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都县劳务经济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2
商都县劳务经济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一、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5人,完成市局下达任务的7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85人,完成市局下达我县任务的70%,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3人,完成任务的60%;城镇从业人员有2144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0%;城镇技能培训1937人,完成任务的65%,培训后实现就业1550人,完成任务的61%;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2521人,完成任务的64%;创业培训 302人,完成任务的100%,培训后成功创业170人,完成任务的114%,创业带动就业620人,完成任务的104%;农民工转移就业36104人,完成任务的100%,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26410人,完成任务的100%;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44人,发放金额573万元;已征缴失业保险金35万元;九项实名制录入情况是:新增就业人员1065人、职业技能培训4458人、创业培训302人、小额担保贷款144人、贷款金额573万元、就业困难人员243人。在1月10日至4月底开展了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伴您尽早实现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专项活动,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共计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28000份,组织大型聘会1场,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供劳动者选择,成功介绍436人就业。
二、劳务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会议精神,将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加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来抓。据统计,我县共有13.7万户,34.1万人。农村劳动力18.2万人,其中劳务输出12.9万人,占总劳动力的71%,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11.1万人,占总劳动力的61%。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在呼、包、鄂三地的有5.6万人,占总转移人数的43%;在京、津、唐等地的有0.8万人,占总转移人数6%;在二连、大同等地的有6.5万人,占总转移人数的51%。常住农村劳动力有5.3万人,其中从业人员有3.3万人,剩余劳动力有2万人。具体情况如下:
1、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
我县转移就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法律、道德、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大部分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为进一步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我县采取的措施:以传统建筑业培训为主,结合当前我县当前招商引资服装加工、水泥生产、薯条加工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大量用工的机会,积极与县内外有信誉、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联系协商,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紧紧抓住提高培训合格率、培训后就业率这个关键,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针对外地用工和本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培训,重点开展建筑、餐饮、电焊车钳、电器维修、美容美发、交通运输、缝纫、家政服务、保安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下功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今年春季我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个,培训2090人。其中,建筑行业培训1194人,已于3月16日全部鉴定,培训中药调剂师80人,5月6日全部鉴定。酒店服务员30人,5月7日全部鉴定。培训养殖业人员175人,锅炉操作工60人,培训超市、商场营销员251人。《培训管理办法》下发以后,共开班5个,培训251人。这五个班严格按照《培训管理办法》程序执行,坚持不办大班,每班控制在50人之内,开班以来共监查、督导六次,五次是就业局组织人员到现场督察,一次是市就业局派人监查、督导,参训学员全部达到90%以上,理论培训采取多媒体、投影仪授课方式,实训在华林商场和客都超市由教师现场督导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情况良好。创业培训共举办六期,培训学员300人。
2、依托能人大户,加快劳务输出组织化进程
为促进我县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我县采用市场配置、政府组织、能人带动的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即紧紧抓住多年来一大批靠捕捉信息走在劳务输出前列的能人和大户以及在外务工创业成功者,在政策上扶持,精神上激励,依靠他们在外务工创业成功经验带动家乡群众,走出一条“一人致富、带动一片”的劳务输出新路子。同时广泛联系区内外用工量大的企业,有计划地在区内外建立适应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的劳务基地。以劳务基地的稳固建设保证劳务输出的持续开展,依托开辟的劳务基地积极开展有序输出。不断拓宽村干部选任渠道,形成了“用一个能人、兴一个产业、活一个村庄、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乡镇各类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的工作模式,引导村干部、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带头成立各类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能人效应、典型示范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劳务组织方面,我县在原有31个劳务组织的基础上新组建劳务组织10个,一是围绕建筑领域和水泥生产组建劳务经济组织有:商建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员有260人;吉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员有215人,民宇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员60人;二是围绕蔬菜种植、储运组建劳务经济组织有:绿娃科技示范园区,从业人员有130人;蒙菇培育基地,从业人员有85人;宏达农贸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员达110人;三是围绕我县马铃薯种植、加工、贩运等成立劳务经济组织,有希森薯业、太美薯业、科都薯业,常年从业人员达到310多人,季节性从业人员达3800多人; 四是围绕服装加工领域组建东岳服装有限公司,公司投产后可增加1000个就业岗位。现在我县累计成立各类劳务组织41个,劳务组织从业人员达到5400多人。
3、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量大的企业,积极鼓励农牧民工返乡创业
我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适合在我县投资建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同时大张旗鼓地宣传外出创业能人艰苦创业、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表彰和奖励发展劳务经济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能人,逐步形成全社会 “尊重务工人员,争当务工能人,保护务工成果”的良好氛围。先富起来的劳
务人员,通过走南闯北,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积累了一定资金,掌握了技术、丰富了经验、具备了一定创业条件,且多数想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发财致富,但因多种原因返乡创业仍然困难重重。针对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我县大力营造创业氛围,利用大众媒体广泛宣传返乡创业典型,启发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激发他们自主创业激情,同时我县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创业,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他们创业。我们既鼓励外出务工,更欢迎回乡创业,把外出务工创业能人当作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来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回乡创业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输出,使全县的劳务经济收入不断增长,从而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务工能人返乡创业的,像引进外来投资一样,给予政策优惠,提供全程服务,搞好跟踪保护,并积极解决回乡创业人员的实际困难。同时也增强了务工创业能人爱家乡、爱商都的情感,致富不忘家乡、不忘乡亲,要有“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富”的大局观念。
4、存在的问题
我县劳务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组织化程度,管理和服务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劳动力转移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尤其一些乡镇干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未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所潜在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有效组织
程度低,劳动力盲目流动无序转移多,导致许多农民工资被拖欠,合法权益受侵犯,工伤得不到赔偿甚至上当受骗。
(三)一些农民工外出务工影响子女教育,农村外出务工多数为青壮年农民夫妇,其子女正值上学求知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迈父母或亲友身边,对子女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不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外出农民工一块儿心病。
商都县劳动就业服务局
二0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第二篇: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实施专项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县劳务输出10.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
元;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10.9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1万人,全县实现劳务净收入3.0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1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今年前五个月,全县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8万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小组,由一名县处级负责人任组长,每年都召开大型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加强考核。县政府两次派员对全县29个乡镇苏木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对已输出人员从业地点、wenmi114.com从事工种、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分类登记,建立起了全县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其他剩余劳动力也从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劳务输出情况清、底数明。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分别与29个乡镇苏木及就业、团委、妇联、工会签订责任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实绩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工会、团委、乡企局成立了职业介绍所。29个乡镇苏木都成了劳务输出办公室,31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目标细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形成了由政府调控,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镇(苏木)、村具体实施的“打工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有15万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潜力巨大。尽管受旱灾、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但部分农牧民却不愿“背井离乡”,对土地过分依恋。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张县鼓的宣传,在县电视台、敖汉报开辟了劳务输出宣传专栏,劳动就业部门创办了就业信息,印发了上万本外出务工手册,各乡镇苏木利用电视插转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宣传打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今年,县劳动就业部门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共同制作推出了“组织领导、脱贫致富、在外创业、回乡发展、打工情景、问题探索”的劳务输出系列报道,逐步转变了农牧民“小富即安”、“宁愿在家受贫,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观念,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输出网络一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就业局组建二个中心,即组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输出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和信息传递;组建“维权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一名领导主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专责。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代办点的工作,专门负责信息传递和调查统计工作。工会、团委和妇联等团体的中介组织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输出渠道,增加输出总量,发挥了劳务输出主力军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如民委、扶贫、工商、税务、统战、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站口和个人依法成立职业中介组织或创办劳务输出经济实体,扩大劳务输出组织范围,扩大与外地劳务输出组织的联系和合作。三是建立驻外劳务联络站。今年,我县将在呼市、沈阳、大连、海拉尔、北京五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联络处,联络处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维护务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县内反馈务工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劳务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与基地直接达成输出协议或与外商洽谈招商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我们还将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较大的城市或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聘请劳务信息员,形成内外呼应的信息网络,延伸信息触角。
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工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拓宽择业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几年来,我们把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建立了市民族技校、市商校、县电大工作站、县教师进修校30多个培训基地,开设了纺织、印刷、建筑、缝纫、家政服务、保安、食品加工等20多个培训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苏木及基地企业网点为依托的培训网络,县委、县政府设立劳务输出培训专项
第三篇: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实施专项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县劳务输出10.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元;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10.9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1万人,全县实现劳务净收入3.0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1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今年前五个月,全县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8万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小组,由一名县处级负责人任组长,每年都召开大型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加强考核。县政府两次派员对全县29个乡镇苏木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对已输出人员从业地点、从事工种、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分类登记,建立起了全县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其他剩余劳动力也从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劳务输出情况清、底数明。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分别与29个乡镇苏木及就业、团委、妇联、工会签订责任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实绩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工会、团委、乡企局成立了职业介绍所。29个乡镇苏木都成了劳务输出办公室,31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目标细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形成了由政府调控,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镇(苏木)、村具体实施的“打工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有15万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潜力巨大。尽管受旱灾、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但部分农牧民却不愿“背井离乡”,对土地过分依恋。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张县鼓的宣传,在县电视台、敖汉报开辟了劳务输出宣传专栏,劳动就业部门创办了就业信息,印发了上万本外出务工手册,各乡镇苏木利用电视插转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宣传打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今年,县劳动就业部门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共同制作推出了“组织领导、脱贫致富、在外创业、回乡发展、打工情景、问题探索”的劳务输出系列报道,逐步转变了农牧民“小富即安”、“宁愿在家受贫,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观念,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输出网络
一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就业局组建二个中心,即组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输出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和信息传递;组建“维权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一名领导主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专责。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代办点的工作,专门负责信息传递和调查统计工作。工会、团委和妇联等团体的中介组织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输出渠道,增加输出总量,发挥了劳务输出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如民委、扶贫、工商、税务、统战、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站口和个人依法成立职业中介组织或创办劳务输出经济实体,扩大劳务输出组织范围,扩大与外地劳务输出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三是建立驻外劳务联络站。今年,我县将在呼市、沈阳、大连、海拉尔、北京五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联络处,联络处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维护务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县内反馈务工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劳务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与基地直接达成输出协议或与外商洽谈招商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我们还将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较大的城市或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聘请劳务信息员,形成内外呼应的信息网络,延伸信息触角。
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拓宽择业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几年来,我们把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建立了市民族技校、市商校、县电大工作站、县教师进修校30多个培训基地,开设了纺织、印刷、建筑、缝纫、家政服务、保安、食品加工等20多个培训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苏木及基地企业网点为依托的培训网络,县委、县政府设立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培训机构的培训补贴和农村特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困难家庭人员的培训费问题。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二是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向企业输出合格人才。近几年来,全县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外出务工人员8万多人。培训后的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以诚信、勤劳、有技术、能吃苦在北京、大连、沈阳、呼市等大中城市树立起了“*劳务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基地,搞好协作
劳务输出基地具有输出人员集中、就业周期长、便于管理服务、合法权益有保障等显著特点,我们把开展劳务考察、开辟劳务基地、为全县提供输出岗位作为大事来抓,先后对北京、大连、天津、青海、沈阳、哈尔滨、呼市等3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劳务考察,与235个企业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达到了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目的。在辽宁营口的华晨、青花两大耐火材料集团,每年都有1000余名*人在那里务工,有的整户迁到那里。在北京望京新城,活跃着一支以敖汉人为骨干力量的几千人的保安队伍,被当地居民誉为“望京守护神,居民好卫士”。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有800多名敖汉外出务工人员,六、搞好服务,保障劳务输出健康发展
一是构筑信息网络,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我县先后在东北、华北、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建立了500多个信息联网点,聘请1000余名信息联络员,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苏木、各中介组织也积极开展劳务信息交流活动,广泛收集劳务信息,近两年共收集各类用工信息近2000条,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万多个。
二是制定政策,调动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入学入托、“两工”使用、土地承包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外出务工人员可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转让承包权;对乡镇苏木干部带领群众外出务工,其本人工资、奖金照发,晋职、晋级优先。
第四篇:经济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经济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2008年,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年初召开了全乡经济工作会,全面安排部署高顺乡2008年经济工作,与各村签订了2008年经济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均有条不紊开展,全面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现将我乡经济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生产工作
1、春季植树造林工作全面完成了区上下达的任务。为了激发全乡农户栽树建园的积极性,乡上广泛动员宣传,印发了3000余份《广栽苹果,扩大产业规模,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的“告全乡农友一封公开信”,并通过板报、标语、横幅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广泛宣传。为了落实好新建园任务,我乡成立了新建园建设领导小组,由乡上牵头,乡果业办负责组成两个新建园规划队,深入10个行政村进行普查规划,逐村、组、逐地块造册登记面积。在全乡三级干部中继续推行主要和主管领导包抓200亩集中连片的新建园示范园任务,其他各副职领导包抓100亩,乡、村、组干部各包抓50亩。为了确保建园质量,在栽植前,乡果业办分村组举办了新建园技术培训会41场次,印发了《苹果苗木临时假植保存技术方案》和《新建园栽植技术方案》3000余份,有效保证了栽植质量。栽植过程中,各村都能够按照挖大坑、浇足水、覆膜、预留通风带、保证成活率的要求进行栽植,为了保证新建园任务的完成,乡上共投资2万余元,用于购买地膜、白灰、愈合剂以及雇用挖掘机进行打坑等,苹果新建园栽植6880亩,完成任务5313亩的129%,干杂果栽植1580亩,完成任务1380亩的121%,三北防护林完成3050亩,完成任务2000亩的%。4月份在井家塬、西固、任家塬、上马四个村成立了4个果业协会。
2、农业生产工作全面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有效,强制免疫率达到95%以上。夏收、夏种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完成油菜2000亩,小麦400亩,夏种600亩。
3、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乡上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落实了应急扑救队伍,悬挂了宣传横幅,印发了森林防火宣传资料,与各村委会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重点林区实行分块包干,所有山头有人管,乡林业办公室成立了森林防火巡查队对辖区重点林区进行了全面的火灾隐患排查,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清明节前,印发了冯新柱市长签发的市政府第4号令3000余份,达到户均一份,各村均落实了2名森林防火巡查员,确保在清明节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森林防火安全。
二、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高顺中心小学综合楼工程已完成了地质勘测、前期设计、土地调整等工作,已进入招标阶段;乡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工,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胆固村农民健身场地硬化工程已全面完工;肿厅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进休村饮水项目已完成了打井工程,现已进入管道铺设阶段;吉傝
村、高顺村饮水项目前期工作已结束,正在拟定实施合同;沉陷区治理项目已完成第二阶段的公示工作;胆固村环线水泥路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当中。我乡招商引资工作在认真总结上年工作经验与不足的同时,积极吸取外乡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投入力度,上马建材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建设,现已正式投产。宇恒农工贸有限公司完成投资500万元,建成养殖场一个,农家乐一家,现已对外运营;胆固村新建野猪养殖厂一个,猪存栏已达到30余头。高顺乡鸿腾电子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已签订项目意向书,具体建设事宜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上报城建局的改厕项目,现正在等待开工通知。陶贤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三、安全生产工作
在经济工作会上,乡上就与各村、辖区各单位、各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乡企业办不定期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12次,配合区煤炭局做好陈家山煤矿的整合关闭工作,增加了1名驻矿监督员,确保在整合关闭期间不出任何问题。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稳控工作
年初,乡上印发了《高顺乡2008年政法工作要点》及《高顺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与各党支部、辖区各单位及厂矿签订了200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乡人代会通过了群防群治经费筹资办法,落实了综治经费。认真抓好“平安高顺”创建工作,加强“五五”普法宣传力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加强“法轮功”
和两劳释放人员的帮教工作,坚持联防队夜间巡逻不间断,确保了社会面的稳定。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我乡震感强烈。乡机关干部迅速深入到各村,全面开展灾情调查,经过机关干部的详细排查,我乡共有16户群众不同程度受灾,西固村张洪涛、张洪斌、路文杰、张井明等4户尤为严重,砖窑墙体严重变形,裂缝增大加剧,已属危窑,不能再住人。乡政府及时抽调机关干部成立了地震受灾户撤离搬迁工作组,帮助群众迅速从危窑中搬离,保证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妥善解决了群众搬迁安置问题。
五、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
积极创建卫生城乡,我乡于5月5日召开了全乡创建卫生城乡动员大会,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创卫目标责任书,为城建站配备公益性岗位13个,购买了专业垃圾收集车2辆,配备了统一服装,实行专人管理、专人全天清扫保洁,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切实做好全乡污染源普查工作,按时上报了各种表册。
六、社会保障工作
第一季度共发放救灾救济款元,救济面粉袋,救济棉衣、被件,农村低保金万元,农村医疗救助款元,城乡低保金万元。完成第一季度农村低保审核户元。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随后,我乡主要着手干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抓好创建苹果强乡乡工作。做好果园的夏季综合管
理工作,加强对果农管理技术的培训。尽快开工建设2个小型果库。
2、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乡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严禁一切野外用火,乡林业巡逻队继续坚持巡山不间断,严防死守,杜绝一切不安全隐患。
3、项目工作。开工建设高顺中心小学综合楼工程。配合卫生局搞好乡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继续实施四联的饮水工程项目。做好西固村两委会办公室的收尾工程。尽快实施高顺村、刘家沟村的沼气建设项目。实施好沉陷区治理项目、LPAC项目。尽快实施乡机关暖气安装工作。
4、城建工作。在现在的基础上,粉刷公厕2座,新建垃圾台3—4座,确保我乡的环境卫生面貌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改变,随后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创卫活动,整治街道环境卫生,改变居住状况,加大对市场的治理,治理占道经营,逐步引导市场经营规范化管理。
第五篇: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篇一:2011年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xx劳务经济工作总结 暨x年工作安排
x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县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培育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工为目标,抓住农民工培训和组织输出两个重点环节,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思路,狠抓城乡统筹就业,保持了全县剩余劳动力有序输转,达到了劳务收入增加、民生改善的目的,将劳务产业培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12月底,全县已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35万人,占年计划5.7万人的111%,其中:有组织输出3.6万人, 占年计划2.85万人的126%,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境外输出202人,占年计划150人的135%;实现劳务收入4.6亿元,占年计划3.7亿元的125%,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038人,占年计划3000人的501%;开展引导性培训5500人,占年计划5000人的110%;参加技能鉴定580人,就业率为90%。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劳务输转的责任不断强化,组织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一是把发展劳务经济继续纳入到全县综合目标管理体系,县劳务办将劳务输转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后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又与各村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二是通过目标责任管理,不论是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还是分管领导和村一级领导,对发展劳务经济人人感到头上有压力,肩上有担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三是劳务输转工作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已成为我县各部门、各乡镇的“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各方联动、齐抓共管、合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机制。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务输转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针对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对劳务输转工作认识肤浅,看不到劳务输转潜在的效应和未来农村发展形势,对劳务工作热情不高,抓落实不力的实际,召开了全县劳务输转和培训工作会议,通过会议宣传和座谈等形式,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用已搭建起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了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对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存量农民、增量农民和复退军人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为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依据。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彰奖励了10名“十佳劳务带头人”,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制作了《外出务工者的心声》等系列专题片,在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广泛宣传。四是加强了劳务政策和务工信息的宣传力度。利用全县开展“春风行动”的契机,筛选可靠的用工信息400多条,发放用工信息资料40000多份,《务工指南》50000多册,《农民进城就业服务春风卡》50000多份、《劳动者维权手册》50000多本,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进行宣传。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劳务输转舆论氛围,呈现出“政府要我就业,变为我要就业”、“变找政府要事干为我找市场谋事干”、“变在家等事干为外出主动找事干”的新变化。
3、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加强与企业、社会办学单位的合作,做好对存量农民、增量农民和城乡青年、复退军人的培训,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培训资源,以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为主、办好农民工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特长,保持与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特别是利用我县和地企合作的契机,加强与各类培训技校的合作,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等培训方式,在培训中始终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原则,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电子技术、电工、焊工、电动缝纫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从业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电工、电动缝纫、焊工”等专业优势,抓品牌战略。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扩大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占有份额,促进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先培训、后输出”,有重点地选择沿海等地区效益好、需求大,用工规范的企业,使培训工作做到了“适销对路”。也为进一步打造“”劳务品牌的知名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年十月我县优势工种“xx”通过申请商标注册,被省劳务办确定为我县劳务品牌。
4、以广泛开辟劳务基地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组织输出工作。一是加强劳务基地建设,为获得稳定可靠信息来源和扩大有组织输出工作的提供重要保证。县劳务办紧紧依托省市驻外劳务机构和办事机构,与当地有信誉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在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建立了10多个劳务基地,各乡镇也充分利用干部挂职、项目考察、商务洽谈等活动建立了一批劳务基地。今年以来,各乡镇在巩固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青岛、常州等劳务基地的同时,又开辟了珠海、烟台(城关)、浙江义乌、云南、新疆伊犁等劳务基地,从而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夯实了基础。二是在组织输出上,采取典型大户往外带,中介机构往外联,组织团队经外送和“两免两送一统一”的办法进行输送(免费体检、免费送往本站、派专人护送、县上领导到本站送行、统一办理各种手续),既保证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零障碍”,又消除了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了组织输出工作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乡镇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信心不够坚定,不利因素考虑得多,有利因素考虑得少,有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仍然浮在表面,未能扑下身子抓落实。
二是乡镇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乡镇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仅仅是以会议的形式传达会议精神,没有宣传到户、到人,没有摸清用工情况,对可转移的富余劳动力情况掌握不够准确。在宣传中没有把输出地和用工企业的情况讲清楚,好的讲得多,不利因素讲得少,导致农民群众抵触情绪较大,工作局面难以打开。
三是盲目无序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有组织输出的少。部分群众对有组织劳务输出产生怀疑,靠血缘、人缘关系外出务工,影响了有组织劳力输转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心理准备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导致部分人在打工路上半途而废,当了“逃兵”。
五是信息传递不畅。由于我县部分乡镇电视信号覆盖不全,许多群众接受不到在电视台发布的务工信息;一些村社干部对此项工作敷衍塞责,对务工信息不及时散发,导致信息传递上的“肠梗阻”。
六是技能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劳务输转工作的发展。
四、x年工作安排
统筹城乡就业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强对统筹城乡就业的探索研究,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充分利用电视、报业等新闻媒介和各乡镇、村社黑板报、横幅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对发展劳务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发篇二:劳务输出工作总结2014 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根据2014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我 县劳务输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打工 经济”战略就业,发展经济为目标,将输出工作作为农业和 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 施来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 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县劳动 和社会保障工作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 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 彻落实劳务输出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我县劳动力 资源优势,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努力将劳动力资 源转化为劳动资本,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好我县贫困群 众的温饱问题,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将劳务输出 工作总结如下:
一、劳务输出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劳动力市场共接待咨询人数3万多人(次), 办理免费求职登记7605人,办理用工委托登记156家(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6300份,共播108期电视公告,共举办 招聘洽谈会72次,提供就业岗位2650个;并成功推荐就业 6300人(次),其中组织输出3650人(次),自谋输出2650 人(次),就地转移1422人(次)。多年来,职业介绍工作在 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劳务输出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
-完善,实现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免费职业介 绍等“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
二、主要措施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每年春节前后,全县各级劳务组织抢抓冬闲务工人员返 乡的有利时机,采取组织宣传队宣讲、劳务典型现身说法、召开劳务座谈会、印发宣传资料、深入宣传劳动政策法规、外出务工常识。充分利用春节前后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有力 时机,组织实施了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你尽早实现就 业”为主的春风行动和外出务工人员维权知识培训月活动,为外出务工的劳务人员“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和送服务” 的活动,为过往群众和进城务工劳动者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解答各类问题,免费发放《农民进城就业100问》、《怒江州 劳务输出手册》和《云南省失业保险知识》等,增强了农民 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2、抓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的实际,我们在充分做好
调查研究、掌握农民工培训需求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劳 动力培训工程的实施,认真制定措施推进农民工的培训工 作。一是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利用召开会议和劳务座谈会 之际,广泛进行外出务工常识、合法权益保护、人社政策法 规培训,提高了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精心3-进一步加强与劳务基地的对接与联系,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状况,引导劳务人员合理有序输出。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县用工岗位,紧紧围绕“兰坪县环邦卤水治理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和“啦井中心校”食堂试点用工单位,动员我县劳动力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创业人员等领域就近就地务工。(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
坚持以“适时、适地、适才,实际、实用、实效”为基本原则,针对外地用工和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农民工的不同特点,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大力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技能培训,提升全县农民工技能水平,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对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创业人员,开展syb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对劳务经纪人和带头人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知识培训,切实规范其市场运作行为,提高依法经营水平。(四)鼓励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务工返乡人员创业信息库,多方收集市场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把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促进经济回流,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五)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培育壮大市场载体
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载体,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劳务中介市场行为,要充分发挥劳务中介门路广、反应灵、信息多、-行动快的优势,把“劳务中介”和“ 劳务基地”有机联系起来,建立资源共享、有序竞争的输出机制,搭建起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对接平台,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我县劳务输出建立更好的服务平台。
二○一四年九月三日-5-篇三:劳务工作总结
元城镇2010年劳务输转工作总结 县劳务办: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部署,我镇从年初就把劳务输转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多渠道组织劳务输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截止目前,共输出劳动力2985人次,占任务的105%,其中有组织输出1399人次,占任务的102%,自谋输出1586人次,技能性培训260人次,占任务的100%,创劳务收入2213万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为我镇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㈠、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建立了由镇政府统一领导,镇劳务工作站牵头,各村紧密配合,村民小组参与齐抓共管,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带头人积极参与,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劳务输转组织网络。为靠实责任,镇政府更加突出了劳务输出在全镇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加大劳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和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劳务工作远有目标,近有措施,务工人员出去有人管,挣钱有保障,为劳务输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了劳务输转的有序开展。
㈡、理清思路、宣传动员。镇上的发展思路和各村的发展思路都把劳务输转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舆论氛围上使全镇上下形成大抓劳务工作的共识。为了使群众走出去,稳得住、挣回来,始终按照“宣传发动,合理流向,群众自愿,积极稳妥、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组织引导和群众自谋相结合,季节性务工和长年外出务工相结合,定点输出和多地输转相结合,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劳务输转的意义,反复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使群众在思想上认识到劳务输转是增加收入,推进生存方式的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选择。㈢、打好基础,加强培训。为进一步实现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我镇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是整合资源强化素质培训。充分利用党员远程网络教育平台,紧紧依托劳动、安监等部门,有计划、分阶段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了就业知识、生活常识、法律法规等项目的素质培训。二是因需施教进行对接培训。采取依托用人单位,实行委托培训、定点培训、联合企业培训。同时,在对全镇剩余劳动力进行输转前引导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务工人员参加区劳务工作部门和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培训,努力改变输转人员结构,逐步增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极大的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劳务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
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剩余劳动力传统观念仍是我镇劳务输转工作的瓶颈,广大群众还没完全形成依托劳务经济脱贫致富的思想。
二是群众对技能培训认识程度不高,加之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去或无力参加培训,从而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无力输转或只能实现体力型输转,使全镇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低,有时数量增加了,但劳务收入仍在低位徘徊。
三是镇政府条件有限,劳务工作经费无法足额投入,造成信息不畅,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没能形成通过发展劳务输转工作发展劳务经济,从而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强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全镇上下一心、大抓劳务工作的舆论氛围。二是积极协调联系各种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工作,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管理型的根本转变。
三是稳固原有劳务市场,开辟新的劳务市场,通过加大投入,强化联系,结合培训,提高组织化输转比例。
四是进一步完善镇劳务输出信息库和村信息网建设,发挥致富能人的作用,提升劳务输转水平,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时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