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题目总结(最终版)
社会医学
1.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的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3.社会因素: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即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环境、人口、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键、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文明等。4.社会阶层:有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5.社会支持:一个人从社会网络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6.生命质量: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7.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主观判断与满意度,此外,针对具体疾病的量表还包括疾病症状等内容。
8.健康管理: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
9.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P145 10.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 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质量。
11.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的卫生服务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p146 12.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以下的儿童。
13.社会病: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14.自杀:个人在意识清楚的状况下,自愿的而不是被别人逼迫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15.利益相关者或集团: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他们能够改变某个政策的目标,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当政策目标实现后,他们的利益会受到影响。
16.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诸社会因素状况。
17.减寿人年数: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18.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死率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
19.家庭: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组织,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单位。
20.健康家庭;家庭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能够提供足够支持身心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家庭。
21.家庭保健:家庭成员利用家庭健康理论和保健信息源,在家庭健康教育、家庭药物治疗和家庭心理调适的方法使用下,保障家庭成员基本健康的系统过程。
1、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P2-3 1.倡导积极地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2、医学模式的演变P16-19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P27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预防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员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4、健康和疾病的定义P29
5、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征P31-33 1. 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 2. 恒常性和累积性 3. 交互作用
6、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P33-34 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2.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 3.中枢神经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7、经济与健康的关系P35 经济发展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的提高,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社会负性事件增多、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对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
8、人口结构P47 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9、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P54 #无形性
本源性
软约束性
稳定性
民族性
10、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
11、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
12、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途径
13、如何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原则
(二)健康促进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类型P71 #调查研究
试验研究
评价研究
德尔菲法
文献研究
15、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 P73
1.选择课题与陈述假设 2.制定研究方案 3.收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解释结果
16、制定研究方案 P74
#方便抽样
立意抽样
雪球抽样
定额抽样
17、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77 #观察法
深入访谈法
专题小组讨论法
选题小组讨论法
18、在社会调查研究中,调查问题的分类
#自填问卷
访谈问卷
19、问题的设计P83 #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
20、问题设计的常见错误P85 #双重装填
含糊不清
抽象的提问 诱导性提问 敏感性问题
2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P90
#动态性
2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 P91-93 #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
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状态 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23、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P102-106 1.人群健康状况 2.疾病负担的评估 3.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4.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5.卫生资料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6.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24、健康危险因素四大类型
1.环境危险因素 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25、慢性病的自然史
26、健康危险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P124-130
基本步骤:1.危险因素的确定 2.暴露程度评价 3.剂量-反应评价4.危险特征评价 方法:(1)计算方法
(2)选择和确定健康危险因素
27、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个体健康的类型
#行为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 疾病史
28、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P130
1.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 2.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 3.实施健康干预 4.干预效果评价
29、健康管理策略P132-135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疾病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人群健康管理
30、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概念P138
#从卫生服务的供方和需方及第三方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31、卫生服务研究的具体目的P138 #为了科学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32、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P152-154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社会经济因素
3、文化教育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5、医疗保健制度
6、气候地理条件
7、行为心理
8、婚姻与家庭
3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服务评价模式—综合评价P160 #不知道答案
34、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指标p146 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复合指标,如生存质量指数、健康期望寿命、无残疾期望寿命、伤残调整寿命等。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35、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单一型指标 p165 仅测量健康某一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常用语衡量一个国家(人群)社会卫生状况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36、政策问题界定的影响因素p171
1、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
2、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3、政策的倡导者
4、自然灾害
5、政治时机
6、新的政治角色进入
7、社会文化的影响
8、重要人物的影响
37、利益相关者(集团)分析步骤
p175
1、确定利益相关集团
2、估计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
3、评价利益相关集团动用资源的能力
4、判断各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38、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有三个总体目标p180
1、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2、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
3、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39、初级卫生保健策略基本任务p181
1、促进健康:加强自我保健,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2预防:在发病前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3、治疗:在发病初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继续发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4、康复:病人症状和体征已经出现,防止并发症和残疾,防止病残,加强康复。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和概念
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 40、老年保健服务的形式 p239
1、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为个人、家庭、邻里、同事等所进行的有利于保健的活动;
2、家庭保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老年保健具有独特的和十分重要的作用。
3、社会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日趋核心化与小型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面临着挑战。社区服务的兴起,为建立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
41、改善流动人口健康和卫生服务的策略p245
1、将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纳入法制轨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根据流动人口的分布,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3、平等对待流动人口,变管理为服务。
4、扩大医疗保障覆盖率,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医学保障体系。
5、作为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医生应该注重病人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及生活经历,了解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差异,多与病人交流,耐心为他们解释病因、治疗方案。
6、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和内容应注意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
7、招聘流动人口的用工单位和负责人必须对聘用工的传染病预防负有法律责任,为聘用人员解决安全饮用水、饮食卫生、卫生厕所及传染病的查治等问题。
8、尽快建立和健全流动人口的管理及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2、社会病特点
p248
1、社会病必须具有公共性。
2、社会病的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
3、社会病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4、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综合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共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
5、社会病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43、我国农村自杀率高的可能原因:p251
1、农村的医疗保健水平较低;
2、农村有毒化学物质广泛的可获得性;
3、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
4、农村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可能与目前农村人口的自杀率较高有一定的联系。
5、农村精神卫生服务力量薄弱。
44、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
p252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2、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
3、规范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
4、减少自杀的机会
5、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6、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45、吸毒的社会根源 p257
1、毒品的可获得性
2、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
3、成长环境的影响
4、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
46、道路交通伤害的概念 Bu zhi dao da an
47、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 p264
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域等方面
2、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物周期;驾驶技术;
3、心理、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
4社会经济;
48、传播性疾病的社会根源 p269
1、性禁锢
2、性放纵
3、人口流动
4、医疗条件
49、青少年妊娠的社会防治p273
1、提高全名族的文化教育水平
2、要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3.、打破性禁锢,推动针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
4、加大对怀孕青少年的帮助力度
50、精神障碍产生的社会根源p276
1、社会文化因素与精神障碍的确定
2、社会结构因素与精神障碍的分布
3、社会动荡与精神障碍
4、文化源性应激
5、对精神病人得歧视
51、慢性病的一级预防概念和策略p287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开展慢性病一级预防常采取双向策略,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旨在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后者称为高危策略,旨在消除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突出高危人群的预防有利于提高慢性病一级预防的效率。
52、二级预防概念和策略 p287 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在慢性病的自然史中属临床前期(亚临床期),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已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二级预防的措施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即“三早”。做好慢性病的二级预防,需要:
1、向群众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
2、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
3、开发适宜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
53、三级预防的内容
p288 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有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止伤残,争取患者病而不残。康复阶段是在病情控制后,转入社区,在家庭病床或经家庭护理后,促使患者躯体、功能、心理进一步康复,争取患者残而不废,或者带病延年。
54、筛查的原则p289
1、本地区危害较大的慢性病;
2、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选
3、所筛查的疾病在无症状期诊治课大大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4、所筛查的疾病在无症状其治疗可有更好效果
5、尽可能采用廉价可得的无创伤检查方法。此外筛查应符合快速、简便、经济、安全及真实可靠的标准。
55、社区全科服务中对慢性病病人服务的内容
p298 支持或解释、告诫或建议、处方、转诊、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观察或随访、预防
56、家庭周期问题的预防性指导p306 当家庭周期由一个阶段转入下一个阶段是,与家庭成员共同评价面临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必要的指导性或纠正性意见,称之为预防性指导。
其目的是:
1、预防家庭内的压力及冲突;
2、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3、促进家庭功能的健康发展。
家庭各周期阶段的预防性指导事项分别包括:单身年轻成人、新婚夫妇、第一个小孩诞生、有学龄儿童的家庭、青春期子女的家庭、子女离家的家庭、中年期的家庭、老化的家庭。
57、家庭健康评估的指征p312 出现下列状况,需要考虑开展家庭保健评估:
1、病人频繁地因非特异性的症状前来求诊;
2、过度利用医疗保健机构(资源利用过度)或每个家庭成员都经常就诊。
3、处理慢性病是遭遇难题
4、涟漪效应,不同的成员出现同样的严重疾病的症状或家中接连出现严重的疾病
5、情绪及行为方面的问题
6、配偶间的问题(婚姻及性问题)
7、“代罪羔羊”或“三角关系”
8、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
9、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活动
10、家庭发展阶段因预期问题而产生的焦虑
11、危机
第二篇:《社会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下列五项:①倡导积极的健康管理;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④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⑤主动特殊人群的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①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②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③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④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⑤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⑥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5、大卫生观:卫生事业的本职是一种花“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大卫生观”。
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斯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4、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①对临床工作的影响;②对预防工作的影响;③对卫生服务的影响;④对医学目的的影响;⑤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5、“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卫生事务的协调者;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者。
6、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①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②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①环境因素;②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8、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调查显示,生活方式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遗传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占8%。
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完好状态。
10、亚健康: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但是呈现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中生理状态。
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①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②恒常性和积累性;③交互作用。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是社会因素被人的感知系统纳入,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形成心理折射,产生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的变化。
3、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调节控制器。
4、经济发展与健康:①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②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5、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性:双向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变异性,强制性。
6、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①社会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②社会卫生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③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7、社会支持:是指一个热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感情、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8、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有: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等。
9、卫生服务的功能: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硬性健康的途径:首先,教育影响人们对社活方式的选择,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教育影响人们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能了解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对健康服务能更合理的利用;第三,教育可以通过收入、社会凝聚力等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
11、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①环境污染和破坏;②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③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④现代社会病的产生;⑤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
12、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13、社会制度的内涵:一是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三是,指导人们具体行为的行为规则,如考勤制度,奖励制度等。
14、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5、人口结构中与健康较为密切的是年龄结构。衡量人口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和儿童少年人口系数。
16、老年型社会:联合国规定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17、文化:文化是一种思考和行为范式,它贯穿于某一个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18、文化的组成:一是认知成分,包括知识和信仰;二是规范成分,包括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三是符号成分。
19、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20、文化的特征: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
1、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最主要);②实验研究;③评价研究;④德尔菲法;⑤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
3、问卷可分为两种:自填问卷和访谈问卷。问卷的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卷和答案,编码。
4、课题评价的三个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5、社会医学研究多采用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6、现场定量研究:通过现场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指标,如患病率、就诊率、生长发育标准等,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和自填法。
7、问卷是在问卷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中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故国内称为调查表。
8、问卷的设计原则:目的性,方向性,实用性。
9、问卷的设计步骤:第一,明确研究目的;第二,建立问题库;第三,设计问卷初稿;第四,试用和修订;第五,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10、信度: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用系数来评价。分类: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
11、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接近程度。分类: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效度。
12、信度和效度之间有四种关系:①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②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就高;③无效的测量既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可能不高;④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即效度高信度一定高。(选择,填空)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健康状态和主观满意度。通常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角色判断与满意度。(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
2、生命质量: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3、生理状态反应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通常包括活动受限、角色受限和体力适度。
4、生命质量的测定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5、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①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②疾病负担的评估;③卫生服务效果评价;④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⑤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⑥健康影响因素和防治重点的选择。
1、慢性病自然史分为六个阶段:①无危险阶段;②出危险因素;③致病因素出现;④症状出现;⑤体征出现;⑥劳动力丧失。
2、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①潜伏期长;②特异性弱;③联合作用;④广泛存在。
3、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①环境危险因素;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4、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①收集死亡率资料;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③江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⑥计算评价年龄;7计算增长年龄;8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会计算)。
5、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6、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技术方法。
1、社会病(sociopath):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2、三级预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社会病的特点:①社会病必须有公共性;②产生根源非常复杂,但主要在于社会;③具有严重的危害性;④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公共的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公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⑤社会病及时社会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或公共卫生问题。
4、自杀(suicide):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的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分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自杀意念。
5、研究自杀的最终目的在于预防自杀。
6、自杀的一般防御措施: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2、普及有关自杀知识
3、规范有关自杀事件的报道
4、减少自杀机会
5、建立预防自杀的有关机构
6、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7、大中学生自杀预防的主要措施:①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学习负担,尽量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从入校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检查;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又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危机干预热线;⑥建立合适的专业咨询和转诊机制;7培训学校管理干部建立自杀行为的监测体系。
8、“四E干预”指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9、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的因素:①自然环境因素;②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理周期、驾驶技术;③心理行为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的影响、社会经济;④社会经济因素。
10、意外伤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交通。意外伤害分为三个阶段:伤害前阶段、伤害阶段,结局阶段。预防措施包括:预防伤害发生(一级预防)、院前急救与医院治疗(二级预防)、社区康复(三级预防)。
11、伤害包括故意伤害(intentionalinjury)和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
12、道路交通伤害的控制盒预防:①交通立法;②教育培训;③改善交通条件;④道路交通伤害的急救与康复。
13、性传播疾病(STDs):是主要由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途径的一组疾病。
14、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综合症伴随痛苦体验和功能障碍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5、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在医学上,能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状态,并具有致依赖(成瘾)作用的物质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也称为成瘾物质、药物。
16、精神活性物质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
17、毒品(illicit drug):是指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是指阿片类、大麻、苯丙胺、可卡因等,又称为非法药物。
18、精神活性物质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依赖性,或者称为成瘾性。
19、心依赖包括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和生理依赖(physcial dependence)。20、禁止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会出现戒断症状(withoutwal symptoms)。
21、吸毒危害主要表现为:①吸毒严重损害吸毒者的健康;②吸毒已经成为艾滋病重要的传播途径,在我国,过去约2/3的HIV阳性者是吸毒者,目前近一半的感染者与吸毒有关;③吸毒破坏社会稳定;④与吸毒相关的种毒、制毒、贩毒行为常常以组织犯罪的形式存在,不仅仅对社会稳定,而且对局部经济甚至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作用。
22、吸毒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机器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在中小学中,进行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的课题教育是一级防御主要手段。二级防御是针对易感人群的防御,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包括促进预防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三级防御是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主要目的是在与降低毒品需求,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及减少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
23、慢性非传染性病(NCDs):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起病隐患,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的总称。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通常与生物、心理、社会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又称为生活方式疾病。
24、慢性病的三级预防:1.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1)针对机体预防措施:增强机体抵抗力,戒除不良嗜好,进行系统的预防接种,做好婚前检查。(2)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对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对遗传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和围产期保健工作,防止近亲或不恰当的婚配。(3)对社会致病因素的预防:对心理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哮喘、溃疡病等大多与心理因素有关。2.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 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三早”预防就是加强管理,严格疫情报告。除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外,还要密切注意病原携带者。对于慢性病,“三早”预防的根本办法是做好宣传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通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群众的自我监护,及早发现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由于慢性病常是经过致病因素长期作用后引起的,给“三早”预防带来一定困难。3.第三级预防亦称康复治疗 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调节代偿能力,将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此时应采取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三级预防是健康促进的首要和有效手段,是现代医学为人们提供的健康保障。
第三篇:社会医学总结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的社会属性:阶层、性别、家庭、情感 物质文明:国民收入水平、GDP精神文明:政治、法律、文化、风俗、伦 理、生活方式 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学研究范畴规范、文化、伦理、宗教、风俗、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人的社会化 社会阶层、婚姻家庭、社会互动、社会支持、社会资本
社会医学以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是医学领域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一般归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生物属性。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既有生物学依据,又有社会学特征
研究内容
1、社会卫生状况—社会生理学、诊断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对象:群体 方法:社会调查 目的:开展社会“诊断” 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重点策略,对社会卫生问题做出社会医学的诊断,即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2)。
会病理学: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社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因素。方法: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及前瞻性调查 目的: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生活行为与心理因素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订社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治疗: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社会施
病因学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不仅要通过调查及社会要社会卫生问题以及严重程度(社会诊断),更重要地是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处方)。即:研究促进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
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概念:涵盖了卫生发展的方针、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等。不是单纯指医疗卫生技术措施。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卫生服务,保护人群健康的经济、法律、教育及组织措施等。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确定卫生工作重点 社会医学(一)基:掌握社会本任务 卫生状况,特别重视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变动规律,发现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卫生事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改善社会卫状况即保护人群健康状况的策略与措施,为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管理及决策部门制订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编制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事业监督和评价。
(基本任务二)现阶段,1、我国社会医学的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制订社会卫生政策和策略
5、注重特殊人群(健康弱势)保健和防治社会病
原因
1、维护及促进人类健康的需要城市化--社会卫生问题--社会医学一般认为,社会医学产生于欧洲,这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2、社会医学实践对医学发展及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3动作用、著名社会医学专家的重要推
基本理论(观点)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 人:社会性、整体性、不可分割 疾病表现和疾病负担: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传统观念的转变:保健按摩4.关注高危人群&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多部门参与
1Medicine、预防医学(Preventive 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社会医学是从预防预防医学侧重自然和生物环境致病因素及防治对策;社会医学侧重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
而又超出(社会医学的社会卫 社会医学是起源于预防医学生服务等内容)了预防医学的一门学科。学习目的
1、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
3、学习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4、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医学模式
(一)基本概念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的总体认识,是对医学本质的概括。这种高度概括、抽象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既体现了医学的总体结构特征,又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每一种医学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家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决定着人们对生理、病理、心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无一不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及认识论指导下进行的。
义医学模式1,经验医学时代 自然哲学医学模 神灵主式2实验医学时代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主要贡献:预防医学方面:人类在本世纪前几十年应用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物三项措施,极其有效地控制了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取得了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基础医学方面:形成了各个医学基础科学,阐明和揭示了许多由生物因素造成的人类疾病,确定了生物病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有效的防治。临床医学方面:克服了临床手术的疼痛、感染和失血三大难关,明显提
高了外科手术的成功率,极大地促进了外科学的进步。对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借助于细胞病理学,在临床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生物医学模式违背了人体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忽视集体生命的复杂性以及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3整体(系统)医学时代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为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质量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环境及由社会设计来应对疾病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因素),还应包括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因此新医学模式又称恩格尔模式。健康是从原子、分子到社区、社会构成的自然系统,健康表现为系统内、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产生背景
(一)基本内涵
1、恢复了社会、心理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应有位置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
2、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生物因素是前提和基础,社会和心理因素通过生理因素发挥作用
3、全方位探索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健康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持,是否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考虑,是采取孤立的生物学措施还是在社会支持下使用生物学措施,是新、旧医学模式的分水岭。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并非偶然
1、疾病谱的变化人类疾病的构成正在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
2、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3透、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学科的不断分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人体活动规律和人体与环境的联系。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4、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5、医学的进一步社会化 卫生法规的颁布、行政措施、经济支持等促进社会健康的进一步发展。
三、新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与指导
(一)对临床工作的影响要求医生在了解疾病的同时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提高对病人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对预防工作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大卫生观念(社会事业、多部门参与、多影响因素)生物病因为主的预防保健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
(三)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技术进步导致边际收益下降现代医学模式的策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疾病和痛苦 治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提倡安详死亡
(四)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影响
1、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由传统的防治分家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贯穿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中,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工作。
2、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临床医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指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身心健康的指导者,提高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
3、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医院要由传统的封闭式院内服务,逐步向院外开展社会服务。要对一定社区人群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综合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4、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改变过去的单纯采用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要运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手段,改变患者的认知活动,调动其积极性,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五)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基础、临床和预防融合,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
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 WHO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一)消极的健康观 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为依据。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是生物体之间发生的变化,是宿主、致病因素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人们患了传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当传染病治愈,人们又重新获得了健康。健康可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没有疾病时的状态。(二)积极的健康观在疾
病谱和死因谱发生变化后,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逐渐增加,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要防治这些疾病不像防治传染病那么单一,而是要防治导致疾病发生的多种因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泛影响性 泛影响性,是指作用的发散性,即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
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变化
(二)恒常性与积累性 社会因素对人类产生稠密的和持久的作用,即为作用的恒常性。社会因素作用的积累是指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及功能损害累
加或健康效应累加作用。
(三)交互作用 社会因素作用人类健康常常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产生效应,主要是由于其因果关系的多元性所决定的。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它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它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与机制 1.满足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2.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界定疾病以及与疾病相对应的“健康”的确定,并不仅是依靠医学的科学发展作出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3.直接损害或保护健康4.影响卫生保健系统和求医行为宏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卫生保健系统建立、分布、运行机制、技术水平等起重要的决定作用,间接地对人群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求医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behavior)或“患病行为”尚未确诊时,是寻求适当手段):发生在自觉有病但(illness 及早发现病患的行为措施。
(二)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的作用机制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2.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社会因素的中介3.中枢神经系统(脑)-----社会因素作用的控制器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促进人群健康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的物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状况的提高。
(二)经济发
展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1 变环境污染3.现代病的出现 2.生活方式的改4.心理健康问题 5.人口流动的增加
(三)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一定体力、智力、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主要表现:提高期望寿命、智力水平和资源消耗减少。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阶层主要由个人受教育程度、工种和收入等因素来决定。研究社会阶层与健康的主要意义在于发现高危人群。
三、社会营养与健康
(一)营养状况与健康评价居民营养状况包括居民摄入的热量及食物的营养结构。前者
是衡量人群摄人的食物是否能
维持基本生命功能;后者则是
分析摄人食物中各种营养素比
例的合理性。
(二)社会营养
政策与健康1.粮食生产政策
与人群健康2.引导食物消费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健康社会制度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
(用
(三)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二)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作为
二、社会关系与健康(-)社会支持与健康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支持是人的基本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互动过程。
(二)家庭与健康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结构、功能和关系处于完好状态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构成;★ 家庭结构的建立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 常见最基本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扩展家
庭;★ 常见的家庭结构破坏及
缺陷有:离婚、丧偶、子女或
同胞死亡等。1.核心家庭是指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和/或无子女家庭。丁克家庭:夫妇均在工作,且无子女的家庭2.扩展家庭由存在血
亲、姻亲或收养关系的两代以
上的亲人组成的家庭,包括主
干家庭(linear family)、联合家庭(composite family)、联合主干家庭(joint-stem family)。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已婚夫妻
及其至少一位的父母或祖父
母,以及其他未婚亲属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一对以
上的已婚兄弟姊妹所组成的家
庭。联合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已婚夫妻,至少一位夫或妻的父母或祖父母,至少一对夫或妻的已婚兄弟姊妹,及其他未婚亲属所组成。包括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等。特点:缺乏传统家庭应有的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不完善能获得家庭内外资源较少 其本身结构的不完善也被认为对家庭成员的健康与疾病的恢复均有不利的影响。家庭四大功能:生育 生产和消费 赡养 休息和娱乐(-)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卫生服务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卫生资源与健康卫生资源的投 入量及其分布对人群健康影响极大。
(三)卫生服务的组织实施与健康 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狭义文化有较为确切的范畴。
宗教是以神的崇拜和神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程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过和个性(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安定个性(人格): 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一般所谈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
(一)促进健康的行为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3.积极的应付方式4.体育锻炼
(二)危害健康的行为1.不健康饮食2.规律吸烟5.冒险行为3.不健康饮酒 4.生活不第三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两类 1.又称社区干预试验指在人群现场试验研究现场试验研究中,试行某种卫生措施,与对照人群进行对照,观察该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如农村健康保险试验研究、吸烟干预研究等,都属于现场试验研究。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主要任务是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等,为制定卫生对策和
卫生规划,采取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选择研究课题恰当地选择课题是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如果所选的课题具有创造性,并很好地进行了计划,结果就可能有科学价值;如果选择了一个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充分地进行了计划,结果会有实用价值二选择课题的依据①大量地查阅资料②学术交流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对调查研究所作的周密计划,它包括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的统计设想和合理安排。调查设计的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符合统计学要求的调查资料,得出预期的结论根据调查指标确定调查项目,包括分析项目和备查项目。分析项目是直接用于计算调查指标以及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所必须的内容.备查项目是为了便于核查、填补和更正而设置的,通常不直接用于分析,如姓名、地址、编号等。
三、实施调查调查设计确定后,就要严格按照调查设计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及时复核、复查及补漏,以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与正确。
四、分析总结,解释结果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整理使得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选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所研究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中,要对得出的结果作出解释,达到什么目的,说明什么问题,对解决问题提供了哪些线索或科学依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问卷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①封面信②指导语③问题和答案④资料的登记
二、问卷的设计原则1.根据假设提出问题问卷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依据研究目标来提出。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目的拟出的可以衡量的一系列项目。1.根据假设提出问题2.问题必须简明易懂3.答案设计必须考虑统计方法
三、问卷类根据问题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
(一)封闭式问卷 封闭式问卷是对提出的问题规定了答案,被调查者从给出的答案中进行选择。
(二)开放式问卷开 放式问卷只向被调查人提问,不提供预先给出的答案。
四、问卷问题的排列1.先排列容易回答的问题,敏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一般宜放在问卷的后面部分23.问题排列要有一定逻辑顺序隔开来.用于检验的配对问题必须分.五、问题答案格式的设计封闭式问卷因为要提供问题的答案,回答格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进行封闭式问卷答案格式设计时,必须给出一切可能的答案,问题的回答方法应明确清晰。
六、问题表述中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的语言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2用含糊不清的问题.避免带双重填答问题4.问题不3.不能带有诱导性5不宜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七、预试问卷设计出来之后,需要在小范围内作预试,大规模社会调查尤其要求预试,以检查问卷的实用性。预试是问卷形成的最后一步。对于初次从事问卷设计的人来说预试更为重要。
收集资料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发问卷法、集合调查法、信访法及访谈法。
卫 生 服 务 研 究 服务:提供某种有偿或无偿的劳动满足他人的特殊需要。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要为目的,使用卫生资源,由卫生相关部门向人们提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指导等一切卫生活动的总称。卫生服用研究: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卫生服用研究目的:是为了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从而保护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一)卫生系统研究1.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投入,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及其联系。2.综合分析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是否满足,卫生资源配置是否适度,卫生服务利用程度是否充分、过度或不足。3.卫生服务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卫生工作研究1.工作开发研究探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2.目标评价研究了解计划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三)医疗预防效果评价1.临床试验疗效考核2.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3.预防措施效果评价。4.居民在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异评价。
(四)行为医学研究1.研究健康者与患者的行为心理特征。2.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3.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研究。4.个人、家庭、社区和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利益分配。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是决定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人群健康水平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和医疗保健制度对卫生服务需要量有重大影响。)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结合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和信息等。)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组织结构与功能是历史演变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系统的产物。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任务建立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并不一定与新时期的总计划和总任务相适应,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新的任务进行改革。)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人群健康状况是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最终指标对单项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少数指标即可做出评价。对综合性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价,则需要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三)实验性研究
(四)理论研究
(五)系统分析法
(六)综合评价法
(七)投入产出法(-)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康宁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没有病和躯体的虚弱。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want):反映居民要求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的。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公众对政府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希望、要求和建议等。二是可以在专门组织的健康问询调查中,收集居民的卫生服务要求。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卫生服务利用指标1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门诊服务利用指标(1)两(次)数/调查人数X100%或1000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2)两周患者就诊率(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X100%(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X 100%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1)住院率=前一年内总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住院天数%或= 总住院天数1000‰(2/总住院)人均人(次)数(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 X100%3.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 预防保健服务包括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采取卫生机构登记报告和家庭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可通过比较居民实际接受的服务与按计划目标应提供的服务量进行测量与评价。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卫生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主要包括人员、经费、装备、设施、知识、技术、信息和药品等。卫生人力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卫生人力资源研究主要研究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卫生人力规划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卫生人力供应不是临时准备可以得到,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卫生人力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以货币来计量。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是指狭义的卫生费用,是卫生费用研究的主要对象。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卫生服务利用应以适度为佳。过度利用则造成浪费,利用不足又使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求)量得不到满足。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不仅要了解居民利用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要研究卫生服务需要、卫生
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社会医学考试总结
《社会医学》第一章——第四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 2、医学模式3、社会因素4、心身疾病
5、健康6、心理应激 7、心理压力 8、行为 9、促进健康行为
10、危害健康行为
二、填空题
1、新的健康观超越了单纯的的范畴,还必须从和的角度认识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2、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和五个阶段。
4、影响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四大类,它们
是、、、。
5、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及特点有、、。
6、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有、、、、。
7、家庭的功能有、、、。
8、压力的不良后果有、、。
9、有碍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举例)、、、、。
三、选择题
1、社会医学是()
A医学的分支学科 B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C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D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E基础医学的分支学科
2、以下哪项内容不是社会医学研究内容?()
A社会卫生状况 B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C疾病的发生原因
D社会卫生策略 E卫生服务状况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首次提出社会医学一词的是()
A希波克拉底 B魏尔啸 C格罗蒂安 D诺尔曼 E盖林
4、目前谈到的医学模式转变是指()
A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
B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C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
D从机械论医学模式向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E从社会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是重视哪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很大()
A心理因素 B生物因素 C社会因素 D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E科学技术的发展
6、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提示我们()
A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 B人口发生了自然或机械性的构成变化
C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重新培训D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E必须重新评价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和疾病统计资料的质量
7、流行病学三角模式指的是()
A 细菌、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B 微生物、动物、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C 病原体、宿主、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D 细菌、病毒、人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简答题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是什么?
3、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有哪些?
4、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取决于哪些因素?
五、论述题
1、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动因是什么?
2、经济水平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医学》第一章——第四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订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2、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3、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人口、科学技术等;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关系、文化、卫生保健等。
4、心身疾病:它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
5、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以及道德四方面健康。
6、心理应激:指人对外界有害物质、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7、心理压力: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
8、行为:是由意识、思想、判断、决定等心理活动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外显行为是由内在的行为转化而来的,或可说行为实际上是心理活动过程的延续及外化。
9、促进健康行为:个体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人群行为。
10、危害健康行为:个体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在客观上不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二、填空题
1、新的健康观超越了单纯的畴,还必须从和社会的角度认识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2、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和现代医学模式 五个阶段。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是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科学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4、影响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四大类,它们是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5、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及特点有作用的广泛性、持久性与累积性
6、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有 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社会负性事件增多、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体健康、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流动人口增多。7、家庭的功能有生育、生产消费、赡养、休息和娱乐。
8、压力的不良后果有健康问题、工作问题、管理问题。
9、有碍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举例)吸烟酗酒、久坐电脑前、跟着广告盲目吃保健品、减肥、轻视早餐。
三、选择题
1、C2、C3、E4、B5、B6、A7、C
四、简答题
1、社会医学研究内容: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探讨人群健康影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2、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虽然强调生命活动在结构、功能和信息交换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却忽视了人的另外一个方面,即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生物医学的这一缺点,限制了它的视野,也限制了
医学家对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
3、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
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取决于下列因素:(1)、个性特征
(2)、个人经历和经验
(3)、应激源的可预期性和可控性
(4)、如何解释应激源
(5)、社会支持系统
五、论述题
1、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动因是什么?P20
2、经济水平对健康的作用是什么?
DA:经济水平的底低下带来各种影响生活质量的不良因素对健康水平起到综
合的作用。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
第五篇:社会医学问答题总结
社会医学大题
第一章
绪论
1、社会医学的内容
①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居民的生活条件、卫
生行为、卫生服务等。用流行病、统计学等方法,挖掘收集资料,分析社会卫生状况
及其规律,寻找到主要的社会医学问题、高危人群,做出诊断。
②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用描述、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社会
因素(制度、经济、文化、人口)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发现社会问题的原因。
③社会卫生政策与措施—针对社会医学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保护和
提高人群健康的水平的社会卫生政策与措施。
第二章
医学模式
1、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背景、内涵
①定义: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 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②背景:* 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还要求合理的营养、安全的劳动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应对许多健康问题,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已无法解决,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综合社会化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 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如对人的属性认识从生物自然人发展到社会
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认识从生物层次发展到社会层次等;
* 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
卫生服务;
* 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卫生保健实践显示,越早认识医学模式转变并主动促
成转变的国家,其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就越快,取得的成效也较显著。
③内涵:* 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从生物医学模式到该模式的演变,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表明,医学模式发展的是动态的,也是渐进的。
* 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该模式是在重视生物
医学的前提下肯定了社会与心理因素的价值生物医学的手段,将继续在新的模式指导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确立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模式既重视人的生
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又强调人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充分
肯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特别是对慢性病的重大影响; * 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认为的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幸福
完满状态,在重视生物因素,发展生物医学的前提下,去研究提高其健康水
平和生活质量的策略。
2、现代医学对卫生(健康服务)影响
①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防治分家到防治结合,将医疗服务工作融入预
防工作中;重视强调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未发生时采取措施)、二级(疾病早
期做到早发现、诊断、治疗)、三级(患病后做好治疗和康复); 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在强调生理服务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心理
服务、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倡导扩大心理服务;
③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要求从传统的封闭式院内服务,逐步向院外扩
大。适应卫生服务的社会化要求;
④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医生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应学习加强人文科学知
识并具一定的科研、管理能力。
第三章
社会医学基本理论
1、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特点
①创新性: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源于医学思维与实践的创新;
②预见性: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是对医学本质的看法,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
③实践性:社会医学观点和理论源于医疗卫生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④政策性:社会医学基本理论是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卫生政策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2、疾病的社会性
①定义: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不正常,偏离统计学意义上的标准,并引起疾病或残疾,或
者增加早死的机会。
②社会性:疾病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
* 病因的社会性:多项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占疾病、死亡因素的很大部分比例,只
有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
施,达到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 疾病结果的社会性:除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外,疾病降低人群的劳动生产能力,减少
物质生产;早死减少劳动力的工作时间;治疗疾病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患者本
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严重疾病的流行,破坏社会安定;
* 防治疾病的社会性:疾病防治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树立大卫生观,动员
全社会的力量。
3、社会资本的卫生保健功能
研究表明,高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能够改善健康状况。
①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在良好的社会网络中,居民相互间信任程度高,医务工作者开
展各种健康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②促进卫生服务的提供:医务人员能赢得居民的尊重和信任,切实为人们解决日常卫生
保健问题,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居民愿意与医生分享,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和卫生工作的高效开展。
③提高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社会资本存量较低的社会,由于经济分配上的不平
等、人们健康观念的谬误、人际关系的紧张,卫生保健的质量和可及性都较差。相反,社会资本存量高的社会会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④提高疾病预防的效果:通过社会组织和社会网络,人们能够获得并确信更多的信息、采取更好的建议和技术支持,如预防接种;还能通过改变和强化社会卫生规范来提高
人们的健康。
第四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1、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①选择课题:原则是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②设计研究方案:是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包括研究目的、问题、重点、方法、分工、步骤、周期等。调查抽样也在此阶段完成,常用的抽样有方便、定额、意图、雪球、空间抽样。
③实施研究方案:挑选和培训调查员,调查的组织措施,调查的质量控制(设计、资料
收集、整理、分析阶段都要);
④整理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数据的计算机录入,资料的分组,资料的分析;
⑤研究总结及结果分发: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应用研究成果。
第六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1、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与健康
①经济发展与健康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仅为对人群健康产生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人类的健康又是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先决条件,两者表现出相互促进的双向作用。
②经济发展对健康改善的促进作用: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有利于增加卫生
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③经济发展对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形成;社
会负性事件的增多;现代社会病的产生;人口流动的增加。
④健康改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智力水平提高;减少资源消耗。
第七章
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1、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基本特点
①有利性:个体行为有益于吱声、他人的健康。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预防保健的观念;
②规律性:生活活动和劳动活动具有规律性,如定时饮食、查体;
③一致性:个体行为表现为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④和谐型:如果与环境发生冲突,有协调环境和调整自身的能力;
⑤适宜性:行为的强度具有理性的控制,健康行为符合机体的正常生理、心理需要。
第八章
生命质量评价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
通常包括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状态、一般性感觉等四个维度。
①身体状态:* 活动受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于健康问题而受到的限制,包括三个层
次(活动受限、迁移受限、自我照料能力受限);
* 角色功能受限:主角活动种类和数量受限、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 * 体力适度: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中表现出的疲劳、乏力和虚弱感等。
②心理状态:* 情绪反应:是生命质量测量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包括正/负性情绪; * 认知功能:并不是敏感指标,依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决定放不放;
③社会功能状态:* 社会交往:有无能力满足社交需要是衡量能否正常活动的标准之一; * 社会支持:社会资源通过社会接触可给予个人情感性或工具性支持;
④自评健康与幸福感:* 健康自评和自我生活评价:对个体目前综合健康状态/生活满意
度的自我评价;
* 满意度与幸福感:前者用来测定病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后者测定病人生 命质量水平;
⑤针对特殊人群的评价内容:包括症状或其它健康问题。
2、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
①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
②疾病负担的评估:主要用于肿瘤、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反映患者的状况;
③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帮助医生判断具体治疗方案或预防康复措施会对病人今后的生
活产生多大影响;
④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评价老龄化、慢性病的生命治疗;
⑤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利于找出防治重点,从而促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⑥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成本-效益分析):卫生决策者必须确定重点投入的领域,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群生命质量。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1、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①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人口多、老少妇女多,则量大;
②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良好的医疗工作质量、新的医疗质量、预防保健均降低之;
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水平、居住生活条件等;
④文化教育:受教育程度高,从短期看会增加服务需求,但从长期看会减少;
⑤气候地理条件:某些季节性疾病、地方病、城乡差异;
⑥家庭与婚姻:家庭人口多、和睦者,需要量少;
⑦行为心理因素:不良的心理刺激及行为和生活方式均会促使疾病的发生,增加之;
⑧医疗保健制度:享受好的制度者,会发现潜在的需求,增加之。
2、卫生费用增长的原因
卫生费用增长是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难点,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加速,且老年人患病率、就诊率、住院率高,卫生保健需求高,且大多为慢性病;
②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能源、运输材料及其他卫生用品价格上涨;
③人口增长:即使是人均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绝对数增长,费用也会上涨;
④高新技术的应用:卫生领域中的新设备、新药物不断增加,成本增加;
⑤疾病谱的明显变化:慢性病的病程长、难治愈、费用高;
⑥卫生保健需求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⑦支付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发生,费用增加。
3、卫生服务绩效评估
①概念:就是对组织所取得的结果,包括效率、效果、质量和公平性等进行整体价值 判断的过程。
②模型:* 卫生系统的四个基本功能:监督管理、筹资、提供服务和开发资源 * 卫生系统三个本质目标:改善人群健康、提高卫生服务的反应性、确保筹资 的公正性。
③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与卫生服务综合评价的异同
* 评估是对卫生服务系统所产生成绩和效果所做的综合性评估,以结果主义为指导; * 以结构主义为指导,综合考虑供方、需方和管理方的关系,从卫生服务需要、资 源投入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十一章 卫生政策分析
1、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①定义: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目标并试图对卫生政策施加影响的某些人、团体或机构。
②四个步骤
A.确定利益相关集团:与卫生政策相关的利益集团需要从某一政策有关的大量机构
和团体中寻找,如卫生行政部门、卫生服务提供者群体、卫生服务消费者、保险
公司等(谁得好处、坏处、容易受伤害的群体、支持者和反对者、团体间的关系)B.估计政策目标对利益相关集团的可能影响:某些潜在的利益难以发觉,需要做一些
深入的研究;
C.评价利益相关集团运用资源的能力:当政策与一个集团的利益冲突或符合时,会利
用他们自身的资源(经济或物质资源、社会地位或威望、接触或控制关键信息、合法性和强力)来反对或支持政策; D.判断各个利益相关集团的立场;
③意义:制订一个政策,实现政策的目标,一定要考虑利益相关集团的利益,否则就会
导致政策目标的削弱或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