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普法教育培训班的一点建议
对普法教育培训班的一点建议
对普法教育培训班的一点建议2007-12-12 16:40:2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今年是“四五”普法教育实施的第三年,各单位按照“四五”普法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要求,正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扎扎实实推向深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和单位针对不同的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类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抓好普法队伍的建设,搞好骨干培训是普法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举办各类普法骨干培训班(小教员)是培训造就一批合格的法制宣传员队伍,为搞好普法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所以,各单位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选派了一批热心普法工作,接受过普法教育,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有较高的文化水
平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承担本单位普法授课任务的同志参加普法主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举办的普法培训。这些同志肩负着本单位的普法重任,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希望能多学点东西,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完成领导交办的普法工作任务。但由于他们在本单位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中:有主管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经管人员、有经过多次普法教育的老骨干、有党政工人员、保卫科干部、企事业法律工作者、工人等;其次在他们之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再则普法培训班的学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几天,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将几部法律法规学深学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骨干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是一个单位普法教育的人才资源,如何使参训学员在短时间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这就需要主办者精心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首先,作为主办者既普法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应
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四五”普法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要求,紧密联系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重点地组织学习一些与当前经济工作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聘请优秀的授课教师,教师是应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授课经验的同志担任。目前,各单位聘请的教师有大学教授、社科院的法学专家;有普法讲师团的成员(成员有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法制局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还有众多的法律志愿者。第三是教师的经验和水平。教师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培训班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在学习中,常听参训的学员反映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员文化水平有限,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再则培训班时间紧,有时半天学一门法律或法规,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廓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以保
证教学的质量。在具体教学和运作中,如何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参加过多期普法培训班,有着个人的一些建议,现与同志们商榷。首先,教师在讲学中:一是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比如学某一部法时,应着重阐述为什么要立这部法律,它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遇到官司如何运用法律,以维护正当的合法权益。二是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以案释法。很多学员在学习中对案例颇感兴趣,对条文的理解有难度,感觉比较枯燥和抽象。所以老师在授课中应着重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条文来解读内容,语言上力求简洁,变抽象的语言为具象的事例。这样,即生动又灵活,学员们不但理解了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含义,即增强了记忆,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三是在教学中,利用高科技工具来增强教学的效果。如采用电子屏幕、录相等宣传工具,提高教学的档次,拓展学习的空间。四是组织考试,检验参训学员的学习效果。培
训班授课结束前,应对参训学员组织考核,考试是检验几天以来学员们学习的态度和应掌握的知识面,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其次,主办单位和教师还应准备好适用于参训学员备课之用的教学辅导材料,以便他们回去后上课。五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办学的新思路。授课教师应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主办者应征求老师和学员对授课和办班的意见,为以后的办班积累宝贵的经验。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目的是让参加学习的学员们多学点法律法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为本单位普法教育的深入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xx市xxx司法局:xx二OO5年六月
对普法教育培训班的一点建议
第二篇:培训班建议
首先,在宣传方面,建议提前一周,在放假前一周进行宣传,考虑到宣传成本的问题,分发传单的形式会一周进行三次,每次间隔一天,给人一种宣传力度很大的错觉,在有人询问培训具体请况时,突出讲解一个老师负责15——20人的小规模,专业化培训,强调让每一个参加的孩子享受到更多的辅导。在生源招收方面,可以不单只把眼光放在幼儿园上,也可招收2——5年级小学生,但首先要强调学生必须要有一定得自控能力。
在课程安排方面,没必要安排全天的课程,小学生的学习耐性一般在2——3小时之间,把辅导时间控制在这一时段,也为教师节省精力。在招生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后勤人员进行课表安排,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安排上下午的教学时间,若家长强烈要求可予以调整,但前提是保证上午和下午的教学量大致相同。
在后勤保障方面,虽然资金不多,但是因为是夏天,一些基础的硬性条件仍需准备,如:空调,饮水,防中暑的药剂等。另外,后勤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报名时的接待.介绍,上课时的秩序维持,下课时的卫生管理和器材准备,教职工的食宿问题,教学地点的选址问题等,都需要后勤来做,可以说比较辛苦,尽量安排专人负责此事,在培训中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我只能说:兄弟辛苦了。
在资金流动方面,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还是需要一个初步的财务统计,并不要求太多的会计知识,只要基本的流水账能做出来就行了。把平时的各项零碎支出和收入统计出来,方便以后的经验总结,由于这项工作的专业度要求很低,可由后勤担任。
这些东西只是我纯粹想的,我之前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还没你专业呢,这只是我觉得有可能用的到的地方,你可以看看,要是觉得能做的话一定要和其他人商量啊~~~~
第三篇: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缓
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已刻不容缓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一中学 周振友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发挥其作用”。要正确、充分发挥好这一作用,就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舆论环境,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作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就必须承担起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法治校,虽经过五个五年的普法教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较明显的增强,许多青少年懂得了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及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因多方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屡禁不止,大有逐年上升趋势。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教育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里,结合青少年普法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
一、法制教育对青少青年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犯罪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犯罪,在押犯中有47%左右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究其原因,除了整体社会宏观和个人因素外,家庭、教育、不良文化等微观社会因素在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中有直接影响。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网络电视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出发,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学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畸形家庭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变成畸形发展。这种变态的爱有许多种,其中主要的有‛A、娇纵的爱;B、专横的爱;C、赎买式的爱。‛‛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细胞,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居重要地位,其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对青少年心理的形成和变化有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三方面: 1.缺损家庭,即由于婚姻离异或疾病死亡使孩子无父或无母或父母都没有的家庭。缺损家庭容易在孩子幼弱的心灵上引起不良反应,可能使其逐渐变得性格孤僻、偏狭、自私、冷漠,难以与人相处,更有甚者对社会和人类仇恨,如果得不到纠正,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容易引发犯罪。2.家庭教育缺陷或误区即教育要求失度、教育内容失重和方法失控,具体表现为:伦理道德不完善即对孩子过分宠爱甚或溺爱;二是盲目的施压,即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殷切的望子成龙,对成绩的要求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教育的方法粗暴和家庭暴力会促使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四是忽视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使其心里承受能力弱化和性格不健全。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的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3.家庭经济条件差,使孩子正常教育都少于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是精神受到物质缺乏的压抑,导致变异;二是社会化过程受到影响,缺乏生存竞争应具备的知识素质条件导致竞争失败,引起感情挫折从而陷入犯罪;三是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在这种压力下,激起犯罪行为。
(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校风是学校内部的一种流行风尚,是学校精神生活的总体动向,是无形的却又是高能量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质潜能使人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追求个性的发展和幸福,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幸福。而现行学校教育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具有三大缺陷,一是重视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不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二是教育评价单一化,用一张考卷来评价千姿百态的人,用升学率来指导学校的教书育人,单纯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个性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单一化、简单化。
这些缺陷首先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对许多学生来讲,在学校很难找到能够使他们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活动,学习自觉性和动力严重不足,填鸭式单一灌输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逃学与成绩不好形成恶性循环,使低龄化犯罪人数增加;其次是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业化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性效果,‚求大同‛使个体的发展需要很难实现,太大的班级使师生之间很难形成亲切温暖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一些家庭关系紧张或缺损家庭的孩子很难受到师生的关心,在心理上就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产生抗拒和失望,造成学生大量流失到社会上与犯罪人员交往,受人唆使走上犯罪道路。
(三)不良的社会风气是青少年犯罪温床。不良的社会风气主要是指暴力色情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如今,暴力色情文化充斥着网络电视以及各种媒介,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每天都可以在电视网络中看到枪杀、武打、色情的场面。如今青少年热衷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电子游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
青少年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折点,一方面,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心智发展不成熟,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差,对各种诱惑缺乏分辨力和抵抗力。这些温床很容易侵蚀到他们幼小的心灵。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学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
(一)转变办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仍是很多学校特别是高级中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以成绩评价学生,忽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摆脱‚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束缚,将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塑造学生放在工作的首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增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增强形势和政策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积极摸索实践,创新工作机制和载体,确保教育的系统性、系列性、生动性,使学生在真实、真感、真情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
(二)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案例
一、与网友见面被强奸,获刑4年。中学生渺渺喜欢上网,并在网上结识了一些朋友。当网友糖糖邀请她到他家里见面时,渺渺觉得在网上聊得很投机,遂答应见面。随后,糖糖和几个兄弟伙将渺渺接到家里。糖糖和渺渺单独在一间屋里闲聊,其他几个朋友则在另一间屋看电视。过了几个小时,渺渺突然哭哭啼啼地摔门而出。回到家里,她找到好友倾诉,说被网友强奸,但没有向警方报案。
案例
二、2009年3月31日,宁静的镇安县云盖寺镇突然传来一阵警笛声,警车上下来一个十五六岁少年,原来是三个月以前,他伙同同学杀害亲生母亲并掩埋在附近农田。
我国目前已突显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加强普法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已刻不容缓。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最主要的是通过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青少年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正确、合法地运用好自己的权利,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要在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重视其知识内化和上升为法律意识的过程,现在许多学校开设了法律课,但其理论教育均停留在讲几堂课的表面化水平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要注意将青少年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社会认知能力,成为法律意识;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要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的多种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到什么惩罚,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避免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
来自公安部门的调查资料表明,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犯罪新动向。随着电脑网络的普遍运用,中国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的趋势,比1998年增加了几百倍。
如今,随便在任何一个网站键入‚网络犯罪‛的字样,都能搜索到几百甚至上千条相关新闻事件。在网络色情、网络诽谤、网络恐吓、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网络犯罪中,强奸、抢劫、绑架甚至杀人等传统犯罪形式卷土重来,已经成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致命毒瘤。
案例1:某晚14岁的少年方力被5名小伙伴从家中邀约出去,此后数小时内,这5名伙伴对他进行殴打,并往其伤口上撒盐巴、辣椒面,直至其死亡。方力死亡时身上有60多处伤,左肾、左肺严重损伤。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实施如此残忍手段作案的竟是5名年龄不到16岁的未成年人。因为一些摩擦想教训一下方力,没想到把方力打死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王某、马某等人殴打方力所使用的种种手段都是模仿电视和网络游戏,而电视和网络游戏上的‘人’是打不死的。所以他们认为仅仅是打了方力一顿,根本想不到方力会‘死’。可见,充满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网络游戏对他们的毒害之深。
案例2:小王是玩游戏机高手,在同学中小有名气。他觉得玩游戏机能给他带来成就感,能让同学们佩服。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远远不能满足玩游戏机的要求,小王就从家中悄悄拿了1万元,玩游戏机,请同学吃喝,花了5千元后,将剩余的钱存入银行,准备以后再用。后来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揍,才初中一级的小王就辍学了,整天在家无所事事,更增加了玩游戏的瘾头。父母不给钱,他就自己想办法,竟然拿着剪刀入室抢劫一名比他更小的孩子,结果被判刑。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虽然国家在对网络的管理上下了很大力度,但是网络中的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毒害仍然触目惊心,不容忽视。网络中色情、暴力、迷信等内容对青少年会产生非常大的不良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因此,实行网上监管,加强信息的研究判断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又一重点。学校应加大对中小学生无神论教育的内容,教育其分析识别网络知识的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真正发挥网络信息量大,知识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踏上不归路。
(四)激发其上进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保障 1.学校应审慎地运用处分学生的权力。处分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能使之改掉恶习,奋发向上,同时对一些学生也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防微杜渐。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慎重地使用处分权利 ,动辄给予处分,小则记过,大则毫不留情地推向社会,致使这些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最终由原来的行为失范者沦落为阶下之囚。据对一所少年犯管教所里98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发现有13%的人就是被学校除名或开除后在社会上游荡,被坏人拉下水而犯罪的,由此可见,学校应谨慎地使用处分的权力,本着处分一个,教育一批的原则,正确的使用权力,学校要使处分成为震醒学生,挽救学生脱离泥潭的绳索,而不是将其踢下深渊的黑脚。
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遵循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认清不同年龄段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荣辱点、感情点,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成才欲望;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语气要诚恳,要贴进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不能粗暴地对待学生,使其产生逆反情绪,这样将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未来的路越走越偏。
三、呼吁语 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起点在学校,学校在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普法的宣传教育的力度,切实关心好、爱护好、教育好青少年,减少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为国家输送培养大批优秀合格的人才。
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已刻不容缓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一中周振友
第四篇:普法教育材料
法制、纪律安全、预防艾滋病 三年级(4)班
魏艳文
三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心理压力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在他们身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发生违法行为,加上一些学校应试当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极易导致上述学生造成或轻或重的法律后果,使得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因此当前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充实和完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一、那么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
2.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由于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客观生活环境困难,使得他们在心理上非常脆弱。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父母过度关怀子女:有的不惜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极易导致心理脆弱。而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3.现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4.青少年学生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面对改革浪潮,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也波及到一些青少年学生。
5.社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当今社会给他们的成长环境又非常复杂,生理上和环境上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的变化,有变化就会有行为走偏的可能。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二、那么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呢?
1.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2.坚持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
3.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4.加强领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制教育队伍。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5.加强校园内部常规管理,争取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一个部门的事,社会各个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
6.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教科研活动,充实和完善法制教育理论,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理论水平。
目前在我们学生中间还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习惯不太好。2.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
3.部分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乱买东西,吃后包装袋、果皮乱扔。
如何预防艾滋病:
不与他人共用口杯, 尽量不使用公共的抽水马桶, 不要接触毒品, 不去不合格的卫生医疗场所打针, 身上有伤口不要接触爱滋病人。不要随便用尖利的针、小刀等物品刺划自己和他人 讲究卫生、勤洗手永远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必须。同学们,希望大家今后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彻底革除不良习气,做懂法、守法的新时代文明小公民。
第五篇: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
1.存在问题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法律知识还很缺乏,即便有些人懂法,但是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当前我国犯罪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农民群体和一些政府官员,这些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政府要加强普法力度,各级党组织、地方政府和全国人民都要积极参与,共建法治社会。
2.原因及对策
农民犯罪的原因分析: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增大,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不能及时吸收安置;教育不到位,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立法滞后,管理无序,缺乏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减少和遏制农民犯罪的对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建立劳务输出输入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工的管理;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3.范文
当前普法教育工作应着重转变四个观念
我区的普法教育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商店到学校,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民主渠道评判政府的工作。法制宣传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各个领域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要群众学法到群众主动学法,我区的普法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目前这样一种对普法教育工作极为有利的新形势下,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使人民群众从学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我认为着重应转变四个观念:
一、树立社会普法、人人有责的观念
依法治市、普法宣传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把法制教育寓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其他职能之中。不断加强与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联系,使我区法制宣传不断向深度拓展,向广度推进,由条线宣传向联动宣传转变,由宣传基本法向宣传专业法跨越,不断扩大法律服务的外延。
二、让公民在参与实践中主动学法
法制宣传工作者应由过去的管理者、教育者,用行政手段组织群众学法用法的角色,转移到引导公民自已掌握法律武器上来,因势利导,积极做好各项法律服务和保障工作。将公民由被动接受普法转变为主动参与普法。组织公民参与到健全国家法制的民主化进程中去,积极参政议政,在参与民主政治中学习法律,在参与法制实践中用法,从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结合多种活动及阵地开展普法
改变以往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模式,做到送法上门,法律服务上门。可以结合“法律进万家”“法律进社区”“法律进校园”“送法下乡”“每月一法”及外来人口法制学校等活动及阵地开展普法教育,以更好地体现普法的服务职能。
四、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法律服务
即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包括法院开庭审理民事、刑事案件,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办理案件以及在监狱开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等,对群众进行普法。并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积极拓展法制宣传阵地,更多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法律教育方面的服务,使我区“四五”普法规划中“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早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