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信企业的流程重组(精)
从1994年到今天,中国电信企业走过了变革的十年。这是中国电信企业打破垄断,走向世界的十年。我们经历了邮电政企分离(1994年,联通吉通成立(1994年,邮政电信分家(1997年,移动卫通剥离(1999年,网通铁通成立(1999~2000年,电信南北分家(2002年,吉通网通合并(2003年等一系列大型重组,同时也经历了中国移动在纽约香港(1997年,中国联通在纽约香港(2000年与上海(2002年,中国电信在纽约香港(2002年与中国网通在纽约香港(预计2004年等一系列大规模上市。十年来,中国电信市场在2003年形成了461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与“2(移动与电信+2(网通与联通+2(铁通与卫通”的竞争格局。
etom的特点
etom流程架构是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运营与管理的流程组合。虽然etom为电信企业的流程重组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导,但在中国电信企业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流程都对企业普遍适用,也并非所有的流程都对企业同等重要。因此,在etom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程架构,来指导实施中国电信企业的流程重组。
中国电信企业的流程架构同国际电信行业标准的etom流程架构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中国电信企业的流程架构是etom流程架构的子集,反映了中国电信企业现阶段最为关注的流程,即客户管理、产品管理、网络计划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四大业务流程,与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大管理流程。每一个业务和管理流程在etom流程架构中都有相应的位置。
其次,与etom流程架构所不同的是,中国电信企业的流程架构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流程提高到了与业务流程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些在欧美电信企业已经运行得相当成熟的管理流程,在国内尚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并为广大电信企业所关注。
第三,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企业流程与组织结构相辅相成。近三年来,很多中国电信企业,例如中国电信的本地网与中国移动的省公司,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前后端
型的组织结构再造。前后端型的组织结构分为客户端与服务端,客户端为前端,服务端为后端。市场营销的职能集中在前端,面对客户可以统一界面,并根据市场导向统一调度后端资源。网络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集中在后端,通过流程化的管理模式支持前端业务。与前后端型的组织结构相对应,流程架构中的业务流程分为客户管理、产品管理等前端流程,与网络计划建设、网络运行维护等后端流程。
电信企业流程重组的八大内容
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信企业也在逐渐探索尝试着流程重组,普遍采用的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中国电信选取本地网作为试点,而中国移动则以省公司为单位来推行。流程重组的主要范围在于客户管理、产品管理、网络计划建设、网络运行维护、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七大流程。流程实施通常按照“先业务、后管理”,“先客户、后网络”的顺序。
●客户管理流程
在客户管理流程中,电信企业普遍关注的是大客户的管理。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大客户通常指集团大客户;而对中国移动而言,大客户则包括集团大客户及个人高端客户。少数的大客户为电信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收入与利润。我们在客户管理流程中的重点举措包括: 1按地域、按行业、按产品等分类对大客户进行多维度细分,并通过定期、定性、定量的分析制定个性化的需求方案;2对大客户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业务需求进行分析,从大客户自身发展战略、所处竞争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设计严谨和持续的客户发展计划,以提供前瞻性的服务和产品;3通过成本盈利分析,根据大客户所能带来的收入、利润以及增长趋势针对性地进行差
异化的大客户管理。
成功实施的大客户管理流程可以为电信企业挖掘大客户的消费潜力,使得大客户能够带来平均5%~10%的额外收入。
●产品管理流程
在产品管理流程中,电信企业普遍关注的是新产品的管理。对于中国电信而言,新产品通常指adsl、ip等宽带或数据业务;而对中国移动而言,新产品则指gprs、mms等数据或多媒体业务。成功的新产品是电信企业的收入与利润增长点。我们在产品管理流程中的重点举措包括: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需求细分为基础的新产品开发体系,并辅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如产品管理委员会;2分析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策略与企业自身的成本盈利状况,制定相应的新产品开发策略;3建立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的评估机制,衡量新产品的成功率和销售渠道的有效性。
成功实施的新产品管理流程可以帮助电信企业促进新产品的增长率,使得新产品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一年内翻番。
●网络计划建设流程
在网络计划建设流程中,电信企业普遍关注的是网络的投资与工程项目的管理。对于中国电信而言,主要是固线网络的计划建设;而对中国移动而言,主要是无线网络的计划建设。计划建设的网络包括战略性与滚动性两种,战略性的网络计划建设为的是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滚动性的网络计划建设为的是升级扩容与维护现有的网络。合理的网络计划建设可以提高投资效益。我们在网络计划建设流程中的重点举措包括: 1基于集团战略与资本市场的要求,建立网络计划建设投资收入比,每个用户投资额等国内外标杆,预测网络投资范围与投资结构;
2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投资回报率与收入增长率等维度将投资区域与投资项目分级,确定优先投资的区域与项目;3建立网络计划建设的立项、采购、设计、施工、验收与评估等项目管理流程与项目考核指标。
第二篇:企业并购重组方式及流程
目录
企业并购重组方式选择........................................................................................2
企业并购路径................................................................................................2 企业并购交易模式........................................................................................2 并购流程................................................................................................................3
一、确定并购战略........................................................................................3
二、获取潜在标的企业信息........................................................................4
三、建立内部并购团队并寻找财务顾问....................................................4
四、建立系统化的筛选体系........................................................................4
五、目标企业的初步调查............................................................................4
六、签订保密协议........................................................................................6
七、尽职调查................................................................................................6
八、价格形成与对赌协议............................................................................8
九、支付手段..............................................................................................10
十、支付节点安排......................................................................................11
企业并购重组方式选择
企业并购路径
企业并购的路径解决如何与交易对手达成并购意向,也就是交易借助的渠道或者程序。主要分为四种途径。
一、协议并购:是指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或者目标企业的各股东以友好协商的方式确立交易条件,并达成并购协议,最终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根据目标企业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上市公司的协议并购和非上市公司的协议并购,二者无实质不同,只是上市公司的协议并购还需遵循《上市公司并购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5号)等特别规定。
二、要约收购:是指并购方通过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出购买所持有公司股份的书面意见,并按照公告的并购要约中的并购条件、价格、期限以及其他事项,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
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的核心区别在于所有股东平等获取信息,自主做出选择。更具有公开性和公平性,有利于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实践中一般为上市公司的并购采用。
三、竞价收购:目标企业通过发布出售公告的形式,邀请具有一定实力的潜在购买方,通过递交密标的方式进行公开竞价,价优者获得并购资格。
竞价并购是被并购企业主导的并购模式,根据招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公开招标、拍卖、竞争性谈判、议标等形式。一般用于国有企业的并购。为股权并购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有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
四、财务重组并购:是指对陷入财务危机,但仍有转机和重建价值的企业,根据一定程序进行重新整顿,使公司得以复苏和维持的处置方法。财务重组式并购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承担债务式:在被并购企业资不抵债或者资产和债务相当的时候,并购方以承担被并购方全部债务或者部分债务为条件,获得被并购方的控制权。
(二)资产置换式:并购方将优质资产置换到被并购企业中,同时把被并购企业原有的不良资产连带负债剥离,依据资产置换双方的资产评估值等情况进行置换,以达到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与经营管理权。具体在实践操作中又分为先并购后置换和先债务重组后置换
(三)托管式并购:是指通过契约形式,将法人财产经营管理权限、权益和风险转让给受托者,受托者以适当名义有偿经营。采取托管方式进行并购主要是因为目标企业的经营现状不具备实施企业并购的条件,需要采取先托管后并购的操作方式。
企业并购交易模式
交易模式主要解决企业并购的对象问题。如果选择目标企业的资产作为交易对象,就是资产并购;如果选择目标企业的股权作为交易对象就是股权并购;如果选择目标企业的股权和资产并且以消灭目标企业主体资格为目的,就是合并。
(一)资产收购:资产收购的客体是目标企业的核心资产。对于资产的要求:
一是资产必须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资产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形态。根据资产收购交易形式的不同,资产收购的操作方式可以分为资产转让和资产出资。
(1)资产转让是指收购方与被收购企业签署资产转让协议,收购方取得被收购方的核心资产,从而实现对目标企业的并购。
(2)资产出资也可以称为作价入股,是指被并购企业以核心资产的价值出资,收购方通过定向增资扩股或者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的形式,以达到资产收购目的的交易形式。
(二)股权收购:广义的股权收购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并不强调达到实质控制效果。狭义的股权收购还需要通过购买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对目标公司的决策过程形成有效控制。根据股权收购的具体交易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股权转让和定向增加注册资本金或者定向增发股份。
(1)股权转让是实现股权收购的最基本形式,是指收购方和被收购企业的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方获得股权和实际控股地位,转让方获得相应的交易对价而退出被并购企业的持股。
(2)定向增发股份或者定向增加注册资本金是指被收购企业通过向收购方定向增加注册资本金或者定向发行股份的形式,引入新的投资者,从而实现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
(三)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企业主体资格被注销,原债权债务关系被新设企业或者吸并企业继承。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
(1)吸收合并又称为企业兼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企业,其中一个企业保留法人资格,其他企业的法人资格随着合并而解散。
(2)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后,成为一个新的公司,参与合并的原公司主体资格均归于消灭的公司合并。
并购流程
一、确定并购战略
(一)明确并购目的
依据行业演进规律,每个行业在25年左右时间要经过初创、规模化、集聚和平衡的演进过程。处于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要制定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并购策略目前企业。目前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有:
(1)横向规模扩张:通过并购扩大收购方的经营地域、产品线、服务或者分销渠道。收购方的目的是借助扩大固定成本分摊范围和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产品和经营地域的分散化,最终实现规模经济。
(2)相关多元化:主要是通过并购获取与现有业务有高度相关性的业务。(3)纵向并购:通过并购控制供应链的关键要素,降低成本并扩大增长空间。
(4)进入新领域:通过混合并购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纳入一个企业,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潜力。
(二)确定并购路线
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和对并购业务以及标的公司的熟悉程度,可以采取不同路
线:(1)一步到位获取公司的控制权。如果公司有丰富的并购经验并且标的公司属于同行业的,可以考虑。(2)先采用参股的方式进行合作,逐步对标的公司进行了解和磨合,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进一步措施。逐步收购可以通过灵活的收购节奏来控制风险。如果公司初涉收购并且对标的公司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采取逐步收购的
二、获取潜在标的企业信息
获取标的企业信息的途径:(1)主要投资银行(国内称为券商)以及专注于并购业务的投资顾问公司;(2)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展会;(3)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的企业以及新三板挂牌企业。(4)政府机关(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
获取标的企业信息的主体:(1)企业自身专职的并购部门可以负责收集和研究市场信息,发现适合并购的目标企业。(2)企业的搜寻活动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比如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在专业客户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更熟悉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并购涉及的知识比较综合,需要借助精通企业并购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
三、建立内部并购团队并寻找财务顾问
有丰富并购经验的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投资并购部门,吸纳具有财务、法律、投资、行业研究背景的员工加入,协调公司内部财务部门,法务部和业务部参与并购重组的日常工作。因并购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还需要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公司。
并购中财务顾问的选择是关键,好的财务顾问不仅协助制定策略,寻找标的,参与商务谈判,与监管机构沟通,甚至还可以协助安排资本支持。并购中财务顾问履行的职责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协助公司根据其经营策略和发展规划制定收购战略,明确收购目的,制定收购标准。
(2)搜寻、调查和审计目标企业,分析并购目标企业的可行性。
(3)全面评估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帮忙分析收购涉及的法律、财务、经营风险。
(4)评估并购对公司财务和经营上的协同作用,对原有股东利益的摊薄。(5)设置并购方式和交易结构,提供标的公司估值建议,就收购价格、收购方式、支付安排提出对策建议。
(6)组织安排谈判,并指导收购人按照规定的内容与格式制作文件。(7)协助寻找融资服务的提供者。
四、建立系统化的筛选体系
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系统化的潜在企业筛选流程能够帮助公司快速有效抓住商业机会,确保并购方案与公司的长期战略一致。国内的并购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并购的随意性比较强,并购方与标的企业通话或者简短会面之后就决定启动并购项目,在后续的尽职调查中甚至针对目标企业“特设”一个筛选标准和流程,导致尽职调查沦为形式,并购后续整合效果不理想。
五、目标企业的初步调查
并购方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识别出候选目标企业后,为了完成最终的筛选和确定,还需要对候选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目标企业。
(一)对候选企业的初步调查:
1、目标企业的股权构成情况 一是股权的集中度。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股权分布越广泛,股权的流动性越强,实现控股所需的持股比例就低,并购容易成功。
二是股东构成情况。从并购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依据股东与企业关系的不同,分为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内部股东是指在公司担任职务或者具有雇佣关系的股权主体(一般是自然人股东),包括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家族持股等。内部股东持股属于稳定性高的股权。其比重越大,并购难度越高。
三是股本规模,主要表现为注册资本金的总额,股本规模越小,并购所需的资金量就越小,并购成本就越低。
2、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是初步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结构(核心指标包括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杠杆比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利用效率等。通过考察财务信息,可以判断目标企业和收购方是否有协同性,比如负债率低的企业选择负债率高的企业可以优化财务结构。
3、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一是目标企业的经营能力,包括经营范围、经营策略、发展规划、公共关系、人力资源配置、生产组织能力等。
二是目标企业的管理团队情况,主要是管理层的人员资历、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决策方式。
三是目标企业的行业地位以及发展环境。考察分析行业状况、产业结构信息了解目标企业的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该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来源、生产过程、所需技术。通过产业结构信息了解产业内的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和替代品的生产者等。
四、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目标企业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目标企业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经济和市场发展态势好,就越有利于并购后的企业。
(二)最终确定并购目标企业 通过初步筛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备选企业,接下来需要结合并购战略规划,对备选企业并购的可行性做全面的分析,最终确定一家符合并购条件的目标企业。如果并购目标企业有利于并购方核心能力的补充和强化,有利于实现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在资源等方面的融合、强化和扩张,就应最终确立为目标企业。对目标企业的分析主要应侧重以下几点:
1、战略层面的匹配性问题: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在并购后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内部实现协同效应,外部凸显双方优势地位。比如通过并购建立了更加完整和全面的产品线,掌握新兴技术,合理规避市场管制和市场壁垒,扩大在特定市场的占有率。
2、文化匹配性:一是企业成长中形成的独特的运营机制和与之相符合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企业所处的地理文化匹配。企业会受到所在的地域、民族习性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跨国并购中。
3、技术操作层面因素
一是重点分析国家法律法规,目标企业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法规限制。一旦违反上述原则,可能导致无法审批。并购涉及到的主要法规包括反
垄断、国有资产管理、证券发行、外汇管制等。
二是要调查掌握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重点分析债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债务的真实性,以避免陷入债务风险中。
三是结合具体并购类型,考虑特定因素。比如进入新的市场领域,需要考虑对特定领域的熟悉程度,行业周期和行业集中度,目标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如果是上下游并购,需要考虑目标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双方的协同性。如果并购是为了特定的专利技术、资源或者借壳上市,需要对目标企业所掌握的特殊资源做出充分分析。如专利的合法性和价值,资产评估的公允性分析,壳公司的负债情况,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以及企业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意愿。
六、签订保密协议
确定了最终意向企业后,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公司在对标的企业实施尽职调查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被调查企业未公开的文件和信息,对机密信息要履行保密程序,严格限制公司内部和被调查企业知情人员的范围,参与尽职调查的中介机构也需要签订保密协议(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CA)。CA是买方和卖方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规定了公司机密的分享问题,一般是标的企业的法律顾问草拟并发给并购方,并购方只有在签订了CA之后才可以收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七、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公司对标的进行认知的过程。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交易失败的重要原因,尽职调查可以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降低买方的收购风险,尽职调查的结果决定了一项初步达成意向的并购交易能否顺利进行,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讨论确定标的资产估值和交易方案的基础。
(一)尽职调查遵循的原则
1、重点突出原则。尽职调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考虑到人力、物力资源,以及过多的信息量以及无关信息会干扰并购,导致并购效率降低,应通过前期和标的企业的接触中,尽快明确调查关注的重点方向。
2、实地考察原则。公司的并购部或者聘请的外部并购中介,要建立专职的尽职调查团队亲临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亲身体验和感受,不能仅依据纸面材料甚至道听途说的内容作出判断或者出具结论性意见。
3、客观公正原则。尽职调查团队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标的企业进行调查,如实反映标的企业的真实情况,不能因个人感情因素扭曲事实。信息来源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要善于利用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反应标的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法律尽职调查应重点关注的事项
法律尽职调查重点考察并购标的企业是否存在影响其合法存续或者正常经营的法律瑕疵,是否存在影响本次重组交易的法律障碍或者在先权利,标的股权是否存在瑕疵或者潜在纠纷等。
1、标的企业的设立和合法存续。重点关注企业的设立是否经过了审批部门的批准(如需);股东是否适格;股东出资是否真实、充足。
2、标的企业的股权结构。重点关注标的企业的股权是否为交易对方合法拥有、是否可以自由转让、是否存在代持、是否存在信托持股或者职工持股会持股
地那个情形。
3、标的企业的业务经营。标的企业不仅应依法成立,而且应始终守法经营,不会因不当行为导致存在持续经营的法律障碍。重点关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业务发展目标、业务变动以及与业务经营相关的投资项目。
4、标的企业的资产状况。主要关注企业拥有的重要资产权属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权利限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主要生产经营设备、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
5、标的企业的重大债权债务情况。主要关注债权债务的内容、形成原因、是否存在纠纷或者潜在纠纷、是否对标的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查阅标的企业正在履行或者将要履行的重大合同。
6、标的企业的独立性。标的企业是否在业务、资产、人员、财务、机构等方面具备独立于控股股东以及其他关联方的运营能力,以保证在被并购之后能够持续稳健经营。
7、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重点关注标的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关联方是否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侵占标的企业利益,是否通过关联交易影响标的企业的独立性,是否因存在同业竞争影响标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8、标的企业的规范运作。查阅标的企业的公司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文件、决策文件、会议资料等,核查标的企业是否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组织机构,以及该机构是佛可以有效运作。
9、标的企业法律纠纷情况。主要查阅与仲裁、诉讼有关的法律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件。
(三)财务、税务尽职调查重点关注事项
1、与财务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关注标的企业是否存在会计基础薄弱或者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情形。这关系到财务报表是否可以真实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2、标的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评估的稳健性。重点是执行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且与实际情况相符。与同行业相比是否稳健。
3、标的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主要是对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周转情况等进行分析,尤其是与同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对资产流动性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发现财务报表失实。
4、标的企业的债务。是否存在逾期未偿还的债务;若目标企业存在大量债务,主要债权人对企业的债务是否存在特别约定,是否会因为并购导致债务成本上升或者债务的立即偿还;标的企业是否对外存在重大担保,是否有未决诉讼、仲裁和产品质量等可能导致的潜在债务。
5、标的企业的薪酬政策。薪酬政策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是否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及时计提和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相关核心人员的去留是否会影响标的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是否涉及职工安置。
6、标的企业的税务。标的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历年税款是否足额缴纳;享受的税收优惠是否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文件支持。
7、标的企业的营业收入。标的企业的收入确认标准、收入变化趋势、质量和集中程度。收入确认标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存在提前或者延迟确认收入或者虚计收入的情况。
8、标的企业的存货与营业成本。重点关注期末存货盘存情况和发出商品是
否存在余额巨大等异常情况,与同行业对比分析产品毛利率、营业利润是否正常。
9、标的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重点关注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和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翻阅会计凭证了解相关款项是否真实收到、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0、标的企业的关联交易以及披露。关注标的企业的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价格的公允性。
11、标的企业的现金流。关注现金流是否健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是否和净利润匹配。目前的资金是否足以支撑未来的资本性支出。
(三)商业尽职调查重点关注事项
1、标的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包括(1)标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规划,行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行业的监管体制和政策趋势。(2)标的企业所在行业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利率、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3)标的企业所在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上下游行业的变动趋势。
2、标的企业的市场情况。关注标的企业的主要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发展趋势,从供给和需求角度估算市场规模,客户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关键因素,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延续性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3、标的企业的竞争环境。主要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业务内容、市场份额、最新发展动向。分析标的企业的行业壁垒和市场竞争环境。在行业专家的协助下分析替代产品产生的可能性和导致的竞争后果。
4、标的企业的业务流程。获取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资料,了解企业是否设置并有效执行了内部控制程序。业务流程如何影响到销售收入和利润;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以改进的环节。
5、标的企业的研发和技术。主要是标的企业的研发体制、激励机制、研发人员资历。对关键技术人员是否实施了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是否可以避免关键技术人员的流失和技术秘密的外泄。
6、标的企业业绩分析。从业务、产品、区域、客户等视角分析标的企业的业务驱动因素,通过获取的财务数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本构成、资本结构和运营效率进行全面分析。
八、价格形成与对赌协议
除了无偿赠与和政府划拨,任何交易都离不开交易对价、支付手段和支付节点安排。经过尽职调查确定要并购之后,需要通过价格形成机制确定交易价格以及支付手段和节点安排。
(一)评估方法选择
企业的价值是通过资产评估手段实现的。目前三种评估方法各有所长。
1、收益法。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者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通过评估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采用适宜的折现率折成现值,然后累加求和,评估企业现值。收益法可以评估目标企业持续经营价值。在企业并购中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
2、市场法。以现实市场上的参照物来评价估值对象的先行公平市场价值,由于估值数据直接取材于市场,说服力强。可以分为参考市场比较法和并购案例比较法来估值。
(1)参考市场比较法是指通过对资本市场上与被评估企业处于同一或者类
似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适当的价值比率或经济指标,得出评估对象的方法。
(2)并购案例比较法是通过分析与被评估企业处于同一或者类似的公司的买卖、收购以及合并案例,获取并分析这些交易案例的数据资料,计算适当的价值比率或者经济指标,在与被评估企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
市场法需要成熟、活跃的市场作为前提。另一方面需要搜集相似可比较的具体案例。由于并购案例资料难以收集,并且无法了解是否存在非市场价值的因素,因此,并购案例法在实务操作中比较少用到。
3、成本法。是指在合理聘雇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成本法在具体操作中包括账面价值法与重置成本法。
(1)账面价值法是指按照会计核算中,账面记载的净资产价值估值。这种评估方法考虑的是历史上的资产入账价值而不考虑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和资产的收益状况,是一种静态的评估标准。资产入账价值往往脱离现实,低于交易时的实际价值,而且由于管理层选择的会计方法不同,账面价值反应的数据和实际有很大出入。
(2)重置成本法是用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或者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被评估资产已经发生的贬值得到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的资产评估方法。重置成本法克服了账面价值法的非市场因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公允价值,又排除了评估的随意性。但重置成本法是从投入的角度估算企业价值,难以客观、全面反映被评估企业拥有的商誉、品牌、市场和客户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方式等无形资产在内的企业整体价值。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不应作为唯一的使用方法。
综上所述,不论是成本法、市场法还是收益法,在具体操作方面都有固有的缺陷。如果运用不当,会给并购企业带来重大风险,需要结合别并购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战略并购目标,灵活选择资产评估方法。在选用资产评估方法之后,还需要考虑评估方法的固有缺陷,在具体操作上弥补缺陷。比如目前越来越广泛采用的收益法,基于未来收益的可变现性,如果对未来风险预估不足,就会导致评估结论无法兑现的风险,适用收益法,必须要对风险要素充分预估。
(二)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也叫做估值调整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是指投资方与目标企业的股东达成投资或者并购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决定了评估结果取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而企业未来整体价值具有不确定性。采用对赌协议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一致认为企业的价值不再与历史业绩,而在于未来的收益能力。对赌协议是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不确定性采取的救济手段,可以实现公平的交易,保障收购方的利益。
(三)影响交易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以及并购市场的成熟程度
2、并购双方的议价和谈判能力
3、并购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交易结构的安排,比如融资安排、支付方式、职工安置、债务问题处理、资产权属状态。合理的交易结构,可以促进双方在交易价格方面进行妥协。比如对于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如果急需现金,并购方能够采用现金付款并且安排好时间节点,被并购方就会在价格上让步。
九、支付手段
现代市场交易活动中,货币是交易支付的主要媒介。但是并购的交易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并购活动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或者核心资产为目的以实现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单纯的现金支付不能满足上述目的。另一方面,并购活动往往涉及巨量现金投入,单纯依靠现金支付,难以保障并购的顺利实施。企业并购的支付手段主要包括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证券回支付。
(一)现金支付
优点:只涉及对目标企业的估值,操作程序相对简单,支付金额明确,不会轻易改变,也不容易引发争议,是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
缺点:在市场资源集中度较强的现代市场体制下,并购金额越来越大,完全使用现金完成交易的案例越来越小;现金支付面临更重的税负负担。
综上所述,现金支付适合小规模的公司并购以及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市场展开的并购活动或者组合支付方式。并购方举债能力和持有现金的多寡也是决定是否运用现金支付手段的关键因素。举债能力强,持有现金多的公司更有可能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二)股权支付
股权支付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并购方向目标公司增发,以发行的股票换取目标公司股东股权或者资产。
2、目标公司向并购方增发,并购方以持有的股权换取目标公司的股权。
3、新设企业或者吸并企业通过定向增发的形式换取被合并企业股东的股权。上述三种形式并购完成后,目标企业的股东持有并购方或者存续公司的股权。
优点:股权支付方式可以递延纳税,节省了企业并购的现金压力。
缺点:相对于现金支付方式,交易的决策程序和登记手续要繁杂很多,此外换股比例是一个非常容易引发争议的环节。
一般来说,股权支付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得到应用:
1、主体因素:较大公司之间开展的并购活动。
2、市场因素:当证券市场活跃,古家具有上涨预期时,有利于为新股份提供增值机会。
3、估值因素:当并购方的股权价值被市场高估,会更倾向于采用股权支付。
4、风险防范需要:当并购方对公司缺乏足够了解,股权支付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对并购公司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混合证券支付
是在股权支付和现金支付上衍生出来的支付手段,这些支付手段实际上是特定的融资工具。包括可转化公司债券、优先股和权证。
1、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成股权的债券进行融资,用于公司并购。可转换债券为投资者提供固定报酬,同时允许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价格将购买的债券换为普通股。
2、优先股指企业通过发行优先股进行融资,优先股相对于普通股在股利支付和剩余财产分配上优先于普通股。
3、认股权证是指以股票为标的的期货合约和衍生品种。本质上是一种期权。发行人赋予持有者可于特定的到期日以特定的行使价,购买或者卖出相关资产的一种权利。
(四)间接支付手段
1、资产置换:用所持有的资产与交易对手的资产进行交换,类似于货币出
现之前的物物交换。
2、债权置换:并购方通过以资抵债或者代为偿债的方式,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收购或者合并。
十、支付节点安排
是指在综合考虑并购交易的各个构成要素后,对企业并购交易对价支付比例、支付阶段以及支付条件所做的具体安排。支付节点安排是并购方控制风险的最重要手段,并购方只有掌握了支付节奏,才能够确保交易对手能够根据双方达成的并购协议履行。关键节点如下
(一)并购协议的签署和生效:实务操作中,都把协议生效作为并购支付的首个节点,并购协议生效是比购房支付的前提。
(二)交易标的的交付以及企业接管:并购是围绕特定资产或者权益展开的,不同的权属转移必须具备特定的交付形式。只有完成权利移交,并购方才可以有效控制、占有、支配、处分。将标的交付作为第二个节点可以避免对手非法占用或者挪用标的。
(三)企业并购事务性工作的配合义务:第二部的标的交付完成之后,操作中会有很多细节性的工作,包括:依照法律法规准备材料并找相关主管部门完成行政审批;对标的企业的业务承接以及并购前发生的债务偿付;移交财务资料、档案资料、业务资料、劳动合同以及完成对企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并购完成后的外部权属变更。这些工作繁杂琐碎,没有目标企业配合会消耗非常久的时间。如果把这些事务性配合工作与支付节点挂钩,就可以督促目标企业及时配合,提高并购效率。
(四)核心资产权属的完整:标的企业的核心资产可能存在权属瑕疵,比如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缺乏必要的开工许可证,核心资产存在物权担保还没能及时解除抵押或者质押。将资产权属手续完善与支付节点挂钩可以推动股东大力推进后续手续的办理,降低资产权属不完善导致的财产损失。
(五)价值承诺的兑现以及或有债务的观察期间:由于权益法估值越来越得到市场青睐,但是存在对未来收益可能高估的问题。将价值承诺兑现与支付节点挂钩就可以很好规避收益法带来的高估值难以兑现的风险。
第三篇:中国电信重组后的渠道之变
中国电信重组后的渠道之变
为了在全业务经营中取得优势,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对各自的渠道模式进行重新规划与优化,以使各自的渠道模式能同全业务经营环境相匹配,从而提高自身的渠道竞争力。
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的C网,同时收购中国联通的C网客户。这就要求中国电信的原有渠道要能对C网客户提供更优的移动业务服务。同时,中国电信还要对中国联通的部分渠道进行整合。
渠道释义
从传统观点来看,渠道就是商家销售商品及提供服务的场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渠道的功能大大加强,它不但是消费者咨询购买商品的场地,而且成为了商家传达商品信息及展现商品本身的一个重要舞台,更重要的是渠道已成为商家和消费者互动的纽带。商家利用渠道为顾客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其涉及的活动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图1 电信渠道结构图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电信的渠道从最早的单一化沟通渠道发展到目前多重渠道体系结构,在渠道的宽度和深
度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现状分析
中国电信集团成立之初,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中国电信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为实现这一宏伟的发展目标,中国电信集团提出建立“大客户/商业客户、社区经理、农村统包责任制、10000号”为主渠道的营销模式,旨在建立全面覆盖难以模仿的渠道体系。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电信在推进渠道建设中存在以下六个问题,需要对渠道模式
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营业窗口和在线渠道需重视
营业窗口是中国电信产品销售、客户服务、自我展示的一个重要舞台,在如今高度重视“四大主渠道建设”的同时,中国电信却在营业窗口建设上重视不够。其主要表现在营业窗口人员素质不高,劳务人员所占比例较高,营业窗口人员待
遇较低,服务还不能完全做到“一台清”等。
时下,在线销售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大力推进的一种渠道方式,而中国电信在渠道建设中对在线销售这一模式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发,很多地市级分公司没有开通网上营业厅。
渠道冲突时有发生
中国电信各渠道为完成销售任务,对相同客户进行销售活动时有发生。如社区经理、大客户经理和商客经理之间的竞争,代理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竞争等。
销售激励机制不完善
销售人员处于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最后环节,其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产品销售的增长。在推进渠道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做得越多分配越多”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体现,挫伤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有些地区为完成上级下达的销售指标,采取简单的分解法,直接分解到销售人员身上,完不成就扣工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粗放式经营的体现。
缺乏IT系统强支持
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市场营销工作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在推进渠道建设过程中,对销售人员业绩的衡量、评估客户消费的波动、差异化营销的实施及提高营销效果等方面,无疑需要强有力的IT系统支撑。目前,中国电信各渠道之间的数据很难共享,更不能形成联动效应,使得渠道的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直销渠道缺乏后台支撑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通信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新的特点,客户需求千差万别,销售人员自身素质有限,不可能解决客户尤其是大客户的所有问题。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由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团队,直销队伍往往不能给客户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导致客户转网或离网的可能性大增。
销售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需要
目前有些地区为搭建四大主渠道架构和完成集团公司客户经理到位率,在人员配备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将维护人员、安装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去,人员素质差距较大。另外,10000号由传统被动营销向主动营销转变,这对客户服务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10000号营销人员流动较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营销能力。
优势渠道五个特征
渠道是实现产品“惊险的跳跃”最重要的环节,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的渠道模式应具有以下五个特
点。
渠道模式要灵活多变
企业渠道模式必须与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环境相适应,而且必须有利于产品销售和竞争力的提高,这样的渠道模式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在渠道模式选择上不能照搬现有成功企业的模式,而要审时度势,合理选择。
直销模式要广泛重视
直销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也是未来渠道模式选择的一条重要途径。直销模式具有中间环节少、直接面对客户的特点,有利于企业了解和把握客户需求变化及客户对服务的建议;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更有利于企业
进一步改进产品和提高服务水平。
新型营销渠道要适时应用
网络经济推动了渠道的变革,因特网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由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主机和光纤、电话线连接起来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浏览商品、订货、付款、交货、广告、市场调查等一系列的商务活动。这种新型渠道的突出优势在于其便捷性、时效性和透明度。供求双方同时在网上进行交易,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供求信息能
够及时获得沟通,对双方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渠道需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关系营销的中心就是顾客品牌的忠诚。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的忠诚度提高5%,企业的利润就增加25%。经济全球化时代,网络的运用更加普遍,通过开发数据库软件,可以建立起目标客户群的档案。针对具体目标客户的特点进行“一对一”营销,如亚马逊的网上书店,就是以低成本建立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利用顾客以前购物的信息,巧妙地提醒顾客去浏览可能会引发兴趣的其他书籍。今天的营销方法不再是强加信息给顾客,而是帮助潜在消费者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通过实行一种“许可营销”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优化建议 现代电信市场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中国电信开展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标准样式。渠道是实现电信产品价值的关键环节,中国电信渠道模式的优化直接关系到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渠道模式至关重要。
中国电信提出“大客户/商业客户、社区经理、农村统包责任制、10000号”四大主要渠道模式。但随着电信重组的启动,其现有渠道模式将不能满足全业务经营的需要。
中国电信提出的四大主渠道模式是按照客户群来进行划分的,主要服务于政企客户、家庭客户、农村客户。这些渠道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很难形成联动效应,也很难对这些渠道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建议形成实体渠道、电子渠道、代理渠道和直销渠道的联动渠道模式,渠道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电信渠道新模式
重视营业窗口实体渠道的作用
实体渠道是指以实体网点形式向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场所。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体渠道将是中国电信的主渠道之一。根据网点的定位及功能不同,实体渠道可分为普通营业厅、品牌店(如商务领航、我的e家品牌店)、校园店等几种业态。各种类型的实体渠道皆采用“形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的形式进行建设和运营。
(1)普通营业厅
面向中国电信所有客户,提供规范、统一、标准的销售和客户服务的实体网点,是中国电信实体渠道最基本的形式。普通营业厅具有以下三种功能,营销职能,负责企业和品牌形象宣传、促销宣传、新业务宣传和体验、区域营销等;销售职能,包括客户入网、卡类销售、套餐销售、终端销售、充值缴费等;服务职能,包括全业务受理、客户服务、信息
查询、业务咨询、终端维修、投诉处理等。
(2)校园店
面向时尚年轻校园客户群,培养年轻消费群体,尤其是要加大对年轻客户有关移动、宽带业务的宣传。
其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营销职能,负责品牌形象/文化的宣传和体验、新业务宣传、促销宣传等;销售职能,包含客户入网、卡类销售、套餐销售、终端销售、充值缴费等;服务职能,包含品牌业务受理、客户休闲和娱乐、信息查
询、业务咨询、手机维修及投诉受理等。
(3)旗舰店
全面体现中国电信企业形象、业务/服务品质、业务发展方向的大型综合展示和体验中心。
具有店面营销、销售和服务的综合职能,但主要承载营销职能。其营销职能主要包括企业/品牌形象及文化的宣传和体验,新业务宣传和体验,个人/企业商务解决方案展示和体验,未来技术/业务/终端展示等。
充分发挥电子渠道的作用
电子渠道是指以IT的方式向客户提供非面对面服务的手段和设施。中国电信的电子渠道要包括网上营业厅、短信
营业厅和客户热线(10000号)三类。
(1)网上营业厅
面向全体客户,以Web方式向客户提供24×7便捷服务的设施。其职能为以下四种,面向不同的客户品牌和细分客户群,向客户提供分级的差异化服务,提供具有营销、销售和服务的综合职能;业务查询、业务/促销宣传的营销职能;套餐销售、充值缴费的销售职能;业务受理、客户投诉的服务职能。
(2)短信营业厅
短信营业厅是中国电信通过短信向客户提供服务功能的渠道,CDMA移动客户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来进行话费查询、业务办理等操作,随时随地,方便使用。其职能为以下三种,营销职能,包括业务促销、公益广告;销售职能,包括定制套餐、套餐更改、增值业务定制等;服务职能,包括话费查询、密码管理、积分管理等。
(3)客服热线
面向全体客户,以电话热线(IVR和人工)方式向客户提供24×7便捷服务的设施。中国电信的客服热线是10000。客户热线职能包括以下四点,面向不同的客户品牌和细分客户群,向客户提供分级的差异化服务,提供具有营销、销售和服务的综合职能;提供业务/促销宣传、主动营销的营销职能;包括套餐销售、充值缴费的销售职能;包括业务受理、信息查询、业务咨询、客户投诉、客户关怀、客户挽留的服务职能。
延伸代理渠道的触角
中国电信的代理渠道主要包括合作营业厅、行业机构代理(银行、邮政等)、手机卖场、百货店、超市、报刊亭、公用电话亭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代理渠道能大大延伸中国电信的服务广度与深度。
具体体现为三点,合作营业厅,进行用户入网、业务受理、业务查询、充值卡销售等业务;行业机构代理、报刊亭、公话亭,进行充值卡销售、话费代缴等业务;手机卖场、百货店、超市,进行终端销售、用户入网等业务。
建立面向客户的直销渠道
直销渠道是指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向特定客户群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队伍。中国电信的直销渠道主要包括
客户/社区经理和维护人员两大类。
(1)客户/社区经理
以面对面、“一对一”方式向政企客户、家庭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团队,其职能是针对集团客户和个人
大客户提供交叉/向上销售以及客户维系。
(2)维护人员
维护人员在做好上门维护工作的同时,要聚焦客户需求,为客户设计相关配套产品方案,提高客户价值。其职能包
括做好客户关怀和提高客户价值两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旧渠道模式相比,中国电信渠道新模式的功能大大加强,并能对目标客户和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使其营销触角前移,从而大大提高中国电信的市场反应速度,这必将提高中国电信的市场竞争力。但仅仅建立了渠道模式还是不够的,中国电信还须利用IT、数据库技术,把这些渠道整合起来,并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使各渠道之间产生联动效应。
除了考虑实体渠道的数量和构成之外,中国电信还应针对实体渠道的具体网点进行规划布局。在考虑区域覆盖、客户覆盖、同业竞争等基本原则之上,通过实地考察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网点的布局进行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实现渠道运营成本节约和沟通效率提高,最终达到沟通顺畅的目标。
第四篇:中国电信产业重组与重生
中国电信产业重组与重生
2007年理应被称为中国电信业的重生之年。经过了8年的孕育、考验和奋争后,中国的3G终于破茧而出。同时,新一轮重组风暴也即将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信产业生态环境将因为这样两个契机得以重生。
5月16日,信产部公布WCDMA和CDMA2000两个国际3G标准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由此,加上2006年1月已被确定为行业标准的TD-SCDMA,国际电信联盟确定的三大3G标准都已成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此举给市场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电信业的重组将随即拉开帷幕。与五年前以破除垄断为单一目的的电信改革不同,本次重组面临的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盈利能力萎缩、转型在即。对中国移动来说,如何保持营收能力与市场规模的同步增长,如何率先走向国际化是考验运营智慧的关键指标。而对中国的两家固话运营商而言,能否在本轮重组中如愿以偿地拿到移动运营牌照,实现正向增长,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也是中国电信业最后的悬念。
在何时发牌、发几张牌、如何重组等诸多问题尚且悬而未决时,中国移动主持的中国版 3GTD-SCDMA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姿态潜行。260亿元的巨额投资被看作是近年来低迷的中国电信投资市场最有力的强心针和最嘹亮的发令枪,由此开始的中国设备商招标大战正如火如荼。这场战争中,中国本土的电信设备商正在把曾叱咤风云的外资电信设备商远远甩在身后。
当手机单向收费渐行渐近,运营商们纷纷向互联网挺进,手机制造商则在用更酷的设计以及与运营商更紧密的联系来博得喝彩。他们都知道,增值业务代表着未来。而年轻人,则将用手指决定大佬们的胜负。令人兴奋的是,在新一轮电信改革的背景下,千万家内容商、服务商与更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中小企业也可能成为新时代的明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对中国所有的电信企业而言都将是一次涅,谁能在其中浴火重生,将取决于各自的机遇、眼光和实力以及对未来的判断。
第五篇:中国电信在重组后调整组织架构
中国电信在重组后调整组织架构
中国电信已经开始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为接收C网作准备。6月11日,中国电信集团正式下文通知:中国电信将成立个人客户部、移动建设部、无线网络优化中心,以及终端运营公司4个全新的机构。
这是一场从上至下的变革。按照计划,除了中国电信集团之外,各地的省公司也将最晚年底之前完成组织结构的调整。
据中国电信市场部人士透露,个人客户部将与中国电信目前已有的家庭客户部、政企客户部并列,成为中国电信市场部前端的三个部门。实际上,这部分机构设置已经于今年春节期间完成,只是由于重组尚未公布,个人客户部也未正式宣布。
据介绍,政企客户部是面向大型企业、各种中小企业等,其主要品牌是商务领航、全球眼;家庭客户部面向家庭客户提供融合的一体化的固定和移动融合业务,主要品牌是“我的e家”,包括固定电话、小灵通,固定和移动宽带、CDMA、IPTV等。
个人客户部则主要针对获得CDMA牌照之后,有个人信息化需求的客户,各类增值业务也属于这个部门,但目前业务品牌尚未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CDMA产业的发展特点,中国电信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的终端业务发展平台。之前,中国联通发展CDMA终端平台为联通华盛,CDMA手机主要采取运营商定制的模式,联通华盛是中国联通的终端定制平台。
联通华盛在双方的整合过程中,既不属于网络资产,也不属于客户资产,因此中国电信的终端定制公司将在整合联通华盛部分人员的基础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