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17:3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

第一篇: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

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 市粮食局局长 万 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表明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已经到来。当前,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政策环境和粮食生产、流通的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形势下,面对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如何实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市场有效供给、粮食储备库存充足,又维护市场粮价基本稳定的目标,已经成为实现确保粮食安全这一任务的新课题。

宜宾市粮食安全是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的组成部分。宜宾市同全省一样,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连续五年获得粮食丰收,2008年在国际粮食危机、粮食价格暴涨暴跌的冲击下,粮食形势仍然基本稳定,根源就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因此,必须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确保粮食安全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掌握粮食供求变化的规律,正确处理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确保宜宾粮食安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对策措施。

一、坚持和完善粮食安全市长、县(区)长分级负责制

粮食形势取决于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的落实,政策调整是粮食市场形势变化的基础,有了新的政策变化,就应形成对粮食运行趋势的新判断或新预期。

党和国家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宜宾市认真实行市长负责制下的县(区)长负责制,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由于体制机制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农民种粮收益低,工农产品比价、猪粮比价或外出务工收益的差距拉大。虽然国家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行种子等多项直补,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并在高位运行,但是种粮效益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发展粮食生产,增强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粮食自给水平,是承担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备和消费等粮食发展状况,构成了粮食安全的重要内涵。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其前提条件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关键在于增加粮食生产投人,核心是构建粮食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这一切都取决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坚持和完善粮食安全市长、县(区)长分级负责制,是“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努力解决和改变宜宾粮食总量不足、商品率低、生产成本高的矛盾和现状,着力把宜宾市打造成粮食生产大市、粮食转化大市和粮食经济强市,推动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立足当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粮食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是实现确保粮食安全目标的首要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质,就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储备充足,粮食流通高效运转,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市场粮价合理上涨,人心稳定,社会稳定,避免发生给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粮食危机。

宜宾的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仍然存在。近五年粮食供需调查显示,宜宾粮食供求状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是需求大于供给,供需矛盾将呈进一步扩大趋势。一方面,虽然宜宾是粮食生产大市,基本保持在220万吨~223万吨之间的历史较高水平,但粮食总产量受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等方面的限制,大幅增产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宜宾又是粮食转化和消费大市,总需求大体保持在240万吨~260万吨之间,每年粮食产需缺口在20万吨~40万吨之间波动。宜宾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产需矛盾将长期存在: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逐年增长;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以及向家坝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推进,粮食需求仍将逐年增加;三是随着宜宾打造世界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这一目标的发展,转化用粮呈逐年增长态势,全市现有22家酒类骨干企业,白酒生产能力达到43万吨,但2007年仅发挥16.5%;四是宜宾常年出栏生猪500万头~540万头,是生猪的主要产地,随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饲料工业用粮仍将增长。

粮食生产规模化,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开发建设商品粮基地,统筹规划,保持适度规模,使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需求相适应,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据宜宾粮食供需调查(2007年)显示,宜宾耕地面积368万亩,其中田227万亩,土14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宜宾常年播种面积,小春158万亩(小麦111万亩、油菜籽38万亩),大春350万亩(水稻223万亩、玉米107万亩),但种粮农民可出售的商品粮仅保持在20万吨左右,商品率仅10%左右。而宜宾城镇人口105万,口粮消费年需16万吨,人均消费152公斤/年,农村人均口粮消费233公斤/年。粮食转化产不足需,年均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需要转化130—160万吨粮食,其中30—60万吨粮食需从市外、省外购进,而2008年1—9月“五粮液”转化粮食19万吨。宜宾人均占有粮食420公斤,粮食自给率仅86%左右,低于全国自给水平10个百分点,15%的粮食需从市外、省外产销衔接购进30万吨左右弥补酿酒用粮(“五粮液”常年转化粮食30万吨,历史高位60万吨)。因此,需要加快商品粮生产大县的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市区域内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稳定提高粮食单产,落实粮食总产在221万吨的基础上增产1%至1.5%的目标。加快制定并实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亿斤,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政策和粮食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保持全市粮食生产、消费和供给、需求基本平衡。

三、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沿江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粮食产业带,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油菜籽产量及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可以调整不合理的粮食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对粮食品种结构的需求,促进建设沿江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进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就要加快建设沿江特色效益农业带,解决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产需缺口的问题。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特色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积极扶持发展农业(粮食类)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现有优质专用粮食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扩大粮油订单的覆盖率,提高粮油订单的履约率。通过特色效益粮食产业带的示范作用,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进而在全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生产优质专用粮油,加快建设粮油科技示范园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需要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和企业增效。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增产增收的作用。积极落实逐年稳定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政策,以稳定种粮农民最低安全收入的心理预期。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来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因此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又是市场机制的有效补充。

四、重点建设粮食流通体系

宜宾市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宜宾川南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宜宾川南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是省政府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宜宾建设成川滇黔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新举措,要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西南出海通道以及市内外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建设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的物流企业。目前,国家发改委将该项目列入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备选项目。建设业主单位为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概算投资6亿元,一期工程总投资2亿元。

建设配套项目宜宾川南粮油成品批发市场(四川省粮食批发市场宜宾川南分市场)。批发市场是宜宾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是打造“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有效平台和可靠载体的作用,通过“商贸物流中心”面向西南大范围配置粮食资源,并融入“成都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建设粮食流通体系。结合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增强粮食流通活力,扩大粮食产业发展空间,构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国家建设粮食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为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发挥物流中心和批发市场在粮食价格形成、调节供求、平抑粮价方面的作用,发挥为宜宾粮食流通安全服务,为粮食生产发展和市场供求平衡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作用。

落实市政府“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粮油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现代粮油精深加工建设,是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是以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集大米业、油脂业、面粉业、食品业、饲料业和粮油订单、收购、储藏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同时也是宜宾川南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的重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主要新建年产6万吨的专用面粉厂,新建年产1.5万吨油脂加工厂,新建年产7.5万吨优质精米加工厂,新建年产1万吨特色面条厂,新建年产10万吨饲料加工厂,新建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养殖场。用项目建设促进粮食加工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争取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项目、资金、税收政策的支持。

五、加快构建粮食储备体系

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储备体系,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食品安全。建立和完善稳定、充足、有力、高效的粮食储备体系,有利于政府有效控制粮食市场形势,调节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粮价波动,保障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在储备粮管理方面,需要把市和县(区)粮食储备和菜油储备规模充实到位,根据储备计划和市场行情,把握节奏,适时轮换,确保质量完好,储存安全。储备粮高效运转,需要政府把握储备粮的储备与经营的双重功能,实现储备粮动态管理,满足市场需求。

建立粮食储备体系,需要同实施粮食应急机制、落实应急工作任务相结合。2008年,中储粮总公司下达宜宾4.1万吨国家临时收储计划,同时加紧落实中央储备粮补库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实物入库任务,建立落实市级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大米2300吨和菜籽油230吨。积极开展并落实农村小粮仓建设,强化从粮食生产到粮食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

宜宾市粮食供需调查显示,国有粮食企业历史最高库存62万吨,后逐年下降,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影响粮食供求变化。在影响粮食供求关系变动的各种因素中,粮食库存与粮食价格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粮食库存占当年消费量比的下降,必然引起粮价上涨,这是多年以来粮食连年减产或连年增产都证明了的规律。粮食库存大幅度下降而不发生粮价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应扩大粮食生产,充实粮食储备,满足市场需求。而扩大粮食生产与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举的政策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消费状况影响着粮食储备和粮食供求,也影响着种粮农民和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酿酒转化用粮和饲料转化用粮的消费发展趋势,将增大粮食供需缺口,直接影响宜宾的粮食安全。粮食消费稳定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大,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增强粮食储备、粮食收购价格合理上涨,进而促进粮食储备体系的构建。

六、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机制

粮食应急机制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粮食市场和稳定社会的重要保障,应建立完善分布合理、储备安全、加工有力、供给畅通的粮食安全应急机制。粮食市场稳定,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安定和社会人心稳定。在粮食市场化条件下,突发事件会导致粮食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市和县(区)必须分级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机制,确保粮食市场有效供给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妥善应对各种事件和自然灾害。建立和落实粮食应急机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2008年经受雨雪冰冻低温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突发特重大自然灾害,宜宾也启动了应急预案支援重灾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七、转变职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担负起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职责,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确保粮食安全,是新形势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是健全完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体系,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当前需要解决宜宾粮食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要按照省、市政府的文件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面对粮食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要立足服务粮食安全大 局,抓住重点环节,积极有作为地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维护宜宾粮食市场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维护粮食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确保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要解决制度不健全形成的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存在的权责不对等问题。行政权力的行使以行政监督检查权为重点,监督检查以行政处罚权为保障。行政职权应与行政职责高度统一,行政职权的行使过程意味着行政职责的履行过程;行政主体有某项行政职责,就相应有某项行政职权。粮食安全、流通管理等都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在执法监督的许多环节都没有处罚权。因此,建立完整的粮食法律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全世界粮食安全的对策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班别:地理本101姓名:林同学学号:1007401134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国内稳定,更影响国家安全。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促成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包括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分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革新;中层原因包括美元贬值和粮食投机;突发原因主要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及石油价格的上涨。面对新一轮可能来袭的全球粮食危机,国家行为体应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应对威胁。同时,这场粮食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产,力主自给自足,同时适当进口,充裕国内粮食储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和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据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51亿亩,2003年下降到18.151亿亩,短短7年时间减少了1亿亩。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137亿亩,比2003年净减少140万亩,人均耕地下降为1.41亩(2003年人均耕地1.43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加上这几年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农业结构的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减粮扩经,将良田改种果树等经济林木或毁田养鱼,有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过快等,自然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全国耕地中只有不到1/3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其中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磷、钾。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用水非常紧缺。这些具体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45%,粮食增产为60%,粮食消费需求每年需增加40亿千克,呈刚性增长趋势。预计2010年13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382千克左右,10年后的2020年14.5亿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增加到390千克左右,到2030年,人口为16亿左右,按年人均需400千克粮食计算,届时需要6.4亿吨。这种人均粮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总数稳定增长,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外,健康食品来源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不能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绿色粮食饲料发展转化蛋、奶、肉。每年我们肉类消费需求要增加80万吨,蛋奶消费也“跨越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粮食浪费严重,储备量不断下降。由于种种原因,粮食浪费相当严重。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每年消费用珍贵粮食酿造的酒,相当于一个西湖;每年中秋节糟蹋的用蛋黄、水果等烤制的月饼,相当于一个小山头,鉴于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浪费触目惊心,在今年年初曾专门发文要求要移风易俗,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另外,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粮食危机依然十分严峻,世界粮食库存量仅占消费量的15%,我国目前虽然粮食储备充足,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粮食储备量占社会消费量18%的水平,但是同时自给率也是95%,还有一定的缺口。同时,市场经济没有推行以前的广大乡村群众一般将当年生产的粮食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储存起来。只消费前一年的粮食。而新世纪以来,农村群众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储粮意识愈来愈淡薄,据我们随机调查,很多农民不储粮,或粮食储备量很少。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进口依赖度提高。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据测算,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粮食消费总量大体上增加100万吨。另外,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和生物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将继续增加,预计年递增2.2%,占粮食总消费的8.0%左右。美国用大量的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生产乙醇,来代替作为能源的汽油。这意味着现在美国生产的玉米全部用于转换汽油还不够,必须每年以10%的增长速度生产玉米,才能满足其目前汽油需求量的20%。巴西主要用甘蔗生产的乙醇约占世界生物能源的32%。我国已成为粮食纯进口大国,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居于世界首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翻倍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仍进口谷物、淀粉、豆类1571万吨,比2007年同期增长约3%。去年上半年进口玉米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约28%。中国进口菜籽数量也不断增大,由2005年的29.62万吨上升到了2008年的89 63万吨。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全球粮食安全

第三篇:浅谈确保粮食安全战略对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多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市场平稳运行,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应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多重压力,粮食稳步增产的难度增大,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必须未雨绸缪。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0%左右,国际市场上粮食交易量十分有限,十多亿人口的粮食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偏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一些国家相继因食品短缺发生**。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保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纲要》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把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正是基于这个基本方针。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支出要重点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今后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促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要加大金融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改革,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稳定进出口贸易渠道,加强进出口调节。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广大群众也要增强粮食安全意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第四篇: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对策研究

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和粮食安全一直以来就备受世界的关注。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事关国民生计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事关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的粮食安全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粮食的生产,把提高粮食产量作为目标。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50年的13213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66949万吨(13390亿斤),实现了我国粮食从供给不足到供给达到基本平衡的改变,推动了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虽然我国粮食产业目前的发展比较稳定,但粮食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

2020年澳洲的大火已经烧了四个月,之后非洲的蝗灾也开始肆虐,最重要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的侵袭,在各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下,国际粮食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受疫情的严重影响,国际上有部分国家(地区)陆续发布了粮食出口的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称:这次病毒疫情或许将会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此次的疫情背景对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为中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风险防范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粮食安全概述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人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自身的膳食和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1]

(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10月12日-18日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自从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促进我国粮食安全作为建设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头等大事,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粮食安全观念,而且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粮食产业的新发展理念和产业发展安全战略,“饭碗论”“红线论”等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粮食安全战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粮食安全为促进我国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也为推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

粮食安全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发展基础是人民,而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因此我们想要实现国家稳定、和谐健康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要保证粮食产业的安全。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保证自己先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因此,粮食安全同时也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的一样,“中国有14亿左右的人要吃饭,吃饭才能生存,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能稳住。”[3]因此,粮食安全是我们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使我们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只有粮食安全健康的生存和发展才真正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家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任何生产都必须要讲究以人为本,所以,注重粮食安全更是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理念,粮食安全的发展才是我国国家富强的保障,这一点毋庸置疑。[4]

三、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的时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中间有很多的波折,但是,粮食产业的发展还是总体向好,那现阶段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呢?在阅读了相关文献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北移

经有关数据调查,2018年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58.2%,总产量约占全国的58.4%,其中,粮食产量同比上升比较快的有我国的吉林省、河南省、xx省、黑龙江省,这几个省的产量分别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将近一倍,为全国粮食供给提供了基础。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耕地面积缩小,而北方地区还是以传统的农耕产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粮食生产的发展。[5]

(二)粮食进口数量增加,且增幅较大

据我国海关统计,2017年粮食进口24571斤,为我国粮食进口创造历史新高,而在2017年之后,两市进口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价格不占优势,相较于国外的机器生产,国内的粮食生产大多还是以半机器化为主,高生产成本决定了高价格。[6]

(三)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因此,在被迫或者是主动的选择下,资本开始代替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耕种水平的提高。截至2018年,我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98783.35万千瓦,且各种农作物的机播比例稳步上升,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从传统耕作方式转向现代机械化生产的阶段。[7]

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率是35%-40%,远超国际粮农组织普遍认为的17%-18%的粮食安全标准。不过我国的粮食储备压力较大,我国部分地区的粮仓已经处于超负荷运作的状态。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粮食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相关的变化和调整也存在极不明朗的情况,对我国经济和粮食结构的调整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总之,我国粮食产业目前还可以说是处于安全的,但在产业安全方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正在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

(一)外资价格垄断的风险

我国农业产品进口规模较大,且对外依存程度较高,这也就导致了一旦国外供给出现问题,就会对粮食产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19年的中美贸易发生重大冲突,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提高关税,其中就包括许多的粮食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以大豆为例,2017年我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超过86%,且占进口规模和量95%以上的的三个国家分别为巴西、美国、阿根廷。假设巴西,美国,阿根廷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对大豆的价格进行哄抬,进行价格垄断,那么在短时期内寻找第二个能够供应如此大规模的大豆的供应商是非常不容易的,且在寻找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可能选择被动接受这个价格,那么我国大豆进口的成本就会上升,从而大豆在我国国内进行销售的价格也会相应的有所增加,一种粮食产品价格的增加,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多种粮食进口供应国家联合起来进行价格垄断,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外资价格垄断成为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首要风险。[8]

(二)粮食进口禁运的风险

粮食是全球五大干散货之一,在国际间的贸易中,粮食运用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海运,但是我国现有的海运通道安全保障能力不足,自给能力较弱,海运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弱,且对全球主要的港口和运输通道掌握不够,在这些原因影响下就会导致粮食运输的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甚至会增加粮食运输的成本。相关研究表明,在粮食运输过程中至少会通过一处海上关键通道,如果在通过海上关键运输通道的过程中遇到了该港口所属国的阻拦,也就是对我国进口粮食进行禁运,那么就相当于切断了我国进口粮食的供给,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9]

受新冠肺炎的影响,许多国家因为疫情封国,不再进行粮食的出口。其次从非洲来的蝗灾侵略了大部分的产粮国家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粮食产粮下降,自己国家也可能面临粮食危机,出口粮食对他们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从今年看,我国面临的粮食禁运的风险大大增加。

(三)“双挤压”的风险

在我国,随着我国土地租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还有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用药、农用地膜、化肥、农业机械等投入越来越多,粮食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都直接造成了我国粮食成本的增加。为保护粮农的的收益,我国设立最低量是保护价格,此后逐渐形成了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的现象。曾经就有人民日报的记者调研相关资料指出,越南、韩国含碎5%大米国际出口价格折算后约为350美元/吨,泰国含碎5%大米国际出口价格约为372美元/吨,折算后的含碎大米价格分别约为1.2元/斤和1.1元/斤,这和我国国内稻米的价格基本不相上下。[10]

“双挤压”风险,一部分原因是国内的土地基本上是散户经营,投入生产要素多且生产要素价格偏高,成本的管理意识相对缺乏,及时了解粮食市场变化的能力和市场谈判能力较低。还有承租关系不稳定,大户不能长期投入和产出等等。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国内粮食成本急剧升高,甚至高于进口粮食的价格,造成双挤压风险。[11]

(四)浪费现象严重

粮食浪费的重灾区是各地城市餐饮行业,特别是宾馆、酒店、餐馆等场所,浪费行为处处可见。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餐饮业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量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前者相当于2000万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后者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

如果避免无谓浪费,我国每年至少可减少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12]此外,在学校食堂、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餐厅,浪费粮食和菜肴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甚至个人和家庭不易觉察的粮食浪费现象也不可低估,这一种浪费属于“细水长流”型,在不知不觉中把粮食浪费了。例如,城镇居民随意倒掉剩余饭菜、采购太多导致过期发霉后抛弃做垃圾处理等,浪费量十分惊人。[13]

五、我国防范粮食安全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在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本文也从政府、企业、种粮主体、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加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要相对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健全现代农业生物科技自主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推动粮食的大机械生产。

[14]对培育粮食种子的企业增加投入,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推进粮食种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优质的粮食品种,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助推粮食产业的安全健康发展。

2.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

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内的粮食很难满足人口的需要和消费,所以进口还是有必要的,而且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进口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避免因进口过多而失去国内粮食生产的独立性。选择多个国家进口同一种产品,分散进口有利于我们进口安全,同时也能避免出口国坐地起价。也可以多批次进口,避免国际上粮食大亨抬高粮价。[15]

(二)企业方面

1.加强粮食新品种的研发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人民从“吃的饱”向“吃的好”“吃得健康”转变。但是在种子这方面,虽然有政策扶持,但还是存在以产量为主,质量不足的现象,虽说袁隆平院士为我们的水稻带来了高产量,但是高端优质大米还是靠进口,因此,必须加大粮食优质种子的研发。

2.积极参与农业期货市场

我国的农业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利用金融行业稳固自己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增强企业抵御国际粮食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针对不同的市场状况,粮食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农业期货交易策略,在提高企业自身期货市场交易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增强我国企业进口粮食的议价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积极进入粮食农业期货市场,壮大自己,争取国际粮食定价的话语权,保护我国进口粮食价格处于一个有利地位。[16]

(三)种粮主体方面

1.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土地面积广阔,但是相应的,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不可利用土地所占面积较广,这就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少,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土地所导致的耕地退化、沙化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作为种粮主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利用自己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并提高土地利用率[17]。

2.加强科技投入,进行规模化生产

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国家富强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粮食安全方面更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达到规模化生产、利益化生产的目的。种粮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规模的包地,购买大机械,进行规模化的种植。

3.增强粮食质量安全的意识

通过完善粮食种植和生产的质量和标准体系管理,明确投入品的生产使用标准,规范农药和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标准。深入开展和宣传科普教育,定时参加各种粮食培育课程,增加种粮主体的科学种粮知识,强化种粮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

(四)建立强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然而,民众更担心“一阵风”“一呼隆”过去后,一切照旧。因此,“崇俭抑奢”必须采取治本之策,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强化持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

1.改革公务制度,把“公款”关进制度的“保险箱”中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利剑,首先要直指“公款消费”。还有与公款消费行为相伴的各种其它现象。因此,必须改革公务制度,把“公款”关进制度的“保险箱”中,铲除挥霍浪费和诱发腐败的温床。依据法规制度,对于违反党纪国法、肆意挥霍公款者,不仅要给予党纪国法的严惩,还要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

2.完善餐饮业考核监管制度,严格监督检查,奖罚分明

迄今,粮食和食物浪费的重要场所在宾馆、餐厅、休闲等餐饮业。无疑,在这个行业必须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崇俭抑奢的文明经商之风,提倡分餐制、自助餐,对因用餐多取而造成浪费的人要加倍罚款。对此,同样要制定完备的考核监管制度,对于饮食质量、食物安全、环境卫生、废水废物数量、废弃物处理等都要制定出具体指标,随时进行检查,实行严格奖惩。

六、结论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人口大国,虽然人口增速有所减缓,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就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的发展对比其他国家还是处于落后的阶段。除受到的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从本文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受到的国际影响是比较大的,国内因素积极调解还是可以有效解决的,但是国际方面,如果不能在国际粮食问题上有话语权,我国的粮食进口和运输都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粮食产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有效规避这些风险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涉及粮食安全,也就意味着涉及到了国计民生,所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种粮个体,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只有上下一体,同心同德才能够促进粮食安全发展。我们也应该对国家有信心,相信国家能够保障粮食产业的安全发展。

第五篇:浅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

浅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市场的表现为:粮食生产无法满足旺盛的消费,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日益紧张,整体库存急剧下降,截至2008年3月底,世界库存量已降到53天,全球粮价持续攀

升,围绕着有限的粮食资源的争夺逐渐展开。据统计,近几年来全球粮食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年均消费却增长了1%左右,预计未来5~10年间全球粮食价格将有可能上涨10%~20%,粮食市场波动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是人口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贯彻落实《纲要》,达到预定的宏伟目标,应该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完善粮食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安全”与“粮食安全”互相制约,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粮食安全”。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什么积极性,关键在种粮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户农民甚至连自己的补贴是怎样算出来的都不知道,很多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粮农种粮积极性下降,导致技术推广不畅,种粮效益难以提高,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扎实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证粮食补贴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

有的人认为:按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更有利于调动那些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改成了按交粮量来发放补贴,腐败的空间会猛增,有粮的农民可能一斤粮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关系的粮贩子与有关部门官员,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大食其利。农民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粮食补贴都拿不到,种粮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与农民签订能体现保护农民利益的收购订单。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粮农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搞好粮食收购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坑害农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民多种粮多收入,从而真正得到政策补贴的实惠。

二是如何稳定农资价格,使大多数农民得益。

稳定农资价格,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完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控机制。

第二方面: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用油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第四方面: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农资经营中的牟取暴利及价格欺诈行为,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储备粮是政策性的计划管理物资,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必须要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不发生任何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拥有充足储备量

丁声俊说: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我国经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就是充足的粮食储备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粮损耗和污染,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保证储备粮的品质。

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较为

顺利地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绿色储粮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质量安全。

第二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

第三方面:确保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

不污染粮食

第四方面:重视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技术。

三、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据统计: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粮食的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2000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了粮食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保证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五、阻断粮食能源化道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时间号称东北万吨级乙醇生产企业达百家之多。这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刺激了玉米价格的飙升,不仅如此,现在的玉米加工产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目前由玉米生产的产品已有200多种,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因此,可以说玉米价格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场上造成“蝴蝶效应”。由于能源紧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应把重点放在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等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而尽快阻断粮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说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对策手段。

六、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过程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使得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建康,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粮油食品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不仅要在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全面、严格、高质量地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在储藏、运输及经营过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

2.坚决打击不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黑窝点和商贩,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专门人才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4.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优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确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

5.大力加强粮油食品生产企业iso9001、iso9002、is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6.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7.大力开展原粮及粮油食品的卫生检验,不断制订完善的卫生标准。

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严峻的国际粮食形势,中央提出的立足国内、确保供给的战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虽然,从目前中国粮食供求形势看,在中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产需基本稳定,粮食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保持粮食供需长期基本稳定的压力同样存在,粮食安全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粮食安全,这关乎国之根基,无数的事实证明,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研究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具体对策,周密部署每一项计划,监督贯彻落实每一项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粮食危机中自给自足,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下载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宾粮食安全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WTO与中国粮食安全及对策

    WTO与中国粮食安全及对策 一、粮食安全概念诠释: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浊,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

    宜宾工业集中区发展研究

    宜宾工业集中区发展研究一、宜宾工业集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宜宾市高度重视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机遇,坚持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策略研究

    随着云南省人口中资源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求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传统束缚,拓展粮食来源渠道、种类、区域等,以下的思考是确保云南粮食安......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合集5篇)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

    粮食专家谈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粮产量下降,人口数增加,今后26年需增产3亿吨粮提高单产要靠技术进步,推广技术则靠产业化经营提高单产是必由之路“吨粮田”首创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树安认为,进入21世纪后,粮......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证粮......

    粮食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机能在退化,逆市场化的发展和粮食行业的艰难程度增强。我国的粮食价格扭曲严重,农产品价格的市场意义在弱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丧失殆尽,粮食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

    加强粮食安全大全

    今天是什么日子?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每年“世界粮食日”所在的周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为什么要定出个“世界粮食节”来?为什么还要有个“爱惜粮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