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外贸出口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2006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关税政策再次调整的情况下,**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出口创汇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进出口16347万美元。其中,出口15199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完成目标任务13334万美元的113.99%,超目标任务的13.99%,出
口增幅在全省排名第11位。同时,深入实施“全民外经贸”战略,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全年备案登记出口企业59家,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8%。目前全市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累计达到366家。
一、2006年**市外贸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增幅均大大高于加工贸易。全市一般贸易出口11145万美元,比去年的7609万美元增加3536万美元,同比增长46.5%,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73.3%,增幅较去年提高7.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4029万美元,比去年的3711万美元增加318万美元,同比增长8.6%,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26.5%。2006年,在全市加工贸易出口中,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ito透明导电玻璃”的**康耀电子有限公司出口创汇14万美元,比2005年增加4万美元,同比增长40%。可见,全市以加工贸易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公司和国内工业生产企业出口创汇同步增长,国内工业生产企业出口仍是全市出口最大亮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146万美元,比去年的4329万美元增加了817万美元,增长18.9%,占全市出口额的33.9%。外贸公司出口430万美元,比去年的71万美元增加359万美元,同比增长5.1倍。多年来,国内工业生产企业一直是推动全市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主力军。2006年,国内工业生产企业出口达9623万美元,比去年的7095万美元增加2528万美元,同比增长35.6%,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63.3%,较去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3、出口商品结构趋于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随着**市“科技兴贸”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2515万美元,比去年的1719万美元增加796万美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为1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84万美元,比去年的759万美元增加225万美元,同比增长29.6%,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为6.5%。
4、果汁出口增势强劲。2006年,**市果汁出口达5088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15199万美元的33.5%,同比增长64.2%,创下果汁出口历史新高,有力的推动了**市外贸出口工作。2006年,**市果汁出口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资源优势突出。灵宝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生态环境,生产出的高品质苹果,加工成浓缩果汁,深受外商尤其是西欧客商的欢迎。二是原料供应充足。苹果大面积丰收,企业生产原料充足,比去年榨季延长了两个月,保证了企业生产。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以阿姆斯果汁、鑫源果业为龙头的果汁生产企业,大力挖掘本地资源,扩大规模,创建分公司,新上生产线,提升生产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产量、产值。2006年,这两家企业共计出口创汇3903万美元,占全市果汁出口创汇额的76.7%。
5、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规模出口企业增势强劲。目前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数累计达366家。2006年,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有49家,与2005年持平。全市出口创汇在五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出口创汇额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6家企业分别是:**天元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创汇4074万美元,同比增长44.7%;灵宝阿姆斯果汁有限公司出口创汇2360万美元,同比增长61.5%;**戴卡轮毂有限公司出口创汇2320万美元,同比增长55.9%;灵宝鑫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口创汇1543万美元,同比增长3204.5%;河南省渑池县长城金刚砂有限公司出口创汇798万美元,同比增长59.4%;**缘份果业有限公司出口创汇754万美元,同比增长162.9%。上述6家企业共实现出口创汇1184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为78.0%。
6、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展,亚洲市场份额最大。2006年,**市贸易伙伴已经遍及全球六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比2005年增加11个,增长22.0%。近年来,亚洲依然是**市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2006年,**市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出口创汇额依次是5789万美元、4722万美元和3618万美元,增幅分别为27.2%、48.0%和23.7%,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8.1%、31.1%和23.8%。其中:出口创汇额位居全市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韩国和欧盟,出口创汇额分别为3526万美元、3220万美元和3163万美元,增幅分别为23.7%、328.6%和30.1%,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2%、21.2%和20.8%。
二、**市外贸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市外贸出口工作虽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三个“集中”的问题。
一是外贸出口企业主要集中于国内工业生产企业,国内工业生产企业存在着企业机制不活、银行债务沉重,企业运营资金紧张,改革力度不大,目前没有真正实现“四自方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是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果汁、铝锭和刚玉砂三种商品,这三种商品累计出口创汇988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达65.0%,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由于出口商品相对集中,势必会影响到全市出口的稳步发展。2006年,除果汁出口大幅增长外,铝锭和刚玉砂出口呈现萎缩,尤其是铝锭出口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资源、能源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在取消出口退税和加征出口关税后,出口呈下降之势。2006年,铝锭出口较去年下降了10.1%,刚玉砂出口较去年下降0.1%。
三是外贸市场过度集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美国、韩国和欧盟是**市出口比重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对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达65.2%,出口市场布局过度集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
其次是**市大部分外贸出口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产实力较弱,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渠道不畅、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意识不强。再加上出口产品附加值含量低、加工水平落后、缺乏品牌产品等,将会对**市外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保持**市外贸增长势头的对策建议
1、鼓励各类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参与对外出口贸易。要鼓励有经济实力的龙头生产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促使企业及早进入国际市场,尽快熟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实现出口。
2、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在抓好重点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基础上,围绕**市特色支柱产业,以项目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各项扶持政策,逐渐形成“企业+基地”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建设出口商品基地,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根据**市果品生产的实际,在苹果主要产区,建立产供销联合体,并逐步发展为股份市场体制和合资企业,形成内有基地,外有市场的生产经营渠道,力争全市果汁出口创汇再上新台阶。
3、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外经贸”战略,积极发展民营外贸企业,构筑**市外贸新优势。民营经济产权明析,富有活力,积极发展民营企业,不仅是促进**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成为**市开放型经济微观基础是必然趋势。发展民营外贸企业,一是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积极发展民营外贸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实行外贸经营主体备案登记制,统一各类企业外贸准入标准,让民营企业享有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的权利;三是要努力办好民营外贸企业创业园。通过降低审批门槛、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和鼓励有基础、有能力的人士入园。营造优良的国际商务环境,加快推进对外贸促进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
4、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增强加工贸易的创汇能力。一方面引导企业从开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要扩大加工贸易的直接贸易,减少由香港转口,将由香港转口产生的差价纳入我们自己的收益。
5、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可持续性增长。在大力开拓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建立批发代理销售网络,并不断挖掘潜力,巩固完善。加强对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协调,扩大对非洲、拉美、中欧和大洋洲的出口。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建厂设点,带动出口,并努力促使进出口与海外投资,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结合起来,全方位开拓市场。
6、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摆脱优势出口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各级财政要充实优势产品出口企业的专项资金,对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重点项目所投资金可以作为财政股金,纳入国有股管理范畴,也可作为财政无息贷款,分年度定期收回;鼓励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与集体组织、农民联合,充分利用自身资金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投资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和出口产品加工业。
7、企业要抓住机遇,使服务出口再上新台阶。企业应尽快更新服务理念,加快人才培训和科技资本的投入,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利用**市已与外商签订的合作协议,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业务。继续加强外派劳务工作,已开展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的企业要发挥原有优势,努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务、工程承包合作市场,在输出普通劳务的基础上,扩大技术劳务输出,并通过工程承包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使**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上一层楼。
8、企业要配合“以质取胜”战略,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以发展名牌为目标,通过转变经营方式,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商品的品质和声誉,从而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贯标认证。在经济一体化的强力推动下,尽快使**市企业融入国际标准体系,通过国际标准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第二篇:关于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外贸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认识并解决好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既有利于外贸本身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外贸出口的现状
(一)外贸出口持续发展。全市外贸出
口从2000年1694万美元迅速发展到2005年11014万美元,年均增长45.4%;出口占全省比重由2000年的1.4%提高到2005年的4.5%;全市外贸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0.73%提高到2005年的2.4%(全省平均约5%)。
(二)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基本形成了以机电、纺织、化工、轻工、食品等为主的出口产品格局。纺织服装、烟花鞭炮、竹木制品等传统商品出口稳步增长,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有一定附加值的产品得到一定发展,如有机食品、化工等成为××出口的新增长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三)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展。在巩固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逐步向中东、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扩展。以竹木制品(含木工艺品)为例,2005年对美国、欧盟出口占到了80%,是竹木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四)外贸经营主体逐年增加。外贸经营主体逐年递增,2005年自营进出口企业总数达到145家,比“九五”期末增加近100家。
二、××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
发展外贸出口除了对地方财税产生直接贡献以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对外经济,优化配置国内外各类资源,提高本地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本地产业和产品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由此带动运输、保险、金融、邮电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当前,全国对外贸易量增质提,全省外贸出口步伐也日趋加速,2005年新余、吉安等市增长了70%以上,萍乡更是以141.4%的速度增长。除了与新余、萍乡对于赣西经济中心地位的直接竞争外,吉安、抚州等市也将××列为了“十一五”期的赶超目标,这对××来说不能不是压力。按照规划要求,“十一五”期末××生产总值需达730亿元,按目前全国平均出口依存度25%测算,届时××外贸出口总额应达22亿美元,年均需增长约82%;按目前江西省平均出口依存度测算最少需4.5亿美元,年均需增长32%以上。要实现“十一五”目标,外贸发展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但目前××外贸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才缺。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出口企业,都普遍缺乏懂外语、熟悉外贸业务知识、了解国际经济规则的人才,大部分企业甚至连外贸制单人员或具备报检员、报关员资格的基本人才都没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因不了解自营出口政策,不熟悉出口相关手续,产生畏难情绪,不得不以供货方式出口,有客户找上门来也不敢接单,既享受不到国家对自营出口的支持政策,又把自身的客户拱手给了别人,当然不能为本地创汇。
(二)产品缺。××经济先天不足,缺乏工业支柱,没有主打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低,出口更是如此。目前××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烟花、纺织服装、竹木制品、节日灯等。尽管近年来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但从具体商品来看,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走低。这种情况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尤为突出,出口增长仍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格局。
现有的出口产品中,烟花作为传统优势产品由于产业政策调整已有所萎缩;纺织服装多为来料来牌加工,缺乏自主品牌;竹木制品则由于资源日渐紧张以及林业政策趋紧而日趋势微,上半年宜丰、铜鼓许多竹木制品企业因原材料问题而无法接单,生产也处于断断续续的半停顿状态,2005年仅竹地板出口就比上年下降60%以上;节日彩灯作为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链不健全、劳动力紧张,原材料及运输成本增加,目前仅有少量非标准低端产品在本地组装,已在当地办厂的彩灯企业也陷于进退两难局面;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为木工机械,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以销往东南亚等不发达国家为主;农产品及食品则缺乏拳头产品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且易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通讯、建筑工程、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基本上处于空白。
(三)融资难。大部分出口企业及招商引资企业反映,融资环境较差是发展外贸的主要瓶颈之一,当企业急需流动资金时,即使有固定资产抵押也很难得到贷款,发达地区常见的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退税托管贷款等形式更是鲜见,而像出口信用保险之类的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其它政府支持如中
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及各级支持外贸发展的专项资金更是僧多粥少。由于流动资金问题,许多企业因此陷于停产或半停产,如宜丰一家大型陶瓷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又无法贷款融资,虽然该企业拥有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成果也无法付诸实施,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只能坐看国际市场流失。
(四)认识偏。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对于出
口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认识存在偏差,总认为出口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因而消极对待出口,招商引资过程中不注重出口企业,对现有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也不重视,特别是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这一情况更为突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招商、轻服务,重引进、轻践诺”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许多企业面临原料收购、招工、运输等诸多问题,而其中许多问题都是在引进时承诺过的,企业投资时所看中的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一系列优势不复存在或被额外增加的成本冲抵,投资者对企业的后续发展不甚乐观。
(五)龙头少。无论生产企业还是外贸企业,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和带动能力,能够在全省、全国或某个行业叫得响的企业少之又少。就以各地外贸公司而言,本应成为当地外贸出口的领头羊,目前无论是从出口量,还是资金实力,以及出口品种来说,都难当大任。如宜丰外贸作为做得相对较好的外贸企业,尽管2005年出口量达932万美元,但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对宜丰本地的一些出口量较大且需要垫付的资金量稍大的产品,就无法为其代理出口,生产企业只有通过外地外贸企业代理出口,万载的烟花、上高的木工机械等都是如此。
(六)市场窄。××市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韩,对其依赖程度在60%以上,对东盟、非洲、拉美、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大,例如对于东盟这一拥有5亿人口的市场,在中国与东盟建立10+1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从2005年7月开始7000余种产品开始全面降税进程,但至今为止××仅有一家企业申请签发了一份form e证书,缺乏主动利用关税优惠开拓市场的意识。出口市场过度集中,隐含着潜在风险。随着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国际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加剧,尤其是美欧等对中国反倾销立案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使中国产品的出口阻力不断增大,对××出口也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2005年纺织服装、节日灯、食品及与食品接触的商品等,由于欧美等国设限以及相关产品的风险警示措施而受到了明显影响,仅服装一项降幅就近20%。同时,涉及知识产权的争端和技术壁垒也呈递增之势,例如美国2005年7月开始的对木地板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337调查,将对××竹木制品出口美国产生负面影响。而欧盟的鞋类调查,也将或多或少对即将投产的上高裕盛有所影响。这种市场面窄、市场过度集中的架构必将加大外贸出口的不稳定性,将削弱抵御出口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市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三、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政策资源,完善外贸出口的促进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把外贸出口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以政府资源的整合形成一套适应外贸出口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外贸出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保护好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目前××的口岸服务体系残缺不全,要充分发挥检验检疫、外管等现有机构的积极作用,并抓好出口中介机构建设,构筑相应的物流服务体系,以便捷的物流运输服务大大降低出口企业的外运成本,努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要加大宣传出口退税新机制,打消地方政府对出口的顾虑。要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扶持出口的政策,综合运用技改贴息、出口信保补贴、科技富民强县支持、出口研发资金支持、出口名牌支持资金、出国参展补贴、交易会摊位、配额等各种政策手段,大力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及时消化出口退税下调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出口成本上升的压力。
(二)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人才和劳动力服务。“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积极探索“外语+专业+技能”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企业培养既懂外语外贸、又懂wto规则的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是多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政府相关领导、外经贸主管部门、重点出口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是wto有关知识、国际贸易规则和外语小语种的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选送到国内外机构和大学进行进修,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与本地高等院校合作,发展与外贸相关的专业,为××乃至全国培养外贸人才;三是大力引进具有外贸新型知识的优秀人才;四是鼓励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五是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人才市场作用,建立劳动力资源和企业需求数据库,以现有职业培训中心和各类职业学校、技术学校为依托,大力开展劳动力职业定向培训,帮助企业对新聘劳动力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专业技能,并从思想观念上予以引导,破除小农经济思想。
(三)统筹资源型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应把政务环境资源打造为××最大的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以低成本、高效能的服务引进外向型企业,争取成为企业的世界经济地图的核心。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出口产业资源,依托××现有的禽类加工、肉类加工、机床、有机食品、烟花、竹木制品等产业基础,促进企业之间基于产业技术链、供应链等关系的分工合作,提高群内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整体的竞争力,实现产业板块化、基地化,为××外贸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要让自然资源的使用利益最大化,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重点发展资源利用率高、增值大的企业,避免对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就以竹木资源而言,半成品、粗加工形式的企业应慎重引进和发展,而对一些耗材量少、增值率高的成品企业则应大力发展,同时限制原木原竹及半成品的流出,并采取灵活政策保证深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在限额内优先确保高附加值产品及成品企业的原料。
(四)大力开拓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目前,市场过于集中的弊端,造成了企业恶性竞争、压价出口和重复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在巩固与扩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市场的同时,应多方面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大力开拓非洲、拉丁美洲、东盟国家、俄罗斯等市场,争取更大的贸易空间,而且这些新兴市场活力充沛,增长潜能巨大,外贸需求强劲,这对外贸市场扩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从而增强外贸发展的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曼谷协定》、cepa等区域性优惠措施,有针对性地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对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农副产品和传统工艺小商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机械设备比较符合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
(五)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构建以自营进出口企业为主体、专业外贸公司代理为补充的对外贸易格局,加快培育、做大做强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主体。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建立自己的出口生产基地,鼓励企业搞好技术、市场和产品创新,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促使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出口型龙头企业。同时,加大宣传新《外贸法》,鼓励和支持一批有条件的自然人从事国际贸易,大力培育和引进优秀外贸人才,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培育新的出口亮点,实现贸易与实业的紧密结合。从政策扶持、出国参展、出口信用保险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实现外贸经营主体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
(六)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培育优势出口产业,不断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传统产品的质量与档次,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名牌产品。要坚持“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烟花爆竹、竹木制品、机电等传统出口产品档次,大力开发有机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重视改善产品生产环境、技术标准、加工工艺及生产管理过程,努力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对出口名牌企业在资金、贸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推进技术、质量认证工作,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充分依托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把特色产业区块作为我市重要的出口基地,如上高机床、万载有机食品、宜丰铜鼓的竹木制品等,逐步实现出口产品基地化。
(七)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密切相关,没有利用外资的大发展,就没有外贸出口的良好业绩。在扶持民营企业自营出口启动内力的同时,要注重强化外力作用,加大对生产型、出口型外资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出口型企业不仅吸引外资,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税收,而且他们普遍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可以弥补市内企业进出口工作的弱项,从而扩大外贸出口规模。所以,对出口型企业(如上高裕盛)的引资要有所侧重,努力增强外贸出口的后劲。
(八)建立和完善外贸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努力扩大出口信贷规模,积极探索抵押、质押、打包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研究并采取灵活的外贸金融支持方式,努力发展适合××外贸运行特点的金融业务产品。例如,加大质押贷款力度,采用比照出口退税方式,外经贸、财政、国税密切配合,通过出具质押证明,统一合理调度使用质押贷款,缓解部分重点出口企业资金不足。
(九)大力引导企业利用好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工具。充分利用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政策,并借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出台对出口信用保险倾斜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以拓展国际市场,防范国际贸易风险,疏通出口企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动出口信用体系建设和融资担保业务的开展,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扩大中小出口企业融资渠道。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是银行针对出口企业的真实出口业绩和确定的国外应收帐款余额提供的一种信用贷款,其收汇风险得到保障,在融资方面更加便利。二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开发客户资源。依靠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掌握的国外买家的风险调查评估,帮助企业准确选择贸易对象,在确保收汇低风险的情况下,大胆采取更加灵活的竞争手段,如采用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等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延长付款期限、降低付款担保条件等灵活付款方式,不断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三是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化解收汇风险。企业一旦遇到出口贸易损失,可以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损失补偿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确保出口企业健康发展。
(十)加快出口预警机制建设。学习并有效利用国际经济规则,重视研究国际市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外贸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要针对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日益增多的实际,抓紧建立“两反一保”的预警机制,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努力帮助企业强化这方面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努力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能力。可组织外经贸、外管、检验检疫以及其它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贸易壁垒的主要问题及趋势,加强对大宗、重要、敏感出口商品的预警,及时发布信息,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加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和监测体系,逐步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机制。(
第三篇: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
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第五篇: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市公证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扬州市司法局
阚肖虹
陈健
公证制度是国家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稳定社会经济、民事流转秩序,预防纠纷,制止违法行为,减少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公证制度作为一项国家重要的法律制度,在保障民事权利平等实现、衡平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证需求日益增加,公证业务已从恢复之初的涉外、民事公证,发展到现在国内民事、国内经济、涉外民事、涉外经济四大类近百种。
2002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公证法》的颁布,公证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扬州为例,全市办理各类公证的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均达5万件以上(见下表)。
然而,从全市公证队伍看,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发展,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见下表)。
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公证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公证员队伍的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2008年为例,全市共办理各类公证52088件,公证员人均办证数量达到了1370件,比1995年上升了2.7倍。公证机构设臵一般是一个地区一家,各地公证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严重缺少的问题,公证人员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公证事业的发展。据分析,公证员队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制约因素:
一是体制制约公证队伍发展。江苏省有50%的公证机构已经进行事业体制改革,这些公证机构集中在苏南地区,而苏中、苏北地区公证机构多数是行政性质。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中公证人员多数为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这样的机构招录人员都需经人事部门审批,同时也受核定编制数量的限制。目前,各地人事部门严格控制公务员、事业人员的招录数量,导致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进人难,加上公证队伍因离、退休、疾病自然减员,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员,缺人现象加剧。行政性质的体制已严重地制约了公证员队伍的发展。
二是单一的准入条件限制了公证队伍发展。在1991年以前,公证员资格由省司法厅任命。1991年以后由司法部组织全国公证员资格统一考试,考核合格人员可获得公证员资格。从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后,司法部决定公证员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的人员中选任,提高了公证员队伍准入门坎。单一的准入条件致使加入公证员队伍的人寥寥无几。按照《公证法》第十九条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可以担任公证员。《公证法》该项规定却至今没有得到贯彻实施。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限制了公证队伍发展。由于公证体制不顺而产生的机制不畅,公证机构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他行政部门相比较低,激励机制与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相比没有职业的吸引力。经公证机构多年培养,在考取司法职业资格后,仍然选择离开公证处,致使公证队伍发展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2008年起,公务员实行津补贴规范后,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绩效不挂钩,没有合理的工资、激励机制保障,公证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工作质量和理论调研的质量难以提高不可避免。目前,最高检察院出台《关于公证员出具公证书有重大失实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作出了司法解释,公证员出具的公证文书若存在重大失实,需承担相关刑事责任。公证员责任进一步加重,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更加严重的挫伤。以我市为例,有一区公证处实行津补贴规范后,全处2008年公证业务收费比前一年下降了50%。
四是人才流失制约公证队伍发展。近几年来,由于行政体制下,公证体制既是“公证员”又是“公务员”的现有情形,有一批公证员先后因提拔、流动等,均已调任其他行政机关的领导和中层干部职务。仅以我市一公证处为例,中、高级公证员先后调离的有7人。同时,又因为公证机构严格实行公证错证追究制度,加重公证员个人的责任,个别公证员感到工作压力大,选择辞职,离开了公证员队伍。
五是严格审批约束了非正式用工的发展途径。在公证人员发展困难的情况下,有的行政性质的公证机构通过自主招收社会上的大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人员作为临时用工人员,从中培养和发掘人才,发展公证辅助人员,通过司法考试以后,经过实习一定时间,发展为公证员。但是,从2009年起,有些市对非正式用工进行严格管理,致使这样的渠道也被杜绝。如扬州市委组织部和人事局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非正式用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扬人通[2009]5号),要求从2009年1月7日起各单位不得擅自使用非正式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的,由有关单位提出申请,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分别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报市分管领导审定。
针对公证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推动公证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公证队伍建设认识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认识到公证队伍必须要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们实现公证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公证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公证员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公证员的发展和素质关系到公证业的发展和繁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公证业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要明确公证队伍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水平,切实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公证工作的社会责任,是当前我们公证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结合当前公证工作实际,就新时期、新阶段公证队伍自身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方法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努力造就一支“坚持信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公证队伍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适应当前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形势。
三要理清公证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以促进民商事活动有序进行、参与社会生活管理和社会秩序构建为工作重点和价值追求,公证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作为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法治力量,我们要针对公证职能作用进一步理清公证队伍建设的思路,要注重对公证员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用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促进执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崇高、责任意识强烈、工作认真严谨,只有公证员具备高素质,才能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优质公证法律服务。在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公证行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公证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使广大公证员认可“真实、合法、客观、公正”职业理念和道德标准,使之成为公证员奋斗的信仰追求,心甘情愿去遵守、维护、捍卫。
公证队伍建设是公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使公证队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一)以推进公证改革为契机,增强公证队伍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解决队伍发展问题,打破制约队伍发展的瓶颈是关键,认真学习贯彻《公证法》、《公务员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方案》等法律和政策,积极推动三项工作:一是积极推动公证机构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事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的人、财、物政策要求,对其实施监督、指导,改革行政体制下公证体制既是“公证员”又是“公务员”的现状。二是积极推动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主动与人事部门联系,采取选调、面向社会招聘、聘用等有效措施扩大公证队伍,启动考核批准公证员资格的程序。加大对现有公证人员的继续培训力度,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掘才人、集聚人才方面进行长远规划,为公证工作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准备人才支持。三是积极推动理论和实务调研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公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指导各公证机构制定调研课题、研发公证业务项目、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等,增强公证行业整体发展、管理、创新、完善的能力。
(二)以拓展业务领域为核心,增强公证人员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自觉地将公证工作臵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发挥公证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证工作的地位。一是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动公证机构积极与农村经济部门、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搭建基层公证法律服务平台,发展基层公证工作联络员网络,定期或不定期派发公证法律服务小组下基层等措施为“三农”工作服务,拓展农村的拍卖、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公证业务。二是服务经济建设。积极指导各公证机构按照服务经济“保增长,促发展”和“双千百日”活动的要求,主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工商、经济管理等部门协调,指导公证处、公证人员进一步开拓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和企业股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合同公证。三是服务改善民生。不断改进公证机构、公证人员的作风、提高效率、热情服务,积极办理继承、遗嘱、赠与、遗赠扶养协议、赡养、夫妻财产约定、事实收养、民事协议等各类民事公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四是服务“平安建设”和“法制建设”。积极办理证据保全、提存、拆迁安臵、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合同、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等公证事项,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公证人员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同时,开展公证法律援助工作。
(三)以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为主题,增强公证的社会公信力
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方法,不断完善“两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证质量和社会公信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公证机构内部监管体系。要继续深入开展“公证质量建设年”活动,加强对公证员进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指导和监督公证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运用排查、分析、检查、整改等手段,切实提高公证质量。二是建立网络办证和管理体系。按照省司法厅的部署,建立公证信息平台及网络化办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公证机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规范接待、受理、审查、出证程序,实现流程控制、科学管理,提高公证员办证效率。三是完善公证质量检查、考评体系。提高公证质量在公证员“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中所占的比重,综合考核科学评价公证员的绩效,及时通报,反馈公证质量存在的问题,狠抓整改,确保公证办证准确率。
(四)以争先创优活动为抓手,增强执业形象的社会影响力
广泛宣传公证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发挥的作用,扩大执业形象的社会影响。一是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推行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改善办公条件,亮化窗口形象,积极培养管理规范、业务发展、队伍优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品牌公证处。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信念、精通业务、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骨干公证员。二是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认真执行法律服务群众满意率调查制度,倡导诚信服务,落实便民、公开、高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对公证法律服务的满意度。完善公证投诉,错证查处机制,并建立健全行政处罚与行业惩戒相协调的惩处机制。严格禁止公证行业不正当竞争。三是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多形式开展公证业宣传工作,引导公证处、公证人员将公证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向基层延伸,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通过法律咨询、办理公证、送法下乡等业务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公证知识、典型案例、公证工作成果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通过公证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校:蒋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