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虫媒传染病监测通讯小结
溧阳市疾控中心开展虫媒传染病监测工作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病例,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这种“蜱虫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市地处丘陵山区,蜱虫叮咬事件时有发生,加之近两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市疾控中心按照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监测工作方案在全市积极开展虫媒监测工作。
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人员分别在上兴、上沛、戴埠、社渚等乡镇设监测点,进行寄主动物和媒介生物调查。各监测点所捕捉到的老鼠、刺猬等野生小动物送我市疾控中心,由中心专业人员在其体表采集蜱虫、并对其进行解剖,采集血、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及时送省CDC进行病原学检测,为制定我市和全省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蜱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蜱虫为传播媒介,发病高峰期在每年5—9月草丛旺盛季节,科学防控“蜱虫病”重在做好防护,远离草丛。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要多观察,如果有发热症状,应去医院就诊,做血常规化验并及时处置。
(防疫科 孙刚)
第二篇: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1996-2010年共报告8种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 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士杆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发病的一类传染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健康动物或人类而引起发病【1】,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性逐渐增加,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有3/4属于虫媒传染病,环境改变和自然灾害可加剧虫媒传染病的流行【2】。在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中,有15种属于此类传染病。广元地处四川盆周北部、嘉陵江上游、毗邻陕西、甘肃,处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4大西部城市腹心地带。是宝成复线、成广高速、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川陕高速公路、广巴高速公路的枢纽城市,素有“川北门户”之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2008年又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因此,掌握广元市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对制定相应的对策,为广元地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广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6-2003年疫情档案资料,2004-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元市统计局统计年鉴。1.2 方法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及动态变化。
1.3 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1.4 统计分析 运用Excel2007和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96-2010年全市报告流行性乙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狂犬病、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黑热病、斑疹伤寒、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法定虫媒传染病8种1 302例,死亡48人,报告发病率波动在0.65/10万~8.4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2.86/10万(表1),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发病率相比,全市虫媒传染病下降30.72%,其中:乙脑下降44.53%、钩体下降18.60%、疟疾下降55.66%,出血热下降2.71%,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病、黑热病虫媒疾病3种。2006-2010年与2001-2005年发病率相比,全市虫媒传染病下降62.09%,其中:乙脑下降40.07%、钩体下降99.42%、出血热下降79.72%、疟疾上升42.78%,新增布鲁士杆菌病;2006-2010年,报告狂犬病4例,血吸虫病2例、布鲁士杆菌病1例、黑热病14例。
注:其他为累计病例在20例以下的狂犬病、布鲁士杆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全市7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1996-2010年乙脑各县区皆有报告。钩体病主要分布于旺苍县,占报告病例的96.31%(365/379);出血热主要分布于苍溪县,占报告病例的76.88%(133/173)。2001-2010年,黑热病除青川县无病例报告,其余县区皆有病例报告;血吸虫病报告3例,为输入性疾病,报告县区为青川县、剑阁县。布鲁士杆菌病1例,报告县区为元坝区,系输入性疾病。
2.2.2 季节分布 1996-2010年,乙脑、钩体、出血热、疟疾发病季节基本未变化,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出血热全年均有病例,但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疟疾全年均有病例,其中5月、10-11月发病较多。黑热病除2、3、10月无病例报告,其余各月皆有病例报告(表2)。
2.2.3 人群分布302例病例中,男性发病879例,女性发病423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07.80:100。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43.24%,20岁以下发病占48.85%,40岁以下发病占75.12%;其中: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86.16%;钩体发病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90.24%;出血热发病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疟疾发病主要在20~59岁组,占疟疾88.10%,见表3。黑热病发病在15~64岁组,主要在30~39岁,占黑热病例数的50%。.2.2.4 职业分布
广元市虫媒传染病发病分布职业较广,总体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的93.70%。乙脑发病主要以儿童和学生为主,占乙脑病例的97.02%;钩体、出血热以农民为主,分别占钩体病例的88.65%和出血热病例的78.61%;疟疾发病以农民、民工为主,分别占疟疾病例的60.72%和25.00%;黑热病发病以农民为主,占黑热病报告病例的66.67%。见表4。在职业分布中,乙脑、钩体、出血热职业构成1996-2010年无明显变化。疟疾职业构成有所变化,1996-2000年,农民占77.50%,民工占10.00%;2001-2005年,农民占50.00%,民工占33.33%;2006-2010年,农民占34.62%,民工占42.31%,说明,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广元市疟疾在农民中的发病比例在逐渐较少(x2=12.58 ,P<0.01),在民工中的发病比例在逐渐增加(x2=9.62 ,P<0.01)。讨论
广元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6-2000年的4.41/10万下降至2006-2010年的1.16/10万。但报告的疾病病种有所增加,1996-2000年报告的虫媒传染病有4种,2006-2010年增至8种,新增的狂犬病、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黑热病发病中,血吸虫病、布鲁士杆菌病、黑热病为输入性疾病,其中,黑热病从监测的数据中分析看,已由输入性虫媒疾病转换为本地常见虫媒疾病。
钩体疾病在1996年和2001年呈出现2度高发,在1997年和2002-2005年实施钩端螺旋体病疫苗接种工作后,2006年后无监测报告病例。但钩体有周期性的流行规律,周期性间隔为8~10年左右【3】,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开展长期的监测,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防止疫情的反复。
广元市乙脑发病高峰为8月,患者多为儿童,虽近年来发病率有一定幅度下降,尤其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实施了乙脑应急接种后,但低年龄组的农村儿童中仍是发病主要人群,因此,在实施疫苗接种的同时,还须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病人。②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③对乙脑高发地区的实施虫媒应急监测【4】,摸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带菌情况。
广元市出血热发病地区主要是苍溪县,其中,6-7月、11-12月发病较高,高发职业为农民,该病虽然在广元市为散在发生,但不容忽视,但由于汉坦病毒的多宿主性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流行因素十分复杂【5】,因此,采取防鼠灭鼠的综合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其次,应建立监测体系,摸清本地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带菌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防控模式。
广元市疟疾防控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防控机构的努力下,采取以传染源防治为主,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点等综合防治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5/10万以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流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6】,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2009-2010年,广元疟疾病例多为外出到疟疾严重的非洲【7】务工人员。
建议在今后的虫媒疾病防控中,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②加强对乙脑、出血热等高发地区的虫媒应急监测,摸清传播媒介的分布及带菌情况。③建立全市常规的、主动的媒介生物监测网络,分析病媒生物变化动向。④结合媒介监测与疾病发病情况,建立病媒传染病预警体系。⑤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孳生源,维护清净居住环境,这在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对媒介昆虫的控制或消除是致关重要的手段【8~10】。⑥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监测,及时掌握输入性疾病的动态发展,防止输入性病媒传染病的发生。⑦加强农业、畜牧、林业等多部门的合作,互通相关媒介疫情信息。
4参考文献
[1]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2.[2] 李文刚,赵敏.虫媒传染病流行现状[J].传染病信息,2011,24(1):8-11 [3] 邓秋云.钩端螺旋体体病流行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63-4468.[4] 贾永朝,刘玉萍,王晓燕,等.“5.12”地震灾区青川县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6):360-362.[5]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74-196.[6] 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7](美)莱蒙(Lemon.S.M.)//吕志平译.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5-37.[8]董柏青,谭毅.热带地区重要虫媒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718-1720.[9]周丽莎,黄丽华.广西2007年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0):1798-1799.[10]陈荣庆,李秀兰,牟飞飞,等.地震灾区虫媒病毒病防制技术[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2):143.
第三篇: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
传染病监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发生,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1、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2、了解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预测预警。
3、提高传染病监测质量和工作水平,进一步规范对各类传染病的监测处置。
4、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防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1、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2、各级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其它传染病。
三、监测要求
1、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应当在规定报告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公共卫生科网络直报员负责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疫情处置
严格按照上级印发的各类传染病监测方案,认真开展传染病疫情的发现、报告等工作,严格工作流程,规范处置疫情。
四、资料管理 按规定时限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妥善保存,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时将监测结果与意见上报有关部门。
五、组织管理
要高度重视传染病监测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开展监测。定期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协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8年6月
修订
第四篇:传染病监测制度
传染病监测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了提高医生传染病病例的敏感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制定本制度。
一、传染病的报告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依法报告”的原则,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任何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凡属法定传染病中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时限及时准确地做好疫情报告。
1.发现传染病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无论患者是否为本地户藉,是否为本地常驻人员,均应报告。
2.首诊医生负责制,医务人员在接诊时,收治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人,应于2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并填写报告卡,对乙类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3.按《传染病报告卡》的内容填写
三、防保科每月收集,检查核对传染病报告情况。
四、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和实习人员须进行培训。
五、疫情报告人员和防保科工作人员对传染病疫情保密,不得泄露疫情。
六、节假日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报告各类传染病。
第五篇: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二、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三、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四、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全员登记制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立即电话报告信息科,信息科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局。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24小时内报告信息科。
五、信息科负责全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工作。定期对各科进行核对、自查,发现问题按医院有关规定予以奖惩。各科.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保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