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猪场自我评估的主要指标
猪场自我评估的主要指标
我们在拜访猪场老板的交谈中,感觉现在的猪场老板很容易满足,只要猪群不发病,每头母猪年上市15 ~17头商品猪就万事大吉了。猪场老板也知道生产中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以及严重程度。有没有一套参考的评估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增重成本的标准?现推荐一个,建议规模化猪场实现数据管理。
猪场的主要问题是母猪群繁殖能力普遍低下、生长猪死淘率高和育肥时间长。母猪群的繁殖率,常常以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的数量来衡量。影响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即NPDS(NPDS越多,母猪的年产胎次就越少);其次是窝产活数和生长猪的全程死淘率。目前猪场的普遍问题反映在:(1)窝产活仔数少。窝产活仔数少于10头,普遍在9.2 ~9.7,初产就更低,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见表1)。
(2)分娩率低。分娩率低于85%,普遍在75%~82%。母猪的年产胎次在1.90 ~2.10。丹麦2005年5个好的猪场分娩率在86.5%~92.5%之间,分别为86.5%、90.7%、91.1%、92.2%、92.5%。《猪与禽》杂志2007年第5期报道有550头的种猪场2001~2005年的分娩率分别为83.7%、80.6%、85.9%、90.8%、94.0%。我国猪场母猪的分娩率、年产胎次有待提高。
(3)初生重偏小,普遍在1.2 ~1.3kg之间。
(4)母猪哺乳期采食量饲喂不足。母猪泌乳不充分、断奶体况差、仔猪断奶窝重小。(5)生长猪的死淘率高,大于12%~15%,甚至高达25%以上。(6)生长猪100kg的上市日龄延长,上市日龄大于175~185d。生产数据可分为三个水平:优秀、一般、差。可与自定目标、纵向与以往的数据、横向与邻居场数据相比,反映不足或良好。生产数据虽然反映了已发生的事件,但最终体现了猪场的生产水平、健康水平和盈利能力!
自我评估的繁殖性能指标有:后备母猪初配日龄;母猪群体况、胎次、分胎次产活仔数、窝死胎木乃伊胎率;母猪群断奶后7d内的发情比例;返情率、流产率、空怀率、分娩率;母猪群的非生产天数;初生重、断奶重;产房内仔猪死亡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商品猪数。自我评估的生长性能指标有:初生重,21日龄断奶重,60日龄保育重;100kg上市天数;全程死亡率;0~100kg育肥饲料报酬。增重成本是饲料增重成本加其他费用支出。
一、猪场的日常记录
猪场的日常记录分人工表格记录和生产管理软件2种方式。1.每日数据采集
后备母猪舍:后备母猪的出生日龄、诱情日龄、初情日龄、情期、初配日龄和采食量、免疫等。
配怀舍:断奶、断奶后再发情天数、配种、返情、流产、空怀、淘Ì、死亡、耳牌更换等。
产房:窝产活、死胎、木乃伊胎、初生重、仔猪死亡、采食量、仔猪断奶重等。保育舍:采食量、转栏重、死亡等。
育肥舍:采食量、上市重、上市天数、死亡等。每天将生产数据汇总至各类日报表中或软件中,及时修正错误数据。日报表以周或旬为周期,形成日报表累计的周报表或旬报表和简要分析。及时完成初生重、断奶重、转栏重、上市重的数据统计,根据数据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2.每周评估比较的数据:死淘、配种数、返情、流产、空怀;窝产活仔数、死胎木乃伊、初生重、断奶日龄、断奶重、采食量;断奶至再发情配种的天数(≤7d)、比例。
3.每月评估比较的数据:母猪分娩率、窝产活仔数、各阶段的成活率;保育舍育肥舍的日增重、饲料报酬等生长性能;增重成本分析等。4.季度、年度评估比较的数据:每头母猪每年提供了多少头商品猪、全场饲料报酬、全场增重成本分析。
5.数据评估分析:常以生产周报旬表、生产性能月报季报汇总对比分析,与目标相对比,与纵向、与横向相对比。
6.评估生产指标的一个时间段:最短评估时间为3个月,即一个季度;一般以半年、一年为宜。
7.生产预测报告:如下一时段的产仔报告、断奶报告、配种报告、妊检报告等。
8.生产警告报告:与母猪的非生产天数相关,如超过妊娠期未分娩报告、超过泌乳期未断奶报告、断奶7d后未配种报告。
二、猪场主要考核指标 母猪群平均胎次:3.5胎 断奶母猪体况≥2.5分 母猪群分娩率≥85%
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20.0头 母猪群年产胎次≥2.15
母猪群平均窝产活仔数≥10.5头 仔猪初生重≥1.30kg 生长猪群成活率≥90% 商品猪100kg上市天数≤160d 增重成本≤10.0元/kg
三、后备母猪的初配目标 后备母猪的初配目标见表2。
1.引种兽医要求:包括引种体重、引种前猪瘟、伪狂犬检测、场外隔离、场内适应、强化免疫等。
2.对后备母猪培育评价:初产活仔数,最低要求是整窝不产死胎、木乃伊。
3.对初产母猪饲喂要求:断奶时体况达到2.5分以上、断奶后7d内发情、第二胎的产活数高于第一胎。
4.需要考虑不同初配日龄、不同初配体况,对母猪初次产活数和终生产仔数的影响。
5.增加初次产仔数的办法:(1)用结扎的公猪诱情,允许诱情公猪和小母猪交配;(2)配前短期优饲。
四、¾产母猪配种目标
要求¾产母猪群体况合适、胎次合理,发挥母猪的遗传潜力,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表3)。
母猪群体况关系到母猪断奶后到发情配种的间隔和非生产天数(NPDS);体况评定1 ~2分为瘦,2.5~ 3.5分为正常,4.0~5.0分为肥胖。母猪妊娠90d为3.0~3.5分,断奶时为2.5~3.0分。母猪断奶时体况过瘦,会推迟母猪断奶后再发情甚至不发情,减少下一胎次的产活仔数和增加死淘概率。如何判断母猪断奶时体况过瘦,主要衡量指标是母猪断奶后7d内再发情配种率<9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指标。断奶至再发情配种间隔延长,会增加母猪的非生产天数(NPDS),导致母猪的分娩率下降或年产胎次减少。
母猪群的分娩率、年产胎次,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总量。分娩率低时,首先要区分是规则返情,还是不规则返情;其次要尽快找出返情的母猪。分娩率低是因受胎失败(常规返情)和妊娠失败(不规则返情)造成的。
母猪群胎次比例失调、问题母猪多,是窝产活仔数少、分娩率低的主要原因。母猪常年的返情率应在6%~10%内波动,流产率在1%~3%内波动,空怀率在1%~2%波动,而且要求母猪分娩时死胎木乃伊的记录正确。判断母猪分娩正常的主要衡量指标是分娩率≥85%,窝死胎木乃伊率≤8%,初生重≥1.30kg。
五、¾产母猪产仔目标 初生重决定和影响仔猪的死亡率、断奶重和上市重;仔猪初生重与猪场效益成正相关。初生重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和管理问题,主要是妊娠后期母猪的饲喂量未达标。
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窝产活仔数,要了解母猪的遗传潜力,见表4。母猪泌乳具有优先地位。母猪主要利用饲料来合成乳汁。若采食量低母猪会利用自身的脂肪和蛋白质来合成乳汁,最终使母猪哺乳期失重,这是负平衡!因此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是一个猪场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控制点。
不要刻意强调仔猪的断奶日龄,要使生长猪有更大的日增重,就要有更大的仔猪断奶日龄和断奶体重,以23~28日龄断奶为宜。仔猪断奶日龄太早或许是个错误,断奶仔猪整齐度差,是一个糟糕的开始;母猪子宫尚未恢复,影响母猪断奶后的再发情。主要考虑保育舍的饲养条件,对断奶仔猪,优先考虑舒适度,即断奶时的棚舍温度达到26℃。
六、保育/育肥猪生长目标
对保育猪,断奶体重小,断奶冷应激,不同窝仔猪、不同健康水平的仔猪混群会增加发病率,使疾病难以控制。提高仔猪断奶重,提供合适的断奶温度26~28℃,减少混养,做好断奶药物保健措施,是断奶仔猪不消瘦、提高采食量和促进增重的关键措施。
对育肥猪,饲养密度大,食槽拥挤,卫生差,通风不良,会增加感染率,整齐度变差,影响生长性能。饲养的最大成本是饲料,育肥猪的饲料成本占了饲料增重成本的70%,饲料消耗最大的是用于维持需要,因此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维持消耗,是获得效益的关键。育肥猪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评估育肥猪的周采食量、生长性能和上市日龄,使育肥猪的生长速度最大化。50 ~100kg的生长阶段获得1 kg的日增重的管理策略是:更大的仔猪断奶日龄(23~28日龄)和断奶体重,个体治疗、群体保健,确定某些疾病的免疫如AR和MPS,日耗料记录周评估,分阶段饲喂,全进全出不混养,温度湿度控制等。保育/育肥猪的生长目标见表5。
七、母猪生产成绩对比
母猪群的生产成绩=年产胎次×窝产活仔数×全程产活率。母猪年产胎次的相关因素是NPDS、分娩率。
造成母猪繁殖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品种的差异,饲养条件的差异,还是疾病的影响?某种疾病只影响某一时段,若母猪群长期繁殖率低下,是技术的差距、人们的观念的影响,养的是现代品种,用的是旧的、低的标准,在饲喂过程中想低投入高产出,母猪的优良性能得不到发挥。母猪群的营养总量供给和饲喂策略,影响了母猪群的断奶体况,断奶后发情延迟或不发情,增加的非生产天数(NPDS),减少了母猪的年产胎次和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量。母猪的年产窝数取决于NPDS,哺乳期的长短;NPDS越多,母猪的年产胎次就越少,即365/(114+23+7+NPDS);1天NPDS造成的损失,包括增加1天母猪耗料,增加1天NPDS相当于每头母猪每年约少生0.07头仔猪和减少的商品猪所带来的效益。见表6。母猪群的管理目标是增加窝产活数、减少空怀期,即非生产天数NPDS,缩短2次分娩的间隔;NPDS是母猪既未怀孕又未泌乳的天数。NPDS的来源是后备母猪配种时超过230d的天数、断奶母猪发情再配是超过7d的天数、¾产母猪因返情流产空怀损失的天数、配后死淘损失的天数;猪场缺乏良好的体况评估、发情检查、妊娠鉴定会增加NPDS。
如何使母猪在分娩后保持良好的状态?如何增加泌乳期母猪的采食量和泌乳量?对母猪的管理,考虑对母猪生产力的长期影响,关键在于母猪的营养管理,泌乳期的足量采食,使母猪达到其繁殖潜力和延长母猪的使用寿命。
八、全场增重成本
无论母猪窝产8头或11头活仔猪,母猪在断奶配种期、妊娠期所需的劳力、饲料等是相似的,即母猪窝产活仔数越多,仔猪初生时平摊的公母猪耗料成本,俗称仔猪落地成本就越低。如公母猪耗料140元/头,其他固定成本如折旧/租金、利息、工资、维修、种猪更新、福利/招待等不会因产活仔数多少而增减,约150 ~210元/头,合计290~350元/头。见表7。
增重成本以月或年为考核单位:饲料配方营养、饲喂量、饲料报酬、日增重、饲养天数、母猪分娩率、窝产活仔数、成活率、环境温度对增重成本均有影响。
增重成本中,最佳成本是着眼于总体效益,收入和产出达到平衡点;最低成本着眼于某项成本的降低,往往是短期的,不考虑产生的后果。在生产过程中,看重成本控制,可能会产生偏差,如限制哺乳母猪的采食量,将对母猪泌乳和仔猪生长产生副作用。降低成本,若忽视了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会造成产出更低。追求效益,以多产出、提高饲料报酬为主。
九、改善管理等于增加效益
以母猪年产2.15胎、窝产活10.0、生长猪群体88%成活率、母猪年上市18头商品猪、商品猪当前每头500元效益推算。见表8。影响效益主要考虑:
1.主要原料如玉米、豆粕上涨下跌对增重成本的影响。
2.母猪的分娩率、年产胎次、窝产活仔数对增重成本的影响;要知道母猪空养1d的成本。
3.初生重、断奶重、上市体重、全场成活率、饲料营养、日采食量、环境温度、饲喂密度对日增重、饲养天数、增重成本的影响;要知道育肥猪多养1d的成本。
4.确定某些疾病的免疫,如AR、MPS对日增重、饲养天数、增重成本的影响。
十、猪群管理目标
1.后备母猪通过培育程序,初次产活仔数能达到11.0头。2.母猪群通过营养管理,特别是提高泌乳期采食量,各胎次平均产活仔数能达到11.0头以上。
3.母猪群通过查情查孕程序,分娩率能达到85%以上。4.每头母猪年上市商品猪数=窝产活仔数×年产胎次×全场成活率,目标≥20.0~22.0。
5.细化增重成本,目前的增重成本在10.0~11.0元/kg之间,生猪市场价在16.0元/kg,养猪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6.通过猪场数据管理要明白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1 d,目前约损失40元;生长猪多饲喂1 d,增加的维持成本是6元。
7.养猪生产关注的重点是:对母猪要关注窝产活仔数和分胎次产活仔数、非生产天数;对断奶仔猪和保育猪要关注断奶重和生长速度;对生长育肥猪要关注生长速度和上市天数。
第二篇:猪场标准数据指标
猪场标准数据指标
应当关注的生产数据:
流产率:按照月计算,此月能繁母猪出现返情和流产的比率 返情率: 配种率 出生重 产仔数 产健仔数 产房存活率 断奶体重 保育舍猪存活率 育肥舍猪存活率 出栏天数 出栏体重 料肉比 猪粮比 药物成本 日增重 日采食量 存栏量
PSY(每头母猪一年提供上市商品猪的数目)技术人员和猪场交流最关键的指标是:
1.母猪年提供的上市商品猪数:
·中国平均水平:14头 ·中国优秀水平:18头以上
2.能繁母猪存栏数/存栏数
·正常水平:1:10
·优秀水平:1:12 注:存栏数指的是保育、产房、育肥所有商品猪。
对于连续性生产的猪场。小于1:10的猪群不正常,如果大于1:12有可能肥猪没有卖。3.肥猪上市的天数及体重
·正常水平:110公斤 150-160d 140公斤左右的要到180多d(一天长1kg)4.产胎率
·正常水平:85%
·优秀水平:95%(温氏正常考核水平是87%)5.日采食量 母
猪:
后备猪:(选做后备种猪的最佳体重150斤)限饲2.5公斤左右/天。考虑营养浓度问题。
待配母猪:(待配种猪最佳体重230斤以上)长大(二元杂)最佳配种条件:7-8月龄,体重在230斤以上,两到三次以上发情期以后,而且发情规律。
怀孕前期(一个月内):限饲1.8-2.2公斤/天 怀孕中期(30-80天):2.5-2.8公斤/天 怀孕后期(81-107天):3.0-3.5公斤/天 84-90天开始换用哺乳料。
怀孕后期(108-114天):逐渐减至1.5-2.0公斤/天,逐步过渡在哺乳料,分娩当天不喂料。哺乳母猪料蛋白比率在18%。 分娩当天:麸皮+安特宝 分娩第二天:不少于1.5公斤/天
分娩五天:采食达到正常水平2.5公斤/天(8头猪计算)超过8头,多一头增加1公斤。不限食不剩料的原则。 分娩25天:不限料。仔猪采食量:
产房:7-10天开始诱食。饲料用教槽料,母猪用哺乳母猪料。 断奶后2周左右从教槽料换成保育料。1:
2、1:
1、2:1的方式3天换料。(断奶后两周的日增重200g左右,采食量1:1(200-300g左右)) 保育料换成小猪料
第三篇: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
第四篇:抗生素评估指标[001]
富锦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检查评估标准 标项指标内容 指标要求 检查方法 准扣分标准 目 分 1-1-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 组,院长任组长,医务、药学、护理、医院感染、教育、无组织、无记录不得分;组成人员不符查阅文件、有关记录 10 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要求扣3分;缺一项管理制度扣2分 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1-1院长是抗菌药物 1-1-2医院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 团队,制定并落实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定期评查阅文件、有关记录和无组织不得分;监督、检查不到位扣3动第一责任人。建立健 10 估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资料 分;发现问题无整改措施扣2分 全院、科二级抗感染药 1 合理用药。物管理组织,各级管理组有一个科室缺评价小组扣5分;有一个组织职能明确,协作机1-1-3临床科室成立合理用药评价小组,负责本科室合理织抽查科室;查活动记录 10 科室评价小组无活动记录扣2分;对存制健全。用药的管理、指导工作。管在的问题整改效果不明显扣1分 理1-1-4抗菌药物收入占医院药品收入的比例比去年下降下降比例不足10%扣10分,不足10%,查阅资料 20 部10%。每少1个百分点再扣1分 分 1001-2-1实施方案有目标、有整治事项及具体的时间进度表 查阅资料 9 缺一项内容扣3分 分 1-2医院有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1-2-2抗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不得分;追究制度活动方案与管理措施 查阅资料 11 医师晋升、评先、评优重要指标。实行责任追究制。不落实扣3分 无培训、无记录不得分;少一类人员扣51-3积极有效地推进1-3-1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活动方案、管理制度、抗查阅相关培训制度及记 15 分;1人不知晓扣2分 专项整治活动开展 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知识的培训,并有培训、考核记录。录,抽考医护人员 — 1 —
1-4-1医院有抗生素管理奖惩规定,对合理应用的前十名无规定不得分;有规定未落实酌情扣1-4医院实施奖惩 查阅资料 15 给以奖励,不合理应用的前十名公布并处罚 5-10分 发现临床科室自行采购、调剂抗菌药物2-1-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现场抽查当日门诊处方 6 的处方或医嘱,扣3分/例 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及住院病历 2-1 采购渠道符合要 求 发现临床科室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的抗2-1-2 临床科室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
现场考查 4 菌药物处方或医嘱,扣2分/例 物。
2-2-1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严格使用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发现使用中标目录外的品种扣2分/种,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标目录内的品种(非公立医院除外),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10 非批准、公布通用名称抗菌药物,扣4 应目录》、现场考查 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分/种 2-2-2 是否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 2 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要求>60%以上品种在国家目录内,每下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仿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10 采应目录》、现场考查 降5%扣2分 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购管
2-2-3 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三级医院不得超过50种,二级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10 品种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理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 应目录》、现场考查 100 2-2 品种管理符合要 2-2-4 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分 10 品规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求 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 种 应目录》、现场考查 2-2-5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10 品规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应目录》、现场考查 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2-2-6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10 品规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应目录》、现场考查
2-2-7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品规超过1个扣1分,扣完为止 超过4个品规。应目录》、现场考查 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2-2-8 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5 品规超过1个扣1分,扣完为止 应目录》、现场考查 — 2 —
2-3-1 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现场检查备案表 10 无备案表扣10分;未及时更新扣5分 部门备案。考查《医疗机构抗菌药无相关制度不得分,无相关内容扣3分, 2-3 备案管理与临时2-3-2 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5 无会议记录扣2分 采购20分 内容、相关会议记录 2-3-3 建立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无相关程序扣5分,同一通用名抗菌药录的抗菌药物临时采购程序。特殊感染患者临时采购,须现场检查特殊需要临时 5 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超1次扣1分 按临时采购程序审批,同意后方可采购,同一通用名抗菌采购审批表 未审批同意采购的,一票否决 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3-1落实分级管理制3-1-1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无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扣5分,每1人超 10 查阅资料 度 物的处方权限 权限扣2分 3-2-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抽查出院病历 10 比例超过60%扣5分,每超过5%扣1分 3-2-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查阅资料 10 比例超过20%扣5分,每超过10%扣1分 3-2临床应用指标 3 超过40DDD扣2分,每超过10DDD扣43-2-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查阅资料 10 临分 床3-2-4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不超过30% 查阅资料 20 比例超过30%扣10分,每超过5%扣2分 应用3-3-1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指征 查阅资料 10 发现一例无指征用药扣1分 1003-3-2手术预防用药于术前30-120分钟开始,24小时结分 3-3预防用药 查阅资料 10 一例不符扣2分 束 3-3-3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不超过30% 查阅资料 10 一例不符扣2分 未开展处方点评扣10分,开展但点评医3-4-1每月点评不少于25%的医生所开具的处方、医嘱,3-4处方点评 查阅资料并抽查处方 10 生数不足25%的每下降1%扣1分,处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点评量未达到50张/人的,每人扣1分 — 3 —
未建立信息平台的不得分,未正常运转
4-1-1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 查阅信息化平台 20 扣10分 4-1-2定期分析本单位及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4 4-1抗菌药物临床应查阅资料 15 未及时、定期分析评估扣15分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监用监测 4-1-3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测未实施干预扣10分,干预措施不明显酌且频繁超适应证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不查阅资料 20 检情扣分5-15分 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测4-2-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体查阅资料 15 比例小于30%扣5分,每下降1%扣1分 不少于30% 系4-2微生物标本采集 无合格率不得分,无合格分析酌情扣5建4-2-2有送检标本合格率分析 查阅资料 10 分 设1004-3-1定期对病原体分布、种类、药敏及院内感染情况进无汇总分析不得分,未向全院通报扣5查阅资料 10 分 行综合分析,并向全院通报 份 4-3耐药菌监测 4-3-2根据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查阅资料 10 无预警不得分,无措施扣5分 取不同应对措施 — 4 —
第五篇: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来源:评建办搜集整理
录入日期:2006-2-12
(本文由评建办搜集整理,主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评估委员会秘书处“评估问题答疑”、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在线答疑、陈德祺教授等专家评估讲座。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学校类别
原则上按校名,特殊情况下可按学生比例,由专家决定(陈德骐教授解释)。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能判定学校类别的,应以当年建校批文为准来判定是综合类、工科类、还是财经类学校。
2、学院规模
学院规模一般分为自然规模和折算规模,自然规模是指各类别及层次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相加所得的学生总人数。折算规模是按各类学生当量数计算的规模。
各类学生的当量数折算办法为:普通专科生为1,成人脱产班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0.5,一年以上非学历教育(含进修生、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为1,中专生为1。计算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3、学院规划
学院规划一般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校园发展规划。
4、教育观念
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5、学院的定位
是指在一定时期学院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学院的位置。
6、教育思想
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7、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中心地位应该体现在:
①学校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②教学经费比重处于什么地位,有没有稳定来源;
③非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服务的程度;
④学校有哪些体现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如何;
⑤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落实得如何。
8、产学结合教育的界定
①干部、教师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②产学合作的有关组织和协议对合作内容的描述;
③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培训等服务状况与成果;
④企业干部、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研究、教学过程、学生就业等状况;
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有合作协议,而且还要有整套实际的教学及实训工作过程记载及对学生的评价。
9、生师比
生师比按不含评估学期的前一个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3)
学生数按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
教师数=专任教师+校内“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兼职教师+返聘教师。
这里的“兼职教师”包括主要观测点2.1.3特指的兼职教师、外校或社会兼课教师(临聘)。“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指任课的校、处领导及非教师编制的教学行政人员。系、部正副主任属专任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和返聘教师计入专任教师。
计算生师比时,兼任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双肩挑”、返聘教师)的折算人数:
兼任教师数=兼任教师总学时数÷240
(绿皮书P277之22)
(学时数按学年计算,一学期120学时折算1人;一学年240学时折算1人。实践教学1周=15学时。双肩挑人员也要折算,见绿皮书P249)
本校与外校联办学生在外校(联办校)学习,但招生指标,学籍,毕业证的颁发在本校的学生不计入学生总数,联办学校的师资,校舍,场地等办学资源也不计入相关项目。(绿皮书P276之12)
非专任教师按是否任教并规范管理、相对稳定计算,不是按学校外聘教师信息库计算。(绿皮书P277之27)
10、兼职教师
主要观测点2.1.3的兼职教师不是指学校内兼课的“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返聘教师以及外校的兼课教师,而是特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11、青年教师
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年龄计算截止到评估学期的前一学期末。
12、在读研究生
计算青年教师学历结构时,良好、合格标准可包含在读研究生、省教育厅人事处举办的高等学校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学制2年)结业或在读,优秀标准则必须是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方可计入。
13、高级职称
一般指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良好、合格标准中,原中等专业学校批准改建高职6年内,原中专的高级讲师也可计入高级职称人数,改制超过6年的高级讲师不再计入。
14、专任教师
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证、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和专门从事实践项目指导与实践训练指导的实验或专业技术人员。
评估强调教师在岗而不是在编,因此,计算专任教师时,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均可计入“专任教师”。
既从事行政工作又从事教学工作的具有高教教师资格证书的双肩挑人员可以作为专任教师,在进行统计和分类时这类双肩挑人员可同时出现在专任教师名册和行政人员名册中。(与第9点解释有矛盾)
“专任教师结构”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包含“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可计入专任教师,否则不计。(绿皮书P277之17)
专任教师的周学时≤12按不含评估当学期的上一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0、28)
相近专业的教师可以交叉使用,如某老师既是甲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是乙专业的教师,但分析专业教师状况时不能交叉统计。(邢永昌2006-3-3在教育部高教教学评估网的答疑)
15、教学和科研成果
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必须是在本校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是与所任课程有关的,专兼职教师有这样的成果都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0)
16、双师素质教师
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当有教师资格证书并符合上述所列条件。列为专任教师的企业专家不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由校领导组织校内专家作定性分析,专家组进校后也要作定性分析。
17、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应根据指导项目的技术含量区别对待。纯技术操作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技师职称,至少是高级工技术等级的能工巧匠。其他实践指导教师则应具备所指导专业技术的中级以上职称。
“评估问题答疑”中的解释是:由学校规定,学校对实训指导教师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专家组进校后要作定性分析。
18、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必须是专任教师。(绿皮书P277之30)
19、教学行政用房
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不包括学生宿舍。教学行政用房、校舍的面积按建筑面积而不是实际面积计算。有时一个大楼内既有图书馆,又有计算机房,甚至行政办公室,这种综合性建筑可按各自占有的建筑面积计算。
20、建筑面积计算
学校租赁的其他单位的房舍,有长期合同且属自己独立使用的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6)
21、教学仪器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合格可含订有一年以上合同期的租赁的仪器设备),计算生均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生均仪器设备值,工科、农林院校,合格标准为≥4000元/生,优秀标准为≥5000元/生
22、教学设备利用率
教学设备利用率不作定量指标,作为定性指标考察,由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因为计算很复杂。但是若发现利用率太低或设备没有使用痕迹的专项,必要时就需计算。
23、图书馆藏册数
图书馆藏册数=纸质图书+折算后电子图书
总册数:理工农医类,合格为15万册,优秀为25万册。
生均册数:工科、农、林院校,合格为60册/生,综合院校,合格为80册/生。生均册数是指纸质图书,不含电子图书和电子光盘等折算。(有一种说法是生均册数包括电子图书,总册数不包括电子图书)
图书馆藏首先是生均册数要达到高职(专科)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标准,其次是总册数要符合要求。
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书册数,开放时间达到有关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在蓝皮书的文件及图工委均有规定,可参见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绿皮书P277之32)
24、藏书量
藏书量以印本图书的“册”为当量,这些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并入藏为读者可以利用的。
其它载体类型文献的折算办法为:
期刊、报纸每一合订本算为1册;
缩微胶卷1卷为1册;
缩微平片10片为1册;
幻灯片每50片为1册;
视听资料(含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影碟等)每盘为1册;
光盘未注明册数的每片按1册计;
软盘每个软件包为1册;
电子图书按所订购的种(册)相应为1册;
电子期刊以每种的一个为1册;
未注明册数的数据库按1GB为200册计。
25、按专业要求藏书
藏书的分类方法,应由学校图书馆按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要求分类。
26、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指近三年事业费决算表中列支的:
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
图书资料购置费
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
教学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
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
教学改革经费
课时补贴费
教学成果奖励(绿皮书P257)
教学交流活动经费(绿皮书P257)
校本教材编写(绿皮书P257)
等等
生均值按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分别计算。(绿皮书P257)
27、教学目标
也称为教学任务,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
28、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至少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及指导书、教学日历等。“基本齐全”指文件的齐全率不低于95%。
29、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
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是指: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执行情况是否吻合;教学计划变动是否频繁;必须调整时是否有规范的申报和审批手续。
30、英语等级考试要求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均算。
31、累计通过率
是指(考试通过学生数/应届全部学生数)的比率。
32、专业剖析
由专家组抽取一个强项专业和弱项专业剖析,或称为主体专业和新建专业。但已经由上级立项或鉴定的改革试点、精品或示范性专业不再检查。一般不剖析尚无毕业生的专业(但也不一定)。对较弱或较新的专业主要查基本条件(专业论证、教学计划、设备、师资等方面)。
专家解释:专业剖析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来进行的。专业剖析不搞另一套打分,而是从纵向上来采集信息,与面上采集的信息结合起来作综合判断。2006年版广东省评估指南绿皮书提供了专业剖析要点和专业剖析指标体系,有些学院按这个体系准备专业剖析。
33、新办专业
是指毕业生超过一届不足三届的专业。
34、主体专业
是指代表学院水平的专业。
35、试点专业、教学成果的时限
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必是在三年以内的。
36、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解释为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即是培养什么人)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培养什么人和这样培养)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37、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7个”是指两者加起来共7个。
38、学生期末考试卷
包括所有考试课程期末试卷和主干课程的考查试卷。邢永昌教授答疑:有些学校有一些课程(包括选修课)是采取考查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统一的试卷,有的采取的是小论文、学习小结等,学校也规定了各专业统一考试课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种情况下应实事求是对待,向专家组说清楚。
39、专业(专业基础)、基础、公共课的划分
许多学校的教改实践已打破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各校情况不一样,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例如专业课有的称为“技术课”、有的称为“专业技术课”、有的称为“职业课”,很难统一,因此,沿用“老三段”的称法,统一暂用“专业课”提法。各校自行归类,其内涵各专业应是明确的。
40、实践性教学
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41、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
是指每门课实际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的课时数与每门课按教学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验、实训课时数之比。
42、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管理人员,系(院、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等。
4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
44、录取新生报到率计算
看两项指标:
1、报到人数÷招生计划数;
2、报到人数÷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数。
还要根据省内对报到率的统一解释,观察学校在省内所处位置。
45、毕业生就业率
包括签约率、上岗待签约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出国率。
46、近二、三年
评估时间所在学期不计入。
47、大多数
评估方案中提到的“大多数”,可按2/3左右来掌握。
48、对学校综合评价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
从学校获得的各种奖励、受到的各种表彰及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统计等方面来判断其在省内处于什么水平。(绿皮书P276之11)
49、特色
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50、创新
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51.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不提供样卷(评估材料汇编蓝皮本供参考)。问卷调查应该在自然状态下随机取样。
52.“学生评教”原始材料的归档位置
多个指标中要求提供学生评教材料,该材料主要归档在质量控制材料中。
53.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分专业列出,标明实训项目和利用率,利用率按专业分学期统计,应统计一个学年的。学校应提供实训指导书。(绿皮书P276之38)
54.全校专业设置一览表
该表中“分年级学生数”是指目前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数,而不是专业开设以来各年级学生数。(绿皮书P238之41)
56.文科类专科学校的实验、实训如何考核?
按教学计划规定考核。(绿皮书P238之44)
57.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已体现在其他的一、二级指标中,这里指的是其他三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① “两课”教改及成效;
② 课内外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状况。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 五个学科的定位状况;
③ 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状况;
④ 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陈德祺教授)
58.职业能力考核
要注意三个问题:
(1)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即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或其他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对有些专业还要有一个争取和等待的过程。因为还要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暂时可以考取中级技能证书,但必须争取尽早匹配。
(2)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3)通过率达到标准。
①通过率不是取证率。通过率按人算,不是按证算,1个学生取得几个证书,但只能算1人通过。
②通过率应在毕业班统计。
③通过率要与该省、市、自治区的最高、最低及平均通过率进行对比。
(陈德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