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沿江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于我市沿江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策
张永飚
近几年来,我市将船舶修造及配套业作为沿江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目前,境内有熔盛重工、华泰船务、长青沙船舶、通茂船舶、通宝船舶、通成船舶等8家规模企业,从业人员近4万人。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沿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然而,由于受船舶修造工业自身特点的影响,船舶修造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截至2009年12月底,沿江船舶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10多起,给企业及其职工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重视并切实解决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问题,对于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跨越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市船舶修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十分必要。
一、我市船舶修造业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1、船舶修造业安全性特点:一是它属于高风险行业。它既有高空作业、闷舱室作业、起重作业、电焊气割作业、交叉作业等,同时又使用油漆、乙炔等易燃易爆危险品,由于上述特性,船舶修造业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二是它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交叉型行业。造船企业工种多,几乎囊括了重工业所有工种,容易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三是电气设备和气体多,如疏于管理,随时可能发生设备伤害、触电、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四是人员流动快。船舶的放样、焊接、合拢等大部分是外包施工队承包完成,外包队伍大多都是农民工组成,由于利益驱动,加之船东的变化,加快了人员流动,如2009年熔盛重工人员流动近1万人次,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难度。
2、当前我市船舶修造业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虽然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措施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但实际上部分船舶修造企业主和投资人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忽视安全管理,安全责任主体并不明确,职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企业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不到位。不少船舶修造企业主和投资人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安全投入上往往是能减则减,能少则少。三是企业现场规范管理不到位。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职工劳动防护用品配戴不齐,作业人员“三违”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培训制度规定的要求不到位。一些企业未全面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有些外来务工人员进厂后,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就业。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较低,特别是一些外来承包队伍中的电焊工、电工、起重工、高处作业等人员无证上岗现象比较突出,有些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几乎没有开展。
二、实现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
针对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船舶修造业安全监管的实际,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要在强化政策引导上下功夫。要充分考虑利用国家对造船行业政策调整的契机,适当提高造船行业准入门槛,通过实施安全风险抵押金、安全费用提取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2、要在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和培训上下功夫。切实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减少违章作业,防范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新工人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同时,明确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安全培训,且培训、考核不能走过堂。
3、要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执行上下功夫。我市安监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近几年来船舶修造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紧密结合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动联系和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分阶段、有重点地对辖区内船舶修造业开展全面检查,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促使企业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到位。
4、要在强化外包队伍管理上下功夫。外包工程队的管理是船舶修造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检查企业是否正确使用外包队伍,督促外包队伍对新进员工严格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督促外包队伍对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到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持证后方可上岗作业,督促外包队伍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
第二篇: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
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
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修理和建造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境内钢质船舶修理和建造企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053.1-1993 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2-1993 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3-199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 GB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7231-2003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GB 18218-2000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危险因素
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突发性损坏的因素。3.2 有害因素
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3.3 安全评价
对生产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3.4
三级安全教育
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3.5 四新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3.6 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7 相关方 关注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或受其职业安全卫生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如外来施工单位、供货方、合作伙伴等。3.8 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3.9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3.10 危险源辨识
确认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11 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3.12 危险化学品
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会对人(包括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3.13 电气设备
包括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用电的器件,例如电机、电器、变压器、测量仪表、保护装置、电器用具。3.14
安全特低电压
用安全隔离变压器或具有独立绕组的变流器与供电干线隔离开的电路中,导体之间或任何一个导体与地之间有效值不超过50伏的交流电压。3.15
安全防护装置
配备在生产设备上,起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作用的所有附属装置,如防护罩、安全门、安全阀、限位器、联锁装置和报警器等。3.16 安全工具
在危险部位或危险区域内,能代替人进行操作或排除故障的专用工具。如:钳子、钩子、夹子、电磁或永磁吸盘。3.17 钢质船舶
主船体用船用钢材建造的船舶。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N:中性点、中性线、工作零线。PE:保护零线,保护线。
PEN:具有中性和保护线两种功能的接地线,又称保护中性线。TN: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时,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零线接地的接零保护系统。TN-C: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合一设置的接零保护系统。
TN-C-S: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前一部分合一,后一部分分开设置的接零保护系统。
TT: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的接地保护系统,其中电气设备的接地点独立于电源中性点接地点。5 安全基础管理 5.1 安全生产责任制
5.1.1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履行下列职责: a)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b)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c)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d)督促、检查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e)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f)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g)向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工会、从业人员、股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
5.1.2 建立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责,并应: a)有文本,覆盖企业内所有部门; b)定期对其职责进行检查、考核。
5.1.3 建立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并应:
a)有文本,涵盖企业内各级管理者(含班组长)、从业人员,且与其职能相符; b)定期对其职责进行检查、考核。5.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2.1 企业应建立包括以下内容的规章制度: a)安全生产检查; b)安全教育培训;
c)安全生产考核、奖惩; d)事故管理;
e)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f)现场安全管理; g)电气安全管理; h)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i)安全生产投入; j)安全例会;
k)危险作业安全管理; l)危险作业审批;
m)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管理; n)相关方安全管理。
5.2.2 建立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5.2.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5.3 安全生产投入
5.3.1 按国家规定提取安全生产专项费用,上销售收入: a)大于1000万元的造船企业按3.5%提取;修船企业按5%提取;
b)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造船企业按3%提取;修船企业按4%提取; c)3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造船企业按2.5%提取;修船企业按3%提取; d)5000万元至1亿元的造修船企业按2%提取; e)大于1亿元部分的造修船企业按0.5%提取。5.3.2 专项费用使用的范围:
a)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作业条件; b)安全设施和装置的添置、维护和改造;
c)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d)职业安全卫生评价和检测; e)安全教育培训。
5.3.3 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台帐,做到专款专用。
5.3.4 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5.4 安全生产机构与人员
5.4.1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网络:
a)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
b)企业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c)企业工会应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能。5.4.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
a)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名;
b)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不足300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2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c)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3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d)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5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e)2000总吨以上单船应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4.3 造船企业专业气体检测人员不得少于2人,修船企业不得少于4人。5.4.4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
a)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决策;
b)督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
c)制定安全生产检查规程,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和人员及时整改;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d)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经验; e)参与本单位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测及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
f)参与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督促和管理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使用;
g)参与组织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制订及演练;
h)组织或者参与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向本单位提出报告; i)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要求。5.5 安全生产教育
5.5.1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或合格证书。5.5.2 企业应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5.5.3 新从业人员入厂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5.5.4 特种作业人员应经有资质机构培训合格,并持证上岗。专业气体检测人员应持证上岗。
5.5.5 变换工种、复工和采用“四新”前,相关人员应进行安全教育。5.5.6 从业人员每年再教育培训不得少于12小时。
5.5.7 外来施工单位的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应经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持证上岗。
5.6 事故管理
5.6.1 事故报告要求:
a)发生各类人身轻伤事故,事故发生部门应在24小时内报告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并建立台帐;
b)发生重伤、死亡(重大、特大)事故的,事故发生部门应立即报告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5.6.2 事故原因调查、分析与整改措施: a)建立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分析;
b)针对事故发生原因制定整改计划或方案;确定整改措施、资金、责任人、完成时间;整改确认后再生产。
5.6.3 生产安全事故应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5.7 “三同时”管理
5.7.1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5.7.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内容应有安全专篇。
5.7.3 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设施的费用,应纳入建设(工程)项目概算。5.7.4 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应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参与。5.8 班组安全管理
5.8.1 班组应建立日常安全检查、安全教育、特种作业、违章和事故处理记录。5.8.2 班组安全检查每周不少于1次,发现违章、事故隐患应及时整改。5.8.3 班组安全教育活动每月不少于2次。5.9 安全操作规程
5.9.1 应建立健全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5.9.2 操作人员应熟悉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5.10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
5.10.1 设备、设施、工具应建立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分布状况的台帐。5.10.2 主要设备设施应建立技术档案,包括:
a)产品出厂合格证、使用维护说明、安装技术文件等资料; b)安全防护装置资料; c)大修或改造记录;
d)安全附件、安全防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e)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5.10.3 特种设备应有产品合格证、使用登记证、法定资质单位的定期检验报告。5.10.4 设备应有日常使用状况自行检查记录,定期维护保养记录。5.11 相关方安全管理
5.11.1 企业应与外来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安全职责: a)外来施工(作业)方应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b)外来施工(作业)方应到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c)施工现场应有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
5.11.2 工程项目、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发包或出租应符合法规和行业规定: a)承包或租赁方应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b)签订责任明确的安全管理协议。5.11.3 对厂区内临时作业人员、实习人员、参观人员及其他外来人员应有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
5.11.4 企业外购气源应与相关方签订安全协议。供气单位应有相应资质。5.12 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5.12.1 企业应实施包括以下内容的安全监督检查: a)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 b)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
c)特种作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上岗情况; d)安全隐患整改。
5.12.2 安全监督检查应形成记录。5.13 重大危险源管理 5.13.1 重大危险源管理。
a)企业应按GB 18218-2000进行辨识;
b)重大危险源应建立档案。定期检测、评估、监控; c)重大危险源应上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5.13.2 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5.14 应急救援预案
5.14.1 对风险应定期辨识: a)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风险辨识、评估;
b)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范围应包括: 1)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事故; 2)火灾、爆炸重大安全事故; 3)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
4)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5)急性中毒等事故和其他伤害。5.14.2 应急救援预案内容:
a)确定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包括:
1)相关部门与人员职责分工明确、指挥协调;
2)应急处置措施、医疗救助、应急人员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 3)现场检测与评估; 4)信息发布。
b)应急救援经费保障、物资保障、队伍保障; c)善后处置措施齐全。
5.14.3 应急救援预案培训、演练、更新:
a)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b)预案演练应进行评价,并及时更新预案。5.15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5.15.1 企业应建立以下安全管理档案: a)事故档案;
b)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档案; c)违章记录及安全奖惩档案; d)安全隐患及整改档案; e)特种作业及危险作业人员台帐、健康档案。5.15.2 档案内容应记录齐全,按规定要求保存。6 机械设备设施 6.1 空压机
6.1.1 机身、曲轴箱等主要受力部件无影响强度和刚度的缺陷,所有紧固件应牢固可靠,并有防松措施。
6.1.2 压力表、温度表(计)每6个月检测,液位计(油标)等安全装置(附件)应完整、灵敏可靠,且在检测周期内使用。
6.1.3 外露的联轴器、皮带传动装置等旋转部位应设置防护罩或护栏,螺杆式空压机保护盖应关闭。
6.1.4 配套的压缩空气管道无腐蚀,管内无积存杂物,管道漆色符合浅灰色要求,并标有流向箭头,支架牢固可靠。
6.1.5 电气设备符合安全要求,机组旁应设紧急停机按钮(开关)保护装置。6.1.6 空压机布置合理,空压机与墙、柱以及设备之间留有1m足够的空间距离。
6.1.7 固定式空压机应设置在有足够通风的房间,其区域内无灰尘、化学品、金属屑、油漆漆雾等。
6.2 金属切削机床
6.2.1 防护罩、盖、栏应完备可靠。
6.2.2 防止夹具、卡具松动或脱落的装置完好。6.2.3 各种限位、联锁、操作手柄要求灵敏可靠。
6.2.4 机床PE线应选用≥4㎜2的铜芯线连接规范可靠。6.2.5 机床局部或移动照明应采用36V或24V安全电压。
6.2.6 机床电气箱、柜前1m内无杂物,箱、柜内电器布局合理,编号清晰正确。6.2.7 未加罩旋转部位的楔、销、键,突出旋转杆平面应小于3㎜。6.2.8 备有清除切屑的专用工具。6.2.9 其他安全要求:
a)磨床:砂轮合格,旋转时无明显跳动; b)车床:加工超长料应有防弯装置;
c)插床:应设置防止运动停止后滑枕自动下落的配重装置;
d)电火花加工机床:可燃性工作液的闪点应在70℃以上,需采用浸入式加工; e)锯床:锯条外露部分应采用防护罩或安全距离隔离; f)加工中心:加工区域周边应有固定、可调式防护装置。6.3 冲、剪、压机械
6.3.1 离合器动作灵敏、可靠、无连冲。
6.3.2 制动器工作可靠,与离合器相互协调联锁。
6.3.3 紧急停止按钮灵敏、醒目,在规定位置安装有效。6.3.4 传动外露部分的防护装置齐全可靠。6.3.5 脚踏开关应有完备的防护罩且防滑。6.3.6 机床PE线可靠,电气控制有效。
6.3.7 安全防护装置可靠有效,使用专用钳子、钩子、夹子、电磁或永磁吸盘等工具。6.3.8 剪板机等压料脚应平整,危险部位有可靠的防护。6.4 特种设备
6.4.1 压力容器、锅炉、起重机械、电梯应取得特种设备使用证,定期检验合格,在检验周期内使用。6.4.2 工业气瓶每3年检验,压力表每6个月检验,并在检验周期内使用。6.4.3 日常运行应有企业月、班组周、岗位日定期自查记录。6.5 工业管道
6.5.1 应有全厂管网平面布置图,标记完整,位置准确,管网设计、安装、验收技术资料齐全。
6.5.2 压力管道应取得使用证,定期检验,在周期内使用。
6.5.3 管道漆色标记应明显,流向清晰。标识应符合GB 7231-2003的要求。6.5.4 管道完好,无严重腐蚀、无泄漏,防静电积聚措施可靠。6.5.5 埋地管道敷层完整无破损,架空管道支架牢固合理。6.5.6 禁忌介质的管道应独立埋设。6.6 厂内机动车辆
6.6.1 厂内机动车辆应具有国家统一制定的牌照,每年应定期检验合格,在检验周期内使用。
6.6.2 动力系统运转平稳,线路、管路无漏电、漏水、漏油。
6.6.3 灯光电气部分完好,仪表、照明、信号及各附属安全装置性能良好。6.6.4 传动系统运转平稳。
6.6.5 行驶系统连接紧固,轮胎无损伤。6.6.6 转向系统轻便灵活。
6.6.7 制动系统安全有效,制动距离符合车辆性能要求。6.7 木工机械
6.7.1 限位及联锁装置灵敏可靠。6.7.2 旋转部位的防护装置完好有效。6.7.3 夹紧或锁紧装置完整可靠。
6.7.4 锯条接头不得多于3个,锯片和砂轮不允许有任何形状的裂纹。6.7.5 PE线连接可靠,控制电器须有防止短路与过载的保护装置。6.7.6 刨车带锯机应设置有效的护栏。6.7.7 安全防护装置齐全有效。
6.7.8平刨的开口度应符合尽可能最小间隙。6.8 砂轮机
6.8.1 安装地点应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6.8.2 防护罩应有足够的强度(一般钢板厚度为1.5㎜~3㎜)。6.8.3 档屑板应有足够的强度,且可调至砂轮间距≤6㎜。6.8.4 砂轮无裂纹无破损。
6.8.5 托架安装牢固,可调至砂轮间距≤3㎜。
6.8.6 法兰盘应大于砂轮直径的1/3,并与砂轮之间有软垫,软垫厚1 mm~2 mm,大于法兰盘2 mm~3㎜。砂轮切割机法兰盘应大于砂轮直径的1/4。
6.8.7 运行应平稳可靠,砂轮磨损量不超标,且在有效期内使用。6.8.8 PE线连接可靠,控制电器须有防止短路与过载的保护装置。6.9 风动工具
6.9.1 砂轮夹紧装置应符合卡夹与砂轮接触平整均匀,软垫直径大于卡盘1mm~2mm。6.9.2 防护罩应完好无损。
6.9.3 气阀、开关应完好无漏气。6.9.4 防松脱锁卡完好,可靠。
6.9.5 气路密封无泄漏,气管无老化、腐蚀。6.10 其他(含炊事)机械
6.10.1 防护罩、盖、栏应完整可靠。
6.10.2 各种联锁、紧停、控制装置灵敏可靠。6.10.3 局部或移动照明应为安全电压。
6.10.4 PE线连接可靠、电源线路及电器完好。6.10.5 梯台或平台应符合工业梯台要求。6.11 脚手架
6.11.1 基本安全要求:
a)脚手架宽度应大于500mm。脚手板可采用钢、木、竹材料制作,每块重量不宜大于30kg。许用载荷应大于400kg/m2;
b)脚手架构配件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生产企业的产品; c)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应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d)应定期观察脚手架垂直度和水平度,连接部位的绑扎件和紧固件应牢固、可靠; e)钢质脚手架和撑架、横杆、夹具、挂具每年应进行一次防锈处理。6.11.2 悬空脚手架:
a)吊笼式脚手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搭设马脚的焊接必须由相应等级的焊工担任。焊接时两端应包头。搭设前应仔细检查焊缝,如有假焊和漏焊等现象,应及时补焊; 2)吊装吊笼时应认真执行GB 6067-1985; 3)吊笼内的上下人孔盖必须完好无缺;
4)每层吊笼必须安装两道防护链条,使其保持完好状态; 5)挂梯与桥板主要尺寸符合要求。b)电动吊篮式脚手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搭设前必须测试绝缘电阻;
2)最大载荷应不大于500kg,并指定使用负责人; 3)牵引钢丝绳破断拉力应是最大载荷的14倍;
4)吊篮的传动装置、电器装置、安全装置、安全设施等必须保持有效可靠; 5)距吊篮2m内的钢丝绳应做绝缘保护; 6)吊篮的起落及运行速度应小于0.5m/s; 7)应配备速差式安全带。
c)简易式脚手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杆件的焊接必须由相应等级焊工担任,在放置脚手板前应仔细检查杆件的焊接质量; 2)水平撑杆下面必须安装斜撑加以固定;
3)脚手架距作业基准点的高度在2m以上时,必须装设安全栏杆或防护绳。6.11.3 落地脚手架:
a)花架式或高凳式脚手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搭设前必须仔细检查其质量,凡有缺档、损坏、锈蚀等情况,不允许使用; 2)必须放置在坚实、平整的地面;
3)挑头板绑扎的方法应正确,挑头应上翘10°,一次受力时挑头下坠的角度不大于10°,如直接将脚手架放置在花架式或高凳横档上的,可不扎;
4)脚手板放置在挑头板上且花架式或高凳间距大于1200mm时,必须安装吊撑或顶撑; 5)脚手板搁置部分的长度以及脚手板之间重叠部分,必须保持250mm~500mm; 6)脚手板搁置部分必须用蚂蝗钉固定或用φ16mm~φ20mm的白棕绳绑扎。b)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应符合以下要求: 1)立杆应交错设置,垂直偏差应小于1/200,横距应小于1200mm,纵向应小于1800mm; 2)大横杆、小横杆均应保持水平,大横杆在同一间隔内的纵向水平高低不得超过60mm; 3)小横杆伸出大横杆的距离不得大于300mm,若超出时应加斜撑方可搁置脚手板; 4)脚手板搁置的间距超出3600mm时,应在中间加设一道小横杆;
5)斜拉杆与地面的夹角应在45°~60°之间,接长距离应大于400mm,并采用回转扣件连接;
6)上下通行梯的斜度一般不应大于60°,防护栏杆下道不低于500mm。6.12 工业梯台 6.12.1 直梯:
a)梯宽宜500㎜、梯级间隔尺寸宜300㎜;
b)梯段高度超过3m部分应设护笼,护笼直径应为700㎜、护笼条5根,制作应符合GB 4053.1-1993;
c)直梯与平台相连的扶手高应≥1050mm;
d)结构件不得有松脱、裂纹、扭曲、腐蚀、凹陷或凸出等严重变形,更不得有裂纹。并应进行除锈涂装处理。6.12.2 斜梯:
a)梯宽≥600㎜、扶手立柱高于900㎜、间距尺寸≤1000㎜,制作应符合GB 4053.2-1993的要求;
b)踏步高、宽适当,除扶手外,应设一根横杆;
c)结构件不得有松脱、裂纹、扭曲、腐蚀、凹陷或凸出等严重变形,更不得有裂纹。并应进行除锈涂装处理。6.12.3 活动轻金属梯:
a)梯长应≤8m,梯宽≥300mm;
b)梯脚防滑措施完好,无开裂、破损;
c)轻金属直梯具备伸缩加长的直梯,其止回档块完好无变形、开裂;
d)人字梯的铰链完好无变形,两梯之间梁柱中部限制拉线、撑锁固定装置牢固; e)结构件不得有松脱、裂纹、扭曲、腐蚀、凹陷或凸出等严重变形,更不得有裂纹。6.12.4 轮式移动平台:
a)操作平台表面应防滑、护栏高度符合1100㎜,中间一根横杆的要求; b)斜撑无变形、铰链连接可靠;
c)轮子的限位、防移动装置完好有效; d)升降动力电源切断时应有紧急下降装置;
e)结构件不得有松脱、裂纹、扭曲、腐蚀、凹陷或凸出等严重变形,更不得有裂纹。并应进行除锈涂装处理。6.12.5 走台、平台:
a)单人通道宽度宜800mm,双人交叉通道宽度宜1200mm,扶手最小高度1100㎜、离地高度等于或大于2m时,护栏不得低于1200mm,立柱间距小于1000㎜、横杆与上、下构件的净间距不得大于380㎜;
b)扶手和立柱宜采用直径33.5㎜~50㎜钢管,横杆采用不小于25㎜×4㎜扁钢或直径16㎜的圆钢; c)走台或平台的设计负荷大于规定值(走台250kg/m2,梯间平台350kg/ m2,检修平台400kg/ m2);
d)台面板周围的踢脚挡板高度不小于100mm,离基面不大于10㎜;
e)结构件不得有松脱、裂纹、扭曲、腐蚀、凹陷或凸出等严重变形,更不得有裂纹。并应进行除锈涂装处理。7 电气设备设施 7.1 变配电系统
7.1.1 变配电站环境要求:
a)变配电站周围与其它建筑物间应有足够的安全消防通道,且保持畅通; b)应与爆炸危险场所保持15m以上、有腐蚀性场所保持7.5m以上的间距; c)变配电站地势不应低洼,防止雨后积水;
d)室内可燃油油浸变压器室应设容量为100%变压器油量的贮油池;
e)变配电间门应向外开,高压间(室)门应向低压间(室)开,相邻配电间(室)门应双向开;
f)门、窗及孔洞应设置网孔小于10㎜×10mm的金属网;
g)多层建筑装置可燃油电气设备变配电所应在底层;高层建筑内不宜装置可燃油电气设备变配电所。
7.1.2 变压器、发电机:
a)油标油位指示清晰,油色透明无杂质,且不漏油;变压器油应定期进行绝缘测试; b)油温指示清晰,温度低于85℃,冷却设备完好,发电机工作温度定子不超过70℃(E级),转子不超过80℃(B级);
c)绝缘和接地故障保护完好可靠; d)瓷瓶、套管清洁,无裂纹、无破损;
e)变压器、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内部无异常响声或放电声; f)应有符合规定的警示标志和遮拦。
7.1.3 高低压配电间及电容器间控制装置: a)所有的瓷瓶、套管、绝缘子应清洁无裂纹;
b)所有的母线应整齐、清洁,接点接触良好,母线温度应低于70℃,相序标志明显,连接可靠;
c)各类电缆及高压架空线路敷设应符合安装规程,电缆头外表面清洁无漏油,接地可靠; d)断路器应为国家许可生产厂的合格产品,油开关油位正常,油色透明无杂质,无漏油、渗油现象;
e)操纵机构应为国家许可生产厂的合格产品,高压开关柜应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f)所有空气开关灭弧罩应完整,触头平整; g)电力电容器外壳无膨胀变形,无漏油现象; h)接地故障保护可靠,并有定期检测记录; i)各种安全用具应定期检验合格; j)变配电间内各种通道应布置。7.2 低压电气(固定)线路
7.2.1 线路的安全距离符合要求。
7.2.2 线路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符合要求。7.2.3 线路的保护装置齐全可靠。
7.2.4 线路绝缘、屏护良好,无发热和渗漏油现象。
7.2.5 电杆直立、拉线、横担瓷瓶及金属构架等符合安全要求。7.2.6 线路相序、相色正确、标志齐全、清晰。7.2.7 线路排列整齐、无影响线路安全的障碍物。7.3 低压电气(临时)线路
7.3.1 要有完备的临时接线装置审批手续,不超期使用。7.3.2 使用绝缘良好、并有与负荷匹配的护套软管。
7.3.3 应装有总开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置,每一分路应装设与负荷相匹配的熔断器。7.3.4 临时用电设备PE线连接可靠。
7.3.5 不允许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架设临时线。7.4 动力(照明)配电箱(柜、板)7.4.1 箱、柜、板符合作业环境要求。
7.4.2 箱、柜、板内外整洁、完好、无杂物、无积水,有足够的操作空间,符合安全规程要求。
7.4.3 箱、柜、板体PE线可靠。
7.4.4 各种电气元件及线路接触良好,连接可靠,无严重发热烧损现象。7.4.5 箱、柜、板内插座接线正确,并配有漏电保护器。7.4.6 保护装置齐全,与负载匹配合理。7.4.7 外露带电部分屏护完好。
7.4.8 线路编号清晰、识别标记齐全。7.5 电网接地系统
7.5.1 电源系统接地制式的运行应满足其结构的整体性、独立性的安全要求。
7.5.2 各个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定期检测合格。如:TN系统工作接地低于4Ω;重复接地低于10Ω;TT系统工作接地低于4Ω。7.5.3 TN系统重复接地布设合理。
7.5.4 接地装置的连接应保证电气接触可靠。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并能防腐蚀、防损伤或者有附加保护措施。
7.5.5 接地装置编号、标识明晰,有定期检查记录。7.6 防雷接地装置
7.6.1 防雷技术措施应经过安全设计与验算,使其保护范围有效。7.6.2 防雷装置每年应在雷雨季节前检测,并有检测报告。
7.6.3 防雷装置完好,接闪器无损坏,引下线焊接可靠,接地电阻应低于10Ω。7.6.4 独立避雷针系统与其它系统隔离,间距合格。
7.6.5 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应有防反击、侧击等技术措施,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有防止跨步电压触电的措施,线路应有防雷电波侵入的技术措施。7.7 电焊机
7.7.1 电源线、焊接电缆与焊机连接处有可靠屏护。7.7.2 焊机外壳PE线接线正确,连接可靠。
7.7.3 焊接变压器一、二次绕组,绕组与外壳间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兆欧 7.7.4 焊机一次侧电源线长度不超过3m,且不得拖地或跨越通道使用。7.7.5 焊机二次线连接良好,接头不超过3个。7.7.6 焊钳夹紧力好,绝缘可靠,隔热层完好。
7.7.7 焊机使用场所清洁,无严重粉尘,周围无易燃易爆物。7.8 手持电动工具
7.8.1 在潮湿场所或金属构架等导电性能良好的场所,以及在修理、建造的船舶上,应选用Ⅱ类或Ⅲ类手持电动工具;在锅炉、金属容器、管道、密闭舱室内,应使用Ⅲ类手持电动工具。
7.8.2 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有至少每年定期检测记录: a)Ⅰ类电动工具不小于2兆欧; b)Ⅱ类电动工具不小于7兆欧; c)Ⅲ类电动工具不小于1兆欧。
7.8.3 电源线应用护管软线,与电动工具在6m处设电源开关,无接头及破损。7.8.4 电动工具的防护罩、盖及手柄应完好,无松动。
7.8.5 电动工具的开关应灵敏、可靠无破损、规格与负载匹配。7.9 移动电气设备
7.9.1 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兆欧,应有至少每年定期检测记录。
7.9.2 电源线应采用三芯或四芯多股橡胶电缆,无接头,绝缘层无破损。移动电气设备在6m处设电源开关。不允许随地面跨越通道。7.9.3 PE线连接正确、可靠。
7.9.4 防护罩、遮拦、屏护、盖应完好、无松动。7.9.5 开关应可靠、灵敏,且与负载相匹配。7.10 行灯
7.10.1 在潮湿地面等场所使用的移动式照明灯具,其安装高度距地面2.4m及以下时,额定电压不应超过36V。
7.10.2 船舶舱室内使用的手持行灯,其额定电压不应超过36V。
7.10.3 锅炉、金属容器、管道、密闭舱室等狭窄的工作场所,手持行灯额定电压不应超过12V。
7.10.4 行灯使用的降压变压器,应采用隔离变压器。
7.10.5 行灯应有绝缘手柄和金属护罩,灯泡的金属部分不准外露。
7.10.6 行灯的变压器不准放在锅炉、加热器、水箱等金属容器内和特别潮湿的环境;并应定期检查有记录,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兆欧。8 危险作业 8.1 高处作业
8.1.1 高处作业人员条件:
a)高处作业人员包括:作业者、监护者、脚手架搭设和拆除工作的人员; b)人员条件:
1)年满18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安全培训教育,具有高处作业知识和技能; 2)经过医疗部门体检,符合高处作业健康标准。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精神疾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禁忌症者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c)高处作业人员应经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有效证件上岗。8.1.2 高处作业安全要求。
高处作业中所需要的各类安全技术措施,应事先计划,纳入生产准备: a)施工前安全要求:
1)应有使作业人员明确作业内容的作业顺序;
2)对现场共同作业应确定主要负责人,落实安全措施;
3)立体交叉作业时,应先协调关系,明确落实各有关作业人员的职责;
4)遇强风、暴雨、大雪等恶劣气候时应不宜布置高处作业;遇雨、雪、浓雾天气等应有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
5)作业现场照明设施及光照度要求,精密作业的照度要求应在300lx以上;普通作业应在150lx以上;
6)高处作业人员应正确穿戴规定工作服,应系安全带、戴安全帽、穿软底鞋;在水面上空高处作业应穿救生衣;
7)在脚手架搭设、拆除等高处作业时,不得穿高统靴。b)施工过程安全要求: 1)作业的组织人员应及时了解高处作业进展情况,生产设备的使用状况及操作人员行为等,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纠正;
2)高处作业场所不得攀爬、奔跑、跳跃及在易滚动件上行走;物件不得任意乱置,向下丢弃、抛掷;
3)高处同一块脚手板上不得超过2人;高处作业区不得有易滑物。8.1.3 临边防护
2m以上高处临边作业应设防护栏,并应符合GB 4053.3-1993要求。8.1.4 洞口防护
板与墙洞口、井口、平台孔口、及各类洞口与坑槽等处作业应设防护栏、盖、网、栅等防护设施。
8.1.5 攀登作业
在借助建筑结构、脚手架、移动式梯子或固定式爬梯攀登作业时,应检查其登高用具和拉攀件的牢固可靠。8.1.6 悬空作业
悬空作业所用的索具、脚手板、吊篮、吊笼、平台等设备均应经技术鉴定合格,特殊情况无可靠安全设施时,应系好安全带并扣好保险钩,或架设安全网。8.1.7 交叉作业
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高处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的位置,应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8.1.8 施工结束要求
a)对安全实施情况进行评定,完善操作标准; b)督促施工单位应做好工完、料清、场地净。8.2 明火作业
8.2.1 明火作业管理
电焊、气焊,锡焊,喷灯,电炉等裸露的火焰和炽热工作为明火作业: a)易燃、密闭禁火区域内从事明火作业应填写“动火作业审批表”; b)明火作业区域应有设置警告标志;
c)遇烟尘、气体、弧光、火花、电击、热、辐射及噪声危害的应设有安全防护措施; d)船舶动火作业操作人员应持有效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证。监护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具备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或安全管理人员资质证;
e)焊接作业焊工应穿着浅白色棉布工作服,扣好衣袖和领扣,上衣不得系在工作服腰内;应穿胶底绝缘工作皮鞋,遇潮湿或破损,应及时更换;戴焊工专用手套和防护眼镜;高处作业应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
8.2.2 进厂修船明火作业前安全要求:
a)油船应清除舱内油、气,由船舶检验部门或其认可的机构检验,确认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并出具检验合格证书;
b)非油船的燃油、滑油、污油舱(柜)以及与其相连通且无法拆卸的管系,如需动火作业,其要求与油船相同;如不需动火作业,且所装载油料闪点在60℃及其以上的,可不清除存油,船方应设置明显禁火标志;
c)船舶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应清除干净。8.2.3 修船明火作业,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a)明火作业前要彻底检查作业现场,确认待修物周围与相邻隔舱均无易燃物后,才能作业。并应采取防止火花溅落到敞开的货舱口及通风筒内的措施;
b)焊接或切割物件,如存在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风险,应备有足够的灭火器材,专人监护,并实施动火许可程序;
c)对装过油的封闭、半封闭箱、柜,须将残油和油垢清除干净,并经通风换气测爆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
d)可燃气体浓度须保持在爆炸下限值的1%以下。8.2.4 氧气、乙炔设备的安全使用:
a)氧气瓶、乙炔气瓶应放置在通风良好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和电器设备,气瓶分开贮存要保持5m以上间距。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10m(高空作业时,此距离为在地面的垂直距离); b)氧气瓶、气瓶阀、接头、减压器、软管及设备应与油、润滑脂及其他可燃物或爆炸物相隔离。不允许用沾有油污的手、或带有油迹的手套去触碰氧气瓶或氧气设备;
c)乙炔瓶阀出口处应配置专用的减压器和回火防止器。气瓶应直立并设有防倾倒措施,不允许卧放和太阳爆晒;
d)乙炔瓶开闭专用板手,应始终装在阀上。暂时中断使用时,应关闭焊(割)工具的阀门和乙炔瓶瓶阀,不允许手持点燃的焊(割)工具调节减压器或开闭乙炔瓶瓶阀。8.2.5 不允许使用移动式乙炔发生器。
8.2.6 不允许在密闭和半密闭舱使用比重比空气大的丙烷、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易爆气体。8.2.7 焊炬和胶管要求: a)气焊(割)具应完好;
b)焊炬、割炬嘴孔道应保持清洁、畅通,有污物应用专用通针清除干净; c)可燃气体集配器完好无泄漏;
d)蓝色的氧气管与红色的乙炔管不能互换使用,更不得用其他胶管替代;不允许使用泄漏、烧坏、磨损、老化或有其他缺陷的软管;
e)胶管与割具连接处,胶管与氧、乙炔瓶减压阀连接处,用铅丝或卡子扎牢,防止泄漏; f)修船过程中使用的胶管,最长不得超过60m,中间接头不得超过3处。8.2.8 现场防护:
a)含有可燃气体的隔热舱壁、间架板上动火作业前,应测爆合格后,在4小时内进行动火作业;
b)应先拆除距焊割边缘0.5m以内的一切可燃物;对0.5m以外的可燃物,应采取防止焊接产生的热传导措施,并进行有效覆盖。8.2.9 通风换气
a)狭小舱室和容器内的动火作业应执行双人监护制,设置足够的送风或排风设施,换气次数为3次/小时~5次/小时;
b)切割有涂层或溶剂的钢板时,应先清除再切割,并在操作地点装设局部排烟装置。8.2.10 火灾预防
a)应按动火作业场所灭火种类和危险程度,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b)作业人员和现场监护人员离开现场时,应切断电源和气源,清理检查现场,不得留有火种。
8.3 船舱及封闭舱作业
8.3.1 空气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舱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始终不得低于18%; b)舱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始终不得高于1%; c)可燃气体浓度须保持在爆炸下限值的1%以下; d)有害因素浓度不得超过GBZ 2-2002规定的要求。8.3.2 通风换气
a)进入船舱作业前,应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对有多层舱室的船舶,进入不同舱室作业时,应分别进行通风换气;对于深层舱室尤其要充分的通风换气;
b)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好的舱室或封闭时间较长的舱室(如空舱、水舱、锚链舱、边舱、双层底、油舱和浮筒舱等)应采用机械通风;
c)不允许使用纯氧通风换气;对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气体的舱室使用机械通风时,应采用防爆通风机械;
d)换气次数应为3次/小时~5次/小时。8.3.3 空气检测:
a)现场检测可采用便携式氧气、可燃气体、燃爆检测仪进行检测;
b)检测人员应采用双人双机的检测方法,当进舱或进人孔内检测或采样时,检测人员应佩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不允许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c)船舱通风换气后,应检测舱内空气中氧气、易燃气体的浓度。检测结果达到标准后,作业人员方可下舱工作。
8.3.4 一般安全防护措施:
a)应配备准确可靠的检测仪器,应明确专管部门和专管人。仪器应定期检定和维护,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b)作业单位应配备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应明确专管部门和专管人员;
c)进入舱室的检测人员,应配备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和安全带、索等安全防护用品。8.3.5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a)进入舱室作业或检测时,应安排监护人员;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监护人员始终不得离开工作点,随时按规定的联络信号与作业人员取得联系; b)对作业过程中易发生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舱室和作业过程长的舱室应随时监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情况,应保持必要的检测次数或连续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通风换气措施;
c)作业中不得以任何理由离开工作面,离岗、窜岗和擅自进入货舱深处,作业工具落入舱内不准私自下舱拾取,应重新领取使用;
d)作业人员进入舱室前和离开舱室时,应清点人数。8.4 合拢作业
8.4.1 合拢船舶与起重机械、胎架作业平台宽度应不小于1.8m,并应保持畅通。8.4.2 电气箱、电焊机、工业气瓶等设备摆放应留出1m空间的通道。
8.4.3 船舶合拢后应设置符合工业梯台要求的登高梯台、安全护栏、盖、网。8.5 船舶下水作业
8.5.1 操作、技术、管理人员等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或资质,作业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8.5.2 船上人员应穿戴救生衣,配备与岸上及拖轮的专用通讯设备。8.5.3 下水设备、设施的技术状态处于安全适用状态:
a)采取滑板、滑道、船坞等方式,均须经计算合格后方可实施;
b)采用气囊下水,在气囊使用前必须经充气试验,且满足压降≤10%;
c)用于牵引的钢丝和设备应完好,滑板、气囊、滑道应至少半年或使用前定期检查,并有记录。
8.5.4 船上应配置救生圈、缆绳等安全设施。8.5.5 船舶上所有可移动物品应作临时固定。
8.5.6 下水区域应进行现场勘察与清理,下水时在相关区域应设置警戒线。8.5.7 对码头、大船的各受力缆绳和绳桩都应严密监视。拖轮甲板上不得站人。8.6 高温作业 8.6.1 人员要求
高温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建立高温作业人员健康档案。有职业禁忌症者,不允许从事高温作业。
8.6.2 个人防护
应选用耐热,透气性好的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8.6.3 防护设施:
a)对作业的高温地面、船台或靠近人体的高温壁板,当表面平均温度高于40℃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b)应利用天窗、敞开式厂房等措施进行自然通风;安装风扇、排风机、空调设备等进行局部降温;设置高温作业工间休息室,并配备防暑降温药品。8.6.4 防护管理
a)白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延长午休时间,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 b)应设置中暑抢救室或与附近医疗机构配合制订救援预案;
c)暑期应做好高温避灾、救灾措施,提前为从业人员提供防暑防热保障。8.7 起重作业
8.7.1 起重作业安全操作要求:
a)作业司机和指挥手(挂钩工)应持有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证; b)起重作业人员应穿戴符合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及标识标志;
c)双吊杆起重机、轮盘式操纵的或两操作手柄间距大于800mm的,应有两人操作; d)遇强风六级(含)以上的情况下不允许吊装作业,在雨雪天、夜间、雾天不宜进行危险化学品和重大物件吊装作业。8.7.2 起重作业前的安全要求: a)检查要求:
1)起重司机与挂钩工的联络信号或装置;
2)吊杆的稳索、吊货索、千斤索应牢固,松紧度应合适;
3)钩头、钢丝绳、卷筒、卸扣、离合器、吊杆、地铃(环)以及各导向滑轮不得有损坏和变形,绳端连接应牢固;
4)安全防护装置应齐全有效;
5)快慢轮销子应锁定,操作手柄应在零位; 6)工具应符合装卸工艺标准及要求; 7)吊杆布置符合仰角要求;
8)作业环境及周围人、机动向应不影响安全作业。b)试验要求:
1)空载试验应做二至三次;
2)各制动器、限位器、操作手柄应灵敏可靠; 3)起重机无异常音、异味以及其他异常现象; c)吊装作业前应明确: 1)本机实际允许负荷; 2)指挥人员和指挥信号; 3)所钩货物重量; 4)工具额定负荷。
8.7.3 作业中的安全要求:
a)司机应在指挥手的指挥下进行操作,平稳起重、逐档加速; b)起吊前,应先抻钩,按指挥手势起吊货物离地200mm左右,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起升吊运;
c)落钩时应按指挥手势或信号在落点垂直距离500mm左右停钩,确认安全方可缓慢下降; d)司机操作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不准利用极限位置限位器停车;
2)吊运物不准从人员上空通过,不准重载悬空停留; 3)不准擅自调整双吊杆角度和位置、移动快慢轮销子; 4)不准采用碰撞舱口或船舷的方法调顺货物;
5)双吊杆起重机应随时注意两车运行速度协调一致,两车钢丝绳之间夹角不得超过120°; 6)吊钩降至最低点时,卷筒上的钢丝绳最少保持四圈或按船方要求的安全圈数; 7)在吊运过程中,司机对任何人发出的紧急停止信号,都应服从;
8)当起重作业中发生断电及设备故障时,应立即将操作手柄置于零位,随即报告有关人员; 9)司机应遵守起重作业“十不吊”规定。e)指挥手(或挂钩)应遵守下列规定:
1)绳、链接触的被吊物体锐角处应加衬垫物; 2)物体翻转作业,应周围设置警戒线;
3)装卸危险化学品和重大物件时,应按规定申请审批。8.7.4 作业后或作业停止时的要求: a)将吊杆、小车、吊钩放置在指定位置; b)将操作手柄或开关放置零位;
c)切断起重机电源、有司机室的应关好门窗。9 作业场所
9.1 厂区(码头)环境
9.1.1 厂区内应实行定置摆放,厂区大门开启灵活、方便、迅速,无卡死现象。9.1.2 厂区道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a)厂区双向主干道宽度不小于5m,单向主干道宽度不小于3m,且为环行;转弯半径:轻型车为6m,重型车为12m;路面排水良好;
b)厂区门口、危险路段需设置限速标牌和警示标志; c)厂区道路应有明显的人、车分隔线; d)厂区主干道占道率小于5%。
9.1.3 厂区照明灯布局合理,无照明盲区,照明灯具100%完好。
9.1.4 厂区消防栓应有明显的漆色标志,其1m范围内无障碍物;所有消防器材完好,且灵敏可靠;消防设施、重要防火部位均有明显的消防安全标志。9.2 工厂建(构)筑物
9.2.1 厂区建(构)筑物耐火等级应符合GB 50016-2006的要求。
9.2.2 生产、生活、储存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10m~18m不同等级要求。9.2.3 各种船台(坞)应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a)建有固定船台(坞墩),船台应有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地拢或混凝土平台基础;
b)船台(坞)上应设置坞墩(或胎架),坞墩(或胎架)应保证船底与地面的净空高度不低于0.8m;
c)坞墩应牢固可靠,不允许使用散件坞墩。不允许直接在沙滩或沼泽地上铺墩造船; d)船台(坞)作业场所要求见9.3节。
9.2.4 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建筑物内,并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9.3 车间环境
9.3.1 车间实行定置摆放;工位器具、料、箱摆放整齐、平稳,高度合适,沿人行通道两边不得有突出或锐边物品;危险部位应设置安全标志。9.3.2 车间通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a)车行(厂内叉车等)道宽度≥1.8m、人行道宽度≥1m的要求,且有100㎜分隔通道线明显清晰;
b)路面平坦,且高低差不超过500㎜;无积油积水,无绊脚物,且地面凸出物不超过200㎜;
c)占道率低于5%;
d)车行道上方悬挂物高度≥4m、人行道上方悬挂物高度≥2.5m,且牢固可靠。
9.3.3 作业区域地面平整,无积水、积油、垃圾杂物、无障碍物和绊脚物;坑、壕、池应设置盖板或护栏;脚踏板应完好、牢固且防滑。
9.3.4 生产作业点、工作面和安全通道普通采光照度≥75lx,照明灯具100%完好。
9.3.5 车间应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且灵敏可靠;消防器材和防火部位均设置明显标志。9.3.6 设备设施与墙、柱间以及设备设施之间应留有700㎜~900㎜距离;各种操作部位、观察部位应符合人机工程的600㎜~1100㎜距离要求。9.4 仓库一般要求
9.4.1 仓库车行道宽度≥3.5m、人行道宽度≥1m;路面平坦,无积油积水,无绊脚物;占道率小于5%。
9.4.2 作业点和安全通道采光符合标准,照明灯具100%完好。凡有易燃物的场所应采取防爆措施。
9.4.3 按规定的数量和种类配备消防器材,消防设施标识及防火安全标志准确、齐全,且灵敏可靠,消防通道畅通。
9.4.4 物品应分类储存,定置区域线清晰,数量和区域不超限;物品存放平稳,便于移动,不超高垛放;物品存放区与墙距、梁距、柱距以及物品之间应≥0.5m的安全距离要求。9.5 危险化学品库
9.5.1 危险化学品应按其危险特性进行分类,并分区、分库贮存。库房应符合非燃烧材料的建筑物。
9.5.2 各种工业气瓶应分区存放,同类气瓶应空、实瓶应分开存放。9.5.3 消防设施齐全,通道畅通。
9.5.4 库内有隔热、降温、通风等措施。9.5.5 电气设施应采用相应等级的防爆电器。
9.5.6 按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处理废弃物品或包装容器。
9.5.7 库内应有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和应急救援预案,安全警示标志。9.6 危险化学品使用现场
9.6.1 危险化学品使用现场应符合下列安全条件:
a)作业现场应与明火区、高温区保持10m以上的安全距离;
b)作业现场应设有安全告示牌,标明该作业区危险化学品的特性、操作安全要点、应急措施等;
c)凡产生毒物的作业现场应设有稀释水源,且备有公用的防毒面具和防毒服; d)作业现场应有安全警示标志。
9.6.2 现场使用点的危险化学品存放量不得超过当班的使用量;使用前和使用后应对容器进行检查,且定点存放;化学废料及容器应统一回收,按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9.6.3 按规定的数量和种类配置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且完好、有效;危险化学品使用现场应配置事故应急箱,应急用品完好,有效。
9.6.4 工业气瓶使用场所应有防倾倒措施、存放量一处不应超过5瓶,与明火间距应大于10m。
9.7 乙炔站、制氧站、液化气站
乙炔站、制氧站、液化气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9.8 涂装作业场所
9.8.1 电气设施达到防爆要求,6m以外电气可以不防爆。9.8.2 作业场所具有良好通风。
9.8.3 作业场所涂料存量应不超过当班用量,固定式小型调漆室不超过三日用量的要求。9.8.4 消防设施完备、安全警示标志醒目。
9.8.5 作业场所有隔离措施,防火间距应大于12m,地面无残留漆料和调料。9.9 木料场所
9.9.1 道路畅通、堆码整齐、稳妥可靠。
9.9.2 在通道入口处及重点部位应设置防火安全标志。9.9.3 消防设备齐全完备。
9.9.4 电器设备应符合封闭型、无火花型(符号:n)或粉尘防爆型的安全要求。9.9.5 不得堆放其它易燃物,锯末、刨花应及时清除。9.9.6 防火间距不小于10m,库房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第三篇:船舶修造等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
台州市分四个层次开展船舶修造等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
------------------
台州市安监局2010-05-1
3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关于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台政办发[2010]168号)精神,日前,台州市安监局与台州市经委联合下发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分四个层次开展船舶修造、冶金有色、机械制造、纺织、轻工等行业安全检查。
一是一般工业企业。重点检查:
1、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情况。重点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安全生产事故管理,“三同时”管理,班组安全管理,安全操作规程,承发包工程、厂房场所、特种设备租赁的安全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危险源管理,安全生产档案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2、设备设施管理情况。重点检查特种设备、泄压、防爆、阻火、防雷、导静电、报警、电气、消防、机械(包括冲压、传
动、转动装置)、危险物品设施(包括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包装、废弃)、安全警示标志、安全出口、建构筑物等设备设施的管理情况;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和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3、作业环境管理情况。重点检查生产环境布置是否合理、通道是否畅通、照明是否完好;生产、生活和储存区域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要求;防止粉尘、毒物、噪声、辐射、高温等职业危害的措施是否到位;爆破、吊装、高处悬挂、有限空间、焊接、交叉作业、动火作业等危险作业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4、应急救援管理情况。重点检查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演练情况;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二是船舶修造企业。重点检查:
(1)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方面。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是否符合《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安全例会等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安全生产关键设备、装置的良好状况及日常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和定期演练,以及应急救援物资配备
情况。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或合格证书情况。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是否落实。
(3)其他管理方面。明确船厂与船东之间的安全责任,依法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情况。外来施工单位应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并与船厂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依法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情况。外来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4)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建有主要设备、设施台帐。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取得特种设备使用证,定期检验合格,在检验周期内使用。设备设施要有安全检查记录。设备设施符合《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第6章要求。电气设备设施符合《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第7章要求。
(5)危险作业安全管理。高处作业、明火作业、船舱及封闭舱作业、合拢作业、船舶下水作业、高温作业、起重作业及涂装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落实情况。作业人员熟悉本工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规定的七类作业和涂装作业人员要经过上岗培训。要制定《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规定的准许制度、监护制度、检测制度及其落实措施。防护用品的配备落实。
(6)作业场所的安全状况。厂区整治,功能区块划分清楚,厂区、车间道路符合规范。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特性进行分类、并分区、分库贮存。各种工业气瓶应分区存放,空瓶、实瓶应分开存放。危险化学品使用现场应符合《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
9、6款。作业人员要熟悉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三是冶金有色企业。重点检查:
(1)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情况。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的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和要害岗位、重要设备与设施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的情况。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2)安全技术措施方面。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设计单位是否有设计资质,项目是否履行立项申请、审查、审批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是否存在私自变更设计、擅自改变工艺布局和增减设备的情况。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设备选型、水、油、汽等系统配置是否进行了安全风险辨识,是否落实了控制重大危险源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措施。冶炼、铸造等生产环节冷却水是否及时排放,起重和吊运铁水、钢水、铜水、铝水等液态金属专用设备的设计单位资质、选型配套、制造企业资
质、安装、运行和安全管理,是否达到安全规程要求。冶炼、铸造生产过程中,熔融金属和高温物质与水、油、汽等物质的隔离防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设备设施有缺陷的是否整改消除。高炉风口平台、炉身、炉顶等区域煤气泄漏、冷却壁损坏、炉皮开裂、炉顶设备装料系统、制粉喷煤系统及热风炉等重大危险部位和区域,是否处于受控安全状态。转炉、精炼炉、均热炉的炉体冷却、倾翻、烟气回收等工艺环节是否处于受控安全状态,是否严格执行煤气生产、储存、输送、使用环节防止泄漏、中毒窒息、爆炸的安全管理制度,煤气柜、管线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程要求。冶金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涉及氧气、氢气、二氧化硫、氮气、氯气、氨气等气体的生产、储存、输送、使用,预防泄露、中毒、窒息、爆炸等防范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种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冶金、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涉及高温、高压、强碱、强酸使用环节,预防爆炸、烧烫伤、中毒、外泄等防范制度的执行情况,各种监控和防护设施的配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作业现场设置防范各类机械伤害事故安全防护设施、安全警示标志、监控报警、联锁和自动保护装置的情况。起重作业应遵守GB 6067的有关规定。
四是机械制造企业。重点检查: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内部管理情况;检查生产厂区主要位置、重点部位及设备设施是否设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用
电线路、用电设备、接线闸刀、漏电和触电保护装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和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施工人员在作业时是否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易燃易爆物品是否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章使用和收存;焊接切割工业用气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外来包工队伍的监管情况。
第四篇:浅析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全生产工作历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村级组织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各类渔业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渔区稳定的大局。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减少事故,降低损失,切实保护好渔民利益,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渔业安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渔业为例,笔者对近几年的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作了分析,不难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管理谈些粗浅看法,希望此文能对做好渔业安全工作尽微薄之力。
一、主要问题
温岭市石塘镇现有捕捞渔船1600余艘,渔业运输船182艘。几年来,由于上下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生产,该镇的海上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是死亡人数)总的呈逐年下降趋势。有资料为证,2002年死亡75人,2003年死亡72人,2004年死亡72人,2005年死亡67人,2006年死亡39人,2007年死亡49人(其中一起就16人),今年1-6月死亡12人。几年来,船只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海洋生产死亡人数在逐年减少。但由于石塘镇渔船数量多,总量有1800艘;生产区域大,北到韩国的济洲岛,南到台湾海峡;作业类型多,有单拖、双拖、流网、涨网、灯光围网等;且船只分散,并受海洋气候、水产资源等各项环境因素制约,海洋渔业安全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船主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由于水产资源的衰退,生产成本的提高,部分船主受经济利益驱动,渔业辅助船超载,就会造成船翻人亡的重大事故。如2007年12月6日一艘渔业辅助船超载,造成船沉16人死亡的重大事故。还有渔业生产船超航区、抗风力作业。遇上恶劣海况,船只左右摇摆,头颠尾翘,船员站立不稳容易掉入海中,葬身大海。据近6年统计数字,在生产过程中因风浪掉入海中死亡的占47%。
二是渔民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由于船只的盲目发展,海洋渔业劳力极其短缺,大量雇用外地劳力。石塘镇渔船约60%多是内陆临时雇佣人员,一部分人没有经过基本技能培训,脱了鞋子就上了船,成为渔民,不能适应船上生产作业,遇有风浪稍有不慎就掉入海中,或者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在生产作业中,不穿救生衣、不戴安全帽,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死亡人数中,根据连续6年的统计数字,外地人占70%,被渔绳、弹沟、钢丝绳等捕捞工具击中而死亡的占28%。
三是渔船安全科技装备缺乏。随着渔船吨位和功率的不断增大,渔业生产中的一些先进科技产品也得到了应用,如高频单边带、雷达卫星导航等,却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可以为渔船安全服务的产品没有得到应用和开发,如卫星定位通讯系统、船只防碰撞、船仓硫化氢报警器等。
四是渔业管理体制不顺。渔业管理体制不同于农业,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属集体所有,而渔业的所有生产资料都是私人投入属私人所有,因此,集体组织很难驾驭。虽然这些船只户口都在村组织名下,名义上由村级组织管理,但村级组织只能提供一些帐务、做证等服务,从法律层面,在管理上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又因海洋渔业的特殊性,分散流动作业,虽然政府明确由村级组织管理渔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但实际上很难管理。即使本村渔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也负不了什么法律责任,况且还存在一些船户分离的情况,很难使安全管理到位。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先天缺乏天然的避风良港,自古以来避风大部分渔船主要集中在松门的礁山和东海塘,有一部分在路桥的金清港和宁波的象山港、舟山的沈家门港等地。随着工业的发展、用地的紧张,本地的这些天然良港有的被围垦,有的被造船厂所占,渔船避风空间缩小,一旦遇上台风在当地登陆,后果不堪设想。如在今年的6月7日晚上,仅是一场狂风,石塘港内就有好多渔船移锚,其中2艘搁浅,一艘沉没,幸亏没有人员伤亡。同时,我市也没有自己象样的海上救助船只,由于海洋渔业投入不足,一旦发生事故,叫天天不应,叫海海不灵,眼巴巴等死。
二、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渔民安全意识。要把安全生产宣传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以对国家和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认真做好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贯彻工作,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抓住每年的春节和伏季休渔时间,大力普及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教育渔民实行“编组生产,结伴航行、同进同出、相互照应”的互助互救安全措施;告诫渔民捕捞作业时要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夜间航行要有专人瞭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典型和经验,曝光忽视安全生产、发生重大事故的典型事例。同时,对在生产事故中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决不手软。加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追究,提高安全事故的处理成本和代价,切实扭转一些渔民要钱不要命的思想,尽力遏制主观上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不断完善渔业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制度的落实。实践证明,安全生产重在预防,预防关键是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一是安全目标管理制度。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和要求,做到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行动上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二是编组生产、进出港制度。一旦发生事故,可互相照应,这是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措施。三是渔船安全员制度。每艘渔船必须有一名安全员,要明确安全员职责,落实岗位津贴。在生产作业和航行途中,由安全员负责船上的安全工作,配合船老大做好生产指挥和航行瞭望,发现违反操作规程或船员开小差的,及时提醒和纠正,避免事故的发生。四是进出港签证制度。渔船进出港必须到渔政执法单位办理签证手续,接受渔业执法人员的检查和教育。五是教育培训制度。当地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制定培训教育计划,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渔民的安全意识和生产技能。六是通讯联络制度。渔船应定时主动与村级组织或公司联系,按时汇报海况和生产地点等情况。
七是生产事故报告制度。渔船一旦发生各种生产事故,要及时逐级上报。八是安全生产台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和生产单位都要建立安全生产台帐,及时记录各种安全生产管理情况,便于接受上级的检查和责任的认定。九是渔业生产安全预案。要制订海上生产安全包括防台抗台应急预案,在制订预案时,应尽量把问题想得复杂点,方案做得完美点,但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以把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为目标。
3、搞好渔船公司化运作,理顺渔船管理体制。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深化和发展,渔业生产体制也由集体经营转变为联户、个体经营,生产方式由集体组织转变为分散自由作业。虽然海洋渔业生产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与农业一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渔船安全管理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却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仍是老一套做法,只是在管理手段上村民委员会组织与船主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别无其他手段。由于渔船是联户或个体生产经营,与村集体没有多少利害关系,且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也无权管理属于村民个人所有的资产和生产经营方式,因此,村级安全生产管理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渔船安全生产管理主体应是渔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为了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法律已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因此,实行公司化管理是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公司法》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生产单位要组建渔业捕捞公司,管理本单位的渔业生产及安全工作,理顺关系,依法实行法人管理。组建公司时要处理好与村组织的关系,并尊重渔民的意愿,引导渔民尽量属地(村)组建,有利于管理,形成当地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公司——生产单位层级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关系顺畅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组建公司既可以依法实行对渔船的生产经营及安全的管理,又可以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要因地制宜,尽快落实组建工作。
4、加大科技投入,落实“科技兴安”。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渔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渔民思想工作,防止目前渔业生产差、无效益,渔民不愿在安全生产成本上的更多投入而产生抵触情绪。借鉴外地科技在渔业安全方面中的应用经验,尽快引进渔船卫星定位通讯系统、渔船防碰撞等安全装置,与科研单位挂钩,研发船仓硫化氢报警器。要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和促进渔船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以技术创新来改善渔船安全技术落后的状况,用科技进步促进渔业安全生产,预防和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伤亡事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为渔民及时提供安全技术信息,加大安全装备的引进,以提高渔船安全科技化程度,落实“科技兴安”战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各方重视,加快标准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渔港是沿海渔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渔业安全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渔民的“生命港”。我市沿海又是台风的重灾区,每年均受到台风的边缘和直接影响,如没有可供渔船就近避风的渔港,渔民的生命财产将得不到确切的安全保障。标准渔港建设已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已下发浙政发〔2007〕14号《关于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0年左右,力争达到全省95%以上海洋捕捞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的目标。我们要正视渔港建设现状,认真按照浙江省政府的要求,各方重视,筹集资金,组织实施,加快建设进度,使渔民早日实现就近避风的梦想。同时,还要争取省财政补助,建造
一艘抗风力、大功率的能适应用于海上救助的船只。(尚小正)
二
近几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上的扭转。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压减捕捞能力、推行渔民转产转业以及相应的补贴政策还要继续下去。因而,对渔业补贴政策做出恰当的评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渔业补贴的含义近年来,渔业补贴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热门话题。
第五篇: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
***、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一)2003年以来事故总量开始下降,反映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逐年趋好。
(二)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
(三)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2006年以来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
(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发生湖南省凤凰县堤溪大桥垮塌、山东省新泰市华源矿业有限公司河岸决口引发溃水淹井、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铝母线铸造分厂铝水外溢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损失。这些事故说明,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还存在薄弱环节,预警机制很不健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对指标还比较落后,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二是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三是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在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我们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认清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全生产是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可划分为4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中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生产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后工业化时代,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
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生产安全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但“易发”并不必然等于事故高发、频发。
我国安全生产具有政治、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
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第一阶段:到2007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阶段: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际,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阶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人事故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依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要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要求,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专节,规定“十一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这两大目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已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三、指导支撑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五个体系
(一)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总书记在**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这些都构成了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
一是“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
二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三是“两个主体”和“两个负责制”。
四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五是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
六是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
(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2002年国家颁布了《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开始步入法制轨道。此外在《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十余部专门法律中,都有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国务院相继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近百部行政法规。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以12项治本之策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
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决定:从安全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考核、企业主体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及应急体制等12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50多部具体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四)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由事故死亡人数总量控制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重大和特大事故起数控制考核指标4类、27个具体指标构成。
(五)**和地方相结合、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国家层面上的安全管理职责格局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
在地方层面,到2006年底,各省(区市)、各市(地)以及92%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已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全国共有监管人员约5.5万人。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以及“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四、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2007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年”和“攻坚年”。落实年:就是要在抓落实上继续狠下功夫,把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近年来***、国务院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已经做出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攻坚年:就是要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深入开展各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加快解决重点行业领域影响安全状况稳定好转的难点问题。
五、加强安全生产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
要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继续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教育各级干部,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摆正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安全工作绩效作为评价政府和企业工作、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从各级领导直到基层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重视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心,促使“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真正落实到位。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产经营者。
(二)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瓦斯灾害严重、重特大瓦斯事故多发;另一个就是小煤矿过多过滥、非法违法屡禁不止。针对这两大问题,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通过严格煤矿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厉行整顿关闭,全国第一阶段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5931处,第二阶段把关闭对象延伸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16种矿井,计划关闭2652处,目前已基本关闭到位。
(三)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既是安全生产“落实年”、“攻坚年”的具体措施,也是为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既是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反弹的断然措施,也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提高企业安全保障和政府安全监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之策;既是一项集中开展的专项行动,也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排查事故隐患,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不留死角。对典型事故要深入剖析,举一反三,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紧紧盯住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突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
(四)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
要加强预案工作,抓紧建立覆盖所有企业和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搞好培训演练,落实预案责任和防范措施;加强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建设;规范事故信息的收集、报送和处理,提高应急能力和事故处置效率;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水害事故防范,配足抢险救灾所需设备和物资。七要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各种预案都要一目了然,具体管用,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作性。八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
(五)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进一步理顺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的职责关系。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鼓励各地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安全监管机构延伸到乡镇农村、城镇工业园区和街道,建立安全生产执法队伍。提高履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树立和维护良好的队伍形象。
(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安全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各行业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