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品介绍
《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
作品介绍
学校名称
广西大学
专业名称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编写
赵加庆 王智洋 杨凡 周培凡 罗孝丰 指导老师
黄世钊 覃全伦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2年8月27日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
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
前言
本次“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突出了“实践”和“创新”两大主题,作为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参赛队之一,我们重点关注广西经济建设和谐发展中的环境、能源、资源问题,历时3个多月,我们终于完成了作品《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通过参赛,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得到了提高,激发了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热情,进一步掌握了核心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视野,锻炼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谨此,衷心感谢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参赛平台,感谢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领导的支持,感谢黄世钊、覃全伦老师的指导。
2012年8月26日
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
一、绪论
1.1 项目提出背景
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O2的生产和应用作了深入的研究,它几乎可以用于各个工业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发展中国家,CO2的节能减排也越来越受到关注。CO2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在中国,CO2的排放量日益增加,中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但对CO2的研究起步较晚,对CO2应用开发工作做的更少,为了解决能源紧张,消除污染,大力开展CO2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显得十分重要。
在传统的制糖工艺中,常用碳酸法即用CO2和石灰乳作为主要清净剂的方法处理蔗汁。但是会产生大量的碱性滤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最新研究表明,还可以从甘蔗糖厂的锅炉烟道气中富集CO2并将其应用于亚硫酸法制糖澄清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久贮变黄的问题,只要控制加入适量的CO2就不会造成滤泥污染。1.2 广西制糖业的发展优势和现状
甘蔗产业是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支柱产业之一。自1992年以来,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产糖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甘蔗产量和食糖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对我国食糖的供求平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广西有51%的县市种植甘蔗,糖业的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3%~17%。
近十多年来是广西甘蔗种植发展最快的时期。自从1992-1993年榨季,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2.8万吨,产糖量226万吨,跃居全国首位,广西甘蔗不仅仅从种植面积上有所突破,从单产和含糖量等标准上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先后培育出“桂糖11号”、“桂糖17号”、“桂糖22号”等一批高产高糖的优良品种。2015年广西预计将突破产量1100万吨的大关,并建成全国最大的糖业制造和储备基地。
本项目来源于广西区经委2009年第一批千亿元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资金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桂经投资[2009]132号)。
二、生产工艺及流程特点
2.1 生产工艺特点
我们进行本设计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从锅炉烟道气中净化脱除二氧化碳, 利于环境保护; 另一目的是从锅炉烟道气中富集二氧化碳, 并应用于甘蔗混合计和糖浆的澄清工艺。从烟道气中脱出二氧化碳,可以减少工厂碳的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也符合当下的国情国策。将二氧化碳用于制糖的澄清工艺过程,既可以提高糖的品质,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谓是变废为宝。2.2 生产流程工段特点
本设计包括三个工段:预处理工段、加压工段、吸附工段。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
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
预处理工段是对来自糖厂锅炉的烟道气进行预处理,由引风机将烟道气抽送至旋风分离器和冷却器Ⅰ,进行除尘和降温,然后进入稳压罐缓冲后送入加压工段。预处理工段所用设备主要有旋风分离器、引风机、冷却器Ⅰ、稳压罐。
加压工段是先将来自预处理工段的烟道气通入水环式压缩机,对其进行加压,然后经过冷却器Ⅱ进行再次降温,使烟道气达到变压吸附所需要的压力和温度。加压工段所用的设备主要有水环式压缩机、冷却器Ⅱ。
吸附工段是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变压吸附。来自加压工段的烟道气先经过气液分离器除去烟道气中含有的水分,然后进入吸附塔进行二氧化碳的吸附,得到的产品CO2被送入储气罐进行储存或直接用于工艺生产。2.3 作品形式
本参赛作品成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作品介绍(2)设计图纸(3)设计说明书
根据大赛规定,作品成果中文字、数据本文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3版进行建档;设计制图按照《机械制图》及《CAD工程制图规则》等国家标准,采用AutoCAD2007版进行图纸绘制。
三、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平面布置图、设备装配图及其设备零部件图,具体内容如下。3.1 工艺流程图
(1)设备机器图形按照HG2059-92规定图样进行绘制,未作规定的设备机器图形根据实际外形和内件结构特征绘制,同时还反映了每根管道的物料流向。
(2)包括所有的工艺管道,包括阀门、管件、管道附件等,并标注出所有的管段号及管径大小。
(3)标注出所有的检测仪表,调节控制系统,分析取样系统。代号、符号的表示方法均符合自控专业规定。
(4)图签包括了设计单位名称、工程项目名称、设计阶段、设计项目、专业、比例、图号及签字栏。3.2设备平面布置图
厂房设备平面布置图的绘制按照了国家工业制图标准《CAD工程制图规则》——GB/T18229-2000和化工行业标准《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6-2009)进行绘制。在设备布置设计中除了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外还充分考虑了要便于装备的安装与维修,保障安全生产,节省基建投资。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
设备布置中保证了工艺流程在水平方向上的连续性。为了方便集中管理和统一操作将泵和风机集中布置并保持了必要的间距,便于维修与操作。设备的布置保证了管理的方便和安全,留出了操作、运输、安装和维修的位置;装备与装备之间、与墙之间留出运送装备的通道和人行道。将设备集中布置,可简化厂房的体形,充分的利用土地,使在最可行的前提下节约基建的投资。3.3设备装配图及其零部件图
设备装配图的绘制主要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GB/T18229-2000《CAD工程制图规则》及《化工工艺制图》等相关规定进行绘图。设备装配图中视图表达完整,装配关系表达清楚,技术要求按TCED41002-2000《化工设备图样技术要求》编制。
设备图纸共绘制了14张,其中固定管板式冷却器Ⅰ、固定管板式冷却器Ⅱ、稳压罐、旋风除尘器、储气罐、气液分离器五台设备的装配图6张,冷却器Ⅰ、Ⅱ上的零部件图8张。3.4设计说明书
设备机械设计说明书总共分八章来进行介绍。
第一章是绪论,整体上介绍了本次作品的选择理由和其可行性。也简单介绍了CO2的排放和带来的危害,分析了广西制糖业的发展现状和以后的发展前景。同时还简单介绍了PSA(变压吸附法)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第二章简单的介绍了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浓缩系统的流程和设备,分析了设备设计的理由与流程的制定过程。
第三章主要介绍旋风除尘器及稳压罐的设计计算,旋风除尘器主要详述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其选型,稳压罐则主要介绍其尺寸外形、结构特点及其补强的计算,这其中还涉及到其出口接管、人口及其相应法兰的设计,最后还进行了水压试验的校核验算。
第四、六章是对固定管板式冷却器进行工艺及机械设计计算。这部分主要参照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JB/T4700~2000《压力容器法兰》、JB/T4710-2005《钢制塔式容器》、HG/T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等标准及规范,先从设备型式和材料选取入手,利用化工设备强度计算专业软件(SW6-1998)对固定管板式冷却器的壳程圆筒、管板、封头、管箱和开孔补强等计算,计算结果由计算软件自动形成表格,确保冷却器满足强度和刚度条件。
第五章简单的介绍了引风机、压缩机的选型。选择这两个设备的型号。
第七章是吸附塔、气液分离器、储气罐的设计。前一小节主要介绍吸附塔的吸附特点和操作流程及其塔设备的设计计算。后面两小节主要介绍了有关气液分离器和储罐的相关计算,如开孔补强、接管的选用方法、丝袜除沫器的选型等,还有气液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在此过程,参考GB150、JB/4735等标准及规范,合理的选用材料、封头、接管、法兰,最后通过水压试验进行校核。
第八章是总结。总结我们这段时间来在设计作品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盆景作品介绍
盆景设计说明书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山水盆景设计说明
我的山水盆景的题名为《忆·古韵遗风》
设计说明:山水盆景所用材料为山峰式吸水石(主峰+侧峰)、青花瓷盆、坐式钓鱼翁、陶桥、景亭、金边吊兰、绿色花泥、配石。
我的山水盆景的名为《忆·古韵遗风》,盆景的灵感来自于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中提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出了一个孤高悠远的诗意境界和一个隐士甘做“渔翁”而不出浊世的高洁品质,但意境却又过于凄凉寒苦,而我不愿我的“隐士”面临如此寒苦,于是便营造了一个充满春意的“独钓”意境,让“隐士”安得春意万片,绿意相伴的隐居生活。我的盆景的主题是“忆”,会使人遥想起古时安居于山水间,诗意相伴在旁的隐士,品忆他们出浊世而不染,孤高自洁的品质,回想他们充满诗意韵味的生活,启示我们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对古代美好品质的继承。
制作要点:山峰式吸水石的主侧峰和青花瓷盆的搭配构建出盆景的主体,营造“千山”的意境,而又用金边吊兰装饰山峰,使其春意盎然,营造春光十里的诗意美,再在山峰上用绿色花泥点缀,使得春意更加突出和自然。最后点出渔翁,使主题明确,也更有诗意和古风之韵,再用陶桥将渔翁和山峰联系在一起,使盆景更为整体,也营造了“小桥流水”的诗意境界,更具古典韵味,最后再点缀一个景亭,使盆景更具古风之美,更能引起人们对古时美景和诗境的美好遐想。
总之,我所营造的是一个充满古典风韵、诗意之美,又具有美好祈愿,富有时代精神的山水盆景。
第三篇:鲁迅作品介绍(三)
鲁迅作品介绍
(三)2012-4-8 18:20 阅读(17)
2。“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新结构的先锋
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
(1)新形式的实验性 鲁迅确实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具有新形式实验性的特点。他的《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析他的心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而《狂人日记》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2)新结构的先锋性 在《呐喊》第二篇《孔乙己》里,鲁迅又在小说叙述者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小说的核心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成了“被看/看”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作为被看者的孔乙己(知识者)的自我审视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清白”而高人一等)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但作家并没有选择孔乙己或酒客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而是别出心裁地以酒店里的“小伙计”充当叙述故事的角色。这样,他就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形成一个“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要”,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构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他的背后正有隐含作者在“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上的“被看/看”的结构。而读者在阅读的开始是认同于叙述着的有距离的旁观态度的,但随着叙述的展开,就逐渐远离叙述者,而向隐含作者靠拢,从小说外在的喜剧性中看到了(体味到了)其内在的悲剧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就置身于如此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呈现出既非单一的,又是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一切复杂性又显现于极其简练的叙述语言与极其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这正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3)叙事的主观抒情性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善于将主体精神、生命体验介入(融入)其中,充分体现了“主观抒情性”的特征。例如,在《伤逝》中就可以发现,小说的重心可能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无爱婚姻的“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 “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直到逝世前他还写了一篇《我要骗人》,表露他渴望“披露真实的心”,却还要“骗人”的矛盾与相伴随的精神痛苦。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
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中,他又做了这样的尝试: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与魏连殳)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小说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孤独者》中“我与魏连殳相识一场”,“以(魏连殳为祖母)送殓始,以(我为魏殳)送殓终”,正是暗示着“祖母--魏连殳--我”之间的深刻的生命联系。而我与魏连殳的三次论争:关于“孩子的天性”、关于“孤独的命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也是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与困惑的。这都是“灵魂的深”的开掘,构成了鲁迅小说诗性的丰富内涵
(4)艺术表达的独特性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故乡》里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就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同样取得强烈的效果。还有祥林嫂那最后的“肖像”也只有寥寥几笔;“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留给读者的印象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小说创作具有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就出现了“诗化小说”的创作特征。鲁迅的小说创作是他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同时也是借鉴我国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鲁迅用无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3.个性化的人物典型塑造(以《阿Q正传》为例)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这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当小说以笔名“巴人”在《晨报副镌》上连载的时候,著名评论家沈雁冰就在《小说月报》通信栏里指出:“《阿Q正传》虽只登到
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此后七十多年,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阿Q正传》也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国内外研究、评论文章众多。自《阿Q正传》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是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正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还有的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而目前学术界却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作品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所以,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同时,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杀头好看”;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波及未庄时,在他朴素的阶级直感中,终于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但是,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作品第七章写他在听说革命党进城的当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胧中想象革命党到未庄的情形。这段想象表明,阿Q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阿Q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阿Q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总之,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能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将屈辱抛到脑后。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太爷、钱太爷们和阿Q开始出现不同的动向。小说一方面写了赵太爷、钱太爷们从害怕革命、投机革命到垄断革命和镇压阿Q,由此揭示出辛亥革命的悲剧: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小说另一方面着重揭示和批判了阿Q式的革命,触目惊心地写出了阿Q至死不觉悟和他可悲的“大团圆”下场,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什么性质!《阿Q正传》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他在谈到创作该作品的动机时明确说过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更广泛性和普遍性,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作品发表的当时就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对号入座”,以为鲁迅在骂他。鲁迅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是要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要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做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阿Q正传》所写的虽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但它的深刻的思想价值却不会随时代变迁而丧失。中国是一个封建政权、封建思想和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封建意识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脑中完全清除,用鲁迅的话说,是积习太深,以至于产生了巨大的惰性。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当年存在于阿Q身上的落后意识和精神病态也不可能从今天或明天的人们身上消除得无影无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当前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在许多人身上,阿Q精神虽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却依然还可能
时时见到其影子。
近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有了新的开掘,深入的探讨还会继续下去。
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风格特征之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他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着一切。这种冷,是“不见火焰的白热”,是“热到发冷的热情”。特征之二是以讽抒情。鲁迅善用讽刺手法,在《阿Q正传》中,他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特征之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阿Q的衙门受审等等。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我们在笑阿Q精神胜利法时,又不能不为中国国民由失败主义引起的变态心理而感到悲痛;我们在阿Q可笑地厉行“男女大防”和“排斥异端”的行径中看到的是封建思想对人民思想的扭曲;在阿Q滑稽的求爱场面里感到作者对三十多岁孤苦伶仃的阿Q的同情;在阿Q与王胡比虱子而大逞武功中,看到了阿Q极度困窘的物质生活悲剧和极度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悲剧;我们更在阿Q可笑的革命中,看到了中国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
第四篇: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
———————————————————————————————— 1.《获虎之夜》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黄大傻愤而自戕。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
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 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作家以澎湃的气势、炽烈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了“与广大工人、农民和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救”的口号,这是田汉创作新阶段的特色。由于作家迅速及时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乱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4.《回春之曲》
3幕话剧《回春之曲》写于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协会首演。剧中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动人形象。原在南洋教书的高维汉,在“九·一八事变”后告别热恋的华侨学生梅娘,回国投入抗日战争。他在上海“一·二八”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梅娘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回国参加了救护工作。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境界。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单纯,但作者擅长抒写感情场面、设置情境,使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分外激动人心。
5.《丽人行》
多幕剧《丽人行》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剧本写女工刘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厂倒闭,家庭生活无着,被迫沦落,几乎被逼到了绝路。她的遭遇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苦难。知识妇女梁若英既向往革命、有一定的正义感,又经不住痛苦的折磨,软弱苟安。她离开从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后,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遗弃才逐步觉醒。新女性李新群不仅有革命者的勇敢、机智,还以深切同情帮助女工刘金妹,引导梁若英。生活现实又使得3个女性走到了一起,迎接斗争,争取抗战胜利的到来。剧本虽是写抗战时期的上海,而实际反映的是美帝国主义的暴行和国民党特务统治的黑暗。作者将3个女性的命运有机地交织起来,借此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惨胜”之后的社会现实。《丽人行》在艺术结构上吸收戏曲、电影的手法,以前后连贯的21场的形式,使得时空转换有很大的自由,借以反映丰富复杂的情节内容。1947年3月由演剧九队首演此剧于无锡,朱琳饰梁若英,于因饰李新群,田野饰刘金妹,江俊饰章玉良,刁光覃饰王仲原,赵元担任报告员。
6.《关汉卿》
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田汉写作了12场话剧《关汉卿》,全剧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战斗的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单纯善良的少女朱小兰抗拒恶奴凌辱,被赃官诬陷处斩。关汉卿激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等人的支持下写成了悲剧《窦娥冤》。权贵阿合马看出了关汉卿借戏剧鞭答时政的意图,强令修改剧本,否则不许上演。关汉卿宁折不弯,拒绝修改。朱帘秀深明大义,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承担了演出的责任。剧本还写了嫉恶如仇的赛帘秀,诙谐风趣而又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而刚烈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狠毒卑鄙的郝祯和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来作为对照。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资料极少,田汉全面分析了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通过研究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把握关汉卿的思想性格,从而写出了他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关系,写出了他憎恶黑暗、蔑视权势,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剧本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又切合于历史真实,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背景上表现了关汉卿的戏剧艺术活动,写出了他最可贵的斗争品格。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进步文人的斗争传统,也融注了田汉一生为我国戏剧事业奋斗的生活体验。剧本体现了田汉创作的一贯特色: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执着的历史正义感。全剧结构完整,描写细密,语言精炼,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关汉卿》于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导演欧阳山尊等,刁光覃饰关汉卿,舒绣文饰朱帘秀。
7.《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写于1960年,目的是通过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友好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公元7世纪,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婚,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和亲政策,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在吐蕃内部,松赞干布和请亲使禄东赞主和联姻,大臣俄梅勒赞和恭顿则主战抗婚。全剧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从长安出发,文成公主一行战胜路途的艰难苦寒,战胜了恭顿等人的阴谋破坏,最后,唐蕃和好,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终成大婚。文成公主精通文史,兼擅武艺,有“利乐边民”的抱负,同时她又是生长于宫廷缺乏历练的年轻女子,对复杂的矛盾缺乏应付的经验,对离去的义母和故土充满了依恋的心情。剧本以生动的细节写出了文成公主性格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充分表达了汉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谋求民族和好的精神。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决意和唐朝联姻,他不为佞臣所惑,冷静持重,终于查明了真相,取得了胜利。这是戏剧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兄弟民族领袖形象。剧本富于传奇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该剧于1960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金山,吴雪饰松赞干布,郑振瑶饰文成公主。由于思想上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文成公主》和《关汉卿》被人们称为田汉晚年艺术创作的双璧。田汉一贯重视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成就和社会作用。
8.改编《白蛇传》
1943年,田汉曾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8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发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达到了新的境界。
9.《谢瑶环》
1961年,根据碗碗腔《女巡按》剧本改编的京剧《谢瑶环》,描写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谢瑶环奉命乔装巡抚江南,与地方豪强及他们依恃的权奸来俊臣、武三思作坚决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抗争,这一历史悲剧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话剧《关汉卿》相一致,是田汉戏剧创作的绝笔。
【田汉主要著作书目】
蔷薇之路(日记)1922年5月,上海,泰东图书局 咖啡店之夜(戏剧集)1924年12月,中华书局 翠艳亲王(无声电影剧本)1925年,光华书局 银色的梦(随笔)1928年,中华书局 续银色的梦(随笔)1928年,中华书局
南国的戏剧(论文集)1929年7月,上海,萌芽书店 爱尔兰近代剧概论(论著)1929年7月,上海,东南书店 田汉戏剧集1934年,现代书局
回春之曲(剧集)1935年5月,普通书店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1936年,万象书店 田汉散文集1936年8月,上海,今代书店 田汉剧作选1936年10月,上海,仿古书店 黎明之前(剧集)1937年3月,北新书局
抗战与戏剧(论文集)1937年月日2月,长沙商务印书馆 岳飞(四十四场新平剧)1940年,桂林白虹书店 田汉代表作(戏剧散文诗歌集)1941年,三通书局 秋声赋(五幕话剧)1944年1月,桂林文人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1947年9月,中央书店 白蛇传(十五集京剧)1955年,作家出版社 田汉剧作选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优之死(三幕话剧)1957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西厢记(六场京剧)1959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关汉卿(十三场话剧)195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月光曲(剧集)195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集)1959年月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戏曲选(二卷本)1981年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田汉文集(16卷本)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1928年,田汉主编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9年冬开始,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第五篇:地球一小时作品介绍
地球一小时·作品介绍
1.选题意义: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13年因与复活节活动冲突,故提前至3月23日)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2.设计创意:
我的作品主要以“爱地球Let’s go!”为主题。片头以一盏电灯泡为主要元素,“熄灯一小时”吸引眼球,配合动感的背景音乐强烈引起观众注意,增强节能环保意识。一辆绿叶小公交车幽默诙谐,却告诉了我们为地球承诺一个行动的同时,我们的节能环保改变„„。
主控界面使用简洁的按钮制作出动态效果,首先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那个大大的绿色逗点“,”,当鼠标移动的时候可以看到动态感及其强烈的模块按钮动画效果,这充分体现了主题。主控界面有四个模块,分别是:珍惜淡水、回收利用垃圾、“绿色”家居出行、保护森林。主控界面模块内容和功能齐全,交互性较好,能链接到各个模块内容,右下角stop按钮可退出到“谢谢观赏”动画中,可了解到作者相关信息并且可连接到片尾。各个功能模块内容完善,能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内容完整,动画精彩,能链接回到主控界面,交互性较好。
各个模块里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可以让我们更深地去体会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也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整个作品主题内容突出,整体效果好,动画精彩,运行可靠,有较好教育宣传作用。
3.主要制作过程及作品特色:
(1)片头(定格动画):使用PS平面设计软件处理背景图片素材,文字和图像处理,其中用绿叶制作成树叶公交车影片剪辑元件导入库中;运用FlashCS3
中的添加引导层和补间动画制作汽车使动的动态效果(下同);下载背景音乐用audition软件编辑导入库,插入舞台时间轴(下同);在最后一帧中插入动作:loadMovieNum(“主控界面.swf”, 0);
(2)主控界面:用PS处理逗点“,”导入位图作为制作动态按钮(转换为按钮元件,进行弹起、经过、按下关键帧的编辑,新建图层插入音效)放置舞台中;运用FlashCS3中的文本工具和补间动画制作动态文字效果和文字渲染;直接用文字制作成个个模块的链接按钮【插入音效(下同),鼠标动作:on(release){loadMovieNum(“模块.swf”, 0);}】;动作stop()停止界面,点击模块按钮进入各个模块。
(3)珍惜淡水模块:导入两张用PS处理好的位图背景,插入按钮库中的按钮进行断点交互性操作,其中按钮动作:on(release){loadMovieNum(“2主控界面.swf”, 0);}可返回主控界面;分为若干个片段编辑,运用图表制作成幻灯片效果。
(4)回收利用垃圾模块:同上。其中的文字运用属性面板,添加补间动画,制作出动态的文字介绍效果。
(5)保护森林模块(亮点):运用两个背景图片分别添加遮罩层制作出不同的若隐若现的效果,导入mp4格式视频,插入舞台中,编辑合适大小;添加各种播放功能按钮,定义动作,进行视频和整个动画的交互性操作,达到画中画的效果。
(6)制作退出模块:输入谢谢观赏标语和作者信息,运用补间动画制作动态效果,制作链接到片尾的按钮。
(7)片尾:动作:getURL超链接到网站网页,介绍20个节能窍门,添加背景位图,插入视频(ALPHA效果)画中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