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文章标题: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坚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民政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制定××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区民政事业“十五”规划》,基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所设定的目标任务,全区民政事业保持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全面发展
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十五”期末,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210元/人月、1300—1500元/人年,分别有低保对象1785名和1127名。“十五”期间,全区发放低保资金532万元。
社会救助工作进展顺利。组织机关部门帮扶城区贫困居民1384户,投入资金120万元。扶持农村贫困户560户,脱贫率达65%以上。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救助重病患者85人28.63万元。出资144.6万元帮助202户灾民建房438间,发放救灾救济款约600万元。
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有力。筹集五保供养经费30万元,保障了全区195名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五保入院率达68%。建成全国模范敬老院1所,省级文明敬老院3所,市级文明敬老院1所。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加大福利事业社会化力度,京泰路街道吸引民资1500万元,兴建“夕阳红”敬老院。“十五”期间,兴办集体及民办老年公寓2家,拥有床位102张,收养老人100名。
2、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强势推进
两委会建设不断加强。依法实施了对村(居)委会换届选举。2004年,率先在原东郊乡斜桥村实施直选试点,一次选举成功,得到省民政厅的表彰。
进一步巩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创建成果。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对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程序和资料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明确,顺利通过了省民政厅复查验收。
社区建设稳步发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名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优化了居干的知识、年龄结构;采取市区机关部门与社区挂钩结对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问题,55个社区分别达到150—220平方米的标准。建成了××区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狠抓星级创建,提升了社区服务品位。
3、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在高起点运行
双拥创建成效显著。军民共建有声有色,科技拥军富有成效。2003年12月,泰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完善了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提高41%;全区共优待各类优抚对象2450人次527万元。帮助12名重点优抚对象修建房屋23间,其住房困难得到彻底解决。
“一助一”扶优活动深入推进。结对帮扶优抚对象179人。投入帮助发展生产资金45.3万元,组织帮扶劳力700人次,助耕助种2000亩,安排优抚对象子女就业12人,资助优抚对象子女入学31人次,85%的优抚对象摆脱了贫困。
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十五”期间,全区各医疗单位接待重点优抚对象就诊3000多人次,减免费用95万元;为重点优抚对象报销门诊医疗费15万元;通过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和合作医疗等形式,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决医疗费69.5万元。
安置改革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共接收城乡退役士兵895人,其中农村退役士兵132人,城镇退役士兵717人,转业士官46人。大力推行安置改革,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75%,安置率达100%。
4、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不断加强
勘界工作如期完成。提前完成了海姜线、海高线和扬泰线行政区域界线勘定、界桩的埋设任务和勘界纪实的编写工作,被省厅命名为国道设标先进单位。
行政区划更加合理。2001年,实施行政村合并工作,将128个行政村合并为53个。调整街道布局,将9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6个。居委会由105个合并为60个。
民间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开展民间组织清理整顿工作,共整顿社团14个,注销社团10个,新建社团12个,现有社团64个。在87家民办非企业中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全面提升了单位形象。
殡葬管理成效显著。清理土散坟1415座,土地庙96座。对丧葬用品经营市场和个体运尸车辆进行了清理和规范,火化率保持在100%,巩固了“省无坟区”的成果。
婚姻登记依法进行。办理结婚登记13910对,协议离婚登记1497对,登记合格率达100%。
5、民政经济稳中求进
新办福利企业2家,办
理福利企业登记、变更12家,取消福利企业资格10家,2005年,全区福利企业总量为35家。“十五”期间,全区福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完成利税1.08亿元,安置残疾人818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全区民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民政经费供与需的矛盾比较突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上和质
量上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群众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民政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全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信息联网,低保和婚姻登记微机化管理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部分福利企业需要扶持发展,残疾人保护政策落实需要进一步明确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民为本,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为民解困”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平安××”、构建“和谐××”为目标,关爱民生,维护民主,保障民权,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规范的社会管理,在高起点上开展各项民政工作,努力开创××区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对象的保障率、保障资金的到位率、保障金的兑付率达到100%。
2、全区年扶持农村贫困户120户,脱贫率达65%以上,救助率达100;年帮扶城区困难户300户。
3、建立区慈善会,募集慈善创始基金300万元。
4、养老机构数量增长20%,床位数增长2O%,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以上。
5、到2010年,每个乡镇(涉农街道)都建立以敬老院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中心。
6、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力度,确保安置率达100%,自谋职业率达95%以上。
7、积极创建全国和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所有街道创建成省级社区示范街道,5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创建为省级示范社区。
8、到2O10年,全区100%的乡镇建成省级村民自治模范乡镇,100%的村建成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
9、大力发展民政经济,福利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率、医疗保险率达100%。
第三章 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第一节 主要任务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系。落实区、镇(街道)二级财政“1704”科目,救灾预备金应有相应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救灾预备金每年达100万元。建立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加强查灾、报灾、救灾的常规设施建设,形成救灾快速反应系统,提高救灾实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财政统支、部门协作”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保证低收入居民和困难户生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实现“低保”工作计算机网络管理一体化,建立覆盖全区的信息管理网络。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日常生活、重病医疗、突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十一五”期间,完善城区居民重病救助工作,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面。建立××区慈善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扩大慈善基金规模和使用效率,为更多的困难群体服务。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供养五保老人、“三无”对象、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主要对象,以城乡福利院和敬老院为主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抓好泰州社会福利院新院的选址、规划和兴建工作。力争到2010年,社会福利院达到省二级标准。
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供养标准达到乡镇上年人均收入的75%以上,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0%。做好散居五保户供养服务工作,包护率达100,有条件的敬老院向社会开放,逐步寄养社会老人。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工作新机制。“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市区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社区建设以市、区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新体制。紧紧围绕《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的标准,加大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基础实施建设,确保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达到规定标准。推进“星级社区”创建,所有社区达到三星级标准,建成四星级社区12个。力争2007年创建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功能,加快服务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有一所老年康复中心医院或一所老年特护医院。
6、继续服务于军队和国防建设,建立以创建双拥模范城为载体、以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新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和双拥模范乡镇(街道)、单位活动。协助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进程,引导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拥军优属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继续深入开展“一助一”扶优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和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继续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完善“五位一体”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优抚对象优待金列入财政公共支出,实行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立功荣誉金、护理费“五金合一”,由银行代发。
继续加大安置改革力度,巩固改革成果,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积极引导和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各项优惠政策,切实维护退役士兵基本权益。加大军地两用人才和优秀士兵培养、使用力度。
7、依法加强村委会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在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区的基础上,力争创建成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区。
8、依法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以行业协会为主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重点培育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的行业中介组织、社会公益和服务性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行业协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整合现行行业协会,优先发展优势行业、新兴产业和WTO密切相关领域行业协会。根据××区资源特色和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情况,集中精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效益好、对经济有影响的农村经济协会。制定鼓励民间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民间组织年检标准和年检的新路子,建立民间组织管理信息化系统。
9、依法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抓好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和收养管理工作。一是深化殡葬改革。殡葬火化率保持100。进一步做好骨灰处理方式多样化、规范化工作,做好经营性公墓和安息堂的整顿和建设工作。二是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登记合格率达100%。加速婚姻登记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婚姻资料的微机化管理。三是加大《收养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规范收养登记行为,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实现收养登记要件、材料出证、信息资料收集储存微机化管理。
10、大力发展民政经济,为民政事业发展广辟财源。“十一五”期间,全区福利企业新增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00人左右。福利生产稳中有进,产品销售累计额超过2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75亿元。
第二节 主要措施
1、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改革的观念、统筹的观念、经营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统一广大民政干部的思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造强势民政,保障广大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提高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全区民政系统机构、组织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战斗集体。有计划组织民政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和加强民政干部队伍。
2、加强民政事业理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民政工作职能和地位作用显现,为民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重视调查研究,加强理性思考,及时运用取得的理论成果指导各项工作,不断改进民政工作。加大民政工作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民政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和涌现出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扩大民政工作的社会影响,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民政、支持民政,形成民政工作社会化的崭新局面。
3、加大民政事业投入力度。根据救灾救济、社会救助、优抚安置、五保供养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经费保障。一是向上争取一点。采取多汇报、多协调的方法,争取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财政投入一点。积极寻求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加强市、区两级财政对主城区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民政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三是社会捐助一点。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倡导社会互助,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福利事业,吸引外资兴办福利事业。四是单位自筹一点。引导社会福利单位积极发展三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运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提高民政事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内部监督审计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考评奖惩制度。大力推进民政科技进步,加强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大幅度增加技术投入,与民政各项事业发展同步,逐步形成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化、办公自动化。
“十一”期间,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举措,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进行新的理论提升,进行新的制度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把民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促进××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第二篇: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讨论稿)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加快发展我区民政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恪守“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与创新,依法实施相关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民政事业快速发展。
(一)城乡低保制度管理规范
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制定和实施《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十五”期间,共下拨救灾专项资金249.5万元,粮食35.96万斤,食油4212.5升,棉被2400套,帮助灾民修缮住房242间,保证历年受到台风、干旱等灾害的困难群众渡过生活难关,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灾害期我区社会、政治稳定。
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和应保尽保。“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11.89万元,纳入低保人数由“十五”期初的414户1059人增加到期末的1103户3029人,城乡低保标准从“九五”末的185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全社会困难救助逐步展开。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发放医疗救助金28.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2名。建立街道“爱心慈善超市”6个,社区困难居民援助站63个,募集(含物资折款)135.87万元,发放援助物资折款100多万元,资助4810户。组建区慈善会,接受社会捐赠2220万元,设立慈善门诊7个,累计发放各项救助资金68.08万元,资助299名贫困学生就学,帮助72户贫困家庭维修住房,解决83户病灾户临时困难。
(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全区拥有老年福利养老院1个,床位数180张,“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完善福利院老人生活、娱乐场所的建设和改造。面向老年群体的“星光计划”取得显著成绩,投入福利金283万元,资助建立“星光计划”示范项目64个。4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劳动力160人。与丰泽、洛江联合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1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30万元。“十五”期间,争取国债资金80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转贷资金)480万元用于建设区老年人休养中心,项目选址于江南街道办事处乌石山东侧,乌石、亭店社区交接处,首期征地70亩。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精心指导和圆满完成三次村(居)委会集中换届选举。其中2002年按照《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在老城区调整撤并65个居民委员会,组建38个社区居委会和配套组织,社区所辖地域和人口规模趋向合理,组织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和社区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3年实行镇、村改制,撤销**、**2个镇建制,设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完成了江南、浮桥街道村(居)的整合任务,41个村(居)整合为39个社区居委会。居务公开进一步深入,居民民主管理意识加强。
(四)拥军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优待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办法。义务兵家属、“三属”、在乡复员军人、伤残军人优待面达到100%,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实行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义务兵“安置难”得到明显缓解。“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123.5万元帮助部队抓好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文化设施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发放优抚款250.4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治理发愣功万元;自谋职业的退伍军人达到225人,自谋职业率达到91.5%,无历史遗留未安置对象。
(五)社会事务行政管理取得新业绩
民间组织蓬勃发展,支持民间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十五”期末累计拥有社会团体68个和7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殡葬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火化率年年保持100%;婚姻登记实行集中办理,累计办理国内公民结婚登记11365对、离婚登记873对;收养登记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累计办理国内公民收养104件;完成行政区域界线勘定任务,勘定县级行政区域勘界42.16公里,乡镇界线12.75公里,埋设界桩15个,命名和更名街、路、巷、桥100多条。
我区民政事业在“十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政事业费投入相对不足,民政基础设施滞后。二是部分民政业务如何适应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进一
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进程。为确保民政事业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建立民政事业费自然增长机制,民政事业费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同步提高。作为民政部门,要根据省、市的要求,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民政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保证各项民政配套资金的落实;要积极争取各项民政优惠政策,扩大发行福利彩票,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基金,弥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争取社会对民政事业的支持,充分发挥民间的作用。
(二)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行政行为,使各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严禁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强化民政法规宣传教育,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行民政政务公开,通过各种社会新闻媒体和民政网站,广泛宣传民政法律法规,使民政工作法规政策家喻户晓,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支持民政部门依法行政。
(三)以实现三个转变为重点,建立高效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民政工作管理水平;要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检查督促各项民政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上,履行好政府部门的职责;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民政部门关心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
(四)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政事业自我发展机制。民政企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自身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区福利院在搞好内部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提高两个效益。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科学高效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证。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要加强民政系统在职干部培训,提高民政工作者业务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积极鼓励在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深造。至“十一五”末,民政系统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重达65%以上。要紧紧依靠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快基层的民政服务网络建设。
第三篇: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回眸
民生答卷惠民暖心 民政给力创新发展
——十堰市“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以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加强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为着力点,深化细化实化各项工作,在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工作有所突破,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自身建设显著加强,为“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的创新、跨越、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十一五期间的民政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服务了大局、惠及了民生、发展了自身;最突出的标志是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大幅增加,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最明显的变化是民政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凸显、基础稳步扎实、事业突飞猛进、干部精神振奋。
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由保障基本民生到着力改善民生的转变。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继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城乡低保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构建了基本的制度性救助保障体系,使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由临时救助过渡为制度性保障,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农村低保实现从无到有制度化。5年来,全市农村低保人口由11.9万人增加到24.3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10%;月人均补助标准由10元增加到51余元,年支出保障金由1400余
万元增加到1.4亿余元。
二是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规范化。全市城市低保人口由3万余人增加到并保持在9万人左右,月人均补助标准由70元增加到137元,年支出保障金由2500余万元增加到近1.5亿元。
三是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实现及时补缺人性化。5年来,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600万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8万余人次。资助低保对象140万人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参保资金1300万元。发放临时特困救助金3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慈善资助特困特优学生600余人完成了高中学历教育。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3800余户。
四是五保供养实现集散结合标准化。实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1.5万人,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散居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300元。开展了福利院提档升级活动,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福利院174所,管理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五是救灾减灾实现协同联动科学化。完善了十堰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流程及预案,成立了十堰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逐步实现了由单纯救灾向减灾、备灾、抗灾、防灾和灾害救援并重的转变。积极投入2005年“8.14”特大暴雨灾害、2007年“7.28”暴雨灾害、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2010年持续多次的暴雨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和常年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5年来,共计下拨救灾款2.86亿元,恢复重建因灾倒塌民房10.2万间,切实保障了灾民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
六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现及时互动常态化。5年来,累计救助接待送返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9万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8900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1.4倍。
七慈善福彩实现快速发展社会化。成立了市慈善办公室,7个县市区建立了慈善会。5年来,全市共计接收社会捐款达到7000万元,实施慈善救助项目10余项,救助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福利彩票销售稳固攀升,5年来,全市共计销售福利彩票8.4亿元,筹集公益金7980万元,资助福利设施项目156个、惠及困难群众近10万人。
二、健康活跃的基层民主有序发展,实现了由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的跨越。
一是初步解决了社区有地方办事问题。围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调整划分社区,将城区原有的132个居委会调整为63个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干部386人,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达到441人,初步解决了社区有人办事的问题。将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建设连续两年作为市政府“十件实事”整体推进,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服务大厅63个,实现了十堰城区社区“一门式”服务大厅全覆盖。
二是初步解决了社区有钱办事的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列入了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三是初步解决了村(居)规范办事的问题。以农村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逐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村民监督为重点的村民自治制度,创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1个,村民自治示范乡镇52个、示范村161个,培训新一届村委会干部7000余人次,1821个村全面建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公开率达到98%以上。
三、和谐稳定的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巩固,实现了由提供优抚安置政策服务到军地合作共建的深化。
一是优抚政策全面落实。着力完善涉军维稳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先后4次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抚恤优待金3.22亿元。社会帮扶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3150万元,集中解决了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和住房困难12.22万人次。
二是双拥工作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4个县区达到了省级双拥模范城标准。全面落实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医疗、购物、乘车和游览武当山风景区、参观博物馆、公园等优待政策,年减免各类费用460万元。
三是退役士兵安置积极稳妥。稳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5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9400余人。军休人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得到有效保证。
四、规范惠民的公共服务日益强化,实现了由服务特定对象到服务社会公众的扩展。
一是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不断规范,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全市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669家,其中社会团体67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993家。
二是区划地名界线管理不断规范,完成了3个乡改镇和1个乡政府驻地迁址工作,开展省市县边界线联合检查和“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妥善解决了边界纠纷和勘界遗留问题,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启动实施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了城区169条道路命名、更名和594块道路标牌、15万余块法定门楼户牌设标工作,乡镇地名设标率达95%以上,地名数据库建设完成。
三是殡葬和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不断规范,5年来累计办理婚姻登记13.1万件,收养登记395件,登记合格率达到了100%。殡葬管理规范有序,全市3个火化区内死亡人员火化率达到了95%。
五、民政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实现了由强化部门自身建设到优化民政事业发展环境的提升。
一是争取上级支持打开了新局面。十堰民政工作赢得了国家民政部、省厅的更大关注和关心支持,“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8个重大民政福利服务项目被纳入国家、省厅扶持项目,省民政厅与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创新发展型民政事业协议”。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解决了制约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
二是基本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打破了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全市有149个大小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审批立项,纳入了国家和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建设用地575亩,计划投资6.7亿元,建设面积23.1万平方米,市社会福利服务
中心、丹江口市社会福利中心、竹溪县社会福利中心等10个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蓝天计划”、“霞光计划”,全市建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613个、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96个、县级综合性老年人活动中心38个。
三是民政系统建设取得了好效果。探索推出了局领导班子和科级以上干部绩效考核方式方法,责任目标管理更加成熟,民政干部队伍责任心、事业心、战斗力明显提高。持续推进民政法制化、信息化建设,民政行为更加规范高效,执行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保障民生实践特色,认真落实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建的实际成效全面带动了民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市民政局先后多次被授予省、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行风建设优胜单位”、“作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导班子”等光荣称号,多项业务工作受到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表彰。
(尹 骅)
第四篇: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南平市光泽县“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光泽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光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我县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建立
完善了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的应急机制,制订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救灾款物发放及时、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还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功能,开展了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五年来,全县共紧急转移安置灾民50863人次,下拨救灾款842万余元,募捐款1620万余元以及大量的救灾物资;帮助486户灾民重建房屋;共获农房保险理赔款195.9万元,获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理赔款17.5万元,灾民人心安定、社会稳定。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避灾点已建成34个。
(二)城乡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进一步完善低保救助体系,做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五年来,城市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42.05元提高到133.37元,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87.7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每月29.37元提高到65.7元,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87.86万元;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从每月84元提高到210元,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437.92万元。2010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887户1639人,农村低保对象2497户5419人(含五保对象)。二是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顺利推进。2008年完成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2010年完成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全县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170.08万元,实施医疗救助2479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145.1万元;支出34.75万元资助6168人次参加新农合,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98.74万元,实施医疗救助712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98.04万元。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我县2008年成立救助管理站,累计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达4369人次,救助金15.6万元。四是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和慰问活动。通过南平市慈善总会,开展了“助学”、“助孤”、“光明通道”和特困群众重大疾病临时应急救助等,共发放善款124.92万元,资助困难群众269人次。每年都组织了大规模的慰问活动,走访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百岁老人、重灾户,革命“五老”、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家庭,共慰问困难对象1683户,发放慰问款物达33.7万元。
(三)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快县福利院、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五年来,筹集资金450万元新建县社会福利院综合楼、仓库和新建2个乡(镇)敬老院,改扩建6次乡(镇)敬老院。全县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8家、民办1家,床位334张,安置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129人。五年来,全县开展“光明行动”为具备手术条件的3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重生行动”和“微笑列车”活动,免费为28名唇腭裂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手术;开展“肢残助行”赠发轮椅20架,拐杖40枝;收治精神病人42人,承担医疗费用达52万元。
(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全面落实
广泛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建立了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兑现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并逐年提高了优待标准。五年来,共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资金894万元,兑现义
务兵家庭优待金207.03万元,接收安置退伍士兵323人,兑现自谋职业安置补偿金185.6万元。结合全县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兑现医疗补助金49.9万元。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参战人员身份认定和审批工作,落实了他们的生活补助待遇,保证他们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群众生活水平。对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和部分参战退役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做好复退人员稳定工作。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顺利完成了2006年、2009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在2009年换届选举中,首次在司前乡东山村实行户代表预选村委会正式候选人,在杭西社区实行户代表选举居委会成员。在每次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我局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对全县村支书、村主任进行为期三天的岗位培训。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投入资金6万余元,为5个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脑,赠送图书2200余册。自2009年以来,南平市已统一派遣8名高校毕业生到我县各社区服务,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
(六)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一是落实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并重的方针,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严格依法对各类社团组织进行登记和年检工作,促使我县民间组织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全县共登记注册社团组织9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二是开展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与相关县(市)签订了《界桩管理和维护责任状》,定期对界桩进行检查,并建立了地名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进婚姻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集中婚姻登记,结婚登记合格率100%。不断提高婚姻登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护了婚姻当事人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县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单位”。四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登记做到规范程序、依法依规。五年来实现收养登记合格率100%。五是持续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力度,县、乡、村成立领导机构,设立殡改员。逐步改善殡葬基础设施,县公墓建设累计投入1100万元,建成县公墓1处,墓位898座,新建县殡仪馆1个、乡村公益性公墓14处。六是积极做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五年来,完成福利彩票发行780.74万元。七是大力加强老龄工作,积极开展孝亲敬老年活动,努力探索机构养老服务的新模式。五年来,共办理老年优待证600余份,发放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59.1万元。
“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光泽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存在困难和问题:一是乡镇民政运转经费与人员配置不足,不适应目前民政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二是民政事业保障经费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民政对象增多、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标准提高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三是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部署,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为民解困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身建设为支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重视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发挥政府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民政事业资金保障机制。努力吸纳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社会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救助、家庭服务、福利服务和慈善事业领域,推进民政事业的健康发展。
4、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民政事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低保覆盖率要保持100%,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县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争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社会救助工作由数量向质量提升,进一步巩固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逐步建立“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管理精细、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城乡社会救助帮困格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存权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对接老区政策、项目,积极争取支持,推动老区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光泽作出积极贡献。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保障民生为宗旨,完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保持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执行上级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低保补助浮动机制,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建立健全符合城乡困难群众需要的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强城乡低保、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孤儿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2、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六位一体”医疗救助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优化完善救助模式,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病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进一步完善资助参合参保、住院救助、门诊救助、定额救助、二次救助、慈善救助等“六位一体”的医疗救助运行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实效。依托城镇医保、新农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管理科学、程序便捷、操作规范、即时结算的城乡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医疗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
3、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整体水平。根据省民政厅“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布局和市民政局规划要求,我县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农村敬老院2所,全面完成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并逐步提高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不低于30%。
(二)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和救助水平
1、完善应急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落实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救灾运行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上报、紧急救援、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救助预案,提高救灾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2、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提高救灾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资金预算和投
入机制,畅通救灾应急资金快速下拨绿色通道。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救灾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强化监督。继续推行农村住房统保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提高重大自然灾害的救助能力。
3、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做好避灾避险场所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在2012年之前建成县、乡、村三级避灾避险场所113个,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个。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为抓手,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三)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推进双拥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双拥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双拥宣传,推动军民共建,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社区等拥军活动,拓宽双拥工作领域,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
2、深化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贯彻新修订的《福建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健全完善优抚安置体系。结合我县实际继续推行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3%,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的新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积极配合部队调整改革,做好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积极推动军休服务社会化。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1、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规范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严格执行法定选举程序,保障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纠正、查处选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力争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成率达98%以上。继续深化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及监督措施等。
2、加大社区建设推进力度。积极解决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开展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到“十二五”末,使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五)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加快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新建以养老为重点,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社会福利中心;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12年底覆盖全县城市社区。
2、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娱乐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
(六)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促进民间组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规范区划地名管理。按照推进城市化进程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地名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工作;做好撤乡镇改街道办事处的区划调整工作及勘界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的联检工作,巩固勘界成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确保边界平安稳定。
3、提高婚姻、收养登记、殡葬管理服务水平。依法办理婚姻、收养登记,严格程序,规范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快婚姻登记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机关的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收养法规政策宣传和登记员培训工作,提高收养登记服务质量。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加大农村公益性公墓及骨灰楼、堂、塔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面完成。配合城市建设规划,完成烈士陵园搬迁新建工作。加强福利彩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福利彩票发行量。
4、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50人以上。
(七)对接优惠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
深入研究和切实用好国家、省、市对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县的针对性政策、差别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老区资源优势,发展老区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革命老区县一流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政策、物资、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聚集带动老区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完成老区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改善老区村容村貌。
(八)围绕老龄工作目标,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
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工作目标。建立和完善与我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着力提高老年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养老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老年维权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
四、“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努力把握机遇,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将民政事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各项民政事业费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等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强民政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意识,提高民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依据民政法律、法规,加强普法教育,建立廉洁公正的民政执法队伍,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管理,提高执法队伍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检查,使民政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民政工作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快民政信息建设进程,促进管理现代化,在城乡救助、优抚安置、福利彩票、民间组织管理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在局机关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民政系统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使民政工作形成网络型及动态化的管理机制。
(三)落实相关政策,保障民政事业发展
在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基础上,做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衔接和落实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并落实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民政地方性法规政策,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强化监管并重,打造高效廉洁民政
进一步加强民政行风建设,提升民政系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管理,对民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认真找准本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逐步加以解决,使工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民政服务水平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建设目标,切实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加强民政干部职工政治、业务、法律法规教育,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把握全局、开拓创新和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机构建设,协调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在各乡(镇)加强民政办公室工作,配
齐、配强乡镇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
第五篇:十一五民政事业报告
阿里地区“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
发展情况的报告
阿里地区民政局(2011年8月8日)
2006年以来,我地区民政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履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放在首位,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认真落实“一个供养、两个低保、三个补助、五个救助”及优抚安臵、双拥创建、基层政权建设、民间组织管理、婚姻登记、行政区划、社会福利、福利彩票发行等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作职能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逐年增多,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阿里地区民政局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扶贫帮困募捐和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认真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保障贫困弱势群体的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地区自2002年全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始终把
做好低保工作作为解决贫困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通过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等措施,严把低保户进口和入口关,加大群众对低保人员的监督,通过种种有效措施,使我地区低保工作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实行月动态管理。
一是针对低保信访问题,建立信访回访,调查落实制度。对群众所反映的低保人员收入等问题,及时到基层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及时进行清除;对隐瞒收入骗取低保金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限期退回所发的低保金;对群众反映的特殊困难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地进行解决,这种做法不但使低保工作更加公正,同时提高了民政工作的诚信度和亲和力,使民政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二是严把入口出口关,严格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认真了解和掌握低保对象的经济生活动态,做到该进的进,该出的出,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对低保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加强低保工作人员业务指导、政策讲解及低保软件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四是及时按文件要求提高了低保对象的低保标准。
2006年-2010年,全地区共发放低保金**万元,2010年低,全地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户**人,比2006年增加 2
了**户**人,低保金发放增加了**万元,标准提高了**元/人/月。发放城镇居民临时生活救助金**万元。
(二)认真履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有效地组织灾民开展自救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五年中,我地区分别遭受了雪灾、大风、洪水、冰雹、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共造成畜死亡**万头(只匹),受灾人口达**人,倒塌民房**间,损坏民房**间,损坏帐篷**间。
灾情发生后,我地区广大民政干部立足本职,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深入一线核查灾情,及时准确上报灾情,争取救灾资金救济灾民,帮助灾民尽快摆脱困境。5年间年自治区共下拨救灾款**万元,下拨各县救灾资金**万元。
(三)农村低保工作不断加强
我地区的农村低保工作从2005年正式开展,“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农村低保逐步开展并完善,五年期间共兑现农村低保资金**万元,其中:自治区下拨农村低保资金**万元,地区财政配套**万元,县级财政配套**万元。
为认真贯彻落实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活动,不断改善民生,把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送给我地区群众,共为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万元
(四)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地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全面开展,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阿里地区实际情况,我们深入农牧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制定了《阿里地区农牧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办法》,明确了救助对象,严格了审批程序。五年间,下拨各县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五)城镇医疗救助工作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建立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确定我地区的噶尔县为城镇医疗救助试点县,于2006年全面展开。五年期间共下拨各县城镇医疗救助资金**万元。
(六)五保户供养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已纳入五保供养的共有**户**人,其中老年人**人,未成年19人,残疾人58人,集中供41人,分散供**人。从2010年元月起,五保标准年人均在原来**元的基础上提高**元,即**元/人/年。
(七)教育救助工作逐步展开
我们按照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对我区农牧区特困家庭子女和享受城镇低保居民家庭子女就学减
免学杂费及实行资助政策的通知》要求,确定救助对象,严格审核手续,五年间共发放高校特困生救助金38.8万元。
二、认真做好行政区划界线认界工作、加大界线管理力度
五年来,根据那曲地区尼玛县和我地区改则县、革吉县政府关于解决两县之间草场的范围及在边境地区违反协议修建房屋等问题的要求,区民政厅勘界办组织召开了现场协调会,通过双方协商,就该处草场纠纷达成了共识,妥善解决了矛盾。通过开展联检和调解工作,我地区普兰县与噶尔县、日土县与噶尔县、草吉县与噶尔县、革吉县与日土县,大多数基本得到解决,使双方邻近群众思想稳定,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未出现因界线问题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以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为基础,双拥工作和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有了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地区双拥工作随着双拥工作的新观念、新氛围、新机制、新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拥工作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开展共建活动。
(一)优抚政策落实到位。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抚恤费的提标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权益是优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间,自治区民政厅共下拨抚恤补助资金**万元,给各县下拨抚恤补助金**万元;下达优抚对象生活医疗补助资金**万元,下拨**万元。
(二)退役士兵安置稳妥推进。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安臵工作,五年间共安臵退役士兵(士官)**人。
(三)军休政策全面落实。扎实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足额发放退休费和调资补发等补发经费。五年间自治区民政厅共下达军队移交政府安臵离退休人员经费249.8万元,发放军休人员工资及调资补发共计**万元。
(四)努力营造“双拥”氛围。一是利用“三大节日”、“八一”建军节等节日组织慰问“三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复退军人等优抚对象**余人次,同时走访慰问驻阿部队官兵,慰问经费支出**万元。二是采取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形式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国家和部队建设,为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三是2010年积极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按照地委的部署,为实现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地区、争创1个全国双拥模范县、2个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的工作目标,双拥办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对各县、各单位以及驻地各部队所报争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修撰,形成了《阿里地区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地区
申报材料》初稿。
(五)完成了地区烈士陵园维修项目建设和申报七县烈士陵园维修项目。
1、阿里地区烈士陵园项目于2008年立项批复,从2009年开始建设,于2010年全部完工,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
2、根据自治区要求,今年我局上报了**县烈士陵园维修扩建项目,上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其中:普兰县**万元,措勤县**万元,革吉县**万元,改则县**万元,札达县**万元,噶尔县**万元。
四、全面落实新婚姻法,积极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工作 自新的婚姻法颁布以来,我们把宣传新婚姻法作为婚姻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建设和谐婚姻家庭为主题,利用藏汉两种文字,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走乡串户等办法广泛、深入地宣传了新婚姻法,努力使新婚姻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一步加强了婚姻登记管理工作。五年内,共登记结婚**对,申请离婚**对,准予离婚**对,补办结婚证**对。
五、积极开展基本层政权建设工作
积极开创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情况及有关制度和规划的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在农牧区做到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程序到位、责任落实、民意畅通”的村级民主自治。凡涉及
到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凡是农牧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凡是农牧民经常提到的事情,全部列入了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自治区民政厅主要领导来阿里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阿里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工作已经走在全区的前列,噶尔县、措勤县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村民自治达标县。
六、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社会组织,规范社团行为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结合阿里地区实际需要,对现有的社团组织进行了《条例》宣传,使每个社会团组织了解《条例》有关政策、法规,为进一步规范社团组织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加大现有社团组织整顿和规范社团行为的基础上,对要求成立的金融协会和老龄委协会进行了调查,并在对协会章程进行详细的了解后,予以了登记,发放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对不合法的社会湍急组织进行了取缔。截止目前,我地区共有社会团体组织10个。
七、区划地名工作逐步健全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了对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从科学性、稳定性、长期性等方面我地区乡镇进行了论证,最广泛地征求了广大群众和基层政府的意见,形成了《阿里地区区划调整规划初步意见》。主要工作为:一是2006年我地区根据全区民政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由行署主管民政副专员担任组长,由民政、宣传、公安、城建、财政、发改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阿里地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加强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领导,确保了组织、机构、责任的到位;二是组织召开了多次协调会,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了地名管理工作统一归属民政部门管理,理顺了地名管理工作体制;三是在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地名管理实施方案,对狮泉河30条街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对沿街各单位、住户、居民进行统计造册,并按照民政部街道地名标志设臵的要求对所有街道、门牌、路牌进行了统一编号;四是对编号进行实地逐一核实。全面完成了狮泉河主要街道、门牌、路牌调查、登记造册工作。共需设臵**块路牌、**处街牌、**块门牌,已和国家认定企业签定合同制作,所需经费地区财政已全部落实。今年将全部完成安装工作。
八、全面开展老龄工作
五年来,根据自治区老龄办关于尽快在阿里建立健全老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老龄工作的要求,我地区成立了阿里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及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长处,激发他们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社会事务的热情,为构建“小康阿里、平安阿里、和谐阿里、生态阿里”贡献余热,使他们感到了“老有所为”,提高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一是向全地区的寿星老人发放健康补贴**万元。二是利用三
大节日及重阳节慰问老年人,五年间共慰问老年人**人次,支出慰问金**万元。
九、民政福利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一)农村敬老院项目。五年间共批准建设农村敬老院项目8个,到位资金**万元,建设资金**万元。
(二)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项目。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社会福利院项目**个,建成并投入使用**个,**个待建,国家投资**万元,各县配套**万元(噶尔、日土两县正在协调中);批准建设地区儿童福利院项目,国家投资**万元,待建。
(三)村办经济实体项目。为支持和鼓励乡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经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群众收入,五年间,自治区批准村办经济实体项目**个,总投资**万元。
(四)易灾乡村救灾库房建设项目。2009年自治区落实了**个易灾乡村救灾库房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由于我地区建筑成本高,项目资金不够,为解决项目资金紧缺的问题,我局经请示地委、行署,地委行署统一从援藏资金中配套部分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计划于2011年实施。
(五)老年活动中心项目。五年间自治区立项批复普兰县老年活动中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工作
我地区于2007年10月开始销售福利彩票,四年来,彩票销售额逐年增加,彩票销售额共计**万元,其中2007年**万元;2008年**万元;2009年**万元;2010年**万元。
十一、强化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五年来,针对我地区民政系统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等实际情况,为全面推进我地区民政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民政部门狠抓了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民政队伍的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民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三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机关的面貌焕然一新,克服了工作中的“四难”问题,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推动了全地区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虽然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地区的民政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政机构设施不合理、编制少、工作量大,特别是各县和乡;
2、民政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缓慢,与建立社会管理新格局,完善出台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3、各乡镇敬老院、易灾库房建设规模小,投资少;
4、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援藏经费的60%要用于农牧区建设,目前援藏经费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农
田水利等农口建设,而对民政口子投入很少;
5、各县委、政府对老龄工作普遍不是特别重视,到目前为止,各县未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及下设老龄办和老年人协会;
6、城乡低保指标少、低保标准低。随着扩大低保范围及城乡人口的增加,应保尽保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我地区年人均收入1450元以下农村应保未保人数达到**人,其中A类**人,B类**人,C类**人,年人均收入**元以下未保人数达**户**人;
7、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临时救助力度不够。低保人群和低保边缘或低保边缘外的部分困难群众,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等,其基本生活就难以维持,对临时性救助依赖大、而目前临时救助一次性救助的金额也只有几百元,至多上千元,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由于临时救助资金全部由地、县财政承担,资金有限而不能全部纳入临时救助对象;
8、由于阿里路途遥远,农牧民群众居住特别分散、交通不便,农牧民看病到外地的交通费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导致不能及时到上级医院看病治疗;
9、按照国家政策应届大学生(凭四证一书)可享受大学教育救助,但阿里路途遥远、群众居住特别分散,初中以上被国家国民教育正式录取的贫困家庭应届学生,经各种救
助措施帮扶后,仍然无力支付交通费用、生活费用。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局进行了多次调研,总结出如下建议:
1、建议加大城乡临时救助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也相应承担资金比例,并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城乡救助对象根据实际困难一次给予1000-2000元救助,年最高不得超过4000元;
2、建议加大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救助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救助工作任务繁重和人手不够,严重制约了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造成了许多环节无人管、无人抓、抓不到位。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救助(民政)的机构建设。要根据当前工作任务,合理分配人员,增加编制,使基层有充足的工作人员承担各项救助工作,在村(居)委会设立民政救助工作人员(专职)加强业务培训,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确保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3、建议生活特别困难的“五保户”、“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二级以上残疾人(凭证)从城乡医疗救助地、县配套资金中解决部分交通费用,其标准按公交车收费标准,分别为:从村-乡、乡-县、县-地区按公交车标准报销50%,从地区-拉萨按公交车标准报销60%,从地区-成都按公交车标准报销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