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班主任工作经验材料
心有灵犀一点通
——浅谈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高1113班班主任 李平华
两周前,办公室的同事开玩笑对我说:“李老师,你们班得请个风水先生来制一制!”事出有因,我所带的这个班自高一起出现过几例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特别是近两个月接连出现了两起这样的事件:11月17日,一名体育生在师大培训期间突然胡言乱语,说看到了一些诡异的东西,回家后一直沉默不语,卧床不起,目光呆滞,判若两人;12月15日,一通宿女生在早读到校途中,疑遭受陌生男性惊吓,进教室后显露出神情极度恐慌的样子,见了男性便吓得大哭。幸运的是,这两位学生经沟通和治疗均已恢复正常,但当时确实让我一筹莫展!最近我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就怎样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谈一下我的看法。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收集整理详细的学生家庭档案,做到有备无患。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子女只有要求、训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以本班为例,不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不考上二本就不送读大学,三本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上专科线就直接去打工。有几个学习态认真,但基础很差的学生对于家长这样的要求便直接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因此,我们在整体学生档案时,不仅仅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的收集,更要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工作单位、脾气性格、以及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关系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才便于我们重点关注一些问题家庭很问题学生,对症下药。以本班出现的几例心理问题的案例来说,高二时让校长都头疼的陈姓男生,其成长环境就很特殊。其父亲跑长途客车,母亲售票,很少在家。自小该生就过着几乎独处的生活,且小学时受过别人的欺负,曾留下较深的心理阴影。缺少家人的关爱、父母的沟通为其心里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二、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到明察秋毫。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此时,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学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状况:
(一)刻苦型
班主任工作经验材料
特征:刻苦型学生日常中表现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从表面上看非常诚实。因此,他们的外在表现往往会让老师认为他们是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也觉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最好管理,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引导与指点。
弱点:学习上,常常爱钻牛角,思维反应比较慢,遇到问题不会及时地调节自身的思维方式,而是在一种方法上一直钻研下去。虽然进取精神很好,但却浪费了许多时间,题目也没有做出来,得不偿失!班级组织的活动中,他们也很少参加。上体育课也只是走走过程,也不积极地参加锻炼,平时的活动就更加少了,这样直接带来的后果是:身体每况愈下,对进行后续的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策:对于刻苦型学生,班主任一定要细心对待,不要为其表象所迷惑。具体地说,班主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自己的教育:
在学习中,多和他们探讨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学会自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他们的思维的启发,避免让他们去钻牛角尖,在平时的训练中,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与他们进行有效地交往,学会在工作学习中的相互合作。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与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跟老师讲出自己的心理话,班主任也要极力地创造最佳的教育时机,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像这类学生,需要班主任日常的细心观察与分析才能够了解他们的内在思想。
(二)活跃型
特征:活跃型学生在日常中表现为活泼、调皮、不稳定,有时还喜欢作一点恶作剧,他们的性格大部分是比较外向的,优点与缺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弱点:学习中,他们易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因为思维比较灵活,所以在解决一些问题时,就会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容易暴露出一点小聪明来,特别是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很不稳定,起伏比较大。交往中,他们能够与大多数的同学进行交往。但也正因为交往面比较广而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难以正确地把握自己,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错事来。生活中,由于他们的性格的原因,他们总是比较贪玩,并且做事也容易冲动,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过头的举动来。并且把握大方向的能力也不是很好。
对策:活跃型的同学,大多数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教育中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会有很大的成就的。根据他们的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
班主任工作经验材料
神,借助于他们思维灵活的特点,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他们思维敏捷灵活的长处得到更多的锻炼,另一方面,还要让他们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上得到更多地练习,让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求他们学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深入地独立思考,不受已有的结论束缚,探究问题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克服学习中粗心大意的缺点,扬长避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方向,避免偏差。在课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小的挫折来锻炼他们的承受能力,将学习任务融入其中,逐渐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艰辛而将大力气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的潜能一旦发挥出来,将会有不可抵挡的强劲势头。
(三)随遇而安型
特征:随遇而安型学生,表面上是平平淡淡,比较安逸似乎无甚追求,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思进取。
弱点:随遇而安型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这类人有比较强烈的自信心,他们就会借助于自己这一优势,在学习中不肯下苦功夫,总想着找捷径,通常显得比较自满,也会表现出一种自骄情绪,有时候还有一点自负。另一类是学习成绩较一般的,他们总觉得高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平时在学习中也总是平平淡淡,坐在课堂里,似乎是在打发时间,缺乏学习激情,日常的各种生活也很平淡,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什么大的追求,没有强烈的求胜欲望,自然也就没有获取胜利的那种喜悦感。
对策: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采取“激”的办法。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对他们来说比较有刺激性的事情,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活力,不让他们安于现状。在一些活动中进行有目标的培养,争取能够从另一条路上达到共同的目标。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一般的同学,我们可以采取引导的办法,经过高中的学习,不可能人人都能上大学,因此,可以从其他的一些事情中改变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让他们在体育或其他艺术方面发挥他们的特长,有时候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就能够体会到奋斗的乐趣,然后再反馈到学习中来,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有用的,因此会下很大的功夫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又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一举两得!
(四)浮躁型
班主任工作经验材料
特征:由于高三学习任务的繁重,到了高三的下半学期,往往会有一部分同学会表现得焦躁不安,心情浮躁,不能够安心于学习,经常还会在一些小事中与同学或者老师发生口角,有很不好的举动,我们称之为浮躁型。
弱点:浮躁型学生也可分为两类,一是成绩比较好一些的,因为他们自己觉得考大学还有点儿希望,所以从心里上来讲是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但是在现实中却不愿意下功夫,不想努力就想成功。往往会厌倦于劳累的学习,稍有风吹草动,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浮躁,不能够专心于学习。平时更不会抓紧时间,有时候还要投机取巧。即使投入到学习中,时间也不会太持久,他们缺乏的就是努力进取的精神。而另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一般的,他们在学校里有一点儿自暴自弃,往往会被另外一些事情所迷惑,比如:游戏机、网吧、歌舞厅等等的影响,而使得他们分散注意力,不专心于学习。这些学生本身并不是很坏,可能由于以前基础太差,而使得他们丧失了进取的信心。
对策:不管他们是那一种类型,我们都要把他们当作大海中的一滴水,要把他们拉回来。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带他们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先让他们体验一下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以此来激励他们奋进;或者选取另外一些与他们生活很贴近的事例来作为教材,让他们增强辨别力,让他们明白“人生就像登山,每天都在攀登,翻过了一座山,眼前又是一座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工作要引起我们全体老师的重视,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理想;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要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缓解学生考试造成的焦虑情绪;要重视学生的早恋情况,给学生足够的关心爱护;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细微变化,与家长配合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爱学生,让他们在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大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最终造就我们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篇: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马兰中心小学注重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随着六年级毕业班期末考试临近,为稳定学生心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焦躁、厌学叛逆等不良现象,以健康、阳光的心态面对毕业,近日马兰中心小学小学举行了毕业班心理辅导教育活动。
国家二级心理辅导师王淑贞校长,亲自对毕业班学生存在的松懈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紧张心理等问题和如何走出心理阴影、调整好学习心态、考试心态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同时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给大家讲解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及解决措施。帮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学习障碍。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之外,还注重从多方面关注毕业学生:保证学生每天的大课间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去除机械重复的单一形式作业,降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组织系列活动,如“难忘师恩,感恩母校”、“母校我想对你”等主题的征文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健康快乐。
此次心理辅导,使学生们懂得应如何善待自己、正视成长中的自己,有利于学生调整好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迎接毕业考试,为学生步入中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苏岚)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这个概念,出现在我们教师脑海中的时间已不短,但直到如今,许多教师这种辅导意识还很薄弱。而事实上这种教育理念,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每个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把心理辅导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则是迫在眉睫了,现在我们就谈谈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严格区别开来。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心理辅导要求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悦纳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如果心理辅导者以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面目出现,以苦口婆心说教的方式对待学生,肯定要被他们,特别是“问题”学生从心里否定掉。结果你是讲得口干舌燥,唾沫横飞,学生却已经坐不住了。这是一误区,需引起高度警惕。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又是一个挑战:完成这个角色转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在心理上与学生平等,如果自己高高在上,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下达一些指令,这样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作无用功。
其次,心理老师不要强调自己的身份、立场,而是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在我们的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动性很大,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式的,真理总是掌握在老师手里;要求学生听从、服从,遵从老师的旨意;学生非常被动,而这种模式完全不适合于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当今社会,这些生机勃勃、体质强健的青少年,面对的却是单调枯燥的学习活动;激烈紧张的考试竞争、观念不当的家庭教育、节奏快速的生活流程,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失衡。针对这些纷繁芜杂的问题来源,如果教师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或是靠主观臆测来解决问题,怎能对症下药呢?结局可想而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心理辅导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再次,要学会聆听。聆听是心理辅导中最重要的技术。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讲得多听得少,学生听得多讲得少。这样的话,学生心里只把你当作老师而不是倾诉的对象,就不会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同时,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去耐心听。听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把脉的过程,听完了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让学生多说,也是让学生合理的宣泄情绪。宣泄了也就轻松了;说了也能理清头绪,更认清自己。有些问题甚至会不费吹灰之力而告破,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但对许多老师来说,这并不容易。因为长期的思想工作者角色是他们养成了滔滔不绝的习惯,善讲而不善听。许多信息就会由于不善于听而流失,甚至歪曲。从而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锤炼语言功能,但同时一定要学会聆听。这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态度,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情与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
最后,做心理辅导时要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基础。人是情绪化的动物,而这种情绪又是不稳定的,极易受到感染。为此要善于借用各种方式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适合于辅导工作顺利开展。这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比如上班会课,可事先对教室或其它活动场所进行布置,让人有一种温馨、和谐、愉快、轻松的感觉;同时又要在自己的语言、语气、语调上,身体语言上下工夫,让自己更具亲和力。比如,在座位的排列方式上,若稍做改动,可收到大效果——改秧田式为梅花型、马蹄型、圆形等,便于和学生情感交流。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注重学生整体人格修养的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才能是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迫切要求。
如果您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有很多困惑,那么可以参加中国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认证培训班,跟随中小学心理辅导专家董艳菊老师学习,董老师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有着丰富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实践经验。
本次培训时间:2014年7月14-17日 主办单位: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研究中心
第四篇:浅谈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浅谈学生心理辅导工作(2)
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技工学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与其它类型学校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相比,具有自己特点,是心理辅导员从事辅导工作时必须遵循的根本性的要求。具体地讲,在从事技校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技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技校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一点与教育的根本目标完全一致。因此,辅导的对象应当是学校里的全体技校生,这一点不像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那样,只是针对少数有明显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患者。
面向学校里的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其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知心话信箱、校园刊物和墙报、心理辅导讲座等。
2、注意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中,大都包括预防、矫治和发展三个方面,但从心理辅导的性质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和发展上。这里的预防,深入研究技校生的心理特点,提前、及时、适时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发展则是指通过全面提高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健全个性的充分发展。贯彻预防与发展的原则,需要我们做到:
首先,应该注意根据不同年级技校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提前安排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其次,注意对那些在发展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早了解情况并提供帮助。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心理测试或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办法,全面掌握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再次,促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生心理支持系统,联合各级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辅导服务系统。有条件的技校,如能够开设家长学校,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尊重与理解学生。
技校生在初中阶段,受到的尊重与理解往往比较少,缺乏成就感。进入技工学校以后,他们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可以说,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发展的权利。这就要求从事心理辅导的人员做到: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严禁对学生任何形式的不尊重,如轻蔑、讽刺、训斥、羞辱等。
● 无条件接纳及关怀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处境,体会他们的感受。● 尊重学生做选择的权力,不能代替学生做决定。
技校生大都处于15—16岁,高技的学生年龄多在18—22岁,因此,前来求助的学生大都希望获得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定,比如“我认为你必须„”、“我觉得你这个人应该„”等。一般地,在了解情况、建立理解关系的基础上,心里辅导员可以积极地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向学生提出一些鼓励性,指导性较强的建议,比如“如果„,结果会不会更好呢?”“我曾经有过你这样的想法,后来发现自己的想法并不正确”等。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其成长必须通过自己内部世界的发展与完善才可能完成,学校心理辅导“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特征。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 心理辅导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常言道,“一颗心灵一个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技校生具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不相同,不进行深入了解,不从实际出发,心理辅导工作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
● 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情感。在开展心理辅导工 作时,需要注意辅导时间的安排,一般安排在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好,心理辅导员向学生公布辅导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宣泄情感。
●在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员绝对不能够采用命令式的谈话方式,高高在上。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5、心理辅导必须具有针对性。
个体差异性是人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于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先天的遗传素质就有一定的差别,再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条件以及自身努力等因素,都存在着普遍的差异,所以每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个体差异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强调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提供帮助,这是使心理辅导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证。贯彻这一原则,我们需要做到:
首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员应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态度及个性特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经历及体验。不仅要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的运用,还可以通过测量法、访谈法等方式,特别是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需要灵活运用接纳、关注、同感、引导等心理辅导技巧,消除妨碍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心理障碍。这是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出准确诊断的前提。
其次,制定心理辅导目标和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再次,平时注意收集学生个案资料,特别是对那些存在某些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全面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必要时可以设立专门的资料档案,开展专门的个案研究。
6、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与学校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贯彻这一原则,就必须做到:
● 与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目标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
● 采用综合式的辅导方法,多种途径、多条渠道相结合。
人的心理素质发展是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与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的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世界观、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形成健康还是不健康人格的问题;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越多越全面,对自身的了解就越深刻,心理状态往往越好;而身体素质好,审美素质高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也不仅限于心理学的范畴,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7、尊重学生个人隐私,遵守保密原则。
对学生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电话记录等专业信息应严格保密。公开
案例时,需要对案例进行专业的处理;进行危机干预、精神病症转介时,可向专业机构提供相关资料。
保密原则是建立师生信任的基本条件,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慎重地对待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如存在自杀倾向的学生,再如存在人格偏差的学生等,我们需要向其班主任和家人,向学校及时地通报相关情况,以求及时地解除潜在的危险。另外,如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属于规律性、较为普遍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学生对学校某项工作或者某位教师不满等问题时,应该及时地加以分析和归纳,通报学校领导,以求全面部署相关工作,争取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五篇: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
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高级中学 全达添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 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班主任 心理健康
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当前,在笔者的学校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的百分之13.3。其中父母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的10%;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的5%。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我们长期一线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八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比较孤僻
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一些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发展失衡
有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自卑严重
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猥琐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
6.嫉妒憎恨并存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念偏移
在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交际出现障碍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已成为班主任工作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创伤
留守学生心理比较复杂,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班主任应从入学起就加强关注,建立他们的个人档案,是一个很好,也很有效的方法。把他们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以便及时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这些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这些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出现心理问题,也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成为“心理孤儿”,除了孩子本身个性的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庭用爱心、用关怀、用理性支撑起了原本可能倾压在孩子身上的心理重压,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正常的心理成长环境,帮助了孩子走出了原本可能陷入的迷茫。
三、班主任要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加强沟通意识。作为班主任,在我们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因此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了解他们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而这一切,没有满怀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做不来的。
四、开通“亲情与心理辅导热线”,由专门的老师帮助解答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班主任每月与外出务工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心理辅导热线”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决心灵的“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