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溪镇十一五的总结

时间:2019-05-13 16: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溪镇十一五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溪镇十一五的总结》。

第一篇:张溪镇十一五的总结

张溪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

“十二五”工作谋划

从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时期,是张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承接产业转移重要机遇,借助中部崛起政策,立足全县的功能定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结我镇“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和明年工作,要坚持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功能定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新阶段。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张溪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干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烟叶、毛竹、苗木、养殖等四大产业为抓手,克服并镇带来的重重困难,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积极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效推动了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全镇经济总量明显提升。预计到年底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5亿元,年增长18%;财政收入超720万元,年增长30.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亿元,年增长20%;招商引资突破3000万元,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年增长1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以发展烟叶、毛竹、苗木、养殖等四大产业为抓手,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烟叶种植从无到有,2010年全镇烟叶种植面积已达3700亩;落实了林权改革,山上以发展毛竹为主导,毛竹丰产林已超12000多亩;培育绿化苗木种植户36户,总面积超1400亩。渔业、螃蟹、黄鳝、龙虾等养殖蓬勃兴起;年出栏生猪1.1万余头,销售水禽100余万只。目前正在东湖圩筹建标准化蛋鸭养殖小区,争取把张溪打造成蛋鸭生产加工基地。五年来,农业专业化组织发展迅速,全镇相继成立了土桥烟叶生产、东湖农机、梅树亭蚕桑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土桥烟叶生产合作社被省农委授予省级示范合作社。

3、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服装皮件加工、建材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鼓励全民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创办了农民工创业园,积极培育个体企业。经过五年发展,已涌现出如润阳服装、世宏塑业、玉雪粮油、舜盛新材料、龙山矿业、宏俊钢构、百兴水泥、强力建材、振泰新材料等规模以上企业十余家,大小皮件加工厂二十多家,个体工商户更是数不胜数。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完成了张溪镇总体规划和镇区控制性规划,为全镇新农村建设开了好局。“十一五”全面完成了农村公路“村村通”项目,新建“村村通”水泥路118公里;完成了土桥、梅树亭、东湖、葛仙铺、阳山等村投资1200余万元的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了复兴圩、白联圩、联盟圩土地复垦项目和塔石圩、六联圩、东湖圩14000亩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完成了9座小

(一)、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了“渡改桥”项目,新建生产性用桥5座,近两公里。

5、集镇新区建设正式启动。根据镇区1平方公里的控规,启动了集镇新区的建设。目前已投资800万元,完成了政务区征地任务,部分办公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态移民工程、商住区开发拆迁、新区道路建设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6、民生工程扎实开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了城乡低保制度和特困群众救助机制,实施 “夕阳红计划”;白石等十个村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顺利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人心,农业政策性保险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有条不紊,汽车、彩电等下乡活动蓬勃展开……完成了长畈毛岭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避让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扎实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始终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为抓,积极构建三级维稳网络,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化了矛盾,打击了犯罪,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为主题,以提升位次为目标,走绿色、生态、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农业兴镇”的发展战略,为把张溪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思路

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为主题,全面实施“生态立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农业兴镇”的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126”工程(打造一个旅游休闲基地,实现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形成六大经济发展区)为主线,提高产业优势,不断拓展城镇框架,改善我镇投资环境,实现工业强镇目标,争取综合实力在全县乡镇排位进入前五。

(三)、至2015年末发展目标

1、实现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2000万元;

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达到8000元;

4、人口自然增长率6‰左右。

(四)、主要任务

根据《张溪镇总体规划》中长期目标,“十二五”张溪经济发展要以镇区为核心,以殷查公路和楼洋公路为发展轴,打造一个旅游休闲基地,建设六个经济发展区,实现财政收入大幅提升,争取把张溪建设成为东至重要的实力城镇、活力城镇、魅力城镇。

——一个旅游休闲基地就是依托升金湖生态湿地资源,发展环升金湖科考、生态观光旅游,建设休闲、度假接待中心;

——“十二五”末,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 ——六个经济发展区是指将镇域经济建设按重点划分成六大功能区:

---烟叶发展区,以土桥、葛仙铺、阳山、梅树亭、塔石、东湖、汪坡为主,向周边辐射;

---生态绿色食品种养区,沿升金湖岸线发展多个养殖小区,沿X014线发展多个特色种养合作社;

---林业经济发展区,在山区和丘陵低岗突出毛竹、园林绿化、食用菌种植;---建材集中区,以集合百兴水泥、页岩砖生产、石灰石加工等资源发展新型节能建材;

---工业集中区,沿公路线发展服装、箱包、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小区;

---立足张溪主镇区和原坦埠、白笏、汪坡三个副镇区,发展集镇商贸区。

三、2011年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以加强党的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为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实现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3.87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900万元,增长30%;招商引资完成 3000万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工作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做好明年各项工作:

1、农业方面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构建现代农业为重点,推动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把张溪建成农业重镇,打造成东至乃至池州城区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1)、稳定优质粮油棉种植。继续稳定粮油棉种植面积,着力打造粮食生产重点乡镇,培育30个粮食生产大户,让土地向大户集中,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加强良种推广与良法配套。推广高产高效等先进集成技术,重点推广抛秧、轻简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插秧、机械化烘干等农技、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推行农技农机专业化服务。鼓励和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施大米及其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免淘、营养、绿色大米新产品。

(2)、继续做好烟叶、苗木、毛竹生产。

继续把烟叶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突出烟叶发展区建设,着力扶持土桥、葛仙铺、梅树亭、阳山、汪坡、塔石、东湖等村百亩烟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争取2011年底,全镇烟叶种植达4000亩。

在东部山区村构建林业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毛竹、园林和食用菌种植。以大地园林绿化公司为龙头,以培育基地和大户为抓手,积极发展苗木生产,使苗木种植实现超常规发展,突破5000亩。在全镇20万亩山场上,坚持适竹宜竹的原则,建设林竹工业原料林基地,大力发展林竹产业化。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激发老百姓从事毛竹、苗木生产积极性。

(3)、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

围绕市场,发展高效农业,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本,重点开发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东至乃至池州城区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东湖、六联、塔石等圩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产品种植,建立特色种植基地。确定以陶公菊业公司为龙头,实行订单农业,发展榨菜、菊花种植;以皖江现代农业公司为依托,引进大棚蔬菜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在长畈、蓝水等村凭借山区独特的小气候,发展香菇、毛木耳等食用菌种植。山岗丘陵地区可以主动接受卢氏瓜子公司辐射,发展野葫芦等中药材种植。

依托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增加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不断推进农业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4)、依靠丰富水资源,发展水禽养殖。

充分发挥环升金湖的水面优势,明年底建设1至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不断提高渔业养殖效益,发展特色养殖,积极扩大螃蟹、黄蟮、龙虾人工养殖规模,构建升金湖河蟹养殖板块,争取明年末特色水产养殖达到2000亩以上,水产产值达到4000万元。在沿湖、低洼处发展鸭、鹅等水禽养殖,以创办东湖圩标准化蛋鸭养殖小区为依托,逐步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现代生产经营体系,形成水禽养殖区域化、产业化特色。坚持突出生态特色,打绿色牌;突出管理特色,打质量牌;突出物种特色,打珍稀牌;突出产地特色,打原生态牌,逐步树立张溪品牌,提升张溪养殖品位。

(5)、培育畜禽养殖基地。

通过能人带头、示范带动,培育养殖大户,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在关键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化技术,走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之路。沿殷查线、楼洋路发展3至5个特色养殖基地,利用山场、草地发展如林下土鸡、黑猪、野鸡、牛羊等养殖;在湖滩地发展东流水牛、山羊养殖。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培育扶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进市场,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6)、构筑农业保障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域河湖堤防建设标准,对千亩以上圩口进行技改加固,提高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和农业抵御突发自然灾害能力。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避灾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对规模化种养基地农户的培训。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部门职能。

2、工业方面

依托我镇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劳力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抢抓产业承接先机,大力培植建材新材料、服装箱包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1)、营造氛围,强力招商。以全民创业为基础,强化发展工业意识,营造重视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走低碳、减碳和汇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杜绝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驻,利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主动招商、强力招商,积极吸收服装箱包加工、现代农业企业落户张溪。

(2)、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借国家推行建筑节能之机,依托百兴水泥、联强建材企业,发展节能建材特色园;借助农民工创业园优惠政策,以盘活闲置资产为重点,沿殷查、楼洋路发展服装、箱包、农副产品加工,逐步形成特色工业集中区。力争明年底,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超6家,工业产值达2亿元,对财政贡献率达50%以上。(3)、优化发展环境。树立亲商、安商、富商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全民创业提供平台,搞好落户企业服务工作。对投资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领导全程跟踪,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企业能引得进、留得住、成长快。

3、旅游业

2011年我们要顺应旅游消费升级大趋势,彰显自然生态与佛教文化两大特色,培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原生态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升金湖、大历山旅游资源,突出升金湖品牌,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把张溪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的旅游休闲基地,彰显魅力城镇。

一要将旅游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科学规划,突出升金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同时加大宣传和对外推介力度,不求大而全,务求实效。二要利用张溪名优特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叫响旅游。如塔里麦鱼、升金湖水产品;龙网、端午划龙船、磨盘灯等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三要突出重点,开发精品游。利用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串起沿湖人文、自然景观,开发湿地科考游,张家滩人文一日游,在白笏副镇区新建休闲度假接待中心。四要深入开展“农家乐”示范创建活动,以“农家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兴办“农家乐”,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镇村建设

采取“一主三副”战略,建设集镇商贸区,开发张溪集镇新区,完善规范老商业区,不断发展汪坡、白笏、坦埠三个集镇商贸区。以镇区为中心,中心村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树立国道沿线活力重镇的窗口形象。

(1)、加快镇区建设。张溪作为中心镇,镇区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稳步推进”的要求,完善镇区基础设施,扩大总体规模,塑造个性特色。

一要强力推进政务新区建设,启动商住区和教育区规划,完成生态移民点建设项目,迅速拉开镇区框架。重点是建成政务新区,按照规划将镇政府和镇直单位全部搬进新区办公;其次是整合教育资源,将四所完中合并为一,在三荣组汪坡方向征地140亩,建成新张溪中学和中心小学,将张溪小学改造成镇区幼儿园;开发商品房,建成商住区,集聚人气,打造集镇新形象。

二要对水、电、路等管网的进行升级改造。按照规划建好供水、供电、排污设施,重点是完成冬青路和蔷薇路建设,构建集镇环形通道,对殷查线镇区段进行拓宽改道(即从新河上再建一桥,接张溪庙到政务区,穿山连通五丰公路)。

三要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夯实城镇经济基础,吸引农民落户镇区,发展二、三产业。沿政务区一侧东向征地200余亩,进行“五通一平”,吸引社会资金或引进有实力企业建造标准化厂房,创办服装皮件加工园,为镇区居民提供充裕的就业岗位。

四要加强镇区和副镇区镇容镇貌管理,狠抓街道卫生环境治理,规范经营秩序,提升城镇品位。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居住人口超过1万人。不断完善镇区功能,健全商贸门类,扩大镇区规模,改善集镇投资、就业和居住环境,把张溪主副镇区建设成为宜人适住城镇。

(2)、推进中心村的规划落实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要乡村道路升级改造和危桥改造,新建桥梁,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继续推进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向大自然村、旅游点、产业聚集区、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农场、林场等延伸。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使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快沼气等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行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形成比较完善的电网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三级垃圾处理模式。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取把张溪建成池州新农村示范村镇。

(3)、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一要依托现有优势,大打“升金湖”品牌,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按照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步伐。二要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提升生态文化内涵。三要加强生态宜居和城镇建设。在全镇范围内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全面实施城乡清洁行动,把张溪打造成生态宜居村镇。

(4)、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农民文化、健身活动场所的建设。二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个私经济,帮助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多渠道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三是采取“一事一议”和“以奖代补”的等办法,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老村庄改造和农村宅基地复垦,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耕地总量,为镇村发展预留空间。四是继续扩大民生工程覆盖面,完善农村养老机制,关注弱势群体;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工程,稳步增加农民收入,让人民普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组织和保障

1、加大维稳综治信访工作力度,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充分发挥维稳联动中心的作用,化解各类矛盾,促进人民和谐,力争信访量大幅下降。二是切实加强镇联防工作。以群众利益无小事,抓稳定就是抓发展促和谐的理念,结合张溪实际和综治维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经常分析和排查不稳定因素,全面掌握各种情况,消化矛盾,打击犯罪,尤其是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2、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举措。镇党委将按“两推一选”和“直推直选”的方式,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后备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工作;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把镇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六好党委”、“五好党组织”,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落实者。

(五)、突出重点,做好明年的重点工作。

(1)、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完成中心区建设,积极启动商住区和教育区规划。

(2)、完成冬青路和蔷薇路建设,构建集镇环形通道。(3)、完成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4)、做好水库、圩口的除险加固工作。

(5)、完成“村村通”工程水泥路建设任务,为“十二五”奠定基层。

(6)、完成梅树亭村外廖组渡改桥建设任务。(7)、完成生态移民建设项目。(8)、完成敬老院扩建任务。

(9)、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振工业经济。

中共张溪镇委员会 张溪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天台镇十一五规划总结

天台镇“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和“十二五”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一五”计划 执行情况及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安排,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截止2009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0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329.6万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比2005年增加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元,比2005年增加 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实施了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00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形式了林业、油茶、铁观音茶叶、药材四个特色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开始起步,以矿业开发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用型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逐步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汽车运输物流、医疗器械贸易产业逐步成为镇域主体财源。

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09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 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8户,在推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共引进晶品贸易、晟泽生物科技、宜兴生物科技等“总部经济”3个,实现税收600多万元,引进方正电机、欣宏机械、裕丰冶金、顺达电子厂、荣利源服装厂、万志宇电子厂、萍宇电子厂等一批企业落户区工业园和天台集镇。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浙江、福建、广东为核心的招商区域。四年来,全镇实际利用镇外资金4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在镇财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协调交通、水利、发改委、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跑资金,要项目。一是全新修乡道、村道65公里,村村通公路达到92%,并新建了桥梁8座,解决了群众行路行车难的问题。二是向上争取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对鱼龙小

(一)型水库坝体进行除险加固,并从镇财政拿出30多万元对鱼龙渠道及其他各村非鱼龙渠道进行维修;三是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20万元新建了2226平方米的天台镇卫生院住院部,提高了我镇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四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新建了天台山敬老院和天台光荣院院舍,建筑面积分别为1800多平方米和1300多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天台中学、天台小学两幢主体教学楼,投资近30万元兴建了流田小学教学楼改造工程,筹资47万元建设天台山中学学生宿舍工程和筹资40万

元建设的天台山中心小学综合楼,均已投入使用。五是协助全镇的各中小学化解了380多万元的普九债务。六是新建沼气池500座。完成了塘溪、流田等4个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总的说来,“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工业立镇、项目强镇、科教兴镇”战略,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 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东中西互拉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为后发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产业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和对贫困地区政策性扶持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我镇天台镇位于宜春市袁州区西部边陲,与“五乡一市”相邻相连(东与飞剑潭、慈化;西与萍乡东源乡;南与竹亭、辽市;北

与水江相连),系袁州区的西北经济、文化中心集镇。“十一五”以来,我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抓经济、促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驾驭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这为我镇在“十二五”期间抢占发展机遇,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镇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先进地区、周边发达镇区相比,我镇在经济增长质量、支柱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一是镇域经济增长速度慢,镇域可用财力不足,调控能力弱,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占比小、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集群效应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财政贡献率低。

三是税源结构不均衡,工业型、生产型企业少,支柱产业没有形成,较大的、相对稳定的税源少;地税收入偏低,镇级财政收入不足。

四是发展经济意识不足。干部群众思想懒散,观念陈旧,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

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问题,我镇必须立足镇域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

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力加速镇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提速、增效、进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第三产业规模化和环境生态化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统筹兼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天台”。

二、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全面推进镇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规模化和环境生态化建设,促进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工业立镇”战略,以顺达电子厂为龙头,大力发展生产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项目兴镇”战略,以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民营经济上档次、扩规模。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和谐天台。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升,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6

取得进展;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和谐天台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指标是:

全镇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一产1.4亿元、二产4.4亿元、三产1.7亿元,比重调整为19:58:23。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递增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年均递增11.5%。

城镇化水平达到34.6%。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5%。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 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产业化水平。

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强化基地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培育一批种养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组织和企业,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高水平、高档次发展,积极研究龙头与基地、农户接轨机制,带动产业升级。重点支持建设以双洪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种植业,谋划和运作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项目。

深化主导产业建设。畜牧产业,以猪、羊养殖为主,适度规模养殖为重点,不断调整畜禽品种结构,到“十二五”末全镇猪饲养量达到 万口,羊饲养量达到1万只,同时不断加大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力度,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蔬菜产业,以大棚蔬菜为主攻方向,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林果产业,围绕“一大四小”工程实施,加强林木管护,保护工程效果,加快林果后续产业谋划运作,抓好重点种植区域的规模发展,到 “十二五”末,优质果品面积达到5000亩。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按照构建节约型、高效型、稳定型农业发展思路,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抓住国家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类农业开发项目,加大农业投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抓好农业设施、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工作,保鲜储运和科学饲养技术,依靠科技改造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强化农民职业培训、农业信息、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工程建设,完善畜禽防疫检疫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服务专业化、系列化。

(二)坚持“工业立镇”,推进工业化进程

大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和园区推动,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发展由弱到强的跨越,形成支柱产业,迅速提升工业经济总量。

加强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坚持“立镇工业化”,突出抓好创业园区规划,完成创业园区内道路建设和水电配套工程,努力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引导同连行业企业主相关配套产业集中片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努力打造袁州区西北部经济集聚区,增强园区的带动效应,到“十二五”未,入园企业达20家。

培植建设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以区工业园区为依托,扩大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项目。通过培植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发挥其在资

本运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骨干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塑造知名品牌企业,促使全镇工业化进程健康推进。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导向,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壮大服务业规模,加快推进现代规模服务业。

壮大物流业规模。以“三水线”公路为纽带,逐步扩大我镇人流、物流量,构建起联通宜春城区、萍乡、周边乡镇商贸物流格局。立足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城镇专业商贸市场,积极引导流通业功能结构、网络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初步实现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物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产业化政策和投资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梯次推进的大项目。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将重点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不断加大生产型项目的投资比重,提高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抓好拟投资2亿元的集镇新区建设和投资1亿元的铁观音茶叶基地建设。

完善项目招商机制。突出抓好能源、电子产品加工、医药物流、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招商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促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要继续实行领导包联责任制,加快项目进度,确保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医药物流、电子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项目的运作和实施,力争每年完成1个投资上千万元、3个投资上百万元的项目,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亿元以上,持续稳定地拉动镇域经济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建设和发展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惠农政策,建立健全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提高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水平,稳步解决低收入群众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认真搞好乡村整体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活跃农村文化,改善落后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文明生态村 11

建设,创造和谐宜居环境。到“十二五”期末,全镇50%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十二五”期间,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按照中心镇要求,坚持新旧集镇一体化发展;立足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潜在优势,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力,全力建设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环境优美的新集镇,逐步将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科技发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型中心镇。坚持产业兴镇,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以业兴城、以城拓业”。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城镇社区建设,提升城镇发展活力。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聚集,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集镇人口比例。“十一五”末,全镇城镇化率要达到30%。

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完善交通、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全镇路网、电网、通信电视网络建设,注重网络设施功能的发挥和提升,为物资、信息、电力传输提供方便、快捷的载体。公路建设,重点是构建网状硬化道路格局,提高乡村道路与三水线干线的关联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完成集镇新区道路建设,迎宾大道建设,实现村村通道路硬化全面完

工。通讯产业,重点强化干线网络建设,扩大装机容量,拓展农村用户,积极发展以家庭为主的互联网络终端用户。进一步扩大农村覆盖面。电力事业,完成城镇电网改造,进一步提升供电能力和质量。

加快发展科教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巩固普九教育成果,继续调整小学布局,整合办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研究制定和认真落实科技人才的各种激励政策,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艺术资源,营造具有天台城特色文化氛围,加大对文化公用事业的扶持力度,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文化、体育设施陈旧和严重不足的状况,开展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文体事业,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场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推进体育事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配套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城乡群众对卫生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医疗和医药市场,合理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

设,稳定和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有效防治各类传染性疾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5年建立起适应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层次分明的卫生服务体系。提倡优生优育,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改善基层服务条件,加快建立健全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服务体系,巩固低生育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与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的落实,并做好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优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广泛开辟就业、再就业渠道,努力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五、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创新

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以提高政府绩效为核心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运行机制,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四项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行政执法行为,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加强

机关效能建设,实施行政公开,继续推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行政监督机制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服务项目、服务客商、服务发展的水平。

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编制、集中支付管理、政府统一采购等财政改革,建立严格、科学、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保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天台城镇 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明显增强,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高效、清洁、可持续”的生产和发展方式,倡导“节俭、绿色”的文明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严格整顿矿业秩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一大四小”等项目工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保护生态植被。“十二五”末,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5%,依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强化环保监测,改善环境质量,抓好废物、废液、废气的无害化处理。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规范社会行为,强化诚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安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增强基层组织排调能力,推进依法治访进程,狠抓信访苗头排查化解,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第三篇:里砦镇十一五总结

强力促转型齐心谋跨越

切实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步伐

里砦镇党委书记史鹏

里砦镇政府镇长贾永伟

一、概况

里砦镇位于翼城县西北边境,距县城7 公里,境域东与王庄乡、唐兴镇相接,南与南唐乡相连,西与曲沃县交界,北与襄汾县、浮山县相望。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18 个行政村,6800户,29024口人。工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交通、市场、资金、管理等条件十分优越,可进入性和便利性日益增强,具有较大的发展地域优势。多年来,国家政策倾斜,通过流域治理、引水解困、水土保持、等多项工程的措施,使里砦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里砦镇人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十一五”时期的这五年,是里砦镇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9〃8”溃坝事故的“毁灭性”打击,全镇上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迎难而上-1-

变思路、砥砺奋进求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保持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狠抓林果畜,强力促转型,推进小城镇,实现大跨越”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全镇经济又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截止2010年末,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8795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5841万元,营业收入达到18191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4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1元。

经济林建设全县领先。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把经济林建设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采取抓园区上档升级,抓辐射星火燎原的方式,在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经济林,扎实推进“一带两区三大片”建设。即:以老官庄,东、西午寄、北石、西沟等五村为重点的沿线经济林带;以神沟、塔儿山两山治理区和北续开发区;以里砦、感军、张桥为主的里砦片;以开化、北续为主的上韩片;以唐城、天马为主的东汉片。尤其是去冬今春,全镇新栽经济林面积已达1万余亩,提前实现一年建成万亩园的目标,多次在全县观摩检查评比中拔得头筹。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们按照“面向市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的原则,以养殖园区为抓手,狠抓了品种改良,科学养殖等技术,有力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以富华奶牛养殖为标志,全镇共形成万头猪场两个,百头猪场35个,肉牛养殖厂1个,奶牛养殖厂1个,形成六大规模化养殖园区。畜牧业产值达到900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养殖业已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近日,大众饲料有限公司百万只无公害蛋鸡孵化基地又落户我镇,为我镇畜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调产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以水利设施较好的张桥、吉比、感军、唐城、东续等村为重点,扩大各类蔬菜大棚面积,使我镇蔬菜产量达到2000余万斤,新增棉花、药材种植面积1000余亩,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20余万元。以吉比村小麦优种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四大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依托,全镇共竞标回32000亩的优种小麦补贴项目和1000亩的优种繁育项目,使开发区进一步形成了区域种植优势和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形成了规模效益。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来,我们多方筹集资金,以“四化四改六通五个一”为目标,加快建设进度,13个行政村已顺利通过了省、市新农村建设的达标验收,还有5个村就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特别是老官庄村新农村建设,多次代表市、县接受领导检查观摩,成为全省标杆村、先进村、示范村。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五年来,我们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

上项目、争资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批夯实发展后劲的工程竣工投入使用,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对里砦、感军、开化、老官庄、东西午寄、北史、神沟、北续等村进行了综合开发,加快了我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步伐,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配合县水利局对我镇的饮用水进行了氟水改造、自来水管网改造,使全镇安全水用户达到90%以上。

2、交通建设实现跨跃式发展。我们配合县交通局对我镇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神河线投资1100万元,涉及我镇感军、里砦、西角、北续、闫强、神沟六村共10公里,与此同时,其他村也自力更生,多方筹措资金对通村道路、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使我镇通村道路、村内道路得到了明显改善。

3、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我们积极实行城镇西扩战略,在里砦村西新拓宽24米的道路400米,为我镇小城镇建设预留了发展的空间,使我镇小城镇建设更具发展潜力,功能更趋完善。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被确定为“全省转型示范镇”,为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我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额度之大,历史上前所未有。随着镇政府综

合办公大楼、计生服务大楼、里砦卫生院门诊楼、里砦客运站、天马完小教学楼、里砦中学餐厅、宿舍楼、镇大门以及各村的休闲文化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工程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我镇的办公、就医、教学、休闲等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四、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们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把群众所想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政策落实,抓资金投入,抓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1、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我们认真执行国家政策规定,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直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合作医疗、五保、低保、80岁以上老人养老救助等补贴奖励资金全部兑现,落实到位,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养老等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发展生产的劲头进一步增强。

2、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奖抚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了收费项目,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抚助政策,采取公平、公正、公开评议等方式,在全镇评选出计划生育家庭户,把奖励扶助金及时发放到位。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倡导少生快富奔小康思想,切实转变了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

3、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加强,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年来,我们始终牢固树立“抓安全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私挖盗采行为,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投入大量资金,定点守候,站卡检查,流动巡查。同时,建立健全了安全网络,重点抓了非煤矿山、交通、医院、学校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了我镇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引深“平安里砦”创建活动,全镇社会治安明显改善,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残联、民政、人民武装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出色的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里砦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将以击鼓奋进的士气,跃起争先的勇气,勇往直前的锐气,目标同向,上下同心,干群同力,振奋精神,踏实苦干,奋力开创全镇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繁荣、美丽、和谐宜居的新里砦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

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四个第一”发展理念,致力实现“四个打造”战略目标,立足平定实际,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工作思路,全镇上下精诚团结,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团结一致,狠抓“六六工程”及十三个重点项目落实。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和2010年工作任务,实现了我镇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五年来,全镇各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2.7 %;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财政总收入1780.8万元,同比增长12.6%。国税完成638.1万元,同比增长96.8%,荣获全市第一名;地税完成582.7万元,同比增长26%;农业两税完成112万元,同比增长148.9%,非税收入完成467万元,同比增长 8%,各项税费分别超额完成任务。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5年来,共引进项目39个,其中化州市绿色生命公司投资1亿多元,已成功开发出多个绿色中药产品;化州市立华矿业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年上税额逐年上升,2010年上税达300万元;粤能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80多万元;岭下阳坑石场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50 多万元;化州市新强建筑材料公司投资600多万元现已成功投产,预计投产后年上税将达100万元。

2、工业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1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101.7%。蓬利工业园区计划开发面积3000亩,现已开发面积1000亩。并成功引进15间企业进入园区落户,其中投资200多万元的蓬利灯饰厂、投资300万元的蓬利加油站、投资180万元的鸿利矿业公司、投资150万元的刨花厂、投资100万元的蓬利磨粉厂、投资70万元的蓬利制衣厂以及投资50万元的蓬利沙砖厂等一批上规模企业已相继投入生产运营。蓬利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魅力,加快转型升级,为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我镇扎实推进广东省中心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镇规划进一步扩大。实施“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四区联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的模式,成功开发东门垅、宝塘坡、竹根围、福善车、清草滩、白甲坡、樟木湾等小区。相继引入平定、京华、福临、方圆、丽霆、鹏兴、南海、建勇等一批房地产公司,对土地实施储备管理,集约开发。五年来新征土地700余亩,拆迁安置农户350户近1500人,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2.3平方公里提高到5.8平方公里,街道由5年前的12条增加到现在的38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7个,其中电梯公寓5座,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1.7万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二是旧城改造取得新突破。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先引进京华商贸房地产公司投资3900万元兴建高19层,集商贸、住宅一体化的化北地标性建筑——京华商贸城;福临房地产公司投资8600万元,兴建四幢高18层的花园公寓;方圆房地产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四幢高八层的高尚住宅楼。2010年8月份,又引进南海房产开发公司成功落实征地60多亩,抓住“三旧”改造契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即将启动建设环城北路。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实现平定人民盼望多年的愿望。三是城镇品位显著提升。举全镇之力投入400多万元建成粤西镇级规模最大的影剧院;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从东门桥到镇政府1200米的沿江防洪大堤;投入120多万元实施街道硬底化建设;投入200万元对平定客运站实行升级改造;投入90多万元建成垃圾处理场;投入70多万元普及街道路灯安装。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圩镇事务管理所。加强了城监、园林、环卫、路灯、消防等城镇管理,深入开展“城 乡清洁”工程整治,对街道市容市貌和市场摆卖秩序进行了重点治理,有效杜绝了圩镇赃、乱、差现象,大大提升了城镇品位。截止2010年底止,全镇城区街道实现了亮化和美化。四是镇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我镇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商贸、餐饮、旅业等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支持壮大原来的服务业基础上,又相继引进800万元新建东城、中泰、富美三家商贸宾馆,各种商贸活动繁忙,车流、人流、物流繁荣兴旺,第三产业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8%.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五年来,我镇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建成了1.6万亩化橘红种植、1.2万亩蚕桑种植、7万亩速生林种植、5千亩南药种植、3千亩香蕉种植以及3千亩水产养殖等“五种一养”基地。农业购销渠道不断畅通,尤其是化橘红产品畅销国内外,自2009年我市举办首届“中国(化州)化橘红洽谈会”以来,化橘红更是名扬四海,外地客商纷纷进来洽谈收购及合作事宜,产品供不应求。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3585元,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生产组织化日趋提高。五年来全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农村经济合作社市场交易额达1亿多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以化橘红种植合作社为龙 4 头的农民合作社已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橘红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引领我镇农业向纵深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2006年仅有红榄大坝一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基础上,现已发展了大坡、大岭、塘岸、山口坡、岭下、马力和蓬利粤桂新村等10个新农村。其中,岭下、马力和蓬利等村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蓬利粤桂新村新征地80亩,按照“宜居宜商、居住商贸一体化”的标准规划,致力构建两广开展边贸活动新平台,增强两广商贸活动和交流合作,推动两广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全镇推进新农村工作提供了很好示范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59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硬底化乡村公路138公里,乡道硬底化通达率100%;修建陂坝5座,维修水利13公里,改造电网150千米,程控电话普及率100%。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更加文明稳定。

——农村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村两委主职双述职双汇报制度”、“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等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春节前基本完成了2011年“两委”换届工作任务,两委换届平稳过渡,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率达95%以上,农村 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镇委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健全学习制度,促进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的迅速形成。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镇委因人善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胆任用 “双带”能力强的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对镇直部门的用人也打破论资排辈以及条条框框陋习,建立 “善于发展者上、不善于发展者让、阻碍发展者下”的用人机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有为必有位”的政绩观,使全镇上下紧密团结、充满生机活力。

——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五年来,镇委、镇政府落实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促使各项工作有布置、有管理、有落实,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落实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镇实行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捆绑,按岗定责,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创业干事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确保了干部工资福利足额定时发放。

——建立村情档案制度。全体镇村干部按照驻村工作责任制,对所包片的村(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干部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也为镇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投入900多万元完成全镇23间面上小学教学楼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圣古中学学生 饭堂,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平定中学科学楼;2010年全镇上大专本科分数线学生108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高考任务。中考升化一中64人,升茂名一中4人,名列全市第三名。小考升化一中22人,连续五年名列全市第一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区文化全面开花,影剧院大型文艺节目不断上演,社区网健康发展,农家书屋全面普及,农村文化广场扎实推进,2010年购买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成功举办了茂名市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化州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中,我镇拔河项目勇夺全市冠军,全镇金牌总数、综合成绩荣获全市第四名。

——农民健康更加保障。全镇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卫生站建设有效推进,“一村一站”全面普及。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的平定卫生院综合大楼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解决。

——惠农工程深入民心。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种粮直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

——社会各项事业同步推进。“十一五”以来,镇直机关部门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服务;计生办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 7 入管理,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双到”帮扶工作卓有成效,“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普及,殡改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再续辉煌,连续16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征兵任务。战胜了“克格比、派比安和灿都”等自然灾害,全面夺取了救灾复产工作胜利。我镇在2009年召开了万人现场执法大会基础上,2010年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治安监控系统,在全镇人口集中路段共安装了32个电子监控视频,加大了治安监控打击力度,有效打击和遏制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使全年治安发案率明显下降。同时,全镇切实开展大下访、大排查活动,确保平定社会大局稳定,全镇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这是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里,请让我再次代表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向一贯关心支持我镇各项事业发展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一是农副产品购销渠道不畅,深加工产业链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 8 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还不够,矿产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三是镇级执政资源短缺,镇级政府难以运转。四是是农村集体经济依薄弱。五是信访维稳工作还待加强。

----“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设想

镇委、镇政府 “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化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四个第一”、“四个打造”的宏伟目标,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我镇财政收入、城镇面积、城镇人口分别增加三分之一的“三个跨越”,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奋斗目标是: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6.5亿元,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年增长5%;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年增长8%。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全镇上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五中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各项工作全局,凝心聚力谋好局,奋勇争先开好头,鼓足实劲迈好步,把工业做大,农业做强,第三产业做优,为实现我镇“十二 五”计划目标打好基础。围绕以上目标任务,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五个坚持、五个着力”:

一、坚持“两园一带”为载体,着力壮大工业企业经济。全镇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以赴抓招商,一心一意为招商。以“两园一带”(蓬利工业园、山口坡工业园和S285线工业带)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作用,着力把工业经济做大。一是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制度。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发展是落后,发展太慢也是落后的理念,集中精神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同时抓好城镇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保洁工程,营造宜居宜商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继续抓好蓬利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三通一平”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园区魅力,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发挥园区经济辐射力;千方百计重新盘活山口坡工业园区,使该园区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三是建设S285线翰堂至新华工业带,在巩固现有的工业企业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一批无污染、效益好的企业落户该工业带,推动我镇经济长足发展。四是发展壮大钛矿产业。加大依法采矿、治矿力度,理顺矿农关系,促使钛矿资源得到依法有序开采。五是支持发展竹木器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手工编织企业,树立自主品牌,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坚持“五种一养”为统领,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民生为本,着力抓好惠民工程。要把民生事业作为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建设“五区一线”产业带。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益为基础,扎实推动农业“五区一线”进程。以绿色生命公司为中心,以积田、马力、旺垌、低坡、陆赠、翰堂、那宾、蓬利等村委会为辐射,建设2万亩化橘红生产区;以下双为中心,以香山、东岸、上双、岭下、大车、旺竹为辐射建设万亩南药生产区;以水田、坡地为主,全镇建设3万亩蚕桑生产区;以山岭丘地为主,全镇建设7万亩速生丰产林生产区;以低洼鱼塘为主,建设万亩水产养殖区。以化橘红长廊为依托,建设千亩化橘红产业线。以此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农业集中连片开发,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探索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三统一”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化橘红产业为龙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抓住保洁工程实施契机,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生活品位,重点建好蓬利粤桂新村、马力新村和那宾少数民族新村示范点,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三、坚持城镇建设为中心,着力谋划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实施 “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建设战略”。四区联动,全方位扩充,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城乡一体新格局。要举全镇人民之力,集全镇人民之智,成全镇人民之业。紧紧抓住X620绕镇改线工程建设契机,高标准规划樟木湾小区建设,致力打造平定城南新景。全面开发白甲坡小区、青草滩小区和那文生态小区。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区面积扩大三分之

一、城区人口增加三分之一的目标。

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全面完成S285线平定至合江、县道那岭线和县道新西线公路扩改进程,启动X620绕镇改线工程,五年内再新建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40公里以上。规划建设平文线和平播线经平定圩路段的改线工作,全面改造环城北路建设,努力建设平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三是加快推进公寓式住宅楼建设。全面建成京华商贸城、福临花园和方圆商住楼群,改善人居环境,更新经营城市理念,发挥圩镇事务所职能,不断提高平定城镇品位。

四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加强客运站管理和加快货运站场建设。探索开发特色旅游业和建设平定特色商业步行街,增强中心镇商贸集聚能力,推动平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四、坚持以稳定为重,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各项中心工作要围绕“七抓七确保” 扎实开展,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确保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茂名市一类镇水平;二是抓好殡改工作,确保稳步推进,决不挂黄牌;三是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化农业布局和林业改革,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抓好“双到”帮 12 扶工作,确保贫困村早日本康致富。五是抓好抓好人大、政协以及工、青、妇、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确保各种作用发挥明显;六是抓好科教文体卫工作,推动“五六”普法教育,确保全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七是抓好群众矛盾的化解工作,逐渐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信访机制,坚定不移地落实信访包案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契机,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年,在继续全力推进十三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以下“十件民生实事”。

1、全面启动X620线绕镇改线项目建设;

2、实施县道新(新华)西(西山)线扩改项目建设;

3、实施县道那(那务)岭(岭下)线扩改项目建设;

4、加快推进蓬利粤桂新村建设项目建设;

5、动工建设环城北路改造项目;

6、高位推进樟木湾小区开发项目建设;

7、新植化橘红3000亩项目;

8、新植南药2000亩项目;

9、实施农业宗合开发5000亩项目建设;

10、筹建望宝玲饮水项目。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单位;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贴身”服务,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转变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禁超标配备公务用车,严禁公款旅游。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和完善首问负责制,加大机关作风测评力度,促进机关作风好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强与政协的沟通和协商,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重大事项要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征求群众意见。

——健全惩防体系。深入贯彻《廉政准则》,切实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加强 14 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强化干部管理。以村级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村级两委干部配置,重点配强村支部书记。全镇进一步健全绩效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决不让默默奉献的老实人吃亏,决不让碌碌无为的钻营者得到好处。加强镇干部管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强化镇中层干部职能,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促进全镇各部门工作平衡发展。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目标实现,重在落实。加快平定镇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全镇人民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平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枫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规划

枫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一、基本情况分析

枫溪办事处成立于2005年,辖区范围包括五个村(坚固、燎原、曲尺、湘江、栗塘)、两个社区(七斗冲、枫溪港),面积近21.5平方公里,省道S211线和株洲市城市快速还道贯穿其中。目前,枫溪的经济以农业、私营企业为主,休闲餐饮业刚刚起步,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人员杂、管理弱的特征,上半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600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80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85万元;完成国地两税230万元。董家段高科园、区行政中心、市农科所等重点项目工程落户枫溪,金湖生态园落户栗塘村、芙蓉镇休闲餐饮业意向性落户湘江村等极具发展潜力休闲产业,加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南拓步伐,推进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使枫溪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立足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芦淞区二次创业和区委提出的“加快南拓步伐,建设芦淞工业新城”的战略目标,夯实基础设施,壮大产业聚群,完善功能配套,创建“区域投资环境的示范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科技创新的密集区、产业集群的孵化区”。

(二)发展目标

2006年—2010年期间,我们将努力打造一个集行政中心,商业、工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人口集中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枫溪生态城。

(三)发展战略

项目带动战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改制五三机械厂等工业企业,整合资源,引进投资商及发展商。

效益优先战略。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引进规模企业、优势企业,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产业效益;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发挥人才效益。

(四)发展重点

1、强化人才战略意识,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为确保枫溪发展强劲的动力,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走人才强区之路是十分必要、紧迫和重要的。

“十一五”期间,我办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重点抓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1)加强调研,出台措施。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日程,认真总结往年辖区内人才流动情况,加强调查研究,根据辖区现有人才状况及《2006—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引进紧缺人才规划和多种优惠政策。及时收集、整理人才工作资料,建立健全的人才工作档案。(2)广辟渠道,多方并举。一方面,通过人才区域内和区域外交流为手段,加强与兄弟单位、区直机关部门以及高科园之间的人才交流,让辖区内的人才得到多岗锻炼,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公开竞聘,逐步拿出部分岗位对社会进行招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优惠待遇,把人才吸引到办事处事业发展中来;其次,根据“十一五”期间发展需要,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上级部门人才政策和措施上的倾斜,多争取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到办事处工作;同时,积极引进紧缺人才。(3)多学多练,提高素质。一是抓好致富本领培训,利用远程教育、集中授课、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发展理念、技术知识带到辖区中来,提高辖区居民致富能力;二是抓好分类培养,针对发展的需要和辖区内人才的特点,利用各类行业协会,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养非公经济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抓好学历教育,积极与省、市委党校、各类专业技术学校联系,逐步送培一批机关工作人员,同时鼓励辖区居民积极完善学历教育,计划到2010年完成全体机关干部本科以上教育。

2、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经济要发展,道路要先行,道路是经济的血管,在“十一五”期间,办事处将致力于协调完善辖区内的道路建设及其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1)拉通“两横四纵”,构建环型交通网。“两横”即S211线的城市化拓宽及改造、新建沿江风光带;“四纵”为南环线、天池路、高新一路、高新二路,路路相通,构建环型交通路网,把董家段高科园、株洲县禄口经济开发区、建宁经济开发区连接成一个工业圈。办事处将集中力量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两横四纵”道路改造建设的协调工作,处理好施工部门与周边群众的纠纷矛盾,既保证群众利益又确保工程顺利,为枫溪的和谐发展打牢基础。(2)搞好基础建设,提供发展平台。“十一五”期间,计划

将在建宁大桥位置规划建设一处千吨级货运码头,为南部工业区的产品水路和陆路运输提供便利;完善道路网络配套的给排水、电力、通信、美化、绿化、亮化、合理布局公交站场、维护生态、构建生态型枫溪交通网络。(3)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好征地拆迁农村安置区,建设完善集中安置区2—3个集中、高档住宅区1—2个;配套技术学校、科研院校及幼

儿园等教育机构,消防、城管、治安等设施及机构。同时,加快配合区政府行政中心、烟草大楼、武警指挥中心、消防特警管理中心、盛世芙蓉休闲生态园、金湖山庄、国安山庄、天池公园、高科园产业大厦等重点配套项目的建设。(4)建好办公大楼,树立对外良好形象。在辖区坚固村选址30亩,建造一栋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办公楼,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保障枫溪快速高效的发展。

3、优化经济环境,招商引资,加快发展速度。

“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枫溪办事处辖区可以积极利用长、株、潭金三角的辐射效应,尽快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是凭借金三角发展平台吸引商资的重要保障,是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办事处将坚持“以制为纲,以人为本,以富为根”的原则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完成:(1)开展普遍教育,提高辖区人民素质。(2)严抓社会治安,增强辖区社会稳定。(3)争取优惠政策,提高辖区招商实力。(4)建立一套制度,规范辖区招商程序。(5)优化辖区自然环境,改善辖区面貌。(6)示范一批成功商家,增强辖区魅力。“十一五”期间,办事处将主要引进规模以上电力、机械制造企业,服饰加工及配套企业,健康食品企业,休闲餐饮产业及生态休闲产业。预计到2010年前,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休闲与餐饮等第三产业收入达到2亿元,接待量最高可达1万人/月,提供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3000个。

4、壮大产业,构建“一圈一带”,增强发展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壮大三大产业,一是服饰产业。引进国内外驰名品牌服饰企业,吸纳区域经济内服饰零散加工企业,在芦淞服饰加工园建立起加工、销售、物流、品牌为一体的服饰产业;二是健康食品产业。以太子奶、唐人神、红翻天、神农米业、好棒美等株洲本地企业为龙头,做大健康食品产业的盘子,并以此引进和吸纳一批具有潜在增长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全国知名食品产业,建立食品原料与食品加工相配套的健康食品产业;三是光机电加工产业。依托608研究所,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和五三机械厂不良资产剥离后,实行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市场运作,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企业,建立中小航空发动机及光机电一体化规模企业。同时,我们将构建“一圈二带”,把董家段高科园与周边区域形成一个工业圈;把S211沿线形成行政办公、餐饮休闲等为主导的城市主干道“经济带”,快速环道沿线形成以服饰加工、机械加工、光机电一体化的“工业带”。

三、“十一五”期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可能增加。一方面,随着株洲城市化进程和南拓步伐的推进,枫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将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可能日趋严峻。

(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可能增加。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将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群众素质与发展速度的矛盾可能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人们的观念也要随之更新、进步。枫溪办事处辖区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加上区域大环境所决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更新范围较窄,有可能出现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从而阻碍新经济的发展。

下载张溪镇十一五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溪镇十一五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枫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规划

    枫溪街道办事处“十一五”规划(2008~2010年)一、基本情况分析枫溪办事处成立于2005年,辖区范围包括五个村(坚固、燎原、曲尺、湘江、栗塘)、两个社区(七斗冲、枫溪港),面积近21.5平......

    和溪镇2011年度母亲节活动总结

    和溪镇2011年度母亲节活动总结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关爱母亲为荣,倡导温馨和谐平等健康的文明家庭,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母亲、尊重母亲、热爱母亲、珍爱生命的良好......

    白溪镇2011民主生活会总结

    白溪镇领导班子2011年民主生活会总结根据县纪委、组织部的文件要求,在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镇于9月29日上午在镇四楼党政会议室召开了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

    小厂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小厂镇基本情况小厂镇位于沽源县东南部,辖15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4500户,14600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小白线、南北走向的宝平线贯穿全镇,距北京260公里。......

    和溪镇简介

    和溪镇简介 和溪镇位居九龙江西溪源头的闽西南结合部,与龙岩、漳平、华安三县(市)毗邻,319国道、漳龙高速公路、龙厦铁路等穿境而过,是农村集市贸易的集散地,边贸历史长达600多年......

    十一五总结

    苍溪片区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苍溪片区在市局(中心)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

    十一五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一五”期间,面对开发区扩区增容、南部城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因素,开发区管委会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全......

    十一五总结

    十二五交通规划 前言 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