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十一五完成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3 17:2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十一五完成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十一五完成情况汇报》。

第一篇:民政十一五完成情况汇报

第“十一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及省市县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促进了民政各项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灾后农房重建任务

完成灾后农房重建41977户,为特困户建房2000户,共发放补助资金7.8029亿元。

完成农房维修加固261226户,发放补助资金3.75亿元。

(二)、城乡救助体系初步建立。救灾救济。五年来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全县先后遭受了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累计造成404.8万人(次)受灾,121.44万人次成灾,无家可归26800人次。造成农作物成灾159.36万亩,绝收38.91万余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7.218亿元,因灾倒塌居民住房165203间,有692680间民房受损成危房。一遇灾情发生,我局迅速组织机关干部深入灾区查灾、救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五年下拨自然灾害救济款2700万元,发放大米600万公斤,救济灾民和特困户12万户,解决了42万人次灾民和特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并下拨灾后重建资金7.6029亿元,帮助 1

41977户灾民重建房屋22万间。下拨灾后临时生活救助和后续生活救助7814.088万元,解决了181789人次的临时生活困难。增强了灾民抗灾自救发展生产的信心,保证了灾区社会稳定。尤其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民政部门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奋起抗灾、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紧急动员、主动投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查灾核灾、安置受灾群众、分发救灾物资、处理遇难者遗体、保障“三孤”人员基本生活、组织和接收社会捐赠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此,县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及多人受到民政部、省、市民政厅局的嘉奖。五保供养工作。对10617名五保人员的供养标准由2006年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五年共支付五保经费5533.864万元。投入资金1.26亿元,新修建了49所乡镇敬老院,改扩建6所敬老院。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中江县社会救助福利院新建工程,让老人集中安度晚年。医疗救助。从2004年起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五年来对符合条件的9263人次发放了医疗救助金3150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巩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五年有7005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1000万余元,已有850人年领取养老金45万余元。逐步建立健全了城乡低保制度。现有12565户18536人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从2005年月保障标准每人150元提高到现在的200元,月人均补差从57元提高到现在的143元。五年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10857.6万元。现有35544户53328人享受农村低保。从2005年年保障标准每人625元提高到现在的800元,月人均补差10

元提高到现在的58元,五年来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0328.73万元。慈善工作。自2007年慈善会成立以来,共接受捐赠款549.2万元、衣裤5.5226万余件、棉被9177床,下拨和转赠捐赠款387.2万元,发放衣被5.5226余件。为339名孤儿发放救助金120万元。为12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慈善助学金48.8万元。为40名“三孤”及贫困学生解决了生活和上学困难,发放补助金20万元。为38名儿童免费做了唇腭裂手术。为困难群众解决医疗救助和生活困难13000人次,发放救助金160万元。实施“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为11名疝气儿童做了疝气手术。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水平提高。城镇社区建设。2008年调整城区了社区居委会规模,由原来的77个居委会调整为71个社区居委会。加强了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全县已有社区服务专兼职人员256人,志愿者人数1280人。完成了第七届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07年投入100万余元对全县47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进行了维修,并购置了办公设备设施,2009年投入2904万元对38个社区居委会进行了灾后重建,巩固了社区服务中心71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23个。村民自治建设。完成了第六、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协调有关部门,对新当选的村委会主要领导在县党校进行了培训。完成了10个乡镇230个村的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完善

了45个乡镇政务公开和760个村务公开制度,统一了职责和公开内容,公开面达到100%。

(四)、优抚安置双拥创建成效显著。坚持重大节日慰问制度,全面开展双拥创建活动,2005年起,县财政每年投入经费2万元,完成了永久性双拥标志牌和具体申报业务工作,经检查验收,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县”称号。五年来向驻军和优抚对象赠送慰问金100万余元、慰问信35万多份,兑现7500余名军属优待金和立功奖励金1000万余元,完成了6800余名参战涉核摸底调查、核实、公示、上报工作。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4300余名“三属”、伤残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以及参战涉核带病回乡人员,发放抚恤补助经费5700万余元,并由信用联社直发到优抚对象手中;下拨优抚补助经费1100万元,为108户重点特困优抚对象建房7055间;为2315名重点优抚对象减免医疗费120万元。五年共接收退役士兵、转业士官742人,省市条块管理部门安置43人,动员699人自谋职业、发放安置补偿费1800万余元。认真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34名军休干部的待遇都能按规定得到很好地落实。

(五)、社会事务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团体管理。五年来新成立了80个社团、3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对72个民间组织进行了年检并监督管理,使他们依法开展活动。勘界管理工作。完成了与周边8个县(市、区)接壤的8条边界线 的联合检查和界桩的维护;整理了32卷套成果资料上报省、市勘界办及8个周边县(市、区)勘界办,2004年被评为省勘界先进集体。行政区划地名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清理了街、路、巷名称,制作更换门牌43856块、村牌265块。新命名372条街巷名称,收集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数据6000余条,为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供了准确标准地名。依法做好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五年共办理结婚登记54147对,离婚登记7242对。经过严格抽查合格率达100%。收养登记。五年共办理收养子女登记证312人。殡葬管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对殡葬法规的大力宣传,成立了殡葬管理所。每年组织乡镇62人参加执法考试,为考试合格的颁布发了执法证书,严格殡葬执法,五年共火化遗体10029具。投入240.03万元对火化间、吊唁厅、丧葬用品经营部、骨灰寄存室、火化炉、无烟拣灰炉、公墓停车场、殡葬服务部、丧家休息大厅、办公用房等进行了改造新建。每年清明节期间对重点墓区进行督促检查,推进了文明祭祀活动。2010年,根据灾后重建规划,投入1731万元对殡仪馆进行重建,目前正在建设中。救助管理。五年共接待求助人员2694人,其中未成年儿童932人,外出打工503人,痴、呆、傻、残疾、精神病人316名,老人338人,乞讨人员605人。投入近40万元改建救助管理站办公楼和求助人员专用房2540平方米,彻底改变了无救助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的问题。

(六)、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福利彩票发行量逐年上升,五年来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000万元。筹集福利基金400万元,有力的支持了残疾人事业。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省老年优待证24282个。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慰问联欢活动,组织了文娱体育等健身活动,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462.0836万元。

(七)、民政为民科学规范化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按照县委、政府要求,结合全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及时学习研究,认真安排部署,使活动得以深入开展,使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符合民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从未出现违反党的原则和财经纪律的问题和现象。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民政窗口”,方便了群众办事,树立了民政部门对外形象。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民政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准确把握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服务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城乡救助体系初

步建立,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标准偏低。三是民政办公经费不足,办公设施落后,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不适应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和克服。

2010年11月5日

第二篇:“十一五”民政工作总结

铸就新辉煌 开创新局面

——临潭县“十一五”民政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王明仁

2006年以来,临潭县的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民政工作,深入实施县委确定的“125552”发展战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十二五”开局年目标,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临潭县及该县民政局受到国家民政部和省州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008年临潭县民政局被国家民政部嘉奖“临潭县民政局在抗震救灾工作成绩突出,给予嘉奖”,民政局局长秦尚德同志也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抗震救灾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临潭县连续两年被甘南州政府评为“农牧村五保集中供养先进县”,2010年临潭县被甘南州政府评为“养老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县民政局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命名“4·25”新城冰厂湾矿山坍塌事件抢险救灾和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连年命名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党风廉政建设、统战民族宗教和禁毒等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荣获综合经济责任指标考核一、二等奖,民政局干事张东鹏被省委、省政府,甘肃省军区授予“8·8”舟曲泥石流救灾先进个人奖。

临潭概况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属高山丘陵地带,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3.2℃,降水量518毫米,无霜期65天。全县辖3镇13乡,141个行政村,44012户,总人口15万多。由于受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地震等灾害频繁,农牧民群众返贫率高,生活和住房条件十分困难。1986年被列入省扶贫困县,1993年被列为“两西”扶持县,1994年被列为国扶贫困县。

“十一五”铸就民政工作新辉煌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民政工作在减灾救灾、城乡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专项事务管理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一)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

1.救灾工作成效明显。采访中临潭县民政局局长秦尚德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临潭县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多达46起,特别是2008年“5·12”地

震灾害,临潭县涉及16个乡镇9.5万多人,群众受灾损失严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争取到灾后重建资金1.8亿元,完成了4000户民房重建和9146户民房维修;完成了投资6738万元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建设项目(临潭县应急避难场所、临潭县科普教育基地)总投资518万元。五年来,临潭县累计投入灾害救灾资金2526多万元,发放救灾面粉51000多袋、被褥9600多床、衣物51000多件、大小帐蓬1161顶,以及大量生活必须品,救助灾民30多万人次;在2006-2008年三年间投资173万元,为190户特困受灾群众重建住房570间,为130户特困群众改造危房390间;有力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未发生因灾饿死、冻死和大批人口外流乞讨现象。各类救灾款物都按程序发放,实现了安全有序运行。

2.防灾救灾工作措施得力。一是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制定了灾情信息上报责任制,规范了救灾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了救助管理体系,成立了临潭县防灾减灾委员会,不断完善了县、乡(镇)、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三是加强了救灾款物管理,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和及时核销上报制度。在“5·12” 抗震救灾期间和2006至2008年实施灾民建房期间,制定了《临潭县抗震救灾物资使用管理办法》和《临潭县灾民建房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了各类救灾款物安全运行;四是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常抓不懈,群众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不断提高。

3.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通过积极争取资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至2010年底,投资18万元的县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和投资500万元的县城避难场所已投入使用。争取到临潭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130万元,预计2011年底投入使用。

(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五年来,该县民政局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认真落实党的亲民、爱民政策,突出抓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了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全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1.城乡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政策不断落实。一是强化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素质,完善民主评议、三榜公示制度,规范城乡低保操作程序,努力打造 “诚信阳光低保”。二是逐步实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这些来,临潭县城市低保共进行了四次提标,保障人数从2006年的4835人增加到2010年的5760人,人均月补差从57元提高到145元,五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4013.56万元;农村低保从2007年实施以来,通过先后三次提标扩面,保障人数由2007年的16386人增加到2010年的42080人,年保障标准线从600元增加到850元,四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8000多万元。三是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加大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核查力度,做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保障资金有升有降。四是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操作管理,低保档案管理电脑化操作得到普及。五是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全面实施,做到了惠农资金“一折通”、“一册明”。

2.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了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一是五保供养人数和标准不断提高,至2010年底五保供养人数达到993人,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达到22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达到1800元,累计支出五保供养资金690.6万元。二是五保供养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新城中心敬老院落成,将符合供养条件的40名五保人员进行集中供养。2009年争取到临潭县社会福利院

建设资金386万元,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容纳100名左右五保人员和“三无人员”,五保供养将迈上新的台阶,推动临潭县五保供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2009至2010连续两年临潭县被州政府评为“五保供养先进县”。

3.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从2007年开展以来,有效缓解了临潭县城乡特困家庭重特大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年来,共救助城乡特困家庭病人4.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730多万元。2009年和2010年为部分低保对象和五保户代缴医疗保险和参合费83万元。2010共救助城乡特困居民162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47万元,切实解决了低收入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三)基层政权建设加强、优抚安置政策到位

五年来,临潭县进行了第六、第七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依法选出了群众信任、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年轻有为,能带领农牧民致富的村民委员会班子。形成了一个民主管理化、科学决策化、办事公开化、制度严谨化、工作规范化的基层政权建设格局,使农村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年来,全县累计接收安置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41人,安置率达到100%,自谋职业率达60%以上。积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活动,大力开展军地援建“双十工程”人力和物资的投入力度,组织了“八一”慰问、送图书、送文化等双拥共建活动。

(四)社会专项事务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1.勤奋工作,行政勘界任务的全面完成。将该县原有的19个乡镇撤并为目前的16个乡镇。对全县16个乡镇的29条220公里行政界线完成了调查、踏勘、标绘、埋设界桩、走向说明等工作,为创建和谐边界提供了保证。2.截至2010年底,全县依法登记民间组织8个,其中协会组织7个,学会组织1个。3.立足基层,老龄事业发展有序。2010该县民政局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养老服务先进单位”。4.大力实施“蓝天计划”、“明天计划”和“重生计划”。6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了救助,8名疝气儿童进行免费手术。

五年来,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福利彩票发行成绩喜人。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总额达到561.2万元,为省州筹集公益金扶持社会福利和弱势群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10年,全面完成了全县散居孤儿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建立了93名孤儿档案及信息化数据库。婚姻登记、收养登记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二五”开局成效显著

2011年是民政“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和项目建设等主要工作成效显著。

一、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推进

1.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任务于6月底圆满完成。上半年按期完成了提标任务。一是在4月份,由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会议,作安排部署具体要求工作。民政局对县乡(社区)低保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进行了业务培训,印发了《临潭县城乡低保提标实施方案》等9份相关材料,保证了该县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按提标要求,把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平均月补差达到150元。1-10月,为全县5760名城市低保对象共发放城市低保金783.84万元,肉食补贴289.59万元,生活补贴金83.87万元;把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线提高到1096元,平均补助水平月人均达到72元。前三季度,为全县42080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 2692.32万元,生活补贴金417.08万元。三是进一步健全

了档案管理制度。四是加强了动态管理力度,城乡低保对象动态人员472人,其中农村266人。2.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初见成效,低保政策进村入户,使该县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政策进一步落实,准入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对象准确率达到95%以上。3.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有力。1-10月份,为全县1054名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131.72万元。4.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有序开展。1-10月份,共发放医疗救助金408.5827万元,医疗救助869人次。为全县16个乡镇的2781人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资金60.8万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

今年1-10月,该县共遭受各类自然灾害6起,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28.07万元。面对频发的各类自然灾害,民政局在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完善了县乡(镇)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同时。共争取到救灾资金218万元,及时下拔到各乡镇,并下拨冬春救助面粉5000袋。至十月份共发生火灾12户12起,向受灾户送去慰问金1.6万元,被子35床,棉衣40套,面粉30袋,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1.边界区划地名管理进一步规范。今年4月10日,在该县召开了临潭、岷县两县边界线联合检查工作联席会议,补栽了潭岷1号、潭岷2号、潭岷3号界桩。通过宣传教育,目前没有发生边界区矛盾纠纷。在认真抓好路、街、巷等地名标准的命名和设置工作的同时,将启动《临潭县行政区划图》编绘工作。2.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共接待和劝导救助人员85人,实际救助80人,共发放救助资金6500元;经筛查、认定,共发放2010年110名孤儿救助资金47.52万元,每人每月达到360元。3.继续实施“明天计划”和“重生计划”,对符合条件的3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免费手术;对3名符合兰州市脑病康复医院专家核查条件,已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正在进行康复训练。

4、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民政局办理来信来访60件(次),其中来访55人次,来信5件,均已全部办结,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投资130万元的临潭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投资386万元的临潭县社会福利院即将投入使用,计划投资120万元的冶力关敬老院项目,已争取到省慈善总会和省民政厅资金共46万元,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

第三篇:十一五民政事业报告

阿里地区“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

发展情况的报告

阿里地区民政局(2011年8月8日)

2006年以来,我地区民政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放在首位,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认真落实“一个供养、两个低保、三个补助、五个救助”及优抚安臵、双拥创建、基层政权建设、民间组织管理、婚姻登记、行政区划、社会福利、福利彩票发行等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作职能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逐年增多,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阿里地区民政局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募捐和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认真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保障贫困弱势群体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地区自2002年全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始终把

做好低保工作作为解决贫困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通过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等措施,严把低保户进口和入口关,加大群众对低保人员的监督,通过种种有效措施,使我地区低保工作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实行月动态管理。

一是针对低保信访问题,建立信访回访,调查落实制度。对群众所反映的低保人员收入等问题,及时到基层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及时进行清除;对隐瞒收入骗取低保金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限期退回所发的低保金;对群众反映的特殊困难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地进行解决,这种做法不但使低保工作更加公正,同时提高了民政工作的诚信度和亲和力,使民政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二是严把入口出口关,严格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认真了解和掌握低保对象的经济生活动态,做到该进的进,该出的出,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对低保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加强低保工作人员业务指导、政策讲解及低保软件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四是及时按文件要求提高了低保对象的低保标准。

2006年-2010年,全地区共发放低保金**万元,2010年低,全地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户**人,比2006年增加 2

了**户**人,低保金发放增加了**万元,标准提高了**元/人/月。发放城镇居民临时生活救助金**万元。

(二)认真履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有效地组织灾民开展自救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五年中,我地区分别遭受了雪灾、大风、洪水、冰雹、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共造成畜死亡**万头(只匹),受灾人口达**人,倒塌民房**间,损坏民房**间,损坏帐篷**间。

灾情发生后,我地区广大民政干部立足本职,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深入一线核查灾情,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争取救灾资金救济灾民,帮助灾民尽快摆脱困境。5年间年自治区共下拨救灾款**万元,下拨各县救灾资金**万元。

(三)农村低保工作不断加强

我地区的农村低保工作从2005年正式开展,“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农村低保逐步开展并完善,五年期间共兑现农村低保资金**万元,其中:自治区下拨农村低保资金**万元,地区财政配套**万元,县级财政配套**万元。

为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活动,不断改善民生,把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我地区群众,共为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万元

(四)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地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全面开展,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阿里地区实际情况,我们深入农牧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制定了《阿里地区农牧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明确了救助对象,严格了审批程序。五年间,下拨各县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五)城镇医疗救助工作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建立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确定我地区的噶尔县为城镇医疗救助试点县,于2006年全面展开。五年期间共下拨各县城镇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六)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已纳入五保供养的共有**户**人,其中老年人**人,未成年19人,残疾人58人,集中供41人,分散供**人。从2010年元月起,五保标准年人均在原来**元的基础上提高**元,即**元/人/年。

(七)教育救助工作逐步展开

我们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对我区农牧区特困家庭子女和享受城镇低保居民家庭子女就学减

免学杂费及实行资助政策的通知》要求,确定救助对象,严格审核手续,五年间共发放高校特困生救助金38.8万元。

二、认真做好行政区划界线认界工作、加大界线管理力度

五年来,根据那曲地区尼玛县和我地区改则县、革吉县政府关于解决两县之间草场的范围及在边境地区违反协议修建房屋等问题的要求,区民政厅勘界办组织召开了现场协调会,通过双方协商,就该处草场纠纷达成了共识,妥善解决了矛盾。通过开展联检和调解工作,我地区普兰县与噶尔县、日土县与噶尔县、草吉县与噶尔县、革吉县与日土县,大多数基本得到解决,使双方邻近群众思想稳定,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未出现因界线问题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以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为基础,双拥工作和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有了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地区双拥工作随着双拥工作的新观念、新氛围、新机制、新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拥工作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共建活动。

(一)优抚政策落实到位。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抚恤费的提标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是优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间,自治区民政厅共下拨抚恤补助资金**万元,给各县下拨抚恤补助金**万元;下达优抚对象生活医疗补助资金**万元,下拨**万元。

(二)退役士兵安置稳妥推进。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安臵工作,五年间共安臵退役士兵(士官)**人。

(三)军休政策全面落实。扎实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足额发放退休费和调资补发等补发经费。五年间自治区民政厅共下达军队移交政府安臵离退休人员经费249.8万元,发放军休人员工资及调资补发共计**万元。

(四)努力营造“双拥”氛围。一是利用“三大节日”、“八一”建军节等节日组织慰问“三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复退军人等优抚对象**余人次,同时走访慰问驻阿部队官兵,慰问经费支出**万元。二是采取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形式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国家和部队建设,为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三是2010年积极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按照地委的部署,为实现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地区、争创1个全国双拥模范县、2个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的工作目标,双拥办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对各县、各单位以及驻地各部队所报争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修撰,形成了《阿里地区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地区

申报材料》初稿。

(五)完成了地区烈士陵园维修项目建设和申报七县烈士陵园维修项目。

1、阿里地区烈士陵园项目于2008年立项批复,从2009年开始建设,于2010年全部完工,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

2、根据自治区要求,今年我局上报了**县烈士陵园维修扩建项目,上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中:普兰县**万元,措勤县**万元,革吉县**万元,改则县**万元,札达县**万元,噶尔县**万元。

四、全面落实新婚姻法,积极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工作 自新的婚姻法颁布以来,我们把宣传新婚姻法作为婚姻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建设和谐婚姻家庭为主题,利用藏汉两种文字,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走乡串户等办法广泛、深入地宣传了新婚姻法,努力使新婚姻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加强了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五年内,共登记结婚**对,申请离婚**对,准予离婚**对,补办结婚证**对。

五、积极开展基本层政权建设工作

积极开创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情况及有关制度和规划的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在农牧区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程序到位、责任落实、民意畅通”的村级民主自治。凡涉及

到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凡是农牧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凡是农牧民经常提到的事情,全部列入了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自治区民政厅主要领导来阿里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阿里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工作已经走在全区的前列,噶尔县、措勤县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村民自治达标县。

六、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社会组织,规范社团行为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结合阿里地区实际需要,对现有的社团组织进行了《条例》宣传,使每个社会团组织了解《条例》有关政策、法规,为进一步规范社团组织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加大现有社团组织整顿和规范社团行为的基础上,对要求成立的金融协会和老龄委协会进行了调查,并在对协会章程进行详细的了解后,予以了登记,发放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对不合法的社会湍急组织进行了取缔。截止目前,我地区共有社会团体组织10个。

七、区划地名工作逐步健全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了对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从科学性、稳定性、长期性等方面我地区乡镇进行了论证,最广泛地征求了广大群众和基层政府的意见,形成了《阿里地区区划调整规划初步意见》。主要工作为:一是2006年我地区根据全区民政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由行署主管民政副专员担任组长,由民政、宣传、公安、城建、财政、发改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阿里地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加强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领导,确保了组织、机构、责任的到位;二是组织召开了多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了地名管理工作统一归属民政部门管理,理顺了地名管理工作体制;三是在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地名管理实施方案,对狮泉河30条街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对沿街各单位、住户、居民进行统计造册,并按照民政部街道地名标志设臵的要求对所有街道、门牌、路牌进行了统一编号;四是对编号进行实地逐一核实。全面完成了狮泉河主要街道、门牌、路牌调查、登记造册工作。共需设臵**块路牌、**处街牌、**块门牌,已和国家认定企业签定合同制作,所需经费地区财政已全部落实。今年将全部完成安装工作。

八、全面开展老龄工作

五年来,根据自治区老龄办关于尽快在阿里建立健全老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老龄工作的要求,我地区成立了阿里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及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长处,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社会事务的热情,为构建“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贡献余热,使他们感到了“老有所为”,提高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一是向全地区的寿星老人发放健康补贴**万元。二是利用三

大节日及重阳节慰问老年人,五年间共慰问老年人**人次,支出慰问金**万元。

九、民政福利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一)农村敬老院项目。五年间共批准建设农村敬老院项目8个,到位资金**万元,建设资金**万元。

(二)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项目。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社会福利院项目**个,建成并投入使用**个,**个待建,国家投资**万元,各县配套**万元(噶尔、日土两县正在协调中);批准建设地区儿童福利院项目,国家投资**万元,待建。

(三)村办经济实体项目。为支持和鼓励乡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经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群众收入,五年间,自治区批准村办经济实体项目**个,总投资**万元。

(四)易灾乡村救灾库房建设项目。2009年自治区落实了**个易灾乡村救灾库房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由于我地区建筑成本高,项目资金不够,为解决项目资金紧缺的问题,我局经请示地委、行署,地委行署统一从援藏资金中配套部分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计划于2011年实施。

(五)老年活动中心项目。五年间自治区立项批复普兰县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工作

我地区于2007年10月开始销售福利彩票,四年来,彩票销售额逐年增加,彩票销售额共计**万元,其中2007年**万元;2008年**万元;2009年**万元;2010年**万元。

十一、强化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五年来,针对我地区民政系统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等实际情况,为全面推进我地区民政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民政部门狠抓了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民政队伍的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民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三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克服了工作中的“四难”问题,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推动了全地区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地区的民政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政机构设施不合理、编制少、工作量大,特别是各县和乡;

2、民政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缓慢,与建立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出台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3、各乡镇敬老院、易灾库房建设规模小,投资少;

4、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援藏经费的60%要用于农牧区建设,目前援藏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农

田水利等农口建设,而对民政口子投入很少;

5、各县委、政府对老龄工作普遍不是特别重视,到目前为止,各县未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及下设老龄办和老年人协会;

6、城乡低保指标少、低保标准低。随着扩大低保范围及城乡人口的增加,应保尽保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我地区年人均收入1450元以下农村应保未保人数达到**人,其中A类**人,B类**人,C类**人,年人均收入**元以下未保人数达**户**人;

7、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临时救助力度不够。低保人群和低保边缘或低保边缘外的部分困难群众,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等,其基本生活就难以维持,对临时性救助依赖大、而目前临时救助一次性救助的金额也只有几百元,至多上千元,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由于临时救助资金全部由地、县财政承担,资金有限而不能全部纳入临时救助对象;

8、由于阿里路途遥远,农牧民群众居住特别分散、交通不便,农牧民看病到外地的交通费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导致不能及时到上级医院看病治疗;

9、按照国家政策应届大学生(凭四证一书)可享受大学教育救助,但阿里路途遥远、群众居住特别分散,初中以上被国家国民教育正式录取的贫困家庭应届学生,经各种救

助措施帮扶后,仍然无力支付交通费用、生活费用。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局进行了多次调研,总结出如下建议:

1、建议加大城乡临时救助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也相应承担资金比例,并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城乡救助对象根据实际困难一次给予1000-2000元救助,年最高不得超过4000元;

2、建议加大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救助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救助工作任务繁重和人手不够,严重制约了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造成了许多环节无人管、无人抓、抓不到位。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救助(民政)的机构建设。要根据当前工作任务,合理分配人员,增加编制,使基层有充足的工作人员承担各项救助工作,在村(居)委会设立民政救助工作人员(专职)加强业务培训,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确保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3、建议生活特别困难的“五保户”、“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二级以上残疾人(凭证)从城乡医疗救助地、县配套资金中解决部分交通费用,其标准按公交车收费标准,分别为:从村-乡、乡-县、县-地区按公交车标准报销50%,从地区-拉萨按公交车标准报销60%,从地区-成都按公交车标准报销70%。

第四篇:残联“十一五”完成情况总结

淮阴区残联“十一五”和2010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工作完成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业务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执行《淮阴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淮政发[2007]53号),履行职能,团结拼搏,全面实现了“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创建了国家和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和省级“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两个示范项目。

(一)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重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把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纳入“爱心淮阴”建设重要内容共同实施,2007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民生帮扶“九大工程”,2008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 “十大工程”,2009、2010年将助残重点工作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20个项目之一。《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实施后,区政府专门召开常务工作会议,研究、落实残疾人就业工作,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保障法》被纳入 “五五”普法规划,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和视察,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运 作;各乡镇把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常抓不懈,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残疾人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活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区符合低保条件的3655名残疾人被优先纳入“低保”,达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农村由2005年的60元/人月提高到2010的160元/人月、城镇由2005年的180元/人月提高到2010年的300元/人月。有510名“三无”残疾人被纳入“五保”供养。根据省、市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文件要求,2009年全区建立了重残生活救助制度,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有156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并且低保标准比健全人提高15%;将4136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纳入生活救助,按照低保标准按月发放生活救助金。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和“安居工程”,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住房保障。在实施“安居工程”中,把农村残疾人户“草危房”改造列入重中之重,到2007年,共为农村残困户建房1506户3313间,占全区贫困户草改瓦的32%,残疾人户“草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城镇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及时发放租金补贴,对购买经济适用房残疾人户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

医疗保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城镇残疾人医保参保率达到97%,医疗保险报销的最高限额已达12万元,同时降低城镇低保对象的缴费标准;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和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对低保家庭残疾人就医实行“四免四优惠”医疗服务。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全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2010年1月1日起为全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按月发放护理补贴,农村每人每月50元、城镇每人每月100元,由区残联会同银行部门按季度打卡发放。

老有所养。2010年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

(三)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保障残疾人享有岗位技能培训的权利。在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坚持“政府主导、区残联领办、乡镇残联联办、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方针,采取“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的培训原则,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将残疾人技能培训纳入区委、区政府改善民生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动员各乡镇、区直各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其次,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力转移之中,给予培训费用减免;教育部门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技能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培训;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积极参与残疾人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创新残疾人技能培训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和政府其他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共培训残疾人720人。

再次,由区残联根据残疾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农村的特点,针对不同地缘、资源情况,在农村乡镇每年举办残疾人种、养、加业“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在城郊乡镇利用地少人多,靠近市区,服务性就业岗位充足的便利条件,举办残疾人修自行车、修鞋补鞋、理发、豆制品加工经营等职业技能培训。共举办21期,培训学员477名。

第四,区残联单独设班培训。区残联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租用区特教学校教学场地800㎡,建立“淮阴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添臵电动缝纫机40台、盲人保健按摩床12套、电脑30台,购臵70张床铺和被褥,以及 炊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举办残疾人“服装缝纫裁剪”、“盲人保健按摩”和电脑知识培训班,一次可接收70名残疾人学员培训和生活。培训班每年举办三期,每期培训三个月以上,每期培训学员50名左右。学员培训期间包吃包住,费用全免。“十一五”以来,区残联自主办班培训学员228名,学员的就业率达百分之一百。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十一五”期间共技能培训残疾人1425名,完成目标142.5%。

保障残疾人享有充分就业权利。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精神,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是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依法调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年检、监督各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财政部门将全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统一代征。通过贯彻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全区累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15名。

二是积极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根据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政部门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税务、劳动、工会、残联组织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在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区已兴办福利企业7家,累计集 中安臵残疾人就业322人。

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把残疾人个体创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凡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为实现再就业目标购买的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区残联将本区内有求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入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出专款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劳动保障部门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全社会就业工作安排,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工商部门对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城管部门在场地、摊点、摊位安排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残疾人个体从事劳务、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商业经营,营业额小于1万元的,给予减免税照顾。农村信贷部门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十一五”期间,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107人。

四是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各乡镇、各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积极帮助残疾人劳务输出。区残联通过定向培训、职业介绍、“南北挂钩”、邀请外地企业来淮招工、参加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残疾人劳务输出达430人。

“十一五”以来,通过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实现劳动就业,累计帮助残疾人就业1074人,完成目标107.4%。

保障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权利。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助残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以及乡镇考核目标,通过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残困户实实在在的帮助,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区残联在吴城镇头庄村、韩桥乡湖滨村、吴集镇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三个“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扶持残疾人户进基地100户以上。“十一五”期间共帮扶1057名残疾人脱贫,完成目标105.7%。

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围绕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和特殊教育等业务范畴;将残疾人康复经费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3元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部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区政府成立了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小组和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了组织推动和技术保障平台;全区21个乡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5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选聘了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员,完善了乡镇、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累计投入26万元为社区购臵康复器材,投入10.5万元配臵轮椅、座便椅、拐杖等康复器械供社区残疾人使用,投入5.8万余元为区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购臵货源,以方便广大残疾人用品用具的 选购,全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社会化服务体系。区残联积极实施“康复工程”,确立区阳光医院为残疾人“复明工程”定点扶贫医院,市三院为“精神病免费给药”定点扶贫医院,确立“市博爱康复中心”为我区聋儿定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市妇幼保健院为肢残、智残儿童定点康复训练医院。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十一五”期间已累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96例,其中免费复明手术1149例,发放盲杖30根,为87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为听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听器102只,帮助57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60例,区政府《关于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经费救助的通知》(淮政发[2009]18号)文件出台后,救助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12例;为下肢重度残疾人配套捐赠轮椅880辆,安装普及型大、小腿假肢68条,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321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365人,麻风病畸残矫治手术3例,向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890余件。

通过建立社会化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和区残联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全区已有24000余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十一五”残疾人康复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区累计救助贫困儿童少年入学190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助学贷款和 给予2000—3000元生活费用资助,累计资助大、中专学生25名,资助资金5.5万元。

(四)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区残联在完善 “劳动就业服务所”、“康复服务指导站”、“用品用具供应站”等“四位一体”工作机构基础上,2009年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招聘1名法律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2009年投资265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在筹备,2011年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6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投入5万元更新了区残联电脑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区残联独立门户网站和残疾人数据库;2008年安排10万元为乡镇残联添臵了电脑、打印机和互联网接入设备。在创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中累计投入105万元用于创建经费,投入60万元用于创建省级“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各乡镇均配备了残联理事长,2010年3月在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并持证上岗,每人每月发给600元生活补贴。各村(居)委会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区已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完备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十一五”以来,通过康复医疗和实施重点康复项目,提高了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了自食其力的本领,有6400余名残疾人改善功能,融入社会。通过残疾人的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25名残疾学生 走进大中专校门。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增加了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孙以明、汤如虎、张守春、徐海燕等11名盲人通过保健按摩培训,有2人在家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所”、有9人外出打工;刘中华、陈生林、林兆生、张明莆等一批残疾人通过帮扶,已成为当地致富能人。通过不断开展宣传文体活动,选送2名残疾人在省歌咏比赛上获奖,有8名残疾人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有1名残疾人亲友当选中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省残联专门协会副主席,有3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我区赵集镇残疾人运动员陈业刚,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夺得反曲弓站姿射箭个人铜牌、团体银牌,为祖国、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通过改善民生,扶残解困,保障残疾人生活,残疾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残健共融,共同建设小康社会。通过 “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激发残疾人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主要工作体会:

经过五年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政府是主导。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地残疾人事业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强化政府行 为,督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几年来,我们每开展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从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批转实施,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改善民生“助残工程”的实施, 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无不体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关残疾人重要活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能亲自参加;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视察;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残疾人工作研究,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部门协作是关键。残疾人遍布各个地方,残疾人事业渗透各个领域,是涉及各个部门的综合性事业,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能够全面涵盖的,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相关业务工作之中,制定计划,同步实施。实践证明,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参与是合力。我区残疾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5.63%,有残疾人的家庭占社会家庭的五分之一,残疾人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所有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工作都会与残疾人发生联系,因此,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 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残联需务实。残疾人联合会在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中是主角。几年来,区残联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精神,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正是有了这些务实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和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还需要配齐配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残疾人的特殊要求难以满足,一部分残疾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我区残疾人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工作难度大;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仍很艰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也需要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二、2010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精心指导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市委1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目 标,以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为抓手,达到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全面贯彻重残人员生活救助政策。根据市民政、财政、卫生、残联《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的通知》精神,2009年7月1日建立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今年初将不符合低保条件而纳入低保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目前,全区重残人员纳入低保的有1560人、纳入生活救助的有4136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

2、认真落实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区残联于3 月份在全区进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普查登记,共查出符合发放条件的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885名,省补资金91.87万元已经到位,残疾人护理补贴已由银行部门打卡发放,完成了目标。

3、确实抓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政策。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完成了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任务。

4、努力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通过协调,目前全 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构筑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突出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是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要求,区残联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9月2日,区政府专题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将残疾人托养中心纳入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整体考虑,在王营镇老年公寓南侧规划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占地面积7亩,规划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已通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办理了规划许可证,土地证正在审批,建设图纸已提交设计,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

二是突出残疾人康复服务。第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首批开展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项目,完成了目标任务。第二,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目前153名残疾儿童全部在机构接受免费康复训练治疗,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第三,大力推进“三助一给”康复项目,救助贫困家庭聋儿20名进行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助残日”期间为50名听力障碍老年人捐赠助听器,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彩电50台,为贫困下肢重度残疾人捐赠轮椅车250辆。在成功创建省级“无白内障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活动,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150例。根据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药品救助实施办法》,自2007年7月份开始对我区31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连续免费给药三年,经费由区财政负担,截至今年已成功运作3年,“三助一给”康复项目全部超额完成任务。三是突出残疾人就业解困服务。通过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已累计培训残疾人2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5%。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招聘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和组织残疾人外出务工等途径,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22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通过开展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和创建区残联残疾人扶贫基地活动,全区已累计帮扶残疾人脱贫16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三)加强残联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3月份进行了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已持证上岗。二是加快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乡镇残联全部配臵了电脑和互联网设备,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三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换发工作,严格评定标准,规范发证程序,完成了二代证换发任务。四是继续加大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力度,目前,全区已采集基础信息52000人,残疾人入库人数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五是抓好残疾人维权工作,区残联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残疾人集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六是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地税代征保障金170万元。

三、“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构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体制,进一步缩小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必须树立“总结、提升、创新”的理念,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法,实现残疾人事业五个转变: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从一般性向长效性,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康复

1、力争用五年时间到2015年末,完成全区5.2万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并制订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录入信息化服务平台。2、21个乡镇和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选拔培养具有初、中级技术职称的康复工作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2人。村(社区)康复站设臵达标8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建档率达到8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 %。围绕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认真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项目。21个乡镇和开发区全面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评审工作。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社区康复训练率 达到30%、家庭康复训练率达到40%,机构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对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100%。开展成人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工作。

4、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在主城区建立1所“阳光家园-康复工场”,全区范围培育打造康复示范村(社区)30个。

5、充分发挥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大三级预防干预宣传力度,完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脑瘫儿童和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小率达到70%以上,每年定期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培训。

6、配合卫生、民政、医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7、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成果,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达到手术复明,超额完成市残联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及家长培训任务,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8、开展省级“精神病防治无障碍区”创建活动,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全区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

﹙二﹚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符合普教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2、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000人次。特殊教育的学前教育、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

3、积极开展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保证残疾学生不因贫因残辍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4、在普通中、小学校推行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把淮阴区特教学校办成一所集聋教、盲教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教中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特殊教育机构。

﹙三﹚培训与就业

1、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本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比较充分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使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

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依法征收、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的范围。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能力评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4、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财政、残联等部门要认真组织 实施对吸纳贫困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残疾大中专学生见习给予生活补贴,对灵活就业的残疾人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对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介机构介绍残疾人就业给予职介补贴,对贫困残疾人个体从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残疾人予以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优先租赁场所等形式安臵残疾人社区就业。

5、民政、国税、地税部门要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列入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计算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加强对福利企业的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开办福利性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6、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10家。工商、公安、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场所。做好医疗按摩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工作。

﹙四﹚扶贫救助

1、完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民政部门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适当提高特困残疾人“低保”和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孤残、老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三无”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财政部门要适当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标准。

2、扶持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对贫困残疾大中专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专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3、残疾人全部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

4、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要给予一定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5、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展贫困残疾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扶贫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用技术培训、扶贫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残疾人,并认真落实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残困户脱贫1000户。

﹙五﹚托养

1、建立以集中托养机构为示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发挥各级公共资源,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托养需求。引导社会资源开展托养机构建设和托养服务。

3、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1年要建成并投入使用,指导和管理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乡镇残疾人托养管理﹑指导和示范机构10个。

﹙六﹚维权

1、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教育。

2、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

3、加大对全区残疾人优待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及检查力度,做到检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4、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协调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维护 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七)文化体育

1、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进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培育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

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多层次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开展特殊文化活动。

4、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5、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康复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综合服务需要。

﹙九﹚无障碍设施

1、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家庭生活无障碍建设。

2、加强无障碍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新建或改建社区住宅、公共设施时,主管部门、业主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要提高无障碍意识,认真听取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机构的意见。

3、有关部门要依据法规、规定,对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已损坏无障碍设施及时修复,确保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十)组织建设

1、建立和完善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服务型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

2、加强对残疾人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残疾人人才数据库,选拔更多的优秀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

3、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情况和基础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4、依托区政务外网,完善区残联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构建与上级残联和区政府各部门横向信息交换平台和覆盖全区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四、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局之年,我们区残联将紧紧围绕上级残联目标和区委、区政府“爱心淮阴”、小康淮阴的总体要求,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打基础、开好局。

一、制订《淮阴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 根据中、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适应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二五”纲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加大投入,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四是要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五是要把眼前和长远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预期目标上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转变,二、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三、从一般性向长效性转变,四、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转变,五、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二、康复工作

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者队伍,开展全区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录入残疾人信息库服务平台,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个性化”服务打基础。

2、投入10万元,新建3个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培训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总体达到5个,“十二五”末乡镇全部建成。村(社区)设臵康复站达2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

3、继续实施“三助一给”项目,免费安装助听器20只、聋儿语训30名,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00例,为下肢重残捐赠轮椅车200辆,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00名。

4、继续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残疾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定期培训四期。

5、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康复项目由 1个增加到3个以上。

6、努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三、培训就业工作

全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4期,培训残疾人100人以上;开展农村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6期以上,培训残疾人200人以上;区残联单独举办残疾人“电动服装缝纫”、盲人保健按摩、电脑知识等培训班3期,培训残疾人150人左右。通过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200人以上,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3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争达200万元。

四、扶贫救助

1、利用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救助残疾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救助10名以上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困难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学以上教育。

2、动员和组织全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160户以上残困户脱贫。

3、协调民政部门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时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

五、托养工作

1、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0年12月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7月投入使用,设立托养床位100张以上,托养残疾人100人以上。

2、乡镇建立托养机构5个以上,开展日间照料或全托服务。

六、宣传文体工作

1、召开淮阴区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

2、举办一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选拔一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3、利用“爱耳日”、“爱眼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

第五篇: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完 成 情 况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年,也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科学、理智、现实地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在规划实施的旅程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现将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智并重、科研兴校、教学相长、双向成才,”的治校方略。以发展求生存,以质量求规模、以特色塑形。

二、有序达到各项目标的拓展、完成1、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十一五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分批次逐步推进和方式,达到了在职老师的全员角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由新课程标准武装起来的教育教学队伍已经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初步具备了创新力、战斗力和研究力;在工作中出新,在工作中积累,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县级优秀课5节;市级优秀课12节;省级优秀课3节;国家级优秀课1节。完成教育局安排的城乡互动任务4次,累计送教 28节课,既锻炼了自己又发挥了辐射作用。全校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获奖论文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省级1篇、国家级2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

意识,进一步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星级达标课方案”,将小学阶段9个学科均分成了低、中、高三个达标段,教师每学期至少申报一个学科,达标后可变化年段,变化学科,迄今为止,已经开展到第十届。目前,有一名教师已经获得了“七星”,有1人获得“五星”,5人获得“四星”,8人获得“三星”,获得“二星”,2人获得“一星”。这一教学竞赛活动有效地、长久地激励教师教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实施。目前全体老师已经有效地融入新课改,正逐着课改的浪潮前行。

2、坚持德育为首,创设和谐的充人氛围

强有力地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实施意见》八荣八耻内容的落实,以及有序的推进《弟子规》的消化,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

(1)建立师德高尚的队伍:教师敬业爱生,无体罚侮辱学生现象,以奉献为荣;无一例收费补课,私订教材用书,搭车收费现象;精心研究教材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2)全面落实“八荣八耻”:将八荣八耻细化,具体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周一个小方面(如“以自觉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在逐条的落实中,有效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3)促进践行《弟子规》:2009年作为落实《弟子规》的重点年,每周落实《弟子规》的24个字,要求做到先理解、再背诵,最后落实到行动上。逐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德育的首要地位,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有教育意义的氛围中成长,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现代化

立足学校的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十一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信息化,多无化的现代化素质教育平台。

(1)购置办公设备 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共计投入7万多元改善办公条件。学校统一安装了宽带,与互联网对接,新增7台办公电脑,目前实现7个办公室联网办公,不仅能

随时自如地享用网络资源,还能做到共享校内资源。购买了彩色喷墨打印机一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一台、摄像机一台,作为教师教学和办公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和办公效率。

(2)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

成立了两个组织机构:一个是对天网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下载、整理、存档);一个是对天网资源的使用机构(一批实验教师队伍采录有效的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中。

(3)购置了十一台电视机和DVD机,同时购买了两台刻录机,这样有效的解决了播放使用难的问题,现在老师们除了在校可以用办公电脑制作课件以外,在部分老师的家里也有了电脑,很多老师在家制作第二天到校使用,这样有光盘播放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仅此一项投入近3万元。

(4)新增多媒体教室和相关设施

2009年花3.4万元新上多媒体教室一个,含实物投影仪、大屏幕、音响和电脑等设备,另投资14000余元新添数码摄像机一部,数码相机一个,便于学校积累素材和广大教师辅助教学使用。教师用演示试验用具,教学挂图等均按需要进行购置。

(5)坚持投入加强校园艺术化建设

在北票市政府和教育局的要求和指导下,我校每年坚持投入一定资金,搞好校园的艺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10万多元,相继进行了校园树木、花灌木的栽植,校园围墙的美化,体育器材的维护,教学楼走廊文化建设,班级环境建设等。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基本满足了学校管理的教学发展的需要,为师生发展提供平台。

4、立足校本,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团队。通过政治学习引领,制度制约,先进辐射,工作中表现见证等方式,常规工作和各项活动中逐步呈现一支自律、敬业、善钻、创新的教师队伍,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供了保障。

(2)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体。开展新课改之后,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们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确定每个人的研究课题,学校统一归纳为:如何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研究。教师的业务学习、校本培训、集体备课、组际教研、反思交流等途径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全体教师均可以踏实地站在名师的发展起点上。

(2)在星级达标课中促进教师提高

从2006年开始,已经进行了十届校级星级达标课活动能够,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这一教学竞赛活动有效地、长久地激励教师教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5、科研先导,建设特色学校

(1)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以科研促进发展,靠科研上层次。及时抓信国家级课题“学生阅读积累与运用”实施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导航作用,促进书香校园特色的形成。2009年出色的完成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生段篇章与运用”的研究工作,并接受了中央教充科学研究所的评估验收,我校作为唯一的一个基层校有幸做表全朝阳市 的所有实验单位为大会做了实验经验汇报,同时,做了大会的唯一一节汇报课,受到了中央教科所和各级考研领导的一致好评。

(2)扎实学生的阅读积累

通过课上导读、同伴互读、亲子共读等读书方式,借助上级指导,教师日益高涨的读书热情,学生家长的有效配合,社会的监督和地空导弹,各项活动中的积极促进,学生的积累量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实验二年的时间,学生积累量已经近500篇,为阅读、写作、串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打造书香校园

在学校环境创设上注重读书氛围的蓝宫调,各楼层走廊各班展板均出示带有本班读书思想的格言,班级内都设有图书角,有图书专管员,园地设有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平台,学校为了便于学生的随机阅读,学

校又开设了“快乐书吧”填补了学生无证阅读的空白。无论是环境建设还是文化气息上都形成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初步打造书香校园。

6、强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化,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中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断的强化教育教学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认真执行“三级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通过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备课管理:注重实效,有效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采取了格式备课,注重教学过程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突出教师自身的优势,应有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教科书内容的调整,要以坚持新课标为前提,不得随意提高事项降低教学要求。

上课管理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有利于形成探索,实践与对话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要加强现货教育技术的应用。倡导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作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引导学生完成 探究性、实践性与操作性的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作业,注重多样化,富于初次的作业检查批改方式,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学情管理:注重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利用节假日和其它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修改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修改教学诊断标准,以正确的导向,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7、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促进健康个性化学生成长。

强化学校体卫艺工作,坚持专人负责,学年有计划,学期有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个性特长突出,通过课堂教学,通过专

业培训,通过活动展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

为了传承中华民间剪纸艺术,培养学生的动手、审美、综合素质。学校自08年春特聘教师开设了剪纸课,2010年3月我校与北票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合作,建立北票市民间艺术剪纸基地。目前,4—6年级学生人人都会剪纸,并具有了相当的水平。学校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简单装裱,用于美化走廊环境、增强艺术氛围。通过举行红歌会、绘画作品展、校园小歌手评选、参加上级文艺汇演和艺术节等活动,发现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关注师生的身体健康。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体检,及时进行体检情况的统计和汇总。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搞好教师和学生的疾病防控工作,特别是甲型流感的防控取得了实效。学生的常见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师生的身体健康,为学校的其它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积极开展和推进“阳光体育工程”。我校坚持举办学生队列会操比赛、趣味运动会、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和冬季长跑等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历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中,看到学生的身体状况呈现良好的进步势头。

到现在为止,我校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指定的各项目标,部分内容实现了一定的突破。相信在北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北票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我校一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第七小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载民政十一五完成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政十一五完成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五篇范文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规划的完整答卷将呈交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4项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

    民政汇报材料

    民政汇报材料一年来,我街道办事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为民解困”为要事,以“......

    民政汇报材料

    民政汇报材料一年来,我街道办事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为民解困”为要事,以“......

    2010年度民政汇报

    大阳乡2011年度民政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民政部门的具体业务指导下,全乡民政工作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心全......

    民政汇报材料

    民政汇报材料 民政汇报材料 民政汇报材料 一年来,我街道办事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街道民政汇报材料

    *街道民政汇报材料 “>*街道民政汇报材料2007-02-02 23:04:20民政汇报材料 一年来,我街道办事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

    2014民政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汇报

    2014年度宁县民政工作重点项目 建设情况汇报 (宁县民政局) 今年来,我县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以关心城乡老年人生活为目的,以满足老年群......

    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回眸★

    民生答卷惠民暖心 民政给力创新发展 ——十堰市“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