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主城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市主城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主城区现有公办中学(含分校)6所,在校学生17661人,其中初中生6956人,高中生10705人;公办小学8所,在校学生11528人;公办幼儿园2所,在园儿童1630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116人。城区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3506的,其中小学生233人,初中生589人,高中生2684人;民办幼儿园35所,在园儿童3570人。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城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逐步改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消除**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005年,市政府投入2500万元建设了贵池中学秋浦分校、实验小学百荷分校和杏花村中学高中部。2007年,市政府投入1800万元收购了民办双语学校,贵池区政府投入800万元完成了南湖小学、齐山小学易地重建,扩建了城西小学、池口小学,2008年又启动了贵池三中迁址扩建和贵中秋浦分校小学部的建设,2009年又推进贵池中学高中部建设,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增加。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区已建成了1所国家示范职业高中、2所省级示范高中、1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省级一类幼儿园,10所市级示范学校;教师素质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两基”指标也超过了国家标准。
三是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由于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了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市区学前三年幼儿园率达95%,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达91.18%,居全省第二位。高考万人口达线率、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均居全省上游水平。
四是教育园区建设强力推进。为适应“拉开框架、提升品位、体现特色”的城市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大手笔、高品位强力推进教育园区建设。目前,贵池中学高中新校区已开工兴建,贵池区殷汇中学新校区、贵池实验小学马江工业园区分校建设进展顺利,这几所学校建成后,城区基础教育规模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城区基础教育布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纵观我市基础教育状况,总体良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城市面貌迅速改善,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区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难以与城市的总体发展相协调,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大班额现象仍较突出且有加重的趋势。城区现有公办小学8所,187年班级,11528名学生,平均班额63.3人,其中主城区4所小学(实小、城关、城西、池口)平均班额66.2人,超过教育部规定班额每班45人标准的47%。主城区4所中学(贵中、杏中、二中、三中)初中共有99个班,学生6956人,平均班额70.3人,超过教育部规定班额50人标准的40.6%;高中154个班,学生10705人,平均班额69.5人,超过教育部高中班级最高限额56人的24.2%。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城市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城市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每年都有不少的外地人口向市区集聚、农村学生向城市转移,近几年城区小学、初中每年的学生总数都要比上年增加300—400人,尤其是2007年又比上年增加了1000多人,这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步伐正在加快,这种情况导致城区教育资源日益紧张,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班额的超大不仅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加大了学校的安全隐患。
(二)城区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债务负担沉重。
城区学校基本为70年代建设,一直到2004年,二十多年间未增加一所中小学,而同期因撤地建市,城区快速扩张,人口激增,城区中小学校学生数高度饱和,教育资源十分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市政府出台了《**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根据这个规划,2010年前,小学布点19个(新建6个、扩建6个、保留7个),中学布局15个(新建6个、扩建4个、改建1个、保留4个),按当时价估算,共需投入24400万元,其中小学建设需投入9000万元,中学建设需投入15400万元。2005年以来,市财政安排用于城区中小学校建设的资金为4190万元,只占规划学校建设投入总额的17.2%,难以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附加费没有按规定完全用于城区的义务教育,致使规划中的学校建设比较缓慢,一些学校在建设中形成的债务,由于后期投入没跟上,现在已形成沉重的负担。据统计,目前城区中小学共负债5039万元,特别是杏花村中学的负债
高达1920万元,由于债主多次催要无果,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而且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城市的发展与学校用地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我市虽然于2004年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规划,但规划执行效果很不理想,规划中的学校用地有的已被城市其他建设所取代。如原规划建设的清风路九年一贯制学校(110指
挥中心边)用地现已作商品房开发,这是一块较大的区域,因为没有学校,该区域的许多适龄儿童将无法按规定就近入学;原**师范学校地块,十分适宜作为基础教育用地,但据悉该地块可能将作商业开发。
(四)城区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目前,城区中小学只有贵中属市管学校,其他高中、初中及小学均归区管。这不仅导致市、区两级政府在城市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着职责模糊,两级财政教育投入动力不足,而且又使整个市区教育资源难以优先整合,教师难以流动,学校难以管理等问题,与当前群众要求的教育公平、学校均衡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城区择校现象一直比较严重。
(五)民办学校及市直公办幼儿园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市城区现有千秋学校、德明中学、黄埔中学3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3506人。民办学校是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个别民办学校还承担着一定数量的义务教育任务。目前,民办学校教学成本不断上升,却难以享受政府相关补贴,竞争力较弱,且教师流动性大,管理有待规范,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市直幼儿园是我市主城区唯一的一所市属公办幼儿园,目前在职教职工94人,在园学生近千人,不仅是满足城区幼儿小学需求的主阵地,而且是其他各类幼儿园的示范校。该园原是差额拨款单位,核定财政拨款编制为54名,但目前只有36名在职在编教师,而且这36名教师的工资财政又不能按规定拨付,另外该校聘请的58名教师工资及保险费则全部由学校自筹解决,而同类性质的贵池区幼儿园、东至幼儿园、青阳幼儿园职工工资待遇都享受全额拨款,造成了同市同地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不公平局面。市直幼儿园存在办园经费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
一是根据城市发展趋势及人口分布状况,进一步会同市规划设计院修编完善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基于规划内容已基本成型,力争早日列入市规划委会研定,并推进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建设的规定》,切实做到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先行,城区规划学校建设用地得到保障。
二是积极争取市区两级政府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区中小学建设,化解大班额。2009年计划推进贵中高中部新校区、秋浦分校小学部、贵池三中新校区及开发区流坡小学、站前区永明小学新建工作,改扩建南湖小学、齐山小学、池口小学、滨湖实验小学及贵池二中等学校,敦促杏花村小学建设问题早日确定,切实谋划好贵中迁出后原址、贵池三中迁出后原址以及原**师范原址作为教育资源的利用,力争小学啬25个班,初中增加15个班,在提升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城区购房者子女入学能力的同时,缓解大班额。
三是积极争取市区两级政府形成共识,加快落实教师编制,招聘补充教师数量。根据省政府皖政办[2009]3号关于新一轮全省中小学教师核编工作有关规定,参照2008年6月份城区学生数,现城区高中缺专任教师388人,初中缺专任教师107人,小学缺专任教师57人,即使暂不能安全解决缺编问题,但新学校建成时,必须增加初中、小学教师编制并至少不迟于8月中旬面向社会招聘,以防届时有教室而无教师状况发生,大班额依然难以缓解。
四是进一步理顺城区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参照其他市区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劣,初步意向为城区高中归属市管,初中及小学归属区管,加大调研拟定方案后报市政府研定后实施。
五是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加强年检,规范其办学行为,并在招生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民办教师在规范中可持续发展。
六是进一步推进市直幼儿园相关问题的解决,加强市直幼儿园管理,将市直幼儿园办成全省一流幼儿园,并争取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关心支持,确保市直幼儿园良性发展
第二篇: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扬州市司法局
阚肖虹
陈健
公证制度是国家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稳定社会经济、民事流转秩序,预防纠纷,制止违法行为,减少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公证制度作为一项国家重要的法律制度,在保障民事权利平等实现、衡平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证需求日益增加,公证业务已从恢复之初的涉外、民事公证,发展到现在国内民事、国内经济、涉外民事、涉外经济四大类近百种。
2002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公证法》的颁布,公证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扬州为例,全市办理各类公证的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均达5万件以上(见下表)。
然而,从全市公证队伍看,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发展,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见下表)。
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公证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公证员队伍的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2008年为例,全市共办理各类公证52088件,公证员人均办证数量达到了1370件,比1995年上升了2.7倍。公证机构设臵一般是一个地区一家,各地公证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严重缺少的问题,公证人员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公证事业的发展。据分析,公证员队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制约因素:
一是体制制约公证队伍发展。江苏省有50%的公证机构已经进行事业体制改革,这些公证机构集中在苏南地区,而苏中、苏北地区公证机构多数是行政性质。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中公证人员多数为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这样的机构招录人员都需经人事部门审批,同时也受核定编制数量的限制。目前,各地人事部门严格控制公务员、事业人员的招录数量,导致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进人难,加上公证队伍因离、退休、疾病自然减员,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员,缺人现象加剧。行政性质的体制已严重地制约了公证员队伍的发展。
二是单一的准入条件限制了公证队伍发展。在1991年以前,公证员资格由省司法厅任命。1991年以后由司法部组织全国公证员资格统一考试,考核合格人员可获得公证员资格。从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后,司法部决定公证员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的人员中选任,提高了公证员队伍准入门坎。单一的准入条件致使加入公证员队伍的人寥寥无几。按照《公证法》第十九条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可以担任公证员。《公证法》该项规定却至今没有得到贯彻实施。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限制了公证队伍发展。由于公证体制不顺而产生的机制不畅,公证机构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他行政部门相比较低,激励机制与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相比没有职业的吸引力。经公证机构多年培养,在考取司法职业资格后,仍然选择离开公证处,致使公证队伍发展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2008年起,公务员实行津补贴规范后,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绩效不挂钩,没有合理的工资、激励机制保障,公证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工作质量和理论调研的质量难以提高不可避免。目前,最高检察院出台《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作出了司法解释,公证员出具的公证文书若存在重大失实,需承担相关刑事责任。公证员责任进一步加重,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更加严重的挫伤。以我市为例,有一区公证处实行津补贴规范后,全处2008年公证业务收费比前一年下降了50%。
四是人才流失制约公证队伍发展。近几年来,由于行政体制下,公证体制既是“公证员”又是“公务员”的现有情形,有一批公证员先后因提拔、流动等,均已调任其他行政机关的领导和中层干部职务。仅以我市一公证处为例,中、高级公证员先后调离的有7人。同时,又因为公证机构严格实行公证错证追究制度,加重公证员个人的责任,个别公证员感到工作压力大,选择辞职,离开了公证员队伍。
五是严格审批约束了非正式用工的发展途径。在公证人员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有的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通过自主招收社会上的大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人员作为临时用工人员,从中培养和发掘人才,发展公证辅助人员,通过司法考试以后,经过实习一定时间,发展为公证员。但是,从2009年起,有些市对非正式用工进行严格管理,致使这样的渠道也被杜绝。如扬州市委组织部和人事局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非正式用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扬人通[2009]5号),要求从2009年1月7日起各单位不得擅自使用非正式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的,由有关单位提出申请,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分别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市分管领导审定。
针对公证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推动公证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公证队伍建设认识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认识到公证队伍必须要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们实现公证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公证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公证员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公证员的发展和素质关系到公证业的发展和繁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公证业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要明确公证队伍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切实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公证工作的社会责任,是当前我们公证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结合当前公证工作实际,就新时期、新阶段公证队伍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方法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努力造就一支“坚持信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公证队伍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适应当前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形势。
三要理清公证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以促进民商事活动有序进行、参与社会生活管理和社会秩序构建为工作重点和价值追求,公证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作为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法治力量,我们要针对公证职能作用进一步理清公证队伍建设的思路,要注重对公证员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用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促进执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崇高、责任意识强烈、工作认真严谨,只有公证员具备高素质,才能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优质公证法律服务。在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公证行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公证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使广大公证员认可“真实、合法、客观、公正”职业理念和道德标准,使之成为公证员奋斗的信仰追求,心甘情愿去遵守、维护、捍卫。
公证队伍建设是公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使公证队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一)以推进公证改革为契机,增强公证队伍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解决队伍发展问题,打破制约队伍发展的瓶颈是关键,认真学习贯彻《公证法》、《公务员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方案》等法律和政策,积极推动三项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公证机构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事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的人、财、物政策要求,对其实施监督、指导,改革行政体制下公证体制既是“公证员”又是“公务员”的现状。二是积极推动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主动与人事部门联系,采取选调、面向社会招聘、聘用等有效措施扩大公证队伍,启动考核批准公证员资格的程序。加大对现有公证人员的继续培训力度,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掘才人、集聚人才方面进行长远规划,为公证工作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准备人才支持。三是积极推动理论和实务调研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公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指导各公证机构制定调研课题、研发公证业务项目、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等,增强公证行业整体发展、管理、创新、完善的能力。
(二)以拓展业务领域为核心,增强公证人员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自觉地将公证工作臵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发挥公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证工作的地位。一是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动公证机构积极与农村经济部门、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搭建基层公证法律服务平台,发展基层公证工作联络员网络,定期或不定期派发公证法律服务小组下基层等措施为“三农”工作服务,拓展农村的拍卖、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公证业务。二是服务经济建设。积极指导各公证机构按照服务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和“双千百日”活动的要求,主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工商、经济管理等部门协调,指导公证处、公证人员进一步开拓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和企业股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合同公证。三是服务改善民生。不断改进公证机构、公证人员的作风、提高效率、热情服务,积极办理继承、遗嘱、赠与、遗赠扶养协议、赡养、夫妻财产约定、事实收养、民事协议等各类民事公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四是服务“平安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办理证据保全、提存、拆迁安臵、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合同、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等公证事项,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公证人员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同时,开展公证法律援助工作。
(三)以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为主题,增强公证的社会公信力
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方法,不断完善“两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证质量和社会公信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公证机构内部监管体系。要继续深入开展“公证质量建设年”活动,加强对公证员进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指导和监督公证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运用排查、分析、检查、整改等手段,切实提高公证质量。二是建立网络办证和管理体系。按照省司法厅的部署,建立公证信息平台及网络化办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公证机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规范接待、受理、审查、出证程序,实现流程控制、科学管理,提高公证员办证效率。三是完善公证质量检查、考评体系。提高公证质量在公证员“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中所占的比重,综合考核科学评价公证员的绩效,及时通报,反馈公证质量存在的问题,狠抓整改,确保公证办证准确率。
(四)以争先创优活动为抓手,增强执业形象的社会影响力
广泛宣传公证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发挥的作用,扩大执业形象的社会影响。一是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推行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办公条件,亮化窗口形象,积极培养管理规范、业务发展、队伍优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品牌公证处。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信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骨干公证员。二是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认真执行法律服务群众满意率调查制度,倡导诚信服务,落实便民、公开、高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对公证法律服务的满意度。完善公证投诉,错证查处机制,并建立健全行政处罚与行业惩戒相协调的惩处机制。严格禁止公证行业不正当竞争。三是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多形式开展公证业宣传工作,引导公证处、公证人员将公证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向基层延伸,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通过法律咨询、办理公证、送法下乡等业务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公证知识、典型案例、公证工作成果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通过公证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校:蒋丰祥
第三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
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
第四篇: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找材料,到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城管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厕所陈旧,全区有230多座直管公厕,占市区公厕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年代久、老化,老百姓怨声载道,急需翻修。
5、社区城管工作薄弱。首
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需要。强化城管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城管执法队伍。
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职能的几个具体建议:
(1)确保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正常经费。除区政府每年财政拨款外,市政府对**区要实行倾斜政策,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与其配套的一些政策也要相应下移。
(2)适当增加乡镇、街道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4-5人为宜,同时在各社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专事城市管理工作。
(3)同时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相配套,适当增加区级处置力量。加大对环卫工作及环卫工人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当前应尽快解决体改后环卫工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经调查一测算,一次性交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为667.2万元和759.33万元)。
(4)不断加大对**环卫设施和装备的投入。
二〇〇六年七月
第五篇:我市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政府采购工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共政府采购法》出台后,使政府采购工作走上了有章可循,健康发展的轨道。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市作为县市级,政府采购工作由于受自身的特点和功能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笔者试从建立有效的集中采购管理体系和有
效的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等方面规范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政府采购问题对策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形式获取货物、工程和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和优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9年我市成立了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2004年12月设立了招标采购服务中心,2005年1月开始运行,它是代理我市政府集中采购的唯一机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已逐渐走向程序化、规范化。截止2006年上半年,已为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电子设备、办公用品等货物类和车辆保险等服务类项目计129批次,涉及金额5407.5万元,累计节约资金830.91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3.3%,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我市政府集中采购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践工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且这些问题在县市级政府采购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典型,需及时加以解决。为此,笔者试就我市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发表一些浅见。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太小,政府采购优势不明显。政府采购是政府为满足其政务活动,按一定标准给党政机关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一项工作。政府采购的最终目标是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由于我市为县级市,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数量和各单位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市目前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设备配备、物品采购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单位对物品采购数量的多少、品值的高低随意性很大,造成同类物品数量较少而所需物品种类繁多,尤其是一次采购的数量与金额更小,难以形成大的招标氛围。同时由于采购金额低和批量小对供应商投标也缺乏吸引力,规模效益很难体现出来。特别在操作过程中为考虑采购单位利益的平衡,在物品采购招标时以各采购单位为主体设立招标标项,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减小了采购的规模,弱化了规模优势。
另外,2005年11月,我市成立镇(街道)招标采购统一平台以来,要求各镇(街道)对规定范围内的政府采购项目委托市级平台统一采购,以扩大规模采购优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镇(街道)对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基本上未执行政府采购,形成了很大的政府采购真空地带。根据对全市12个镇(街道)的政府采购情况调查,06年应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除极个别参照规定执行外,其余均未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二)画地为牢,参与竞争的供应商太少。一方面,有的政府采购从维修和售后服务等角度出发,不对外地发布招标公告,使外地的许多客商不知招标事项,无法参与采购招投标;另一方面,有些外地客商虽然知道政府采购的招标事项,但出于招标规模、成本费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不愿参加投标,造成参加竞标的单位太少。如今年我市组织政府采购43批次,其中投标单位在10家以上仅有1批次,10家以下5家以上的有10批次,5家以下3家以上的有30批次,投标单位因不足3家而重新招标或改变采购方式的有2批次。特别是有的为了确保政府采购产品的质量,对某些物品采取指定品牌的办法进行招投标,而部分机电及电子类产品的厂家都搞区域代理,这就使外地供应商不敢来参与竞争,本地供应商也就不用竞争就能中标,而其他品牌的相关经营单位,则被排除到了政府采购的大门外。另外对于定点采购,主要是确定的定点供应商数量偏少,不利于定点供应商之间开展有序竞争,对定点供应商的日常监管力度不够,措施、办法不多,容易使采购单位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变动较大,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力不强。政府采购预算是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与普通采购相比,政府采购具有计划性、公开性、规模性、政策性及采购资金主要为财政性资金的特点,因此,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市对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了政府采购预算,设置了“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实行统一支付统一结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定程度上部门采购的随意性仍继续存在,个别单位在编制采购预算时态度不负责、内容不详细、时间不准确,出现了少报、漏报甚至不报采购项目的现象,导致采购管理部门无法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各部门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从而难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同时,由于存在大量临时安排的采购项目,也就难以控制采购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致使政府采购资金失去应有的监督,导致预算追加频繁,重复采购和超标采购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有些采购单位有意无意地不按规定预先提出采购计划,而是事当临头责怪采购程序烦琐,或以部门工作受到影响相要挟要
求批准自行采购,使监管部门左右为难,导致双方的工作都难以开展。
(四)监督不力,采购合同的履行严肃性不够。采购合同签订后,主要由供应商和使用单位(即甲方、乙方)负责实施。这期间,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即监督方)应派人或聘请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督。由于目前我市政府采购人员少,技术人员不足,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措施,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明显力不从心,使采购合同期限难以保证,存在不同程度地超期、延期问题;少数单位在合同执行中随意变更合同规定的采购内容,随意改变货物配置、增减品种、数量等,采购合同的严肃性被人为地破坏。
(五)专业缺乏,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亟待建立。专家评委是评标的主要技术力量,涉及货物、服务、工程三大领域的技术专家,但由于我市相对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建立完善的评委专家信息库有一定的难度。而招标项目的评标工作必须由2/3的技术专家参加,在实际工作中,只得聘请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土专家”参加,而且每次评标总是那么几个人,抽签评标的余地不大,这必将影响评标的质量,特别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领域采购工作中更显得力不从心,给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带来了困难。目前评委人数太少造成的弊端已逐渐显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的公正性,也极有可能为商业贿赂提供了温床。
(六)力量不足,政府采购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还不适应。采购是一门聚采购技术、商品知识、法律知识于一身深奥学问。政府采购工作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水平的人员胜任。但由于目前我市从事政府采购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学习和训练,他们对政府采购所必须掌握的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知识的短缺和专业人才不足,使政府采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工作上形不成合力,导致规模上不去,也难以做到规范。因此,加快政府采购人员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已迫在眉睫。
二、应采取几点对策的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升招标层次,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建议政府采购可在原有采购目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采购项目,扩大采购规模。对一些社会和老百姓关心的、采购量大的采购项目,可进行集中采购或由分散采购调整为集中采购,如工程、公车的维修、用油可作为今后的集中采购目录;医疗设备、器械、通讯设备、救灾储备物资、防汛抗旱物资等可由分散采购调整为集中采购。一些采购项目应作进一步细化和金额的限定,如电脑配件可设立限额标准,除目录中规定的电脑配件外,凡一次购买一定金额以上的其他配件也应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同时,市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应加强与周边市、县的联系协作,签订联合采购协议,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采购项目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实行统一公开招标,以发挥出采购的规模效应等。另外,按照2005年《海宁市建立镇(街道)招标采购统一平台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应尽快把镇(街道)纳入到市级政府采购范围中来。
(二)创造投标条件,增强供货竞争氛围。首先应建立比较规范的供应商信息资料库,掌握区域内的和区域外的供应商地址、联系方法、经营范围、供应商的资产、资质、信誉、技术力量、服务能力等情况;其次政府采购信息的发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面向全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市的政府采购信息向全国发布从技术上来看并不困难,除了市交易平台外,全国性的政府采购网页数量不少,可考虑选择几家有影响的由财政部指定的网页作为我市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平台,这对提高我市政府采购信息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要打破品牌限制,对政府采购事项,只能建立统一的质量限制,不得指定品牌,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只要符合产品质量要求,并提供到位的售后服务的,不管是什么品牌,都可以对政府采购物品进行投标。
(三)强化预算制度,提高预算管理约束力。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工作的基础,是政府采购计划的依据。这能使政府采购部门事先了解全年大概的采购规模,拟定采购计划,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和供应商信息,并按采购计划组织实施,实行定期采购或月度采购等。政府采购预算应纳入到财政总预算,要和财政总预算同时进行编制。单位和部门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应将财政拨款、预算外收入、业务收入及各种事业收入统一考虑,以保证采购资金的落实,采购项目、数量、金额、投入使用时间及要求详细编列,使采购时能提前准备。对未编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原则上当年不能采购;对确需追加的采购支出,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在实际运行中应克服忙于零星采购和无计划采购的弊端,实现规模采购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应避免个别采购单位以本部门工作要受重大影响为借口作要挟,而要求自行采购,进而减少可能发生的商业贿赂环节。
(四)严肃合同管理,强化政府采购事后监督。实行使用单位、供应商、采购中心三方共同签订合同的办法(采购中心为监督方),对采购合同实施相互监督。合同执行中应严格合同约束力,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确需作小部分调整的,经双方协商报经采购主管部门批准,采购中心监督执行。完善产品质量验收制度。采购人和采购中心应严格对照采购合同逐条验收,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工程等实施严格的验收程序,以保证产品和工程质量,提高政府采购的信誉。在验收中发现有擅自调整内容的,应及时查明情况,严肃处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投诉制度”;加强与采购人和供应商的沟通与跟踪,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跟踪问效以及用户回访制度;加强实地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做到日常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对采购资金较大的工程、固定资产等实施定期检查,对零星分散且较为专业的采购项目或定点,可采取不定期抽查方法。
(五)充实专家评委,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本市在现有条件下应尽量建立充实本地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可通过“公开征集、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一批评审专家,也可与其他地区交换专家库的办法建立跨地区的评审专家库。一个地区的行业专家数量有限,建立跨地区的专家库一方面可以共享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采购资金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实行专家异地交叉评标,更大程度上保持评标的客观公正性,消除某些项目因为评标专家少供应商向专家“公关”导致的评标不公正现象。另外,鉴于县市级采购部门所处地理以及人才、信息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建议由省、地级市为主建立全省、全市的评委专家库,各县(市)政府采购中心与省、市联网,从而达到人才资源共享的目的。各县(市)分别与省、市签订合同,采取抽签办法抽到所需评标项目的专家评委,其评标费用由县(市)采购中心负担,列支采购费用。
(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一是要充实政府采购办及政府采购服务中心的工作力量,将一些业务精、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充实到政府采购队伍中来。二是提高现有人员整体素质,规范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行为。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对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采购管理的培训。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支既懂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又懂国内国际贸易政策和规则;既熟悉采购程序,又能掌握国内外市场行情;既懂经济知识,又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使政府采购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