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洞河渔业科技示范园的思考
关于建立洞河渔业科技示范园的思考
《紫阳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好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实现全县渔业大发展”的奋斗目标。洞河地处水乡,养殖初具规模,应当大有作为。渔业的发展必须用工业理念来谋划,以园区化承载为必由之路。但是,在大水面建设渔业科技示范园我省尚无先例,现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发展现状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洞河镇地处紫阳县东大门,安康瀛湖水库上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境内汉江、洞河、汝河三水交汇,水域辽阔,水质清澈,阳光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养殖和旅游资源条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百亿增收工程”后,我镇抢抓机遇,高点规划,快速扩张,截止目前,全镇水域养殖面积达10000亩,发展网箱20000平方,水产品总产量1500吨,渔业总产值1600余万元,产量、产值年增长40%以上,同时,启动建设了一处大鲵养殖基地,预计明年就可正式投产。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我镇组建了全市第一家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紫阳县富硒渔养殖农民合作社,发展社员56户,年产值达1200万元。2011年由唐勇、夏涛等大户合股成立大型富硒渔场,库叉围栏3000亩。推行“公司+合作社+渔户”的运营模式,以基地示范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全镇现有养鱼户127户。
发展空间逐步拓宽。近两年,我镇按照“以渔业带旅游,以旅游促渔业,打造西北最大的富硒生态休闲渔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延长渔业产业链,扶持建设了以吃鱼消费为主,集餐饮、垂钓、娱乐为一体的渔家乐4家,开办农家宾馆5家,修建了水上餐厅,亲水平台,垂钓池等休闲娱乐设施。同时,在沿江两岸补植900亩桔园、栽植100亩金丝柳,修建沿江渔家码头6处。
当然,在我镇渔业发展起步良好、效益初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适应不了当前鱼产品庞大市场的需要。我镇现在养殖面积虽达到10000亩,但水面实际利用率还不到30%;同时,因受洪水的影响我镇其它的水域很难发展。二是养殖科技含量低,设施装备水平差。养殖模式较为落后,在饲料选择使用、疫病防控等方面技术水平低,易对水体造成污染,针对病害的应对能力差,养殖及捕捞设施装备比较落后。三是产品附加值低,淡水优势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益。我镇现在主要养殖的都是花鲢、白鲢、鲤鱼、草鱼、鲶鱼等传统品种,同时,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价格很低,市场也很容易饱和。四是未形成产业链,对工业和三产没有贡献。尤其是我们承担着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神圣使命,如何控制人工饲养对水源污染是关系到网箱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渔业科学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
二、基本定位
为了做大做强渔业产业,达到渔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双赢效果,引领全县渔业大发展,我们借鉴现代农业园区的概念内涵,结合洞河的实际,按照抓工业的理念、利用园区产业平台优势,吸纳更多的渔业生产经营者进园生产、依园生产、合作生产,辐射带动周边渔户,促进渔民增收。
定位上,综合利用资源潜力、区域特色、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建成集渔业养殖、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
目标上,立足科技引领、装备支撑、政策激励,按照设施现代化、品种特色化、养殖生态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的标准高起点谋建。
路径上,以推进渔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科技培产业,以产业育企业,以企业托园区,以园区带三产,打造“精品渔业”和现代渔业先行区,努力建成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渔业示范园区。
模式上,坚持“规模集中、生态健康、设施先进、技术领先、特色鲜明、高效开放”的建设模式。采取“政府投入推动、企业开发主导、渔民广泛参与”的办法,大力发展集产加销配套联动、科技孵化、博览展示、休闲观光、饮食娱乐、强渔富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形式。
三、建设构想
以汉江、洞河、汝河万亩淡水区规划建设为基础,以富硒渔合作社和唐勇大型渔场为龙头,涵盖红岩、小红光、石家等村沿江及低山区域,重点发展功能齐全、设施一流、产业集群、高效发展、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的现代渔业综合示范区。具体划分为以下四大渔业功能区。
(一)生态养殖区。以设施渔业和精品渔业为重点,发展设施现代化、品种特色化、养殖生态化、质量安全化和管理制度化的健康养殖示范区,在库叉拦网里利用大水体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的同时,继续发展生态型网箱养殖,主要采取鱼粪回收型生态网箱,养殖一些市场走俏的鲟鱼、鲈鱼等名贵品种,探索反季节养鱼模式,研究试验养殖废弃物回收利用、规避洪水、疫病防控、高效捕捞等先进技术,建成研、产、育一体的先进功能区。
(二)加工销售区。以水产品研发、基地建设、品牌创建和产业化发展为重点,重点打造优质水产品加工销售和保鲜保活特色产品加工功能区。积极拓宽思路,大打“富硒、生态、无公害”品牌,做好渔业产品及礼品的开发工作,开发冷冻、干制和腌熏制品等多品种、多口味的水产品加工食品,精包装,便携带,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休闲观光区。依托洞河水上乐园、明家湾滨江休闲度假村、小红光民俗旅游村的空间布局,重点在吃、钓、娱、购上寻求突破,打造10家以上集吃住娱一体的标准化渔家乐、特别是发展一家高档生态水上餐厅。加快开发独具特色的“富硒渔宴”、特色小吃。沿江建造多处垂钓台,与茶文化节、龙舟节大型活动结合起来,举办钓鱼竞赛,开辟一处名贵稀有鱼种观赏基地,购置豪华画舫,供游人观光旅游。
(四)农业科技区。以石家村设施蔬菜、柑桔、红岩村畜牧养殖场为重点,通过培育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精品桔园,发展养鹿等特色养殖业,借助园区平台,利用网箱养殖回收的高养分废弃物,带动产业循环,拓宽销售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四、几点建议
(一)高点谋划,科学布局。规划水平决定着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潜力。我们将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专家高起点、高标准设计规划。一是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产业联动,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现代渔业园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二是要注重发挥品牌优势。依托现有的良好口碑,做足“富硒、生态”大文章,培育自主品牌,重点开发泉鱼、红尾鱼等地方特色品种,开展渔业无公害产地认定,及时注册商标,通过有机水产品认证。三是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对接大瀛湖旅游区,大力发展涉渔休闲产业。
(二)政府推动,多元投入。渔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涉及到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财政投入、渔民利益等众多问题。在具体建设中,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统筹考虑、规划引导和组织推动。一是要加强政策扶持。制定扶持和鼓励政策,实行政策重点倾斜,项目优先申报,让渔业园区享受工业园区各类优惠条件,积极创建省、市渔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整合捆绑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扶持渔业科技园区内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搞好电、路、桥、堤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园区渔业,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园区持续发展提供投入保障。为了切实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建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专门的组织机构,创新运行机制,统筹园区建设,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支撑园区发展。
(三)科技先导,创新发展。要紧紧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吸纳和熟化良种培育、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生态循环养殖等渔业高新技术为突破口,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出园区的科技支撑、引领示范的特点,使园区成为安康市乃至我省大水体渔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同时,加强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训懂技术、会管理、能发展的新型渔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继续按照“渔业带旅游,旅游促渔业”的发展思路,以建设旅游镇为契机,将旅游、休闲、娱乐始终融入园区建设中,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突出自然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及渔业观光旅游,以建设明家湾滨江休闲度假村、洞河水上乐园、渔业观光示范区为突破口,辐射带动古戏楼、棋盘山、安康嘴、蛇嘴梁、猴子岩等人文自然景观,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构建“一村、两园、多点”旅游发展新格局,填补紫阳水上综合旅游的空白。
第二篇:403科技示范园汇报材料
以创新创效活动为载体,推动科技示范圆建设
四矿三队
今年以来,我们四矿三队团支部在厂、矿两级团委和队党支部的关怀领导下,以服务生产、服务青工为宗旨,紧紧围绕青年管理创新、科技创效、素质提升三项活动,通过建立基层系统化油藏经营管理模式,逐步提升青工岗位技能、创新创效能力,通过创建青年科技示范园使全队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和认识科技创新创效的意义,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创新创效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三队的团员青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管理、技术的创新将三队的各项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队团支部在多年的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团员青年是原油上产的主力军,青年人又是思想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意识的群体,所以创建青年科技示范园的重点就放在调动青工的主动性、挖掘青工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上,我们围绕开展培养长寿井、稳升井组,降低单井成本等活动,实施油井的精细化管理,成立了青年科技示范园组织管理机构并建立了青年科技示范相关的制度及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新世纪书屋”“五小”活动室、“修旧利废”活动室、“岗位练兵台”等青工阵地,促进了队伍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开展青年素质提升活动
建立以价值提升为核心的保障体系,确保青年科技示范园的创建 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青工核心价值观,创造青年科技示范园的良好实施环境 围绕青年科技示范园的创建不断深化和拓展员工价值管理,细化员工劳动绩效考核量化细则,把员工岗位绩效考核分为产量、成本、质量、安全四项主要内容,以“使职工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标准,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防范能力”为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特点,将各岗位生产过程中职工需掌握的工作内容、操作标准、安全评估等进行整理规范,重塑岗位工作流程指导日常生产管理,达到了规范生产、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是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定科技示范园的各项制度,靠制度来规范青工行为,靠制度来管理班组。
如培养长寿井及稳升井组的运作:。
1、培养长寿井。首先,我们按照青工所在班组,将油井承包到青工个人,并按照油井所在单元、运行状况和免修期限等进行分类登记,并根据局团委下发的长寿井标准指定了《采油三队红旗青年长寿井标准》,以此标准对油井进行培养、管理。其次,引导和帮助青工对油井精心管理、科学运作,加强对油井的维护和管理,并每月填写《采油三队培养长寿井管理与分析手册》。第三,每季度检查一次青年承包井培养情况,为提高青工分析问题的能力,计划组织一次青工培养长寿井分析比赛,由青工围绕所承包油水井施行的管理措施、办法、分析油井生产状况等。对优秀选手进行奖励。
2、培养稳升井组。我们通过开展采取师徒结对子活动,由承包井组青工、地质、工程技术员与矿技术组有关人员共同负责,推动培养稳升井组活动。首先,我们按照油井所在单元、储层物性、油水井注产状况等进行井组分类,找出有培养潜力的五个井组为培养目标,并将井组承包到青工个人,建立培养稳升井组活动计划。其次,由地质、工程技术员及资料室人员为负责人,引导和帮助青工每月对井组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挖掘油井潜力,由承包青工提出上产、稳产措施。第三,负责人对青工提出方案进行研究,并报矿技术组有关人员,确定方案的可行性。第四,计划每半年组织一次培养稳升井组活动分析比赛,由承包井组青工对所承包井组油水井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分析井组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增产措施。矿技术组有关人员结合对青工的指导情况以及获得实际效果,综合评定得出培养稳升井组的成绩并进行奖励。
二是实现工作程序化,将班组日常繁杂的工作量进行分工种、分类别、分季节、分职责有序的执行。班组实施质量控制点、成本控制点、安全控制点、设备巡查点“四点法”管理。
岗位工作流程的实施最终的落脚点是班组,是现场岗位操作人员。因此,每一个岗位职工必须了解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即自己所应管理和遵守的程序或作业施工标准,并掌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方法,能够自觉地在自己的工作区域和作业施工中开展危害分析,发现实际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减控制风险。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岗位工作流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我队组织对采油、注水两大工种职工需掌握的工作内容、操作标准、安全评估等进行整理规范修订完善,使岗位职责真正能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人。
三是实现操作标准化,引入和借鉴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5S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二)、创建“学习型团队”,为实现创建青年科技示范园提供素质保障基础
团支部紧紧围绕“读书求知、成长成才”这一主题创建学习型团队,组织团员青年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武装自己,在读书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超越自我。结合读书活动,我们开展了“经验场景教学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举办了“坐拥书香”团员青年读书座谈会,为全队团员青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一是建立班组学习园地,全力打造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为内容的班组文化,培养青工先进的学习理念。为使青工的学习更深入、更全面、更彻底,使职工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我队将全矿指定的几个技能培训班组之一的7号计量站作为全队创建“学习型班组”示范点。在创建活动中,我们主要以经验场景教学、员工价值划档升级、五项修炼为中心,大力倡导四种学习理念。我们为7号站配备了书橱、报刊夹,并把经验场景教学引到班组中来,结合本站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指导班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7号站的青工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在工作中认真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再促进工作的开展,不仅专业知识全面增强,他们还在读报看书过程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摘抄好的文章和有用的科学知识。这样,7号站逐渐建立起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场景、报刊摘抄四项学习资料,他们学到的知识还传授给来7号站参加技能培训的职工,他们以自己的素质提高来带动大家的共同提高。
二是深化和完善经验场景教学,创新青工素质提升途径,开展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的岗位练兵培训,加强青工的基本功训练。
我们认真总结了近几年开展职工培训的经验.针对传统的岗位培训一直不能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的现状,在认真分析了基层青工的学习特点后,提出了经验场景教学法这一结合实际、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员工培训方法。经验场景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形象化的教学达到职工对理论知识和现场技能的深刻掌握。从而在日常生产中自觉加以运用,达到解决现场问题和提高标准化操作的目的.在编写现场案例时,按照知识学习的4W1H(when,where,why,what,how)的层次进行,把生产中的已有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理论经验,传授给员工,职工按照知道什么→知道为什么这样→知道如何做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能够达到知识学习的智慧层次,对同类事件能够举一反三。经验场景教学法形象直观,能够提供几近真实的工作条件,等于是把生产现场搬进了课堂,员工在接受培训后通过与岗位的实际结合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逐步提高自己在生产现场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创建青年科技示范园“达标竞赛”、“金点子大赛”、“五小成果比赛”等活动,把学习力转变为生产力,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
三)、创建“青年安全示范岗”,为实现创建青年科技示范园提供安全保障
通过创建青年安全文明示范岗,我队广大青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大大提高,牢固树立起“安全生产”的工作理念,“青安岗“的创建同时激发了全队青工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夺油上产的热情,在我队形成了安全、文明、蓬勃向上的工作环境。
一是以加强青年安全教育为主线,不断激励团员青年争做安全标兵
开展创建青安岗之初,首先从加强青年安全教育入手,组织青工进行了系统的安全知识学习和教育。我们先后在班组开展了“班前学习一刻钟”、“班组安全小比赛”等活动,并与员工价值管理相结合,开展了“争当最有价值安全标兵”评比,将在安全学习、安全宣传、安全生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工评选为“最有价值安全标兵”,在员工价值上给予相应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鼓舞了青工的学习热情。
二是以加强安全宣传为导向,营造安全、文明工作氛围 我们加强了《安全生产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手段在全队营造出安全、文明的工作氛围。我们一是利用队报《红柳》、板报、广播、网络等媒介开展创建青年安全文明岗活动的宣传,让大家充分了解创建“青安岗”的意义和重要性;二是突出各阶段的安全生产重点有针对性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在六月份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安全生产大家谈”,“安全生产月有奖征文”等一系列活动;三是在班组中积极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开展安全“四个一”活动,即“提一条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采取一项安全措施,查一处违章,整改一项隐患”;四是加强素质保安全的教育,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事故防范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在全队营造出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的工作环境,为争创青安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以加强班组建设为契机,推动青安岗创建不断深入
为确保日常安全工作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顺利进行,我们严格落实了四项措施: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各项制度,以开展学习型班组为切入点,在全队各班组学习<<安全生产法>>和“HSE”管理体系,强化青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加强班组内部管理, 每个班组建立HSE自检线,在上岗之前进行自我检查和约束,并设一名“安全员”,专门负责日常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负责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监督和检查,以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三是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即每月的基础管理检查中,如果出现较大安全隐患,直接评选为无价值班组;四是以矿开展为期一年的“抓质量、保安全,各项工作上水平”的为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如六月份开展的安全示范岗竞赛,从而确保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四项措施的有效开展,大大增强了班组与班组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抓上产、保安全”的主动性和紧迫性。
创建“青安岗”活动在班组的深入开展和实施,使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班组安全文化、技术文化等小阵地的开辟,促进了职工们创新创效的热情,他们在团支部的引导下,积极参加修旧利废、五小创效、QC攻关等活动,不仅带动了班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使团支部的其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开展青年管理创新活动
一)建立“三位一体”滩海油田开发体系,实现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 针对大37块目前开发遇到的三大难题:一是主力层减少,挖潜难度加大;二是地面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上产;三是上产与降本增效的矛盾日益突出。我队引入油藏经营管理来作为基层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和突破口,通过建立一套地下、地面、工艺三位一体的油田开发体系,以实现系统化的优化。
1、准确把握滩海油田的地质特点,实现地下管理精细化
核心是培养稳升井组。地质、工程技术人员每旬度根据青工提出的承包单井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挖掘油井潜力。重点井力争通过管理维持产量的稳定;特殊井通过采取工艺措施来挖掘潜力;低效井通过补孔换层等手段来提产量。
2、准确把握滩海油田的工艺特点,实现井筒管理系统化
核心是培养长寿井。班组将油井承包到个人,一方面推广化学清防蜡示范区的经验,实施油井以化学药剂防蜡为主,热洗清蜡为辅的清防蜡制度,进一步提高油井的热洗周期;另一方面油井生产遵循冲次最小化、冲程最大化、泵深油藏化、杆柱合理化的原则,应用深抽井优化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单井的检泵周期。
3、准确把握滩海油田的生产特点,实现地面管理配套化
针对滩海油田生产的特殊性,探索一套适应环境的油田管理新办法。一是实施“滩海油田季节管理法”,增强油水井日常生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油水井的抗灾能力;二是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大37块的地面配套能力,提高抽油井机采效率。
二)建立以市场调控为导向的成本经营体系,达到油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结合我队生产实际,建立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经营、公平有序的内部模拟市场,力争实现生产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1、按照市场规律将价格机制引入内部模拟市场,将材料成本分类,制定为ABC三类价格,缓解上产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提高青工的成本调控意识。
2、建立“以产定耗”的内部经营模式,实现班组根据产量来“挣”成本,提高班组经营效益,强化青工的降本增效意识。建立班组价值形态核算。将班组每一个注采井组里的所有井,包括油井和水井所发生的成本全部进行统计,其中包括:作业费、电费、劳务费、材料费、工农环保费、单方水耗、日油、吨油成本。然后根据统计当天发生的总成本,计算出吨油成本。每天与计划吨油成本进行比较,并分析节超的具体原因,通过每天吨油成本的发生情况,不断寻找并解决降本增效的过程。从而促进班组根据降本增效点,确定下步工作的重点及方向。(三、开展青年科技创效活动
围绕青年科技示范园建设,我们组织发起了由青年创新创效先进个人杨湖川为会长的“杨湖川采油技术研究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针对大37块低渗透油田的井筒管理难度大的问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展油井井筒防蜡和杆柱合理匹配的攻关,建立挖潜型科技示范班组。
2、针对原油物性差,输送难度大的问题,开展油井地面管网流程完善和升温设备改造的攻关,建立管理型科技示范班组。
3、针对青工日常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开展快速电机顶丝等小改革的攻关,建立创新科技示范班组。
4、依靠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型采油队的构想,实施油井监控系统、生产巡线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化科技示范班组。
第三篇:唐家河示范园实施方案
清涧县唐家河村红枣经济林省级精品示范园
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清涧县唐家河村红枣经济林省级精品示范园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
清涧县郝家鄢乡唐家河村
三、建设性质 新建
四、建设年限
2016年5月—2017年5月
五、项目指导单位:清涧县林业局 建设单位:清涧县林业站、六、实施单位:清涧县和坪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七、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示范园区规划总建设面积120亩,主要培育的品种是枣树,在园区内修建田间道路及排水沟。园区内分成苗圃区30亩、采摘区30亩、示范林60亩,观光区、科普教学区,集观光、农业、科教、旅游于一体。
八、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计划投资20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经济林建设资金
150万元,自筹资金5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自然条件
1、清涧县地处榆林市最南端,黄河、无定河的交汇处,黄土高原腹地,秦晋大峡谷两岸,东经lO9°55′27“—110°38′50”,北纬360°57′30“—370°25′7”,东濒黄河与山西省石楼县相望,北靠绥德,西南与延安市子长县、延川县接壤。
2、地貌地形
清涧地质构造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台向陕北斜坡东翼。基岩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中生代岩层出露颇多,多系泥岩、沙岩、页岩。地面覆盖第四纪黄土,地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表破碎,梁峁起伏,河谷深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576.6-128.5米。全县沟壑密度2.68公里/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2.47万吨/平方公里〃年(黄土梁峁和峡谷丘陵区,沟壑密度5-7.5公里/平方公里,侵蚀模数3.04~3.71万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3.7%,是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3、气候条件
本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寒暑分明,日照充足,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年均气温9.6℃,极端最高气温
38.1℃,极端最低气温一22.6℃。无霜期157天。年均日照2720.7小时。年降雨量500毫米。
4、土壤和水资源条件
全县土壤有风沙土、黄土性土、红土、黑垆土、淤土、潮土、草甸土、盐土、紫色土、栗钙土、沼泽土等11个土类,17个亚类,23个土属,84个土种。以黄土性土类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55.6%,是本县主要耕作土壤。水质适合灌溉,建成2个300立方4个100立方的蓄水池,完全能满足示范园区的灌溉需要。
5、土地及生物资源
园区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000余亩。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清涧县种植枣历史3000年以上,有6个品种群20多个品种,面积和总产居全省第一,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红枣个大、肉厚、丝长、味美,营养颇丰,在国内外市场极为抢手。
6、红枣资源
清涧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下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但独特的气候条件是其成为中国和世界红枣原产地中心之一和中国的“红枣之乡”。清涧县地处黄河红枣产区的中心,是公认的红枣优生区,红枣栽培有四千年历史。主要分布于县境的黄河、无定河沿岸。清涧红枣甲天下。红枣产业
已成为清涧的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现有红枣林面积69万亩,其中盛果林达40万亩,年产红枣15.5万吨,年产值达6.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2%。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牙枣群、白枣群、脆枣群、团枣群和木枣群。其中适合干制的木枣群品种,栽培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5%以土。近年来,又引进一批新品种。新疆的骏枣,相枣,晶昌一号,灰枣,山西的梨枣、相枣、骏枣、山东的冬枣、雪枣等十多个品种,正在试栽之中。
二、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条件
为保证项目具备顺利实施条件,在确保了项目用地和群众利益均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合作社与4个村委会一一签订了项目用地租赁协议,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500亩,项目辐射区总人口562人,总户数210万户,可提供劳动力146人,劳动力资源充沛,能满足项目实施的人工需要。
三、科技条件
项目技术支撑单位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县红枣科研机构,已与其签订了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技术支撑协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实力雄厚的国家级重点教学科研单位,拥有农、林、水等学料的高级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拥有部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建设经济林林业示范基地的技术、人才和丰富的管
理经验,并与陕西省多个良种基地建设部门形成了良种繁育推广、病虫鼠害防治等方面长期技术协作关系,针对经济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攻关,将为项目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清涧县设立红枣研究所与清涧县在红枣经济林栽培等方面形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伙伴,多年来一直为清涧县优质红枣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特有的生产技术,项目建设有强大的技术保障。
四、组织管理条件
近年来,清涧县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以来,更是把林业生产建设摆在了重要位臵。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把发展红枣产业摆到重要位臵,并提出建设百万亩红枣基地的宏伟蓝图,要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实现清涧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到“十三五”末,全县红枣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达到2 1万吨,年总产值达到25亿元。县林业局现设综合办公室、业务室、财务室。下设6个事业单位。县林业站负责全县红枣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县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负责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测、检疫工作;县林木种苗工作站负责全县林木种苗管理工作;县林业派幽所负责全县林政案件的查
处和资源保护工作;林业专业技术人员52名,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1名,林业工程师10名,林业助理工程师3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可为该项目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五、政策保障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已把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列入中央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内,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把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家做出了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总体规划。省林业厅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制定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规划》,对于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政策保障。
六、交通和通信设施
郝家鄢乡唐家河村交通便利,南连清涧县城,北接绥德,山川秀美,自然景观美好,联通、移动、电信都有基站,方便快捷的通信和交通设施为本项目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在山区综合开发与助农增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业综合开发依托山区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培
育森林资源,在不断提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加快红枣产业基地综合开发,实现山区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效益评价
一、项目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红枣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的需要
本项目在充分利用本地区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基地化、集约化种植红枣,拟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扩张红枣种植基地和农户红枣种植规模,将红枣种植的产业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档次,提升和带动农村生态种植等相关行业水平,增加林业生态种植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
(二)是调整红枣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合作社充分利用本地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林地资源及扎实的农村劳动力基础,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本地红枣品种改良、新品种植、和防疫灭病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红枣种植业的水平,把红枣种植列为清涧县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项目的实施,通过建设红枣种植基地,建设红枣集约化标准种植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动,对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产创收,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农村闲臵劳动力、带动产业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充分利用多渠道扶持资金,引导本乡农村闲臵劳动力、返乡农民工以农村现有自然条件和林地资源,建立优质高产的红枣产业园,成为增加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
二、项目预期成效
本项目拟建设1个200亩现代化红枣种植精品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年产优质红枣50吨,通过项目的示范作用,带动民间300个农户种植红枣1万亩以上,扩大优质红枣原料基地规模。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良种红枣高接与种植、信息到与资源化利用的一体化,促进红枣产业发展,调整农村红枣种植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和城乡统筹的快速发展。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出商品红枣5万斤,利润50万元。
三、社会效益评价
本项目的建成实施,对培育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都具有显著的成效,通过项目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民间300个农户种植红枣10万株以上,扩大优质红枣种植基地规模。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将作出积极贡献。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对周边农户增收和红枣养殖产业发展十分显著。综合开发利用红
枣优势资源是清涧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地方乡镇单位多年来的发展规划,为了加大红枣产业化的发展力度,在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红枣功能制品项目上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决定将西部大开发用为契机,立足红枣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绿色红枣功能制品,依靠科技,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优质红枣产业开发项目,把握目前国内外对绿色植物功能性食品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机,符合国家绿色植物产业发展政策。
第四章 项目的编制依据和范围
一、编制的依据
●《陕北山地枣树栽培技术规范》(陕质监[2008]26号);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 ●《陕西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规格标准》; ●陕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陕西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关于下达2016年核桃红枣经济林建设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
●陕西省2016年核桃红枣省级精品示范园建设指南 ●中共清涧县委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清发[2011]1号;
●《清涧县红枣产业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实施期限
实施期限为12个月,即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2015年12月底前完成园区总体苗木布局种植和基础设施施工。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建立一批能带动清涧县红枣基地发展和辐射周边县市红枣经济林发展的示范型基地,以此促进农民增收。
五、基本原则
(1)坚持集中连片原则;示范园建设应打破村界、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板块推进。
(2)坚持以科技为依托的原则。工程建设中要大力推广应用截杆、覆膜、保水剂、生根粉等先进适用科学技术,特别是要加强抗旱技术的配套应用,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依托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快发展区域优良品种,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4)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原则
对低产低效园逐步有序实施改造,同时新建一批优质高效的红枣科技示范园,高标准高起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红枣基地发展步伐。
(5)坚持规模化与效益化优先原则
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区域发展,科学管理,规模经营,效益优先。
(6)坚持标准化与市场导向原则
以科技为支撑,推广应用优质红枣丰产栽培技术与山地微灌技术等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
(7)坚持示范园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原则
通过吸收就业、土地流转、土地或扶持资金入股等形式扶持建档立卡农户脱贫。
(6)坚持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
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力争在短时间内提高红枣产量和质量,让退耕户早见效益。
(8)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积极引导退耕农户把巩固成果变为自觉行动,加强自身造血功能,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9)坚持农民自愿原则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
重实效。
(10)坚持生态优先补偿的原则
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合作经营、共享成果”为宗旨,以“种草养畜、畜粪还农、以农造林、促保生态”有机循环农业为经营理念,立足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供给周边从事农业生产的所有农户,逐步带动郝家鄢乡全体农民增收致富。第五章 项目建设任务与内容
一、建设任务及内容
1、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基地200亩,主要培育的品种有:清香红枣、陕系红枣、城口红枣、本地麻红枣、文玩红枣等,在园区修内建田间道路及排水沟。园区内分成苗圃区50亩、采摘区50亩、多种红枣示范林100亩。
2、整治土地200亩,先清除地面杂草,深翻土地,仔细捡除草根、树根、石块、耙细整平,开2米宽的畦,畦沟宽1米(只理出浅沟,不挖起沟土),将准备好的厩肥或堆肥约20000公斤、过磷酸钙500公斤、油饼500公斤堆沤腐熟之后撒于畦上,然后将肥料浅翻入土,畦面整成梳背形,待栽植红枣苗木时再深挖苗坑。
3、新建红枣示范园区栽植红枣直径5厘米清香红枣大苗50亩,10厘米大苗100亩(清香红枣40亩、陕系红枣20亩、城口红枣20亩、本地麻红枣10亩、文玩红枣嫁接苗10亩),清香红枣苗圃区50亩,4、新建标准示范园区基础设施(生产便道)5公里(其中:宽3.5米的进场道路一长1KM,新修田间道路4KM,建生产便道5公里),排水沟渠5KM,生物围栏5KM,修建管理用房及仓库200平方米。
5、新修设计断面为0.3×0.3M的排灌沟渠5KM,三面浆砌块石,沟底坡降比2%,采用M5水泥沙浆抹面防渗。
6、为确保园区旱季有稳定的水源,必须规划一个防旱池,本项目新建防旱池1个300立方米,位于示范园区上方100米处高程,搞旱池材料均采用M7.5浆砌块石结构,水池壁及底板均用M10水泥沙浆抹面防渗,设上下梯步,以便于维护和管理,并在池底增设管径为100的排空底孔,以及时的排除池底的淤泥和沉淀物。
7、进场道路改造,目前进入示范园区的道路还有相当部分没有延伸到基地,因此,本项目拟对进场道路进行新修,新建进场道路1KM,用碎石头铺面,宽4.5米,能确保农用车辆通行。
8、田间便道5KM,主要供生产种植、观光及采收人员进出和护理时使用,路宽一般控制在1-1.5米,路面采用水泥硬化。
9、管理用房及库房约200平方米,采用桩基础,框架结构,柱距6M,跨度9M,外墙面装修为浅色面砖墙面,内墙用水泥砂浆找平,然后用涂白色涂料,楼地面为水泥抹平。门窗采用铝合金门窗,屋面均为卷材防水,防水等级为三级。
10、配套设备设施
考虑基地建设材料运输及项目建成后各种林苗运输的需要,需配臵运输车1台,耕耘机2台,供电设施1套,及农具2套。
第六章
技术标准
一、培育红枣
项目选择优生区核心区的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水源充足、利于排灌的沙壤土和壤土的农耕地,适宜机械化耕作管理,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选择优良早实品种。以体现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本项目确定红枣为清香红枣、陕系红枣、城口红枣、本地麻红枣等。
二、种苗来源及整地
1、新造林苗木
示范园区选用新品种红枣苗木品质优,经济性状好,符合市场需求,采用陕北山地红枣高效栽培模式(50株/亩,3*4--5米株行距)和陕北鲜食枣设施防雨高效栽培模式(110株/亩,2*3米株行距),带土团、土团大小不低于30厘米,树高1.5
米以上。
2、整地方式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精细整地是确保示范园成效的主要措施,在整地过程中,沿等高线进行大窝穴状整地;实行放线打窝,品字形布局。整地及植穴规格为:整地规格100×100×80厘米,植穴规格80×80×60厘米。
三、施肥种类及用量
1、品种和方式
栽植前,在穴底施入适量的农家肥,与表层细土充分拌匀,回填穴底,再回填一层细泥土,避免苗根直接接触肥料。
2、施肥量
农家肥200公斤/亩。
3、栽植密度
根据红枣特性,培育目的及造林地立地条件的生产潜力、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结合我县多年的造林经验和项目区造林地立地条件综合考虑造林密度。本项目示范点造林密度设计为20-40株/亩,株行距为4×4m。具体为清香红枣树5-10CM的2600株,密度为20株/亩;陕系红枣5-10CM的800株,密度为40株/亩;城口红枣5-10CM的1650株,密度为33株/亩。
4、补植、追肥
因各种原因造成幼树死亡缺苗的应在春、秋两季适时进行
补植,补植苗木按良种嫁接大苗执行。施追肥:结合抚育对幼树施以适量的氮肥及迟效性的农家肥。
5、高接砧木的处理
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嫁接部位直径粗度5~7厘米为宜,最不超过10厘米,过粗不利于砧木接口断面愈合,对10年左右的树可在主干或主枝上进行单头单穗、单头双穗或多头多穗。10年生以上的树应根据砧木的原从属关系进行高接,高接头数不得少于4~6个。
6、防治病虫害
(1)每年在红枣果实收获后和来年发芽时按中等土壤肥力和树冠垂直投影面积每平方米计算,结果以后的1—10年内,年施肥量为氮肥50g,磷、钾肥各20g,并增施农家肥5kg/株。在施肥的同时对红枣周围进行松土和除草。在红枣生产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增施复合叶面肥。
(2)清除病虫害为害的枝条
对新栽培的红枣苗中极大部分红枣均处于成活期,生长势弱,病虫害严重,每年在9月中旬待果实收获完后,应在整形修枝的同时剪除树上枯枝,集中烧毁。
(3)捡拾落果
红枣果象、红枣举肢蛾等害虫的幼虫均为害果实,果实受害后引起落果,其幼虫仍在落下的果实内继续为害,并在受害
果实内化蛹羽化。为此,在每年的6月中旬和7月上旬分别将红枣植株周围地面落果捡拾干净,用红枣保果灵1号1000倍液集中浸泡沫处理或用铁锤将受害果实锤烂并将其内幼虫锤死,可有效控制来年的虫口数量。
第七章 项目建设进度
一、新建红枣示范基地
1、整地:2015年9月10日至2016年5月10日。
2、栽植(含施底肥):2016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3、检查验收:2016年12月
二、新建基础设施(生产便道、防旱池)
1、路基工程:2015年9月1日至9月30日。
2、排水系统:2016年9月1日至9月30日。
3、挡防工程:2016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
第八章 投资概算
一、新建红枣示范基地
(一)红枣基地
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万元,其中:
1、苗木费:按平均30株/亩、200元/株测算,每亩需投资6000元。
2、肥料费:施农家肥,按30株/亩计算,每株施农家肥10公斤计算,需投入300公斤/亩。
3、劳务费:按5个工日/亩、100元/工日测算,每亩需投资500元。
4、其它:生产工具和农膜等,平均50元/亩。
5、农药费:按平均每亩50元计算。
6、管护费:按平均每亩每年2个工计,按每个工日80元计算,每亩需管护费160元。
二、基础设施
(一)生产便道
按15万元/公里投资标准建设,其中:
1、材料费(1)块石
按每公里1000立方米、每立方米60元测算,每公里需资金6万元。
(2)碎石
按每公里350立方米、每立方米100元测算,每公里需资金3.5万元。
(3)其它材料费
主要用于水泥、石粉等,按每公里0.5万元测算。
2、人工费
主要是路基、边坡、边沟挖掘等,按1000个工日/公里、50元/工日测算,每公里需资金5万元。资金筹措
第九章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基地建成后,增加了林地面积,加速了绿化步伐,对于减少水土流失,防止雨水冲刷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枣树的生长,树冠的增大,必将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缓冲刷,改善气候,净化空气,起到更大的作用。为农业丰产、稳产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也为清涧县最佳人居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该项目的实施,其生态效能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加了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为当地经济建设增植了财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同时,必将带动红枣加工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压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将会带来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项目建设和技术培训,将使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也将增加农民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更进一步激发起农民建设山区、繁荣山区经济的积权性,为清涧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提升唐家河流域红枣品牌做出贡献,也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3、经济效益分析
优质红枣经济林示范基地进入盛产期后,正常年份下,年
产红枣825万公斤、每公斤优质红枣按均价2.50元计算,实现销售收入2063.00万元’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增加1800.00多万元,项目区退耕户农民户均增收7000余元,人均增收1900元。经济效益将是相当可观的。同时随 着树龄的增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效益期可持续
50年以上。
清涧县和坪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〇一六年六月
0-
第四篇:洞市乡渔业抗灾工作总结
洞市乡渔业抗灾工作总结
2011年7月我乡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降雨总量达到470毫米,给我乡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截止2011年8月5日统计,我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达135亩,损失水产品26吨,塌垮水产养殖管护房3百多平方米,现将我乡这次在渔业抗灾中的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灾情发生后
(一)领导重视。抗灾救灾期间我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灾保渔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工作。组织干部群众及时深入到渔业受灾户了解灾情,研究制订抗灾措施,组织养殖户开展生产自救和抢修损毁的渔业设施及保障水产品供应。
(二)确定灾后恢复重建信息报送专人负责制,确立专人及时负责收集各村恢复生产情况,总结经验和做法,及时上报县救灾办和畜牧局。及时转发传达上级关于抗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和水产养殖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措施等文件精神,指导各村做好抗灾减灾工作。
(三)积极做好恢复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动防站极参与灾后重建,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针对不同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因地制宜地指导养殖户做好恢复生产工作,帮助受灾养殖户解决恢复生产所面
临的技术难题。
(四)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救灾恢复渔业生产。落实救灾经费,积极向县救灾办和畜牧局有关部门汇报灾情,争取救灾资金,对受灾养殖户购买鱼种、渔药、饲料、渔业设备和修复养殖设施等进行补助。
二、灾后重建
我乡主要做法: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争取增加抗灾救灾和生产恢复资金,帮助受灾养殖户解决重建和修复基础设施的资金等。二是积极组织做好种苗调配工作。就近调剂供应,减少运输环节成本,避免长途运输造成的死亡,保证山区和边远地区的苗种供应。三是积极做好恢复生产技术服务工作。
三、灾后反思
这次雨灾给我乡渔业造成重大损失,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我乡在这次雨灾暴露出的问题,一是渔业应急制度的不完善。应急措施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怎样采取事前规避,怎样事后处理都有待研究和进一步完善。二是渔业保险的空白。我乡渔业保险尚处空白阶段,使得此次雨灾给渔民造成的损失无法通过保险来补偿。如何设计完善保险险种方面,发挥保险在抵抗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是我乡灾后反思的重点之一。
我乡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此次灾情,加快建立和完善
渔业应急体制和渔业保险,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一是今后在科学规划布乡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我乡渔业整体抗灾救灾能力。二是提前做好渔业抗灾救灾预案,提高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做好抗大灾准备。建立稳定的渔业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投入机制。三要大力推进渔业保险,鼓励养殖户积极投保,降低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第五篇:对乡村渔业科技入户的几点做法及思考
对乡村渔业科技入户的几点做法及思考
摘要:科技入户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新举措。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要求技术指导员要深入基层,科学遴选,对入户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不同层次予以分类指导。在培养指导过程中,指导员与养殖户要用心沟通、真诚服务,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体养殖户养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科技入户;乡村渔业;技术推广;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几年的入户指导,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下面结合多年从事基层技术推广的工作经历,谈谈对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心得体会。
从技术推广角度,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深入基层,科学遴选
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精髓在于培植一批思想观念新、接受能力强、有一定号召力的养殖户,通过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他们,然后再由他们辐射带动周边的养殖户,以全面推动渔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遴选示范户时,要深入村居,作详细的调查摸底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要遵循自愿的原则,使遴选出的示范户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和义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由于示范户地处不同村居,养殖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因此在培植示范户过程中,要结合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针对各个不同层次的示范户,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户指导方案、培训方案及培训指导的内容,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植核心,树立典型
技术指导员往往一人对接的示范户有几十户,在技术指导和服务上有时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培植核心示范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把相邻或相近的3~5户示范户作为1个组合,从中筛选1户养殖生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都比较强的示范户,通过重点培训和指导,将他们培植成核心示范户,然后通过传、帮、带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所有示范户养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及时沟通,倾心服务
作为科技技术入户指导员,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领示范户由过去只注重“高产、高效”的传统渔业养殖模式,转向“高产、高效”与“低污染”并重的现代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发展,带领养殖户走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养殖道路。在工作过程中,要始终把示范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指导工作做得更好、更实。要随时与示范户进行沟通,与示范户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困难和需求。从苗种、饲料的采购到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到产品的销售,只要是能够提供的服务,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示范户,尽可能使他们的养殖效益达到最大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
对示范户的培训,不要仅局限于举办集中培训班这样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电话个别指导、短信群发,还可以借鱼病防治时召集相近的三五个示范户塘头会诊等,灵活机动,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培训的内容上,既要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技术方面的内容,还要有市场营销及最新养殖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示范户的生产技能、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也才能切实达到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最终目的。
科技入户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新举措。它给农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发挥自己技能的舞台;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技能的契机,让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通过科技入户工作,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到基层去是一种锻炼,也是一次更好的学习机会。在入户指导中,有些问题农户提出来,暂时给他们解决不了,就记在工作日志上,及时向专家组、市站技术人员请教,再多方查找资料,反复考量,及时准确地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通过科技入户活动,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农业技术员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农民渴望我们经常送科技下乡、多进行技术指导。科技入户也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施展自己技术能力的平台。虽然跑的路远了,做的事多了,但心里充实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在工作中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的学习,深入农户搞指导,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丰富新知识,让科技入户活动惠及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陈刚,郭少玲.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渔技推广机制[J].水产科技,2007(02).[2] 沲新胜,张庆.科技入户 增收增效[J].渔业致富指南,2011(10).[3] 杜林等.我当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的体会[J].渔业科技入户简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