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工作报告3

时间:2019-05-13 16:3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工作报告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工作报告3》。

第一篇:2011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工作报告3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4日在旌德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光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团结奋进,2010年和“十一五”成就显著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坚持以“发展加速”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围绕“增速领先”和“总量扩张”两大目标,主攻对外交通、重点项目、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承接平台五大重点,着力干事业、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3.04亿元,增长64.1%,净增1.19亿元,增幅位居省市前列,增量增幅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35%;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增长20%;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0%;基本实现“增速全市领先,总量迅速扩张”目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和6%。

(一)“五大战役”整体推进

内外交通加快改善。合福高铁旌德段工程建设高效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6座隧道、12座桥梁和火车站工程全部开工。扬绩高速黄山连接线、徐福高速前期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5国道蔡谭段改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旌德境内28公里主体工程竣工使用。323省道城区段和217省道城区段外迁、梅岭隧道及接线工程已获立项,2亿元建设资金基本落实,即将开工建设。村村通工程、通达工程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旌凤公路、德双公路竣工通车,德山里专用公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华公路新桥维修加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项目争夺成效显著。紧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向上争取、对外引进、内生扶持三措并举,建立促进投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开展了“首季三加速”、“奋战一百天,确保双过半”、“百日双突击”和“决战四季度,决胜2010”等主题推进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累计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补助资金1.06亿元,增长9.5%。全县116个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8亿元,增长61%,15个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全年实际

利用县外资金29亿元,增长64%;实际利用外资177万美元,增长67%,内外资增幅均位居全市前列。大力推进与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的发展合作,总投资24亿元的和众职业教育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总投资150亿元的氟产品深加工示范园项目对接扎实推进。飞地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起步发展。

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狠抓运行调度和重点帮扶,大力实施“4+1”产业培育工程,出台了《规模企业扶优扶强办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亿元,增幅超过30%;机电产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旌丰铜业跨入亿元企业行列,规模企业总数实现了过百目标。组建了县上市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泰科铁塔成为全市首个海外上市企业,黄山胶囊进入上市辅导期。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组建了县金融办,全年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0.68亿元,净增3.52亿元,增长49%;政府性企业贷款周转金为企业转贷总额超过1.2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增长50%;实施企业技改项目89个,其中12个项目列入省百千工程计划。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实现进出口总额700万美元,增长57%。

城乡建设强力推进。县城“东进北扩”步伐加快,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组建了县城乡规划局,编制完成2个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成功争取农发行贷款1.35亿元,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93亿元。江村路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县城新的标志性景观。城东路北段、云盘山

路、环城南路等6条城市道路建设进展加快,县医院、妇幼保健所、档案馆、人武部、消防大队营区等五大工程全部开工。市民健身中心、第二水厂、客运换乘中心、交通服务中心等一批市政设施即将投入使用,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正式运行。徽水河城区段河道治理启动实施,滨河景观带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安臵小区即将开工。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开展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有了新的改观。乡镇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庙首、白地集镇道路改建主体工程完工。

承接平台迅速扩张。编制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成立了开发区党工委,健全了“四办一中心”工作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增长66.7%;实现利税2050万元,增长51.6%。“一区两园”建设进展加快,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新桥园区基本建成“三纵三横”路网,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增入园企业12户,总数达到54户,旌丰铜业、吉利德铸造、成维科技、万方日用品等项目建成投产,LED显示屏、宝芝园灵芝、山阳电器等项目开工建设,达胜电子、金泉管业等项目签约落地。篁嘉园区起步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期供地能力达到1000亩,经八路、经九路建设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孙村、版书、俞村、白地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认真抓好建设用地臵换和千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基本达标。

(二)“三项水平”稳步提升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增长5%。粮油、茶叶、蚕桑等传统产业效益稳中有升,畜禽、龟鳖等特色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烟叶、油茶等新兴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灵芝产业继续壮大,“云乐”灵芝荣膺省著名商标,“乐瑞思”灵芝入选上海世博会国际制造创新节十大创新产品,宝芝园、仙之堂、徽之坊等企业成为灵芝行业新生力量。全面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18.8亿元,增长36.2%;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1户。农业规模经营有序推进,耕地流转面积同比增加10.5%。省级粮食储备库建成使用。完成3100人农村安全饮水和6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启动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美丽和谐乡村和新农村示范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荣获“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桂冠,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灵芝文化旅游节,“中国灵芝之乡,休闲养生天堂”旅游品牌日趋成熟。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分别增长23%和25%。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正式启动。在宁波、常州、南京等地开展了旅游推介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四星级旌德国际大酒店开工建设,五星级灵芝大酒店、五星级旌缘旅游度假村、五星级徽水苑农家乐、皖南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式签约。俞村镇仕川村、版书乡王家庄入

选“宣城市十大红色村庄”。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稳步推进,新增了一批经营网点。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准备工作完成,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运营,村镇银行着手组建。通讯、保险、物流配送、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

社会建设不断进步。省级技术中心增加到3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项。获得发明专利28件,申请专利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深入实施质量强校工程,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年度任务,城区“一普一职”高中教育格局逐渐完善。校舍安全工程、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稳步实施。成功举办了中国围棋名人邀请赛。全民健身活动、农民体育工程积极推进,新增4个群众体育协会。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查年度任务,县档案馆馆藏马克思银像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县档案局荣获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功。稳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国家和省规定药物零差率销售全面实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功,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年度任务。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推行。加强生态建设,完成人工造林8000亩、森林经营培育1.95万亩,新增市级生态村16个。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统计、物价、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商、税务、质监、烟草、盐业、石油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两个确保”扎实有效

民生工程惠及城乡。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900万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1881万元。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40个,下岗再就业6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城乡低保继续提标扩面,企业退休人员、失地农民、城乡低收入居民等特殊群体保障水平继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升,完成2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任务。廉租住房建设、管理和住房补贴发放工作继续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社会局面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法治旌德建设,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安定。认真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加大。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扫黑除恶、治爆缉枪等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天网一号”城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发挥积极作用,世博会、亚运会安保工作圆满完成。坚持依法监管,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实现

了世博期间零涉沪和非涉沪信访目标。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得到加强。

(四)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围绕“为增速全市领先创先进,为总量迅速扩张争先锋”主题,坚持载体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全力投身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主战场。深入基层和群众解民忧、办实事、做好事,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创争热潮,公开承诺事项达2.2万余项。全县共投入资金1300万元,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860件。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干部观念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先争优工作得到省委充分肯定。

行政能力有了新提高。继续开展人民满意机关和百名股长民主考评活动,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运行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及时答复办理市政府“政民互动”交办事项,建立了县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绩效考核和政务督查,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坚持重大问题同县政协协商,认真接受民主监督。全年办结人代会议案和代表建议103件、政协委员提案96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

联、科协、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一年来,通过全县上下和衷共济,开拓创新,为“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就了旌德加快发展、奋力赶超的光荣与梦想!

——“十一五”是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与“十五”末相比,全县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年均递增13%;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年均递增35%,2010年财政收入超过“十五”时期财政收入总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了两番,年均递增35%,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力量;效益农业成效显著,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占GDP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4:35,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是我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年均递增33.9%,一批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6.26亿元,城市路网、水电供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绿化、亮化、美化等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扩大了一倍。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8%,比

“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新农村镇村示范工程和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十一五”是我县改革开放成果最丰的五年,内在动力显著增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乡财县管等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扩权强镇试点顺利实施。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县外资金57亿元、外资521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7倍和2.5倍;累计实现出口创汇3861万美元。

——“十一五”是我县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净增134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147元,分别年均递增15.5%和11.2%,基本实现两个翻番。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16亿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4476万元,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致力于加快发展,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牢固树立不甘落后、争先进位的指导思想,坚

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强力提升了发展速度,迅速扩张了经济总量,进一步缩小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始终坚持走切合旌德实际的发展路子,确立了“强工兴农活旅”经济主战略和“4+1”产业发展方向,连续四年实施主题年活动和一系列阶段性主题推进活动,狠抓调度和考核,在工业发展、两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效能提升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制约,开创了加快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持续关注民生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回首“十一五”,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这是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旌德进步与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县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旌德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旌德总体上还处于“扩张总量、加快速度,争先进位、奋力赶超”的发展阶段,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支柱产业不强,发展速度不够快,综合实力有待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集聚度不高,特色不明显;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繁重;发展环境和政府效能需要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

二、锐意进取,矢志开创“十二五”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富有挑战的时期,更将是一个加快发展、崛起跨越的时期。尽管我们又面临新一轮区域发展激烈竞争,但今天的旌德,已经站在奋力起跳的新起点,正处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相信,在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的不变趋势下,有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政策机遇,有目前来之不易的坚实基础,有全县上下奋进拼搏的良好氛围,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同心同德,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未来五年我们一定大有可为!旌德发展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按照县委十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为核心,突出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生态建设走在省市前列,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省市排名逐年进位”,全力打造“实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逐步把旌德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药业包装产业基地、精致农产品生产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基地、休闲养生基地和黄山旅游圈的重要一极。

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实力旌德。到2015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翻一番,总量突破40亿元,年均递增16 %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55:3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翻一番,总量突破2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力争翻两番,达到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深入实施“强工兴农活旅”战略,积极推进工业新型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再上新水平。科学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机械电子、玻纤建材、轻工纺织、药业包装等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做大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灵芝加工、氟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形成规模。培育新兴产业,注重引进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加快改善对外交通,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主的

对外交通构架,拉近旌德与外部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让旌德发展和人民迈入“高速时代”。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小县大城强镇,全力打造秀美旌德。紧抓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快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生态成为旌德最核心的优势和最亮丽的名片。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5%以上,林木绿化率达65%以上。以新型城镇化、小县大城强镇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全面加快县城建设,以“宜居、宜商、宜业、宜学、宜游”为目标,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不断增强县城的要素、人口集聚水平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全面完成城东区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老城区重要节点改造,规划建设城南、城西区,快速推进城北大学城新区建设,力争实现城区面积、人口“两个翻番”目标,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加强重点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副中心。紧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契机,按照“融入黄山圈,打响灵芝牌,做好徽文章”的发展思路,以县城为核心、以205国道沿线和徽水河沿线为重点,实施“一核一廊一带”建设,加快完善旅游六要素,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实现游客接待量1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5

亿元以上。

(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生,倾力打造幸福旌德。按照包容性增长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旌德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增长。采取综合措施,努力降低居民消费价格。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5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最大限度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提升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规模和保障标准,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继续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左右。扎实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执法规范化、公安信息化、和谐警民关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推行社区事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工作。

三、扎实工作,奋力实现2011年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本届政府任期的届满之年,也是打造“实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的起步之年。认真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对于实现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也将为下一届政府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小县大城强镇为方向,坚定不移抓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抓好规划。坚持把县城作为一个高品质、高等级的景区,按照“加快建设城东区,积极改造老城区,规划开发城南、城西区”的建设思路,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确保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逐步实现“城区即景区,节点即景点”的发展目标。高标准编制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城东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供水、防洪、滨河景观等专项规划。

加快建设。组织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年”活动。开工建设“三路三桥”,完成环城南路和跨白沙河大桥建设,实施323省道城区段北迁工程和217省道城区段西迁工程,拉通县城一环路框架,形成城区“一环四纵四横”路网体系。完成城西路北段改造,打造县城北入口全新形象。完成县医院、妇幼保健所、档案馆等五大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政务中心、110指挥中心、检察技侦中心、党校、地税局、民政服务中心、城管局、城东寄宿制小学、城东中心幼儿园和拆迁安臵小区等工程。着手实施火车站及周边地段规划建设。分步稳妥实施老城区棚户区改造。

完善功能。完成徽水河城区段3公里河道治理。拓宽筹资渠道,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继续争取农发行贷款,启动徽水河、白沙河城区段滨河改造一期工程建设,着手打造城市水景观。分步实施老城区主干道路路面“白改黑”工程。完善城区交通信号灯、道路标线、路名标牌和停车场点,着力解决城区交通不畅的问题。实现第二水厂正式供水,加快城区供水管网改建。实施城区集污管网改扩建,抓好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运行管理。着手实施城市燃气工程项目。适时启动云盘山、梓山森林公园建设。

强化管理。按照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开展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工作,着力破解乱停乱放、渣土清运、占道经营等问题。扩大城区公交覆盖面,提升出租车运力和服务水平。继续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管理维护。推进城

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旌阳镇政府及所属社区的作用,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

繁荣商贸。优化城市商贸布局,着力培育、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启动城东商贸中心建设项目。积极筹建土特产品、旅游商品、建材等专业市场。加快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加强美食街、步行街等商业街区建设与管理。认真落实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以及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出台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补助政策。科学平抑房价和物价。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发展评估、咨询、物业等新兴服务业,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做强集镇。按照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进一步明晰乡镇发展定位。按照“四大功能区”结构,支持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健全乡镇财政增长机制,壮大乡镇经济实力。重点抓好国省道沿线集镇建设,修编4个集镇总体规划和重点地段控制性详规,支持各乡镇加快建设集镇道路、安全饮水、农贸市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增强配套功能和辐射效应。坚持中心村、重点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继续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加强美丽和谐乡村和新农村示范带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二)以强工兴农活旅为目标,坚定不移抓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加快新型工业化。以产业集聚为目标,加快实施“4+1”产业

规划,做大现有企业体量,扩大产业链企业数量,重点培育机械电子、玻纤建材、轻工纺织、药业包装和灵芝加工等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铁塔、台钻、灯具、纸制品、硅溶胶精密铸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延伸玻纤、铜加工等行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LED显示屏、特种电机、印刷线路板、PE管材、包装材料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落实规模企业扶优扶强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争取实现泰科铁塔增发再融资,力争黄山胶囊上市并成为全国医药包装行业最大的生产基地。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指导,抓好重点工业企业对口扶持工作。

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和“接二连三工程”,着力推进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粮油生产科技化水平,推进大米、茶叶等农产品品牌整合。大力发展新兴种植业,皖南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油茶造林面积扩大到1000亩,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支持云乐灵芝、黄山豪喝等企业扩大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规模,加快在建灵芝加工企业建设投产进度。建设灵芝文化展示厅,制定灵芝生产技术标准,注册原产地地理标志。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作用,举办首届中国灵芝产品博览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的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启动华阳水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完成

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度任务。建立天然林保护机制,人工造林1.2万亩,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蔬菜生产,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

实施文旅一体化。加快实施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精心编制徽水河自然人文景观建设规划,以“一核一廊一带”为重点,继续推进景区景点增点扩面。完善江村景区,申报文庙、文昌塔、“三桥锁翠”为国保单位,加快祥云二期、展旗山景区建设速度,抓好朱旺村、仙人谷、碧云等特色村庄的保护和开发,加大中华灵芝园、丁家山、黄高峰、黄华岭、古驿道等旅游资源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着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完成旌德国际大酒店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灵芝大酒店、旌缘度假村、徽水苑农家乐、皖南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高星级旅游接待设施。加大旅游推介力度,继续在长三角重点城市举办旅游推介会,在省内外媒体投放宣传广告,着力扩大和提升宣传效果。

(三)以上争外引内生为手段,坚定不移抓项目建设,努力增强发展后劲

狠抓招商引资。坚持面向长三角地区“走出去,请进来”,继续组织开展高频率、多手段的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实际利用县外资金6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220万美元以上。围绕产业主导方向,以构建产业链为目标,着力引进核心企业、配套项目和上下游项目,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理顺萤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紧盯央企和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力争尽快在高新材料、氟产品深加工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继续完善任务分解、领导负责、定期调度、考核奖惩等制度,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投产速度。完善优惠和激励政策,继续加快推进飞地经济、总部经济发展。

快推项目建设。把握国家和省级投资导向,着力加强三次产业、交通公路、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等领域的项目谋划、争取和对接力度。高度重视项目编制、论证、可研等前期工作,充实和完善现有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落实新开工项目基本条件,提高项目成熟度。组建专门班子,全力推进和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力争年内形成招生能力。组建县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抓好高速公路、氟产品深加工示范园等重点项目推进。

创优发展环境。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要素集聚的第一竞争力,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主动服务。坚持本土企业和外地客商一视同仁,内生项目和外引项目同等待遇,进一步放宽领域、降低门槛、简化手续、落实优惠,营造良好的全民创业环境。继续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健全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全程代办、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强化软环境投诉受理工作,坚决查处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

(四)以突破发展瓶颈为重点,坚定不移抓要素保障,尽力增加承接容量

加快交通改善。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加快构建与长三角地区和黄山景区的快速连接通道。积极配合加快合福高铁旌德段建设。继续强力推进扬绩高速黄山连接线、徐福高速旌德段立项工作。完成323省道梅岭隧道及连接线建设工程。力争217省道旌德段升级改造项目立项。实施后村至宽岭、瑞市至凫秀和板桥至祥云公路改扩建工程。完成危桥改造和公路安保工程年度建设任务。抓好村村通工程维护和管理。

扩大平台规模。完善新桥园区建成区,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篁嘉园区7条主干道路和水电、通讯、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起步区框架,确保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强化开发区管委会能力建设,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新增入园企业15户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税收增长50%以上。继续支持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

强化配套支撑。认真抓好建设用地臵换和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解决用地指标不足和占补平衡问题。做好银企对接工作,扩大信贷投放。重组国投、城投公司,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能力和规模,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挂牌运营,加快组建村镇银行。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培训各类人才。强化电力保障,加快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

(五)以扩大投入总量为途径,坚定不移抓民生改善,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繁荣社会事业。积极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实施质量强校工程。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年度任务。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学前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抓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高自办栏目质量,扩大城乡网络覆盖面。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巩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成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切实改善民生。认真组织实施省市各项民生工程。健全创业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300人以上。落实各项社保政策,强化基金征缴和统筹,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成乡镇敬老院年度建设任务,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总量,落实补贴政策。落实完善村干部、社区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措施。关心妇女

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和慈善事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维护社会和谐。深入推进“法治旌德”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组织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规范信访秩序,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按照省市部署,稳妥实施烟花爆竹行业生产企业有序退出工作。加强源头管控和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强化应急、人防和民防工作,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能力。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政策。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征兵工作,继续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

(六)以强化执行力为核心,坚定不移抓效能提升,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促规范。扎实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建设,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大决策跟踪反馈力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健全行政问责体系,强化政府决策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严格执行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安排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代会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继续发挥好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坚持勤政高效抓落实。积极推进责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真抓实干、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执行力。大力推广“马上办”的服务理念,切实增强旌德发展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立说立行,说到做到,真正做到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不敷衍、不推诿、不拖拉。加大对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和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财政收入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力度,对重点工作要明确工作量、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制,做到责任有主体、实施有监督、结果有考核、优劣有奖惩,确保政令畅通。

坚持锐意进取激活力。始终把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推动力,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增强重点镇统筹发展能力。加快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力度。认真执行信息公开条例,加快完善和应用电子政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清廉公正干事业。继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严肃治理权责不对应和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着力解决政府工作人员中存在的作风不实、干劲不足、落实不

力、管理不严等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切实加强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出让、资金管理等领域监管,促进规范权力阳光运行。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从严控制一般性经费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以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旌德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旌德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谱写旌德跨越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09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4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的2008年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我省改革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视察,指明前进方向,寄寓殷切期望;这一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见证了北京奥运和“神七”飞天的辉煌时刻;这一年,我们也经历了突如其来多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受了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迎难而上,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以上,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1326亿元,增长28.2%,其中地方收入724.6亿元,增长33.3%。粮食总产量604.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8.9亿元,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5.5亿元,增长23.4%。进出口总额204.4亿美元,增长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3%左右,涨幅逐步回落。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去一年,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很大。针对年初物价过快上涨、企业融资困难和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我们加强经济运行调节,通过协调煤电油运供应、组织银企对接、实施临时价格干预等措施,有效缓解了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工业主动力作用,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省经济逆势上扬。进入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散和加深,我们审时度势,迅速行动,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果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4条具体措施,对不同行业和企业实行分类指导,省财政安排2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各地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金,取消和停征1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并降低12项主要涉企经营性服务收费,对进出口增量实行奖励,鼓励住房消费,协调供应建设用地,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障。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后,我们又及时出台了15条贯彻措施,把保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加强对企业的支持,特别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投资,全力谋划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上了一批事关安徽发展全局的大工程,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合宁铁路动车组和合武铁路开通运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14项治淮骨干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奇瑞轿车三厂、马钢硅钢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华谊无为煤化工、定远大型盐化工、宁宜城际铁路、合肥新桥机场、芜申运河安徽段、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和蚌埠至淮南、宣城至黄山等6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总的来看,我们紧密结合实际,较好地贯彻了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经受住了多重考验,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放粮食、畜牧、林业、农资、良种和农机等各类补贴109亿元。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启动实施玉米振兴计划,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3年创新高。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扎实开展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渔业富民工程,全省畜牧水产业规模养殖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0个。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6.2万千瓦,新增营造林185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7.2万户,解决了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连续lO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启动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惠民直达工程”和农房产权登记试点,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全面推开。这些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稳定全省发展大局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第三,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启动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谋划推进创新型产业升级、企业培育、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平台建设、环境优化等六大工程,配套出台26条扶持政策。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全省新批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省级实验室32家,新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成功举办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奇瑞公司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合肥物质研究院“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项目双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万户,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深入推进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城镇化率达40.5%,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制定了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的政策措施,连续5年每年安排2.6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对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分类考核,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增加到30个县(市)。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钢铁、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36个,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87万吨,实现了淮河、巢湖流域每个市县至少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放宽市场准入,健全服务体系,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进一步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和重组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启动工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工作,组织实施监狱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组建开业农村银行15家,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58家,其中9家挂牌开业,完成徽商银行增资扩股和省辖市布点,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获准筹建,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式开业,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作物面积1596万亩。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76.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24亿元、短期融资券77.5亿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首次参加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成功举办第四届徽商大会和泛长三角区域金融高层论坛,又有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省,首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合肥分行开业,全国首家省级党报集团中外合作企业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出口基地建设、自主品牌培育和企业“走出去”迈出新步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2亿美元,增长20%。外经、外事、外宣、对台、侨务工作全面推进,国际友城关系发展到66对。

第五,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实施18项民生工程,投入176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完成304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启动高校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医保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创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力度,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3万人、1230万人、373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覆盖人数和救助标准继续提高,城市和县城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灾后倒房重建、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基本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临床基地获准纳入国家重点建设。启动实施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工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民歌会,省发行、出版集团双双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精心组织奥运火炬传递,我省健儿在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3金3银1铜的好成绩。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5‰。民族、宗教、统计、人防、气象、地质、防震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进展。

第六,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我们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民生为重,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打赢了一场场硬仗。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突发后,我们实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和领导包路责任制,千方百计保畅通、保供应、保民生、保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和影响,我省是全国受灾地区唯一没有拉闸限电的、省份。突如其来的手足口病发生后,我们及时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指挥体系、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和分级救治处理机制,不惜一切代价治病救人,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迅速有效控制了疫情。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上下紧急动员,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支援抗震救灾,先后派出5260人参加救援,捐赠款物11.23亿元,出色完成安置房生产安装和灾区伤员收治任务。全省人民心系灾区、情系巴蜀,踊跃捐赠,无私奉献,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按照中央部署,我们义不容辞地开展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重建工作,主动入川对接,全面规划安排,各项援建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面对滁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我们科学调度,严密防控,妥善安置群众,积极排涝抢种,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了灾区生产生活安定。同时,全力抓好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奥运保障各项任务,妥善处置三鹿奶粉事件,全省信访秩序好转,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在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中,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过去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施政水平经受考验的一年。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我们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管理创新,加强效能建设,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实践特色,解决实际问题。修订了省政府工作规则,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9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7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重视发挥省政府法律顾问组和经济技术顾问委员会作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从严治政,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强班子建设,规范权力运行,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影响,我省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特别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下滑、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和就业的难度加大、影响社会稳定隐患增多等问题,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出现,是即期外部风险和自身固有矛盾叠加的结果,尤其是我省产业层次和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政府工作也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是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能力薄弱,领导科学发展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亟待加强,一些部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作风不实、执行落实不力、办事效率不高,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还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甚至贪污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走过了一段十分难忘的历程。我们用沉着和坚定、团结和拼搏,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知难而进,扎实做好2009年各项工作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我们要全力以赴地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千方百计地保持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

我们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加深,今年发展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必须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局面、迎接更加激烈竞争的准备。我们更应当看到,推动我省发展的有利因素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逆转,我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有力措施,为我省扩大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增强后劲都带来诸多利好。我们相信,有多年持续较快发展的能量积聚,有历次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经验积累,有不断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积淀,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以及政策等组合优势,我省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比较有利的位置。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知难而进,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积极争取主动,着力增创优势,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坚持不懈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后劲、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2%。上述目标安排体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体现了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提升长远竞争能力。

实现今年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强化工业主动力,增强需求拉动力,确保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保障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保增长首先必须保工业。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促进竞争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旺盛的行业和企业加快发展,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供给。落实和完善分类指导措施,及时跟踪和研究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煤电油运和资金的供需衔接,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等方面的困难,着力扭转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下滑的势头。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企业加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涉企收费项目清理力度,采取取消、下调、暂缓征收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强化指导和服务,推动企业练好内功,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扎实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强化经济运行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

大力增加有效投入。全面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今年统筹投入各类财政性资金1400亿元,安排重点项目投资3000亿元以上,引导带动全社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深化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建立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务实高效的项目工作机制,提升前期工作水平,努力争取国家更大支持。简化项目审批流程,落实规划、土地、环评等建设条件,确保能开工的尽早开工,能加快进度的尽量加快,能竣工的尽早竣工。强化项目质量管理,改善投资结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着力增强社会投资信心,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促进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良性互动。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体补助,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促进城市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稳定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把开拓农村市场摆在突出位置,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组织开展家电、农机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发挥房地产市场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支持中小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继续做好物价监控工作,合理疏导价格矛盾。

(二)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强国民经济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的根本出路,今年务求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深化省部、省院合作,健全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力争取得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进一步深化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充分发挥其在试验区建设中的核心、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创新型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进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奇瑞新能源汽车、华强文化创意园、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合肥乐凯光学薄膜等12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抓紧在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电子信息和光伏等领域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新兴产业。把握主攻方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建立省及三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工企业科技成果能够快速、顺畅、有效地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科研院所改制,支持高校设立专职创新岗位试点,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充分交流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合肥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重点(工程)实验室15个和企业技术中心50个,建设15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强化自主创新的人才要素支撑,保护知识产权,落实、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力争开工建设煤矿规模1570万吨、电厂规模420万千瓦,推进核电前期工作,抓好马钢300万吨板卷、海螺日产1.2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合肥熔安动力船用柴油机、安庆石化8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船舶制造、数控机床、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电子信息、电子材料、现代家电、现代中药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把握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支持汽车、家电、钢铁、有色、水泥、煤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展多种形式兼并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汽车产业是我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研发能力、零部件配套体系、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体系建设,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物流、信息、金融、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积极拓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景点推介、线路营销和航线培育,提升产品品位和服务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经济。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省会对全省发展的带动和辐射力,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推进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形成引领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把皖江城市带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规划引导,有序推进长江北岸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沿江联动、跨江发展。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落实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园区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坚持分类指导,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引领各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大对大别山区、革命老区、库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开发,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切实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能效水平达标活动,支持有色、煤炭等领域的循环经济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三废”利用和开发水平。继续开展淮河流域枯水期和汛期污染联防,加强巢湖蓝藻防控,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监管,严防重大污染事故发生。推进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新建项目环境容量管理,抓好巢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曰处理能力100万吨、火电机组脱硫250万千瓦,继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完成营造林190万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大矿山治理和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整理力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消费税优惠等政策,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积极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持续有力加强“三农”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基础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最需要加快。必须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实现农村改革发展新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建立促进粮食发展的长效机制,启动实施粮食增产规划,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着力建设淮北沿淮小麦和玉米核心产区、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间水稻核心产区。开展油菜、大豆高产创建活动,扩大棉花优势区域种植规模。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扶持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养殖小区(场),力争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扩大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市场信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产品价格呈下行趋势,农民务工收入减少,农民增收形势十分严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为农民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大力发展优质、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和支持,积极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拓展农民就近就业空间,稳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增加农业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严厉查处各种变相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今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扶贫任务更加艰巨,必须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工程,力争减少贫困人口20万。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在保持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征地补偿准备金制度,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依法补偿,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加快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支持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推进村村通延伸工程建设。加快小城镇整体规划修编和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村容整治活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与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广泛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进一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不失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国家扩大内需的着力重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机遇,突出交通、水利、信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在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把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与发挥我省区位、资源、市场的组合优势结合起来,与扩大对外开放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全面加快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建设,构筑功能高效、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以合肥为主枢纽、快速铁路和运煤通道为重点的铁路网建设,开行合武铁路动车组,加快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宁宜城际铁路、合蚌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开工建设京福高速铁路安徽段、黄山至杭州高速铁路、宿州至淮安铁路、阜阳至六安铁路、西安至合肥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以完善连接线、接通断头路、加速网络化为重点,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六安至武汉、六安至潜山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阜阳至新蔡、宣城至宁国等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240公里。积极推进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徐州至明光、岳西至武汉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高标准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开工建设池州九华山机场,加快黄山、阜阳机场改造工程进度。加强内河干线航道整治,高水平实施芜申运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构建连通长三角的水上便捷通道。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

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统筹防洪保安、水源保障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淮干整治补充工程,推进治淮新三项工程,抓好淮河流域洼地治理、淠河等支流治理、入江水道整治等项目。开工建设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6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加快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沿江排涝泵站建设进度。积极推进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加快水阳江、青弋江、滁河主要支流治理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引江济巢工程等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数字安徽。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加快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改造,构建广覆盖、高可靠、多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对接,逐步建立统一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城镇信息化步伐。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勇于革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稳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能关系,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快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离,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向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开展行政审批事项集中清理工作,推进部门内部职能和业务流程整合,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落实税制改革措施,逐步完善地方税体系。继续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利用资本市场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力度,加快行业、企业布局调整和联合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做好燃油税费改革,积极争取开展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试点。

加快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放宽准入领域,全面体现公平待遇。鼓励和促进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和金融服务业,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加强和完善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化服务,解决好非公有制企业在创业载体、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参与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和产业集群,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更高水平地引进来,更大步伐地走出去,更大力度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把握国际产业资本流动新趋势,加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战略投资者。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出口产业集群、出口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利用海外投资新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总承包、境外资源开发、跨国并购,培育我省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大力拓展与港澳台经贸交流合作,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办好第四届中部博览会和第五届徽商大会,做好参加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发挥外事、外宣、侨务、贸促和对台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增强开发区集聚辐射功能。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开发区规划和建设水平,推进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公共事务服务体制的改革创新,构筑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运行环境。促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引进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强化配套功能,培育特色园区。把开发区建设与加快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开发区集中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鼓励开发区多渠道、多形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水平。发挥重点开发区龙头作用,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异地共建等发展模式,争取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全面落实双边合作框架协议和专项合作协议,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准入标准、产权市场、人才开发、旅游市场、大通关等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合作推进机制,实施一批跨区域合作项目,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产业承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旅游休闲基地。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路网和水运通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对接联网。规划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选择一批区位、交通和产业基础较好的开发区先行先试,强化基础设施、物流和体制机制配套,培育一批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承接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

(六)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和创新

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利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建设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全面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递渠道,综合运用担保、贴息、风险补偿、考核激励等办法,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确保信贷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总量又多又好、投放又快又早。改进银政、银企合作,鼓励银团贷款,用好并购贷款,加大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企业重组的支持力度。鼓励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各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信用再担保机构,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拓宽企业上市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产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利用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务融资工具,引导保险资金、社保资金投资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各类金融组织。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的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组织,加大省外、境外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中小银行和各种微型金融组织,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地方金融体系。争取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来皖设立分行,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市、县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徽商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县域网点布局。争取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全覆盖。积极发展信托、期货、典当、金融租赁、汽车金融、企业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落实国家各项农村金融政策,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规划并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推进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争取新成立10家农村银行、15家村镇银行,鼓励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试点,培育金融支农的主体力量。深化县域银行业创新试点工作,探索符合农村地区特点的担保抵押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和其它贷款品种,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着力优化金融环境。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发展共赢。各金融机构应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金融创新与加强监管的关系,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各级政府要重视金融、研究金融,主动加强协调服务,畅通银政企沟通渠道,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七)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做好今年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意义重大,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

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挥好政府投资、公益性岗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稳定就业的导向作用,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防止出现大规模集中裁员现象。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落实好创业园区建设、创业实训活动、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的就业工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就业。动态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农户。特别要把解决一好农民工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面向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强化与输入地的相互协作,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更多使用农民工,建设一批农民工创业园区,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力争列入国家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探索与职工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探索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强化工资支付监管,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待遇水平,逐步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重视发展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成果、滚动发展、健全机制,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今年将去年的18项民生工程扩展到28项,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财政投入总规模220亿元以上,惠及更多城乡居民。推进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整合各类事关民生的政策资源,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民生工程,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和科学高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进民生工程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有效衔接,让广大群众在共享的同时实现更高水平的多享。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的各项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安居乐业。

(八)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制订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开展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年活动,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打破部门壁垒和地区分割,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条件建设并争取开展免费试点,加快实施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等重大职教工程,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集团化、集约化水平。扎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继续推进合肥工业大学省部共建,深入实施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妥善做好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建立健全各个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视培养、输送、稳定卫生技术骨干人才,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卫生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结合方式,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推进中医药临床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免疫规划范围,抓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力度,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鼓励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视省情和乡土教育,繁荣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社会风气。推进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各类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抓好徽学等地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深入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推进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展示工程,创新载体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体育、动漫创意等产业相结合。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进文化产业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备战全运会、亚运会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推进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扶持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加大从源头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力度,加强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气象、地质、防震减灾等工作。积极支持驻皖部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提升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三、奋发有为,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做好今年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政府工作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开放30年经验充分表明,每逢艰难时刻,重要关头,解放思想都是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的锐利武器。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我省大包干的英勇创举;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奔腾不息的改革大潮。在安徽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与困难。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只要是对科学发展有利、对加速崛起有利、对群众利益有利的事情,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大胆地闯,充分激发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省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全体组成人员要带头尽职尽责,带头开明开放,带头敢闯敢试,做改革的促进派、创新的实践者。

二是要提高驾驭全局能力。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紧迫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熟悉和掌握现代金融、现代科技、国际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各项政策和法规,努力成为管理经济社会的行家里手。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好全局性、牵动性、导向性的大事,统筹协调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善于见微知著,增强工作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勇于直面矛盾,敢于承担责任,不回避、不推诿、不拖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及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坚决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依法推进政务公开,更加注重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程度高的部门和领域的信息公开,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决策,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体讨论决定,确保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四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唯上,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作为我们的执政使命和追求,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度。要视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社会管理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凡是事关群众利益的事,要用心办、细心办、耐心办,让人民满意;凡是事关群众安全的事,要见事早、行动快、解决好,保一方平安。在当前复杂形势和困难局面下,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为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特别是今年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增支因素较多,我们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带头压缩开支,厉行勤俭节约,今年公务购车和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出国(境)等经费要实行零增长,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增长、保企业、保民生上来,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奢靡之风,与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五是要提高执行落实能力。大兴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落实力,说到做到,实干实效。对重大决策和部署,要明责任、抓到位、见效果,严格执行纪律,加强督促检查,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要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摆脱文山会海。省政府带头精减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精简从简、务实有效地举办会展和节庆活动,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腾出更多的精力谋大事、谋发展,集中更多的时间抓具体、抓落实。

六是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紧紧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努力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特别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审计和监督,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勤政廉政、自警自励,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廉洁奉公的表率,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机遇和期待召唤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逆水行舟的紧迫感,鼓足知难而进的精气神。我们坚信,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江淮儿女创造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住安徽人民奋力加速崛起的坚定步伐。作为人民公仆,我们唯有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才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我们唯有埋头苦干、奋发图强,才能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安徽崛起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摆在面前,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安徽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第三篇: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抢抓机遇加速崛起的奋进历程

2010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巩固扩大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2263.4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2063.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9.4亿元,均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43.1亿元,增长62.7%。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增长17.3%。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扩大内需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达11849.4亿元,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增长54.8%。

——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6%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控制和消化当年新增量。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千方百计巩固回升基础,保持经济发展向好势头。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坚持和完善应对危机以来各项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经济稳健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深入谋划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马钢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铜陵有色铜冶炼升级、合肥熔盛重工挖掘机、三安光电、淮南煤化一体化、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建设。京沪高铁安徽段、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彩虹高世代玻璃基板、芜湖信义光伏玻璃、阜阳汽贸物流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奇瑞整车换型改造、京东方六代线、乐凯光学薄膜、青阜复线三期、皖北煤电钱营孜煤矿等项目如期建成。进一步落实扩大消费政策,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前列,家电下乡补贴兑付率全国第一。多措并举促进外贸稳步发展,进出口总额比金融危机前2008年增长18.8%。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总体保持稳定。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和企业发展帮扶力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融资500.3亿元,增长26%,新增上市公司7家,农村银行机构数居中西部第一,区域性金融后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明显提速,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加速涌现。强化了试验区部际协调机制,争取到国家新的政策支持。合芜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获准建设,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和质检中心数均居中部首位,组建1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11家首批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13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获授权专利16012件,增幅居全国第一,世界最大规模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开工建设。加快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家电、汽车等优势产业,投入技改资金1200亿元,改造提升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收入增长20%以上。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483项减排重点项目,关停火电机组25万千瓦,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第三,抢抓产业加速转移机遇,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实施,是我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迅速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宣传推介,狠抓推进落实,示范区建设组织架构、政策体系和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与国家17个部委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快速启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着力重点,示范区品牌效应和抢滩效应加速显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7.2亿美元,增长20.4%,引进省外资金6863.7亿元,增长47.9%,其中示范区分别占76.2%和72.5%,新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出口加工区1个、对外开放口岸1个。参与长三角发展合作取得新突破,皖江示范区规划与长三角规划联动实施机制初步形成,沪苏浙皖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正式建立,合肥、马鞍山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合肥纳入与沪宁杭一并规划、重点建设的“1—2小时交通圈”。精心组织徽商大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香港经贸交流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与央企、民企合作发展,开工央企项目205个,实际完成投资1190.6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订合同项目2169个,投资10594亿元。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投资8.1亿美元,增长13.9倍,总额由上年全国第24位跃居第7位。

第四,强力推动皖北振兴,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把加快皖北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深化结对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园区共建,积极开展“百家民企进皖北”、国企与皖北项目对接等活动,皖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突出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竞争力,积极争取并全面启动黄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工作,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皖北、皖西、环巢湖旅游区。加大对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扶持力度,减少贫困人口40万。

第五,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大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146.3亿元,增长21.2%。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启动新一轮小麦高产攻关,战胜多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616.1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提前完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4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净增104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44.5%。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镇分别达1930个和20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80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5.9万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省。全面完成国家规划内295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淠史杭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被国家列为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和“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

第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型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面实施,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省被国家确定为省级政府统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多元化进程加快。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36条意见,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91家,民间投资7512.9亿元,增长45.9%。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扎实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完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体制,县域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七,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在全国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所有市县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省市县三级电台、电视台全部合并组建新的广播电视台,229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盛世徽韵”精彩纷呈,安徽馆成为三大热门地方馆之一,第三届中国农民歌会进一步彰显国家级文化品牌效应,电影《第一书记》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高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成立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省演艺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正式组建,出版、发行集团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动漫产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平均增长30%以上。第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标准,加固改造1108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扎实推进平安校园专项行动,高考录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67.3%和80%,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快职教大省建设步伐,出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效显著。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遏制,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和第十二届省运会,我省健儿在广州亚运会上夺得11金4银7铜,奖牌总数居中部第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少数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事、侨务、港澳台、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第九,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把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将更多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民生投入1096亿元,占财政支出42.4%,地方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345亿元,增长35.8%。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已有1300万农业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落实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669.5万人、1529.4万人和384万人,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349.4万人。社会救助整体合力不断增强,城乡低保、五保集中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和孤儿救助等工作加快推进。20.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保障,完成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住房改造22.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4.3万户。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建设,惠及25.7万人。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上升。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加强信访工作创新,完善法律援助,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克服海拔高、有效工期短、施工难度大等困难,提前一年完成援建松潘任务。扎实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学沈浩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50件、政协委员提案849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4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支持鼓励网络问政。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严格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令人振奋,“十一五”发展已载入安徽现代化建设的史册。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成功战胜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重大挑战,有效应对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住了复杂多变宏观环境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

二、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加速崛起的安徽已站在继往开来新的历史起点,迈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安徽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这一时期,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将进一步加快,长期大规模投入效应不断释放,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平台作用日益显现,必将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必须看到,宏观环境错综复杂,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可持续性矛盾依然突出,实现又快又好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立足科学发展新实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刻不容缓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奋力谱写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崭新篇章。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省委《建议》的指导下,省政府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综合考虑,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和绿色发展更加突出。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双轮驱动”,培育壮大新生力量

积极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工业化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以城镇化拓展工业化发展空间,进一步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省,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若干支撑未来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商贸、社区服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以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为导向,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鼓励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创造条件、加大力度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品牌经济。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支持合肥加快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支持芜湖全省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积极推动安庆、蚌埠、阜阳打造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把黄山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支持其他城市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县城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经济强镇。全面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高起点编制城镇规划,统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品位。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新增铁路营业里程31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0公里,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开通民航机场6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快速客运铁路覆盖所有省辖市。全面实施新一轮治淮建设,加强长江、巢湖、新安江等重大流域治理,推进引江济淮(巢)工程,实现沿淮防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沿江主要堤防能够防御1954年型洪水。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二)坚持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推动三大需求协同增长。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优化市场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拓展消费需求。提升实施“861”行动计划,积极引导投资向重点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拉动力。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战略资源、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零部件进口。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各地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防止产业同构,实现错位发展、互动共赢。推进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率先发展,把加快皖北振兴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财税、要素支持和合作共建力度,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产业、物流中心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黄山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进环巢湖旅游开发,加快皖西绿色发展步伐。建立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和规划体系、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开发格局。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进程。完成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提高农村环境治理和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强化能源、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有序开发和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监管体制,强化生态建设制度保障,全面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做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三)坚持开放发展,构筑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

国际国内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已把我省推向扩大开放的最前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大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集聚发展资源,在开放发展中开创跨越崛起的新局面。

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开放承接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区建设对外开放的战略引领作用,全方位高水平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引领和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充分利用好先行先试权,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探索跨江发展、跨区域合作新途径,加快示范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建设,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物流、金融和职业教育等建设,构筑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

深化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分工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开展政府、企业与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形成与长三角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方面的无缝对接,推动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基本形成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紧密合作。推进与珠三角、环渤海、海西区、港澳台互动发展。

努力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优化外贸结构,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资源基地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服务、文化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建立健全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电子口岸,完善区域通关、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不断提升开放服务水平。

(四)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我省加速崛起的根本动力在创新,最大优势也在创新,必须更加积极作为,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更多的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合芜蚌综合试验区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区域之一。

加快教育和人才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中长期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多元教育投入机制,不断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以研发为基础、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高地。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平等待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和支出责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培育地方支柱税源。加快构建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规范有序发展地方融资平台,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五)坚持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建设江淮儿女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包容性增长,实现兴皖和富民的有机统一。

强力推进富民进程。兴皖之本,在于富民。“十二五”期间民生投入预计9000亿元,占财政支出45%左右,地方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最大限度增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五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00万套,逐步实现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质,增强安徽发展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统筹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

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必将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出决定性的步伐。

三、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的开局之年

2011年是“十二五”第一年,面临的宏观环境总体有利,发展前景看好,但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均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这些目标,既体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积极稳妥的,也是留有余地的,在实际执行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完成得更好。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增强消费拉动力,持续扩大有效投入,稳定价格总水平,防止经济运行出现大的起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密切关注宏观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引导扶持企业抓好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做好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认真抓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市场物价。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和进出口。继续推进家电、摩托车、农机、建材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大力培育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消费热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培育壮大进出口主体,稳定纺织品、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

持续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华谊无为精细煤化工基地一期、奇瑞20万台无级变速器、熔安动力船用柴油机、鑫昊等离子面板、海螺3条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绩溪至黄山高速公路、新桥国际机场和九华山机场主体工程、淮南潘四东矿井、安庆垃圾发电厂等项目尽早建成。扎实推进芜湖集瑞重卡、马鞍山华菱重卡扩建、淮北山河矿机、文化产业时代数码港、池州铜冠、蚌埠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铜陵铜基新材料、宿州百丽鞋业、合福铁路安徽段、徐明高速公路、芜申运河安徽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江汽轿车基地二期、马钢合肥公司环保搬迁、京东方8.5代线、德豪润达LED外延片、亳州白云山和记黄埔生物医药、美的和格力中央空调合肥生产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以及徽杭铁路、皖赣铁路新双线、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北沿江高速滁马段、岳西至武汉高速安徽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强项目谋划与储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二)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稳定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和价格稳定。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着力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继续开展“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园。继续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执行小麦、水稻等最低收购价,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加快6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好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和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加大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水平。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减少贫困人口40万以上。

加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落实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和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项目,扎实推进新一轮治淮建设。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水阳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开工建设300座病险水库和部分水闸除险加固、50条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加快淠史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再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危桥改造,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依法保障农民权益,扎实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启动建设新一轮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绿色长廊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190万亩。

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鼓励县域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优势县认定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分类考核,促进县域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支撑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按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推进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深化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

(三)全力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巩固扩大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平台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深入推进技术要素交易、技术服务中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用足用好试验区部际协调会议确定的各项政策,争取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建立完善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贷款、担保融资、信用保险等扶持体系。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工程和企业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海外引智工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切实加强商标工作,在驰名著名商标数量和商标品牌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化质量振兴活动,加快质检中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省政府质量奖评选活动。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在重大项目、领军企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培育上取得新成果。积极发展量子通信、物联网等高端产业,启动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面向国内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一批牵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我省。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装备、家电等制造业,加快工程机械等六大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改造提升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巩固壮大纺织服装、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和完善服务业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和用地保障等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做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商贸、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旅游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继续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和减排重点项目,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广烧结脱硫、富氧助燃、高效照明等新技术新产品和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燃煤电厂脱硝工程建设及能量回收。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和脱氮改造。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环评审批权限进行更加严格的设定或必要的调整。加大环保监管力度,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问题突出的区域实行“区域限批”。加快市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生态补偿。

(四)加速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

今年是示范区建设“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必须加快承接步伐,提高承接水平,着力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和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重点加强开发园区建设。抓好开发园区扩容升级、功能配套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园区。完成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控制区域总体规划,全面拉开起步区建设框架,科学确定集中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健全财税、土地、项目审核等管理体制。落实沪苏浙皖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跨省市合作园区共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大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园区定位,加强与境内外各地区的开放合作,创新招商形式,突出大规模、集群式承接,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人才团队特别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坚持绿色承接,把好投资强度和环境评价关。

着力优化示范区发展环境。加快示范区融资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担保、产业基金等多种金融业态服务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放。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强化海关、检验检疫等服务功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抓好职业教育和用工保障。进一步优化政务、市场和法制环境。

加快皖江示范区城镇化建设。加大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步伐,把芜湖、安庆等打造成产业层次较高、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步伐,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五)持续加快皖北振兴

皖北振兴事关兴皖富民大业,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内生动力,努力使皖北成为我省加速崛起新的重要支撑。

加快皖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优先安排重大能源项目在皖北布点,着力提升煤电、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拓宽南北结对合作领域,加大市县结对共建力度,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项目,着力促进省内外大企业投资皖北。加快皖北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支持蚌埠、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支持县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提质扩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皖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淮河岸线资源,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县乡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中小河流、低洼地以及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试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改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

加大支持皖北政策力度。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皖北地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皖北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皖北地区高风险县级农村信用联社改革,支持开展农民资金合作组织试点,加大对皖北项目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发展直接融资,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加强职教基地建设和劳动力培训。

(六)巩固提升与央企民企合作水平

继续保持与央企、民企合作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层次,持续谋划新的合作发展,提升全省对外开放

(七)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大型国有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推进符合条件的集团公司整体上市。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能源、汽车、钢铁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稳妥开展招投标和产权交易市场改革。稳步实施排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改革,健全水电油气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全面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完善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继续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税收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持续推动金融创新。加快组建农村银行和村镇银行,探索建立社区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县布点,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确保信贷资金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支持企业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大力发展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动保险资金在我省直接投资,鼓励和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支持省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八)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省美术馆、省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加快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事业。办好“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徽风皖韵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培育转制文化企业成为合格市场主体,打造文化企业“航母”。加快合肥、芜湖等动漫基地建设,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加快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域联建等形式,积极开展邻里互助、社区志愿和城乡社区结对帮扶活动,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九)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不断增进群众福祉。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今年计划投入388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新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3项,提标扩面6项,完成任务退出3项。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评估考核奖惩办法,提高民生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民生工程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衔接。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及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40万套以上。全面移交援建松潘工程,继续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大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提升城镇就业创业园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水平,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建创业型城市。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省内外跨地区劳务协作。加强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工资分配的指导和监管,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规范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争取进入国家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全面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扩大医疗、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范围。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抓好第二批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医疗救助等标准。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继续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的“985”或“211”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加快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做好科普、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台、地震、气象、地质、测绘、老龄、红十字会等工作,发展慈善事业,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十)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坚持安全发展,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重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大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力度,加强粉尘、高毒物品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切实做好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加大防汛抗旱、救灾减灾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整合应急资源,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探索建立“一证通”制度、“一站式”服务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问题,积极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紧紧抓住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强化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加大防范、打击、整治力度。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协调联防机制。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持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支持驻皖部队建设,提高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推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开创“十二五”发展崭新局面的重大责任,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我们要倍加珍惜黄金发展期的宝贵机遇,凝聚加速崛起的智慧力量,勇于承担兴皖富民的历史使命,朝夕勤勉,永不懈怠,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筑牢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在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上,下更大气力,想更多办法,谋更多福祉,努力做到,靠一切为了群众的牢固思想去理解群众的各种诉求,靠真正相信群众的坚定立场去回应群众的疑难困惑,靠充分发动群众的过细工作去凝聚群众的巨大力量,靠切实尊重群众的真诚态度去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快法治安徽建设。加大“六五”普法力度。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以规范,积极鼓励网络问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群众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大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要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的创新发展。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继续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健全、落实行政问责制度,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要进一步强化廉洁从政的制度落实。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大制度创新和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对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审计监督,开展国土资源、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严查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腐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勤勉尽责、永葆先进,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进一步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继续把解放思想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在深入解放思想中激发全省人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加速崛起强大合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大力弘扬沈浩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科学发展的满腔热忱转化为兴皖富民的具体行动,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各位代表!

我们已经迈上科学发展新的历史征程,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一幅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未来前景无限美好,江淮儿女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

第四篇:201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6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王学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增长9.2%。财政收入3663亿元,增长8.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6%。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镇新增就业67.1万人。

——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省级政府权力事项精简68.3%,行政审批事项精简32.6%,涉企收费项目减少57.3%。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12.6万户,增长58.3%。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57.3%,提高0.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产量683.2亿斤,增加27.3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6%。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增长22.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4.8%,提高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49.2%,提高1.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PM10平均浓度下降4%。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年民生支出3833亿元,增长7.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839元和9916元,增长9%和12%。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聚焦重点领域,奋力改革攻坚,在行政体制、国资国企、农村、财税、金融、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突出简政放权,建立并运行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撤销省招标局,省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由合肥市平台办理;省级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整合顺利完成,县级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职责实现“三合一”。地质勘查等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三证合一”试点逐步推开。省属4户2对企业合并重组,江汽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市县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首批20个试点县(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全部公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试点顺利推进。83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企业244家。

坚持高起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复制推广16项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合肥海关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合肥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顺利运行,芜湖港进入国家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运行。加快外贸转型升级,进出口总额492.7亿美元,增长8.2%,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持续推动招商引资提质提效,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942.4亿元,增长16.9%,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3.4亿美元,增长15.5%。

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绩。

二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中央定向调控政策,把发展实体经济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256.3亿元,增长16.5%,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1863个、建成922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合肥铁路枢纽及南客站、宁绩高速、徐明高速安徽段建成运营,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260公里,杭黄铁路、庐铜铁路、济祁高速、淮水北调、淮干蚌浮段、淮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促进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20.8亿元,增长13%,大力培育旅游、信息、健康、养老、文体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宽带安徽和信息惠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城市商贸服务示范区建设,旅游总收入3430亿元,增长14%,信息消费规模1498亿元,增长44%。

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扩大营改增试点,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减少市场主体税费负担466亿元。出台金融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22754.7亿元,增长15.6%,直接融资1738.3亿元,增长61.2%。新安排31亿元充实政策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省政府负责同志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具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意见,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等产业加速成长,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1家。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快速增长。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合作社10089个、家庭农场1128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1个。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29.3万亩,流转率达41.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8372.1亿元,增长12.7%。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00座,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33.8万亩。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完成1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245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4840公里,新解决5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进城落户农民逐步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展开34个省级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城镇功能和面貌进一步改善。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我省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燃煤小锅炉、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治理,新建29台火电机组和19套水泥脱硝设施,全省已建脱硝设施的火电机组和水泥生产线比例分别达 92.3%、81.7%,淘汰燃煤小锅炉2797台、黄标车和老旧车29.7万辆,省级投入11.5亿元奖补资金用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淮河、巢湖水质稳定向好。启动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深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226.3万亩。巢湖流域、黄山市列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四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发放各类就业补贴28.9亿元,10.5万就业困难人员重新走上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6%。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68元。实施一揽子政策解决老民师、老村干、老农民技术员等“老字号”群体生活困难。各级财政投入10亿元,大力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1.8万户漂泊不定的渔民走进了新生活。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80多万。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46.6万套,基本建成27.5万套。33项民生工程投入686.3亿元,增长10.6%。

教育公平和质量继续改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提高到78.4%。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金21.8亿元。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校分类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和器械统一招标采购全面实施,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6.97‰,“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平稳实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建设公共文化省级示范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大运河(安徽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8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居全国第3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成功举办,我省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创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进一步加强。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援疆援藏取得新进展。

五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区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新增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1816个、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06个。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完善信访和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信访形势稳定向好。依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办理行政复议案件8551件、法律援助案件6.6万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和实施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一批制假售假案件。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是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整治“四风”积弊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行全面清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废止和修订地方性法规14件,废止和修订政府规章34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2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提案918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出台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意见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政府运转流程再造,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在8个重点领域集中开展政策落实专项督查行动,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班子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和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的增长动力不足。结构不优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部分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要素约束加剧,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部分市县政府债务风险开始显现。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府干预多、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干部安于现状、为官不为,敢于担当的意识不强,“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直接面对,认真研究解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二、2015年的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安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这些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围绕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减少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在省、市、县政府全面建立运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政府权力网上运行,简化程序,缩短流程,完善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省心。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运行,建立更加完善的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稳步开展国资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方向,促进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属企业兼并重组、整体上市。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抓好新增48个县(市、区)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探索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国有林场、供销社和农垦改革。认真办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

继续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调整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探索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继续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的地方法人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服务水平,支持新设民营银行。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充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本金,开展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试点,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监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启动实施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探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大力发展社会办医。

(二)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继续增加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4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建成600个以上。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合安九高铁等重大工程,建成合福高铁、宁安城际铁路,新增铁路营运里程5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0公里、一级公路400公里。

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控制“三公”消费,促进大众消费,让消费积涓成流。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工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健身、健康等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宽带提速普及和“三网”融合,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融合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节能产品等绿色消费。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支持旅游发展政策措施。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多元贸易方式,落实出口退税和启运港退税政策,推进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优势企业开展跨境先进技术合作,推动家电、汽车、工程机械、钢铁、水泥等制造业走向世界。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强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大众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加快青年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在江淮大地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

着力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统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大别山片区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推动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皖江城市联动发展、跨江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落实支持皖北发展各项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实施一批强基础补短板的重大项目,增强皖北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皖南文化、旅游、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广包容、大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生态休闲城市建设。把大别山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大力支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强化要素保障,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和开发园区建设,巩固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三)努力打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格局

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开展长江干流和淮河航道整治,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和信息通道建设,加快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岸线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打造芜马组合港、合肥、蚌埠、安庆等航运枢纽,提升铜陵、池州、淮南等港口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江海联运、多式联运,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开辟西向开放新通道。

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规划编制,推进市场深度融合和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加快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加强进境货物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熟经验,落实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开发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升通关一体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提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质量效益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鼓励跨区域设立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布投资环境白皮书,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四)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产业化的创新,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大创新工程,推进高世代显示器件、量子通信、语音技术、现代医药、民用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充分运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核心技术,在汽车、家电等领域实施一批智能制造项目,促进钢铁、煤炭、有色等产业创新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推动同业间产能整合、优胜劣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航空、航运服务业,推动临港、临空产业集聚特色化发展。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健康、养老等产业互动融合。培育壮大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会展等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发展。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健全科研资金配置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体制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运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创新型园区和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建设。发挥人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培养引进20个左右国内一流创新创业团队。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创新高地。

(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5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推进粮食收储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加大对设施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激励政策,完善基层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探索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开展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土地合作、股份合作和信用合作,促进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整合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要素、利益联结。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个、农民合作社100个,形成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40个。

持续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启动第三批674个中心村建设,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把村庄整治建设同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在建设新家园中创造新家业。

(六)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展开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城镇规划编制和依法实施,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开展县城关镇、重点镇扩权增能试点,扩大管辖范围,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创造条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推进县城道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和水环境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试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科学规划建设新城区,严控城镇建设盲目扩张。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促进宜居宜业、安居乐业。

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城镇化投融资新机制,探索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市发行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七)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凝聚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志愿精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文化场所建设,建设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2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完成5640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泛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送文艺下基层等活动,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标准化试点,推行公共图书馆县乡总分馆制运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进一步做好参事文史、档案和地方志工作。

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品牌建设,丰富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表现形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弘扬徽文化,传播徽元素,彰显徽风皖韵的生机活力。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出版、发行、广电、报业等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培育文化电商、文化服务贸易等新兴业态,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化文化企业改革,鼓励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和跨国经营。

(八)切实加强生态强省建设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省辖市目标责任考核,深入开展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等专项整治,火电机组、水泥熟料生产线脱硝比例达100%,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2万辆,PM10平均浓度继续下降,努力减少雾霾天气。启动实施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土壤修复,推进重污染河流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新增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500公里。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目标。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用水,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探索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加强湿地保护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巢湖流域、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153.2万亩。

(九)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以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相促进。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2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师管理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计划,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启动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实行乡镇工作补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补助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新增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基本建成24万套,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落实好“单独两孩”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帮扶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残疾人民生和权益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援疆援藏工作。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726.5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调整完善实施内容24项,提高补助标准9项,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由 1870元提高到2050元。强化民生工程绩效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扩大惠泽民生的效益。

(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运用法治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经常性的重点领域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继续治理货物运输超限超载,依法关闭非煤矿山200座。加强应急平台和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全程监管和问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支持驻皖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深化后备力量调整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抓好双拥优抚安置,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今年,我们还要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使规划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未来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逐步完善政府事权划分,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真正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及时修订和废止不合时宜、影响发展、有损公正的政府规章。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健全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推动立法与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制化,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按照依法依规、集体决策、公开透明、终身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切实提高决策质量。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县政府行政执法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执法体制,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等领域综合执法,在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和决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及时向人大报告,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围绕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协商。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行政监察,用好审计利器,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大力推动学法、尊法、用法、守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加快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深化政府效能建设。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做好今年工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切实履行好谋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我们要始终保持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服务基层上增本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永远秉持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努力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各位代表!

实现新发展任务艰巨,创造新业绩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安徽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 李 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安徽发展进程中不同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5110.3亿元,增长13.5%;财政收入2632.8亿元,增长2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3.4亿元,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0.6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12126.3亿元,增长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增长17.9%;城镇新增就业6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5%左右,除氮氧化物排放量外,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着力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入,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在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推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把帮扶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努力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难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1%,增速居中部首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65.5%,提高2.1个百分点。认真落实中央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建成一批大型商贸流通项目,举办一系列经贸交流活动,带动消费持续增长。努力克服外需放缓的不利影响,进出口总额313.4亿美元,增长29.1%,其中出口170.8亿美元,增长37.6%,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强化金融支撑作用,新增本外币贷款2456.1亿元,贷款余额增长21.2%。直接融资754.9亿元,增长50.9%,新增上市公司11家,保险直投突破100亿元。及时出台16条稳定物价措施,保障供给,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全年涨幅为5.6%。

(二)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完成企业技改投资2946.9亿元,增长41.8%。汽车和装备制造等重点

行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发挥自主创新的驱动作用,巩固扩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成果,试验区获准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分别居中部首位和全国前列。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启动首批21项重大产业化项目,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评价考核和政策支撑体系,出台加快发展的34条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监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0件。开展“省政府质量奖”活动。

(三)着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三农”工作取得新成绩。大力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成效显著,战胜60年一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粮食总产达627.1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深入推进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和蔬菜产业提升行动,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设施蔬菜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营造林315万亩。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61.2亿元,增长50.2%。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5387个,总数达2.3万个。提高涉农补贴标准,发放各类补贴159.8亿元,增长9.2%。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实施水利安徽战略,推进新一轮治淮建设,开展长江干支流治理,完成42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3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解决3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成效明显,省级示范村、镇分别达1930个和202个,实施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970个村庄整治试点,改造10万户农村危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年扶贫资金投入10.7亿元,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四)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2900多个大项目落户示范区。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滁州、铜陵、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2家。江北、江南集中区建设扎实推进。顺利实施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芜湖、马鞍山迈进跨江发展新时期。加快皖北振兴,皖北地区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深入开展结对帮扶,皖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皖南和大别山区绿色发展,出台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20条扶持政策,推进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出台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城镇化率达4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工作稳步推进,34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14个县(市、区)突破20亿元,县域经济呈现竞相加快发展的可喜局面。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省属企业间的联合重组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区域性金融后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我省成功召开,省及全部省辖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基本形成,出台完善基层医改的30条政策措施,新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扎实推进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作,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启动省直管县体制试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村(居)达1.6万个,占总数的92%。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成功承办长三角交流合作系列活动,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合作机制,承接产业转移、交通、能源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深度拓展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对接合作,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区域和国际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4181.2亿元、增长56.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增长32.2%。落户我省的世界500强企业达57家,新增6家。加快“走出去”步伐,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47家。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促进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大保险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达到67个。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其中33项民生工程投入468亿元,比上年增加123亿元。元旦春节前,共筹措困难群众生活专项补助资金11.5亿元,惠及900多万人。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2.9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44万平方米,实施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高校提标和化债工作,高考录取率达76.7%,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施41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95%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2‰。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83个、农家书屋6924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马鞍山市、65个村镇、11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村镇和单位称号,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健康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七)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全面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行政复议和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明显。加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力度,调解仲裁案件办结率达94.7%。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全省信访形势平稳趋好。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整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圆满完成对口支援 3

四川松潘县恢复重建任务,积极做好援疆援藏工作。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府工作,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82件、政协委员提案850件。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7件,启动“六五”普法。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目标管理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持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健全网络问政机制,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进一步深化。认真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需求增长放缓,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土地等要素和环境约束趋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难度较大,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自身建设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效能建设、廉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坚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迈出了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新步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坚持不懈、奋发努力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支持安徽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感谢!

二、2012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运行中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准确研判、正确应对。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要素重组和经济转型加速推进,我省综合承载力较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新的机遇;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宏观政策取向与我省的工作着力点高度契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几年来我省致力打造的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区域联动发展等战略平台效应日益显现,高强度投入累积的发展能量逐步释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潜力巨大。尤为重要的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描绘了美 4

好安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科学发展的“六条新路”,进一步提振了全省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我们实现新发展、创造新业绩增添了强大动力。综合分析,我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变,加速崛起的大趋势没有变。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奋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全面推进美好安徽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任务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充分用好投资这个现实而直接的手段,突出消费拉动,稳定扩大外需。

坚持加大有效投入不动摇。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启动建设12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推进1300个以上超亿元在建项目进度,建成投产3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建高速公路12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达到32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500公里,确保新桥国际机场、合蚌客运专线等项目投入运营,加快合福客运专线和宁安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新增煤炭产能900万吨、电力装机426万千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

大力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文化、旅游、健身等服务消费,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质量,促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更多外贸主体,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出口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建设,扩大紧缺资源和关键装备等进口,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争取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强煤 5

电油气运保障。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帮助解决融资等方面难题。认真落实稳定物价各项政策,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经济强省,必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基础,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全省产业布局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省里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整合各种资源,持之以恒推进,打造若干个5000亿元级以上的大产业。引导各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锁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千百十”工程,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鼓励和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成套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加大技改投入,实施4400多项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和占有率的安徽品牌。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新建一批研发平台,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实施150项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着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争取全年专利授权量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0%,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认真开展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扶持本地科技人员创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创业团队,推动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加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新建省级高新区。推进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开展试验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再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体育、农业等行业深度融合,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深化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纵贯全省、对接周边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安徽旅游品牌,壮大提升旅游经济。

(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为依托,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原产地名优特产品品牌资源效应,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村)。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抓好标准化认证,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高起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500亿元以上。认真落实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启动农业物联网工程试点。

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启动以防洪、防旱、防污、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淮河综合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淮水北调骨干水资源工程,实施淮河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引江济淮(巢)前期工作。加快青弋江分洪道、水阳江、滁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治理项目建设,加强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实施72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建设。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实施塘坝扩挖、河沟清淤、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7万亩。加强防汛抗旱工作。

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改建县乡公路300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00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再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制定村镇发展规划,完成1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实施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2000个以上村庄整治,保护村庄自然文化生态,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加大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落实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确保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省区域特色鲜明,差异较大,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多极支撑的增长格局。

全面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进一步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坚持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集成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具有较高规模经济效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提高入区项目质量和投入强度,加快建设江北、江南集中区,支持中新苏滁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瞄准主导产业、领军企业发展和产业链拓展需求,加强与境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对接,带动配套企业快速跟进。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承接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皖北振兴步伐。争取将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等市县列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持续加大投入,坚持科教兴农,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和煤基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和现代物流,逐步形成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坚持科学规划、精细建设、严格管理,持续提升城镇化质量 7

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全民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突出特色,集群发展。加强南北合作,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构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

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加速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推动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提升黄山、九华山等名山和徽文化品牌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扶持政策,编制实施六安、安庆等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构建与生态相适宜的产业体系。

加快合肥经济圈和中心城市建设。统筹考虑人口增长、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支持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促进沿江城市跨江发展、联动发展,加快皖北城市群发展,推进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深化省直管县体制试点和扩权强镇试点。总结推广先进县发展经验,进一步完善县域分类考核办法。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县域流动,努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中小城市。大力招商引资,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加速产业集聚,促进“三化”同步提升,催生更多的经济强县强镇。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城和重点城镇提质扩容。加大对深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扶持力度。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安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统筹运用引入战略投资、上市融资、整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快产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主业规模化步伐,打造一批“皖字号”的国家级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运营责任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和预算管理制度。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省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等领域。实施初创企业、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我省真正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沃土和创业乐园。

扎实开展财税体制改革。抢抓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机遇,积极做好基础性工作,争取 8

先行先试。认真落实中央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系建设,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引导银行服务网点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与金融机构总部的战略合作。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

深化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妥做好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工作。抓紧抓好统计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继续深化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央企新一轮战略合作,扩大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六)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是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文化惠民工程长效机制,加强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全面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着力打造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徽风皖韵的精品力作。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和上市融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建设文化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七)着力打造生态强省

绿水青山,天赋于皖,是江淮儿女赖以生存发展、引以为豪的家园,必须倍加珍爱,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省。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执行淘汰和限制类行业企业差别电价政策,实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切实控制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突出问题。新增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1000公里以上,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大重点建制镇环保设施投入。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加大清理闲置土地力度,完善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益的标准和激励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清洁高效利用。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和绿色照明工程,促进全社会低碳消费。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抓好农业、城市、企业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100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启动巢湖、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大长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大气、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省示范基地、重大项目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加强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乡绿化,启动大别山区和新安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加强江淮分水岭、矿区、采煤塌陷区等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让蓝天白云常在、青山绿水永存。

(八)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连着民心、连着发展,体现社会公平,经济越发展,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56所。完成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314所。办好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规划和皖北职教园区建设。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等新校区建设。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高度重视、真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教育和成长,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学问题。实施12个试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加固改造校舍248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0万人。全面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240元,省内医疗机构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普遍上调10个百分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做好重大 10

传染病防控和大病救助工作。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规范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扩大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40万套,基本建成25万套,其中竣工15万套以上。认真落实用地指标、建设资金和支持政策,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完善分配、管理和退出办法,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拓展提升民生工程。今年计划投入540亿元,实施33项民生工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标准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均提高10%以上。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考核绩效评估,完善工程类项目建后管养长效机制,确保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办好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做好科普、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加强外事、侨务、港澳台、地震、气象、地质、测绘、老龄、红十字会等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驻皖部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九)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坚持社会建设和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深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

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加强信访工作创新,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巩固“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成果,健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错必纠,绝不姑息。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突出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煤矿及非煤矿山、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应急处置力量建设。

加快建设信用安徽。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诚信教育,加大对守信行为的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戒。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努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政府的全部工作都要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办顺民心、惠民生的实事。坚持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推进网络问政。

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提倡讲短话、开短会、行短文,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和做表面文章。

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政务公开,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三公”消费。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决不让任何腐败分子逃脱党纪国法的惩处。

各位代表!

科学发展任重道远,美好安徽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省人民,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2011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工作报告3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安徽省旌德县政府工作报告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1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李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

    201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9日在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 王学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

    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

    安徽省涡阳县2012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月8日在涡阳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涡阳县人民政府县长戴 力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华图 0551-3671136 3635899 3662985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荐)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

    2018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知多少答案

    1、过去五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640元和12758元,年均增长8.8%和10.3%。 答案:31640元;12758元 2、过去五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72万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