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提纲)
党的各级干部,是实现党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和根本保证,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决定着党的路线实现程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浅见:
一、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二)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手段。
(三)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检验各项工作的必要环节。
(四)树立“以学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拓宽干部知识面的重要渠道。
(五)树立“以德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法宝。
二、强化领导者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主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一)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强化领导干部自身素质
(一)政治素质。
(二)知识素质。
(三)能力素质。
(四)身心素质。
浅谈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吴 亮
党的各级干部,是实现党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和根本保证,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决定着党的路线实现程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当前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解决处理许多从未遇到过的矛盾和问题,要对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领域进行探讨,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是驾驶未来工作的基础特征。在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浅见:
一、强化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全面了解信息、准确判断形势,把握发展态势,认识发展规律,明确战略目标。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纵然是某领域的专家或权威,在认识问题的角度、掌握信息的全面程度、把握发展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个人的智慧是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的。年轻干部只有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渠道,才能获取更多信息,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丰富自己的思想,完善决策的依据,才能使领导干部延伸智力,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二)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各项工作的手段。决策只有赢得群众的认同,才能够顺利推行。除了决策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智慧,制定正确的决策外,在形成正确决策后,还要进一步走群众路线,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将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才能将正确的决策转化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
(三)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检验各项工作的必要环节。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支持不支持”作为判断标准,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即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接受群众的检验。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检验我们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现代管理理论要求,任何一项行动计划,不仅要通过组织严格部署实施,还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到群众中检查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不仅有利于检查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更有利于领导集体准确检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根据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修改和完善决策。
(四)树立“以学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拓宽干部知识面的重要渠道。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多样化,导致了党员群众思想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利益的多样性。全社会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 3 断进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寻求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又导致了党员群众思想观念的碰撞。这一切都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坚持群众路线也提出了新要求。
(五)树立“以德为本”的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法宝。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要不断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年轻干部具备较强的管理知识基础和计算机知识、技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是建立网络,加强双向沟通。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在局域网建立内部政务公开的平台,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借助外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服务业的社会化和充分发展,为年轻干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提供了可能性。如领导班子某项决策可行性方案的制定,就可以借助一些社会的力量,请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等方式,进行调研,做出分析报告。他们参与决策方案及其可性的研究,与本系统的领导干部进行调研相比,因为人头不熟,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打消了群众的顾虑,确保了情况的真实性,从而确保了方案的客观、公正、科学。三是营造宽松环境,了解真实民意。要把征求群众意见、了解基层情况的工作由上班时间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利用业余时间与群众沟通,以更多地了解信息,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征求意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党员、群众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二、强化领导者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从事创新活动,主要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创新能力。
(一)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如果个人受制于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这里的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如果领导干部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领导干部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 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和无能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领导干部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会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 6 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领导干部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推动实践创新,就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领导干部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这里的“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这些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他们会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因而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五)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就范围和社会影响而言,创新分为局部性创新和全局性创新、战术性创新和战略性创新。全局性和战略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离不开对全局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只有站在全局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进行全局性战略创新。
领导干部的创新主要是战略性创新。领导者不同于一般科技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更不同于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是管全局的,其主要职责是对全局的运转和发展进行战略谋划,提出发展的大思路,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因而尤其需要培养训练驾驭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以四两拨千斤、用重点局部推动全局的能力等等。
三、强化领导干部自身素质
(一)政治素质。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作风,政治素质的具体要求是: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觉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要有理想、有事业心、有责任感;要有正确的思想作风;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要有正确的工作作风。
(二)知识素质。领导干部主要工作是管理,特别是对人的管理。而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高层次领导人的知识面要宽,低层次可相对窄一些。此外,不同层次领导者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就其共性来说,领导者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对于管理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则要比较精通;对于社会 8 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三)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体现。领导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能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能力来源于学习、实践和经验,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筹划和决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
(四)身心素质。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满足繁忙工作的需要。
二0一一年十月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知识、新知识引入、新知识传授、新知识反馈、新知识深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
第四篇: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
如何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王庄镇中心小学 王丙刚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而科学实验教学就为学生科学探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呢?
应该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理解实验,熟悉教材内容,为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实验中,要制定明确的实验研究目标,切忌毫无目的。教师在设定实验目标时应力求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实验现象的情况,学生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现象,对实验现象中体现科学知识理论形成的关键部分容易忽略或是停留在较浅的理解层面,放过了实验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如,在研究《液体受热后膨胀》实验中,如果教师对于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的高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测量要求,学生就会停留在只注重实验的现象,忽略不同液体受热后液面上升数据的科学读取,得出不同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化不同这一结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每一个细节,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体验实验现象是如何被科学家捕捉并形成科学理论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做为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历时的使命,只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伟大力量,才能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到实处,引领着学生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进程。学生也就可以在这样的基本框架内去学习和体验。这些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构成了整个成长历程的总和。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却没有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很随意,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学生也很随意,玩得开心就很满意。经常会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一节或是枯燥无味的文化课,或是乱成一气的游戏课。我们说,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要的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条件、认知结构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角色转换
我们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一句一句的教,不照顾个别特殊的学生,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方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几乎是“口耳相传”,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课堂也出现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教师一人“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把课堂教学组织好,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师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及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自如的技能,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策略。
(二)、学生角色定位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3、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