加快农业保险、担保发展,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建设。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对开展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给予相应补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合作机制,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二是完善“三农”担保机制,切实解决“三农”客户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政策性、商业性、行业性、互助性等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合理分散和转移农村金融业务风险;扩大农村抵押担保范围,包括发展林权、大型农机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和推动动产担保。
针对农村金融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金融立法、执法工作。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关于农业金融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只有•商业银行法‣,没有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应考虑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促进法和监管法。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立和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抓紧建立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的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完善失信惩戒制度,提高违约成本。三是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有力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第四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4.贸易平衡: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
5.贸易顺差(surplus):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6.贸易逆差(deficit): 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
7.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8.对外贸易量(volume of foreign trade):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9.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 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通俗地表现为,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 100。
10.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1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13.贸易依存度(rat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14.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加工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
15.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又称输入贸易,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
16.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某种商品从甲国经乙国向丙国输送销售,对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17.总贸易(general trade system):以国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18.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system):把关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19.有形贸易: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0.无形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21.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22.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2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或carrying trade):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24.国际分工: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5.水平型分工:生产力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即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
26.垂直型分工: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国际分工,即前者主要从事高资金、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生产,后者主要从事农矿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27.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则彼此都会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28.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即使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生产率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发生贸易的可能,而且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29.赫-俄模型: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一种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创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指出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商品生产中利用各种要素的强度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0.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即H-O-S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31.三要素论: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价值是有三要素共同创造的,赫-俄模型便是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之上的。
32.列昂惕夫反论: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其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
33.人力资本说:由凯能(Kennen)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列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认为:高劳动生产率是人力投资的结果,即对劳动力的投资,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对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
34.研究开发说: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ernon)等人提出的贸易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R&D的多寡可以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R&D活动是影响工业品对外贸易格局与对外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3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提出的一种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同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对比较利益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其核心是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贸易、投资(FDI)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36.技术差距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提出的一种贸易理论。它
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认为,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一定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差距,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37.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38.国际产品同质性:又称相同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属于该类产品。
39.国际产品异质性:又称差异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41.雷布津斯基定理 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这一定理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两种要素同比率增加,则要素增长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要素增长后,一国的比较优势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若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的比较优势比原有的优势更大,这种要素变化是有利于贸易的;反之, 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不利于贸易。)42.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43.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
44.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给予本国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以优惠或补贴,以鼓励出口。
45.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退的垄断工业,保护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并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的扩张。
46.贸易保护论: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贸易保护使本国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47.生产力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向萨伊所相信的那样决定于它所积蓄的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48.幼稚(新生)产业:指相对落后的国家,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50.巴斯塔布尔标准:巴斯塔布尔在确定幼稚产业时,引进了经济分析的现值概念,他认为,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如果某一产业符合这一标准即可认为是幼稚产业。
51.肯普标准:肯普所确定的幼稚产业标准,除了包含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又加进了产业在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52.进口替代:是以国内产品来代替主要的进口品,有意识地努力促进国内工业的成长与扩大。
53.出口替代:是以非传统的出口商品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54.初级外向:是通过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55.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56.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它的任务是监管货物、查禁走私等。57.关境: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58.财政关税:以征收本国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59.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60.进口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在国外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正常税。61.出口税:是指一国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征收的关税。
62.普惠制:它是发达国家对于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商品,尤其是制成品和半制 成品,普遍给予优惠关税待遇的一种制度。
63.从量税:按进口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64.从价税:按进口商品的价格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65.海关税则: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商品系统分类的一览表,又称关税税则。
66.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67.进口配额制:又称进口限额,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里,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68.进口许可证制:指商品进口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准进口。进口许可证必须注明有效期与进口商品名称、来源、数量及金额等。
69.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管制,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70.出口信贷:指发达国家政府为了鼓励商品出口,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
71.外汇倾销:是垄断组织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
72.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在自由港的港区内输出输入商品可以免征关税,或者只对少数商品征收关税。一般准予在港区内自由进行改装、加工、装卸买卖和长期储存,但必须遵守港口所在国的法律规章。
73.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它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国外商品存入这些区内,可以暂时不交纳进口税,如果再出口,不交纳出口税。
74.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国家特别划定的准许国外商品进出的区域。进入自由贸易区的货物可以自由存储,重新分类、分级、加工、包装和装配、制造,然后免税再出口,但从自由贸易区运入所在国海关管制区时,则需交纳关税。
75.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一项规范关税与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也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通过实施多边最惠国待遇、削减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与歧视,提高各国生活水平,扩大就业,使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76. 世界贸易组织(WTO): 7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促进国际货币金融稳定和国际贸易均衡发展而建立的国际 性金融机构。
78.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为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协助会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鼓励国际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79.最惠国待遇:指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方对方。
80.国民待遇:指缔约国相互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81.反倾销:被倾销的国家和企业因利益受损害而采取报复性的抵制或反击行为。82.反补贴:由于补贴对另一缔约国国内生产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时,该国采取的报复性抵制或反击行为。
83.乌拉圭回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的第八次多边贸易谈判。1986年9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开始,故名乌拉圭回合。该谈判历时7年之久,参加谈判的成员广泛、议题内容多样,谈判的成果显著,在原有国际货物贸易问题上,制定新规则、规范和贸易有关的新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和投资措施;确定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思考题:(答题要点)
1、简述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上述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比较利益学说的局限性在于:(1)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苛刻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复杂、多变的经济抽象为静态、凝固的状态;(2)该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全面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2、什么是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说明?
答: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说明,是以边际分析、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分析工具的一般均衡分析,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利益。以上述经济学工具对比较利益学说进行图解,把语言表述变为几何图形,使理论表述更为形象、精炼和直观。这种均衡分析方法和工具,对于其他国际贸易理论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也同样适用。
3.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论含义: 答: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提出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其主要观点是:(1)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是地区间或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2)国家间商品交换的结果,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和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3)萨缪尔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4.何谓列昂惕夫反论?如何理解其理论意义? 答: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国际贸易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赫-俄模型相悖,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故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了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诸如:基辛(Keesing)的熟练劳动说,凯能(Kennen)的人力资本说,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ernon)的R&D说。
列昂惕夫将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和经验统计相结合,运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做法,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表明,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基于多种假设的简单抽象的赫-俄模型难以全面揭示多样化的国际贸易现象。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由弗农(Vernon)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6.产业内贸易如何量度? 答:可以用巴拉萨指数和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来量度产业内贸易。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是格鲁拜尔和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为:
Bj=1-|Xj-Mj|/Xj+Mj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和M的差取绝对值。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Bj=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Bj= 1。例题:
某国2001年纺织服装出口100亿美元,同时进口纺织服装40亿美元,试测算该国本该国本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解: Bj=1-|Xj-Mj|/Xj+Mj =1-ⅼ100-40ⅼ /100+40 =1-60/140 =0.57
7.如何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 答:(1)该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其假设更符合实际。它不以完全竞争为前提,而是基于不完全竞争的现实背景,从供给(即存在规模经济利益)和从需求(即存在需求偏好重叠)两个方面来揭示产业内贸易的诱因;(2)它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3)仍属于静态分析。
8、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的程度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是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优惠关税。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通常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结成的同盟。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关税同盟国家之间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并实现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在域内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实行经济同盟的国家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在域内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在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大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域内各国在经济、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政策都完全统一。
9、贸易条件的含义、意义是什么,怎样应用?
答:贸易条件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指单位出口量所换回的进口量的交换比价。它的意义在于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若一国的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即出口价格相对上升,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恶化。实际应用中,往往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其结果表明净贸易条件。其计算方法是: N=(Px / Pm)·100 式中: N——净贸易条件;Px——(当年)出口价格指数;Pm——(当年)进口价格指数;100——基期年的价格指数 应用举例
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5年为基期是100, 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4%,为96;进口价格指数上升8%,为108, 那么, 这个国家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N=(96 /108)× 100 =88.88 这表明该国从1995年到2000年间, 净贸易条件从1995年的100下降到2000年的88.88, 2000年与1995年相比, 贸易条件恶化了11.12。
10、.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以及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即供求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垄断 垄断组织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各种办法控制世界市场价格。(2)经济周期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和利润率会有所不同。(3)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世界市场的价格有很大影响。(4)商品的质量与包装(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6)自然灾害、政治**、战争以及突发重大事件等。
11、论述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及其政策意义。答: 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服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当商品服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
2)、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政策意义
首先,一国应积极努力扩大出口,扩大出口除了有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处外,扩大出口取得贸易顺差,可以为一国带来所需的外汇,扩大支付手段,压低利息率,刺激物价上升,有利于投资增长,从而进一步有益于增长和发展。其次,扩大出口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中,应有较大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努力实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国产化,防止有效需求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再次,扩大出口所增加的收入只有在能引起投资、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供给的情况下,才能促使经济增长,否则出口的扩大意味着需求增长,在供给变化很小时,其结果只能是推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实现扩大出口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是世界贸易额应平稳增加,否则一国只能降价以求扩大销路,这时出口数量的扩大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刺激作用将被大大降低。因此,那种认为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就可以扩大出口,带动本国经济起飞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
12、关税种类、关税征收方法和标准以及海关的相关作用。
答:关税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进口税、出口说、过境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遍优惠税。(需进一步解释)
关税征收方法和标准: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混合税。(需进一步解释)
海关的相关作用:海关的任务是根据本国有关的进出口政策、法令和规章,对进出口商品、货币、金银、邮件、行李、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物品,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统计进出口商品等。海关有权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进出口货物不予放行、罚款、没收或销售。(需进一步说明)
13、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种类与内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答: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制、进口押金制、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征收各种国内税、最低限价和禁止进口、采取苛刻繁多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需进一步解释)
14、世界各国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与内容。
答:鼓励出口方面的主要措施: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商品倾销、外汇倾销、促进出口的组织措施、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经济特区措施。
15、WTO的产生、与GATT的主要区别。答: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存在着局限性,各缔约方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来协调、监督、执行乌拉圭回合的成果。1993年11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各方原则上形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并获得通过,经参加方政府代表签署,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它不是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简单扩大,相反它完全代替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世界贸易组织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区别: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生效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临时实施的国际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投资措施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之中,比 GATT仅涉及商品贸易的管辖范围更广泛。3)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着统一的一揽子协议,所有成员必须遵守,不能提出保留。而GATT的许多重要协议仅对该协议的签字国生效,只对少数成员有约束力。
4)世界贸易组织明确和强化了原GATT在货物贸易方面的规则。
16、WTO的宗旨。
答: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一样,都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度稳定增长,同时使世界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在此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又增加了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世界贸易组织要作出积极努力,以保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当的份额,同时,通过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
第五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
1、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D)
A、经济同盟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优惠贸易安排
2、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A)。A、关税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协议配额
3、下列哪一个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A、国际生产关系
B、自然条件
C、社会生产力
D、上层建筑
4、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B)指标。
A、贸易顺差
B、对外贸易量
C、对外贸易额
D、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5、英国海默关于跨国公司的理论称之为(A)
A、垄断优势论
B、内部化理论
C、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要素比例说
6、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单指(B)而言。
A、世界进口总额
B、世界出口总额
C、世界进出口总额
D、世界进口差额
7、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竞争能力强的国家都主张或执行(A)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贸易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管理贸易政策
8、由出口银行向本国出口厂商提供的贷款,称为(C)。A、出口信贷担保
B、买方信贷
C、卖方信贷
D、长期信贷
9、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称为(B)国际分工。A、垂直型
B、水平型
C、混合型
D、横向型
10、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A)。A、关税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协议配额
多项选择: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A、B、C、D、E)
A、保护本国市场
B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D、积累资本或资金
E、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
2、普惠制的主要原则是(A、C、E)
A、普遍的 B、互惠的 C、非互惠的D、歧视的 E、非歧视的
3、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B、C、E)。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E、预定性
4、外汇倾销可以(A、D)。
A、促进出口
B、限制出口
C、促进进口
D、限制进口
E、促进进出口
5、按照征收关税的目的分,关税可以分为:(A、D)A、保护关税
B、反补贴税
C、反倾销税
D 财政关税
6、外汇倾销要起到扩大出口的作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C、D、E)A、货币贬值的程度等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B、货币贬值的程度小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C、货币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 D、其他国家不同时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 E、其他国家不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
7、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B、C、D、E)。
A、实行商品倾销
B、提高产品质量、性能
C、增加花色品种
D、改进包装装潢 E、改进售前和售后服务
8、非歧视原则是通过总协定的(D、E)体现的。
A、数量限制条款
B、增加进口义务的条款
C、修改义务条款
D、最惠国待遇条款
E、国民待遇条款
9、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B、C、E)。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有偿性
E、预定性
10、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A、E)
A、绝对配额
B、相对配额
C、定量配额
D、定性配额
E、关税配额
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相互完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对其他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而缔结的同盟。
3、普惠税: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优惠的关税待遇。
4、国民待遇条款国民待遇的基本涵义是缔约一方保证缔约另一方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5、进口押金制:该制度规定,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储相当于进口金额一定比例的存款,方准进口。
6、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7、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8、最惠国待遇: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常用的一项制度,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条款,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又称“无歧视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条约中规定这种待遇的条文称“最惠国条款”。
9、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以内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国内税,运输、转口过境,船舶在港口的待遇,船舶遇难施救,商标注册,申请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民事诉讼权等;不包括领海捕鱼、购买土地、零售贸易等。
10、国际资本: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投资而形成的国际利润留成。国际资本从根本上反映的是输出国资本的利益,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国际经济的利润,它不可能做到与输入国同舟共济,生死相随。
11、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12、出口替代: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论述
1、简述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部门内分工的形成主要有:(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3)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第四,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第五,国际分工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第六,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第七、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2、简述二次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答
(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
(二)、科技革命的驱动
(三)、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多样化的国际服务合作方式加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各国政府的支持是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3、什么叫从价税?征收从价税有哪些优点?
答:从价税是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
征收从价税的优点是:(1)、征收手续比较简单,对于同种商品,可不必因其品质的不同,再详加分类;(2)、税率明确,便于比较各国税率;(3)、税负公平,从价税额随商品价格与品质的高低而增减,比较符合税收公平原则;(4)、物价上涨而进口数量不变时,财政收入增加。
4、阐述出口替代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指发展面向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增加外收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出口替代政策的主要内容
1、货币贬值和外汇管理相对自由化。
2、放松贸易保护,大力扩大出口。
3、鼓励性的投资政策。
4、鼓励外资政策。
1、出口替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较合理地配置资源。
(2)、有利于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增加资金积累,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增长。(4)、有利于增加就业。
出口替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大,自立性差。(2)、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
(3)、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加重
5、对外贸易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从国际贸易的历史考察,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与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一项完整的贸易政策应包括: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
从对外贸易政策的内部构成看应包括三个层次: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2、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
3、对外贸易具体政策,又称进出口商品政策
6、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主要有哪些? 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劳动熟练说
(二)人力资本说
(三)技术差距说
(四)自然资源说
(五)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六)需求偏好的逆转
(七)贸易政策的扭曲
7、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发展的趋势
三者的关系: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也强有力地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8、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何异同?
两者都是为了管理世界贸易秩序而建立的,20事迹90年代,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异:1.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的国际协定,而世贸组织则是一个合法的国际经济组织。2.关贸总协定是临时的,而世贸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组织。3.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货物贸易,世贸组织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内容。4.关贸总协定的签约方被称为缔约方,其实体被称为“缔约方全体”,世贸组织成员被称为成员方,其实体是“世界贸易组织”。5.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更快、更有自动性,关贸总协定对争端的裁决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而且争端解决颇费时日。
9、什么是反倾销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如何对倾销和反倾销规定的?正常价格指什么?
反倾销税,就是对倾销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当进口国因外国倾销某种产品,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时,征收相当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倾销价格之间差额的进口税。
倾销:一缔约方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挤入另一缔约方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经建立的某项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则构成倾销。
反倾销:反倾销,是指一国(进口国)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正常价格:通常是指在出口国的国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销售过程,独立的消费者为该产品支付的价格。
10、什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根据经济上结合程度的不同,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形式?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让渡一定的国家主权,建立两国或多国的经济联盟,从而使经济达到某种程度的结合以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最终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紧密程度,或者各成员国让渡国家自主决策权给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程度,一体化组织分为以下6种类型: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以及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1、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即各国只有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时至今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依然是围绕着比较利益理论展开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明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从而也就不能说明贸易利益是如何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的。
12、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长期贡献上,因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外贸易的长期贡献度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对外贸易的长期贡献度,就是要增强对外贸易对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使对外贸易在促进投资增加、提高就业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