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精选)
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2月26日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创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土资源事业公众认知度的有效途径,是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具体实践。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为国土资源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打造高水准的科普平台,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事业的公众认识度及社会影响力。
附件1: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
附件2: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件1: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科普基地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积极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的科普作用,有序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是指,符合《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经国土资源部核准并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单位及(或)场所。原则上科普基地的命名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
第三条 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科普基地建设,制定科普基地标准,统一部署科普基地审核、命名等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为科普基地建设做好支撑和服务。
第四条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设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公室”),具体负责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指导工作。主要职责为:(1)建立科普基地推荐评审及评估制度;(2)负责组织科普基地推荐材料的审查、专家咨询评议、专业评估及宣传等工作;(3)组织开展科普基地建设相关科技研究和业务交流活动;(4)提供科普基地建设的技术咨询和信息社会化服务;(5)承办科普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进本地区科普基地建设,制定科普基地建设规划,组织科普基地推荐工作,对已获命名的科普基地进行督促指导。
第六条 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科普基地建设工作,推荐拟申请命名的科普基地,对已获命名的科普基地进行管理监督。
第七条 申报单位需对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按要求填写《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申报书》,主要内容包括拟申请科普基地基本情况、现有科普条件、已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情况、科普工作规划等,以及相关说明材料。
第八条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科技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对申报材料审查后,提出推荐意见送基地办公室。基地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推荐材料进行咨询及必要的考察,根据专家咨询意见,综合提出科普基地命名方案,并向社会公示。公示结束后,报请国土资源部核准科普基地命名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会、学会的沟通协作,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在宣传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地学知识、推广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方面的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践。
第十条 已获命名的科普基地应按照其科普工作规划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升科普能力,积极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等国土资源重大科普活动。每年12月20日前向基地办公室提交年度科普工作总结及下一年科普工作计划。
第十一条 基地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获得“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的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运行情况评估,向国土资源部提交评估意见。国土资源部根据运行情况,对做出突出成效的科普基地进行宣传、表彰;对未认真履行科普基地职责,运行不良的科普基地,取消“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加强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有关单位、机构在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时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国土资源部命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依据。
一、范围
本标准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能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等。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
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以展示、宣传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国土资源先进管理理念等为主要内容,达到本标准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
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有条件广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达到本标准的国土资源领域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期科学观测台站。
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具有室外国土资源科普资源和条件,达到本标准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
二、目的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以公众易于接受、理解、参与的各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普及国土资源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兴趣。
2.介绍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宣传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公众了解所在地区国土资源特征,普及保护资源、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倡导树立集约、节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实践。
3.宣传国土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成果,普及新认识,宣传新技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任务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积极广泛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其主要任务是:
1.配合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国土资源专项科普活动。根据每年全国性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以及各地组织的“科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积极举办国土资源主题科普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2.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报告、讲座、影视观摩等教育活动,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实验、竞赛等科普实践活动。
3.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含“李四光中队”)、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定期合作开展社会化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4.组织开展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教育水平为目的的研究。
5.有计划地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6.按要求报送科普工作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重要科普活动方案和文字、照片、录像等活动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四、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应满足针对所属类型的分类条件,并同时符合基地的一般条件。
(一)分类条件。
1.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具有固定的馆址。如馆舍设置在主管部门办公区,其建筑布局应相对独立,有方便公众抵达的出入口。
(2)馆内应有相应的科普场所和配套设施。科普场所包括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展览教育场所,展厅应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设备。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可适当缩减。配套设施指支撑科普工作的公众服务、业务研究、管理保障等用房及设备。
(3)室外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如观众集散场地、停车场、公共绿地等。
(4)常设和临时科普展览均应突出区域、专题特色,及时反映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常设展品应以标本、模型为主,且每年有所更新。
(5)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参观人数应达到以下水平: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10000人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5000人次。西部边远地区可酌情下调20%。
2.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在国土资源某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科研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基础设施齐备,具备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的科技成果条件。
(2)具备良好的开放和参观条件,已安排安全、可靠、方便的参观通道、场所和参观路线。
(3)设置有能让公众实际参与的演示装备或仪器设备。
(4)建有“科普开放日制度”,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天,参观人次不少于2000人次。
3.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符合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通过相应主管部门审批。
(2)配套建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馆或展室,展示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着重介绍、展示相关主题科学技术知识及研究成果。
(3)具备组织野外科普活动的基本装备、设施和专业人员,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野外观测、标本采集、野外地质探险、地学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实践活动。
(4)每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不少于10000人次。
(二)一般条件。
1.应有完备的标示说明系统。标示说明及解说文字等应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表达形式通俗易懂,并应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增加本族通用语言),且经过相关领域专家审定。
2.有易于公众理解的图、文、影视等科普宣传材料,有条件的还应提供方便公众使用的科技知识、科研成果数据(非保密性)数字化查询系统。
3.具有从事科普设计研究、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有专(兼)职的讲解、接待、辅导人员,讲解员应经过1个月以上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知识培训。可采取聘任专家、志愿者等方式充实研究和教育队伍。
4.建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应与科普基地设施建设、科普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步更新。网站或网页开设读者服务热线或论坛,能及时解答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5.加强横向联系,保证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的单位须建立保证基本参观人数的机制和措施。
6.符合相关公共设施、场所安全标准。
五、附则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加强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有关单位、机构在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时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国土资源部命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依据。
一、范围
本标准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能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等。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
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以展示、宣传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国土资源先进管理理念等为主要内容,达到本标准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
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有条件广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达到本标准的国土资源领域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期 科学观测台站。
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具有室外国土资源科普资源和条件,达到本标准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
二、目的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以公众易于接受、理解、参与的各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普及国土资源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兴趣。
2.介绍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宣传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公众了解所在地区国土资源特征,普及保护资源、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倡导树立集约、节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实践。
3.宣传国土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成果,普及新认识,宣传新技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任务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积极广泛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其主要任务是:
1.配合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国土资源专项科普活动。根据每年全国性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以及各地组织的“科 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积极举办国土资源主题科普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2.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报告、讲座、影视观摩等教育活动,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实验、竞赛等科普实践活动。
3.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含“李四光中队”)、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定期合作开展社会化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4.组织开展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教育水平为目的的研究。
5.有计划地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6.按要求报送科普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重要科普活动方案和文字、照片、录像等活动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四、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应满足针对所属类型的分类条件,并同时符合基地的一般条件。
(一)分类条件。
1.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具有固定的馆址。如馆舍设置在主管部门办公区,其建筑布局应相对独立,有方便公众抵达的出入口。
(2)馆内应有相应的科普场所和配套设施。科普场所包括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 展览教育场所,展厅应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设备。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可适当缩减。配套设施指支撑科普工作的公众服务、业务研究、管理保障等用房及设备。
(3)室外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如观众集散场地、停车场、公共绿地等。
(4)常设和临时科普展览均应突出区域、专题特色,及时反映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常设展品应以标本、模型为主,且每年有所更新。
(5)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参观人数应达到以下水平: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10000人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5000人次。西部边远地区可酌情下调20%。
2.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在国土资源某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科研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基础设施齐备,具备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的科技成果条件。
(2)具备良好的开放和参观条件,已安排安全、可靠、方便的参观通道、场所和参观路线。
(3)设置有能让公众实际参与的演示装备或仪器设备。(4)建有“科普开放日制度”,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天,参观人次不少于2000人次。
3.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符合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通过相应主管部门审批。
(2)配套建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馆或展室,展示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着重介绍、展示相关主题科学技术知识及研究成果。
(3)具备组织野外科普活动的基本装备、设施和专业人员,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野外观测、标本采集、野外地质探险、地学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实践活动。
(4)每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不少于10000人次。
(二)一般条件。
1.应有完备的标示说明系统。标示说明及解说文字等应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表达形式通俗易懂,并应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增加本族通用语言),且经过相关领域专家审定。
2.有易于公众理解的图、文、影视等科普宣传材料,有条件的还应提供方便公众使用的科技知识、科研成果数据(非保密性)数字化查询系统。
3.具有从事科普设计研究、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有专(兼)职的讲解、接待、辅导人员,讲解员应经过1个月以上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知识培训。可采取聘任专家、志愿者 等方式充实研究和教育队伍。
4.建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应与科普基地设施建设、科普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步更新。网站或网页开设读者服务热线或论坛,能及时解答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5.加强横向联系,保证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的单位须建立保证基本参观人数的机制和措施。
6.符合相关公共设施、场所安全标准。
五、附则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
关于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
2009年12月28日
科协办发普字〔2009〕44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有关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为切实推动完成《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中关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要求,推进和规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激发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中国科协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科协办发普字〔2009〕12号)和《关于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09〕21号)精神,开展了2009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全国各地共有600多个单位提交了申报申请。
经专家评审及社会公示,中国科协核准并命名中国儿童中心等406个单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年)”。其中,科技、文化、教育场馆类138个,社会公共场所类84个,科研院所类84个,生产设施类60个,其他类40个。
请各推荐单位自行安排已获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授牌和证书发放等工作,原则上在2010年第一季度内完成,并报中国科协备案。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将于近期将牌匾和证书发至各推荐单位。
获得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应充分发挥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的作用,不断完善科普基础条件,继续加大力度,面向公众开放并开展科普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联系方式:
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李春雨 010-68515219(FAX)
电子邮箱:kpjd@cast.org.cn
中国科协科普部:董 操 010-68578253
附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年)名单
中国科协办公厅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2009年拟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范文
附件
2009年拟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共406个)
一、国家部委推荐(37个)教育部(16个)
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展示厅 浙江大学科技创新成果展馆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实验农场
南开大学医学知识科普基地 浙江大学水科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北京邮电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生命科学技术科普基地 兰州大学校史馆博物馆 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
农业部(13个)
辽宁农业博物馆
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水稻纪念园 上海农业科普馆松江馆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 上海申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民科技推广示范教育基地 江苏金坛市江南农耕园 全国妇联(7个)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中国儿童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辽宁省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
广东省珠海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 2 — 中科院(1个)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二、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45个)中国兵工学会(3个)
辽宁省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陕西兵器游乐世界 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1个)
广东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公路学会(1个)
江苏润扬大桥桥梁展览馆暨茅以升纪念馆 中国海洋学会(1个)
北京海洋馆(北京利达海洋生物馆有限公司)中国空间学会(1个)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林学会(9个)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资源馆 广东省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省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站
吉林省长白山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兰布和沙区林业科普基地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个)
广东省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科普示范基地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清江果药开发研究会
江苏常州市厚余观赏植物科技示范园(江苏艺林园花木有限公司)
山西省榆社县河峪酥梨小米经济协会 中国农学会(5个)
广西自治区南宁市蔬菜研究所 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湖北省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街道 中国气象学会(5个)
江苏省盐城市气象科普馆 广东省中山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学会
甘肃省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 中国气象科技展厅
— 4 — 中国水产学会(2个)
上海育民中学“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 上海市东海水产研究所鱼类标本馆 中国天文学会(1个)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中国通信学会(4个)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中国电信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上海邮政博物馆 中国消防协会(5个)
陕西省宝鸡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 河北省中青消防安全教育基地 上海消防博物馆
浙江省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西省消防教育博物馆 中国药学会(1个)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推荐(324个)北京市科协(13个)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中国电影博物馆 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
首都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安全教育馆 首都图书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北京植物园
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北京花乡世界花卉大观园 天津市科协(14个)
塘沽区中小学生活劳动教育基地 天津开发区三维成像技术博物馆 天津市建筑节能推广培训中心 天津诺恩水产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宝成博物苑 天津中新药业展示馆 天津消防教育馆 天津万源龙顺度假庄园 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 天津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 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 6 — 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 天津市东丽区育才中学 河北省科协(15个)
张家口炮兵博物馆 河北大学博物馆 开滦博物馆
秦皇岛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河北野三坡世界地质公园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
河北省临城县崆山白云洞旅游区 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标本馆 河北富岗苹果基地
河北省内邱县长寿百果庄园 中国航标展馆
石家庄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河北衡水中学 山西省科协(5个)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赛鱼小学科学宫 山西省平遥苗世明藏报馆 山西省阳泉市翠枫山自然风景区
山西省介休市教育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山西省阳泉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2个)
内蒙古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内蒙古联通综合业务体验馆 辽宁省科协(20个)
沈阳盛京自然博物馆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鞍山科技馆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 阜新市科技馆 铁岭市科学馆 辽宁省义县宜州化石馆 大连贝壳博物馆
鞍山市立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省丹东市市民科普教育基地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省彰武县隆江牧业有限公司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辽宁省建昌县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盘锦光合水产科普教育基地 抚顺北研科普示范基地
— 8 — 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辽宁省本溪水洞景区 吉林省科协(13个)
吉林市博物馆
靖宇火山矿泉群地质博物馆 吉林丰满发电厂 集安市科技馆 吉林省气象科普馆 吉林莫莫格保护区 白城市气象台 长春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 长春市农博园
吉林省九台市金穗国防科普教育基地 吉林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普基地 黑龙江省科协(15个)
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
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神州恐龙博物馆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 哈尔滨极地馆 哈尔滨科学宫
— 9 —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 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宝养熊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形态学展馆 大庆科技馆 大庆市博物馆
黑龙江省铁力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鹤岗市育民小学 上海市科协(42个)
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 海军上海博览馆 上海铁路博物馆 上海院士风采馆
上海青少年科技探索馆(上海市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
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上海闵行区浦江镇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信息生活体验馆 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
— 10 — 上海风电科普馆
上海种猪养殖科普馆(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上海市松江区科技馆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 上海纺织博物馆
上海江川科学健康生活馆(上海市闵行区科协科技馆)上海海洋水族馆 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 上海长风游艇游船馆 上海鲜花港花卉科普馆 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 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馆 上海汽车博物馆
星期8小镇(上海童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野生动物园
上海市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 上海植物园
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原理与先进制造技术展示厅 上海马陆葡萄公园
上海市松江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上海城市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城市园艺场 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
— 11 — 上海浦东美商生活垃圾生化综合处理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上海市血液中心
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上海东方假日田园 江苏省科协(14个)
南京科技馆
江苏省盱眙铁山寺天文科普园 江苏省南通科技馆 扬州世界动物之窗 南通博物苑 常州少儿自然博物馆 苏州极地科普馆 姜堰市溱湖湿地公园
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宝东社区 南京北极阁气象科普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比较医学中心,动物实验中心,比较医学科)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溧阳市天目湖望湖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原天目湖水电科普园)江苏省泗洪中学
— 12 — 浙江省科协(19个)
浙江景宁中学生物馆
浙江省珠算协会国华珠算博物馆 温州科技馆
杭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中国台风博物馆 浙江省金华市青少年宫 马岙博物馆 杭州植物园 安吉中南百草园
浙江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国电集团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平湖市澳多奇农庄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安吉江南天池度假村 浙江省新昌中学
奉化市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 安徽省科协(7个)
安徽省铜陵市科学技术馆 马鞍山市气象局气象科技馆
桐城市科学技术馆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合肥现代科技馆 芜湖科技馆 福建省科协(15个)
武夷山市武夷蛇类研究所 厦门市思明区公安消防大队 厦门科技馆
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 永春牛姆林自然保护区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福建省光泽县鸿建科技农庄 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 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 福建省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 福建省气象台 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农林大学中华名特优植物园 江西省科协(2个)
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青铜博物馆
— 14 — 南昌市动物园 山东省科协(26个)
中国阿胶博物馆
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 诸城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 临沂科技馆
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 皇明中国太阳谷 菏泽科普馆
青岛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济南高新开发区活力元素开发中心 泰安市科技馆 昌邑市绿博园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营养科学传播中心日照市东港区刘家湾赶海园 临沂动植物园 青岛银海大世界 青岛海底世界
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郯城马陵山地震台
寿光市洛城绿色食品示范基地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
日照经济开发区公安消防大队 山东省胶南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成武县第二中学 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 山东兖矿集团济三煤矿 河南省科协(12个)
西峡恐龙遗迹园 濮阳气象科技馆
洛阳万山湖旅游有限公司龙潭大峡谷景区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省洛阳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嵩县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 河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馆 濮阳市地震台 开封市气象台
"铝是怎样炼成的”科普教育基地 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蜗牛科普示范园 湖北省科协(4)
郧县国家地质公园 湖北省赛武当自然保护区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中华鲟研究所
— 16 — 湖南省科协(1个)
莽山国家森林公园 广东省科协(16个)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广东科学中心 佛山科学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 韶关科技馆
潮安县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技教育基地广东茂名森林公园 中山国防教育训练基地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广宁碧翠湖宝锭山景区 广东省阳江市气象科普基地 汕头农业科学园
仁化县丹霞佳大农业科技园 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4个)
南宁海底世界
广西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 北海海洋之窗
广西中医学院医药会展中心 海南省科协(2个)
三亚自然博物馆 海南省人类生命科技馆 重庆市科协(6个)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重庆市巴县中学校科技馆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重庆市电力科技展厅 重庆兴澳海底世界 重庆市鳄鱼中心 四川省科协(13个)
秦九韶纪念馆 四川科技馆
四川乐山乌木珍品文化博物苑 自贡市燊海井科普教育基地 攀枝花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四川江油国家地质公园 兴文县世界地质公园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沱牌集团有限公司
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 18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中和中学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贵州省科协(8个)
贵州顶效开发区绿荫贵州龙动物群化石陈列馆 贵州科技馆 赤水桫椤博物馆
贵州省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 贵阳药用植物园
贵阳供电局节能展示中心 云南省科协(10个)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 保山市博物馆 大理市博物馆
云南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 云南省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 医科院药植所云南分所 昆明动物博物馆
云南省德宏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云南省旅游学校地学旅游博物馆
— 19 — 西藏自治区科协(5个)
西藏地勘局中心实验室 林芝地区藏药材基地
西藏林芝地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西藏山南地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陕西省科协(2个)
耀州窑博物馆
陕西省渭南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甘肃省科协(2个)
甘肃省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青海省科协(1个)
青海阳光医学历史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6个)
宁夏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 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
北方民族大学化工及机械基础科普基地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 宁夏医科大学(大众基础医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大众临床医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大众中医药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
宁夏西吉县火石寨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
— 20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7个)
伊吾县苇子峡太阳历广场 新疆温泉县新疆北鲵馆 伊犁师范学院标本馆 新疆科技馆
新疆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 塔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新疆华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3个)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科技展馆石河子大学博物馆 石河子科普教育基地
第五篇: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各类科学技术普及场馆、设施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功能,普及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发展,特制定《七师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是指在七师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固定场所和设施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承担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培训、服务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主要包括:
(一)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所),如科技馆(活动室)、文化馆(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二)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动植物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三)科研机构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台、气象台、野外观测站等。
(四)企业、农牧团(场)等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展览馆等。
(五)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
第三条 科普教育基地享有开展科普活动的权利,享受国家、自治区、兵团给予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章
条
件
第四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有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机构,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依托基地的科普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并将基地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范围。
(二)建立科普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建有基地领导分管负责的科普工作管理协调机构,及时协调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围绕基地发展和社会化科普工作职责,制定有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开展科普工作调查研究,督促检查职责任务落实情况。
(三)具有固定的科普展览场地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有主题明确的科普内容,并定期更新、补充展示内容。配备了满足科普活动需要的音像、演示、实践设备等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与设施;能够提供公众阅读和索取的科普教育文字、图片资料;配备有负责讲解、接待、活动辅导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专兼职工作人员。
基地科普活动内容广泛,设计科学。除普及专业学科的科技知识外,基地在培养公众科学探索兴趣、树立科学发展观、反映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展示内容,不少于总展示量的20%。
(四)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如基地和有关部门、学校的协调联络制度或共建制度、对外接待制度、对青少年减费或免费开放制度等。
(五)保证科普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和基地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并落实到位,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科普经费逐年增加。
(六)有计划地开展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五条 一般情况下基地应常年向社会公众开放,并能开展日常科普教育活动。
(一)场、室、中心类基地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类基地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100天;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高技术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要根据公众科普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0天,每年接待观众不少于800人;各类基地对青少年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含法定节假日),自然保护区类基地在划定区域内向公众常年开放,注重利用保护区内的特有科普资源制作科普宣传品。
(二)每年组织2场以上有专业特色、讲究实效的科技活动;结合实际设立1-2个可供青少年参与的专门课题。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三)日常科普工作能够坚持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能够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原则。
围绕科普宣传主题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需求,每年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 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
(四)在基地显著位置设置专栏,公示基地开放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开放时间、活动内容、优惠办法(对象、时间段、标准)、接待办法(联系人、联系电话、网址)等内容。
(五)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对基地自身和科普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站或网页宣传、展示基地科普活动内容和科普教育工作整体情况,并与相关网站链接。基地网站或网页宣传内容,随科普设施更新、内容变化、活动发展及时更新维护。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 申报资格。凡符合上述条件的相关场馆或设施,且科普活动特色鲜明,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均可自愿申请成为七师科普教育基地。
第七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材料。
(一)《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
(二)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工作成效。此外,以附件形式提供:科普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表、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制度)、本科普工作计划、以往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或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材料等。第八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程序。
(一)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报团科办(或相关单位),团科办(或相关单位)审阅并签署意见后报师科协。
(二)七师科协组织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审查书面申报材料,组织实地考察,提出评审意见。评审通过的命名为“七师科普教育基地”,并颁发证书、牌匾。
第四章 管 理
第九条 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一)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经批准命名后,必须严格按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普工作,并在每年12月份向七师科协提交本科普工作总结和下工作计划。
(二)积极探索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开拓创新,吸引或组织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组织科普工作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师内外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经验交流,对专、兼职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科普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七师科普教育基地接受七师科协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对科普教育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经考核,对科普工作成效突出的,择优向兵团、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推荐申报上级科普教育基地,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普教育基地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撤消其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1)有违法乱纪行为的;
(2)有宣传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3)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4)不能满足七师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或不能履行科普教育基地义务,经七师科协综合评估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七师科协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