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6:0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襄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手抓经济总量扩张,一手抓发展质量提升,超常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三年翻番,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大幅前移,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二方阵。最近,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认为,襄阳市县域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发展成效

1、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快,综合排位大幅提高。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近几年,襄阳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和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010年,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GDP总量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4.5%。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9.1%,比2009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4.3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格局已经形成。二是经济实力整体壮大。2010年,枣阳、宜城、老河口、谷城、襄州等5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其中襄州、枣阳突破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比2009年增加3个,比2005年增加4个。三是发展综合指标排位大幅提升。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中,7个县市区2008年实现了“全线(县)进位”,2009年有5个县市区大步进位,襄州区跻身全省“二十强”,老河口市、宜城市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竞争力不断增强。

2、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工业立市格局基本成形。近年来,襄阳市7个县市区依托省批的县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县域工业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能源电力等为支柱的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县域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7.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43.4%。二是县域工业经济占全市比重不断提高。县域工业与市区工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6:74调整为2010年的49:51,县域工业挑起了大梁。2010年县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1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84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了7.38倍,平均增长42.3%。三是县域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0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9.18%;实现利润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96.2%;上缴税金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64.4%。

3、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产业集群规模放大。近几年,各县市区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性较好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一是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底,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085家,比2005年净增769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210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二,比2005年净增169家。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14家,而2005年没有一家。湖北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名列全国同行第一,去年销售收入达37.6亿元。二是逐渐形成多个龙头带动的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县域33个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集群内企业达到27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72家。2010年集群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38亿元,实现利润46亿元,上缴税金27.6亿元。枣阳汽车摩擦材料产业集群、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樊城纺织产业集群、襄阳汽车轴承产业集群和宜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被列为2010年度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产值达到630亿元,五年增长3.42倍,年均增长48%,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奥星粮油以“将中国最大的国产油脂品种打造成中国国油”为目标,2010年产值达32.7亿元,成为我省最大的双低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突破性发展,有力拉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4、县域经济综合效益显现,财政实力明显增强。集中表现为“两个提高”:一是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9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增长了2倍,占全市的比重由45%上升到49.6%,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二是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县市区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54.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3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总量增长了2.5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58.7%,比2005年提高7.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县域财政实力不断提升。

5、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对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构成强有力的支撑。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58.8%,高于全市增幅13.5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了6.6倍。2010年,7个县(市)区开工项目1323个,其中亿元以上109个,完成工业投资2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3.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2个百分点。与2005年比,工业投资总量增长5倍。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个个工业园区、一片片工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势头正旺,正所谓“襄阳如醒狮,七县如猛虎”。枣阳立晋、润阳,襄州鲁花、长源东谷,老河口奥星粮油、华松科技,宜城襄大农牧、安能发电,谷城美亚达、金洋,南漳华新水泥、龙蟒,保康楚烽、巨力等一大批投资大、产出高、效益好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1、抓谋划,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中心工作。襄阳的同志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5月,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期间,省委、省政府组织市州书记和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县市的党政一把手到河南参观考察。有的市委书记后面,跟着一排人;唐良智同志却孑然一身,这对他的触动很大。知耻而后勇。随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考察团到河南省学习考察,回来后市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决定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是确立“四年翻番”的奋斗目标。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基础上,提出用四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12年突破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提前一年翻番、工业增加值两年翻番;县域经济发展要快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阶段性宏大目标。目标就是努力的方向。这几年全市上下把全部精力高度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紧盯省内外先进地区奋力赶超。二是采取超常的工作力度。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个月在一个县市区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督办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会上各县市区都把当月招来的项目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汇报进展情况。有的县市区领导在会上搞得“汗流夹背”,手上没项目无法汇报,没新项目开工也脸上无光。通过这种方式鞭策各县市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明比暗赛、抢前争先。市“四大家”领导建立了“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等7项重点工作联系制度,31位“四大家”领导包扶了62家重点企业和62个重点工业项目,强化工作落实。三是出台“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在着力研究、用好、用足扩权县市、新农村建设、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纺织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襄樊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等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四是实施阳光新政。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狠抓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强力推行“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等29个部门专门出台了优化服务环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全民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文件。

2、抓激励,极力营造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激励全市上下一门心思抓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的成果,以各县市区在全省综合考评排序位次作为衡量标准,进位奖,退位惩。明确规定:从2008年开始,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综合排名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区,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给予县市区党政正职各奖励5万元;进入20强,党政正职各奖励8万元,进入10强各奖励10万元。对在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中一年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区,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甚至进行组织调整。2009、2010年,市政府分别拿出4470万元、3400万元,对2008年度和2009年度在全省考核中进位的县市区进行了奖励。二是在用人导向上向发展县域经济有功之臣倾斜。老河口市一年前进13位,市委书记陈万波提拔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开发区一名年轻局长,招商有功,客商满意,提拔为管委会副主任;市经信委一名女干部在将新日电动车招到湖北深圳工业园落户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提拔为副县级干部。用人是最根本的导向。一项项人事安排,让干部们看清了努力的方向。三是各县市区每年也拿出300--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通过考核评价、奖惩兑现,倡导“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的选人用人观,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呈现出争先恐后比着干、一心一意抓发展的红火景象。

3、抓工业,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近年来各县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作为实现翻番目标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工业倾斜,迅速提升工业占GDP的比重。一是强攻重点产业。各县市区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推进结构调整,集中力量瞄准重点。围绕全市已初步形成的以汽车工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装备制造、航天军工、电子电器、现代物流等多点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配套协作,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中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在两年内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百亿产业的目标。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群。枣阳市以湖北福田、湖北飞龙为主体,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摩擦材料生产基地;襄州区以鲁花、万宝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把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谷城县以三环车桥、三环锻造、骆驼蓄电池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中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南漳县以华新水泥、威利邦木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建材产业集群;保康以楚烽、巨力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磷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其它县市区重点谋划一个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未来几年,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宜城化工产业集群、枣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将发展成为年产销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布局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三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襄阳市的农业,在全省是一块牌,在全国也有地位。但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精深加工不够是襄阳市的薄弱环节。2008年全市2400多家涉农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粮油初级产品加工,2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精深加工率不到10%。近两年襄阳市树立“为加工而种植”、“为加工而养殖”的观念,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在米、面、油、畜牧、林特五大产业上开展产业整合、企业整合、品牌整合、基地整合。扶持“奥星”。三年来,奥星粮油加工能力由20万吨扩大到60万吨,双低油菜订单面积达130万亩。“奥星”成为湖北优质菜籽油的代表。浇灌“鲁花”。几年培育,襄阳“鲁花”已形成10万吨花生油、6万吨菜籽油的生产能力,去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做强“梅园”。以中储粮襄阳直属库为依托,组建湖北梅园米业集团,将其打造成湖北数一数二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一手抓引进,雨润、燕京、威力邦等落地开花;一手抓培植,万宝、金华、襄大农牧等迅速壮大。龙头崛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襄阳万顷良田,成为工厂的第一车间。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县市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4、抓主体,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为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一是舆论氛围上大力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干事、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开展创业明星的评选活动,在全市形成百万民众大创业、各行各业谋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政策扶持上强化财税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服务体系,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提高素质、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到2010年底,全市创业主体达13.4万,从业人员47万。其中私营企业1.6万,个体工商户11.8万。三是大力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着力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过10亿、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向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倾斜,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成为支柱。对年内可能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和亿元以上企业的成长性较好的县域中小企业,建立市、县重点联系制度,实行在册管理、跟踪服务,在政策扶持、要素供给、融资担保、土地供应等方面实行倾斜,促使其加快成长壮大,确保年度县域规模企业新增目标实现。同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四是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了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协会商会等五大服务平台,有力地催生和发育了市场主体。目前,7个县市区产销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91家,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73.5%;产销过亿元企业210家,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66.7%。

5、抓园区,打造产业聚集发展的优势平台。工业园区是聚集产业项目的载体,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希望所在。目前,襄阳市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发展到10个。各县市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百亿园区”目标,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突出特色、加快建设,集中优势兵力,把开发区(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来抓,倾力打造产业聚集的优势平台。一是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错位发展。每个园区突出

一、两个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集中精力做强做大。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引导各地招商项目和同类企业分类集中,异地落户,集群发展。三是突破开发区土地瓶颈制约。对城镇用地规划进行优化布局,科学调整,尽可能将开发区周边的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和一般农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村庄集并、迁村腾地、土地整理来置换建设用地。四是着眼于打造工业新城,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老河口经济开发区共投入数亿元建成了4.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工业产值达103.7亿元,增长107.5%,一座工业新城迅速崛起。五是完善投入机制,解决县市区开发区建设中“资金难”的问题。襄州区积极探索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模式,通过引进开发商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破解园区建设难题。由荣华集团投资4.2亿元建设的襄阳荣华工业园,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占地735亩,现已入驻企业11家;由襄樊百盟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光彩工业园,一期占地面积170亩,以发展汽配、机械加工行业为主,已入驻企业24家;由上海投资商投资建设的乾昌工业园,占地100亩,一期1.7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已全部建成,今年内可实现企业满园。六是异地建园,发展“飞地经济”。保康县磷矿资源富集,但受土地、交通等“瓶颈”制约,磷化工业一直难以突破。市委、市政府决定并协调在襄城经济开发区建立7平方公里的保康工业园,以文件的形成确定,园区土地权属、征税权、统计口径、管理职责等归保康,解决了保康县内交通不便、无地建园的问题,实现磷矿资源与市区工业平台高效对接,带动全市磷化工业突破性发展。

6、抓招商,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投资、培植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举措来抓,围绕推进产业发展提速提质,紧盯知名企业扩张抓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抓招商、依托优势资源抓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局面。一是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两级“四大家”班子成员、各部门党政“一把手”,都走在招商引资的第一线,都要承担招商引资的任务,把招商引资工作拿在手上亲自抓。全面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从政治上、经济上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臣。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专题招商。在招商中,突出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工程、医药、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在招商区域上,突出“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塘”地区,充分利用好国家、本省和本市搭建的综合招商平台,重点发挥好市直部门驻外招商站的作用;在招商对象上,重点放在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上市企业和知名企业方面。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实行驻点招商、定向“敲门”招商、专业化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促使招商引资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选派精兵强将深入沿海驻点城市,开展长期招商活动。四是狠抓项目“落地”。为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市、县坚持和完善重点招商项目、重点工业项目督办协调会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推进方案、一张建设进度表、一包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对列入年度实施计划的县域工业项目,特别是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或当年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明确包保责任,逐个项目跟踪督办,定期通报,使计划在年内建成投产的项目如期完成、早见成效;预期开工的项目能够尽早开工建设。近三年来,各县市区招商签约项目、注册项目、在建项目和建成项目数量以及投资总额,每年都有大幅增长,一批新的经济增量正在加快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7、抓融资,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近年来,襄阳市把引进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券商,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当作服务招商项目重要抓手,当成支持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企业间建立信用关系,推动本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2008年,交通银行在襄阳落户,2009年,中信银行在襄阳开业,2010年,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在襄阳挂牌营业。广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也几次到襄阳考察,初步表示在襄阳设立分行的意愿。2010年,襄阳全市银行信贷余额增量,在省内仅次于武汉排名第二。这一系列实践曾引起省主要领导关注,誉之为“襄阳的金融模式”。一是建立银政合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金融办,由市政府牵头,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人民银行就推进银企合作建立了“三部门”协调机制。市发改委按季度向市人行提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市经信委建立工业企业资金需求数据库,并按季度向市人行提交全市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市人民银行负责配合各部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建立银企签约跟踪机制,督促各商业银行把对企业的金融授信落实到位。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资金需求库,先后有300多家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贷款余额200多亿元。二是搭建金融信息平台。由市政府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市经信委等14家单位联合组建并于2010年4月份正式开通、在中国互联网上注册的“襄阳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实现了银、政、企三方无缝对接。该网是湖北第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网络中心,是为中小企业与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机构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融资对接的信息服务平台,是金融机构推介金融产品、介绍贷款流程、提供贷款服务的重要渠道。目前,已有2000多家企业网上成功注册,已办理贷款近100亿元。三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10年襄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7个县市区普遍建立了担保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截止2010年底,16家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0多亿元。四是挺进资本市场。市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加快上市融资工作步伐,成立了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设立了500万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确立了60家重点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请进大券商、风投公司、会计事务所及律师中介机构频繁与拟上市企业对接,促进企业上市工作。2009年沪深股市恢复IPO以来,全国共有近500家企业成功上市,我省有12家,其中,襄阳有2家(武汉有9家,潜江有1家)。

三、几点启示

近年来,襄阳市干部卧薪尝胆,克难奋进,弯道超越,县域经济重振昔日雄风,我们深受震撼,启示颇多。

1、发展县域经济是第一要务。所谓“第一要务”,就是工作的中心、精力的重心、目标的核心。我省抓县域经济发展已有八、九年时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周边省份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想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只有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了牢固的根基。发展县域经济要集中精力、一抓到底、咬住不放,不能松一阵子、紧一阵子,不能因为某一阶段性的工作就把精力分散了,把发展这个中心给冲淡了。从襄阳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正是把加快县域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中心任务,为这个中心任务让路,铆足了劲抓县域经济发展,才形成目前超常规发展的大好局面。从全省看,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第一战略来抓,要学习襄阳的这个理念、这个干劲,真正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2、工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任务。从现阶段来看,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推进工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抓手。近几年襄阳坚持“工业立市”的目标,树立了“产业第一、企业老大”的观念,优先支持工业企业发展,重点策划和建设了国家级的襄阳高新区、汽车产业园及深圳工业园,还有航空航天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台商工业园等,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50%以上。即使是第一产业农业,他们也努力按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加强其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农产品加工业脱胎换骨、突飞猛进。这充分证明,只要紧紧抓住发展工业这个命脉,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工业强市、工业强区战略,就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从襄阳的经验来看,发展县域工业,关键是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发展大产业。一个大项目、一个大企业可以开创一个地区发展的新局面,这不仅是实力的象征,而且是调结构、促转型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力争多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一批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谷城县这几年依托本土企业“内生扩张”,引领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不少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单打冠军”,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全市县域板块在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配件、汽车改装、机电节能与控制、节能与环保等产业领域,都有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推动了县域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总之,只有靠大的、引大的、做大的,才能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3、改革创新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动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能够稳步推进、成效卓著,靠的是改革;发展县域经济,同样也要靠改革来不断推动。发展县域经济经常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企业融资难、项目落地难、招商引资难、园区建设难、项目用电难等等。解决这些困难靠什么?关键靠改革创新。同样的政策、同样的体制,别人为什么能发展起来?区别就在于别人敢想敢试,思想更解放、改革措施更到位、办法更多。一些所谓的瓶颈问题,换个思维角度,分析透了,就会有奇想,就会有奇招,就会迎刃而解,那些通常看来办不成的事就会办成,那些看似没有出路的事就会有出路。为解决企业融难问题,襄阳市创造性地搭建了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银企合作机制、构建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企业上市,各类金融机构往襄阳扎堆。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匮乏问题,市政府将土地储备这一政府最大的资源实质性并入城投公司,实现了由“单一融资性”向“土地融合型”的转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保康发展磷矿工业无空间、守着宝贵资源等扶贫的困境,从襄城区“飞”出一块地,兴办保康磷化工业园,搞“飞地经济”,这在全国也是一项创举。为盘活8大部类19家军地合作企事业单位这笔特殊存量资产,一个产值几百亿元的航天应用产业园拔地而起。为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把襄樊机场至东风公司之间的一片荒野拿出来,搞一个深圳工业园。这些创新都有效地化解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成为激发襄阳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全省上下应通过改革创新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4、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勇争第一的精神气。当前,区域之间发展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讲是环境的竞争,说到底是干部精神、作风的竞争。沿海地区之所以发达,就因为他们有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勇争第一的精神和勇气。只有具备这种拼搏精神,才能有高效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吸引生产要素聚集。这几年,正是因为襄阳干部在作风上有一股不甘落后、奋发有为、勇争第一的精气神,有一种“半夜惊醒,早上起来象饿狼一样去寻找客商”的拼搏精神,才有了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一是要敢想,目标定位要高,工作追求要高。有了高的目标,有了高的追求,我们才有压力,才有去拼搏的动力。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连想都不敢想,不敢定一个高目标,没有大发展的气魄和勇气,首先在信心上、锐气上就矮人一截,何谈争先进位?二是要敢干,就是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项目建设的需要出发,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手脚、作茧自缚。遇到事情先干起来再说,不要争论、不要议论、不要评论,不要怕有闪失、怕出错,错了再改、再试,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但不允许无所作为。三是要像襄阳市那样,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重奖、重用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有功之臣,形成鲜明导向。

第二篇:2010年天门市市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0年天门市市域经济发展报告

天门市经信委

2010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市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48亿元,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收入7.8亿元,增长28.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9亿元,增长31.9%;外贸出口4495万美元,增长45.8%。

一、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7.15亿元,增长22.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达到295家;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共214个,计划投资额112.72亿元,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19个,实际到位资金33.8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投资18.12亿元,同比增长20.6%,累计完成投资过千万以上项目62个,过5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

2、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加强了城市道路、供排水、绿化景观、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建通村公路624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里程超过2000

员、转业退伍军人、农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回乡人士自主创业或离岗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开展创业。大力开展“回归工程”,吸引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是通过企业重组壮大一批。2010年,景天农发公司通过与亿鑫公司资产重组成立的湖北景天 棉花产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70679万元,同比增长423.5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52万元,同比增长421.87%;实现税金1433万元,同比增长161.50%;实现利润2698万元,同比增长799.33%。现正在加快推进东泰铝轮毂与星星集团、天门泵业与英国伟尔集团(世界三大泵阀企业之一)、成田制药与华北制药集团、天门纺机与卓尔集团的重组。

(二)加大扶持力度,壮大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一年来,我们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工业企业税收千万元培育工程,从企业融资、财政扶持、企业减负等方面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扶持,紧紧围绕主导行业、重点企业加强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天门纺机投资引进了激光切割机、三座标检测仪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全年实现产值21274万元,同比增长86.08%,实现利润1503万元,同比增长56.4%。益泰药业已完成上市辅导前期准备工作,今年新投资1.5亿元的三氯蔗糖、克林霉素磷酸酯等项目可新增产值1.7亿元,到2012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2亿元。景天纺织与亿鑫纺织重组,产能扩张到43万锭。天瑞电子的光电式数字

工业园和龙尾山工业园,形成了“一区三园”工业集中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已达21平方公里。今年,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布局,完善各个园区总规修编及控制性详规修编。并对每个园区的产业进行定位,形成错位分工、优势互补、工业集中发展的格局。

二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滚动发展”的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配套建设,园区功能日臻完善。

三是推进企业集聚发展。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引导企业入驻园区集中发展。目前,已有89家企业入驻天门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46亿元;33家企业入驻天门工业园,完成投资17亿元。2010年,“一区三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

(四)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建研发中心。有58家企业与3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1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已与省科技厅签订厅市科技合作协议。天门纺机、益泰药业、天门泵业等3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益泰药业葡醛内酯联产草酸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认真实施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天德环保、天瑞电子等6家企

(五)全力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营造优良的融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城投公司、担保公司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对城市建设、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更加明显。担保公司今年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85笔,提供融资担保总额79308万元。金楚小额贷款公司从去年3月成立以来累放贷款已超过2亿元。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泰康人寿投资入股20%股份,拉开了天门农业银行面向社会募集股本工作的序幕,将成为全省市(县)级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在天门成功创办村镇银行,已向我市6家企业放贷2500万元。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展到农行、农发行,共发放贷款529万元。今年在全市开展了首例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荣成置业以股权质押方式获贷款1000万元。坚持开展银企对接,2010年签定协议28亿元。

二是着力改善用工环境。一年以来,我们把破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把推进天门人就地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年初(正月初九)成功举办了湖北省2010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企业春季用工招聘会,又在9月28日举办了秋季企业用工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招聘会,有5100余人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组织市内14家职业技术学校为落户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招工培训和用工储备培训。2010年,共为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3万人次,实际就业1.4万多人。同时,利用天门电视台

销售收入379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实现税金1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30%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以上,“两项资金”占用增长控制率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4.5%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骨干企业,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一是择优扶强,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继续坚持“谁有潜力支持谁,谁能做大扶持谁”的原则,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二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督促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具备条件的益泰、纺机、成田等企业进行上市辅导,争取早日上市。

(二)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新活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打好各种“优势牌”、“特色牌”,立足于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资本的转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加强对现有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的培育,广泛吸引配套产业。落实扶持产业集群的政策,实行一个集群,一个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个优惠政策。

(三)抓全民创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降低创业

行业及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仙北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三篇:襄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襄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是国家级历史文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汽车工业基地,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后,行政区划不变。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8万,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市区经济稳居湖北省第二位,全地区经济位居湖北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以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实现GDP(地区生产总值)901.9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呈现出“发展步伐加快、总量加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工业增速高于全省6.9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释放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增加,我市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加大。综合当前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下半年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7月,全市汽车、食品、纺织、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信息等主要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53.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91%,同比增长48.8%,有力支撑了全市工业发展。1-7月,全市80户重点调度企业累计实现产值953.03亿元,同比增长3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8%。

矿产较为丰富,种类多样,属湖北省主要矿产区之一。全市发现各类矿产57种,矿产地520余处,其中24种有探明储量,探明各类矿产保有资源储量10.3亿余吨。其中金属矿藏主要有:铁、钢、铝、钒、铅、锌、金、银、钛、锰、钴、镓等;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磷、金红石、耐火粘土、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膨润土、萤石、石棉、煤等。属于大型或特大型矿床的主要有:磷、金红石、耐火粘土、重晶石、铝土矿等。磷矿总储量5亿吨以上,保康磷矿是全国八大磷矿之一;铝土矿探明储量全省第一,平均品位达22.15%;重晶石储量居中南五省区第二;稀有矿种金红石总储量56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谷城的硅矿发展潜力巨大,引来众多商家的投资。襄阳的房地产开发近几年稳步快速发展。以2011年上半年统计的数据为例

一、土地出让情况。市区2011年1-6月通过挂牌方式共成交98宗地块,土地成交面积447.17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开发用地共成交97宗,土地总成交面积约为446.13万平方米,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为501.03万平方米。

二、投资完成情况。2011年1-6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2.6亿元,同比增长73.7%。

三、商品房新开工情况。2011年1-6月全市新开工房屋面积74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9%。

四、商品房竣工情况。2011年1-6月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7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9%。

五、商品房供应情况。市区2011年1-6月批准预售商品房面积72.5万平方米。

六、商品房销售情况。全市销售面积188.1万平方米,其中市区,销售面积48.03万平方米,成交均价为4474元/平方米。

七、商品房市场库存。2011年1-6月,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7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0.8%。

襄阳行政区划情况

襄阳市辖襄城、樊城、襄州3个区,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

实力较强的地级市是枣阳和宜城,近年来,枣阳立足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旅游、商贸物流、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七大优势产业,引进众多生产项目落户枣

阳,有力的带动了枣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枣阳平林镇油桃协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参与、基地辐射”的思路,以服务果农,促进油桃产业发展为基本原则,网络会员1250户,发展油桃面积3万亩,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产品销售全国10多个省市,并远销香港,出口马来西亚。协会下辖的“四井岗”油桃基地己建成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油桃生产基地,2010年7月高分通过了全国油桃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成为国家级油桃标准化示范区。该镇引导果农在示范区全面推行统一品种更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态建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布局区域化、技术标准化、基地无害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生产的“四井岗”油桃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近年来,为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宜城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和壮大品牌经济,以品牌战略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通过创品牌与“工业强市”战略相结合,大力培育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立足优势农业资源培育品牌农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培育劳务品牌。宜城大雁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已形成磷化工、轻纺原材料、造纸、医药化工和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

银行信贷收紧,个人和小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是大量存款从银行“搬家”,投身民间借贷。时下,所谓的“投资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以发放小额贷款的方式营利,月收益超过5%。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由于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冻结全省银行资金691.2亿元,信贷资金遭冻结;与此同时,全省银行体系半年内共有613亿元存款“搬家”。“这些从银行搬出来的资金,有一部分被用于民间借贷,为那些从银行贷不到款的个人和小企业主解决燃眉之急。”张先生笑称,自己和同伴开公司的300万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

据了解,近一两年,类似的小额信贷公司在江城遍地开花,目前数量已不下200家。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称,由于股市低迷,楼市调控,传统投资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富人开起小额信贷公司“钱生钱”,民间借贷正成为他们的投资新渠道。

上半年我市新增贷款73.5亿元,同比少增15.45亿元。央行收缩银根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约有800亿元,其中中型企业资金缺口200亿元,小型企业资金缺口600亿元。

6月2日,省工商局在襄阳召开了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座谈会。会议由省工商局登记监管处处长杨小川主持,武汉、十堰、黄石、黄冈、孝感、随州等7个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分局局长参加了会议。襄阳的襄城神誉、枣阳丰茂两个小额贷款公司高管人员应邀参加了会议,并汇报了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意见建议。

会上,省局登记监管处通报了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的认识。小额贷款公司是新生事物。目前还在试点阶段,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省政府确定工商部门是小额贷款

公司的主管部门。全省各地工商部门要尽职尽责,管好小额贷款公司,维护好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寄予的重望。

二是明确职责和任务。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商部门的职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登记事项执行情况实施监管,另一方面是对其合规经营情况进行监管。根本任务是监督小额贷款公司依法经营,防止其非法集资,非法吸储。工商部门要运用登记注册、日常巡查、年检、报备制度、社会监督、联席会议等措施,做好监管工作。要加强对法律法规、政策和金融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情况,为监管提供信息。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专人监管,要让懂金融知识、业务水平高的干部来监管小额贷款公司。同时,要注重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系,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认真做好日常监管报告和企业报备工作。日常监管报告是工商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监管的一种方法,也是省工商局从宏观上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情况的一种手段,要把报告作为一个品牌来做,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监管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工商部门实施监管的情况、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在写监管报告时要注意做到有数据、有事例、有问题、有建议、有分析、有观点。企业报备工作要按照省局文件的要求,坚持做到季报、半年报、年报按时报送。属地工商部门要对企业报送的报备资料进行核实,确保报送的数据准确无误。同时,要抄送当地政府金融办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我市设立投资担保公司需要到工商部门审批,注册资金1000万,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2、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3、公司章程;

4、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5、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应当在公司设立登记时提交已办理其财产权移交手续的证明文件;

6、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7、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

8、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9、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10、公司住所证明;

1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要求提交的其它文件。

2009年6月22日,湖北枣阳小额贷款公司告别零记录,该市丰茂小额贷款公司在兴隆镇正式挂牌营业。丰茂小额贷款公司由枣阳市荣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建兵牵头组建,经省政府金融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成立,可以办理农户最多5万元、商户最多10万元的贷款业务,贷款期限为1个月至12个月,贷款无需抵押,放贷方便快捷,还款方式灵活。据介绍,枣阳丰茂小额贷款公司要办成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域性金融机构,并为下一步襄樊市村镇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副市长吴恒表示,市政府将全力支持丰茂小额贷款公司,为该公司在我市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希望丰茂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民投资创业贷款难上做出新的探索,更加有力地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襄樊市樊城区日兴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樊城区首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以服务辖区“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及个体商户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

襄樊市樊城区日兴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本地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湖北志强集团为主发起人,联手11位自然人,共同出资3000万元发起组建。襄樊市樊城区日兴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是樊城区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加快集合民间资本,改善区域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体现。该公司业务重点是为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为其他有一定经济实力,讲信誉,经营正常的企业或经营者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主要经营业务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过桥贷款、额度贷款、经营性投资贷款、业主贷款。

本公司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公司秉持规范运行,优质高效,手续

简单,放贷便捷,面向企业,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坚持“诚信第一,客户至上”的服务原则。竭诚为“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及个体商户提供资金融通、金融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解决资金上的困难,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洋中乘风破浪,发展壮大。热诚欢迎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电来人,咨询洽谈业务。当您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资金短缺陷入困境时、当您的企业的发展急需融资时、当个人或家庭为实施各项计划而手头拮据时,襄樊市樊城区日兴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都可以提供诚信、及时、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为您及您的企业创造一条新型的融资途径。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襄阳银监分局《关于襄阳市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布部门: 襄阳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襄阳政办法[201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襄阳银监分局《关于襄阳市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关于襄阳市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襄阳银监分局)

为了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整合我市农村金融资源,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引导襄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农村经济,制订本指导意见。

二、落实监管激励措施,丰富金融服务载体

(五)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发展。按照国家关于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积极筹备建立适合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村镇银行,探索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多元化的农村信贷需求。2011年全市力争新增3家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

第四篇:襄阳县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襄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手抓经济总量扩张,一手抓发展质量提升,超常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三年翻番,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大幅前移,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二方阵。最近,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认为,襄阳市县域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发展成效

1、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快,综合排位大幅提高。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近几年,襄阳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和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010年,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GDP总量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4.5%。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9.1%,比2009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4.3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格局已经形成。二是经济实力整体壮大。2010年,枣阳、宜城、老河口、谷城、襄州等5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其中襄州、枣阳突破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比2009年增加3个,比2005年增加4个。三是发展综合指标排位大幅提升。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中,7个县市区2008年实现了“全线(县)进位”,2009年有5个县市区大步进位,襄州区跻身全省“二十强”,老河口市、宜城市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竞争力不断增强。

2、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工业立市格局基本成形。近年来,襄阳市7个县市区依托省批的县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县域工业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能源电力等为支柱的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县域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7.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43.4%。二是县域工业经济占全市比重不断提高。县域工业与市区工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6:74调整为2010年的49:51,县域工业挑起了大梁。2010年县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1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84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了7.38倍,平均增长42.3%。三是县域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0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9.18%;实现利润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96.2%;上缴税金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64.4%。

3、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产业集群规模放大。近几年,各县市区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性较好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一是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底,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085家,比2005年净增769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210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二,比2005年净增169家。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14家,而2005年没有一家。湖北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名列全国同行第一,去年销售收入达37.6亿元。二是逐渐形成多个龙头带动的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县域33个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集群内企业达到27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72家。2010年集群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38亿元,实现利润46亿元,上缴税金27.6亿元。枣阳汽车摩擦材料产业集群、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樊城纺织产业集群、襄阳汽车轴承产业集群和宜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被列为2010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产值达到630亿元,五年增长3.42倍,年均增长48%,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奥星粮油以“将中国最大的国产油脂品种打造成中国国油”为目标,2010年产值达32.7亿元,成为我省最大的双低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突破性发展,有力拉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4、县域经济综合效益显现,财政实力明显增强。集中表现为“两个提高”:一是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9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增长了2倍,占全市的比重由45%上升到49.6%,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二是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县市区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54.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3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总量增长了2.5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58.7%,比2005年提高7.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县域财政实力不断提升。

5、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对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构成强有力的支撑。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58.8%,高于全市增幅13.5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了6.6倍。2010年,7个县(市)区开工项目1323个,其中亿元以上109个,完成工业投资2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3.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2个百分点。与2005年比,工业投资总量增长5倍。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个个工业园区、一片片工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势头正旺,正所谓“襄阳如醒狮,七县如猛虎”。枣阳立晋、润阳,襄州鲁花、长源东谷,老河口奥星粮油、华松科技,宜城襄大农牧、安能发电,谷城美亚达、金洋,南漳华新水泥、龙蟒,保康楚烽、巨力等一大批投资大、产出高、效益好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1、抓谋划,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中心工作。襄阳的同志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5月,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期间,省委、省政府组织市州书记和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县市的党政一把手到河南参观考察。有的市委书记后面,跟着一排人;唐良智同志却孑然一身,这对他的触动很大。知耻而后勇。随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考察团到河南省学习考察,回来后市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决定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是确立“四年翻番”的奋斗目标。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基础上,提出用四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12年突破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提前一年翻番、工业增加值两年翻番;县域经济发展要快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阶段性宏大目标。目标就是努力的方向。这几年全市上下把全部精力高度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紧盯省内外先进地区奋力赶超。二是采取超常的工作力度。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个月在一个县市区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督办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会上各县市区都把当月招来的项目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汇报进展情况。有的县市区领导在会上搞得“汗流夹背”,手上没项目无法汇报,没新项目开工也脸上无光。通过这种方式鞭策各县市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明比暗赛、抢前争先。市“四大家”领导建立了“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等7项重点工作联系制度,31位“四大家”领导包扶了62家重点企业和62个重点工业项目,强化工作落实。三是出台“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在着力研究、用好、用足扩权县市、新农村建设、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纺织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襄樊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等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四是实施阳光新政。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狠抓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强力推行“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等29个部门专门出台了优化服务环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全民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文件。

2、抓激励,极力营造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激励全市上下一门心思抓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的成果,以各县市区在全省综合考评排序位次作为衡量标准,进位奖,退位惩。明确规定:从2008年开始,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综合排名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区,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给予县市区党政正职各奖励5万元;进入20强,党政正职各奖励8万元,进入10强各奖励10万元。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一年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区,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甚至进行组织调整。2009、2010年,市政府分别拿出4470万元、3400万元,对2008和2009在全省考核中进位的县市区进行了奖励。二是在用人导向上向发展县域经济有功之臣倾斜。老河口市一年前进13位,市委书记陈万波提拔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开发区一名年轻局长,招商有功,客商满意,提拔为管委会副主任;市经信委一名女干部在将新日电动车招到湖北深圳工业园落户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提拔为副县级干部。用人是最根本的导向。一项项人事安排,让干部们看清了努力的方向。三是各县市区每年也拿出300--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通过考核评价、奖惩兑现,倡导“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的选人用人观,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呈现出争先恐后比着干、一心一意抓发展的红火景象。

3、抓工业,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近年来各县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作为实现翻番目标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工业倾斜,迅速提升工业占GDP的比重。一是强攻重点产业。各县市区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推进结构调整,集中力量瞄准重点。围绕全市已初步形成的以汽车工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装备制造、航天军工、电子电器、现代物流等多点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配套协作,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中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在两年内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百亿产业的目标。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群。枣阳市以湖北福田、湖北飞龙为主体,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摩擦材料生产基地;襄州区以鲁花、万宝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把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谷城县以三环车桥、三环锻造、骆驼蓄电池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中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南漳县以华新水泥、威利邦木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建材产业集群;保康以楚烽、巨力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磷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其它县市区重点谋划一个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未来几年,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宜城化工产业集群、枣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将发展成为年产销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布局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三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襄阳市的农业,在全省是一块牌,在全国也有地位。但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精深加工不够是襄阳市的薄弱环节。2008年全市2400多家涉农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粮油初级产品加工,2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精深加工率不到10%。近两年襄阳市树立“为加工而种植”、“为加工而养殖”的观念,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在米、面、油、畜牧、林特五大产业上开展产业整合、企业整合、品牌整合、基地整合。扶持“奥星”。三年来,奥星粮油加工能力由20万吨扩大到60万吨,双低油菜订单面积达130万亩。“奥星”成为湖北优质菜籽油的代表。浇灌“鲁花”。几年培育,襄阳“鲁花”已形成10万吨花生油、6万吨菜籽油的生产能力,去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做强“梅园”。以中储粮襄阳直属库为依托,组建湖北梅园米业集团,将其打造成湖北数一数二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一手抓引进,雨润、燕京、威力邦等落地开花;一手抓培植,万宝、金华、襄大农牧等迅速壮大。龙头崛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襄阳万顷良田,成为工厂的第一车间。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县市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第五篇:襄阳市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襄阳政办发[2012]16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农村经济

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关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2年2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促进襄阳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结合襄阳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实际,现就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入扶农,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1、放宽名称登记。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涉农经营户,允许单独使用市辖区域的行政区划,允许名称中使用阿拉伯数字;对已注销的个体户名称,取消自注销之日起三年后方可再次申请使用的规定,从注销之日起即可再次申请使用。

2、放宽注册登记。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承包开发荒山、荒地、荒滩和退耕还林、还草,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可自愿办理工商登记,家庭式种植业、养殖业经营户可自愿工商登记。

对农村从事商业零售、修理服务、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前置许可行业外,可免费工商登记。

3、放宽出资登记。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经营者,允许以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苗木、牲畜经评估作价后出资。对以农业技术出资的,技术出资可达注册资本的70%。

4、放宽经营场所登记。允许有固定场所的个体户和各类企业,在农村开展除前置许可行业外的可流动销售活动和修理服务,办理营业执照时,可在经营场所项目同时标注固定经营场所和流动区域。

5、放宽粮食经营。对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在农村从事粮食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的,登记注册时不再提交粮食收购许可证。

6、拓宽农资经营渠道。鼓励供销合作社、大型农资企业、农业“三站”等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允许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利用网点从事连锁配送、经营等涉农服务。

7、实行筹建登记。对国家支持鼓励的涉农生产经营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对建设周期长,在筹建过程中方可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涉及环保、节能项目除外),可进行筹建登记,经营范围核定为:XX项目的筹建,核发有效期为一年的营业执照。

8、实行试营业。对返乡农民工、农民工、农村退役士兵、两劳释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前置许可行业外,允许试营业六个月,试营业期内不办理营业执照,试营业期满继续经营的,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

9、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对申请办理注册登记的,不限注册资本,免于提交验资报告、免于检验、免交注册登记费用,对违反工商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免于处罚。

10、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农村市场经纪人,实行备案管理。不限制农村经纪人的经营范围,既可以从事居间和行纪,又可直接从事农产品购销。

二、商标兴农,着力提高农业企业市场化能力

11、实行“一所一品”。注重培育农产品商标,以县市局或者基层工商所为单位,建立地理标志和农产品驰名商标培育联系点,制定地理标志和农产品驰名商标发展计划,大力培育涉农商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效。每个农村工商所每年至少要引导申报注册5件以上涉农商标。

12、建立名商标梯次培育计划。突出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依次确定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重点培育目标,建立商标梯次发展模式,并实现局领导负责的“一对一”服务责任制。

13、指导农业及农产品附属产业发展商标。对农业企业(产品)及其延伸企业(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进行调查摸底,帮助制定商标发展计划,抓住重点企业和产品,实施商标发展“一条龙”服务,组织申报、注册一批“农”字头系列商标和保护性商标。

14、突破性发展农产品重点商标。进一步引导、帮助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培育和申请注册工作。积极指导、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大户品牌经营,推广“公司+商标+农户(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稀”地理标志商标,帮助其申请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重挖掘本地“老”字号商标和具有地域人文特色、历史渊源的商标。每个县(市)区局每年至少要组织申报地理标志商标2件以上,并争取实现集体商标、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15、强化涉农商标及其资源保护。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市场实施重点监控,对侵犯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实施严厉打击,对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侵权案件将及时曝光。及时引导市场主体(组织)防止、制止商标恶意抢注,保护区域商标资源,维护好商标资源权益人(潜在权益人)的正当权益。

16、强化农产品商标综合运用。有针对性组织金融、评估等部门,启动农产品商标评估、质押、融资业务,共同开发名商标、重点商标的市场价值和潜在效益,促进商标的资本化运作,真正把农业商标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农业“资本产权”。

三、合同帮农,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7、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行由公司牵头、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的“公司+农户”模式;在特色产业的主产区,推行由龙头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中介流通组织,推行由经销公司、经纪人、客商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的“公司+经纪人+农户”模式;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牵线搭桥,推行“公司+协会+农户”模式。

18、引导和支持农超对接。以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市区选择10家,县(市)选择1家,搭建农超对接平台,指导农户和商家签订协议,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19、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对辐射面较广的重点涉农经营活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

主管部门联合制定专业合同示范文本,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广使用,规范合同行为,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县(市)区工商局对辖区重点涉农企业合同示范文本使用率要达到90%以上。

20、服务涉农主体融资解困。允许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动产抵押登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瓶颈,推动涉农主体动产资本化运作。

21、建立涉农合同格式条款备案机制。各县(市)区局对于本辖区涉农企业、中间组织提供的涉农合同采用格式条款(合同订单)的,实行备案管理。县(市)区工商局对辖区涉农合同格式条款备案率要达到100%。

22、建立涉农合同订单审查制度。每个基层工商所确定专人,负责辖区涉农合同订单的审查,规范经营活动中的合同行为。对龙头涉农企业的合同签订、履行,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减少或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善导致的合同纠纷。

23、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调解制度。以基层工商所为单位,结合涉农合同争议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涉农合同争议调解程序,及时、便捷、高效地解决涉农合同争议,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4、建立涉农合同专项检查制度。结合春耕、夏种、秋播三个时段,在全市开展农业订单合同签约和履约情况专项检查,对设置陷阱、加大违约责任、骗取保证金等利用涉农合同进行欺诈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确保农民合同权益不受侵害。

25、建立涉农合同案件查办制度。对利用涉农合同侵害当事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做到快查、快办、快结。对跨区域的涉农合同案件需协查的,及时上报市局协调查处。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涉农合同欺诈案件,在查处的同时,通过媒体及时公布信息,提高涉农主体的防范意识。

26、培育和发展一批“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定期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申报活动,对“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在媒体和红盾信息网上进行公示,扩大其知名度,提高其信誉度。

四、维权护农,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7、强化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强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及零配件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对农资生产、销售相对集中的地区及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散地,按照市场巡查痕迹化监管要求,实行零距离监管,做好监管痕迹记录。

28、加强农资商品的质量监测工作。结合“红盾护农”行动,在春耕、夏种、秋播等时段,开展农资质量监测;在重点农资集散地和农资市场,对不同农资品种实行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对群众反映较多、问题突出的市场、经营户实施重点监测。对农资质量监测结果和处理意见,及时在媒体进行公示,定期和不定期发布农资市场预警信息,确保上市农资商品质量。

29、加大对农资广告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具广告的监管力度,从严查处发布国家禁止生产、销售的农资商品广告的违法行为,强化对农资广告发布环节的监管,防止虚假违法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农村传播,加大对虚假违法农资广告的整治力度。

30、实行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造成重大农业生产事故、涉及面广的制售假劣农资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加强跟踪指导,协调有关地方和部门联合查处,及时解决案件查处中存在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

31、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督促和帮助农资经营户建立健全进销货台帐制度、“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种子留样备查公示制度、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制度、不合格农资商品退市召回制度,实现农资商品的可追溯管理。

32、实行农资经营户信用分类监管。根据农资市场主体资格、商业信用、合同履约率、经营行为、消费者投诉等相关信息,结合农资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建立农资经营户信用档案,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33、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网络作用,对投诉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同时,在乡镇、村组设立消费者维权工作站,对涉农投诉举报和纠纷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主题词:工商 农村经济意见 通知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2月20日印发

下载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争当苏中“排头兵”——关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运行面临严峻考验的大背景下,**市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快进、逆势上扬的喜人......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

    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

    镇域经济发展汇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汤河镇镇域经济发展工程汇报材料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镇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襄阳市优秀教师

    评选襄阳市优秀教师材料 襄阳市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张玲(一)基本情况 张玲,女,汉族,现年34岁。湖北襄阳人,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1998年9月参加工作,是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

    襄阳市电子通信行业初步调查报告

    襄阳市电子通信行业初步调查报告一.行业概况 襄阳市电子通信业务主要以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无线座机、宽带、无线宽带等业务为主,又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

    襄阳市“4·14”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襄阳市“4·14”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发布处室: 湖北省安监局 安全监督管理二处 发布时间:2013-10-10 2013年4月14日5时40分许,襄阳市樊城区前进路158号迅驰星空网络会所发生......

    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xx年4月9日至4月12日,xx民营经济调查组一行6人对位于粤西山区的阳江市三县(市)一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了为期4天的调查和了解。199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