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时间:2019-05-13 17: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第一篇: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玉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3镇9乡,耕地面积57万亩,总人口18.28万,农业人口9.9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98%。玉门也是全省重要的12个移民安置县市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接收安置甘肃省中南部21个贫困市县移民7933户3576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5.9%,移民安置涉及全市12个乡镇59个村,先后建成小金湾、柳湖、独山子和六墩4个整建制移民乡,22个集中安置移民点。依据人均纯收入2300元贫困标准,经认真调查摸底,全市农村有贫困人口11696户39605人。分析贫困人口结构,移民占到75.3%,4个移民乡贫困人口19946人,占总人口的79.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60元,4个移民乡人均纯收入1288元,移民乡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市人均纯收入的16%。

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玉门市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扶贫开发。在产业项目扶贫的辐射带动下,该市重点实施了枸杞、葡萄、设施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良社会事业等项目,4个移民乡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三个一”的发展目标,移民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增收主业。培育和发展高效产业,是移民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玉门市移民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发展高效耐盐碱作物和立体种植作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制定了“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的“三个一”发展目标。通过示范带动、政策引导、科技服务等措施,引导移民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养殖、日光温室、枸杞、葡萄等新兴高效特色产业,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在4个移民乡扶持发展各类设施养殖户4213户,牛羊饲养量74665头(只),基本实现了“户均一座增收棚”的发展目标;种植啤酒花2380亩、枸杞19032亩,葡萄1800亩,发展日光温室32座,移民群众来自设施养殖和劳务输转等增收主业的收入比重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4个移民乡普遍确定了以设施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转为主的特色增收产业主攻方向,移民增收速度逐渐加快,枸杞、葡萄等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信心逐步增强。

2、加快土地改良,完善配套设施。玉门市4个移民乡位于市区的边缘地带,10.78万亩土地均为新开荒地,其中:近5万亩耕地属于盐碱、沙化土地,并且农田渠系配套率极低。据统计,4个移民乡共建成各类渠道693公里,占设计建设渠道的70%,已衬砌渠道258.9公里,其中有126.85公里的渠道严重破损无法使用,还有54.75公里干支渠存在渠低地高现象,致使1.6万亩耕地始终无法正常灌溉。4个移民乡共修建住宅4652套,其中危房3641套,占住宅数的78.2%。特别是独山子乡修建住宅1615套,其中危房1211套,占到住宅总数的75%。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玉门市把盐碱地改良作为移民群众安身立命的根本,把改善基本农田和危房改造作为移民乡发展的首要条件,积极鼓励移民群众采取平田整地、修排碱渠、拉沙压减、机耕深挖等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地,共开挖排碱渠27公里,改良盐碱地0.78万亩。同时,大力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和危房改造,累计打饮灌机井52眼,衬砌渠道163.84公里,铺筑沙石道路344.4公里,修建安居房3164套.通过盐碱地改良、基本农田改造、增收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善,4个移民乡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逐步被打破,种植业走上了由负收入到正收入转变的良性发展道路,移民乡人心思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3、加强生态建设,移民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总体上来看,玉门市建成的移民区生态还相当脆弱,由于土地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恢复,新建的生态公益林作用一时难以发挥。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玉门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累计投入资金1348万元,栽植各类苗木1663万棵,建成防风林28670亩,植树造林成活率和存活率达到95%以上,修筑防洪泄洪渠道9公里,移民聚集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制定了《玉门市“三禁”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荒地资源开发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等制度,并率先在全市机井全覆盖安装智能水表,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额配水、超额加价的水权分配制度,用经济杠杆确保了地下水的有计划提取,移民群众乱开荒、乱打井、乱采伐等“三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在移民乡大力推广实施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的“一池三改”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移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共建成沼气池1814座,安装太阳灶2600套,主要燃料已逐步被燃煤、秸秆和沼气取代。持续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在3个移民乡培育发展葡萄、枸杞等节水产业,配套滴灌等节水设施,持续每年向花海区域湿地注入生态水600万方以上,有效防止了环境恶化,保持了生态平衡。

4、重视教育培训,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至今,玉门市优先发展移民教育事业,不断加大移民教育投入力度,移民乡新建扩建学校校舍4060平方米,柳湖乡、小金湾乡先后完成了中学教学楼、宿舍楼及校园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制定优惠政策,优先保证教师配备,先后为移民基地学校选派得力的学区负责人,配足师资队伍。每年组织乡镇、部门开展移民基地对口帮扶活动,先后为柳湖、小金湾学校捐赠了课桌凳、电脑,建起了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配备了仪器设备和图书,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采取一名科级干部帮扶动员5名民族乡适龄儿童入学就读,通过“减、免、捐、补”及“希望工程”、“春蕾女童”助学项目、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等措施,不断提高移民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2011年移民乡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2.11%,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6.15%。同时,不断加强移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整合劳动、科技、农技、农机等方面的培训资金和资源,结合移民乡产业发展特点,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对6044多名移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有1863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贫困户“两后生”240人,输转劳动力5231人,其中有组织输转2361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28.4万元。

三、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做了大量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移民增收问题仍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薄弱,增收渠道比较狭窄,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1、贫困面较广,移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随着国家扶贫新标准的出台,全市仍有近4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这部分人口集中在移民乡、移民点和沿山乡镇,自身积累和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移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技能普遍较低,收入主要依赖劳务经济,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缺乏资金支持。

2、基础设施配套率低,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总体较差。移民区地理条件差,建设标准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破损渗漏、渠低地高现象严重,各类支渠、斗渠、农渠平均完好率仅为56%。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不健全,移民出行难、灌溉难、加油难、增收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土地改良难,特色产业还未形成规模。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耕地盐碱、板结情况严重,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4个移民乡有盐碱地5.8万亩,占移民区耕地面积的46.4%,有2.5万亩因不具备种植条件被弃耕,改良土壤成为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

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较低。一是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做大做强的意识。有的农村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认识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投放的精力不足,深入调研解决问题不够到位,对政府已经制定和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不足。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小富即安”思想和“小农意识”比较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做大做强。二是没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以出售原始产品为主,没有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体系不够活。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而且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缺失,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5、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农民增收科技含量低。一是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移民乡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科技培训只能是手把手的教,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农民中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宁可在家守着几亩田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过“安稳”日子,也不愿意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二是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较低。表现为: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物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农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自觉自愿、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许多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更倾向于用私了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懂得使用法律或民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由于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吸纳能力,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基本生活问题,大量青壮年男子不得不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务农的农民大部分是老年人或者妇女,在家的通常被人们称为“38、61、99”(妇女、儿童、老人),从事的生产经营大多停留在传统耕作模式上,广种薄收。五是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由于农民受文化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主要还是依靠农户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得信息。农民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不主动收集获得信息,直接影响他们的经营收入。

6、产业调整优化欠深度,农民增收方式滞后。主要表现有:一是农业结构单

一、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畜牧业发展缓慢,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有的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有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农户银行贷款发展养殖业,仍面临着贷款难,额度小、周期短的问题困扰。

四、发展增收产业需解决的问题

玉门市移民要实现稳定的脱贫,实现与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根据实际和移民自身的特点,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移民区土壤改良扶持力度。协调扶贫、土地、水利、农发、农业等部门加大对玉门市4个移民乡5.8万亩盐碱地改良扶持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盐碱地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加大移民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2012年全省开展“联村联户、富民增收”活动以来,省级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58个贫困县倾斜,项目和资金争取难度明显加大,恳请进一步加大对我市移民区公共服务设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确保移民区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加大“两西”移民扶持力度。玉门市共迁入“两西”移民3720户15662人,近年来疏勒河项目移民扶持力度的加大,在资金安排上“两西”移民扶持资金很少,基础设施、增收产业发展缓慢,恳请省扶贫办加大对我市“两西”移民扶持力度。

四是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在加大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把移民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列入扶持对象,促进移民区产业向“一乡一业”和“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地”的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供稿:酒泉市扶贫办 马世团)

第二篇:酒泉市瓜州县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酒泉市瓜州县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3.2毫米,年蒸发量2577.4毫米,无霜期142天,年日照时数3129.7小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辖5镇10乡、7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移民人口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7.5%。已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 占全县农村乡镇的46%,成立移民村34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8%。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030 元,移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58 元。

二、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该县按照 “一特四化”、“三品两化”农业发展要求,坚持在移民乡村一次性导入新型高效产业的发展思路,落实市、县扶持移民乡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移民乡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种植抗盐碱、板结的枸杞、甘草、红花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移民乡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中药材

1、枸杞产业。枸杞产业已成为我县移民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至2012年,6个移民乡枸杞种植总面积达3.2万亩,实现枸杞产量1500吨,总收入4500万元。

2、甘草产业。至2012年,移民乡甘草产业累计面积达3.2万亩,产业辐射腰站子、七墩、双塔、沙河4个乡镇,实现甘草产业总产3.84万吨;全县共有甘草生产初加工企业4个。

3、红花产业。移民乡红花面积2012年达到1.96万亩,产业分布沙河、腰站子、双塔、梁湖4个乡,实现总产量330吨,总收入2310万元。

(二)设施农业

目前,移民乡设施建成日光温室累计达到237座,温室大棚蔬菜累计面积达350亩。产业分布在广至、沙河、双塔、梁湖4个乡镇,实现蔬菜产业总产量1000吨。

(三)畜牧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1245”工程建设,抓基础、调结构、树典型、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2011年末,6个移民乡共建成养殖小区39个,暖棚圈舍3370座,牛羊饲养量达到6.84万头、只,其中羊存栏3.33万只;其中牛存栏0.16万头;建设饲草料综合利用示范点8个,加工利用饲草料3万吨;推广“1245”模式养殖户1980户;引进投放萨福克、无角道赛特、杜泊等优良种公羊26只,建设肉羊温精授配点13个,累计改良肉羊2.8万余只。

三、标准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瓜州县科学规划,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严格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十有标准。该县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龙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锁阳城惠安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亿得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能力,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含产值小于10万元的小型个体作坊)达到52家,其中年销售额100万元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

企业有20家,从业人员1855人,资产总额5.56亿元。坚持不断完善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辐射带动农户达到12500户,全县无公害标准农产品生产面积近20万亩,羊肉、瓜州枸杞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甘草中药饮片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枸杞系列咖啡、干果、芽茶、叶茶、花蜜等产品陆续开发上市,形成了基地发展、合作社获利、农民增收的互利共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农业标准、质量检测、农业投入品、市场培育四大体系健全完善,每年完成农产品样品残留检验5次,抽检样品300多个,农业核心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6%,制定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系列生产技术规程30多项。同时,组织有关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了农产品交易会,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知名度。

四、移民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全县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6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51.96万亩,增长了2.25倍。移民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全县林草植被面积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50.86万亩,湿地面积减少23万亩,植被覆盖度减少32.4%,全县75%的草地植被生态严重退化,“三化”面积达到300.99万亩。林木资源管护难度较大,植被保有量不断下降,对全县生态保护造成很大压力。据林业部门统计,目前该县移民区仍有10.9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由于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局部地域已形成了流沙地,七墩乡、双塔乡等新的风沙口正逐步形成。

2、基础设施配套率低。移民区地理条件差,建设标准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破损渗漏严重,各类支渠、斗渠、农渠平均完好率仅为53%。卫生、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基本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还不够健全,移民出行难、贷款难、灌水难、加油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移民区土地质量差。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板结地、盐碱地较多,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15.6万亩,占移民区耕地总数的54.5%。尤其是广至藏族乡、梁湖乡、沙河回族乡、双塔乡等4个移民乡,因地处风蚀地貌和戈壁荒漠区,土地板结、盐碱、沙化情况最为突出。其中广至藏族乡改良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新开垦予以置换的耕地达7400亩,涉及农户近500户2500人,梁湖乡无法耕种的沙化土地达到7800亩,涉及农户610户3040人。

4、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由于移民乡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耕地投入大于产出,经营效益低,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存在较大畏难情绪,虽然省市近年来对移民乡村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发展周期较长,主导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成为移民群众主要收入渠道。加之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自然环境较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缺乏资金及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经营能力相对较差,没有真正起到带动经营示范的作用,缺乏相关政策扶持。

5、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大多数移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迁入地生产生活方式与原居住地有很大差异,近年来虽然借助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多方面开展农业、畜牧业、劳务输转等实用技术培训,但与本地群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效不容乐观,大部分移民群众掌握实用本领慢,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低,需持续加大引导、教育和培训力度,逐步提高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6、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受市场信息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影响,部分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产品整理、包装滞后,缺乏产地标识,保鲜运输措施不力等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销售区市场的商品质量。

四、产业扶贫发展建议

1、做精种植产业。按照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为目标,以基础配套、科技服务为支撑,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以枸杞、甘草、红花、蔬菜为主的专业村和专业乡,注重龙头企业带动,实行产业化经营,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增加移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2、做大草畜产业。着眼该县移民乡畜牧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特征和自然条件优势,合理确定畜牧业生产布局,在突出中心区域带动效益的同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牛羊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示范为一体的畜牧业生产格局的建设速度,通过设施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来推动移民乡经济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值,开辟移民增收新渠道。

3、以户指导增收。结合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制定产业增收规划,以户均发展高效经济作物12亩,户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的典型生产模式。做到农民普遍增收,而不能只是大户、个别户增收。全面推行计划落实、产业覆盖、龙头带动、产销衔接、政策惠及、资金投入、帮扶指导、科技服务、典型引导、环境改善等一系列增收措施。

4、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在搞好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协调好加工企业、经销协会、农民群众几方面的利益关系,靠利益纽带连接企业和农户,组织好订单生产,通过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经营协作,带动移民区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加工水平。

(供稿:酒泉市扶贫办马世团)

第三篇: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调研报告

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调研报告

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市妇联安排,**区妇联对全区妇女手工编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区手工编织基本情况

1、手工编织行业现状。近几年来,通过妇联系统、劳务技能培训、妇女自学等形式,全区15个乡镇、20个社区的约2000多名妇女掌握了不同类型的手工编织技能。手工编织种类主要有:十字绣、丝网花、水晶贴画、串珠饰品、掐丝画、拖鞋、刺绣、剪纸等,真正通过手工编织增加收入的仅仅不到一百名,销售渠道单一且不固定。丝网花、拖鞋、串珠饰品主要销售渠道为周边亲朋好友、农村集市或城市夜市上销售,个别为私人定做销售;水晶贴画、十字绣主要是自给自足装饰家居,尤其是十字绣既费工价格又贵,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基本没有销路;会剪纸艺术的妇女也有3、4个,其中市级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1名,因经济原因,纸质质量不高,没有装裱,作品档次上不去,也没有销路;市级手工刺绣传承人1名,会苏绣、陇绣技术,作品比较精致价格高,主要做订单。全区大大小小销售手工编织原材料的商家有十几家,主要以销售十字绣、水晶贴画、丝带绣、丝网花、掐丝、手工拖鞋等原材料为主,购买者绝大多数为手工爱好者,自娱自乐。

2、妇联推动手工编织采取的措施。结合省妇联“**妹走出去、**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行动,把大力发展妇女手工编织产业作为妇联组织参与、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是建基地。为了把我区的手工编织产业做起来,成立了**区巧姐手工编织协会,联合**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了“**巧手”手工编织示范基地,设立了手工技能培训室、巧手手工坊,手工作品展示厅等,组建专业师资队伍,依托基地开展培训,培育能手,拓宽销售渠道。**乡、汉唐街北、南苑社区等也分别建立了“巧姐”手工坊。二是抓培训。围绕全区实施“十百千万”精准扶贫工程,依托“**巧手”手工编织示范基地,先后在**、**、**、**、**等乡镇和部分城市社区举办了拖鞋、丝网花、刺绣、串珠等培训班23期,有2000多名妇女参加了培训,手工编织受到了妇女群众的欢迎,参与积极性很高。组织“**巧手”基地负责人、乡镇妇联干部、手工编织巧手等赴张掖手工作品展销会、义乌中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敦煌女人社等参观考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寻找销路。**乡把手工编织作为推进全乡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每个月都举办手工编织培训,逢集就举办手工技艺提高班,已有500余名妇女学会了拖鞋编织、串珠或丝网花制作技术,形成了手工编织的氛围,培养了一批手工编织巧手。三是抓宣传。为了进一步扩大妇女手工编织的影响力,激发妇女对手工编织的兴趣,区妇联共征集了200多件手工作品,在**区**巧手手工编织基地举办了妇女手工作品展,分一、二、三等奖评出了25件获奖作品,发掘、命名**区“**巧手”24名,2名市级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人。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刺绣专业合作社联系,开展刺绣订单培训,通过小小的手工绣片增加收入。区妇联围绕精准扶贫开展手工编织的典型经验做法在**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总体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妇联组织的引导,广大城乡妇女对手工编织的积极性比较高,十字绣、丝网花、丝带绣、串珠饰品、编织拖鞋等手工制品正在探索着由自娱自乐向商品化转型。

二、发展手工编织存在的问题

去今两年,为促进妇女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区妇联针对妇女手工编织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基地、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举办妇女手工作品展示、参加全省、全市妇女手工作品展、外出学习考察等一系列工作,努力推动全区妇女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1、没有市场竞争力。当前虽然妇联系统大力推广手工编织,意在通过手工编织,让妇女在农闲时间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理论上讲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惠及较多城乡妇女,为她们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区妇女编织的拖鞋、丝网花、串珠饰品、十字绣等手工产品,产品档次低,成本高,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基本还处于自产自销的盲目生产状态。

2、没有形成专业队伍。**区旅游资源不足,旅游业发展缓慢,人流量小,多年来除**夜光杯外,一直没有开发形成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全区甚至没有一家创意设计开发销售手工艺品和旅游文化产品的企业,也没有做手工编织销售的带头人。少数从事手工编织的妇女 还属于粗放、松散状态,在自家编织,自己到集市或夜市销售,因产品不上档次,缺乏销路,形不成规模,增收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就没有形成固定的手工编织从业人员、专门的销售人员和带头人。

3、手工编织产品利润微薄。手工编织产品利润微薄也是妇女不愿从事手工编织,制约手工编织业发展一个直接原因。我区城郊乡镇种植温室,一年四季妇女都有活干,其他乡镇人均耕地多,农时季节就地打工每天的收入都在100元以上,而手工编织的产品收益远不如务工,加之手工编织费时费工,产品价格低了不划算,价格高了又没人要,也影响了手工编织业的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妇联组织在服务妇女,推动发展手工编织产业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也有信心和决心,结合全市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建立一中心、一基地+手工坊+巧手的模式,搭建四个平台,为妇女手工编织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服务。

1、加大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一是将手工编织行业与旅游开发结合,围绕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敦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优势,依托西片敦煌**巧手展示馆和敦煌女人社,展示销售我区妇女手工编织作品,扩大宣传影响力;在**区建立东片**巧手展销中心,全方位展示7县市妇女手工作品,利用**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宣传妇女手工制品。设立手工制作体验馆,让妇女亲自体验手工编织的乐趣;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手工编织技师和获奖作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典型进行大力宣传,扩大市场影响,激励广大妇女学习手工编织技能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妇女从事手工编织。

2、开发产品,培育企业和带头人。扶持发展手工编织龙头企业,组建研发团队,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消费市场的需求,创意设计开发具有**地域文化元素、便于妇女集中生产或居家制作的旅游产品或手工制品;培育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业务渠道、有闯劲、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发挥她们的示范、辐射作用,为手工制品企业、编织巧手牵线搭桥,与市场对接,推动手工编织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迈进。

3、强化培训,推动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培育示范基地。依托**区“**巧手”手工编织示范基地,发挥巧姐手工编织协会作用,分层次、分片区对手工编织带头人、编织技师和妇女进行手工编织技能的培训,提高技能素质;同时,建议上级妇联加大与人社部门的协调力度,每年在劳务技能和劳务品牌培训任务中,明确一定数量的培训名额用于培训手工编织技能,使更多的城乡妇女学会和掌握手工编织技能,为手工编织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基地是行业发展最好的“推进器”,为方便城乡妇女提高编织技能,从事手工编织,在条件成熟的乡镇、社区建立巧姐手工坊,开展妇女手工制品展评、培训活动,为手工编织带头人和**巧手提供切磋技艺、交流提高、展示成果的平台。二是构建行业发展网络。在全区形成以区级妇女手工编织基地为龙头,各乡镇、社区“手工坊+妇女”为模式的妇女手工制品行业发展网络,促进手工编织进村组、进社区,推动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4、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一是搭建展示销售平台。在“**巧手”展销中心、手工编织示范基地、**故事展示厅等展示妇女手工作品,举办妇女手工作品展示义卖活动,现场展示手工编织技艺、手工作品,组织女企业家、女领导干部、爱心人士义买;二是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依托**故事电商平台展示销售串珠饰品、拖鞋等手工作品;鼓励从事手工编织创业带头人在淘宝网开店销售作品。三是搭建订单销售平台。与****有限公司、****刺绣专业合作社签约,组织有刺绣功底的妇女秀颈枕、包包绣片增加收入;组织巧手创意设计制作串珠、丝网花、拖鞋等婚庆用品,积极与糖铺子、工艺品店等联系,签约代销手工作品;四是搭建来料加工平台。探索与义乌串珠饰品配件商行合作,组织妇女来料加工串珠饰品或做分材料包等手工活。同时,鼓励巧手依托集市、夜市销售作品,多方开拓销售渠道,推动手工编织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迈进。

第四篇:关于加快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挥优势培育龙头引大引强提高增效

——关于加快九龙坡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二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2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5:59.4:36.1。总体来看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工业企业稳步发展。2002年,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家,工业总产值290亿元,占全市的六分之一,工业增加值66亿元,占全区GDP的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

48.7。“两车”、铝加工等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体,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在全市占有主导地位,铝加工规模和水平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处于领先地位。二是高新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高新产业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九龙园区都市经济圈已经初具雏形。九龙园区内恒胜、劲隆、邦助液压、智能水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产值超亿元和超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大提高了我区产业技术层次。三是商贸、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2002年,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9亿元,同期增长1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2.4亿元,同期增长1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1百分点。全区商贸稳步发展,经营网点不断增加,超市、专业店、仓储商店、便民店等连锁经营新型业态起步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展现亮点,杨家坪步行商业区已成为全市主城区重要的五大商圈之一,三产领域形成了统一开放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传统农业逐步向都市农业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日趋明显。2002年,全区农业总收入127.1亿元,粮经比例,农产品优质率比同期提高,商品率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期增加元。全区已建成了10万亩蔬菜、花卉、畜禽、水产、经果等商品生产基地,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建设正有序推进。以观光、休闲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和城郊旅游业迅猛发展,都市后花园初具规模。

反观我区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我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极不相符,与我区所处发达济圈的中心城区也极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产业规划滞后。一些管理干部对产业发展的特点认识不足,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指导和推进产业发展,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重视抓具体项目,轻视产业规划;重视财政资金投入,轻视市场的作用,对产业化开发与市场开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滞后,产业布局主要在占全区土地面积21的中梁山以东地区,而面积占79的西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2、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不配套,招商措施力度不大。一些招商政策在执行中手续繁、周期长、不利于落实。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产业发展滞后,一些大的商家来开发,而我们又拿不出让人满意的地块和项目。招商力度不大,大商强商引进少。

3、农业结构性调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很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很低,农业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滞后。都市农业产业化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发展速度、形成规模、还是组织化程度,都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特别是“龙头”企业的经营机制仍不完善,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弱。

4、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依然存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有63家,其中20家亏损,且有的亏损额较大。外商投资企业仅有24家,发挥作用较小;民营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全区工业主要集中在两车、铝加工及机电制造业,新兴产业如镁合金发展速度虽快,但总量仍较小;传统工业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众多中小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企业。

5、第三产业总量与比重仍然偏低,行业覆盖面不大,服务水平不高。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行业其规模都偏小,且经营主体分散,结构、层次、效率都不尽如人意,发展速度缓慢。商贸零售餐饮所占比重较大,而旅游、信息服务所占比重偏小,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信贷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仓储物流、会展交易、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等的发展不足。城市商业在向城郊辐射、向园区延伸方面做的非常有限;社区服务业单一,没有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社区服务网络。三产服务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如在推广现代经营方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POS系统等方面仍很欠缺,商贸流通领域的科技含量不高,流通效率及电子化水平较低。

二、“产业发展年”提出的背景

1、中梁山第二隧道的打通

为我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目前,我市都市发达经济圈已经到了需要依靠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区际间产业竞争和不平衡发展将呈多方位展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制约因素减弱,资源供给约束因素增加,城市郊区化的趋势明显。我区中梁山以东的优势产业和企业“退二进三”拓展愿望强烈,但无地可用,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中梁山以西大片地区由于

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企业进驻投资的愿望不强烈。但是,随着华福道路建设的推进,中梁山第二隧道的贯通,东西交通瓶颈制约因素逐步打破,我区产业布局调整速度必将加快,全区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急需通过加快产业发展来推动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内开发建设企业搬迁对我区经济造成影响的滞后效应逐步显现;虽然资金环境比较宽松,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马速度还不够快,特别是产业类投资项目的匮乏,项目投产少,经济增长乏力;全区工业主要以“两车”和铝加工为支撑,新兴的产业如镁合金、印刷包装、制药等发展虽快,但总量仍小,需要进一步大力培育;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缓慢,企业盈利水平不高,亏损面仍然较大,扭亏任务重,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作用不明显;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偏低,经济运行质量不容乐观。第三产业在国内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城市化战略推进缓慢,房地产业发展不够理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在发展中来加以解决。

3、面临周边地区发展压力,产业发展的形势更加急迫

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将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迅速的一年,国际国内资本的流动必然活跃,我区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发展形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好产业发展这一张牌。目前,我区产业发展同时面临来自周边兄弟区县的挑战:一是招商引资的竞争白热化,不仅引进企业成本增大,留住企业的成本也上升了。二是处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近郊区如渝北、南岸、江北、巴南、大渡口、北碚等区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短期内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长幅度大,发展势头迅猛,对我区形成较大压力。面对挑战我区更应该迎头赶上,加快产业发展的速度。

4、发展环境需要优化,招商引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与周边地区相比,本区在办事效率、政策环境、企业发展用地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在同周边区县的竞争中,流失了部分优秀企业;园区内“清一色”本区企业,外资企业和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外商携资本来我区寻找投资机会的多,但可供开发的项目少,尤其是大项目缺乏;政府对项目的前期投入资本金不足,项目包装策划的力度仍然不够大,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品研究缺乏资金支持;2002年全区招商引资额完成21.8亿元,虽比2001年有很大增长,但仍然较小;全区引资项目库需要加快建设进度,引资工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我区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及目标任务

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区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坚持全面协调快速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培育扶持与引进发展并重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品种、质量、市场为重点,以建立生产基地为核心,走跨越式、外向型、高科技的产业发展道路。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特色,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我区产业发展的具体任务是: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海兰云天风景区和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巩固农业基础;以九龙园区、西彭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污染小的机械加工业;以杨家坪步行商业区建设为龙头,以玉清寺次级商业中心和西彭、白市驿地区商业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商贸业、金融业发展;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商贸设施和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区支柱产业。

四、产业发展的布局思考

1、农业。以建设特色高效的都市型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及高科技、高品质养殖业和观光农业,形成特种农产品生产基地。

(1)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区。园区规划面积3.4万余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建设园区花卉苗木基地3万亩和花卉展示中心,道路、管网、渠道设施配套,建设农民新村,发展观光休闲业,重点发展中高档鲜切花、盆花和园林苗木。

(2)蔬菜产业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园区(含谷、白市驿、西彭)1.48万亩,绿色蔬菜(金凤辣椒)订单农业基地5000亩,建成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100亩,创建蔬菜科技示范区。

(3)果树产业园。建成西彭、铜罐驿、金凤等地3.5万亩枇杷产业园,香桃、彩色梨、伏淡季水果基地1.5万亩,甜橙基地1万亩,建设良种果树苗木引种园200亩、繁育园200亩,形成区级果树荔枝木繁育体系。

(4)水产渔业园区。新建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包括陶家、金凤、华岩池塘名优水产品养殖项目、西彭长江名优水产品养殖项目,石板游钓长廊、陶家独善河水上游钓休闲渔业园。在含谷镇建设区级名优水产品养殖科技示范基地。

(5)畜禽养殖基地。在白市驿、陶家、铜罐实施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面积3000亩,在白市驿、金凤建设以麻鸭为主的优质商品鸭养殖基地,年出栏100万只。

2、工业。以构建区域性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高科技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九龙坡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1)九龙园区A、B区。

产业定位:重点发展IT产业(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集成与服务)、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产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两车”和都市型轻工业,搞好三级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加快B、C区的拓展和招商,依托入驻企业的辐射作用和产业模块分类,可形成各具特色的园中园。

(2)西彭工业园区。

产业定位:充分利用现有的临江(长江)、临线(成渝线)和水资源丰富和工业基础好的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和与之配套的新兴工业以及建筑建材工业。以铝材深精度加工项目为重点,规模发展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环保、信息产业等高附加值、低污染、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

产业布局:按照重庆市西彭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园区规划分为建成区、启动区、拓展区三大区域。

建成区——主要包括西南铝业集团的部门分厂、集体企业和西彭镇的部分乡镇企业,面积约2.2平方公里。

启动区——包括西彭镇南部桥凼、永安、双岗、泥壁等村,面积约4.8平方公里。其产业发展主要依托西南铝业集团的信息、科技、人才、产品等优势,吸引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电子铝箔、大型铝型材和涂层铝材等铝材深精度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打造中国铝都。

拓展区——包括西彭镇北部石塔、马安、元通等16个村和九龙坡区陶家镇、铜罐驿镇的部分区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纳重庆市主城区“退二进三”优势企业,打造重庆市“退二进三”基地和建设重庆市西部新城。

(3)九龙高新技术开发园C区。

产业定位:致力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区域辐射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基地,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支柱产业和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范围:包括巴福镇的五根、赵坝、天坪3个村,石板镇的青龙、黄堰、梅乐3个村,陶家镇的友爱、文峰、白果树、九龙4个村,共涉及3个镇10个村土地作为九龙园区拓展区,面积共20平方公里。C区核心区为4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为1.33平方公里。

(4)西部各镇初级加工业。

规划占地2000亩,用盘活、扩建、引进等形式,鼓励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建设以铜罐驿罐头厂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建成巴福猪鬃加工产业园,包括猪鬃市场;扩建允丰年酒厂,形成规模效益;建设白市驿板鸭加工产业园,形成100万只加工能力;在白市驿、石板建设肉兔养殖基地,开发肉兔加工产品;建设金凤三耳绿色食品产业园,带动5000亩辣椒规模种植和火锅底料生产。

3、服务业。我区服务业布局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中心商业区布局。按照特大城市主城区标准搞好杨家坪商圈的规划建设,培育一批大中型商场、骨干专业市场和专业特色街,形成以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批发贸易为主、服务功能完善的繁华都市商业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片区重点镇商业区(即白市驿、西彭、华岩三镇)布局。在各片区重点场镇抓紧建设培育一批大中小型批发市场、区域特色商场和加工贸易区,形成全区商贸的次中心,发挥支撑作用。三是一般乡镇商业区布局。重点建设农贸市场和生产资料、日用品摊区市场,发挥城乡连接的纽带作用。围绕方便农民购销,以代购代销、代储代运为重点,健全农村购销服务网络,发挥根基作用。四是社区商业布局。发展以方便周边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服务业形态。

(1)杨家坪中心商业区。

产业定位:培育发展金融、商务、信息产业为重点,以结算中心、商贸中心为核心,以银行、证券、大型商场、软件销售、特色专卖店、超市、写字楼为骨干,以连锁商贸经营为形式,形成重庆商贸副中心。

(2)玉清寺商业区。

产业定位:以建设连锁超市大型商场、精品店与综合性市场等商业购物场所为重点,促进商贸、金融、房地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建成地区次级商贸中心。

(3)西彭、白市驿城市组团。

产业定位:白市驿(含谷)组团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都市后花园建设为依托,发展商贸业、都市农业、房地产业,建成地区次级商贸中心、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以及与大学城、后花园配套的生活居住区。西彭组团以建设重庆西部工业新城,发展商贸业、大工业及房地产业,接纳“退二进三”搬迁企业,建成重庆西部工业基地,地区次级商贸中心。

海兰云天风景区。以金凤镇龙潭沟、白塔坪、九凤山为中心,提升海兰云天景点档次,新建国际体育休闲中心、白塔坪森林公园,建成含龙路景观大道,开发度假村、乡村别墅,完善重要景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长海生态园区。完成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建设,支持配合隆鑫集团实施库区保护性开发,开发度假村、乡村别墅,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长海生态园区建成雏形。

农产品流通和服务中心。在白市驿建设西部物流中心,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西彭建设渝西农副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金凤农产品综合市场和走马鹤园水果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以白市驿、西彭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五、加快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发展提档提速

1、用产业全球化的思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应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减少我区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托;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和现代物流业;积极实施都市农业战略,推动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区现有的传统工业,加快扶持“两车”以外的支柱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鼓励以高新技术成果为主体或以高新技术人才为主体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现有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使一批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各种类型企业逐步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使其能很快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支柱以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培育发展好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抓好格力空调、智能水表、集智电气、环球路标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启动建设和投产达产工作,协调好镁业产业化基地、隆鑫摩托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九龙园区科技孵化楼、科技孵化标准厂房、高科技园等高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度。

3、加快第二产业的更新改造,积极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更新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两车”和铝加工等支柱工业,搞好西铝“1 4”热连轧项目、隆鑫汽油机改扩建、聚兴汽车变速箱技改、佳通轮胎改扩建、三九火锅底料生产技术、蓝天特种水泥技改等大型技改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我区高新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快镁铝合金研发中心、高压泵及节能液压系统、智能水表生产线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的进度,尽快形成生产力。对各镇及园区内的有关在建项目,加强督促力度,尽快形成生产力。

4、加快全区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速推进“退二进三”步伐,力争2004年本区内“退二”企业都退出本区,加强对建设、西车厂的对口服务工作,积极做好新华印刷厂迁建九龙园区的各项工作,为全区“退二进三”树立榜样。力争杨家坪环道内六大片区开工建设,全面完成主城区的危旧房改造任务。黄杨新城、上江城、九龙山生态居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入实施。完成中梁山以西地区工业新城规划以及推进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全区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以杨家坪为中心的主城商贸区、九龙华岩{玉清寺}次级商业中心、西彭白市驿{含谷}中心城填的三级现代化城镇体系。

按照“大产业、大商贸、大流通”的发展思路,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现状,必需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区物流业的规划建设必须提速。加快建设以杨家坪为中心的宾馆酒店、电子商务、高新技术产品、音像书刊等多功能现代物流园区,以九龙港、西客站为中心的大宗商品进出口物资集散的仓储型物流园区,以华岩、西彭为中心的加工型物流园区,以白市驿为中心的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我区现代物流业建设。

5、积极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加速第一产业发展。

加紧白市驿花卉苗木示范区建设,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启动华岩风景区北大门建设、隆鑫集团在马家沟水库的开发项目建设,并尽快形成生产力;做好白塔坪森林公园、西部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对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等项目要抓紧抓好。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招商项目库的建设

结合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支持三大园区建设,尽力挖掘现有招商资源,以我区的优质资源和优质资产为基础,推出一大批重点招商项目和中小型招商项目。2004年全区必须推出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引资额至少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区内各镇也必须推出一大批中小型招商项目,这些项目将全面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拟定的2004年重点招商项目规划如附件1。

2、创新招商方式

(1)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强化各单位招商责任意识

《重庆市九龙坡区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政策文件已经出台,2004年招商引资考核将严格按照该文件进行。年初由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与各直接责任单位签订招商责任书,年末进行统一的考核,对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责任单位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进行惩罚,从而使责任单位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全区2004招商引资目标的实现。

(2)积极参加国内投洽盛会,大力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

国家和重庆市在2004年举办的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很多,我区应在对这些投洽会准确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参加适合我区招商项目的招商会。精心准备,主动出击,大力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特别应在会前主动加强同投资客商的联系,达成共识,争取每参加一次招商会都有实质性的引资效果。重庆举行的“一会一节”、“高交会”以及国家级的“9.8厦洽会”、广交会、深交会、乌洽会等投洽盛会,我区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加,并力争取得好的招商引资效果。

(3)实行项目招商责任制

招商项目进入区级项目库并对外公开推介后,项目的业主单位即为该项目的招商责任单位,主要区级领导每人负责一个重点项目的招商,并作为该项目招商和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区政府每月定期召开全区招商引资形势分析会,各招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对各自项目的招商情况进行说明,未成功的项目应明确说明原因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分析会的会议纪要一并形成简报,在区机关内公开传阅,以此强化招商责任意识。

(4)组织小分队走出去招商

加强与重庆市和我区驻外办事处和招商联络点的联系,准确掌握客商投资动态。对于前期联系有一定成熟度的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可由区招商引资办公室组织相关企业、责任单位人员,到投资客商总部上门拜访,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并邀请客商到我区进行实地考察,更进一步激发客商的投资热情,力争项目招商成功。

(5)实行委托代理招商

区委、区政府即将出台文件《重庆市九龙坡区代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因此可充分发挥招商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关系”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成效,在沿海重要地区和城市委托中介组织代理招商,并充分发挥区政府驻外办事处的招商引资“窗口”作用,从而建立广泛的招商引资网络。

(6)实行“安商、亲商、富商”政策,开展以商招商

对我区现有的外来投资企业,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实行“安商、亲商、富商”政策,为我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口碑。建立重点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主要区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重点企业,定期上门拜访这些企业,准确掌握和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同区内现有外来客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客商的个人关系资源,鼓励他们积极为我区联系其他客商,开展以商招商,加快我区的招商步伐。

3、加大“引企、引资、引技、引智”的力度

加大引进来力度,把“引企、引资、引技、引智”作为培育我区外向型产业群体工作的重点,以引企为核心的“四引”重点应放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四引”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港、澳、台的合作。创造优良的引资招商环境,高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提高我区利用外资的速度和水平。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要将技术引进、对外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自主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三)大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全区产业发展的硬环境,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投入并未带动我区产业的大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长期的和持久的,2004年全区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和国债资金,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强劲增长势头。抓紧以华福公路为核心的全区公路网建设,为建设我区西部新型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大力推进滨江路综合整治工程、西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九龙工业园区C区基础设施、白市驿花卉苗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梁滩河综合整治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全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硬环境保障。

2、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为电子商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我区的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应及时从内部管理转向外部服务,加快实现网上联合办公、网上采购、网上业务申请、网上业务申报以及网上行政审批,以此促进有关标准、法律和安全等问题的解决,使企业和公众学会通过网络与政府打交道,使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的电子化(如工商、税务等)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环境与氛围;进一步加快全区政府网上采购系统建设,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招标、投标、评标、合同、交易、验收、评价等采购管理的全过程。

3、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2004年应该制定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产业大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制定鼓励驻区现有企业加快发展、欢迎外来客商来我区投资新办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制定鼓励企业到中梁山以西地区投资的西部投资优惠政策措施,为全区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软环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加强软环境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全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清理有关文件政策,规范政务服务。对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文件进行修改、废止,改善政府政策软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把各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由该中心统一对外接件、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区委和区政府每半年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驻区企业和投资客商代表对区直机关各部门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投资软环境进行评议,凡是评议不合格的单位,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5、抓好技术来源、资金支撑、人才选拔和信息网络四项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政府津贴、住房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基金和多渠道投资体系,增加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提高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加快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息需求。

附件1:

2004年启动的十个重点工业项目

1)重庆鑫源工业园项目(重庆鑫源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5.2亿元,年产能达到整车4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空调1万台,机油5000吨,到2007年可新增销售收入达到30亿,新增税金1.5亿元。

2)全钢丝子午线载重轮胎扩建项目(重庆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12亿,主要以全钢子午线轮胎的研发、生产为主。项目分五个阶段进行,预计2004年年底完工,生产规模将发展到日产5000条、年产165万条载重子午胎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将达20亿元。

3)隆鑫出口基地建设(重庆隆鑫(集团)有限公司)

基地以通用发动机及ATV四轮摩托车出口为主,总投资约2.5亿元,预计2005年建成,到2007年有望实现年产20万台大排量、高品质ATV四轮摩托车及50万台通用机出口海外市场,新增销售收入可达2.5亿美元。

4)载重汽车的扩产项目(北方奔驰集团重庆分公司)

铁马集团和北方奔驰集团于今年资产重组后,成立了独立法人的北方奔驰集团重庆分公司,经过技术改造,明年产量达到2000台,销售收入达到5个亿,力争2007年产量达到4000-5000台,产值达到10个亿以上。

5)汽车轴承的开发、生产项目(重庆长江轴承工业有限公司)

到2004年底,投入6000万完成一期工程,新增产值4亿元,二期投入8000万-1亿元,到2007年全面建成,达到1亿多套的生产规模,产值达到10亿元,利润8000万元,税收7000万元。

6)碱胺公司纯碱新项目(重庆碱胺公司)

四川和邦集团和重庆碱胺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共同投资生产纯碱及复合肥等化工产品,一期投入1亿元,到2007年将年生产纯碱20吨,复合肥100-200吨,销售收入达到10个亿,税收达到5000万。

7)电解铝项目(重庆天泰铝业有限公司)

该项目采用大型预焙槽(160KA)电解工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万吨电解铝,2004年投入生产,未来五年内还将扩建为6-10万吨的生产规模,新增产值达到8个亿,新增税收近4000万元,。

8)金属镁合金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重庆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期工程(2003-2005年)投资4.5亿元,建成年产金属镁1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优质镁合金8万吨,高纯镁锭2万吨。最终建设成为20万吨级镁的冶炼生产基地,也将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镁产品应用基地。力争2007年实现产值8亿元,2011年达到15亿元。

9)汽车减震器及汽车配件制造(重庆耀勇减震器有限公司)

两个项目共投资1.4亿元,将于2004年建成投产,预计到2007年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新增利润3000多万元。

10)劲隆与台湾光阳合资生产发动机项目(重庆劲隆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总投资7000万,通过合资合作创造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从而提升劲隆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合作分为四个阶段,将新增销售收入5亿,税金1800万。

附件2:

2004年九龙坡区重点招商项目规划

项目名称

产业类别

项目数量

项目收集

责任单位

项目收集

协办单位

商业

服务业

10

区商委

杨家坪步行商业区管委会

工业

工业

10

区经委

九龙工业园区办公室、西彭工业园区办公室

农业

农业

5

区农林水利局

白市驿国家级花卉苗木产业园办公室

旅游

服务业

5

区旅游局

房地产

房地产业

10

区建委

区房管局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10

区计委

第五篇:对乡镇产业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及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的要求,近期对20个乡镇街办产业区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乡镇街产业区开发建设状况

自1996年杨村镇建立私营经济区开始,全区乡镇街道产业区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起步到形成一定规模的逐步发展过程。2001、2002年为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08年10月底,全区已开工建设的20家乡镇街产业区总规划土地面积82.8平方公里(含白行车王国、大良)。已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有七个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七通一平,其余均实现五通一平;产业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实际入驻企业700余家,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7.3亿元,招商引资24.7亿元。

乡镇街产业区的建设,对于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乡镇街道产业区已成为全区发展的重要载体。2007年,产业区招商引资30亿元,占乡镇街道引资总额的80%,占全区引资总额的47.6%。二是乡镇街产业区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大王古产业区实现税收24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9%,上马台产业区实现税收50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75%。三是促进了乡镇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半数以上的产业区逐步形成了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格局,初步解决了过去乡镇工业“满天星”布局、环境治理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四是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支撑作用,截止到2008年10月底,乡镇产业区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7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举措

l、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综合效益低。

主要体现是2007年已开发建设的18个产业功能区实现销售收入为63亿元,创税收3.5亿元,仅占全区税收总额11%。平均每个功能区年实现销售收入、税收分别为3.5亿元和0.2亿元。不足一个中型企业规模。每亩创税收远低于**开发区和周边先进区县。由于土地指标及自身环境政策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外界无法抗衡。

2、定位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

因乡镇产业区多数是以原乡镇工业较集中区域为雏形发展起来的,规划明显滞后,由于产业区规划起点低,招商引资门槛低,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不明确;造成产业分散,产业特色难以形成。目前,除上马台、王庆坨产业功能区形成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其他多数行业分散。

3、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服务配套功能差。

多数乡镇产业功能区还处在“五通一平”的水平上,有的根本不具备投资条件,70%以上的产业功能区无污水处理设施,政府为功能区应提供的融资、管理咨询、劳动用工、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欠账较大。

4、土地利用粗放,工业、建设用地相对闲置。

目前,多数产业区土地利用水平较低,投资强度在国家规定范围的下限;协议占地与实际占地出入较大;在建、未建项目占有较大份额,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较普遍,造成一边土地闲置,一边无用地指标的事实。

5、入驻实体项目少,实体大项目少。

有半数以上的产业区靠注册企业维持税收,据初步调查,乡镇产业区1—10月份入驻企业实现税收占60%。区内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入驻企业个数不足30%,有的产业区没有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缺乏龙头带动。

目前,乡镇产业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同在,要实现高水平发展,必须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破解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今后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规划先行,在注重总规、控规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发展规划。

各产业区要借各乡镇街着手编制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结合乡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根据**区发展战略研究和工业布局规划等,应重新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真正体现规划统领行动,规划实现效益。

2、把提高乡镇产业区整体水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首先,各级领导要把乡镇产业区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在强化领导方面,要尽快调整**市**区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实质性机构,充实领导、工作人员,强化部门责任。统一协调指导,研究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发挥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业区认定、实施扶持、考核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在提高招商和开发、建设、管理人员素质方面要不断创新机制,通过招聘选拔和培训相结合等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建立人员考核奖励机制,确保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加大对产业区的扶持力度,区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镇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要制定**区扶持乡镇产业区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办法,有重点

地扶持一部分乡镇产业区尽快成为**“区域”经济的小老虎。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乡镇街工业区通过市级认定、得到更大的扶持。2008年,按照乡镇街工业区认定条件,从工业区的设立、规划、环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八方面组织了四个工业区的认定工作,现申报材料已通过审核。工业区的认定为乡镇街产业区提升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为争取市级贴息资

金奠定基础。今年已申报三个工业区的贴息材料,有望获得近千万元的贴息资金。明年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把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

3、应整合功能区资源,向特色、示范、名牌产业区发展。

一是要结合我区“八大组团。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尽快整合产业功能区资源,确定产业功能区发展数量和产业发展方向。要打破乡镇之间的界限,树立全区招商“一盘棋”格局,建立以**开发区为龙头的统一招商体制,处理好乡镇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乡镇产业区做强、做名及特色的形成,二是继续实施大的实体项目带动战略,利用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利用大项目尽快投产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发展,目前上马台、梅厂、豆张庄等产业区已显现出通过大项目带动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特色的形成。

4、鼓励集约用地,引导乡镇产业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是整合功能区外闲置及可利用土地资源,将功能区外土地整合到区内使用。二是下大力盘活区内“闲置“土地,区政府制定土地集约利用的鼓励政策,约束土地利用行为,充分利用区内未建设用地,缓解土地紧张的矛盾。三是对容积率低、效益低、国家限制发展的工业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使企业自身进行布局调整,不能调整的要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进行调整。四是督促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尽快取得效益。

5、应为乡镇产业区建立融资平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园区,解决园区贷款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偏低、项目承载能力较差等问题。

下载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玉门市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大全

    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方案 按照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摸清我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情况,编制好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 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我省实施中......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对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答复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纪委副书记李勇许宏江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工业集聚区优势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产业集聚区......

    区旅游产业发展年度工作思路

    区旅游产业发展年度工作思路 区旅游产业发展年度工作思路 区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一、围绕一个目标,努力打造运河申遗示范区。围绕运河“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

    *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定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2005-2010年全区农业发展区域总体规划。一、指导思想和总......

    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

    玉门市贫困移民危旧房改造的情况报告

    玉门市贫困移民危旧房改造的情况报告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玉门市共接收安置我省中南部贫困移民7933户35762人,其中“两西”移民3001户13085人,疏勒河项目移民4213户20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