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稻直播示范小结
水稻直播示范小结
近年来,传统的催种催收已逐渐淡化,靠精耕细作,增产增收的观念已开始淡薄,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探索省工、省力操作简单,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新途径,在抓好常规措施的同时,示范推广水稻直播,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示范地点,院子河村二组,户主续立才,面积1.8亩,品种Ⅱ优802,播量3.5斤/亩,播种期4月22日,前茬空田,成熟期9月17日,全生育期148天。
二、主要措施
1、肥料运筹:一是施足底肥,亩施碳铵4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二是及时追施分蘖肥,亩追尿素8公斤,三是注意追施穗肥,亩追优质复合肥10公斤。
2、化学除草:亩用一秧田一次净10克.
3、适时晒田:由于基本苗较多,够苗早,晒田时间比大田栽插苗提早10天,于6月20日排田晒田,7月8日复水。
三、产量结构
据调查,亩基本苗9.6万,晒田苗18.2万,最高苗25.6万,有效穂14.2万,每穂总粒163粒、实粒139粒,千粒重28克,理论测产552公斤,实产508公斤。
四、小结
主要优点:一是省工,据测算,亩平节约用工3个,二是省力,直播田既不搞小苗寄插,又不需大田移栽,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三是节本增效,据测算,亩节约投工投资100元左右。
需注意的问题:一是播种时应分厢播种,确保稀播匀播,二是注意中后期管理,穂肥必须到位,确保不早衰。
第二篇:2011单季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工作小结
2011年单季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工作总结
我们浬浦镇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努力提高水稻生产高效种植技术到位率,紧紧围绕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为目标,在县农技部门关心帮助指导下,按照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综合配套的技术要求集中推广适合本地各项适用技术,取得种植单季水稻较好成效,在本镇圩岙村建立单季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全方面积184.4亩,平均亩产528.6公斤,比上年增长10%,,成效显著。
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措施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每年的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今年按照县下达的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任务要求完成,将粮食种植面积任务下达到各行政村,由各行政村把粮食种植面积任务落实到户。特别是落实圩岙村示范方面积,镇领导非常重视,林训才常务副镇长、林建锁主任亲自到圩岙村落实示范方面积及种植情况,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示范方落实及粮食种植面积任务以及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切实加强了今年水稻高产示范方和示范户的建设工作。
为统一农户对粮食生产重要性认识,圩岙村两委专门召开有方内各户长参加的座谈会议,重点协商种植单季水稻,提高种粮效益,分析年年种稻效益不高,主要存在品种多乱杂,播种迟早,差距多,秧苗素质差,病虫防治、施肥技术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不稳、效益差。村两委会因势利导,确定全村有一定生产条件,路、渠,配套设施较好的该村长塘田块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方,并统一二只主要品种为甬优9号,甬优12号,基本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病虫害防治技术,统一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技术,统一水浆管理等各项技术。
二、主要工作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实施
1、建立镇村两级优质高产示范方领导小组,镇里由林训才常务副镇长负责,村里由村委主任马加庆负责,协调处理方内的一切事务工作,镇农技员陈道全作为方内的主要技术指导及各项服务工作。
2、核定方内面积及户数,通知各村民小组长,核实全方面积184.4亩,农户107户,并摸清各农户良种准备情况。
3、基本统一各项技术
①、统一集中连片种植,基本统一播种时间,在5月22-25日播种,既对秧苗除草、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相对较有利,而且确定了示范方的统一种植,方内秧苗素质较好,到6月17日基本移栽完成。
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方内农户都有一卡在手,方内农户在施肥时,都按建议卡进行了施肥。今年也有不少农户反映,通过配方施肥建议后,亩施尿素比上年减少了8-10市斤,而稻谷亩产比去年要多。③、认真抓好各个生产环节,侧重做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做好二查二定,稳、准、狠防治工作,统一药剂,基本统一时间,使方内没有一块水稻有明显的病虫危害受到损失,并做好水浆管理工作。
三、存在不足及以后打算
1、办粮食丰产示范方思想认识有不少,农户不够到位,认为种粮是我们自己的事,多收少收无所谓,换句话就是没有真正认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劳动力外出多,家中老少妇对新技术一时难接受,特对品种、施肥、病虫防治等技术要求难统一。
3、由于甬优系列种子比较紧俏,农户购买难以统一,给田间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总之,我镇今年圩岙村的单季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县农业局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在圩岙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办得比较成功。该示范方单季水稻生长青杆黄熟,产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深受农户欢迎。镇村两级根据今年办方情况和效益,打算在总结今年经验的基础上,明年把该方继续办下去,以更扎实的工作推广,应用新的适用技术,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广大农户种粮水平,为种粮增效、农户增收而扎实工作。
浬浦镇农技服务站 2011年11月29日
第三篇:水稻新品种平81示范总结1
水稻新品种平81示范总结
1、试验目的
水稻新品种平81由生产科经十七连蒋平处引进种源,经去年在众多品种试验观察试验中:该品种以杆硬、抗倒伏且产量高(814.4公斤)排名第一位,比我团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
为更进一步了解掌握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加快推广步伐,特安排此次示范种植,同时也为我团今后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2、示范的基本情况与方法
2.1、该品种示范设在66团十三连101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宋长军种植的13.5亩水稻地上。前茬水稻,土质中壤,肥力中等。全生育期共施二铵18公斤/亩,尿素35公斤。播前18公斤二铵+10公斤尿素一起旋入。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分别撒施7公斤、12公斤和6公斤/亩尿素,冬翻前亩施油渣50公斤。4月13日育秧扣棚,5月13日插秧人工移栽大田,行距25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5-8株。以农林315作对照,采用常规管理,防除杂草采用化学除草结合人工拔除。10月20日收获。
2.2、示范要求:示范地采取通条示范,计产面积为13.5亩地。全生育期按示范要求分期、分次定点田间调查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进程、产量表现及品种评价等。
2.3、2010年气候条件:本气候前期不太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开春四至五月气温偏低,雨水偏多,秧苗生长缓慢,返青时间长且慢。中后期温度偏高,有加速生育进程趋势,对水稻产量有所影响。
2.4、其它因素影响 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该品种茎杆粗壮,抗倒性不次于辽粳371品种,但由于人为管理不善长期灌深水,导致株高明显拉长(株 高118厘米),较去年高了28厘米,造成灌浆期受大风、雨倒伏而影响产量。其次该品种返青时由于不适当的施肥,也导致似缓未缓的苗受肥害引起死秧现象较多。另地头近5分地遭淤沙淹埋对产量也有影响。示范结果
3.1、生育进程情况 新品种平81全生育期156天,较对照农林315短10天。具体生育进程为:该品种4月13日扣棚育秧,5月13日移栽大田。受天气影响缓秧慢、返青时间较长,5月23日颜色好转。7月1日拔节,8月5日出穗,直到9月15日成熟。
3.2特征特性:平81主茎叶龄12叶,茎节数4节,属粳稻、中熟品种。较农林315早熟,比新稻27号略晚。株形半紧凑,株高在118厘米(比去年高了28厘米),叶片上冲,穗略低于叶;穗长14.6厘米,穗形棒状,籽粒排列紧密,平均每穗实粒数达110粒,较去年低了11.2粒;千粒重为21.6克,与去年持平,粒小椭圆无芒。该品种苗期长势好,叶宽短斜挺,分蘖一般,茎杆粗壮抗倒伏性强,抽穗较整齐,全生育期无病害发生。
3.3产量表现:通过大田测产表明:亩收获穗数为31.1万穗,平均实穗粒数为110.5粒,千粒重为21.6克,理论产量为756公斤/亩。但实际收获上场后,由于籽粒较小,厚度不够,经清选机清选(2.0的筛片),精选出近一半,以种子形式入库5.4吨,以商品形式销售4.8吨,两项共折合实产755.5公斤/亩,较去年低50多公斤,较对照农林315高61公斤。分析主要原因是收获群体不够,离预计群体少5-6万穗,再加上部分因灌水过多造成倒伏、淤泥淹等影响最终产量。
4、品种初评 从去年的试验到今年的示范对该品种总的看法是:是个高产 抗倒伏、抗病的品种,具有生育期相对较短,株形适中,杆粗穗大,叶片宽短、斜挺、色正、长势强的优势,但不足之处就是分蘖差、千粒重较低、米粒较小。平81品种增产的空间较大,如若在良好的栽培技术管理条件下,该品种则能发挥出最大的增产潜能。
第四篇:天台县2014年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情况介绍
天台县2014年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情况介绍
为加快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推广,优化水稻品种结构,促进品种合理布局,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和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农技种函〔2014〕68号)、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14年国家水稻品种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农技种函〔2014〕10号)和省种子总站《关于下达2014年省“0406” 计划良种推广项目新品种展示示范计划的通知》(浙种〔2014〕13号)文件要求、《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关于下达2014年浙江省农物新品种适应性扩展鉴定和丰产示范计划的通知》(浙种〔2014〕14号)我站认真实施2014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实施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大家的努力,目前基地内展示、示范水稻长势较好,预计平均亩产在750公斤以上。现将项目实施情况介绍如下:
一、示范基地基本情况
基地坐落在平桥镇山头邵、溪边张村,面积1058亩,中心示范方面积350亩,其中示范品种:浙优18号(110亩),甬优538(120亩),钱优911(5亩),深两优884(10亩)。
展示品种:浙优
18、春优84、浙糯优1号、中浙优
8、深两优884、钱优930、钱优911、赣优9141、钱优8078、钱优1890、Y两优689、Y两优5867、甬优系列16个品种,对照品种为两优培九。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组织 加强领导 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同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农业局分管局长奚天位任组长,实施小组由县、镇、村三级农技人员组成,项目责任单位为天台县种子管理站,做到层层有人分管,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整合资源 搞好服务 结合“肥药双控”项目,围绕目标,整合栽培、种子、植保、土肥技术力量,使各专业做到有机结合,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水平。
3、加强宣传 充分发挥示范方的辐射作用 一是在示范方道路醒目处设立标志牌。二是组织召开县内相关人员参加现场观摩考察会,邀请农业局相关领导,组织乡镇农技干部、部分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种子经营户等进行现场观摩考察,旨在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以达到引导农民种植优良新品种的目的,充分发挥示范方的辐射作用。
三、主要技术措施
根据展示示范要求,主要做好以下几条
1、适时播种,旱育壮秧。结合我县实际,采用旱育秧方式,以保证秧苗个体健壮。示范品种浙优18于5月13日播种;甬优538等籼粳及长生育期品种于5月19日播种,展示品种于5月22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公斤。播种前使用咪鲜胺浸种及丁硫克百威拌种,有效控制稻蓟马、稻飞虱、螟虫的发生危害,预防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水稻病毒病,移栽前使用氯虫•噻虫嗪带药下田。
2、合理密植,主攻大穗:由于今年6月份雨水多,对秧苗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不会从事农田作业,造成农业雇工难,移栽时间推迟,大田移栽时间从6月5日开始,至14日结束。大田移栽密度为27cm×27cm左右,亩插丛数0.9万丛左右。
3、示范方肥料用量:基地内基肥亩施鸡粪400kg,N-P-K:22-8-10三元复合肥25kg,基肥先施后翻耕。分蘖肥:栽后10天左右,亩施尿素11kg,氯化钾5kg,同时每亩施用丁苄除草剂130g。穗肥于8月6日施用,示范品
种亩施尿素10kg,钾肥12.5kg,展示品种亩施尿素3.5kg,钾肥12.5kg。9月2日结合防治螟虫,每亩叶面喷施富硒增产剂100g+磷酸二氢钾80g。
4、病虫害防治:示范方内由植保员技术人员开展病虫系统调查,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螟虫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设施,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全程统防统治,于7月25-26日亩用40%氯虫•噻虫10g+32.5%苯甲•嘧菌酯30ml+50%吡蚜酮20g防治灰飞虱等;8月21-22日亩用6%阿维·氯苯酰40ml+32.5%苯甲•嘧菌酯30ml+50%吡蚜酮20g喷施;9月1日亩用32.5%苯甲•嘧菌酯40ml进行3次防治。9月15日调查褐飞虱平均百丛虫量8头,纹枯病病丛率12%,稻曲病病穗率2.1%,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水浆管理:按照水稻强化栽培控水强根的要求,做到浅水护苗,湿润强根促蘖。在秧苗返青后实行湿润灌溉,当苗数达到有效穗数时开始搁田,后期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活熟到老。
四、存在问题
1、大田移栽密度未按我站原操作规程执行。
2、基肥未发酵,施肥不均,移栽后出现枯苗现象。
3、由于6月上中旬雨天过多、农业雇工难等原因,导致移栽推迟。
第五篇:新兴县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总结材料
新兴县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
总结材料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以控肥、控苗、控病虫”达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该技术把我国稻作技术在群体调控方面的优势与国外先进技术在提高氮肥利用率方面的特长结合起来,较好地协调了水稻高产与氮高效利用、水稻高产与减少病虫的关系。其主要技术途径是:通过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控制基蘖肥施氮量,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通过控制苗峰,增加群体通透性,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农药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该技术将测土与测苗相结合,协调了高产与高效、安全、环保的关系,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三是简单实用,适用性广。
我县是参与水稻“三控”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最早的县之一,2003年开展引进试验,2004年开展小面积示范推广,200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逐年扩大推广面积,至今累计推广总面积达40万亩次,水稻“三控”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在我县取得较大成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一、水稻“三控”技术在我县的示范推广情况
我县从2003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试验,当年试验面积300多亩。在该技术试验推广初期,我县在国际水稻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参与、支持和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003-2005年在新城、稔村、太平、集成、船岗等镇数百农户(约450户)开展培训,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方法,取得良好效 1 果,95%示范农户获得增产。200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2008年示范推广面积12万亩,2009年示范推广面积15万亩,至今累计推广总面积达40万亩次。
几年来,经过我县农业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和辛勤工作,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从增产情况来看。“三控”施肥法稻谷增产幅度0.8-23.0%,平均8.7%。二是从节支情况来看。通过三控施肥法与农民习惯法比较,“三控”施肥法可节省氮肥用量11.0~41.5%,平均20.4%;节约肥料成本13.7~47.1%,平均26.9%;氮肥利用率提高17.9~77.9%,平均提高37.7%。三是从收益情况来看。“三控”施肥法在扣除肥料成本后的收益提高7.1~68.9%,平均18.4%;增收节支61.6~205.5元/亩,平均每亩增收120.6元。
二、主要措施
(一)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示范推广。充分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的深入开展。为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县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同时成立了县水稻“三控”技术专业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和推广应用等工作开展。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为水稻“三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上下联动、行政与技术互动的推广体系。我县在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重点突出了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坚持科研与推广一体化,开展外引内联,在充分利用好县内资源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通过与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整合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加快我县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步伐。同时,积极争取县内相关部门、乡镇的支持,确保水稻 “三控”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强大的技术合力、为水稻“三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增加投入,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在充分利用示范推广专项经费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相关农业项目资源,积极争取县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为示范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4、有机整合农科教资源,加强主推合力。我县在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有机整合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等方面力量,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家和技术服务队伍,带动人、财、物、技术、信息直接进村入户,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快速推广通道,加快了科技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二)技术措施
1、秧田期(早稻3月、晚稻7月)
(1)选用良种。杂交稻亩用种1~1.25公斤,常规稻亩用种2公斤。
(2)适时播种。早稻2月底~3月初播种,播后盖膜保温。晚稻7月中旬左右播种。播种前晒种2天,清水选种。
(3)稀播匀播。水育秧按秧本田比例1:10备足秧田,抛秧的每亩大田用434孔秧盘45~50个或561孔秧盘35~40个。
(4)水育秧每亩秧田施三元复合肥25公斤作基肥,2叶1心期亩施尿素2~3公斤,氯化钾2~3公斤。移栽前3天亩施尿素5~7.5公斤做送嫁肥。
(5)防治病虫害,移栽前施送嫁药。
2、回青分蘖期(早稻4月、晚稻8月)
(1)适龄移栽:早稻秧龄25~30天,晚稻秧龄15~20天。(2)合理密植:每亩栽插或抛植1.6~2万穴,杂交稻每穴1~2苗,每亩基本苗3万,常规稻每穴3~4苗,每亩基本苗6万。
(3)基肥:亩施碳铵20~25公斤或尿素8~10公斤,过磷酸钙15~25公斤。
(4)分蘖肥:早稻插秧后15~17天,晚稻插秧后12~15天,亩施尿素5~7公斤,氯化钾5~6公斤。
(5)浅水分蘖,回青后施用除草剂,当全田苗数达到目标穗数80%时排水晒田,但不要重晒。
3、拔节长穗期(早稻5月、晚稻9月)
(1)穗肥:穗分化始期(早稻插秧后35天左右,晚稻插秧后30~35天),亩施尿素6~8公斤,氯化钾5~6公斤。(2)孕穗期前7天停止晒田,此后保持水层至抽穗。
(3)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插秧后40~50天重点防治纹枯病一次。
4、灌浆结实期(早稻6~7月、晚稻10~11月)
(1)看苗补施粒肥:破口期,叶色偏淡且天气好,亩施尿素2~3公斤,叶色偏绿或天气不好不施。
(2)病虫防治:破口期喷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
(3)水分管理: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不要断水过早。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生产,强化服务
建立健全促进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服务,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与督导内容,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和关键时节,及时派出行政干部和技术专家,深入生 产一线,督查指导做好示范推广,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充分发挥专家的参谋作用,着力提高示范推广工作水平。
(二)加快推广,快速普及
为使水稻“三控”技术在我县快速推广普及,我中心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一是对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逐步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二是对示范区的农户开展培训,以农民参与式培训为主要形式,着力提高技术入户率。几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48期,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多份。在充分利用好县内技术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通过省农科院水稻所的指导,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有机整合农科教资源,加快推进我县水稻“三控”技术推广步伐。同时,积极争取县内相关部门、乡镇的支持,确保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县水稻“三控”专业技术指导小组在充分考虑本地实际的基础上,以水稻“三控”技术规程为蓝本,对基层干部、农民开展宣传培训。在水稻成熟期组织县、镇和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观摩。为了更多农民认知、掌握水稻“三控”技术,我们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有关新闻媒体,加大对水稻“三控”技术的宣传力度,努力扩大水稻“三控”技术示范的影响,为水稻“三控”技术的示范推广营造良好的氛围,取得明显成效。
(四)充分利用相关项目资源,建立推广应用有效载体近几年,我县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优质稻产业工程建设、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等项目,我们充分利用开展相关项目这一有效载体,把水稻“三控”技术列为主推技术,大力开展示范推广,推动提高推广覆盖面和技术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四、主要成效
(一)示范推广户普通增产增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户平均亩增产8%以上,平均亩增收100元以上,辐射带动户平均亩增产3%以上,平均亩增收30元以上。示范推广户已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能手典范。
(二)为促进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践证明,水稻“三控”技术的节支增效效果显著,据我县近几年示范推广实践经验,平均亩增收100元以上,累计推广面积40万亩,增收达4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此外,还有力促进了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三)探索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快捷通道,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入户率显著提高。在水稻“三控”技术示范推广中,我县不断探索创新推广模式,构建完善“专业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推广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快捷通道,初步形成了适应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技推广网络,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的速度有较大提高,技术入户率有明显提高,推广模式创出亮点、创出成效。
(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有效激活了基础农技推广体系。通过水稻“三控”技术近几年在我县示范推广的有益探索,广大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了解农民需求,找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通过专家带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帮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推广人员找到了“表现舞台”,有效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
五、存在问题
(一)该技术规程相对较复杂,技术要点较多,与传统技术区别较 大,农民接受与掌握还需时日,该技术施肥、施药次数均比传统技术减少,农民的传统意识短时难以扭转。
(二)该技术推广普及还有待进一步大力实施示范带动,推广应用过的农户普遍接受采用该技术,但缺乏有效的宣传,辐射带动效应还需继续强化。
六、今后设想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水稻“三控”技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还是一项新技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是今后推广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技术培训、现场会、技术交流会等有效平台,使更多农民充分认识到该技术的先进性、增效性和安全性。
(二)继续抓好示范推广。继续抓好水稻“三控”技示范户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努力形成以户带户,以户促村,层层推进的推广局面,逐步扩大水稻“三控”技术的示范推广规模。
(三)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生产指导。在整合好该技术相关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对镇、村级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我县农技人员和农户对水稻“三控”技术的应用意识和技术水平。
(四)整合资源,重点主推,实现主导。充分利用我县被列入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之
一、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被列入广东省科技示范县的有利时机,整合相关项目资源,突出重点主推水稻“三控”技术,逐步推广普及,实现成为主导技术的目标。
水稻“三控”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实践证明效果显著。面临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大力实施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为促进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