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

时间:2019-05-13 16:5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

第一篇: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

一、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及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

2.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

3.聘任和使用具备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禁止专业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

4.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实行诊疗技术准入和开展相应手术项目。

5.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

6.按照规定发布医疗广告。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

1.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满足管理工作需要。

2.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3.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三重一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建立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4.院、科级领导了解、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专门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5.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及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并组织实施。

(三)人力资源管理

1.有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落实岗位职务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规定的比例,医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科室领导的任职资格符合规定要求。

2.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医师考核办法,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3.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做好老中医经验继承、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等工作。

4.加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5.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医院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按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绩效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等取酬的分配机制。

(四)应急管理

1.有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及时、妥善处理医院突发事件。

4.在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中,应保障中医药的充分参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五)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符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试行)》,满足医院管理和临床工作需要。

2.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高效,可连续、系统、准确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和中医药特色发挥情况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与其他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3.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保障网络安全,保护患者隐私。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1.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医疗机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等相关规定,只设置一个财务管理部门,合理配备财务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规范费用报销和审批程序,医院、部门、科室无账外账和“小金库”。

2.加强对中医专项经费筹集及使用的管理。

3.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4.实行医院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资产负债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保值、增值。

5.无科室出租承包,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不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6.按照《价格法》等有关价格政策,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无国家规定之外收费项目,无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7.执行国家药品、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和价格政策规定。

8.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采取价格查询、费用日清等措施,提高收费透明度。及时答复患者的费用查询,处理价格投诉。

9.费用结算方式便捷。

(七)后勤保障管理

1.有适宜的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2.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

3.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治疗饮食和中医食疗服务,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4.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5.安全保卫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满足要求。

(八)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1.有适宜的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2.建立健全设备、设施论证、招标、采购、保养、维修、更新和应用分析制度。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合理配置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

3.合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4.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保持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九)中医药文化建设

1.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2.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3.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

4.设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年度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十)院务公开管理

1.建立院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2.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3.院务公开内容符合规定,公开形式便利、快捷、有效。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1.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管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及医学伦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等委员会(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

(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2.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中医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包括外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理法方药应用水平的检查、分析、评价,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5.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不隐瞒和漏报。

(三)医疗技术管理

1.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技术的操作规程。

2.医疗技术管理符合规定,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3.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4.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5.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临床诊疗新技术。

6.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淘汰的技术。

(四)重点专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保持相对稳定, 主要研究课题与重点病种相结合。

2.制定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3.提高重点病种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和医院中药制剂,中医治疗率达到有关要求。

4.医师队伍结构符合有关规定,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学术(科)带头人及人才梯队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

(五)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门诊布局合理,方便患者就医。

2.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开设的中医药特色专病门诊达到有关要求,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4.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

5.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六)急诊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急诊科独立设置,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

2.急诊专业设置合理,能够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医疗服务。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诊疗常规,提高急诊中医药使用率。

3.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医务人员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有熟练掌握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指导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4.急诊设备设施完备,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中、西医急诊知识和技能。

5.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和会诊制度,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6.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七)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特色病种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对主要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方案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及实时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计划。

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健全住院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医疗管理。

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南。

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6.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

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8.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按手术诊疗管理。

9.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10.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11.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八)重症监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2.医务人员实行岗位准入管理,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的能力,提高中医药在重症抢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建立健全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4.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九)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1.按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3.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4.医院的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5.落实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6.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住院、出院、死亡病人的床单位处置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管理,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透析相关感染等。

8.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9.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10.开展耐药菌株监测,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协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

11.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十)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安全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工作制度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2.临床医学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等医技部门提供的专业服务能满足医院的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项目能满足临床需要。

3.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4.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同一医院不得重复开展相同的检测项目。

5.临床实验室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不得使用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6.病理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病理切片、蜡块保存符合规定。

7.放射诊疗科室的环境、设备、设施符合环境保护及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技部门服务满意。

(十一)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的药学服务。

3.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以及参与查房、会诊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

5.药事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能适应医院业务需要。充分发挥老中药专家的作用,继承中药鉴别与炮制经验。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6.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7.加强中药饮片采购的质量管理;严格中药饮片调剂、煎煮、临方炮制及医院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十二)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供血。

3.建立输血质量全过程监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

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十三)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

2.医疗文书书写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

3.建立、健全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病历质量。

4.建立病案管理制度,保存时限符合规定要求,按规定借阅、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保护患者隐私。

(十四)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护理管理组织

(1)严格按照《护士条例》实施护理管理。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并保证实施。

(2)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护理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各岗位的技术能力有明确要求。

(2)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护士的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满足岗位需要。

(3)对各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病房护士与床位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

(4)有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预案。聘任制护士要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在晋升、晋级、培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3.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有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可追溯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按照《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书写护理文件,定期质量评价;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护理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4.临床护理管理

(1)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开展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

(2)在专科(专病)中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建立完善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3)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措施到位。体现人性化服务,落实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提供心理护理服务。

(4)护士对住院患者的用药、治疗提供规范服务。

(5)对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有规范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制度与程序。护理措施到位。

(6)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7)各种医技检查的护理措施到位。

(8)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要求正确记录。

5.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1)对危重患者有护理常规,措施到位,记录规范完整。

(2)护理管理部门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净化等部门进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改进。

(3)保障监护仪的有效使用。

(4)保障对危重患者实施安全的护理操作。

(5)保障呼吸机使用、管路消毒与灭菌的可靠性。

(6)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6.有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完善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如各类导管脱落、患者跌倒、压疮等;能够应用对护理不良事件评价的结果,改进相应的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7.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的管理

(1)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

(2)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

(3)与临床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满足临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要。

三、医院安全

(一)医疗服务安全

1.开展全员医疗服务安全教育,提高医疗服务安全意识。落实医疗服务安全监督、分析、评价和改进工作。

2.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制定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按照规定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3.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

4.有明确的患者安全目标,并组织实施。

(二)建筑、设备、设施安全

1.医院基本建设符合规划要求和《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筑布局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2.设备、设施安全运行,防止漏电、漏气、漏水等。具有双路供电系统和自备发电配送能力,保证手术室、导管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血液透析室、输血科(血库)等重点部门的用电需要。

3.消防通道畅通,无障碍物。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专人管理,设有消防预警系统。有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遇紧急状态时有与外界通讯联络的可靠方式和安全畅通的疏散路线。

(三)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安全

1.建立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2.有处理放射事故等意外事件的预案。

3.加强对放射科、检验科、医用氧舱、同位素室、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

四、医院服务

(一)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1.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进行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手术、麻醉、输血以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取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

2.建立并实施院务公开制度,按规定及时发布有关医疗服务信息。

3.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公开患者投诉渠道和流程,及时、妥善处理投诉,对存在问题分析总结,落实整改。

4.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委员会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5.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二)服务行为和医德医风

1.贯彻执行《医德考核办法》,尊重、关爱患者,主动、热情、周到、文明为患者服务。

2.有医德医风建设的制度、奖惩措施并认真落实。

3.医院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通过职务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4.严禁推诿、拒诊患者。

5.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医疗需求。

6.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患者和社会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三)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

1.门诊有就诊咨询、导诊以及其他便民服务。

2.服务环境和设施清洁、舒适、温馨,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

3.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连续性服务流程合理、便捷。

4.优化流程,简化环节。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合理,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5.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缩短出具检验、检查报告时间。

五、医院绩效

(一)社会效益

1.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认真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支援边疆卫生工作、援外医疗等指令性任务。

3.根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为下级医院转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和疑难病患者提供诊疗任务;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双向转诊。

4.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普及防病知识,开展重大疾病、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5.承担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三级医院承担高等中医院校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工作,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建立中医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多渠道培养高级中医临床人才;承担下级医院技术骨干的临床专业进修任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

(二)工作效率

1.医院年门诊人次、急诊人次、急诊抢救人次、手术人次、入出院人次。

2.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医师年均出院人次,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3.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

4.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门诊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住院床日平均费用、门诊处方人均费用,与上年度的比较。

(三)经济运行状态

1.药品收入及占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其中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医院中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药品进销差价收入及占业务收入的百分比,与上年度的比较。

2.单价在2000元以上的一次性耗材收入占医疗收入的百分比。

3.医疗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及与上年度的比较。

4.百元业务收入的业务支出、每职工平均业务收入、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例、管理费用占业务支出比例。

5.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收益率、固定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率。

6.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7.成本核算。

六、中医医院部分评价指标

(一)综合指标

1.中医类医师占医师的比例

2.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比例

3.重点中医专科数量,其门诊量占全院门诊量的比例

4.中医特色专病门诊数量,其门诊量占全院门诊量的比例

5.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项目数

6.医院感染现患率

7.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

8.医疗事故发生件数、等级、责任程度

9.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10.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

11.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

12.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

1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

14.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15.职工对医院管理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满意度

1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科服务满意度

17.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

1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

19.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后勤服务满意度

20.医院资产负债率

(二)临床科室质量管理指标

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2.平均住院日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4.同一病例7日内再住院率

5.病床使用率

6.病床周转次数

7.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

8.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9.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11.麻醉死亡率

12.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

13.病历合格率

14.辨证论治优良率

15.中成药辨证使用率

16.中医治疗率

17.中西医结合治疗率

18.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

19.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数量

20.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21.急重症中医治疗率

22.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

23.急救物品完好率

24.普通门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

25.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

26.急诊留观时间

27.治愈好转率

28.门诊患者中预约患者比例

(三)护理指标

1.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系统学习中医的比例

2.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

3.基础护理合格率

4.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

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四)医技科室指标

1.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

2.CT检查阳性率

3.MRI检查阳性率

4.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

5.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

6.成份输血比例

7.输血适应证合格率

8.临床检验室内质控、室间质评项目及结果

9.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

(五)药剂管理指标

1.处方合格率

2.急诊中药调剂煎煮时间

3.中药饮片调剂质量 七、三级中医医院指标参考值(二级中医医院指标参考值由各地自行制定)

(一)综合指标

1.中医类医师占医师的比例≥70%

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90%

3.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剂人员总数≥70%

4.重点中医专科≥3个

5.中医专病门诊≥30个

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数≥22项

7.医院感染现患率≤10%

8.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96%

9.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10.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11.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中药饮片调剂等候时间≤20分钟

12.临床试验、药品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1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14.已出院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85%

15.职工对医院管理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满意度≥80%

1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科服务满意度≥90%

17.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度≥90%

1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度≥90%

19.患者、医务人员对医院后勤服务满意度≥90%

(二)临床科室质量管理指标

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2.平均住院日≤21天

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4.病床使用率85—93%

5.病床周转次数≥17次/年

6.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55%

7.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8.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9.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10.麻醉死亡率≤0.02%

11.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

12.病历合格率≥90%

13.辨证论治优良率≥90%

14.中成药辨证使用率≥90%

15.中医治疗率(各省根据本地情况及不同科室自行制定)

16.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各省根据本地情况及不同科室自行制定)

17.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

18.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3项

19.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20.急重症中医治疗率(各省根据本地情况及不同科室自行制定)

21.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30%。

2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23.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24.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25.急诊留观时间≤48小时

26.治愈好转率≥90%

(三)护理指标

1.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中系统学习中医护理人员的比例≥95%

2.全院开放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1:0.4

3.基础护理合格率≥90%

4.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四)医技科室指标

1.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2.CT检查阳性率≥70%

3.MRI检查阳性率≥70%

4.门急诊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超声、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特殊免疫学检测除外)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一般细菌学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

5.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 ≤30分钟

6.成份输血率≥85%

7.输血适应证合格率≥90%

8.临床检验室间质评项目及结果

临床化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VIS≤120)

血液学室间质评全年平均及格(改良偏离指数DI≤2)

免疫室间质评全年平均成绩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细菌室间质评全年鉴定正确率≥80%

9.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五)药事管理指标

1.处方合格率≥95%

2.急诊中药调剂煎煮≤2小时

3.中药饮片调剂分剂量误差≤±5%

注:部分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及说明

病床使用率

是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与“实际开放总床日数”之比。

病床周转次数

是指“出院人数”与“平均开放床位数”之比。

平均住院日

是指“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与“出院人数”之比。

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钟开放病床数之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患者占用,都应计算在内。包括因故(如消毒、小修理等)暂时停用的病床,不包括因医院病房扩建、大修理或粉刷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的病床。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钟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钟的住院人数)之总和。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床位,患者入院后于当晚12点钟以前死亡或因故出院所占用的床位。

平均开放病床数

即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指出院者(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住院日数的总和。

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指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人次数与抢救总人次数之比。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诊断符合患者数/(出院患者数-疑诊患者数)*100%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

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人数与手术患者总人数之比。

CT检查阳性率

指CT检查中检出阳性的人次数与CT检查总人次数之比。

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

指药品收入与总收入之比。

总收入

指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总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药品收入

指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取得的中、西药品收入。

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

又称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即(医疗门诊收入+药品门诊收入)/总诊疗人次数。

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

又称出院者人均医疗费用。即(医疗住院收入+药品住院收入)/出院人数。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即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251。

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是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人数/365。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指医疗机构在某一时期内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漏报病例数+已报告病例数)的百分比。

第二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

版)》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8〕16号)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1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准确、客观评价中医医院,促进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医疗服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局组织对《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以下简称《评价指南(2008年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评价指南(2008年版)》是建立我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家医疗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指南(2008年版)》重点适用于三级中医医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在《评价指南(2008年版)》的基础上,建立本辖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中医医院(含中

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有关工作情况及时报我局。我局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院管理评价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订《评价指南(2008年版)》,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我国中医医疗质量和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二○○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

一、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及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

2.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

3.聘任和使用具备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禁止专业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

4.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实行诊疗技术准入和开展相应手术项目。

5.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

6.按照规定发布医疗广告。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

1.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满足管理工作需要。

2.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3.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三重一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建立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4.院、科级领导了解、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专门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5.制定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及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并组织实施。

(三)人力资源管理

1.有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落实岗位职务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规定的比例,医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科室领导的任职资格符合规定要求。

2.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医师考核办法,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3.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

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做好老中医经验继承、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等工作。

4.加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5.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医院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按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绩效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等取酬的分配机制。

(四)应急管理

1.有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及时、妥善处理医院突发事件。

4.在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中,应保障中医药的充分参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五)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符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试行)》,满足医院管理和临床工作需要。

2.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高效,可连续、系统、准确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和中医药特色发挥情况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与其他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3.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

理,保障网络安全,保护患者隐私。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

1.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医疗机构内部会计控制规定》等相关规定,只设置一个财务管理部门,合理配备财务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规范费用报销和审批程序,医院、部门、科室无账外账和“小金库”。

2.加强对中医专项经费筹集及使用的管理。

3.建立规范的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和程序,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4.实行医院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控制医院资产负债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保值、增值。

5.无科室出租承包,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不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6.按照《价格法》等有关价格政策,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无国家规定之外收费项目,无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7.执行国家药品、高值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和价格政策规定。

8.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采取价格查询、费用日清等措施,提高收费透明度。

及时答复患者的费用查询,处理价格投诉。

9.费用结算方式便捷。

(七)后勤保障管理

1.有适宜的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后勤保障服务能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

2.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

3.为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治疗饮食和中医食疗服务,满足患者治疗需要,保障饮食卫生安全。

4.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

5.安全保卫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设备、设施满足要求。

(八)医疗仪器设备管理

1.有适宜的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保障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2.建立健全设备、设施论证、招标、采购、保养、维修、更新和应用分析制度。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合理配置使用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

3.合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4.保障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

备保持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九)中医药文化建设

1.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2.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3.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

4.设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十)院务公开管理

1.建立院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2.动员广大职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力,积极参与院务公开。

3.院务公开内容符合规定,公开形式便利、快捷、有效。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1.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责任制,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实施全面医疗质量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管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及医学伦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等委员会(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

(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2.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中医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包括外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理法方药应用水平的检

查、分析、评价,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5.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和追溯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不隐瞒和漏报。

(三)医疗技术管理

1.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技术的操作规程。

2.医疗技术管理符合规定,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3.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4.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5.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临床诊疗新技术。

6.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淘汰的技术。

(四)重点专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研究课题与重点病种相结合。

2.制定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3.提高重点病种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和医院中药制剂,中医治疗率达到有关要求。

4.医师队伍结构符合有关规定,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学术(科)带头人及人才梯队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

(五)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门诊布局合理,方便患者就医。

2.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开设的中医药特色专病门诊达到有关要求,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4.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

5.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六)急诊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急诊科独立设置,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

2.急诊专业设置合理,能够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医疗服务。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诊疗常规,提高急诊中医药使用率。

3.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医务人员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有熟练掌握中医、中西医结合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指导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4.急诊设备设施完备,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中、西医急诊知识和技能。

5.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和会诊制度,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6.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七)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特色病种中医、中西医结合诊

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对主要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方案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及实时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计划。

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健全住院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医疗管理。

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南。

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6.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

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8.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创诊疗操作按手术诊疗管理。

9.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10.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

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11.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

(八)重症监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2.医务人员实行岗位准入管理,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的能力,提高中医药在重症抢救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建立健全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4.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九)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

1.按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3.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4.医院的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

制要求。

5.落实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6.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住院、出院、死亡病人的床单位处置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管理,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透析相关感染等。

8.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9.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10.开展耐药菌株监测,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协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

11.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十)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装置安全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工作制度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

2.临床医学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等医技部门提供的专业服务能满足医院的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项目能满足临床需要。

3.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4.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同一医院不得重复开展相同的检测项目。

5.临床实验室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不得使用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6.病理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病理切片、蜡块保存符合规定。

7.放射诊疗科室的环境、设备、设施符合环境保护及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技部门服务满意。

(十一)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

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西药的药学服务。

3.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4.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以及参与查房、会诊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

5.药事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能适应医院业务需要。充分发挥老中药专家的作用,继承中药鉴别与炮制经验。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6.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7.加强中药饮片采购的质量管理;严格中药饮片调剂、煎煮、临方炮制及医院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8.患者与医师、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十二)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第三篇: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外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外科专业管理者加强外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外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在外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外科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外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外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外科应开设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耳机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外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 中医医院外科门诊应当设臵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应当设臵普通病房、观察室、抢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特色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特色治疗室应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外科设备设施配臵,应当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医用微波治疗仪、中药熏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在此基础上应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医用臭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设备。诊疗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外贴敷、箍围、切开、结扎、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砭镰、垫棉、熏洗、熏蒸、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涂擦、针灸、耳穴治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操作规范以及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外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外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外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外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外科专门培训,掌握中医学和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外科常见病种(病证)和优势病种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室主要病种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中药内服方剂100首(见附件2),熟悉常用中药外治方剂20首(见附件3),掌握外科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外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重和疑难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外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中医外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外科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外科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危重及疑难外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外科病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外科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外科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外科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外科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外科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外科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外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外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外科专业工作20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外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外科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的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外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外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进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经典、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外科疾病防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外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外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外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外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外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外科护士长是外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外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3年以上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外科护士长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外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外科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具备常见、多发外科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具备开展疮疡疾病、乳房疾病、瘿瘤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外伤性疾病、男性前阴病、急腹症等外科疾病的常规诊疗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外科疑难、急危重症研究和诊治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医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开展中医诊疗特色技术项目,如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时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疗的指导作用。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外科应当根据专科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外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外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臵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外科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外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外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外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外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外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外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一贯煎(《柳洲医话》)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二妙丸(《丹溪心法》)4.二至丸(《证治准绳》)5..二仙汤(经验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7.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9.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三妙丸(《医学正传》)1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13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4.大承气汤(《伤寒论》)15.小柴胡汤(《伤寒论》)16.五神汤(《外科真诠》)1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8.五苓散(《伤寒论》)19.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20.五仁丸(《世医得效方》)21.六一散(《伤寒标本》)22.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4.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2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2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7.平胃散(《医方类聚》引《简要济众方》)28.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29.丹栀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0.归脾汤(《济生方》)31.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2.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33.四神丸(《证治准绳》)34.四妙散(《外科精要》)35.四妙丸(《成方便读》)36.四逆汤(《伤寒论》)37.四逆散(《伤寒论》)38.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39.乌梅丸(《伤寒论》)40.猪苓汤(《伤寒论》)41.白虎汤(《伤寒论》)4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43.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44.瓜萎牛蒡汤(《医宗金鉴》)45.右归丸(《景岳全书》)46.左金丸(《丹溪心法》)47.左归丸(《景岳全书》)48.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9.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5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5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4.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5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56.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5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5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59.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6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61.附子理中汤(《三因方》)62.附桂八味丸(《崔氏方》)63.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64.金铃子散(《袖珍方》引《圣惠方》)6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抵当汤(《伤寒论》)6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68.茵陈蒿汤(《伤寒论》)69.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70.香贝养荣汤(《医宗金鉴》)71.香砂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73.消疬丸(《外科真诠》)74.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5.逍遥蒌贝散(经验方)76.透脓散(《外科正宗》)77.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78.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7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80.真武汤(《伤寒论》)81.桂枝汤(《伤寒论》)82.顾步汤(《外科真诠》)83.清营汤(《温病条辨》)84.清骨散(《证治准绳》)85.黄连解毒汤(《外台》引崔氏方)8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87.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88.麻黄汤(《伤寒论》)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90.银花甘草汤(《外科十法》)91.麻子仁丸(《伤寒论》)92.理中汤(《伤寒论》)93.普济消毒饮(《东恒十书》)94.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5.增液汤(《温病条辨》)96.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8.痛泻药方(《丹溪心法》)99.酸枣仁汤(《金匮要略》)100.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件2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

1.太乙膏(《外科正宗》)2.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3.冲和膏(《外科正宗》)4.红油膏(经验方)5.生肌白玉膏(经验方)6.黄连膏(《医宗金鉴》)7.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8.黑布膏(经验方)9.金黄散(《医宗金鉴》)10.玉露散(经验方)11.青黛散(经验方)12.升丹(《医宗金鉴》)13.白降丹(《医宗金鉴》)14.黑虎丹(《外科诊疗学》)15.生肌散(经验方)16.八宝丹(《疡医大全》)17.平胬丹(《外科诊疗学》)18.海浮散(《外科十法》)19.清凉油乳剂(《医宗金鉴》)20.红灵酒(经验方)

第四篇: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康复科管理者加强科室康复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是在中康复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功能评定和康复方法(针法、灸法、传统手法、导引功法、中药、情志调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矫形器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康复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康复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康复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开设独立的康复门诊,根据诊疗工作情况,可开设相应的康复功能治疗区,如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区、物理治疗区、作业疗法区等,进行分区建设,统一管理。三级医院应开设康复病房,床位数不低于30张,并应根据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学术特点,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二级医院应设置中医康复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病房,床位数不低于15张。开设康复病床的,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

第八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康复诊室、康复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评定工具的同时,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配备康复测评系统;并应配备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低频治疗设备、电针治疗设备、微波治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的设备,有条件可配备手功能治疗设备、运动训练器等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在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应接受1年以上的康复医学专业培养,掌握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建立康复理念。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与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能分析康复评定结果并用于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能掌握康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开具相应的康复治疗处方。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熟悉中医特色疗法,对康复科常见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对常见的疑难病与难治性功能障碍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能够及时发现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康复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疑难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并能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行临床科研设计,领导下级医师进行康复医学科的科研工作发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康复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康复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常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并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1)及康复科常用技术(见附件2)。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康复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康复科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症的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国内外康复学新进展。

中医医院康复科治疗师应系统接受康复治疗技能的培训,具备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在医师指导下,负责具体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工作的实施。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有从事康复相关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康复相关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康复特色的传承和创新,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和实施。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康复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康复理论素养、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康复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做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在护理人员培训中,要注重专科特色,培养符合科室需要的专科护理人才结构队伍。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应熟悉康复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科常见病与不同功能障碍的基本护理和方法。应经过康复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本科疾病常用护理技术;基本了解康复科特色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是康复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要积极应用中医康复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康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医院的级别和功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为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作好准备。

中医医院康复科诊治疾病以脑病、骨骼肌肉系统疾、老年病为主,具备相应疾病与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诊治能力。二级医院应能对科室常见疾病的康复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建设专病门诊,并能开展康复特色突出、临床疗效确切的疑难病症的诊疗工作,同时根据临床工作开展相关临床科研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采取适应技术开展以下康复诊疗活动:

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基础治疗:针对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问题,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的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针法、灸法、传统手法、传统功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第二十八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康复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重视传统功法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康复理论、技术方法、康复用具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区域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传统康复疗法、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康复预防和改善功能障碍的理念,介绍康复技术和家居环境改良方法,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人体骨骼肌肉系统模型,悬挂经络、穴位等相关知识的挂图等,设立康复预防常识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康复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康复防治疾病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和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应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训练,掌握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骨伤科主要疾病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2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常见骨伤科疾病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当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骨伤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当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和方案,建立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在职与学历相结合、机构内与机构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中医药人员培养机制,使骨伤科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骨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医师岗位培训、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重点培训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专科学习班、跟师学习、疑难会诊讨论、拜师跟师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跟师学习、出国考察培训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骨伤科疾病和疑难、危重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熟悉中医骨伤科学前沿和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骨伤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骨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骨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骨伤科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是骨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骨伤科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中医治疗率、应用中医诊疗技术、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率、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骨伤科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当能开展四肢骨折、关节脱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肩关节周围炎等常见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复杂骨折、复杂颈椎病及脊柱损伤、附骨痈(疽)、骨坏死、骨关节畸形、骨痿(骨质疏松症)等疑难骨伤科疾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展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等医疗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治疗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制定常见骨伤科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应在保持正骨手法、筋伤手法、外固定疗法、中药制剂、功能康复等现有传统特色疗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骨伤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和治疗方法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骨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骨伤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十灰散(《十药神书》)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四生丸(《妇人良方》)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 10.金铃子散(《圣惠方》)11.抵当汤(《伤寒论》)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13.独参汤(《景岳全书》)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1.清营汤(《温病条辨》)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5.黎洞丸(《医宗金鉴》)26.七厘散(《良方集腋》), 27., , 八厘散(《医宗金鉴》)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32.补筋丸(《医宗金鉴》)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36.蠲痹汤(《百一选方》)37.八珍汤(《正体类要》)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39.三痹汤(《妇人良方》)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4.乌头汤(《金匮要略》)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8.归脾汤(《济生方》)49.左归丸(《景岳全书》)50.右归丸(《景岳全书》)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59.太乙膏(《外科正宗》)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61.四黄膏(《证治准绳》)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陀僧膏(《伤科补要》)64.金黄膏(《医宗金鉴》)65.定痛膏(《疡医准绳》)66.乌龙膏(《伤科补要》)67.象皮膏(《伤科补要》)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69.万灵膏(《医宗金鉴》)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73.五神汤(《洞天奥旨》)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78.透脓散(《外科正宗》)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82.九一丹(《医宗金鉴》)83.八宝丹(《疡医大全》)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85.白降丹(《医宗金鉴》)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88.冲和散(《外科正宗》)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92.金黄散(《医宗金鉴》)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97.清骨散(《证治准绳》)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99.桂麝散(《药蔹启秘》)100.白虎汤(《伤寒论》)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102.防风汤(《宣明论方》)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104.宣痹汤(《温病条辨》)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109.五痿汤(《医学心悟》)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3.虎潜丸(《丹溪心法》)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120.犀黄丸

(《外科全生集》)

下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精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医院肛肠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范文模版)

    中医医院肛肠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了指导加强中医医院肛肠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大全

    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针灸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针灸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精)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 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 理经验,......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中医药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药 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9〕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第一章核心价值......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的通知 卫医发〔2008〕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部属部管医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