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生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生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生态途径
“三农”问题的解决,已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决策部门有他们的许多措施和政策,学者们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策建议。从生态的角度看,“三农”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缺少生态的方式。
——农民问题:一个严重的人口生态失衡问题
“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的问题。因为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和出发点。我国的农民问题最关
键的是农民人口太多,打破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由此引发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农民人口太多引起农村耕地资源人均严重不足。人多地少的问题就是生态系统里的非生物环境与消费者和生产者失衡的问题人口作为消费者的数量太大,非生物环境与生产者相对太少,因此,造成“三农”中农民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使“三农”问题自身比例失调,因而引发“三农”问题。其次,农民人口太多造成农民在农村就业压力巨大。有些地方的农民只有几分责任田和几分自留地,一年大部分时间都闲着,有力没有地方使,由于收入不高,只能维持一般的温饱,造成农民劳动力巨大的浪费。其三,农民人口太多,还使农村稳定问题严重。
——农业问题:生态破坏造成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由于生态的破坏,每年都有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加上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最
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歉收甚至完全失收,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农业生产条件正在日益恶化。
首先,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在日益变坏。农业生产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或减少产量,或降低质量。增产不多,甚至要用高成本才能维持原来的产量,致使农业的增产问题日益严重。其次,生态的破坏引起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局部的灾难在我国从没有间断过,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据专家估计远远超出了农业的增长。再次,生态的坡坏使农业的生态链被损害,影响农业的收成。森林砍伐、草地破坏、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化肥的滥用,已经使土地的生产能力在日益退化,这需要生态的长期恢复和环境的逐步优化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存在巨大的危机。——农村问题:生态制约不可持续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但是,我国农村的生态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所以也是一个生态问题。首先,生态失衡使我国农村的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农村的耕地资源正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锐减。我国现有近1亿农民工和4000万失地农民由于土地资源缺乏而加重农村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的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亩,到减少到亩,七年间竟减少1亿亩。同时,农村的其他资源也在日益减少。其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生态问题也威胁我国农村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生存。
我国当前的许多农产品由于生态问题而被拒绝在国际贸易之外,我国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就不能参与世界的贸易竞争,这不仅会使农村的发展受到
阻碍,而且会使我国农村在竞争中被挤垮
——生态方式:标本兼治求解“三农”问题
由以上得知:“三农”问题是一个生态问题,那么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用生态的方式。只有生态方式,才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方法。
其一,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在农村,必须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出发,切实维护农村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农村、农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发展观。其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生态农业既是人类的自然需要,也是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趋势将是生态化的,人类社会也只有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发展自己和使自己幸福。其三,以生态的标准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为解决农村的就业压力、缓
解农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侵占,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这种破坏如果不考虑生态的代价,可能我们今天的发展,是对明天恢复生态的预支,甚至明天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恢复生态。因此,我们必须以生态为标准,科学而慎重地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给农村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最后,科学设置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切实贯彻执行。一方面要制订科学可行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特别是要用法律限制损害农村生态环境的项目上马,要杜绝损害生态环境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惩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只有这样,农村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严格的保护。
第二篇: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关键词: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
第1页(共6页)
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
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把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农民精心搭台、细心服务、费心引导,促其发展,实现突破。三要从为民谋利上抓落实,求突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宗旨,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突破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2]罗晓东.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增收问题.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键词: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
第1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2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第3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
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把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农民精心搭台、细心服务、费心引导,促其发展,实现突破。三要从为民谋利上抓落实,求突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宗旨,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
第4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突破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第5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2]罗晓东.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增收问题.人民出版社.第6页(共6页)
第四篇:“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
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 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提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而中国正好相反,“以农哺工”,这种思想的长期发展,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中国的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统计数据测算,西部地区约有3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尤以重庆、四川两省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占比最高。这使西部地区土地撂荒严重,新技术推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大片良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这其中的缘由就是社会的“重工轻农”思想所导致的 现象,农民都纷纷到城市去发展。
(三)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长期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经营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开放经济,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强者淘汰弱者的过程,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没有竞争优势,故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乡村社会落后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有序的大市场。随着市场经济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仅仅靠分散的农户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传统的“个体家户生产”的小生产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民自身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危朝安说。据农业普查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小学文化水平占42.1%,初中文化水平占38%,中专文化占5.。1%,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2%,由此可见,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比较低的,这个缺陷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闭门的就业机会,所以许多农民到城镇去发展,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于社会最低层的工作,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困惑,在农村发展没有前途,然而到城镇来发展仍然由于自己自身的文化水平受限,生活也是的很困难。另一个方面,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了解新科技的应用,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作量大,收获却甚少,与当今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三农问题的解决,发展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十分至关重要的。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由“城乡分割”转向统筹城乡发展
通过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二元结构不合理性的政策,国家没有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过分的注重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国家对“三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制定一个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即由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注重统筹城乡的发展。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以农反哺”转向“以工反哺”。必须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刚性, 给予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一样的国民待 遇,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来化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的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不公平的制度必须得到改正,特别是对于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而代之以居民身份证制度。乡经济统筹发展,主要在政策上体现出城乡居民平等待遇,从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差异,拆除农民进城面对的各种高门槛,实行一体化平等管理。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农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个改变就是由中国的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产业化的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工业化、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这个过程就是联合广大分散的农户、共同生产联合作业进而共同应对大市场竞争的过程。这就需要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来 实现这种联合。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南街村、华西村无一不是实行公司制的生产 作业管理经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联合,更重要的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要善于利用这项技术,利用科技的手段发展农业,达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统一。当然,这个发展过程需要农民的意识观念,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发展的局限性,不论是农民要发展社会大生产的农业,还是农民进入城市发展,都需要知识技能。然而中国农民文化与技术水平同现代化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正如西奥多.W.舒尔茨所言,/一个受传统农业束缚的
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也不能生产出许多食物,节约和勤劳并不足以克服这种类型农业的落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多样化,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针对农民知识水平低下的问题,国家应该注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提高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来实现。加强对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因此,在政策的扶持下,农民也不断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缩小自己与城市居民的差距。
(四)真正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得以贯彻
真如李昌平所说的,“中央政策虽好,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不执行。”如粮食收购政策,中央是0.55元的保护价收购的,然而有的的地方却0.35元的价格收购,毋庸置疑,农民的收入 很大一部分收到削减;中央实施农民负担政策也是好的,但是在地方真正贯彻起来就成了天壤之别了,只有农民负担出了恶性案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才追究责任。所以说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实践,好的政策提出来了,是不是真正得到好的贯彻,好的实施,如果不是,再好的政策也解救不了问题。因此,中央政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政策只要已出台,就一定要得到很好执行,中央要保持绝对的权威。参考文献:
[1]赵阳.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年
[2]吴靖,罗海平.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成因、性质与对策研究[M],2009年[3]刘涛.“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 2009,(02)
第五篇: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世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至于学习
时针已指向了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逐渐步入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无时无刻的吸引着我们。然而每样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上网也不例外。
二、认识世界:
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使生活更加多彩,使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放慢了脚步,减轻了身心上的压力,使我们有了自由的空间。在网络中,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烦恼,以一个全新的人来面对世界。
至于学习,上网无疑是一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法。学习中所需要的资料,大多都可在网上查阅,这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到世界各地最新事物消息,更深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三、学习的需要: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的弊端,据对“互联网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学生在网上交往通常涉及的话题中。36%是娱乐性聊天,23% 是学习技术,12%则为学习的需要,8%是为熟悉国内国际形式,而还有16%是其他问题。
可见利用网络学习的人占少数,但在娱乐中又有多少人是在网吧度过的。有多少未成年人沉迷网吧不回家,热衷网上游戏甚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等各类事物令人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