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海事大学组织行为学考试提纲
上海海事大学组织行为学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自那个安排。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人的态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2.态度必须指向特定的对象。3.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4.态度的协调性或不一致性。5.态度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态度转变的几种方法:1.活动参与法2.增多接触3.扮演某个角色的方法4.团体影响法5.劝说宣传法
4、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压力的驱使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5、群体规范
是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存在于成员意识之中,对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约束和制约的作用。
群体规范的功能:(1)支柱:帮助群体生存(2)评价标准:使得从成员 的行为简化和易于预测(3)动力:群体规范常以群体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4)矫正功能
6、群体压力 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约束力,迫使个人顺从和遵守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发生作用的方式(1)理智协商(2)怀柔政策(3)心理攻势(4)心理隔离
群体压力的作用(1)有助于统一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2)有助于群体的维系(3)可以增强群体成员的安全感
7、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含义—是指那些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群体,它不是组织正式组建的,而是自然的或自发的形成的,其成员具有共同的思想认识、兴趣爱好或利益需要,依靠成员间密切的情感而维系的群体。
成因:(1)成员有类似的社会背景和经历。(2)成员有相同的血缘或地缘关系。(3)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4)成员在某些认识或利益上的一致。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群体内部凝聚力强。(2)成员间信息沟通灵敏。(3)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范。(4)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或称核心人物。
8、效价
效价是指被激励者所预计的一定结果所带来的满足和不满足的程度。对效价可通俗地理解为:被激励者主观所意识到的、做出绩效导致的数种结果对自己需要的满足程度。效价既有正值的大小之分,也有正价、零价和负价之分。
9、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被奖励者对于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概率。也可以通俗的理解地把它理解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估计。它反映了努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期望值是激励的第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激励力量的大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10、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类型:(1)棒球队文化(2)俱乐部文化(3)学院文化(4)堡垒文化
组织文化代表的是一个组织成员共有的理念、期望、思想、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复杂模式。组织文化包括:1.当人们互相交往时的常规行为,如组织礼仪、礼节以及使用的共同语言。2.整个组织上下所共有的行为标准。3.一个组织所持有的主要价值观。4.指导一个组织对待员工和顾客的原则。5.在组织内能过得很好的游戏规则或一个新成员为能被接受必须学习的诀窍。6.由组织的实际布局以及其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局外人打交道的方法所展示出的组织感觉和气氛。
二、简答题:
1、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量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不原抱负责任,希望依赖别人,心甘情愿受别人指挥。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必须采取强制的、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大多数具有上述特征,属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够自己激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而成为管理者。
2、社会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a.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经过同事间的交往可以满足社交需要。
b.工业化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 变的毫无意义,因此必经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其意义。c.人对其所在群体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反应,远较对诱因管理强烈。
d.人最希望管理人员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a.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是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惩罚(因而只要可能就逃避),到怎样,要看可控制的条件而定。
b.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c.致力于实现目标是实现目标相联系的报酬共同在起作用,报酬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及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d.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学会了谋求职责。
e.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f.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4、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a.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实现其胜任感。
b.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c.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型态能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最能满足。d.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
5、简述工作效率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关于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二者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
对工作感到满意的职工,工作效率很高;但对工作不满意的职工,其工作效率也可能高。因为在雇佣劳动的条件下,生产性需要并非是一般工人的主要目标,这只是他们借以达到其目标(如工资、奖金、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如果某工人的生产效率大大超过同伴,他就可能被大家指责为破坏进度而遭到排斥。因而,对自己工作特别满意的工人,也有降低生产效率以谋求与众人一致的可能性。相反,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工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有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可能。
6、影响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因素; 形成: a.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形成。通常能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对象,以及有助于自己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对象,容易使人产生喜爱的态度。相反,妨碍个人需要与愿望获得满足的对象,或者导致挫折的对象,多发生否定的态度。
b.知识和信息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知识与信息是形成态度的重要条件。
c.个人所属团体对态度形成的影响。团体的风气、意识、规范等对团体成员的态度形成有重要影响。
d.个性特点与态度形成。每个人的态度都会反映出他的个性特征,反过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也能影响其态度。e.社会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和信息交流过程以及情景因素四方面分析:
a.从信息接受者来看,有下列因素: 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对团体的认同感影响态度的转变;预防灌输,对某种观点事先有准备,不易转变,突然袭击,较易转变。
b.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的角度看,有下列因素:宣传者的权威与态度转变;宣传者的个性特征与态度转变;宣传者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c.从信息交流过程来看,有下列影响因素:从宣传内容看,信息交流的目的是让被宣传者接受信息内容,宣传内容较之宣传者本身更能在宣传者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给被说服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转变人们的态度;从宣传形式看,口头、文字、形象化宣传;从宣传方式来看,单面宣传(只讲有利的一面)与双面宣传对态度转变也有不同的影响;于情绪的宣传方式容易引起恐惧心理的产生,也有助于人的态度转变;逐步提高要求轻易接受.d.情景因素:在分心状态下易被接受;造成压抑气氛有助于态度的转变,看电影儿童不宜;强化因素,广告中的俊男靓女。
7、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
(1)支柱:帮助群体生存,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2)评价标准:使得成员的行为简化和易于预测,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3)动力:群体规范常以群体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4)矫正功能,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
8、简述群体凝聚力在管理中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确实能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要以群体的规模和要求为中介:群体要求成员努力工作,其工作效率提高,因此,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提高群体工作效率不能只从加强成员间的感情入手,还要引导群体成员服从组织要求,以组织利益为重,这样才能使高凝聚力的群体创造出优异的工作成绩。否则,群体成员联合起来与组织对抗,必然破坏工作,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9.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对其他成员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他们对其他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能产生自觉自愿的、心诚悦服的影响。因此,作好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好非正式组织的关键。
(1)企业领导者应主动加强与核心人物的沟通,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应尽可能采纳,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通过他们影响其他成员。
(2)选拔基层干部,应尽可能考虑到享有威信而且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的核心人物,以利于发挥其影响力。
(3)可通过调整其角色地位,改变其自我观念,增强其自我价值感,从而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领导者应首先改变对消极性小群体及其核心人物的敌视和嫌弃态度,要主动与核心人物谈心、交朋友,使其感到组织的关心的平等对待,放弃一切都无所谓或破罐破摔的想法,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变消极为积极,进而带动、促进整个群体不良气氛的转变。
10、简述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1)成员有类似的社会背景和经历。由于彼此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进而产生心理相容而产生小群体。
(2)成员有相同的血缘或地缘关系。中国人十分注重血缘和地缘关系,亲属、同宗同族、同乡等进入一个单位后,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亲近从而形成小团体,企业中的裙带风、小宗派与此密切相关。
(3)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爱好、兴趣的人相互接触,交往较多,经常在一起开展活动,自然容易形成小群体。(4)成员在某些认识或利益上的一致,在组织中,一些人由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追求某种相同利益的需要,他们就会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讨论、相互支持,在交往中形成一体。
11、简述ERG理论的主要思想及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区别。ERG理论: 奥尔德弗同意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个人拥有需求等级。然而他没有采用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而认为个人有三组基本需求:存在、相关和发展。奥尔德弗是这样描述的:
存在需求,或物质需求,由食物、空气、水、工资、附加利益和工作条件来满足。
相关需求,通过建立和维持与同事、上司、下属、朋友和家人的相互关系来满足。
发展需求,表现为个人试图通过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或建设性的贡献发现独特的个人发展机会。区别:
这两个模式在他们看待人们如何满足不同组需求的方法上存在差异。马斯洛指出,未实现的需求是激励因素,下一个高层需求只有在前一个低层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被满足。因此一个人随着每一组低层需求的满足来逐步向高层需求等级进展。相反ERG模式提出,除了这种实现===进展过程之外,挫折===衰退过程也起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试图满足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受挫,相关需求会作为一种激励力量再现。这个人将重新满足低层需求而不试图满足发展需求,挫折将导致衰退。
12、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思想。
这是一个最有争议的激励模式,因为它有两个独特的特征: 1.它强调有些工作因素导致满意,有些能够防止不满意,但不能导致满意。
2.工作满足与不满足并不存在于一个单一的连续统一体上。激励因素:工作本身、晋升和责任。这些因素和个人对工作的积极感觉相关,又与工作本身相关。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内部的问题,但组织可以确定一个卓越的目标,使个人感到自己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保健因素: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附加利益、工作条件的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和个人对工作的消极感觉相关,与履行工作的环境相关。
13、简述TAT统觉测试法的主要内容。
麦克利兰用主题统觉测验(TAT)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激励力度。TAT使用可能正在被测试人员身上唤起许多无系统性图画的反映。给你15秒看一幅画,然后根据它写一篇短故事以此回答下列问题:画中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情形?然后与一高成就者写的故事进行对比。
14、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一理论实质是探讨投入劳动与所得报酬的比值概念。公平理论描述了一种工作环境常见的现象:人们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十分敏感。个人在组织中更加注意的不是他所得的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相比较的相对值。大多数人往往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的程度作出判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动机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作出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实质上是:一个人所得的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其对所付出的劳动和所获报酬的比值,与同等情况下的其他人相比较,主观上感到是否公平、合理,这才会真正影响人的积极性。
15、简述目标设臵理论的主要内容。
设臵目标的心理效果会因时间推移逐步减弱,设臵目标要与反馈、工作评价等其他刺激因素结合作用,设臵目标要与员工参与、注意个别差异和解决目标的艰巨性因素结合运用。
目标设臵理论认为,采取措施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目标设臵理论认为,对于难度很高的长远目标,可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目标管理方法,即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轻易达到的阶段性的小目标,最终通向远大的、总目标的实现。
16、简述组织文化(四种)的类型。棒球队文化:吸引企业家、创新者和敢于冒险者,他们根据员工的产出给他们支付报酬。表现最佳的通常得到高工薪或其他财务收入,并有大量的自主权。但是风险高,基本没有长期保障。业绩高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自由人,很像职业运动员。跳槽是经常的现象,员工随时准备离开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拿更高的报酬或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广告代理公司、生化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法律顾问处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商很普遍。
俱乐部文化:年龄和经验在俱乐部文化很受重视。拥有俱乐部文化的组织重视资历,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就业。俱乐部文化奖励忠诚、投入和“相处融洽”。管理人员在缓慢稳定地一步步升到公司高级位臵的过程中一般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迅速晋升很少见。员工通常从年轻时干起,一直在一个公司干35到40年。航空公司、商业银行、公共设施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军队。
学院文化:学院文化的组织往往招收的人很年轻—通常从学院直接招收,这一点同俱乐部文化的组织是一样的。但是学院文化强调员工培训,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专家。学院文化强调服务的连续性、职能专长和提高产品信誉的智慧。虽然也有一些让人青云直上的机会,但是学院文化对那些乐于掌握自己的工作,稳步上升的人更有吸引力。可口可乐、IBA公司、宝洁公司以及许多消费品公司、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药物公司以及许多电子和办公产品公司都存在学院文化。
堡垒文化:主要关心的是生存。堡垒文化的组织对工作的保障性没有多少保证,很难对业绩好的员工给予奖励。一般情况下,它们是进行阶段性裁员和重组,在这过程中解雇许多员工。堡垒文化对那些想从彻底改变一个公司的挑战中获得乐趣的人有吸引力。对那些想有归属感,有专业发展机会和有保障的未来收入的人不会有吸引力。堡垒文化是以周期性繁荣和周期性破产为特点的行业。
17、组织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1.当人们互相交往时的常规行为,如组织礼仪、礼节以及使用的共同语言。
2.整个组织上下所共有的行为标准。3.一个组织所持有的主要价值观。4.指导一个组织对待员工和顾客的原则。
5.在组织内能过得很好的游戏规则或一个新成员为能被接受必须学习的诀窍。
6.由组织的实际布局以及其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局外人打交道的方法所展示出的组织感觉和气氛。
18、如何开发保持和改变组织文化。一个组织如何开发文化?
一个组织文化的建立是为了适应每个组织面临的两个重要难题: 1.适应外部环境求生存: 是指组织如何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找到生存环境和不断的对付外部变化的环境。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宗旨与战略:找出组织的基本宗旨,然后选择战略实现这一宗旨。
2)目标:确立具体目标。
3)方法:确定如何实现目标、方法,包括选择组织结构和奖励制度。
4)衡量:确立衡量每个人和团队完成这些目标的标准。2.内部的统一化: 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的成员之间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内部统一化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语言和概念:找出交流的方法,对重要的概念确定共同的含义。
2)团队的界限:确立团队成员身份标准。
3)权利和地位:确立获得、保持和失去权利和地位的规定。4)奖励和惩罚:建立鼓励理想的行为和阻止不理想的行为的制度。保持组织文化
一个组织运转和管理的方式对保持和改变公司文化可能产生预期和未预期的影响。保持组织文化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组织雇佣似乎适合该组织的人:然后公司通过解雇那些经常不断或明显违背组织可接受的行为和行动的人来保持它的组织文化。改变组织文化
保持一个组织文化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同样可以用来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变: 1.改变经理和团队所注意的东西 2.改变处理危机的方法 3.改变招募新成员的标准 4.改变组织内要求的标准 5.改变分配酬劳的标准
6.改变公司礼仪和庆祝活动。例如,一个惩罚冒险和创新,奖励避免风险的组织文化可以通过改变奖励制度刻意改变原有组织文化。可以鼓励员工在确定目标的会议上,为自己确定风险较大,较有创新的目标。在业绩评估会上通过提高奖赏,个人可以因为尝试挑战性强的目标,而不是追求保险目标受到奖励,即使他有时没有成功。
改变组织文化有两个问题必须注意:
1.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否经得起变化的考验
2.准确评价改变组织文化的种种困难,多数大的组织实际上不止有一种文化。每个组织至少有三种文化:运行文化、工程文化、管理文化。改变组织尽管有困难,但是有可能,我们可以: 1.首先了解旧文化
2.寻找最有效的文化,并把它作为员工学习的榜样
3.不要对文化提出正面的抨击,而要找出较为有效完成工作的方法
4.把新文化当作一个指导原则,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创造奇迹的东西
5.认识到要用5-10年的时间
6.实践新组织文化,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篇:上海海事大学离散数学考试提纲
复习提纲:
一、判断哪些是命题
*命题的表示(联结词),符号化命题(样题2)*真值表(用来证明)
*等价式的证明(用已知的等价式推导)(样题3)蕴涵的证明(样题4)对偶式(化对偶式)
*写出主析(合)取范式(真值表,公式推导)(样题5)*命题的推理(真值表,直接,间接)(样体6)
二、*谓词公式的翻译(存在,全称)(p60习题2,批p61例题,批p62习题1)约束变元及其换名(p63例题1)等价式和蕴涵式(转换,扩展和收缩,分配,多量词)(p66-p70)前束范式(p73例题)*推理 p76-p77
三、*集合的表示
*集合的运算(。。幂集)*包含排斥
序偶(同集合)
关系(定义域,值域,特殊的关系,*关系的表示,特别是矩阵)*关系的性质(5大性质,)
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p114例题1,p115例题5,p118例题4 关系的闭包运算(三个)p121例题1,p124例题4 集合的划分和覆盖(能判断哪些是划分和覆盖)
*等价关系(判定,要会用等价关系对集合划分即写出等价类)p131,132例题, *序关系(判定,哈斯图,链反链)p140,141例题, *求极大(小),最大(小),上(下)界,上(下)确界 p146习题6
四、*判定是否函数,满,入,双
*逆函数、复合函数(判定原函数是满,入,双复合后是否满,入,双)判定二个集合是否等势(构造双射函数)有限集,无限集(可数,不可数)
自然数 实数集
可列
五、*代数运算的表示(包括运算表)p189例题
*判断代数系统的运算性质:封闭,可交换,可结合,可分配,吸收率,等幂性 *代数系统的幺元和零元(唯一性证明),逆元 p184 半群的判断,独异点的判断
*群与子群的判断,群的性质证明 交换群的性质,循环群的性质 *定理5-7.1,意义,性质
任何一个群不是4阶循环群就是Klein群
*同构同态的判断(满,单一,)p214例题,同余 环,域判断,同态象
六、*格、子格的定义
*并,交运算的定义及其性质 p233例题 p241例题 p242习题 格的同态与同构
*分配格的性质,p244例2,3 ,有补格的性质,补元素 p252习题1 布尔代数,布尔表达式及其范式
七、图简单性质(点边数目关系),图的同构判断,生成子图,补图 路,回路,通路,连通,点割集(割点),边割集(割边)及其性质
有向图的单侧连通(分图),强连通(分图),弱连通(分图)p287习题8 *图的矩阵(邻接,可达性,完全关联)p290例题1, *欧拉图的判定,H图的判定,p306,p310,样体21平面图的判定(K3,3 K5)p317习题5 对偶图和着色 p318,p319 p321习题 *树的等价定义和证明
*最小生成树 p327习题6 *根树p327习题2,叉树,m叉数转换成二叉树
第三篇:上海海事大学考试大纲概论
《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Mao tse-tu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课程号:WL410060
二、学时
总学时 54学时,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实践9 学时
三、考核方式
考试
四、适用专业
全校
五、课程简介
本课程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及精髓、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作为一门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讲授,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当代中国的现状,认清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才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七、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
1、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教学:12学时,课外:4 学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2、毛泽东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6学时,课外:2 学时)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3学时,课外:1 学时)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3学时,课外:1 学时)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学:3学时,课外:1 学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教学:3学时,课外:1 学时)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学:6学时,课外:2 学时)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教学:12学时,课外:4 学时)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九、十、十一、十二章(教学:3学时,课外:1 学时):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复习、答疑(教学:3学时):
2、要求
1)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地认识。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了解和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贡献;把握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髓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
2)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其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认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4)掌握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包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教训。
5)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了解这个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高度;把握社会主义本
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掌握“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和目标。
7)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掌握改革的内容、性质和重大意义;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和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8)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掌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了解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9)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八、社会实践
对于部分大一的先修该课程的学生,授课45学时,社会实践9个学时。主要采取校内讲座写作报告的形式。根据校内听取的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讲座,写一篇2000字的实践报告或体会。学生可在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中选择一种:
第一,对本学期中在我校校园中聆听的讲座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讲座撰写一份《课外讲座的观感与评析》;
第二、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参加校园课外活动的亲身经历,写一份《课外实践的收获与思考》。
九、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参考资料: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文件、十七大文件、十八大文件、《毛泽东传》。
3、视频资料:《复兴之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毛泽东传》、《邓小平传》、《苦难辉煌》
十、先修课程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审批人: 董金明
审批日期:2014.3
审核人:张峰编写人:张峰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基本归因错误
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尽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但我们总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3.授权
授权是组织运作的关键,它是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力授给部属人员。即主管将处理用人、用钱、做事、交涉、协调等决策权移转给部属,不只授予权力,且还托付完成该项工作的必要责任。4.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项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谈谈你对工作满意度的看法,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满意度。
1)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了企业活力、员工效率,非常重要。2)有以下因素会影响员工的满意度:
a)工作本身:是否有趣/多样性/学习机会/困难程度/工作量等 b)报酬:数量、公平性、报酬方式等 c)晋升:晋升机会、公平性、晋升标准等
d)认可:对工作成就的赞赏,得到的荣誉等。
e)福利:养老金、医疗保险、年假、带薪假期、食堂等 f)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休息、设备、温度、湿度、g)上司:领导风格、技术水平、人际关系,管理技能等 h)同事:信任、友谊、帮助等
i)公司与管理:员工关系、福利政策
2.高效团队的特征有哪些?请结合其中一项特征,谈谈你对建设高效团队的见解。
1)高效团队(The High performance Team)是指发展目标清晰、完成任务前后对比效果显著增加,工作效率相对于一般团队更高。团队成员在有效的领导下相互信任、沟通良好、积极协同工作的团队。
2)高效团队有9个特征: 1.外部支持;2.相互的信任;3.科学的流程;4.开放的沟通;5.相关的技能;6.恰当的领导;7.有效的结构;8.清晰的目标;9.分享成果。
3)以“开放的沟通”来解释高校团队的建设: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恰当的沟通可以加强内部团结、化解内部矛盾、减少分歧、提高信息共享性和透明度、快速理解其他成员的意图和想法、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和各模块之间的协同性、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开发进度,同样也就提升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企业业绩。首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员之间由于价值观、性格、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各种冲突,人际关系陷入紧张局面,甚至出现敌视、强烈情绪以及向领导者挑战等各种情形。领导要进行充分沟通,引导团队成员调整心态和准确定位角色,把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明确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清楚如何去做。
其次,团队成员与工作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团队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如与技术系统之间的不协调、对团队采用的信息技术系统不熟悉等。领导要帮助团队成员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利于项目目标的及时完成。
再次,团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团队与其他部门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需要领导与之进行很好的沟通协调,为团队争取更充足的资源与更好的环境,并对工作进程以及工作目标与工作干系人不断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论述题(40分)
请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例,回答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并论述企业文化是如何对组织、团队、个体产生影响的。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指一个企业内独特的信念、假设、期望、追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处事方式以及物质环境等,这一切是得到广大员工认可和接受的。最终要回答的是在这里应该如何工作和生活?内涵涉及到了: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它使组织独具特色,通过对“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定向、人际导向、团队定向、进取心和稳定性”这七项本质特征的感知,使员工对组织形成一种总体的主观认知,从而成为该组织的文化,同时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文化越强,产生的影响越大。
我所在的企业是一家专业*****,公司主要以设计人员为主。企业文化是“宽博、诚信、严谨”的文化,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组织、团队、个体产生影响的:(这是我公司的案例)。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公司文化始终围绕着“宽博、诚信、严谨”的态度来对人对事,同事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对工作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客户遵循诚信、严谨、负责的态度。物质层文化,是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公司针对设计人员设立项目奖、根据项目的完成效率给与嘉奖、严格杜绝大锅饭的情况,使表现优异者劳有所得劳有所奖。同时每年根据项目的表现情况评定设计等级,同薪资和晋升挂钩,充分激励员工。同时,对骨干员工,给予股份的优先认购,从而形成更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行为层文化,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及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公司采用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与员工进行交流。比如在公司厂区内设立了各项娱乐健身设施,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图书馆等,大大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宽松、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同时各部门不定期进行团队活动,公司每年安排旅游等,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区企业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示范点“称号。
制度层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与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我公司的制度层文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如员工手册、出差管理规定、文件设计规范等。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考试
日本组织的“家庭主义”特点,表现在以下: 1.日本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同家族成员关系一样有“老友尊卑”之分。2.日本组织的管理方式,和西方国家的组织的内部管理比较,虽然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有多了日本独特的“仪礼人情”的色彩。3.日本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视为“亲密的朋友”(日语叫:仲间),和欧美不同,日本的 组织更情调的是“内部的团结与合作”,组织的共同利益优先,而不宣扬个体的力量。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的同时,发现其产生的根基——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结构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其次,“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其社会经济文化比中国落后了几个世纪。这时,日本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滞后型文化”可以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封闭守旧,停步不前,抵制先进文化,从而文化更加落后;一是发扬文化革新精神,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日本选择了后者,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第三,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的观念。“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社会结构长期稳定统一,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同时,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侧重“和”、“信”、“诚”等伦理观念,使日本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些决定了日本企业文化以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为其特点。“和”被日本企业作为运用到管理中的哲学观念,是企业行动的指南。
以团队精神为特点的日本企业文化,使企业上下一致地维护和谐,互相谦让,强调合作,反对个人主义和内部竞争。企业是一利益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企业象一个家庭一样,成员和睦相处,上级关心下级,权利和责任划分并不那么明确,集体决策,取得一致意见后才作出决定,一旦出了问题不归咎个人责任,而是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企业对职工实行终身雇用,年功序列工资制。
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