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上半年全州经济商务工作进展情
黄经商委[2011]103号
黄南州经商委
关于2011年上半年全州经济商务工作进展情
况及下半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州委:
根据安排,现将今年上半年全州经济和商务工作进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年初以来,全州工业和商务工作面对预防通胀、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与发展背景的挑战,克服黄河来水偏少,电力生产不足的困难。加强运行调控,保持了工业和商务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实现了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8.24%,实现工业增加值6.89亿元,同比增长2.33%。主要产品发电量39.6亿kwh,同比少发1.99亿kwh,下降4.78%;生产铝锭7365吨,同比减少868吨,下降10.5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76亿元,同比增长6.94%,产销率101.16%。二是消费品零售快速增长,主要商品市场供应稳定。上半年全州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7亿元,同比增长26.6%。三是开放融入继续扩大,招商引资资金到位良好。截止6月底,实际到位招商引资额4.4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63%。四是死亡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年初以来,全州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8起,受伤5人,死亡10人。事故死亡占省下达13人控制指标的76.9%。其中:交通事故死亡4人,占省控11人死亡指标的36.4%,工矿商贸企业死亡6人,为省控2人死亡指标的2倍。上半年,全州虽然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但进入5月份以来,死亡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年初以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综合协调,促进工业平稳运行。一是及早研判宏观形势对我州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加强协调,稳定铝业生产电价,确保了铝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入6月以来,加大电解铝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金源铝业完成了剩余74台电解槽的拆除,中亚铝业完成了原同仁铝业120台电解槽拆
除,我州85千安以下落后电解铝全部退出了生产。三是组织开展20万吨电解铝产业升级改造项目选址调查等前期工作,与青海中亚铝业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为20万吨铝产业升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四是编制完成了工业、能源、电网、特色加工业、商务、供销社、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品油、安全生产九个“十二五” 发展规划,列入州政府“十二五”规划论证的工业和能源发展两个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
(二)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扶持优势产业发展。一是安排下拨州级工业发展基金40万元,对粮油加工、热贡艺术品制作等项目进行扶持。二是组织申报各类扶持资金项目18个。现已争取到位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省级扶持资金440万元。三是加强特色产品外销工作。绿草原肉食品公司、启龙牧场等企业已在上海、深圳、新疆、甘肃、山东、四川以及西宁市设立了5个牛羊肉系列产品、4个有机牦牛酸奶产品经销点。同时,还组织我州有机牛羊肉、乳制品、唐卡等特色产品进驻“北京青海之窗”展示展销,扩大我州特色产品知名度。
(三)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会展活动。按时完成了2011年“青洽会”布展和会展工作,落实签约项目20个,签约额20.2亿元,圆满完成了“青洽会”各项工作。组织热贡画院、启龙牧场等企业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青海商品大集”会展活动,会展期间销售产品15万元,签订供货协议50万元。
(四)认真落实惠民措施,促进扩大消费。一是继续开展“家
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活动。1—6月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841台(件),实现销售额855.19万元,审核兑付10辆以旧换新汽车财政补贴17.6万元。二是申报了2011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取得了省商务厅新建100家农家店建设批复。三是及时启动应急措施,迅速平息了我州食盐抢购事件。四是认真落实临时价格补贴措施。及时制定出台了《黄南州政府平价粮油投放工作方案》,增加投放网点,加强投放监督检查,保证了政府平价粮有序投放。截止6月底,调入平价粮334吨、平价食油103吨,投放政府平价粮301吨,平价食油97吨,我州政府平价粮油指标及货源储备充足。从省商务厅争取市场调控财政补贴资金30万元投入市场,确定了20家骨干调控企业参与肉食品、蔬菜市场价格调控,有效促进了我州“节日”和“两会”期间市场价格的回落。五是尖扎、同仁供销社组织调运化肥1250吨,农药8吨,农膜2吨及时投放市场,保证了春耕生产所需。六是认真准备并通过了全省食用植物油库存检查工作组对我州食用油库存检查。
(五)依法加强综合监管,努力稳定安全生产形势。一是利用“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继续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法规和应急科普知识,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防范技能。二是继续重视和加强道路客运隐患、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安全专项整治。三是依法开展成品油、食盐、食品安全和粮食流通市场整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经营行为,有效防止了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上半年,全州工业和商务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但也存在着突出的制约矛盾。一是工业持续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去年工业增速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受增长基数影响及今年6月以后铝业全面转入升级建设阶段,年内没有新项目投产,保持全年5%的工业增速任务艰巨。二是承接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保障调度的矛盾加剧。近年来,我州加大了与央企、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对接,由于我州缺乏产业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土地资源紧缺,我州引进项目时,遇到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保障调度制约问题凸显,工业项目特别是工业大项目落地难,极大的延缓了我州产业接续和升级建设进程,发展缺乏后劲。三是物价持续上涨调控压力大。我州商品输入特性明显,受货币流动性、粮食生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的物价持续上涨调控压力仍然较大。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加强综合协调,加速产业升级发展。一是按照州委十届十一次全委会和十三届八次人代会对加快全州电解铝产业升级的部署,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努力使中亚铝业20万吨铝业升级项目落地工作取得突破。加强与金源铝业的协调,争取年内完成50台大型电解槽的安装建设任务。二是结合铝业升级建设,抓好330千伏电网规划衔接和建设前期协调,保证电解铝升级项目用电需求。三是加强电力生产运行调控,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保持电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四是继续关注特
色加工业发展,抓好有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的培育工作,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五是抓好银企项目对接、推介工作,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围绕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实施节能降耗项目,切实推进落后用能设备、产品和装备的更新淘汰。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动资源节约。
(三)继续抓好招商工作,巩固对外开放成果。一是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签约项目顺利落地。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服务协调和环境治理,准确把握政策,加强协调,解决好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的矛盾。切实把“亲商、重商、安商”体现在服务工作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紧盯发达地区和有实力的企业,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经济协作和引资成果。
(四)加强商务工作,确保市场稳定。一是抓好新建100户“农家店”建设和验收组织工作,实施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二是加强监督检查,继续落实好商务领域各项惠民政策,促进扩大消费。三是抓好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商品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指导县级配送中心延伸配送,扩大配送覆盖面,确保重要商品市场供应通畅,保持市场稳定。四是以政府平价粮油投放为重点,落实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全力落实稳价保供促销目标。
(五)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一是进一步加大综合监管力度,深入落实安全生产法规,依法强化安全管理、安全责任、安全防范、安全意识、队伍建设、信息报告和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等环节的工作,消除事故隐患。二继续加大对客货运输、建筑施工工地、非煤矿山、消防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整顿。三是继续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进一步夯实放心消费的基础。
二0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主题词: 经商 上半年 工作 报告 黄南州经商委 2011年7月18日印发
第二篇:经济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经济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08年,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年初召开了全乡经济工作会,全面安排部署高顺乡2008年经济工作,与各村签订了2008年经济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均有条不紊开展,全面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现将我乡经济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生产工作
1、春季植树造林工作全面完成了区上下达的任务。为了激发全乡农户栽树建园的积极性,乡上广泛动员宣传,印发了3000余份《广栽苹果,扩大产业规模,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的“告全乡农友一封公开信”,并通过板报、标语、横幅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广泛宣传。为了落实好新建园任务,我乡成立了新建园建设领导小组,由乡上牵头,乡果业办负责组成两个新建园规划队,深入10个行政村进行普查规划,逐村、组、逐地块造册登记面积。在全乡三级干部中继续推行主要和主管领导包抓200亩集中连片的新建园示范园任务,其他各副职领导包抓100亩,乡、村、组干部各包抓50亩。为了确保建园质量,在栽植前,乡果业办分村组举办了新建园技术培训会41场次,印发了《苹果苗木临时假植保存技术方案》和《新建园栽植技术方案》3000余份,有效保证了栽植质量。栽植过程中,各村都能够按照挖大坑、浇足水、覆膜、预留通风带、保证成活率的要求进行栽植,为了保证新建园任务的完成,乡上共投资2万余元,用于购买地膜、白灰、愈合剂以及雇用挖掘机进行打坑等,苹果新建园栽植6880亩,完成任务5313亩的129%,干杂果栽植1580亩,完成任务1380亩的121%,三北防护林完成3050亩,完成任务2000亩的%。4月份在井家塬、西固、任家塬、上马四个村成立了4个果业协会。
2、农业生产工作全面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有效,强制免疫率达到95%以上。夏收、夏种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完成油菜2000亩,小麦400亩,夏种600亩。
3、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乡上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落实了应急扑救队伍,悬挂了宣传横幅,印发了森林防火宣传资料,与各村委会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重点林区实行分块包干,所有山头有人管,乡林业办公室成立了森林防火巡查队对辖区重点林区进行了全面的火灾隐患排查,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清明节前,印发了冯新柱市长签发的市政府第4号令3000余份,达到户均一份,各村均落实了2名森林防火巡查员,确保在清明节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森林防火安全。
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高顺中心小学综合楼工程已完成了地质勘测、前期设计、土地调整等工作,已进入招标阶段;乡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工,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胆固村农民健身场地硬化工程已全面完工;肿厅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进休村饮水项目已完成了打井工程,现已进入管道铺设阶段;吉傝
村、高顺村饮水项目前期工作已结束,正在拟定实施合同;沉陷区治理项目已完成第二阶段的公示工作;胆固村环线水泥路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当中。我乡招商引资工作在认真总结上年工作经验与不足的同时,积极吸取外乡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投入力度,上马建材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建设,现已正式投产。宇恒农工贸有限公司完成投资500万元,建成养殖场一个,农家乐一家,现已对外运营;胆固村新建野猪养殖厂一个,猪存栏已达到30余头。高顺乡鸿腾电子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已签订项目意向书,具体建设事宜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上报城建局的改厕项目,现正在等待开工通知。陶贤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三、安全生产工作
在经济工作会上,乡上就与各村、辖区各单位、各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乡企业办不定期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12次,配合区煤炭局做好陈家山煤矿的整合关闭工作,增加了1名驻矿监督员,确保在整合关闭期间不出任何问题。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稳控工作
年初,乡上印发了《高顺乡2008年政法工作要点》及《高顺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与各党支部、辖区各单位及厂矿签订了200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乡人代会通过了群防群治经费筹资办法,落实了综治经费。认真抓好“平安高顺”创建工作,加强“五五”普法宣传力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加强“法轮功”
和两劳释放人员的帮教工作,坚持联防队夜间巡逻不间断,确保了社会面的稳定。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我乡震感强烈。乡机关干部迅速深入到各村,全面开展灾情调查,经过机关干部的详细排查,我乡共有16户群众不同程度受灾,西固村张洪涛、张洪斌、路文杰、张井明等4户尤为严重,砖窑墙体严重变形,裂缝增大加剧,已属危窑,不能再住人。乡政府及时抽调机关干部成立了地震受灾户撤离搬迁工作组,帮助群众迅速从危窑中搬离,保证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妥善解决了群众搬迁安置问题。
五、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
积极创建卫生城乡,我乡于5月5日召开了全乡创建卫生城乡动员大会,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创卫目标责任书,为城建站配备公益性岗位13个,购买了专业垃圾收集车2辆,配备了统一服装,实行专人管理、专人全天清扫保洁,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切实做好全乡污染源普查工作,按时上报了各种表册。
六、社会保障工作
第一季度共发放救灾救济款元,救济面粉袋,救济棉衣、被件,农村低保金万元,农村医疗救助款元,城乡低保金万元。完成第一季度农村低保审核户元。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后,我乡主要着手干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抓好创建苹果强乡乡工作。做好果园的夏季综合管
理工作,加强对果农管理技术的培训。尽快开工建设2个小型果库。
2、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乡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严禁一切野外用火,乡林业巡逻队继续坚持巡山不间断,严防死守,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
3、项目工作。开工建设高顺中心小学综合楼工程。配合卫生局搞好乡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继续实施四联的饮水工程项目。做好西固村两委会办公室的收尾工程。尽快实施高顺村、刘家沟村的沼气建设项目。实施好沉陷区治理项目、LPAC项目。尽快实施乡机关暖气安装工作。
4、城建工作。在现在的基础上,粉刷公厕2座,新建垃圾台3—4座,确保我乡的环境卫生面貌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改变,随后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创卫活动,整治街道环境卫生,改变居住状况,加大对市场的治理,治理占道经营,逐步引导市场经营规范化管理。
第三篇:商务经济工作总结
XXXX镇二0一三商务经济及服务业
工作总结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镇服务业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县委“工业强县,商贸大县,旅游新县” 的战略目标,认真按照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商务经济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坚决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突出抓工业,关键抓落实”工作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思路谋发展,合力推进抓成效,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了商务经济及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态势,确保了我镇全年各项商务经济及服务业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明年商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商务经济及服务业1—12月份的指标完成情况 1、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14006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109%,同比增长18.5%;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0156万元,占目标任务的112.3%,同比增长24%; 2、1—12月份批发和零售增加值2035万元,住宿餐饮增加值完成263万元; 3、1—12月份外派劳务51人全年目标任务的135%
4、行业发展情况,今年我镇制定了商务发展计划;我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积极为企业提供了政策咨询和协调服务,及时为企业排优解难,协助企业办理各种证照。
5、基础工作情况,落实了一名副镇长分管我镇的商务经济工作,我
镇的商务经济业务工作由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打造我镇经济特色。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今年初,及时调整成立了我镇商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镇人民政府镇XXX担任组长,镇人民政府副镇长XXX副组长,各办、站、所、中心及镇级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了对我镇商务经济及服务业工作的领导。
(二)今年初镇党委政府为了加快我镇商务经济及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多次召开镇党委会、政府成员会议研究我镇商务经济工作。全体党委成员及镇级领导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调查研究了我镇商务经济工作,领导们认真调查、研究了我镇商务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镇商务经济工作的实际,制定了我镇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近期、中期、长期规划,提出了“一年三推进、两年上台阶”的战略目标,为我镇商务经济的发展明确了奋斗目标。
(三)以XXXX上街改造为载体。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以XXX农贸市场建设为促进伍坡片区及周边地区农村商贸繁荣。应该说,在2013年这个不平凡之年,我镇商务及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总量规模不大。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偏小。二是受政策影响较强。三是企业小、品牌小、行业门类发展不足。四是当前重点市场发展有所乏力。经营规模仍然偏小,市场形象、品位与质量不够协调,缺少培育、繁荣市场的有力措施;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明年的打算
1、继续抓好我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工作;力争全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7万元,比今年增长19%;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完成11831
万元,增长16.5%;
2、继续抓好批发和零售增加值的工作,力争全镇实现批发和零售增加值2360万元,比今年增长16%;
3、继续抓好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的工作,力争全镇实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13万元,比今年增长19%;
4、继续搞好外派劳务工作,力争全镇实现外派劳务60人,5、继续搞好行业发展工作,计划发展镇级店1个,村级店4个;
6、继续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协调服务,及时为企业排优解难,协助企业办理各种证照。
7、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吸引市外资金,吸纳民间资金,培育新的商务经济增长点。
今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首先清醒认识和把握当前所面临的形势,用更加开阔的思路找到更为现实的出路,用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我们的工作,用更加实际的实践行动,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我们将在明年的工作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发展镇域经济做贡献。
XXXX镇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31日
第四篇:XX年第一季度商务粮食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XX年第一季度商务粮食经济运行情况汇
报
一季度,全市商务粮食系统紧扣“稳增长、促消费、保稳定”主线,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全力推进外经贸发展,加速推动内贸流通升级,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取得较好成绩,全市商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1-3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预估)9567万美元(1-2月完成6567万美元),同比增长35%,完成省下达计划的25.2%,完成市拟定计划的22%。内联引资(预估)142亿元(1-2月完成99.1亿元),同比增长58.6%,完成计划(513亿元)的26.9%。
2、对外贸易。1-3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预估)21295万美元(1-2月完成12831万美元),同比-23.48%,完成年计划的19%。其中出口(预估)5159万美元(1-2月完成4172万美元),同比-31.2%,进口(预估)16136万美元(1-2月完成8659万美元),同比-20.64%。
3、加工贸易。1-3月,全市完成加工贸易(预估)1276.6万美元(1-2月完成874万美元),同比增长31.88%,完成年计划的26%。其中出口757.6万美元(1-2月完成755万美元),同比增长6.7%,进口519万美元(1-2月完成119万美元),同比增长101.2%。
4、外经合作。1-3月,全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家,中方投资额为1200万美元,同比持平;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2198万美元,同比增长1%;完成营业额1754万美元,同比增长36%;外派劳务人数734人;月末在外劳务人数2685人。
5、“社零”消费。1-3月,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估)108.9亿元,同比增长11.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2.5%,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二、主要工作、突出调查研究。为摸清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粮食工作现状,找准商务粮食工作的短板。3月中下旬,市商务粮食局分5个小组对各县市区开展了一次“稳增长、求突破、促开放”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考察、组织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集中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针对“优供促销(消)”、“补短板”、“招商引资”和“区域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切实理清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为推进全年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突出精准招商。一是搞好调研,完善机构。二是领导垂范,广泛招商。书记、市长亲自过问带头招商,市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紧盯项目,力求实效。1-3月,市领导带队先后到北京中关村、广州、深圳开展招商活动,对接洽谈重点招商项目20多个。目前已签约或落地的项目5个,预计总投资13亿元。其中:湖南启泰微电子有限公司于3月16日注册登记落户于娄星工业集中区,建设高端传感器和其他高科技项目孵化基地;苏州恺利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xx市方盛环保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1亿元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湖南湘教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新化县洋溪镇湘教文娱产业园;浙江商会投资3.8亿元在双峰县青树坪镇建设归古旅游度假村等。积极探索“北上广”驻点招商,起草了《xx市驻外招商联络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收集了178个招商项目。
3、突出外经贸发展。多措并举,力争对外贸易有新突破。一是加强调度。元月29日,向世聪副市长召开了“全市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调度会”,强化调度分析,要求各地要做好外贸企业摸底,建好台账;要充分利用政策,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要搞好服务,引进平台,留住业绩。二是联动发力。先后走访了海关、商检、国税、外汇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相关工作,就促进xx外贸发展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共识。三是抓好引进。积极与沿海及长沙等地区外贸企业对接洽谈。先后对接洽谈了长沙金霞保税区嘉德集团、深圳市大广宏进出口有限公司、深圳市嘉庆国际贸运代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目前有嘉德集团、深圳市大广宏进出口有限公司先后达成了合作意向。
深入调研,力争外经合作有新亮点。深入各县市区、深入各企业,了解掌握各县市区外向型企业的基本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帮助企业紧扣“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扩展合作空间,重点引导本土的农机、矿机“4S”店开拓至东南亚、非洲,积极开拓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
4、突出内贸流通。狠抓“社零”消费。积极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消费稳增长的实施意见》,引导企业和商家开展节前促销活动,扩大居民消费。积极培育xx湘菜品牌,引导市餐饮协会打造“中国牛席之乡”品牌,挖掘餐饮文化,促进餐饮消费。狠抓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电商企业,与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共识,并代市人民政府起草了《xx市人民政府与苏宁云商集团战略合框架协议》(XX-2018);共同推进“村级淘宝”,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积极实施“互联网+外贸”电商模式,开展跨境电商试点。努力培育会展经济,精心筹备第七届“湘博会”。狠抓“粮安”工程。制定《xx市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成立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粮食安全责任落地生根。加速粮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双峰灯塔米业和卓越粮油实现外贸“破零倍增”,粮食流通新业态逐步崭露头角。加强重点项目调度,市领导龚武生、李荐国、姚兵等到重点物流项目单位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问题,推进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进出口总额持续负增长。一季度,全市进出总额同比下降23.48%,离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二是外贸经营主体偏少偏小。据海关统计数据,1-2月份,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业绩企业33家,占比不足16.7%(全市备案企业198家)。其中,50万美元以下企业26家,占外贸实绩企业78.8%,这26家企业1-2月份进出口总额仅248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93%,且后续潜力不足。同时,新增外贸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增长压力巨大。三是外贸结构单一。我市的进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钢材、锑产品、铁矿砂,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冲击很大。XX年1-2月,我市出口钢材0.82万吨,326万美元;去年同期,我市出口钢材达759万吨,3942万美元,同比下降91.73%。XX年1-2月,出口锑产品1136吨,546万美元;去年同期,出口锑产品839吨,634万美元,同比下降13.88%;XX年1-2月,进口铁矿砂155.7万吨,6762万美元;去年同期,进口铁矿砂194.5万吨,12533万美元,同比下降46.05%。这组数据说明,受锑、铁矿砂价格影响,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
2、“社零”增长速度缓慢。一季度,“社零”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但仍未完成目标任务。客观方面,宏观经济不景气,房地产、装饰、建材行业萎缩,钢材、水泥、煤炭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民间融资影响仍然存在,居民资金趋紧,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减弱;成品油价格回落,生产用油减少,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减少;电子商务的冲击。主观方面,入统数据的误差、工作不到位等。
3、外经指标未达预期。一季度,中方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同比基本持平,外派劳务人数有所下降,但月末在外人数和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较多。外因方面,因受经济下滑影响,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仍然不高。内因方面,前期忙于对外投资专项基金申报工作,没有深入企业调研和了解情况,未能及时对接县、市、区工作,造成外经统计数据偏低。
4、粮食市场购销倒挂局面仍未改观。受“谷贵米贱”影响,地方储备粮轮换亏损平均达到300多元/吨,承储企业无力承担,运转艰难。
四、措施及建议
紧扣“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创新发展,夯实工作基础,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大力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发一批产业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施市主要领导挂帅、市直部门参与的全民招商工作机制。二是健全项目信息库。建立健全项目的挖掘评选、策划包装、可研论证、对接洽谈等工作体系,整合项目资源,尽快编制完善xx市重点招商项目册,夯实招商基础。三是围绕重点招商。持续围绕主导产业引项目,采取部门牵头、县市区承办的方式,筹备组织好汽车板、不锈钢、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电动汽车等五大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引进外向型企业、低污染、高利税企业,大力引进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强推破零倍增。全年力争30家以上企业实现外贸破零。一是深入挖掘潜力。加强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促进市场拓展,重点挖掘伍星生物、金品电器等外贸企业潜力,努力提高进出口总量。二是实施精准帮扶。与海关、商检、国税、外管等部门联手,重点帮扶一批规划外贸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开展全程业务辅导,力促做强做大。三是着力引进外向型企业。充分利用节会招商等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外向型生产和贸易龙头企业。四是调整外贸结构。加快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创立自主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生产型出口企业,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充分利用“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入驻,大力支持软件、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创意产品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六是建好外贸服务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开展报关、货代、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3、拓展外经合作。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在引进来的同时,帮助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市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政策红利,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省政府“一带一部”战略,重点引导本土的农机、矿机“4S”店开拓至东南亚、非洲,积极开拓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抱团出海”。组织“走出去”企业与意向投资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对外投资,实现以工程承揽扩大劳务输出,以对外投资加速企业发展,力争在电力安装、工程建设、采矿冶炼、现代农业等领域中实现“走出去”工作的新突破。
4、着力促进消费。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一是优化市场供给,培育消费热点。要引导本土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海外产品进口和内销力度,扩大本地产品市场供给,以丰富优质的产品承接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同时,要加快发展壮大新兴消费,加快建设xx保税仓,为消费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支持电商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支持苏宁、麦光光等电商做大做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发挥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推进涟源、冷水江电商产业园发展,支持新化县、双峰县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同时,做好电子商务企业的入统工作。三要培育自主品牌,活跃消费市场。要着力解决特色产品、散、小、单,无品牌、没规模的问题,积极培育黑菌、黑牛、黑猪、黑茶等特色的产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打通市场销售渠道,将产品外卖出去,彻底解决有名无料(要什么有什么,买什么无什么)的现象。
5、保障粮食安全。全力抓好粮食收购,确保不出现卖粮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动新增地方储备粮计划等粮食安全指标完成到位,打造粮食安全xx版。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升级。用好用足全省粮食产业五扶工程和电商产业扶持政策,打造xx粮食产业升级版。
第五篇:关于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一年来,我们讷河市紧紧抓住省扶持十强县发展的难得机遇,把经济恢复增长、加快社会发展作为全市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上三级有关精神,克服去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目标,较好地完成了2004年工作任务,赢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安定的喜人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4年县域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预计到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可实现524,500万元,同比增长52%;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为152%,同比增加8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实现47,058万元,同比增长32.1%;全口径地方财政收入(剔除农业税)实现12,081万元,同比增长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224万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00万元,同比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00万元,同比增长16.6%;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超过230,000万元,同比增长8.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5,120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收入3,004元,同比增长412.6%。备春耕生产、畜牧业、税改、综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项工作分别在省和齐市介绍了经验。
第一,以解放思想为前提,科学定位发展思路。围绕贯彻落实省有关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全市上下自觉置身于开放、竞争的发展大环境中,把各项经济指标与十强县进行比较分析,在创新机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宽松环境等方面解放了思想。在城市定位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论证确立了“建设嫩江流域新兴的工业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绿色食品基地”发展定位,坚持实施特色立市、工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招商强市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全面恢复、城乡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在产业定位上,明确了工业化、民营化、产业化、城镇化的思路,整合人才、技术、资本要素,着力打造薯、豆、糖、畜四大动脉产业,特色优势显现,产业不断升级。在职能定位上,按照有进有退原则,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效能监察,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较好地解决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
第二,以促农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以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一免两补”政策为动力,运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加大政府扶持、干部帮扶和贫富对接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顺利地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标。预计到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3,004元,同比增长412.6%,是去年的5.1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种植业效益创历史新高。坚持市场导向,注重作物种类、品质、技术、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不断强化马铃薯、大豆、甜菜、无壳白瓜等产业链条建设。全市共种植马铃薯57.3万亩,总产达110万吨,以银河集团、港进集团、鲁民粉条集团、碧雪淀粉公司、家良食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47家,加工能力可达80万吨。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400万亩,同比增长67.6%,总产60万吨,以九三油脂集团松嫩油脂、才子油脂等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年可加工大豆85万吨,产品朝精炼油、色拉油、低聚糖、蛋白肽等高附加值、深度开发方向发展。以订单的方式,种植无壳白瓜3.4万亩,以同心无壳白瓜籽公司为龙头,可收购加工无壳白瓜籽500吨。全市作物种植面积530万亩,种植业纯收益11.33亿元。畜牧业发展态势强劲。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储蓄支持、龙头建设、服务保障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力推进主辅换位。新建浙江昌远、黑龙江天丰、龙江冷冻等畜牧加工企业11家,蛋鸡、肉牛、肉羊、生猪、肉鸡等畜牧业产业链条更加紧密。黄肉牛饲养量34.1万头,同比增长27.7%,黄肉牛、奶牛、生猪、山绵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1万头、4,480头、41.8万头、35.6万只和241.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9.7%、25.2%、9.5%、32.7%和1.8%;建成牧业小区5 个,同心茂林、兴旺百路、索伦养牛,兴旺龙江、兴旺黑龙养猪,二克浅远大蛋鸡等养殖专业村发展到62个,老莱、同义两镇已达到养殖肉牛万头乡镇标准,养殖肉牛千头村21个,养殖大户8,268户。畜牧业总产值达16.5亿元,同比增长17.3%。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转移相结合,狠抓档案建设、技术培训、中介推荐、基地输送和转移保障,又新建劳务基地5个,其中珲春、满州里、绥芬河为3个边境口岸劳务输出基地。同时,进一步拓展了俄罗斯、日本、韩国3个国外劳务市场。截止到目前已向国外劳务市场输送4,651人。积极与外埠劳务中介组织联系,现已同大连景宏劳务公司、大连就业服务中心、天津劳动就业局等8家劳务中介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协作关系,与大连实德集团、大连东北亚西亚乐业餐饮有限公司、万
里服装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集团进行了劳务对接,达成了意向性协议18份,可输出劳务人员8,300人。新转移劳动力2.8万人,累计转移13.6万人,占劳动力总资源数的52.6%。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强化“山水林田草,路村井电畜”综合治理,完成土方工程量182.56万立方米,新增水田面积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万亩;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500眼;完成侵蚀沟治理100条,营造水保林25万亩;投资1,091万元,更新拖拉机769台,组建农机合作社3个。
第三,以工业化为发展方向,推进民营企业升级和群体壮大。树立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积极发展立市型创税大户,壮大立市型企业群体。预计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实现168,029万元、47,058万元、166,868万元、6,010万元、3,2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3%、32.1%、7.6%、14.8%、7.5%。立足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民营化进程,采取“股、售、嫁、剥、破、并”等有效形式,吸引外来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北糖、港进、大兴等15户企业的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使企业产权得到明晰,机制得到转换,一些企业再现生机。树立抓工业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研发一批、贮备一批的要求,坚持高起点,依靠企业选项目,面向市场需求选项目,招商引资选项目,提高了工业经济总量。全年新上500万元以上大项目35个,总投资额40,763万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额21,836万元;基础设施项目9个,投资额16,594万元;目前己投产达产项目29个,新增产值2.9亿元,增加值8,900万元,新增税金1,800万元。九三油脂集团投资2.2亿元,成功收购我市松嫩油脂厂,只待征地到位,便开始扩建;浙江昌盛集团在我市投资6,000万元的鸡蛋蛋黄免疫球蛋白项目厂房及厂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宏立明胶厂投资1,500万元的二期工程改造项目正在试生产,项目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3,500万元,利润300万元,税金300万元。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强化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全年投入技改资金12,806万元,完成工业技术开发应用项目6项,企业科技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红光”牌白糖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并被评为国家免检特权产品。港进公司与沈阳工业大学合作,成功地攻克了粉丝弯曲技术难题,无明矾粉丝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粉丝行业品种 的空白。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支持、保护、服务力度,民营经济群体迅速壮大。2004年新增民营企业800户,总数达18,200户,从业人员64,000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营业收入、利税分别达到5,500万元、20.6亿元、3,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9%、41.8%、50.4%。
第四,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努力构筑开放式格局。年初以来,我市按照省委提出的招商引资年、改善环境年的具体要求,把创优投资环境做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采取有效举措,重点推进,使我市的聚商效应进一步增强。目前,已落实国内横联项目130项,引进资金到位额4.5亿元;利用外资1项,利用外资额128万美元(讷河市天元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水飞蓟素、豆制品);争取上级资金1.9亿元;进出口总额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5%。预计到年底,引进国内资金可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6.1%。在政策环境上,为了进一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制定完善了《讷河市招商引资年改善环境年实施方案》、《讷河市2004年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实施意见》、《讷河市招商引资政策规定》和《讷河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为外来投资者发放了贵宾证和专用车辆特别通行证,使其享受税收、收费、就医、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多项优惠。在服务环境上,将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结合“两风”建设和纠风活动,推行“阳光政务”,执行“六项制度”和“代理制”,实行“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同时坚持市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度、招商局跟踪项目制度、部门服务项目制度、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行政服务中心累计代办各种证照手续50余件,为客商协调有关事项34件;市主要领导深入企业现场办公12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27件。在法治环境上,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只要法律法规允许的,一律为市场主体大开方便之门。推进“开放讷河”、“信用讷河”、“平安讷河”创建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企业重点保护,并开通市长直通电话,实行“一卡式”收费,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在舆论环境上,采取会议、画册、电子政务、会展等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了浓厚的引商护商氛围。在硬件环境上,重新规划了经济园区,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五,以推进城镇化战略为手段,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们以建设生态市园林城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效能管理,走城乡协调
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整洁、文明、舒适的环境。为了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我们在聘请专业设计院完成整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调整了乡镇区域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确立了以城建区为中心、南北两个建制镇为卫星镇、特色产业村镇为基地的网络式城乡发展格局,促进了主导产业与村镇建设同步发展。16个乡镇均有特色产业典型,专业村屯占总数的70%以上。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我们运用经营城市策略,组建了城投公司,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市在建工程共23项,总投资7,590万元,建筑面积95,533.5平方米;投资3,277万元的讷通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几经争取的111国道项目开工在即;休闲广场等9件市政建设实事全部完成。按照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要求,我们还调整了城乡规划、基本建设、建筑艺术组织,实行集体决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增强;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条块职责更加明确;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下放城区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职能,使城市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六,以深化各项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全力做好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我市作为全省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县,按照“先行一步、大胆尝试”的原则,坚持领导、宣传、措施三到位,较好地完成了为全省改革出经验、趟路子的任务,在全省交流了经验。通过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乡村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乡村财经运行方式更加规范,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得到保障,公共财政体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确立,全市农民直接增收490.7元,撤并4乡7村,精简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276人,化解乡村债务1,500万元,解决42件涉及8,580亩土地的承包纠纷案件。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全省粮改工作部署,全市11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均按照《公司法》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378名“老人”纳入并轨申报对象,完成了“老粮”和“老帐”的清查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增资扩股额达到1.022亿元。稳步实施企业并轨试点工作,完成了涉及并轨的315户企业的调查工作,在13户企业先行试点推开并轨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老莱监狱、齐铁分局2户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回头看”活动,28家事业单位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142家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工资活化。
第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了把我市
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盛、环境质量优化、服务功能齐全、人民生活富裕、精神文明发达、社会事业兴旺的和谐社会,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投入938.4万元完成危房改造项目30所17,186平方米,人才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并成功地举办了人才交流会。全面普及电子政务,完成了政府网站改造升级。蓬勃开展群众文体活动,顺利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检。对乡镇广播站、卫生院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广播、医疗网络得到恢复和发展。“利民行动”效果显著,50件利民实事件件有着落。继续实施“蓝天工程”,环保指数始终保持优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力抓好安定稳定工作,一方面,在认真解决新访的同时,扎实开展以解决积案和缠访为重点的信访会战,越级访数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全年共发放各项社会救济金1,300万元,城镇低保金额由49元提高到60元。此外,我们全年还发放企业养老保险金 3,860万元,新增参保职工2,937人,实现按时足额发放;发放失业保险金243.5万元,完成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参保率100%,集体和私营企业参保率70%,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企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参保率90%;14,116人次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完成年计划的108%。在推进“平安讷河”创建活动中,我市各类治安案件结案率达95%,刑事案件侦破率达54.3%,不但巩固了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四连冠成果,而且还代表黑龙江省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尽管2004年我市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重、二产轻、三产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工作压力较大;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拉动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企业和叫得响的拳头产品过少,缺少立市型的利税大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城区功能配置不尽合理等矛盾突出,缺乏无害化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备;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财政收入锐减,各项改革需地方财政匹配的资金增多,加剧了地方财政困难,致使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05年工作思路和任务
2005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讷河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五个统筹”,促进资源整合,加快调整创新,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力争实现“十强县”位次前移。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77,000万元,财政收入12,68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0元,农村人均收入3,300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2%、5.8%、10%。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质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区工业化步伐。加大投融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龙头牵动,把畜牧业建设成主导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立市工业。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的经济发展战略,突出工业对其它产业的拉动作用,使工业与其它产业互动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县区企业民营化、骨干企业集团化的目标,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未改制企业的指导,加快改制步伐,尽快做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国有职工身份全部置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转变。加快在建项目建设,使九三油脂有限公司松嫩分公司、昌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宏立明胶厂等对县域经济具有强大拉动力的项目尽早达产达效。按照民办、民有、民受益的原则,加大鼓励、扶持和引导力度,放开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外来资本、金融资本充分参与企业改制、农副产品深加工、市政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诸多领域,壮大民营经济群体。
第三,树立富民理念,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将充分就业作为增加城乡群众收入的治本措施,在使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走出去”同时,突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率和职工就业再就业率。按照城市整体规划,逐步完善城镇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注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快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上档次、上水平。
第四,改善投资环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和改善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推进环境引商、全民招商、载体纳商和政策富商,加快大项目建设。
第五,强化配套建设,完善城乡各项改革。创新人员聘用、效益分配等制度,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对已改制企业的指导、扶持力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管理制度,激发企业活力。继续扎实做好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的“六个完善”工作,让农民尽早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完善城镇、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老粮、老人、老帐”问题为重点,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第六,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走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促进三个文明同步提高。
第七,坚持常抓不懈,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普法宣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信访制度,稳妥做好移民工作。全力抓好扶贫解困,依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保证城乡群众安居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