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大金桔小水果产业带建设的情况汇报
关于做大金桔小水果产业带建设的情况汇报
关于做大金桔小水果产业带建设的情况汇报
**地处我市xx区中心枢纽位置,总面积123平方公里,现有万人口,8个村(居),19865亩耕地。2006年,全镇实现财政税收3600万元,农业总产值1148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30元,达到4910元。目前,全镇共有新园、金桔等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入社农户580余户,流转耕地3200余亩。今年以来,我镇以**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和东区小水果百里绿色产业带为契机,在原有金桔种植面积近1万亩的基础上,引导、组织村民开展沿潘大公路长6公里、两
侧各300米立体开发的金桔产业带建设,规划新增金桔种植面积2000亩。截止昨天,投劳1700余个,投资18万元,拉开了金桔产业带规模种植的良好局势。现将产业带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坚持政府引导,建设金桔富民产业
2006年,我镇以市第十次党代会的科学决策为指导,明确了“引跑东区,争先全市,打造区域名镇,建设富裕**”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提升花炮精品园、崛起核心商贸圈、建设现代农业区、开发综合产业带”四大经济板块的发展战略,全面开发和建设集金桔特色品牌、富岭水库风景、象形山与大光湖红、绿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工作摆上了我镇整体发展、全面富裕大局的重中之重,发展金桔特色产业,开创富裕**新局,建设浏河新走廊形成高度共识。一是节会做铺垫,营造好氛围。去年,举全镇之力成功举
办了首届湖南**金桔节,“湖南省金桔生产基地”的特色产业招牌的捧回,湖南卫视《乡村发现》的强劲推介与宣传,金桔贸易洽谈会对金桔市场的大力拓展,余国芳等种植大户获得的丰厚收成,为我镇金桔产业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良好氛围。二是层层压责任,凝聚好合力。为推动产业带建设,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金桔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引导成立**金桔合作社,组建由镇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农办主任、大光、金桔两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金桔发展工作小组。为实现全年新增2000亩产业带建设的目标,采取以镇农办牵头,镇村干部包片、包组、落实到户等方式,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统一,力量集中。三是以奖代补贴,出台好政策。为切实做大金桔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以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我镇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金桔产业的决定》,提出了建设
沿潘大公路长6公里、两侧宽300米的金桔产业带的构想;以金桔合作社为载体,引导沿路耕地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向大户、能手集中;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农户种植金桔产业,即:年终经验收合格,按2元/株予以补助,10亩、50亩、100亩以上的大户额外分别予以1000元、3000元、5000元奖励。奖励政策的出台,很好地贯彻了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的产业发展思想,为农民积极性的调动把握了很好的导向。
二、着力思想攻坚,激发农民主体自动
产业带的建设,由群众首先的观望与不愿参与到抢栽种苗,从动员后两周内零星栽种不上50亩到后来4天内栽种1400余亩,细致的思想工作,强劲的宣传攻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会议推动。为动员群众种植金桔,村、组召开大小专题会议12次。年末岁初,组织召开产业带建设涉及的大光、金桔2个村(居)的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
会,将市委、政府有关绿色产业带建设的指示精神与我镇有关发展金桔产业的政策进行宣传,动员沿潘大公路耕地农户种植金桔。3月19日,组织召开沿潘大公路6公里金桔产业带建设启动仪式,200余农户参加,市里相关领导与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亲临现场指导,金桔种植、营销大户等3名农户做了经验介绍与典型发言,极大地鼓舞了村民种植金桔的积极性。同时,镇村干部积极组织沿路各组相继召开组民大会,集体决议整组土地流转与栽种金桔有关事宜。二是宣传发动。为配合动员,营造良好氛围,将录制首届金桔节盛况的光碟发放到村进行播放,在产业带所跨大光、金桔两村悬挂宣传横幅10余条,宣传标语近100条。自开春上班第一天起,镇村联动,先后上户做思想工作80余次,召开村民小组会20余个,释疑解难,有效推动。三是有效沟通。对规划范围内所有耕地,合作社主动衔接,采取以100元/户的股金与利益分红的原则引导农户入社;对
20余户整户外出或留守老年无劳动能力农户的100余亩耕地,合作社负责人以电话等形式主动联系,负责安排人种植,其中罗冬初将全家仅有的4亩余耕地全部无偿提供合作社经营,真正做到规划范围内种植金桔不漏丘块,宜种则种,应种尽种。
三、依托合作组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我镇沿潘大公路2000余亩金桔产业带,能在15天的短短时间内,投资18万元,投劳1700个,迅速完成栽种任务,除了政府引导得力、农民参与“卖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崭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关于做大金桔小水果产业带建设的情况汇报
关于做大金桔小水果产业带建设的情况汇报
**地处我市xx区中心枢纽位置,总面积123平方公里,现有2.8万人口,8个村(居),19865亩耕地。2006年,全镇实现财政税收3600万元,农业总产值1148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30元,达到4910元。目前,全镇共有新园、金桔等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入社农户580余户,流转耕地3200余亩。今年以来,我镇以**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和东区小水果百里绿色产业带为契机,在原有金桔种植面积近1万亩的基础上,引导、组织村民开展沿潘大公路长6公里、两侧各300米立体开发的金桔产业带建设,规划新增金桔种植面积2000亩。截止昨天,投劳1700余个,投资18万元,拉开了金桔产业带规模种植的良好局势。现将产业带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坚持政府引导,建设金桔富民产业
2006年,我镇以市第十次党代会的科学决策为指导,明确了“引跑东区,争先全市,打造区域名镇,建设富裕**”的总体目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提升花炮精品园、崛起核心商贸圈、建设现代农业区、开发综合产业带”四大经济板块的发展战略,全面开发和建设集金桔特色品牌、富岭水库风景、象形山与大光湖红、绿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工作摆上了我镇整体发展、全面富裕大局的重中之重,发展金桔特色产业,开创富裕**新局,建设浏河新走廊形成高度共识。一是节会做铺垫,营造好氛围。去年,举全镇之力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南**金桔节,“湖南省金桔生产基地”的特色产业招牌的捧回,湖南卫视《乡村发现》的强劲推介与宣传,金桔贸易洽谈会对金桔市场的大力拓展,余国芳等种植大户获得的丰厚收成,为我镇金桔产业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良好氛围。二是层层压责任,凝聚好合力。为推动产业带建设,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金桔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引导成立**金桔合作社,组建由镇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农办主任、大光、金桔两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金桔发展工作小组。为实现全年新增2000亩产业带建设的目标,采取以镇农办牵头,镇村干部包片、包组、落实到户等方式,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统一,力量集中。三是以奖代补贴,出台好政策。为切实做大金桔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以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我镇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金桔产业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沿潘大公路长6公里、两侧宽300米的金桔产业带的构想;以金桔合作社为载体,引导沿路耕地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向大户、能手集中;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农户种植金桔产业,即:年终经验收合格,按2元/株予以补助,10亩、50亩、100亩以上的大户额外分别予以1000元、3000元、5000元奖励。奖励政策的出台,很好地贯彻了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的产业发展思想,为农民积极性的调动把握了很好的导向。
二、着力思想攻坚,激发农民主体自动
产业带的建设,由群众首先的观望与不愿参与到抢栽种苗,从动员后两周内零星栽种不上50亩到后来4天内栽种1400余亩,细致的思想工作,强劲的宣传攻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是会议推动。为动员群众种植金桔,村、组召开大小专题会议12次。年末岁初,组织召开产业带建设涉及的大光、金桔2个村(居)的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将市委、政府有关绿色产业带建设的指示精神与我镇有关发展金桔产业的政策进行宣传,动员沿潘大公路耕地农户种植金桔。3月19日,组织召开沿潘大公路6公里金桔产业带建设启动仪式,200余农户参加,市里相关领导与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亲临现场指导,金桔种植、营销大户等3名农户做了经验介绍与典型发言,极大地鼓舞了村民种植金桔的积极性。同时,镇村干部积极组织沿路各组相继召开组民大会,集体决议整组土地流转与栽种金桔有关事宜。二是宣传发动。为配合动员,营造良好氛围,将录制首届金桔节盛况的光碟发放到村进行播放,在产业带所跨大光、金桔两村悬挂宣传横幅10余条,宣传标语近100条。自开春上班第一天起,镇村联动,先后上户做思想工作80余次,召开村民小组会20余个,释疑解难,有效推动。三是有效沟通。对规划范围内所有耕地,合作社主动衔接,采取以100元/户的股金与利益分红的原则引导农户入社;对20余户整户外出或留守老年无劳动能力农户的100余亩耕地,合作社负责人以电话等形式主动联系,负责安排人种植,其中罗冬初将全家仅有的4亩余耕地全部无偿提供合作社经营,真正做到规划范围内种植金桔不漏丘块,宜种则种,应种尽种。
三、依托合作组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我镇沿潘大公路2000余亩金桔产业带,能在15天的短短时间内,投资18万元,投劳1700个,迅速完成栽种任务,除了政府引导得力、农民参与“卖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崭
新发展模式,土地集中流转,规模化种植得到保障;农民有了纽带,合作化生产得以形成。具体来讲就是“五个统一”。
一是统一规划。年初,政府引导合作社几名负责同志按照沿潘大公路长6公里、两侧宽300米立体开发建设金桔产业带的整体设想,对沿路两厢耕地进行现场勘察,对耕地拥有户与实际可栽种耕地情况进行摸底,划定界限,标志种植区域示意
图,对产业带建设区进行整体指导、专业服务。
二是统一翻耕。为提升耕种速度,有效解决现有劳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所有规划范围内的耕地,由合作社统一实行机械化翻耕。开工以来,合作社租赁大型挖机2台、耕田机6台,挖排水渠3000余米,翻耕耕地1200余亩,平整耕地500余亩。
三是统一购苗。为确保品种质量,合作社邀请部分金桔种植能手,市、镇两级农技工作者,对全市金桔种苗基地进行实地调查选种,利用网络查找广西等地种苗基地,投入11万余元先后在10余个基地购买优质金桔种苗68000余株。
四是统一栽种。截止昨日,合作社已安排组织两村劳动力投劳1560个,按照8尺×8尺的间距,栽种金桔种苗60000余株。晴朗天气里,产业带上人头颤动,呈现出市场经济以来,农村少有的成百上千劳动力上山下田集体耕种的壮观局面,被广大群众称为“第二次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是统一指导。为确保种苗成活率,保持果木间距合理,实施科学栽培,合作社邀请了有关金桔土专家、农技工作者,组织金桔种植户与入社农户进行栽前培训,并深入实地现场示范与指导。
我镇金桔产业带的建设,在各位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在农口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镇村的共同努力、群众的积极参与,赢得了良好开局。下一阶段,我镇金桔产业带建设的主要设想是:一是扩面,做大金桔产业。“十一五”期间,我镇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通过土地整体流转,农民集中居住,建设以沿富公路为主线从建设联民路口至大光连接现有产业带共计长20里的四季小水果产业带。目前,已对其进行了整体规划,纳入了我镇招商的重点项目。二是提质,做优金桔产业。加强产业基地排水、灌溉、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加强技术指导,提高金桔科技含量。三是营销,做宽金桔产业。每两年举办一届金桔节,积极申报“全国金桔之乡”和注册“**金桔”商标,依靠品牌拓宽金桔市场。引导金桔合作社做大做强,发展定单农业,加强与台湾供销商的联合,不断拓宽销售新领域。四是加工,做强金桔产业。力争近2年内引进1—2家金桔深加工企业,提升金桔产品副加值。
我镇金桔产业带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一是金桔基地设施滞后。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土地未进行整体规划与平整,以前的田垄、小道依旧,大小丘块高低不一,没修田间机耕道,离整齐划
一、规范有序的现代设施农业还有较大距离,不利于发展大棚栽种、休闲观光农业。此外,预计基地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投入30万元,资金缺口大。二是农民尚有后顾之忧。由于金桔种下后需三年才能规模挂果受益,农民对三年生活保障问题有些忧虑,提出要政府适当补助。请求市委、市政府加大产业带建设扶持力度。三是交通建设落后。我镇综合产业带境内,有大光洞温泉、富岭水库、黄潭瀑布、象鼻山、麒麟烂肚、金桔产业带、99人烈士墓、李侦将军跳崖遗址、全市四大佛教祖庭之一的大光寺等大量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佛道教、红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目前,我镇已经拿出了整体规划设想,请求市委、市政府加强指导,将其纳入大围山黄金旅游线路整体策划,硬化官渡金塘至我镇金桔潘溪全程长8公里的道路,维修金桔村境内2座桥梁,把其作为**河新农村建设示范走廊的大亮点予以大力支持。
第三篇:大理石产业带建设调研
立足资源优势招商积极推进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
《忻城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把建材行业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明确提出“加大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发挥大理石、云雾石、咖啡石、方解石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石材产品……建材业总产值达1亿
元以上。”,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把大理石加工列为重点招商项目。3月县人民政府韦凤云县长、4月县委书记卢忠同志分别率团到广东省云浮市考察石材产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将石材资源开发提升到我县第九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和水陆路运输动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加快大理石加工项目建设步伐,形成具有忻城地方特色的石材加工产业集群。将忻城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加工、贸易、展示、物流基地,走出一条大石山区“点石成金”的经济发展之路。7月,自治区招商促进局曾小华副局长到我县开展招商引资调研时,建议我县把开发石材资源和自治区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结合,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
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提升到国家级层面经济战略地位。来宾市提出“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打造来宾沿江经济带”,启动水运通道及沿河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工作,加快《来宾港总体规划》修编步伐。我县依靠本地石材资源优势,实施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发展县域经济,自觉地融入西江经济带,跟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石材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是我县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构想,使我县区域经济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的一枚“棋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作为探讨,实为管中窥豹或引玉之砖。
一、我县石材资源与石材产业现状
(一)资源分布
忻城县境内有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和第四系地层露出,石炭系、二迭系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5%,石灰岩、白云岩资源十分丰富。
泥盆系石灰岩颁布在里苗、塘岭、黄峒、龙门。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灰岩浆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厚度大于115米。里苗、塘岭一带有菊化石。
石炭系遍布全县,占全县面积三分之二。下统分布在北更,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层状微粒灰岩,黑色薄层状质微粒灰岩,厚度250米。中统分布大塘、思练东部,里苗、塘岭一带。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细粒微粒灰岩、白云岩、白云质岩。厚度210-350米。上统分布在大塘、思练、欧洞、马泗、城关、安东、遂意等乡镇。岩性为浅灰白色厚层状致密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度400-530米。
石炭系岩石中均发现有古生物化石。
二迭系分布全县,在红渡、古蓬、北更、果遂、新圩、思练马泗、城关较多。岩性为灰色、暗灰色、灰黑色燧石灰岩、泥灰岩、硅质岩,下统厚度170-930米。部分有古生物化石。
岩浆岩(通常称花岗岩,不属大理石系列)由于我县地质结构的原因,少有岩浆浸入,全县仅在遂意乡发现有一处云煌岩(浅灰色底带黑色、绿色斑点),面积0.1平方公里。
(二)岩矿品种
我县大理石种类较多,有灰、黑、黄、白、红、褐、花等数十个种类。根据广东省云浮市石材商会的资深业界人士到我县考察情况认为,忻城县境内至少有150个大理石品种,起码有30个品种是世界独有,可以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现已有开采利用(含零星开采)的矿区主要分布在安东乡加益、桃源,思练镇龙东、加豪、桥头、梅岭、古银,果遂乡北丹,红渡镇龙塘等。
主要品种有墨玉大理石(称黑色泥质灰岩)、云雾大理石(称黑色微晶灰岩,商品名银白龙)、黑白根大理石(称黑色微晶灰岩)、霸王花大理石(属灰白色生物性碎屑灰岩)、咖啡色大理石(白色生物性碎屑灰岩)、灰姑娘(白云质灰白色灰岩)、米黄大理石。
随着对岩矿的普查、勘查的进一步深入,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将会增多。
(三)已开发的石灰岩矿区概况:
1、大理石矿区概况:已开采大理石矿区有安东乡加益,桃源,思练镇龙东、加豪、桥头、梅岭村,果遂乡北丹矿区概况:
安东乡加益矿区:
为黑色泥质灰岩(俗称墨玉大理石),1992年经柳州地区地质队初步普查,矿区总面积9.46平方公里,矿石荒料166.47万立方米,属中小型规模。矿石质量优良。岩石质地坚硬(肖氏硬度为53),耐酸碱度均为90%以上,抗折强度为130,放射性等级为a级。研磨后的板材具有颜色稳定、光泽度高。已设采矿权1个,停采。
思练镇加豪、桥头、梅岭矿区:
思
练云雾石,实验室内定名为黑色微晶灰岩,商品名为银白龙大理石,矿石成分几乎全由方解石组成。思练镇境内的云雾石藏量丰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云雾石岩体连续好,裸露在表,分布稳定,主要呈山体状展布,层岩株状产出,矿体中心分布在加豪、桥头、梅岭村一带。所有云雾石矿沟呈黑白两种颜色,岩石质地坚硬(摩氏硬度为3),耐酸碱度均为90%以上,抗
折强度为7.5,放射性等级为a级。云雾石研磨后的板材具有颜色稳定、光泽度高、色调典雅庄重、华贵等特点,是理想的装饰材料。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300万立方米。已设饰面石材采矿权1个,已开发利用。
思练镇龙东矿区:
属灰白色生物性碎屑灰岩,俗称霸王花大理石,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区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矿区距忻城至安东公路约3公里,至思练镇约5公里,至合山市约27公里,至柳州市约73公里,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100万立方米。已设饰面石材采矿权1个,停采。
思练镇板么矿区:
咖啡色大理石,属灰岩,加工成板材后显出咖啡色,故称,矿区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100万立方米。采矿权未定。
果遂乡北丹矿区:
灰白色灰岩,商品名为灰姑娘,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矿区距忻城至合山二级公路1.5公里,至合山市约12公里,至忻城县城约25公里,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200万立方米。已设建筑石料采矿权1个,已开发利用;饰面石材采矿权待定,已有零星开采。
安东乡桃源矿区:灰白色灰岩,商品名为灰姑娘,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100万立方米。已设饰面石材采矿权2个,已开发利用。
大理石矿山在县内还有部分矿点现已开发利用,如安东乡新桥村的弄册山饰面大理石矿等。
2、其他石灰岩矿概况:
全县建筑石料采石场共25个,水泥用灰岩石场1个,方解石矿山21个,均为露天开采。年总产值约500万元。属个体经营户。
(四)我县石材产业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县的石材加工主要以自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为主,主要产品有石磨、石臼、石门脚、牲畜食料槽、石碑、建筑条石、石凳、石柱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县委、县政府学习岑溪经验,推动石材加工,曾在大塘镇形成大理石一条街,有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30多家。主要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有小规格板材,园林石料、街道建设石料、墓碑、石桌、石凳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
至10月底,全县已知的大理石矿山21处,其中已开发利用的有10处,停采和未开发利用的有11处。石材加工经营户(企业)24家(在建2家),其中石材加工经营户(企业)19家(在建2家),荒料开采企业5家(银白龙2家,灰姑娘3家)。石材产业年总销售额约6000万元。
石材加工经营户主要产品有小规格板材,园林工程石料、墓碑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约千万元左右。
荒料开采企业主要产品银白龙大理石荒料、灰姑娘大理石荒料。银白龙大理石荒料全部销往广东省云浮市,灰姑娘大理石荒料部分供县内生产小规格板材,园林工程石料、墓碑外,其余销往合山市等毗邻县市及广东、福建、江苏等主要荒料集散地。年销量为15000--0立方米(其中,银白龙约10000立方米。东山石材有限公司年产量为300000平方米(折合7500立方米),周转库存1500立方米,由龙井石灰岩矿供给。凌喆远景艺术石材有限公司卡角山石灰岩矿的产量无法统计,估计产量与龙井石灰岩矿相当)。估计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银白龙按市场参考价3000元/立方米计,灰姑娘按市场参考价1000元/立方米计)。
综上所述,我县是石材资源大县,品种富县,工业小县,产业弱县,财政穷县。
二、“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红水河)”与我县交通现状
(一)我县红水河水上交通现状
红水河流经境内遂意乡、红渡镇、新圩乡、果遂乡,全长59公里。上接都安和马山,沿红水河上游可达都安、大化、巴马、东兰、天峨、贵州等地;下游经合山、来宾、桂平、梧州可达广州、港澳。目前,全县境内现有码头和渡口28个,其中客圩渡口有11个,年旅客通过能力可达6.5万人次;建有15个砂场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5万吨以上,货运码头有2个(1个是航务码头,1个是广西忻城磊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用码头),全部是500吨级泊位,主要装卸水泥、方解石、原煤等货物,年货物通过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全县现有4艘省际船舶,2150载重吨,主机功率534.9千瓦;有9艘客圩渡船,总客位为320座,主机功率154.35千瓦。
(二)红水河“黄金水道”(忻城段)建设规划
规划在建造1个货运码头(红渡北巷),建设规模为两个500吨级泊位;在2011年建造1个货运码头(红渡六纳),建设规模为两个500吨级泊位;在2013年建造1个货运码头(新圩北丹),建设规模为1个500吨级泊位。并力争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吨级泊位的标准化码头,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尽快规划建设来宾港红渡港区,提升船舶吨位,促进船舶转型。我县现有装卸船舶基本都是普通杂货船,短途运输吨位50至150吨级居多(运砂船);长途运输吨位300至500吨级居多。随着“黄金水道”的建设,未来几年及今后发展,现有船舶将逐渐向大吨位、专业化发展,一般船舶向800吨至1500吨级发展,专业化船舶向吨级发展。
(三)公路、铁路交通现状
我县位于桂中地区,县城距柳州市、来宾市仅100多公里,忻城县至来宾、忻城至宜州二级公路已开通并与g75高速公路、柳宜高速公路相连,忻城至柳州、南宁二级公路即将开通;七条主要出境公路均为二级公路,三条出境公路为三级公路(沥青路面),两条出境公路为三级公路。
322、323国道与省道、县道在境内以县城至思练镇县道为中心线在红水河北岸形成“曰”(或“8”)字形公路网络;在红水河南岸忻城至南宁、忻城至大化与沿岸县道形成“大”字形公路网络。
规划大理石产业带有湘桂铁路支线东矿火车站(与思练镇古银相距5公里,列入产业带内)、县城距黔桂铁路宜州站、洛东站仅40多公里。
综上所述,交通评价为:忻城县水路通江达海,但发展相对滞后;陆路交通路网布局合理,通铁路,未通高速公路;交通处于广西中上水平,交通便利,适合发展物流产业。
三、西江黄金水道(红水河段)大理石加工产业带初步规划构想
我县丰富的石材资源,已引起国内石材行业的高度关注,广东、福建、江苏、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的石材企业多次到我县进行投资考察。我县应立即在着手编制石材产业规划,将石材产业作为继蔗糖、制药之后,打造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和广西石材专业市场,打造继广东省云浮市之后的华南石材加工贸易中心。因此,以集群化发展为我县石材产业战略。学习借鉴福建水头、广东云浮、山东莱州等石材加工贸易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以资源为依托,企业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大企业为龙头,推动加工贸易和建立发达的物流配套,走石材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
全县石材产业布局以西江“黄金水道”的红水河沿岸和322、323国道沿线主轴,以县境内及周边县区矿山为支点,以桂中石材专业市场为龙头,发展石材产业集群,形成“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
红水河沿岸石材产业集群以红渡镇为重点,以北巷港码头为中心向外扩展,引进十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集聚效应。打造县域中南部石材产业集群,通过西江“黄金水道”与“石都”广东省云浮连接。目前,由广东省云浮石材商会会长李木南先生投资5000万元,年产50万平方米板材的忻城县好风光石材有限公司已落户建设,将成为红水河沿岸县域中南部石材产业集群的龙头。
322、323国道沿线石材产业集群以大塘镇、思练镇为重点,以现有的20多小型石材加工企业为基础,引进十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集聚效应。打造县域北部石材产业集群。在思练镇建设占地1000亩的广西石材专业市场,推动我县成为华南石材加工贸易中心。目前,由广东省云浮石材商会副会长黎金兴先生投资5000万元,年产50万平方米板材的忻城县兴城石材有限公司已落户建设;云浮市财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客商合作拟在思练镇投资人民币8000万元。建设厂房面积为40000平方米,年产100万平方米的墨玉大理石板材企业正在洽谈落实。都将成为红水河沿岸县域北部石材产业集群的龙头。
两个石材产业集群离而不远,通过红水河、县道、省道、国道互相连结,将县境内的大塘镇、思练镇、安东乡、果遂乡、新圩乡、红渡镇、城关镇7个乡镇连成石材加工产业带。“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形成,为我县打造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加工、贸易、展示、物流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工作
(一)“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面临的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招商是一个专门花钱的工作,而我县是广西国定的28个贫困县之一,县域经济薄弱,财政捉襟见肘,属“吃饭”财政,经费问题是我县石材产业招商面临的基本问题。由于缺少经费,致使石材产业招商的很多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是资源不清。历年来对石材资源勘查的经费投入很少,石材资源勘查资料严重缺失,给石材产业招商造成很大影响,无法向客商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
三是政策不明。我县尚未出台明确的石材产业发展政策的规范性文件。
四是物流不畅。据笔者到大塘镇的部分石材厂调查,物流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大塘镇石材企业反映向柳铁分局调用标箱的难度大,价格倚高,该镇石材厂家调用标箱的价格从未低于1850元/箱,并且一箱难求,调用一个标箱需要请客送礼,还要给司机200-300元的好处费。而贺州、灌阳等市县调用标箱的价格为600-800元/箱,且公路运距为大塘至柳江编组站的2-3倍。可见我县的物流成本偏高,是制约我县石材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五是行业管理不足。我县未设石材产业专门管理机构,招商部门完成前期招商工作后,无专门机构承接项目、组织实施。
(二)“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为加快“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明确“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方向,拟以“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作为“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工作的指针。
“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加工、交易、展示、物流基地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石材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招商引资纽带,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将采矿、加工、贸易、开发、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科工贸一体化的新型石材工业。通过政府管理与引导,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大力发展石材产业集群,培育忻城石材知名品牌,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融入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经济战略。
“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发展思路:在科学分析我县石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机构管理与服务意识,通过积极地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合理开发石材矿产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科工贸产业一体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从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石材产业。坚持开发与治理并举,从宏观指导、适度开发、逐步规范等工作要素入手,创建石材产业集群和“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引导、鼓励石材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石材产业的结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要求和方向
石材资源是我县宝贵的优势资源,“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以优势资源做文章,面向石材产业发达地区,立足产业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
一是把石材产业发展提高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县委、县政府要成立石材产业开发工作的专门机构。如贺州市设市石材产业领导小组、山东省莱州市设石材产业发展局、福建省福鼎市设石材行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罗源县设石材业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抓紧制定石材产业发展战略,编制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石材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产业集群,确立“一块石”的支柱产业地位。开发石材资源,做大做强石材产业,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广西和华南地区区域石材加工贸易中心,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加快石材资源地质勘探工作,摸清家底。通过勘探,明确我县石材资源种类、资源储量、矿体形态、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开采条件、可行性建议。为开发利用石材资源,发展石材产业提供基本依据。
建立由业主投入,按“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采用招拍挂形式,以矿产勘探权、采矿权有偿出让方式,加快资源勘探。
三是加大石材产业的招商力度,立足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根据石材资源种类、资源储量、可行性建议等具体情况。选择面向国际化程度较高广东省云浮地区、福建省厦门地区、山东省烟台地区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大强企业到我县开发石材资源。
四是加大对忻城石材资源的宣传力度。一是在中央级和重点区域的媒体上宣传忻城石材资源。二是向全国的重点石材专业市场宣传推介,每年选择参加2-3个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性石材专业会展作为招商平台,宣传忻城石材资源,提高忻城石材资源的知名度。三是向大型石材加工贸易企业重点招商推介。藉以提高忻城石材的知名度,吸引石材大商家投资,招徕石材中小企业汇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为建立华南地区石材加工贸易中心鸣锣吹号。
五是根据我县石材资源丰富,石材产业开发起步晚的实际,借鉴石材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我县石材产业招商是依托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及发达地区石材行业协会、商会,针对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大、强企业招商。重点是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石材加工贸易发达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大企业招商。
六是加快落实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项目用地。按照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规划,尽快确定产业集群核心区,从现在开始着手征地,尽量避免项目用地出现“卡脖子”现象,影响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招商的声誉。
七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与柳州铁路部门协调,降低标箱的物流成本,实现公路铁路联运。加快黄金时间水道建设,尽快实现水路、公路、铁路联运,降低物流成本。
五、加快出台我县石材产业政策
加大招商力度,必须完善产业政策。在招商过程中使招商对象(投资者)充分了解我县对石材产业的政策优惠、资源配置、管理手段。产业政策的透明度可以提高招商的效率。加快我县石材产业政策的设计已是迫在眉睫。在产业政策制定方面许多中西部地区的石材产业后发展的县市已走在我县的前面。
出台我县石材产业政策应当明确几个内容
(一)是企业准入条件。明确企业必须在忻城县注册,进入石材加工集中区(产业集群)。企业准入条件一是设定注册资金和企业设计年生产能力下限;二是企业应采用国内同期先进技术进行开采及加工,严格禁止使用淘汰落后设备;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措施。
(二)资源配置办法和标准。把资源配置与企业的投资相挂钩,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挂钩,使企业所生产的品种、控制的矿山与与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最合理的配置。特别是石材矿山开采权必须具备最低加工配套能力,凡达不到最低加工规模的一律不允许配置矿山资源。
(三)对企业采购外地荒料加工的企业,开放大理石工艺异型材加工的企业,实行无条件准入。对与骨干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实行鼓励投资的政策。
(四)明确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国家统一税收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财政扶持办法。二是企业融资优惠。三是政务公开,行政事业收费要实现公开透明。
(五)建立健全促进石材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做好融资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开发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法律服务等。
因此,县委、县人民政府要及时组织涉及石材产业决策、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到石材产业发达地区或与我县同类性质地区考察学习取经,开展石材产业政策调研,加快我县制定石材产业政策的步伐。
六、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预测
我县将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大理石产业,将取得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将通过3-5年的努力,重点引进20-30家大型石材加工企业,带动开发矿山30座左右,汇聚200家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及配套企业,形成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石材机械、石材贸易、石材会展及物流配套的完善体系。力争全县年产板材1000万平方米,石材工艺品5万件套,实现石材加工业年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石材流通贸易额达到50亿元,石材加行业税收增加3.2亿元左右,增加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左右。石材产业主业从业人员达到18000人,石材服务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00人,能就地消化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0%,为农民工提供劳务收入约2500万元。将使我县的城镇化水平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石材产业还将进一步带动我县扶贫开发步伐,边远大石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大石山区的农民群众也会因此石材产业的发展而受益。
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以“用资源换产业谋发展,以空间换时间求增速”的创新方式发展石材产业,开创忻城经济发展的新路,谋定而动,乘势而发,快马加鞭,以特定的产业经济融入国家经济战略层级的西江经济带,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我县的县域经济实力将达到全区的中等水平。
二oo九年十一月六日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1、忻城县志编委会编:《忻城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忻城县经贸局:《忻城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3、忻城县国土资源局:《广西忻城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5年)》,6月。
4、忻城县红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忻城县红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20年)》。
5、贺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意见》,8月。
6、忻城县派驻东莞市招商办事处第三组:《关于规范开发利用我县石材资源的建议》,9月。
7、忻城县赴广东省云浮市石材产业考察团:《忻城县赴广东省云浮市考察石材产业活动的报告》,4月。
8、忻城县交通局:《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忻城县红水河水道建设情况汇报》,5月。
9、忻城县招商促进局:《关于加快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红水河段)大理石加工产业带的报告》,8月。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9月。
11、忻城县参加第六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石材资源招商组:《忻城县参加第六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工作总结》,10月
12、《南国早报》(记者:宋春风):《广西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一重大机遇》,10月29日。
13、忻城县12个乡镇11月3日提供的《石材矿山资源情况表》《石材企业(经营户)情况表》
第四篇:长沙百里优质稻产业带建设
1、百里优质稻产业带建设
项目单位:长沙市农业局
单位简介:长沙市农业局是长沙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机构。“百里优质稻产业带建设”项目由市农业局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区为黄材水库灌区、沩水河两侧的宁乡县、望城县境内36个乡镇、933个村,水田面积117.2万亩。
建设地点:宁乡县、望城县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为农田水利建设、农田土力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病虫防治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建设、信息技术网络建设、国土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公路网建设、农业生产电网建设、生态生产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粮食深加工等十二大项建设。
优惠条件:享受市人民政府有关优惠政策。
前期准备:可研报告由省农村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编制,部分项目开始实施。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每年粮食总产可达10亿公斤以上,年产商品粮5亿公斤,年产值可达63000万元,利润18600万元。
投资规模:总投资53802.51万元,引资30000万元
招商方式:合作、合资
联 系 人:张艳红联系电话:0731-8665641 地址:市人民政府办公楼13楼邮政编码:410013
传真:0731-8665650电子信箱:
第五篇:杭州市蔬菜产业带建设材料 - 杭州市农科院
杭州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柴伟国
张雅
郑军辉
蔬菜作为杭州市都市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十五”期间杭州蔬菜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复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品创汇在列种植业前茅,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为实现我市蔬菜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特开展本调研。方法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蔬菜产业地位和作用逐年提升,产业区域化布局结构日益显现。
1、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产业地位作用日益提升
蔬菜生产因其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非常明显,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自 “九五”以来,杭州蔬菜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稳步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巩固调整期三个阶段。2004年全市蔬菜栽培面积从81.6万亩,到2005年增加到154.58万亩,总产值38亿元左右,平均亩产值2373元(按播种面积计),大大高于全省亩均1540元的平均水平,蔬菜产值位居农业产业的首位,占农业总产值的34.3%,产业地位作用日益提升。今年三季度杭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在42万亩左右,平均单产2000公斤左右,上市蔬菜近85万吨,蔬菜生产面积比去年同期增1%,单产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蔬菜产业进入稳步发期。
2、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日益显现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市各地纷纷利用本地区位、交通、环境、资源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的蔬菜种类和品种,全市蔬菜产业内部的区域化布局正在逐步形成。尤其是近年来西部地区高山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填补了原有山区、半山区蔬菜产业的空白。现已基本形成东部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区、城郊鲜销蔬菜产业区以及西部高山蔬菜产业区等三大蔬菜产业区块。城郊鲜销蔬菜产业区分布在杭城近郊的江干、西湖、下城、拱墅、开发区、余杭区、萧山南片以及其它县(市)近郊等地。东部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区分布在萧山和滨江两区的围垦地区。西部高山蔬菜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5个县(市)。
3、产业协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壮大 产业协会作为政府、生产者、市场间的联系桥梁与纽带,其重要性已逐渐为人认识,各地已纷纷成立并开始运作。杭州市蔬菜产业协会于2005年成立,有个人会员117人,会员单位38个,主要从事组织研讨蔬菜发展战略和营销对策;开展学术交流、信息交流、购销洽谈;引进推广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国内外市场调查,反馈市场信息;开拓销售渠道,为会员生产提出合理化建议。淳安县蔬菜产销协会成立于2001年11月,有会员数53人,其中蔬菜种植大户29人,蔬菜技术人员及管理干部12人,贩销大户6人,加工企业主4人,其他人员2人,注册了“千蔬”牌千岛湖无公害蔬菜商标。协会联系蔬菜基地面积5200余亩,带动农户1620余户,主要生产高山小尖椒、四季豆等高山蔬菜及豌豆等产品,供应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年销售量6500吨,年销售额近1000万元。萧山区蔬菜产业协会于2004年1月成立,第一届会员共89名,其中单位会员42名,个人会员47名,大会选举理事会成员20名。建德市蔬菜产业协会于2003年8月成立,协会首批共吸纳了 75 个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临安市蔬菜产销协会2002年10月登记成立,共有会员80名,其中单位会员2名,商标为“天目山”牌。其余县市的产业协会也正在筹办之中。另外成立了在富阳市成立芦笋协会专业协会、余杭水生蔬菜产业协会等。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杭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供献率低、经营分散等制约因素,并且三个蔬菜产业区各特性。
1、近郊基地逐年锐减,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镇用地、基建用地的增加,我市原有近郊叶菜基地面积正逐年锐减。许多原本设施条件好,排灌渠道畅,土壤熟化程度高的蔬菜基地现已为城市建设所征用。而随着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实施,目前的许多近郊蔬菜基地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被征用,部分城区甚至到“十一五”末,将面临无地可种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市城郊蔬菜基地的整体规划工作则严重滞后,区域性、专业化的蔬菜基地有待于进一步统筹规划。
2、外源环境污染加剧,生产投入品监管难度加大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中远郊延伸,原本城郊连片的蔬菜基地被分割成条块状,排灌水系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的加剧,加上水系破坏后自净功能的丧失,目前近郊蔬菜基地内及周边的大部分河道污染严重,河水已不能成为蔬菜生产灌溉用水。而随着城市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市酸雨天气也频频发生,蔬菜生产遭受酸雨危害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大。同时,原有蔬菜基地的土壤盐积化、连作障碍、肥药过量施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目前农药普遍采用商品名,加之从业者的素质较低,使得菜农在病虫害防治时,使用几种不同厂家的相同成份的农药,引起药害和农残超标。
3、产规模化程度低,蔬菜标准化应用差
目前蔬菜生产大多仍以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精耕细作经营为主,整体规模化程度较低。虽然近郊小规模种植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市民追求“品牌化、优质化、便捷化”消费习惯的逐步增强,现有小规模种植格局弊端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大多菜农依然沿用传统、习惯性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方式,蔬菜标准化的应用和推广工作成效依然十分有限。这与现代农业追求的产品可溯制度、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差距较大。
4、蔬菜产业技术人员偏少,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单位的转型,原有蔬菜农技推广队伍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局面,目前全市蔬菜科技人员仅40余人,与蔬菜产业规模与地位不相称。各地出现的农资经营机构不再具备原来那部分管理、指导职能。菜农生产设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出现了部分空缺。另一方面,近郊菜农大多就近农贸市场销售,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滞后,社会化整体力量比较薄弱。
5、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各自为阵,带动辐射能力较弱
该区集中了全市几乎全部的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原料吸纳与加工能力。但是各蔬菜企业都属私营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缺乏带动能力。尤其是原料采购基地大多局限于当地区域,对全市其它地区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各加工企业极少与周边农户签订规范收购合同,按照合同组织生产。大多根据市场行情,随行就市。一旦遇到加工产品滞销,往往进行竞相压价,菜农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菜烂地头”的局面。
6、品牌优势不够明显,技改投入普遍不足
我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160余家,拥有蔬菜品牌200余个,但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实力和加工库容普遍较小。加上加工产品具有滞后期的因素,常常导致加工行业的“大小年”现象。大部分企业采用“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技改资金投入普遍有限,整体发展步伐缓慢。加工方式绝大多数还处于粗加工水平,精深加工企业数量有限。新生产流水线引进、新产品研发力度十分薄弱,蔬菜加工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
7、高山蔬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高山蔬菜基础设施投入十分有限,路、沟、渠、大棚等硬件设施较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甚至常常导致干旱绝收的场景。同时,由于大多是新开发菜地,土壤沙性重,熟化程度差,有机质含量低,严重影响蔬菜单产。由于受土地、市场、机制的影响,广大菜农根据自身喜好和特长,种植茄果类、豆类、瓜类等不同类型蔬菜,集中单品种连片的菜区较少。这不仅难以体现农业产品的规模、集聚效应,而且也不利于购销中介组织的培育。通过多年的市场开拓和培育,虽然临安市的高山四季豆在上海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全市各高山蔬菜产区的总体品牌知名度普遍不强。同时,产前培训、产中服务、产后包装工作普遍较差。大多仍采用塑料袋等简易包装,不利于统一宣传和打响品牌。
三、蔬菜产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1、积极建设蔬菜产业带,优化产业布局
为提高蔬菜产业效率,重点是整合现有资源,挖掘内在潜力,从提高品质、做精加工、扩大出口、发挥优势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根据近年来建成的“点状”蔬菜园区以及呈现的“块状”蔬菜布局现状,结合不同区域、区位、地形以及蔬菜产品流向的特点,未来五年,我市将着重建设4条蔬菜产业带:近郊鲜销蔬菜、远郊鲜销蔬菜、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和山地特色蔬菜产业带。拓展城郊鲜销蔬菜产业带,将杭城近郊鲜销蔬菜产业区将逐步外移,建设余杭区、富阳市、萧山南片及临安市沿杭徽公路两侧乡镇区域构成新的远郊鲜销蔬菜产业带;在在萧山和滨江两区的围垦地区做强做大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特色蔬菜产业带,增加临安、淳安、建德、桐庐四个县(市)山区农民收入。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建成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菜地排涝抗旱能力。
2、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贡献率
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农业科研的特点选取重点研究专题进行滚动支特。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研究、引进和推广品质好、专用型蔬菜种子(种苗),加大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重视公益型农业科学院所建设,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科研特色、一定创新能力、较强服务功能、全面和谐进步、综合实力在全省同类研究机构中领先的新型农业研究推广机构。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结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山地和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本市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兴办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组织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规范蔬菜市场建设和管理,走“市场—公司—农户”产供销密切衔接的产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格局,从而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突破小农经营的束缚,鼓励土地有序流转,让种菜能手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土地抛荒,促进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对大户补贴等措施,在政策上加以引导,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信息为纽带,拓展蔬菜销售市场。建立统一完整、信息灵敏、覆盖面广的蔬菜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反馈发布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批发价格和主要产地的蔬菜生产状况,沟通、衔接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保鲜技术。蔬菜商品欲走向大市场,参与地区间、国际间竞争,长途运输不可避免。保鲜运输是保证产品质量、搞好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使保鲜运输与蔬菜生产配套发展,对于整体上盘活蔬菜业、迎接WTO的挑战将会卓有成效。
4、重视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活动,强化依法生产、依法经营和依法监管的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物理防治和天敌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二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农药、化肥残留的双控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管理,坚决杜绝销售禁用农药和劣质化肥。四是加强蔬菜产品农残的检测工作,加强蔬菜产品的送检和抽检制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五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创立“可追究制”品牌,防止和杜绝卫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展。
5、大力创导名牌培育,提高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引导和扶持全市蔬菜名牌资培育。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及兼并、重组等手段,使得全市的加工出口蔬菜、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生产品牌实现有机整合,形成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强势蔬菜品牌,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
6、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市、区(县、市)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山地和特色蔬菜生产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