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原县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治理活动总结报告
平原县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治理活动总结报告
办事处科技中心:
根据鲁农信联德州办【2011】305号文关于印发《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县积极开展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现将活动期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项治理活动整体开展情况。
1、我县根据专项治理活动的工作任务及具体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充分做好动员部署,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
2、根据《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治理活动配档表》将工作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分工。
3、根据市办下发的文件中概括的信息科技风险整改内容进行了风险隐患的自查整改工作。
4、强化了信息安全及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选拔专人担任信息科技安全管理员,同时各网点也分别设立信息安全员,根据《县级联社信息科技基础工作规范2.0版》相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
5、全面规范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我县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了梳理,内容包括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突发事件分级与报告、应急响应与应急保障、风险防范与安全措施、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及网络系统应急预案等,并于九月份组织了信息系统应急实战演练,主要包括突发应急事件时各部门密切分工配合情况、主备线路切断、火灾、水灾、服务器DOWN掉、电力设施故障等具体内容。
6、深入开展了信息科技安全及风险教育工作。根据文件精神,我县组织员工学习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县级联社信息科技基础工作规范2.0》以及桌面安全管理系统的相关管理办法,为后续信息科技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专项治理活动的成果及问题。
1、取得的成果
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完善了风险防范措施,规范了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了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明确了工作职责,达到了推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在上新台阶的总体目标。
2、存在的问题
(1)在对农民自助终端的巡检及维护过程中发现,部分网点设备不达标,比如未安装漏电保护器,地线不符合要求,零地电压过高等,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8、9月份的雷雨季节由于个别操作员未按要求关闭设备导致设备遭雷击而损坏。
(2)部分网点的UPS设备严重老化,网点安全供电存在潜在风险;
(3)部分网点人员思想觉悟不高,主动学习意识淡薄,对平常工作不够重视,对联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不够深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今后要严格按照《县级联社信息科技基础工作规范2.0》的要求,认真做好日常设备系统的巡检,定期巡查联社机房及各营业网点的设备和系统,确保线路畅通,设备正常运行无事故,保证我县各项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继续做好自助设备、自助终端的规范管理工作。我县中层人员刚刚调整,人员变动较大,加大了自助设备管理的难度,对此科技部将继续加大对ATM管理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ATM的考核力度,使我县ATM管理更加规范,同时定期对辖内的自助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切实提高自助设备的无故障开机率。
3、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在后两个月的工作中我联社要继续开展科技风险自查整改工作,及时发现风险,认真整改。同时要继续完善《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组织各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切实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确保年终决算顺利进行。
平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第二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治理途径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治理途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营运中心 李小庆
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规避信息科技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需要平衡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所收获的价值和开展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活动所需的成本。257 信息化建设一直是现代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十年,银行信息化建设一直在高速向前发展。随着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启动及完成,银行信息化从信息基础设施到业务系统的建设,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信息化总体架构已经成熟,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各类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银行提供客户服务、获取市场价值、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银行信息化规模的日益扩大,信息科技风险的防控及治理始终是银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2009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科技运行等多个层面对信息科技风险治理进行了清晰规定。从《指引》中,我们可以解读到,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是以可接受的成本识别、控制、降低可能影响信息系统风险的过程,通过风险识别,制定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采取适当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使风险被避免、转移或降低到一个可以被接受的水平,同时考虑控制费用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体系主要包含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计量,信息科技的治理思路和控制措施。
一、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
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在可接受成本的范围内,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潜在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御风险的过程。风险识别是指对组成信息科技风险因素在系统中潜在可能性认识的过程,风险分析是指系统化地识别和分析风险来源和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是指按组织制定的风险标准计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严重性。
1.风险识别
信息科技风险的组成因素,一般包含价值信息资产、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信息资产的脆弱性等。信息资产是对组织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风险控制措施保护的对象。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是可能对信息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的潜在因素。信息资产脆弱性是信息资产可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风险识别是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威胁、脆弱性和风险的识别,它包含以下元素:被特定威胁利用的信息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脆弱性,导致信息资产丢失或损害的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集合。风险识别过程是综合分析信息科技风险各组成因素,包含信息资产的价值、对信息资产的威胁和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信息资产脆弱性、现有的风险控制提供的保护等,从而导出风险的过程。银行对信息科技风险一般具有偏好性考虑,其结果受到业务需求及战略目标、文化、业务流程、风险要求、信息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在风险识别实施前,应确定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目标,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建立系统化的风险识别方法,获得管理者对风险识别工作的批准。
2.风险分析
在进行风险识别之后,必须就各项风险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程度做一些分析和评价,通常这些评价建立在以特性为依据的判断和以数据统计为依据的研究上。风险分析的方法非常多,一般采用统计学范畴内的概率、分布频率、平均数、众数等方法。但无论是哪一种工具,都各有长短,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分析者的主观影响。可以通过多维度、多人员分析或者采取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避免。此外,应当明确,风险是一种变化着的事物,基于这种易变条件上的预测和分析,是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和可靠的。所有的风险分析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尽量为避免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失控和为具体的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中突发问题预留足够的后备措施和缓冲空间。
3.风险评价
信息科技风险评价方法有两种: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定量分析是试图从财务价值上对构成风险的信息资产的各项要素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定量分析所依赖的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很难保证,加之对数据统计缺乏长期性,所以,定量分析方法在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价中并不常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容易实施的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风险评价并不强求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它有赖于评价者的经验判断、业界惯例以及组织自身定义的标准,来对风险要素进行相对的等级分化,最终得出的风险大小,只需要通过等级差别来分出优先顺序即可。事实上,银行最关心的是业务活动的持续性,对于影响业务活动持续性的各种风险问题,在有限的资源支持情况下,只需要抓住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即可。
二、信息科技风险计量方法
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科技风险组成要素的相关属性进行赋值,进行综合计算最终获得信息科技风险值。信息资产的属性主要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主要是威胁主体、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脆弱性的属性主要是信息资产缺陷的严重程度。风险计量的主要内容是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对信息资产的价值进行赋值;对威胁进行识别,描述威胁的属性,并对威胁潜在影响程度赋值;对信息资产的脆弱性进行识别,并对具体信息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赋值。风险计量原理如图1所示,具体计量方法进行如下介绍。
1.信息资产风险的计量
信息资产是指任何对银行具有价值的信息资产,包括计算机硬件、通信设施、机房、数据库、文档信息、软件、信息服务和人员等,所有这些信息资产都需要妥善保护。为了进一步定义其价值,一般需将其分类,除一般认可的软件、硬件、数据信息资产外,还需增加人员、服务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细分后的信息资产,需定义其价值。这里所讲的价值并不是财物价格,而是从信息科技风险的角度,即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价值取值。如果采取三级分类法对信息资产进行划分,分类标准参照如下。
(1)关键信息资产:从保密性而言,对应为机密级,涵盖重要的信息、信息处理设施和系统资源,只能给少数必须知道者(特定的任务群体),一旦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损害(部门或特定范围)。
(2)重要信息资产:从保密性而言,对应为秘密级,涵盖一般性的商业秘密,泄漏后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与损失。未经授权的更改、破坏或误操作对信息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或给业务带来明显冲击。
(3)普通信息资产:并非敏感信息,主要限于内部使用。一旦泄漏,并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很难采用精确的财务方式来给信息资产确定价值,一般采用定性的方式来建立信息资产的价值或重要度,即按照事先确定的价值尺度将信息资产的价值划分为不同等级。经过信息资产识别与估价后,组织应根据信息资产价值的大小进一步确定需要保护的关键信息资产。
2.威胁风险的计量
威胁风险的计量用以评价威胁发生时对信息资产造成的潜在影响或后果,威胁一般能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损坏,还有可能导致信息泄密,或信息完整性和可用性受损,信息服务质量下降,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信息系统崩溃、信息服务中断,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利润和声誉风险。不同的威胁可能对银行及其信息资产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导致的价值损失可能也不一样,威胁的可能性可以采取资产的相对价值的损失度来衡量,资产的相对价值是通过折旧损耗之后资产的现值,价值损失度表示当信息资产遭遇威胁攻击之后,信息资产及信息服务质量遭受损失的程度。威胁的可能性一般可分为三级,取值标准如下。
(1)高:在业务活动持续期间,威胁发生后,会对资产的相对价值造成全部损失或巨大损失。
(2)中:在业务活动持续期间,威胁发生后,会对资产的相对价值造成中度损失或局部损失。
(3)低:在业务活动持续期间,威胁发生后,会对资产的相对价值造成轻微损失或零损失。
3.脆弱性风险的计量
由于组织、人员、管理、技术、流程、信息资产本身的缺陷,导致信息资产和信息基础设施在某些方向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在信息系统连续运行的过程中,当遇到某种环境或某类事件时,就会被激发或体现出来,它可能导致信息资产直接受损或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下降,同时还有可能被某种威胁利用,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针对每一项需要保护的信息资产,分析其脆弱性存在的地方及严重程度,评价由于其脆弱性的存在,当意外事件或威胁发生时,会给银行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或伤害。信息资产脆弱性一般分为三级,取值标准如下。
(1)高:当有意外事件或脆弱性被威胁利用,会造成存在此脆弱性的信息资产立即停止为相关业务提供服务。
(2)中:当有意外事件或脆弱性被威胁利用,会造成存在此脆弱性的信息资产降低为相关业务提供服务的效率,但服务仍可继续。
(3)低:当有意外事件或脆弱性被威胁利用,会造成存在此脆弱性的信息资产对继续为相关业务提供服务没有影响。
最终每项信息资产的风险状况可用以下方法简单计算得到:
风险值=信息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严重性
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脆弱性严重性采用三级分类,其低、中、高取值分别为1、2、3,资产的风险值则有1、2、3、4、6、8、9、12、18、27等结果。我们可以定义风险值在l至9的资产为低风险资产,风险值12至18为中等风险资产,风险值27为高风险资产。银行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如低风险可接受,而中高风险不可接受,然后对不可接受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信息资产的残余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银行信息科技风治理思路
按照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的观点,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是一个由各类信息关系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活动过程组成的治理结构,用以指导、分析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规避信息科技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需要平衡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所收获的价值和开展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活动所需的成本。因此,不仅仅要从技术层面规避风险,同时要从流程、技术、人员三个不可分离的层面来从事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工作。目前在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方面,银行还需满足外部监管部门的要求,从而避免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合规风险。
1.提出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
信息科技风险是信息系统各组成要件在履行其应用功能过程中,在完整性、可用性、抗否认性和机密性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以及信息系统内部或外部的人们利用这些脆弱性可能产生的违背信息系统所属组织风险管理意志的行为及其后果。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则是对抗和消除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风险的必要}生和可行陛,它是制定和实施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的起点和依据。在制定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前,首先需要进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风险识别,充分分析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为此,银行需要详细分析银行信息系统的构成,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资源类别,以及对攻击者攻击目的、技术手段和造成的后果的假设,兼顾所受到的已知的、可能的和与该系统有关的威胁,以及构成信息系统各部件的缺陷和隐患共同形成的风险等,从而提出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
2.确定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
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转变为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主要把握三个平衡标准:一是能够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信息科技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二是潜在的信息科技风险的威胁随时有可能对现有信息资产的价值进行催毁或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失;三是银行自身的合规建设和外部监管部门的合规要求。
一个较好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应该最大限度地按照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等级保护要求对信息资产的脆弱性进行保护,对信息资产面临的威胁进行防控、规避或消除,能够体现系统资源拥有者和管理者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意志和思路,保证攻击信息系统所花的代价远远大于获取信息资产的现值和潜在价值。同时,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应尽可能地制约所预见的系统风险及其变化,并在维持“风险一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一投资”关系中具有持续平衡能力。
3.建立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体系
将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付诸实施的关键,是建立起符合银行实际的保障信息资产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从而在管理和技术上保证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得以完整准确地实现,全面准确地满足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其中,组织体系是信息系统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组织保障,由人、岗位和人事管理机构三部分组成;管理体系是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灵魂,由法律管理、制度管理、培训和管理四部分组成,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需求分析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制定是其关键内容;技术体系是全面提供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保护的技术保障系统,包括确定必需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服务、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机制和技术管理以及它们在信息系统上的合理部署和配置。
四、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方法
通过对银行信息科技治理、全面的信息科技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维护、运行管理、信息风险体系的建立、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技术外包管理、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几方面结合,具体论述银行各类信息科技风险的防控策略和建立一体化防控机制的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实现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控制,提供风险预警,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建立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决策议事机构
在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基础上,在其下面建立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议事决策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分委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分委会由银行的最高管理层及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有关的部门负责人、管理技术人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并就以下重要信息科技风险治理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为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提供导向与支持:评审和审批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策略;分配信息科技风险治理职责;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有关的重大更改事项,如组织机构调整、信息系统更改等进行决策;评审和监测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事故;审批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有关的其他重要事项。
2.明确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职责和流程
职责缺乏或界定不清,最终导致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形成管理风险。银行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以下信息科技风险治理职责进行规定并形成书面文件:管理层职责,部门职责;在管理层指定一名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经理,分管银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事宜,负责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方针的贯彻与落实,就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效果与有关重大问题及时与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确定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有关的管理、操作、验证等人员的职责;基本原则就是告知管理层和员工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时的行为和方法,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风险治理通常不被重视的地方。
3.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机制
银行需要按照国家及监管部门有关等级保护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建设风险设施、建立风险制度、落实风险责任,接受公安机关、保密部门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保障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原则为:对照标准定级,各信息系统风险保护等级的确定须对照监管部门或总行关于等级划分和定级的标准来确定;分级实施保护,根据确定的信息系统风险保护等级,按照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分级别实施不同强度的风险保护;建设保护同步,信息系统在新建、改建、扩建时须同步规划和设计风险方案,并组织实施;等级动态调整.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系统架构发生重大变化的,须重新进行等级确定并实施风险保护。
4.加强与其他关联组织间的协作
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不断翻新,信息安全威胁的手段与种类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对于外行来说,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的某些方面是复杂的和困难的,对内行来说,同样也是复杂的和困难的。银行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方面的建议以支持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有关的国家管理机关有公安部、国家安全局、信息产业部等,银行在遵守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法律法规的方面,应服从与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有关的国家执法机构、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理和指导。银行有必要保持和它们以及同业银行、信息服务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的适当联系,以确保在出现风险事故时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和获得建议。但在进行风险信息的交流时,要防止银行的机密信息传给未经授权的人。
5.对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工作进行独立评审
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以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作为对象而展开的,遵循管理的一般循环模式: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持续改进模式。为验证各项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方针及控制程序、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被有效实施,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可以通过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达到上述目的。所谓审核的“独立”性是指审核员与被审核方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即被审核方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确保信息科技风险治理体系和策略的公正与可靠。
第三篇:信息科技风险报告 - 副本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认真贯彻《XX通知》(XX文件)精神,为充分做好重要时期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防范信息科技风险,保障计算机系统运行和操作安全,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对信息科技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我评估及审查。现将审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及管理情况
1、信息科技治理组织架构
信息系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辖应急处置的实施细则,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全辖应急处置的管理;负责全辖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和过程控制
成立了信息科技部,加强了信息科技管理。
2、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建设(1)安全管理
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南乐县农村信用社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等,并且及时发现缺漏或不足对制度进行修订。
(2)应急处理
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制定中心机房关键基础设施专项应急预案。
二、信息系统的技术措施情况
1、物理和环境建设
(1)机房的物理访问控制:机房实现门禁控制,严防外部人员进入机房擅自操作。
(2)系统密码均由专门人员掌管,计算机终端无人看管时锁定;
(3)机房采用集中监控,监控清晰全面,参数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岗位人员具备管理监控专业素质。
(4)机房供电系统均采用双路UPS供电,线路冗余性好,负载能力强,完全能够满足机房电力需求。
(5)机房空调系统的有效性和冗余性,给排风系统的有效性:机房空调系统安全有效,给排风系统工作正常。
(6)中心机房有配套防盗窃、防雷、防火、防水、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磁保护等措施,确保机房正常运转。
2、网络服务连续性、冗余性
1.所有重要通信线路均有备份线路且采用不同运营商,确保网络无断点。
2.网络设备的冗余性:网络设备均有备份。核心网络设备,核心生产系统设备均采用双机热备,确保关键生产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3.访问线路的带宽完全能够满足各信息系统的带宽需求,无网络拥塞现象。
4.网络设备管理配置均由专人分管负责,确保合理操作,保障网络通畅、安全;
3、应用安全
1.业务应用系统的用户授权及鉴别认证措施
业务应用系统用户密码相关业务人员各自保管,通过操作号和密码进行身份鉴别认证。人员离开时应设置屏幕密码保护或退出到登陆状态。
2.业务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控制
系统软件用户访问实现权限控制,各级人员只能进行权限内操作
三、不足和改进方法
需将管理与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手段
1、从IT风险管理手段来看,部分系统的风险控制不够先进,缺乏专业的风险技术支持,事前预防作用有限,事中控制不够。缺乏对科技风险的集中审计。
2、从组织上保证信息风险有具体人员来承担责任,强化执行力和合规性。将日常信息风险管理从传统的检查模式逐步过渡到基于评估、规划、执行和监督全面循环改进的模式。制订详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确立信息服务管理与信息风险管理的关系,明确信息风险管理的范围、职责,制订符合信用社实际情况的管理流程,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安全技术规范,从而有效地防范科技风险。
第四篇: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
信息科技自查报告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我行认真贯彻精神,为充分做好重要时期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防范我行信息科技风险,保障计算机系统运行和操作安全,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对我行的信息科技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我评估及审查。现将审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备间建设规范和管理规范
(1)设备间安装了温湿度仪表,以用来监控机房温度和湿度,并能够及时开启控温控湿设备来保证机房的温度和湿度。
(2)设备间每周由网点经理或支行行长来对设备间的环境状况进行检查,并登记成册,以确保设备间保持整洁和规范。
(3)设备间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并保证营业网点外来人员有相关证件登记。
(4)支行技术人员每年一次对设备间的主要设备进行巡检,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在相关登记本上记录。
二、应急管理和终端安全
(1)支行会不定期对一些预案进行检查,确保这些预案是最新的,且告知网点人员张贴在需要的地方。
(2)支行每年会抽取一定的网点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并书写心得和体会,确保网点人员能够正确的应对突发状况。
(3)支行每月会不定期的抽查相关电脑的软件安装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私自安装不必要的软件,以及是否私自开通ADSL等违规的网络。
第五篇:信息科技治理层面
信息科技治理层面
一、信息科技治理架构
1、信息科技治理机构的建立与履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
2、首席信息官的设立与履职
3、是否指定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职责
二、信息科技战略管理
1、是否建立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信息科技战略
2、信息科技战略是否经董事会审批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是否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2、是否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
3、是否制定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并且定期进行更新和公示
4、是否建立了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检测机制
5、是否把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并且明确牵
头管理部门
四、信息科技的资源管理
1、信息科技的投资管理
2、信息科技的人力资源管理
3、信息科技的信息资产管理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