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情乡解”工作总结
凌云县开展“农情乡解”工作总结
在开展“农情乡解”活动中,我县着力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畅通民情渠道,破解信访工作难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和反映的问题,将矛盾纠纷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今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来访群众600多人次,受理信访案件11件,已办结8 件,正在办理3 件,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的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服务网络,打牢维稳基础
一是建立“四级”信访服务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我县在县、乡(镇)、村(社区)、屯四级分别建立了“农情乡解”服务机构,并将工作重心放在乡村两级。共设立村级“接访服务站”7个,设立屯级服务点14个、服务信息户25户。在调解工作中,村一级能够调处的立即由村级服务站调处;村一级不能调处或办理的由乡(镇)农情工作接待中心负责办理或调处。由于村级调解员都是由村里威望较高、责任心强、群众信任的村干、组干或者党员能人组成,大大强化了村一级的调处能力,调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一大批矛盾纠纷在村级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二是建立四张工作网网络,打牢维稳基础。首先是建立治安防控网。在县、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设立治安防控组,在村“农情乡解”服务站设立村治安联防队,在屯一级 设立治安防控员。治安防控员由村(社区)组干部、平安中心户、基干民兵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治安信息收集上报工作;其次是建立信访信息网。在县、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设立信访信息组,在村“农情乡解” 服务站设立信访信息队,在屯一级设立信访信息员,主要负责群众矛盾纠纷的排查和信访维稳信息的上报。第三是完善界分调解网。在县、乡(镇)设立“农情乡解”调解委员会,在村级设立村联解委员会,在屯一级设立联解员,主要负责调处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第四是完善为民服务网。在县、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中设立志愿服务组,在村“农情民意、乡村联解”服务站设立村志愿服务队,在屯一级设立志愿者,为孤弱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生活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维权帮助,为辖区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二、采取“五接访”,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定期接访。继续执行县四家班子领导接待人民群众来访日制度,县处级领导每月在县“接访服务中心”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1次,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每半个月面对面亲自接待上访群众1次,村(社区)级“接访服务站”由“农情乡解”联合调解委员会每周安排人员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今年以来,共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2次,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件次72人(次),现场办结2件,部门受理4起;各乡(镇)开展“乡镇党委书记大接访”8次,共接待群众来访300余人(次),现场解决2件,立案3件。二是现场接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 人组织各有关部门集中接待群众来访,解决突出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和乡镇书记大接访活动每个月各举行一次,县四家班子领导每个月下到挂点乡(镇)与乡(镇)领导共同接访1次以上。三是主动约访。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由相关部门领导采取主动打电话联系和书面邀请其当事人到接访服务中心或服务站,或者派人到其家中等方式,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协调解决,并采取进一步调查取证、现场勘察等方式方法,架起了相互理解、沟通和信任的桥梁,从而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带案下访。各级“农情乡解”服务机构每周一召开信访维稳信息专题办公会议,通报本辖区“农情民意”信息,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安排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带案走访当事人,进一步听取意见,核实情况,协商解决。并结合开展“巡回法庭”、“流动调解室”活动,加强对群众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五是跟踪回访。对已经调处的信访案件一律实行“回头看,跟踪服务”,查看信访问题是否处理到位,信访群众是否满意,信访人是否还有意见,是否引导上访者依法办事,避免信访案件的反弹和反复,同时尽力帮助信访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络和培养干部与信访群众之间的感情。
三、推行“五个结合”,探索联解新模式
一是把“农情乡解”活动与“农事村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事村办”服务平台,灵活开展工作,建立起 一支上联乡镇党委政府,下联村民小组,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多能型人才队伍。二是把“农情乡解”活动与“城乡互动,先锋同行”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县直职能部门与“接访服务站”所在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指导和参与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城镇党员的特长,通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服务承诺”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开展义工活动,为乡村群众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如县林业局与沙里乡那坝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结成共建对子,到目前为止,共指导和参与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3次,成功调解林权山界纠纷2起,互帮互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是把“农情乡解”活动与“书记大接访活动”结合起来。在总结“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项工作措施,规范接访工作程序,在乡(镇)推行乡(镇)党委书记接访工作制度,县乡(镇)联动,使接访活动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四是把“农情乡解”活动与县、乡(镇)、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信访维稳业务的培训,提高接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群众感觉到冤屈有处申、苦楚有处诉、事情有人管、问题有法解、矛盾有人化,及时发现问题,受理各种举报、投诉,及时调解纠纷,排解矛盾,化解情绪,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五是把“农情乡解”活动与边际联解相结合。继续把我县建立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联合协调机制工作先进经验扩展延伸到“农情乡解”工作中,实行边 际屯与屯联解、边际村与村联解、边际乡(镇)与乡(镇)联解,杜绝农情联解死角,确保民意在边际县、乡(镇)、村直通。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自开展“农情乡解”活动工作以来,全县的维稳工作逐步提升,涉众纠纷、重大疑难纠纷以及重点信访案件逐渐减少,但各种矛盾纠纷问题依然存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有创造性地开展“农情乡解”服务工作: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确保站点设施建设和村屯工作人员补贴到位;
二是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乡村两级工作人员处理问题、化解纠纷矛盾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及奖惩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级干部及村屯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五是在开展“一办三中心”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逻楼、下甲、朝里等3个乡(镇)中,整合信访、维稳、治安进入政策法规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调解服务。
第二篇:凌云县推行“农情乡解”工作情调研报告
凌云县推行“农情乡解”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凌云县委组织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是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一些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其“导火索”大多是从农村小纠纷引起。在各种矛盾交织的今天,尤其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不稳定因素叠加,农村维稳形势面临新的考验。为保障民情民意渠道畅通,群众关心和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中央和地方的各种政策部署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凌云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农情乡解”活动,畅通县、乡、村、屯、户五级信访渠道,把信访工作重心前移至村屯,畅通民意渠道,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从而探索建立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基本情况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北靠乐业县,东与河池市巴马、凤山两县接壤,西与田林县交界,是全国重点扶贫开发县和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份。全县辖3镇5 乡(其中4个瑶族乡)110 个村(社区),总人口20万,居住着壮、汉、瑶三个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33%、45.3%和21.7%。凌云县地处大石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口文化比较落后,整体素质不高。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学习田林县“农情民意,乡村联解”经验的基础上,全县推行了“农情乡解”活动。县委、县人民政府行文成立县、乡(镇)、村、屯四级中心、站、点,县“农情乡解”服务中心依托信访联席办、县维稳办开展工作;全县8个乡镇以“农事村办”为平台,以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农情乡解”服务中心;110个村(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屯设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服务点。2010年以来,全县信访总量为100 批次337 人次,同比分别下降6%和上升28.5%;其中,个体访22批次30 人次,同比下降42.1%和36.1%,集体访19 件257 人次,同比批次持平,人次上升40%,重访22批次112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7.6%和10.4%;来信59件,同比上升17.1%。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1次,共接待群众来访32 件次123 人次,其中县领导接待17 件82 人次,解释劝导1件,现场解决1件,部门受理l4件。各级中心站点积极开展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活动开展以来全县未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农情乡解”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情乡解”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的迅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在农村开展的一系列普法活动初显成效,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年提高,农村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呈多元化、复杂化和激烈化趋势。特别是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安臵、企业改制职工安臵、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工程款、涉法涉诉、村务财务管理、农村“三大纠纷”、环境污染、退役军人安臵、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选举问题、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明显增多,社会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加剧。历史遗留问题多而且复杂,协调难度大,时间跨度大,解决成本高,特别是信访群体里,有去北京、到南宁的,成批上过百色的,反映的问题特别复杂,解决难度大,许多旧的问题没来得及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呈现出信访总量不断攀升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农情乡解”无疑是一项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举措。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推行“农情乡解”,又是密切 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推行“农情乡解”活动,延伸 “县委书记大接访”、“乡镇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工作制度,开展公开大接访、约访、回访活动。在乡(镇)、农村党组织构建起与广大群众机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群众保持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保持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亲和力,搭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组织,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从而,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无疑为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农情乡解”工作成效
1、构建了机构,明确了责任。
经济要发展,社会稳定是前提,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农情乡解”机构建设中下了功夫。
(1)建立县“农情联解”服务中心。“农情联解”是我县一项强农惠农的新工作服务模式。为了把此项工作抓好抓落实,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情联解”服务中心,依托县信访联席办、县维稳办开展工作。明确接访、纠纷调处、宣传调研、督查、边际联谊等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合理依法依规调解群众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建立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各乡(镇)以“农事村办”为工作平台,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依托,从乡(镇)党委、政府、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国土、民政、农业、水利、林业和团委、妇联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农情乡解”服务中心,设有综合办公室、接访室、调解室等功能室,具体负责本乡(镇)各类接访活动的组织、一般信访案件的调处、办结案件的回访等工作。
(3)建立村级“农情联解”服务站。各村在人口集聚的村屯结合“农事村办”服务平台设立“农情联解”服务站,服务站成员由村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新农村指导员等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所覆盖村维稳信访案件的排查、汇总、上报和群众纠纷的调处、化解以及治安防控等工作。实现农村群众“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发、小病村里看、矛盾村里调、信息村里问、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七大工作目标。通过“农情联解”服务窗口,在农村基层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教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村治安防控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在信访、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4)建立“四张网”服务。一是治安防控网:各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中设立治安防控组,村“农情联解”服务站设立村治保会,在屯一级设立治安巡防员。二是信访信息网:各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中设立信访信息组,村“农情联解”服务站设立村信访信息队,在屯一级设立信访信息员。三是纠纷调解网:各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中设立“农情乡解”调解委员会,村“农情联解”服务站设立村调解委员会,在屯一级设立调解员。四是为民服务网:各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村“农情联解”服务站为辖区群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2、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拓宽“农情乡解”工作新思路。(1)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重点人员的稳控力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各乡(镇)“农情乡解”服务中心和村“农情联解”服务站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事件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调处,及时汇总上报,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始发阶段,切实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建立定期、不定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大对信访突出问题和影响社会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力度,把越级集体上访、赴邕进京、重信重访和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趋向性问题作为排查化解的重点。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对重点人员和重大信访案件建立台帐,实行“人盯人”、“人盯事”的稳控措施。
(2)深入开展“五接访”活动。
一是定期接访。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接待日”制度,每周星期一由一名县处级领导在县领导接访中心接访,接访县领导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随时接访。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半月接访”制度,各村级服务站由“农情联解”调解委员实行“周接访”制度,形成县、乡、村三级定点接访网络。
二是现场接访。定期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和“乡(镇)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及时解块突出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主动约访。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分别由有关领导采取主动打电话联系和书面邀请当事人到服务中心、服务站,以及亲自或者派人到当事人家中或现场等方式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调查取证,协调解决,架起了相互理解、沟通和信任的桥梁,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块。
四是干部下访。通过开展干部下访,变“群众上乡找干部”为“干部下村送服务”,一方面对已掌握的问题进行带案督办,带着问题下基层,查原因、找答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方面开展信访信息排查摸底,倾听群众诉求,了解基层民意民情。对于一些较大复杂的案件,落实领导责任,努力把问题解块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五是跟踪回访。对即将处理和已经处理的问题一律实行“回头看,跟踪服务”,查看信访问题是否处理到位,信访群众是否满意,信访群众是否还有意见,避免信访案件的反弹和反复,同时尽力帮助信访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进干部与信访群众之间的感情。
(3)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对突出的信访问题严格落实“五个一”(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和“六包”(包接待、包协调、包督办、包落实、包稳定、包劝返)措施。如在处理东风社区群众与水泥有限公司的山权纠纷案件中,通过包案落实责任后,经协调处理,平息了这起时间跨度长、涉及人数多、调处难度大的信访件。
(4)密切党群关系,切实为民办实事,改善民生。“农情乡解”活动的开展,架起了党群干群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党群关系,畅通党员干部与群众交心谈心的通道,切实为群众排民情、解民忧。如逻楼镇陇棍村61岁的邹如庭老人向陇棍村“农情联解”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反映,由于其年老体弱,无儿无女,生活困难,希望能够享受五保待遇,住进敬老院,安度晚年。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及时向逻楼镇服务中心汇报,镇及时向县民政局打报告,经核实后,办相关手续入住镇敬老院,保障了他的晚年生活。
(5)落实主要领导责任制,促进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强调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是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认真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做好组织、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工作,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其他领导成员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认真抓好维稳工作任务,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6)严格执行三项承诺制度。
一是执行首问负责承诺制度。对于第一个接待群众来访的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做好来访记录、登记造册和处理工作。对于能当时处理的,立即给予处理答复;对于需移交相关部门处理的,接待人员负责联系移交,并把办理情况反馈给当事人。
二是限期办结承诺制度。对于受理的案件,都在一定期限内办结。一般案件办结期限为一个月时间;重要复杂案件不超过三个月时间;因特殊情况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都向当事人说明情况。
三是执行责任追究承诺制度。对于不依照有关规定、不认真及时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作风粗暴,激化矛盾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给被揭发人或者单位的;不及时处理造成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等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对有责任的人给予责任追究。
三、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县“农情联解”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尚未落实。我县以凌办发„2009‟36号文件印发了《凌云县“农情联解”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机构,办法措施和要求等,一年多来“农情联解”中心工作依托县信访联席办、县维稳办开展工作,“农情联解”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由于我县办公场地紧缺,未能集中统一办公,办公设施也未能落实。
(二)“农情联解”经费不足。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农情联解”活动开展以来,各级都没有落实专项活动经费,使活动开展困难。
(三)“农情联解”人员不足。“农情联解”服务中心、服务站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致使活动有时运转不够正常。
以上三点困难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农情乡解”中心,未能在体制上真正确立下来,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要在体制上设立“农情联解”中心,有机构编制、有人员、有集中统一的办公场所、有财政预算经费;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农情乡解”是一项活动,是工作机制创新,应该是隶属于某个部门的一项工作内容,因此人、财、物、办公场所没有必要统一安排和落实。
二是从客观上说,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经费保障难度大。尽管“农情乡解”工作是一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沟通社情民意的新举措,但是,客观上难以在人、财、物、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落实,只能树立勤政为民,敬业奉献精神,兼职做好“农情乡解”工作。
四、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县乡“农情联解”中心体制。“农情联解”中心尚属一种松散型的联合组织机构,起到协调沟通、接访、调解等作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沟通社情民意的桥梁纽带,是当今国情、区情、县情所需,应该及时单独挂牌成立或挂靠到相关部门,落实办公场所、抽调或选调人员集中办公、落实专门办公经费,使“农情乡解”工作有序开展。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形成集中解决信访的突出问题、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加强涉及“农情乡解”工作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县委组织部、政法委、财政、信访、综治、维稳部门以及一些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人员的调配、财力的支持、法律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职能作用,共同关心、关注“农情乡解”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联调联解机制,促进“农情乡解”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建立健全“农情乡解”工作问责。严格执行首问负责承诺制度、限期办结承诺制度和责任追究承诺制度。对违反以上制度的人员严格问责。同时,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情乡解”一系列工作制度,让工作有序运行。
(四)加强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农情乡解”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密切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有一批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干部。因此必须强化队伍建设,不仅要有人办事,而且要会办事,耐心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篇:XXX县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深化“农情乡解”
XXX完善便民服务网络深化“农情乡解”
今年以来,XXX积极完善乡、村、屯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深化“农情乡解”工作,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截至目前,全县共接待群众来访2.9万多人次,受理群众反映问题1.1万多件,已解决1万件,办结率达91.98%,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950件。
乡镇搭台,完善办理机制。乡镇从乡直单位中抽调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组成服务队伍,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负责办理涉农各项事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接访首问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把便民中心打造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综合服务平台。
村级主打,落实办理事务。村“两委”骨干承担主办人的责任,负责接收群众咨询、代理群众办事、落实政府各项农村工作政策、调处矛盾纠纷;村级无法办理办结的,收集并向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上交,统一办理,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提高效率。
屯级协调,做好前期安排。以各自然屯的规模和分布情况为依据,设置屯级代办员,并由屯干协调做好召集群众、动员教育、提供信息、屯级集中办理等工作。同时,还试行代办员固定补贴制度,由财政给予屯级代办员每人每月80元的补贴,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篇:2011年农情工作总结
2011年农情工作总结
2011年农情工作根据县农委的总体安排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紧紧围绕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努力转变工作方式,更新工作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现将全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按市局要求,按时调查填报《重庆市农情调度月历》报表,截止12月10日,已上报市农委固定农情表格214张,其中蔬菜生产供市情况实行月报制,对播栽进度、收割进度、实行周报制,对大春苗情实行旬报制,上报故陵、人和、路阳三个基点乡镇农业部生产进度情况固定表格10张。上报数据做到了及时、准确,并基本与农经、统计报表数据相吻合。
二是和撰写相关文字材料,紧紧围绕农情、灾情、政情、民情和商情(“五情”),积极深入田间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全年撰写上报农情调度月历文字材料60篇,上报其它文字材料159篇,被市农委信息中心采用16条,上报材料做到了及时、准确,并基本与农经、统计报表数据相吻合。
三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全年向县委办公室、县委宣传部舆情科、县府办网络科、县委办信息科、县府办网络科、市农业局办公室4个部门报送政务信息,全年报送工作做到了及时准确,信息量较大。截止12月1日,报县委办公室党务信息53期53条,报县委办信息科信息42期288条,市农业局办公室信息条,县委办舆情科信息 40期 98条、县府办网络科288条。向
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报送市场热点信息42期。
四是认真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1、及时更新《云阳农业信息网》。紧紧围绕农业局工作重点,及时做好云阳农业信息网的信息采编工作。截止12月10日,全年发布信息238条,累计发布量达到3857条,中国种植业信息网采用云阳农业信息96 条,重庆市农情周报采用云阳农业信息10条,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网采用云阳农业信息238条(其中信息联播种 104条,信息快报38条)。
2、认真开展了农产品市场行情的调查和发布工作。落实专人在富正农贸市场每日定时开展粮油、水果、农资、蔬菜、水产品和禽肉蛋六大类近300个品种的农产品价格行情调查,经分析整理后及时在网上进行发布。截止12月1日共调查220天,上报47405条次。
3、完成了2010年云阳县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报送。
5、投入主要精力,完成了农业部安排的2008年至2011年分品种面积总产单产的县级种植业数据库建设任务,成为与县统计局共享的种植业基础数据。
第五篇:农情简报
农情简报(2011)第9期
发布时间:2011-7-1作者:昌吉州农业局 责任编辑:张军 点击:19 来源:昌吉州农业信息服务中
心
农情简报
2011年第9期2011年6月30日
提要 ◇昌吉州召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会
◇自治州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三夏”准备工作
◇昌吉州召开小麦新品种引进研发现场观摩会
===============
昌吉州召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会
6月29日,自治州召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会,落实“新疆精神”总结交流各县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会上,各县市、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部门领导、乡镇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现场观摩了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部分县市、乡镇和合作社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州农业局局长马建新就自治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成就、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及今后的主要举措做大会发言。
州党委常委李铁明参加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李铁明指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截止今年4月底,全州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已达886家,注册资金6.6亿元,最大的合作社注册资金已达5000万元。全州加入合作社的农民4万多户,有65%以上的农民与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体。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了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存在着发展不够、规范不够、扶持不够、品牌意识不够的问题。
李铁明要求,要切实把促进合作社规模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也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自身力量,通过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壮大自已。在具体工作中,各县市要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土地流转上不要搞强迫命令,确保不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要坚持自愿原则,鼓励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开创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局面,为在全疆率先实现农物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还有副州长斯德克•苏里堂别克,州党委副秘书长杨有曾、政府副秘书长陈勇等。(州农业信息中心 蒋宁)自治州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三夏”准备工作
当前,夏粮收获在即,全州以夏管、夏收、夏种为主的“三夏”各项工作安排有序,各级农业工作者厉兵秣马,时刻准备迎战“三夏”。
“三夏”进展情况 今年夏粮作物中小麦267.2万亩、大麦4.2万亩、夏收豆类5.4万亩。为确保农业丰产丰收,我州各级农业部门及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三夏”工作上来,加强协调服务和指导,狠抓抗灾防灾综合措施的落实,确保“三夏”工作任务的落实。目前我州大面积农作物苗情长势较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7月4日左右全州小麦将由西向东开镰收割。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三夏”工作督察力度。根据州党委、政府“三夏”工作安排部署,州农业局、各县市农业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充分配合,形成“三夏”会战的强大合力。州农业局积极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测产验收,督促检查各县市“三夏”工作安排部署情况,落实夏收、夏管及复播任务,扎实做好“三夏”各项工作。
(二)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抓好田间管理。“三夏”期间是夏收作物后期管理和各种秋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州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大“三夏”工作技术指导力度,各县市积极把握当前抓田管、夺丰收的关键时期,加大农作物夏季田间管理力度,加强病虫害测报和综合防治,确保大面积农作物高产高效对水肥的需求。
(三)精心准备,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各县市积极准备,及早算好机地平衡帐,合理调配作业区域,把能够调得到、用得上的动力机械都利用好,创造条件保持满负荷运转,做到成熟一片、集中收获一片,确保夏收全面、均衡、有效开展。预计收获高峰期全州日均收割面积在15万亩左右。
(四)切实提高复种效益,优化调整复播种植结构。各县市积极做好复播计划,按照全州复播50万亩的计划,积极调整复播结构,引导农民多种市场需求量大、有订单保证、效益高的作物,扩大复播油葵、蔬菜、鲜食玉米的面积。西三县市、园区复播油葵任务在7月15日前完成,东三县市复播油葵任务在7月10日前完成,8月10日前全部复播工作结束。
(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切实整顿“三夏”农资市场。为配合三夏工作,各级农业执法部门认真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事件,确保复播工作的有
序开展。4-6月,州、县市两级农业执法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88人次,检查市场、企业营销铺面255家,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10起。(州农业局生产园艺科 田荣燕)
昌吉州召开小麦新品种引进研发现场观摩会
6月26-27日,州农业局组织召开了小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会议邀请了新疆农大、农科院、农垦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种业企业负责人及各县(市、园区)农业局领导、种子站站长共30余人参加观摩会,州农业局局长马建新、副局长贾文明、州种子站站长徐介等相关领导参会。会议期间,现场观摩了昌吉园区200亩小麦滴灌栽培高产示范田、新疆金天山公司种植的万亩滴灌小麦种子田、新疆九禾种业种植的300亩小麦原种田、昌吉州种子站种植的50亩冬小麦试验示范田、金天山公司和九禾种业种植的小麦穗行穗系圃,还观摩了吉木莎尔县、奇台县、108团等地的小麦滴灌高产示范和品种展示田。
经专家鉴评观摩认为,我州在小麦品种研发引进、示范和良繁体系建设上取得很大成绩。现已形成新冬17、18、22号为主体,新冬32、33号、中优206、中麦175等优质高产品种为搭配的优良品种区域布局,亩产600-700公斤的品种体系,春麦以新春6、11、12号为主体,新春26、29、30号后备的亩产500-600公斤的优质高产体系,一批有苗头品种正在崭露头角。小麦高产优质滴灌技术攻关初见成效,今年我州小麦滴灌面积达到81.8万亩,占今年小麦播种面积的30%。目前小麦长势整体较好,预计今年全州小麦平均单产可达400公斤以上,其中滴灌小麦可达470公斤。
会议客观分析我州小麦产业形势、并提出务实建议。专家、企业代表和业项目负责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小麦新品种引进、示范的成果和经验,对以主管部门搭台、科研部门参与、种子企业唱戏这种促进新品种引进与展示的方式给予肯定,对进一步做好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提出了建议。
局长马建新对我州新品种引进工作进行了客观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要求。他强调这次开会目的是通过把自治区和兵团专家、管理部门和部分有研发能力的小麦种子企业组织起来,共同为今后推广品种进行鉴评,筛选主推品种、良种补贴品种,将我州种业水平、良种繁育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层次。“十二五”期间,全州小麦平均亩产达500公斤,滴灌化100%、良种化100%、包衣100%、机械化100%。通过“三个一”工程即小麦要一万亩连片达到500公斤、一千亩连片达到600公斤、一百亩连片达到700公斤,促进小麦优质高产。
副局长贾文明对新品种的展示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要求:各县市要进一步做好新品种展示工作,逐步建立州、县、乡三级种子新品种展示网络,大力推广新品种,提高自育品种的占有率,新品
种展示要与企业相衔接,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相配合,既满足当前生产要求又为种植结构调整准备后备品种,确定与品种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筛选适宜当地良种补贴品种。(州种子管理站 刘怀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