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发[2010]1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数据的管理,规范国土资源数据的生产、汇交、保管和利用等工作,提高国土资源数据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各类数据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作中的作用,现将经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报部。
附件:国土资源部数据汇交范围
国土资源部
二○一○年九月十日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土资源数据的管理,规范国土资源数据的生产、汇交、保管和利用等工作,提高国土资源数据的应用水平,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土资源数据的生产、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数据,是指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履行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职能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数字化成果。主要包括:
(一)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规划、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形成的各类国土资源基础和专题数字化成果数据;
(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中形成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包括本级产生以及逐级上报汇总的数据;
(三)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中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有关合同约定,由管理相对人向管理部门报送的国土资源数字化成果数据。
第四条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工作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汇交、分级管理、分布服务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 国土资源部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下称数据主管部门,分为部数据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数据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全国和本行政区域内国土资源数据生产、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数据管理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组织制定数据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二)按照国土资源管理需要,组织实施国土资源规划、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形成数字化成果数据;
(三)承办行政审批事项等工作,组织部署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关业务数据的报备工作,形成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
(四)组织开展数据管理的业务培训和数据检查工作;
(五)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数据的保密工作。
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国土资源部负责数据管理工作的机构,承担数据管理日常工作。
第六条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中心或信息化工作机构(以下称数据保管单位,分为部数据保管单位和地方各级数据保管单位)受相应数据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数据管理的技术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承担数据汇交、保管和利用等技术工作;
(二)制定数据汇交、保管和利用等工作的技术规程;
(三)协助数据主管部门,实施数据检查工作;
(四)建立和维护数据汇交、保管和利用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数据管理系统;
(五)开展数据整合与集成,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六)开展数据汇总、综合分析和研究,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七)实行数据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八)履行数据主管部门规定的与数据管理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国土资源规划、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单位和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的形成单位(以下称数据生产单位),承担数据的生产、加工、汇交和更新等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依照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采集、生产和加工处理数据,形成数字化成果数据;
(二)制定数据生产、加工、更新等工作的技术规程;
(三)按照规定汇交数据,并保管数字化成果数据;
(四)负责汇交数据的更新工作;
(五)履行数据主管部门规定的与数据生产、加工、汇交和更新有关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数据生产和汇交
第八条 数据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数据生产,将其纳入国土资源规划、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的规划和计划中,确保数字化成果数据的可获取、可利用。
第九条 数据生产应遵循相关业务规定及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保证数据生产的规范性。
数据生产单位应对数据质量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建立数据质量监督和技术保障制度。
第十条 数据主管部门对数据实行统一汇交制度。
国土资源规划、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形成的各类国土资源基础和专题数字化成果数据,由数据生产单位向数据保管单位汇交;数据主管部门履行业务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通过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自动进入数据保管单位的数据管理系统中;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有关合同约定形成的国土资源数字化成果数据,由管理相对人向管理部门报送,管理部门再向数据保管单位汇交。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部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数据,由数据生产单位和地方各级数据保管单位向部数据保管单位汇交。
国土资源部需要使用数据的汇交范围,依照本办法附件的规定执行,并可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进行调整与补充。地方各级数据主管部门需要使用的数据,由地方各级数据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其汇交范围。
数据生产单位汇交的数据应经过验收或得到数据主管部门确认。数据生产单位应建立数据更新机制,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和完整性。
第十二条 数据生产单位和数据保管单位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技术环境和数据安全得以保障的条件下,逐步实现数据的网上汇交。
第十三条 数据生产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数据:
(一)定期更新的数据,自项目、成果数据验收或成果公布完成之日起30日内汇交;
(二)不需定期更新的数据,自项目、成果数据验收或成果公布完成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三)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通过建立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同步实时更新方式自动进入数据保管单位的数据管理系统中。
第十四条 因不可抗力,数据生产单位不能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期限汇交数据的,应当向数据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汇交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延期汇交并告知数据保管单位。
第十五条 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期限汇交数据或未及时更新数据的,由数据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汇交或更新;逾期不汇交或更新的,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 伪造数据或者在数据汇交中弄虚作假的,由数据主管部门没收、销毁数据,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汇交的数据,经数据主管部门审查和数据保管单位检查合格后,由数据保管单位出具数据汇交凭证。
第四章 数据保管
第十八条 数据保管单位负责接收、保管各类国土资源基础和专题数字化成果数据、政务管理数字化成果数据和其他数据。
第十九条 数据保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数据的保管制度,建立数据接收、归档、查询、交换、复制和维护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数据保管单位应当配备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和安全等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的设备与条件,应当符合国家保密、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二十一条 数据保管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制定数据备份方案,对重要数据实行异地备份。
第二十二条 数据保管单位应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需求,建立数据加工、处理的技术储备与保障,为应急工作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第二十三条 数据保管单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设定岗位,履行相关职责。
第二十四条 未经规定程序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复制、更改和删除数据。
第五章 数据利用
第二十五条 数据保管单位、数据生产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和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数据的集成与应用水平,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十六条 国土资源数据的用户分为以下四类:
(一)政府及部门,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
(二)国土资源系统,包括国土资源部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三)企事业单位,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四)个人,包括国内外各界社会人士。
第二十七条 国土资源数据分为公开性和非公开性数据。公开性数据按公开方式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非公开性数据分为涉密数据和内部数据。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公开性数据实行公开发布制度。主动公开数据应通过国土资源部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系统主动上网发布。依申请公开数据由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向数据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由数据保管单位和数据生产单位提供。
第二十九条 国土资源涉密数据的管理、服务,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有关规定执行。内部数据的管理、服务,按照部有关规定执行。
用户需要利用涉密数据的,应当出具单位正式介绍信,明确提出利用数据的类别、范围及用途,按照保密管理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数据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同意的,数据保管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提供涉密数据和内部数据。非法披露、提供涉密数据的,依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国土资源数据的服务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数据浏览、查询、下载和复制服务。对于非公开性数据,通过涉密内网的网站、数据管理系统和手工复制方式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复制服务,适用于政府及部门和国土资源系统用户;对于公开性数据,通过互联网、政务外网等各类网络环境的网站、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查询、浏览和下载服务,适用于各类用户。
(二)数据调用、分析服务。通过涉密内网的数据管理系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各类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非公开性数据的直接调用与分析服务,适用于国土资源系统用户。
(三)数据定制服务。应用户要求进行的数据加工处理、产品定制服务,应当经数据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由数据保管单位和数据生产单位提供数据服务,适用于政府及部门、国土资源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用户。
第三十一条 数据主管部门与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之间建立数据共享服务机制,数据保管单位应建立和完善数据共享技术体系,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
第三十二条 数据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地质资料与其他成果数据的利用,数据保管单位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应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
第三十三条 数据涉及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凡涉及到土地调查、地质资料和国土资源统计工作规定的有关事项,应分别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和《国土资源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根据管理需要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办法。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国土资源部数据汇交范围
一、土地调查评价,包括: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和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等数据。
二、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等数据。
三、土地行政管理,包括:建设用地项目审批、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供应、土地市场、土地登记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数据。
四、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包括:区域地质图、全国矿产地、地质工作程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数据。
五、地质、矿产资源规划,包括: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等数据。
六、矿产资源行政管理,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矿山开发利用、矿业权年检与收费、探矿权、采矿权和油气勘查开采权等数据。
七、地质环境,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地质灾害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区域水文地质、地热和矿泉水调查、有害元素异常分布、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数据。
八、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包括: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综合统计、卫片执法监察、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动态巡查、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和国土资源违法信访等数据。
九、国土资源综合事务,包括: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科技成果、外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数据。
十、部数据主管部门认定需要汇交的其他数据。
第二篇: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研究现状(推荐)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研究现状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信息化是整个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数据的复杂性导致了其信息化管理的复杂性。应从国土资源全局的高度,梳理分析国土资源数据现状及应用和服务需求,建立科学分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实现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的信息化,有效发挥国土资源数据在国土资源监管中的作用。史辉,李军,冯永玉在分析国土资源数据及其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数据资源保护,提出了各类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的组织方法和采用的相关技术。
自1998年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各级国土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和部党组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组织实施“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工程”等专项工程,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成效明显。金土工程中明确规定必须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它以国土资源的各类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和GIS技术,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统计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国家-省-市(州)-县(区)”四级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体系。
2003年年初,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服务管理、服务社会”的指导方针,紧密围绕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工作重点,构筑集管理、运行与服务为一体的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支撑基地及国土资源公益信息服务窗口。
2004年,全国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中心建设试点项目启动。此项目由13个省份和国内多家有影响的IT公司参与,对国土资源信息上下级之间的传输与更新进行了技术实践。在这项工作中,通过采用数据库技术、组件技术、GIS和Web GIS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先进的IT技术,完成了一个数据交换系统原型框架,初步实现了基于统一GIS平台和基于统一空间数据交换格式两种交换模式的国土资源信息交换系统。
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3S技术、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对国土资源快速、动态、科学、有效的管理, 已成为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紧迫任务。赵俊三, 尹鸿瑜, 赵耀龙, 张海龙提出了以政务管理信息化、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管理及信息服务社会化为目标, 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系统资源整合和国土资源管理“ 业务流程” 为出发点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同时, 通过对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讨论, 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张晓莲,朱大明,王爱华,刘军等对州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州级数据中心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认为通过州级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将州级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按照标准,在特定的管理体制内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管理工作,可以大大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规范了州级国土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数据模型,使国土资源管理的分析决策能够建立在全面、客观、详实的数据基础上,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时的科学性。
第三篇: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
与维护指南
Guidelin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at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center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目
次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及定义...........................................................................3 4 概述................................................................................4 5 数据接收管理.........................................................................4 6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5 7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6 8 数据更新管理.........................................................................7 9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8 10 数据安全管理........................................................................9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要求...........................10
TD/T ××××—××××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共享交换等阶段的数据管理与维护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以及数据安全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数据管理与维护。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271.8-2001 信息技术 词汇 第8部分:安全
GB/T 20270-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GB/T 2098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GB/T 21061-2007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
GB/T 21062.2-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第2部分:技术要求 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BMB 17-2006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GX199900X-200X 国土资源信息高层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国土资源数据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产生或管理相关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资源、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专题数据和政务数据(包括业务数据、综合事务数据和档案数据等)。3.2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
land and resources data center 是以各类国土资源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存储、数据库、GIS、网络等技术,按照统一标准,建立的具有信息管理、分析、查询、统计及服务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它可为本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管理及运行平台,为远程信息系统按权限调用国土资源信息提供共享和交换机制,为本级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提取提供数据源支持。3.3
数据管理
data management 利用数据库、数据仓库、元数据和网络等技术,建立分布式、集中式或集中加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共享交换等工作,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应用。3.4
数据维护
data maintenance 在制定维护方案基础上,对数据和数据库进行的日常维护与监控、备份与恢复、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等,从而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3.5 数据存储策略
data storage strategy 在数据存储、备份等方面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的统称。3.6
数据备份策略
data backup strategy 为了达到数据恢复和重建目标所确定的数据复制步骤和行为,包括确定备份时间、技术、介质和场外存放方式,以保证达到恢复时间目标和恢复点目标。
3.7
数据共享服务
data sharing services 为实现数据共享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如目录服务、导航服务、数据信息发布、数据检索、数据产品加工、数据及数据产品分发等。3.8
数据安全
data security 适用于数据的计算机软硬件存储、备份和授权保护策略,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或访问所造成的数据更改、破坏、损毁或泄密。4 概述
4.1 对象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对象涉及数据及数据库、数据载体和数据管理环境三个方面中包含的所有相关对象。4.2 内容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包括: 1)数据接收管理
2)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3)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4)数据更新管理
5)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6)数据安全管理 4.3 目标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目标是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现势性。
1)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被泄漏、破坏和免受未授权的修改; 2)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质量和来源可靠,进而促进研究结论科学、决策准确; 3)数据的完整性:数据覆盖空间范围、数据内容及时间范围的完整,满足应用需求; 4)数据的可用性:建立各类数据的元数据、说明文档,采用通用的数据标准和公开的数据交换格式,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换;
5)数据的现势性:及时获取和处理有关变化信息,建立信息持续更新机制,使获取的数据最接近现实状态。5 数据接收管理
5.1 目标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完成数据接收任务,实现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5.2 管理内容与过程
数据接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交与接收是否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汇交数据质量是否满足有关标准和规定要求;数据汇交的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汇交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数据汇交方式是否满足数据安全管理要求;电子文件的内容与纸介质资料的内容是否一致等。
数据接收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TD/T ××××—××××
5.2.1 接收发生的依据
按照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相关文件或项目合同的有关要求,汇交单位应按时向本级数据中心汇交相应的数据成果。5.2.2 数据接收
数据中心在接收到数据,并对数据资料清单核实无误后,应对汇交单位开具数据接收凭证。5.2.3 质量审核
数据中心指定专人负责数据质量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汇交数据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通过验收、数据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审核发现存在问题的,应通知汇交单位限期改正。审核通过的,应向汇交单位出具汇交证明。5.2.4 归档管理
数据中心应对所接收的数据资料进行必要的备份和归档管理。对于涉密数据,应按其密级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5.3 技术要求
1)根据国土资源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实施细则,明确数据接收具体要求,包括数据资料分类和命名、文件格式、目录编制、汇交介质等;
2)数据接收内容应包括数据实体、元数据、数据字典、数据验收合格证明材料以及相关文档等,以形成完整的汇交成果;
3)数据汇交的方式可以采用拷盘、邮件、上载、协议交换、交换系统等方式;
4)可根据数据更新频率高低、数据涉密等级情况、数据类型、数据量大小、管理技术难易等方面,采用合适的汇交方式。6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6.1 目标
按照数据科学分类、管理统一的原则,建立面向国土资源管理的多专题数据组织和存储框架,为数据加工和专题应用等提供基础。6.2 管理过程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包括以下过程:
6.2.1 数据组织规范建立
以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为依据,制订或采用相对统一的数据文件命名规范、数据分层、数据表结构、元数据标准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组织规范和存储框架。6.2.2 数据资源目录建立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根据专题、区域、类型等特征建立数据资源目录。6.2.3 选择数据组织存储策略
选择稳定性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库方式的数据组织存储管理。
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方式可根据应用管理需求,选择行政区划单元或标准分幅等方式存储。6.2.4 入库前数据整合
数据入库前,按照本级数据中心数据组织方式进行必要的数据过滤和整合,以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库。
6.2.5 入库质量检查和加载入库
数据入库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控制,具体检查方法可参照有关数据入库细则进行。数据检查无误后,要进行预入库处理,将通过检查的数据导入到一个临时库中,并自动检查错误,数据经修改无误后,才能导入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库中。6.2.6 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根据数据访问频率、时间、容量、性能要求等因素,制定数据生命周期存储策略,实现数据分级存储,以提高数据存储管理效率。6.3 技术要求
1)数据中心应按统一要求建立数据资源目录; 2)应根据数据组织框架组织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存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专题数据库可采用最小图层单元存储,其语义尽量统一,保证国土资源数据库逻辑一致性;
3)选用稳定性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和中间件,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并尽量保持不同应用系统中间件版本一致性;
4)根据在线、近线、离线数据量需求,确定一级磁盘阵列、二级存储设备和磁带库存储设备容量比例,建立与业务应用要求相匹配的分级存储策略,并能够实现数据在不同存储介质的有效迁移。7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7.1 目标
建立主机和数据运行与维护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运行与维护业务流程,有效开展运行监控与维护、故障诊断排除、数据备份与恢复、归档与检索,以保障国土资源数据库正常运转,使系统、数据库在灾难发生时快速进行原系统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7.2 管理过程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7.2.1 制定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具体内容包括:
1)根据应用需求、破坏程度、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划分应急处理等级和响应时间,并制定数据运行与维护计划;
2)明确相应的组织体系,确定职责任务,落实防范重点和关键环节; 3)制定工作程序,建立保障系统。7.2.2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根据数据备份制度和备份策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和数据日常备份,在系统出现异常时根据采用的备份策略进行恢复操作。
1)制定数据备份策略,确定各类数据需备份的内容、时间及方式; 2)尽量实现数据的全自动备份和跨平台集中管理;
3)定期开展数据备份,以防止由于系统意外故障造成数据信息丢失; 4)制定数据恢复预案,做好详细的灾难恢复计划,防备数据丢失; 5)对介质的进行有效管理,对历史数据进行定期归档;
6)根据灾难恢复计划,应定期进行灾难演练,以防备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7.2.3 日常管理监控
按照维护计划定期进行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库系统维护,确保数据库得到经常性的监控、维护和优化。主要内容包括:
1)数据库一致性检查;
2)数据目录和索引更新与重建;
3)系统数据库备份以及用户数据库备份; 4)文件大小检查; 5)系统冲突性检查;
6)监测批处理、数据查询作业是否正确执行; 7)查看日志的错误;
8)复制日志代理的运行情况;
9)复制分发清除作业是否正确执行;
10)整理数据库碎片,监测数据库大小、增长情况; 11)监测磁盘自由空间、释放磁盘空闲空间; 12)监控用户操作和使用数据情况。7.2.4 数据归档与检索
TD/T ××××—××××
根据数据使用的频率、数据量和磁盘容量进行数据离线归档,在需要情况下,可实现归档数据检索在线处理。7.2.5 监督和评价
1)聘请或委托专门机构,定期检查评估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情况,按月通报检查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2)聘请有关专家、用户担任监督员,对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进行监督,并定期报告监督情况;
3)由第三方监控数据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状态,形成定期监控报表;
4)月度检查情况、监督员监督报告和监控报表将与目标考核挂钩,并作为数据中心运行评优的重要依据;
5)定期对数据中心的运行状况进行审核和评价,察看系统是否仍处于有效适用状态,为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改进和扩展提供依据。
7.3 技术要求
1)数据文件的管理尽量采用元数据管理方式,并定期对元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2)可采用数据安全综合监控管理平台、数据访问行为控制、数据安全综合审计等进行数据运行与维护综合管理;
3)数据运行维护过程应采用实时监控、定期维护与应急故障处理相结合的机制,实时监控能实现动态监测系统软硬件运行状态,并实现对用户访问、查询、下载进行监控和记录;
4)按照特定周期,对各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性能调优;
5)制定全备份、增量备份、累积备份等备份策略,并能使数据备份工作以自动方式进行,采用多层体系结构的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备份的统一管理,保证数据一致性,根据应急处理等级和响应时间要求,及时处理系统故障,保障数据库正常运行;
6)系统崩溃后,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库的还原与恢复,恢复方式可采用全盘恢复、个别文件恢复和重定向恢复等方式,采用灾难恢复技术,应支持对整个系统的恢复;
7)备份与恢复系统应考虑网络带宽对备份性能的影响、备份服务器的平台选择及安全性、备份系统容量的适度冗余、备份系统良好的扩展性等因素。8 数据更新管理
8.1 目标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有关规定和各类专题数据库运行管理职能,建立可持续的数据更新机制,由数据库更新职能部门对通过生产、汇交或交换获得现势数据完成本级中心数据库的版本升级,实现数据库更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现势性,并确保数据更新能够满足有关数据管理和应用要求。8.2 管理过程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专题数据库更新由具有数据库更新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数据库更新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过程: 8.2.1 制定数据库更新策略
建立有效的数据库更新方式,实现数据的定期、有效更新。按照事件数据的发生周期进行数据库的定期更新。数据更新可采用多种方式,在对数据进行远程更新时,设定相应的更新频率(按年、按月、按季度、实时)、更新范围(整体、部分)、传输方式(网络、物理介质)、更新方式(脱机检查、联机更新)和历史数据保存方法等。8.2.2 更新申请与审批
根据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现状,专题数据库更新一般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数据中心执行更新;日常业务数据更新根据系统权限管理功能自动实现更新;基础地理数据库一般由数据中心负责更新。8.2.3 更新执行 采用既定策略进行数据更新操作。主要包括更新实施前的数据备份、更新数据与元数据一致性处理、原版本数据归档和新版本数据生成等。8.2.4 更新确认
数据中心或负责更新的业务部门应对更新的数据进行检查,并更新相关系统元数据记录。在数据更新结束后,系统将对数据更新的过程记录日志,以备审计和回溯。8.3 技术要求
1)数据更新应按照相应的权限管理、审批程序和操作规范执行;
2)专题数据库设计应做到最小冗余,避免内容重复,权威机构确定并更新权威数据,不允许跨部门直接对其他专题数据库进行更新;
3)各数据库之间应建立数据关联,数据更新时从已建数据库中自动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逻辑检查,保证数据更新的一致性;
4)采用远程数据更新需要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要求的网络; 5)系统应对数据更新的过程记录日志,以备审计和回溯;
6)数据和数据库更新时,需要根据数据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同时更新数据中心相应元数据和数据资源目录。9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9.1 目标
按照统一的数据服务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共享服务,并实现各级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安全、可靠的交换。9.2 管理内容
9.2.1 数据分级分类管理
基于国土资源数据的公益性、保密性等要求以及用户群等因素,对国土资源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共享等级划分、用户分级分类、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共享措施等。9.2.2 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服务机制
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机制,保证共享与交换系统的稳定持续运行。1)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与交换相关技术标准;
2)根据数据性质不同,采用用户分级制度,按照用户的权限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3)涉密数据和非公开数据的认定参照国家或部门有关规定,申请单位应具备相应资格。9.2.3 建立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共享与交换服务体系、信息发布与用户管理体系三个部分。
1)基础平台主要指通信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平台;
2)共享与交换服务体系由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等组成; 3)信息发布与用户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发布方式和用户服务管理等。9.2.4 数据共享与交换审核
依据数据服务流程,由相关人员对共享与交换数据进行审核,确保运行过程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
9.3 技术要求
1)共享和交换数据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和保密相关规定,内容包括元数据、数据实体、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2)非涉密数据交换可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数据内容应以电子报盘数据内容及电子报盘压缩数据包格式进行;对于数据量小、非涉密数据可通过Internet等提供在线方式进行;
3)共享与交换数据库采用单独的服务器,并与内部网络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共享系统应具有用户统计管理功能,针对不同共享用户和不同服务内容应规定响应时限;
TD/T ××××—××××
4)利用中间件技术,或其他相关的传输服务程序,保证当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时,将数据安全、可靠、完整地传送到目的地,数据交换系统需提供日志、审计、查询、监控等辅助功能,以增加数据交换过程的透明度,提高数据交换过程可管理性。10 数据安全管理
10.1 目标
以数据安全为重点,统一规划,建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系统和功能完备的容灾备份系统,确保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10.2 物理安全
1)原则上,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物理安全应满足《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三级物理安全的技术要求;
2)涉密系统使用单位须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建立保密管理制度。10.3 网络安全
1)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具备性能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设施,非涉密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GB/T 20270-2006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2)涉及国家机密、部门敏感信息的局域网的安全标准不得低于《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中规定的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
10.4 系统安全
1)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依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相关规定和《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确定本中心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2)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单位应当依据《BMB20-2007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加强涉密信息系统运行中的保密管理,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消除泄密隐患和漏洞。
10.5 数据安全
1)所有汇交的数据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数据资料管理规定进行分类存档管理;
2)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数据中心数据安全工作,并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安全协议和保密协议;
3)根据国家保密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完成数据安全定级工作,明确制度、分清职责、分级管理、逐级落实;
4)应采用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及内容防篡改等技术,防止敏感数据被非法访问、修改和破坏,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5)应具备数据访问的身份鉴别、安全标记、访问控制、可信路径、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等功能的用户识别系统,按照“用户级别及权限”的规定来授权用户对资料的访问,防止越权访问或未授权的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修改或破坏数据; 6)对于通过非网络下载形式提供的数据共享服务(包括涉密数据),定期将数据提供合同、协议或其它有效凭证的复印件等进行归档和备案;
7)重要大型数据库必须运行于专门的服务器或工作站上,并实现异地备份;
8)在数据资源终止阶段,对于数据转移、暂存和清除、设备迁移或废弃、存储介质的清除或销毁等活动须按照《GB/T XXXXX-XXXX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如果是涉密数据,应该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转移、暂存和清除;
9)涉密数据资料的存储、传输、共享、使用应指定专人负责,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要求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的数据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国土资源数据安全和数据服务功能实现,根据《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指南》的原则和基本要点,制定本管理要求。
第二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本着科学、高效、共享、保密的原则进行数据的汇交接收、组织建库、数据存储、运行与维护、数据更新、共享交换等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实现数据管理的安全和规范化。
第三条 本要求适用于国家、省和市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
数据管理与维护的基础条件
第四条 为了保障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安全和系统的正常持续运行,数据中心需具备以下场地条件、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人员组织:
1. 具备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相适应的独立工作场地和机房。制定机房管理规定。
2. 具备必要的网络相关设备、信息安全设备、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存储备份设备等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存储管理平台。制定软硬件设备管理规定。
3. 根据需要和实际条件建立与级别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专网、内部局域网,恰当处理与Internet的连接关系,应将涉密网和非涉密网物理隔离。制定网络管理规定。4. 应制订数据管理工作预案,建立相对独立的容灾系统,有条件的可建立异地容灾。5. 应设置固定岗位并配备相应数量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数据中心人员组织管理规定。
数据接收管理
第五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依据有关行政管理机关授权制定相应的数据成果汇交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1.数据接收应由数据中心具体统一负责,各责任单位分工协作完成。2.应明确数据汇交的责任单位和汇交数据范围。3.应明确数据接收的程序。
4.应明确数据汇交的内容、方式、期限、责任和义务等基本要求,以及汇交数据的检查、审核、登记、保存技术方法。
5.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接收、审查、签收和接收后数据的管理。
6.涉密数据的汇交须根据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涉密数据不得通过Internet进行汇交。
数据组织与存储管理
第六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组织管理规范。
1. 以相关标准为依据,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数据组织规范和存储框架,便于数据中心各类数据库统一应用服务。
2. 针对数据中心管理的海量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根据专题、区域、类型等特征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实现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服务。
第七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存储管理规范。
1. 制订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实现分级存储管理,提高对海量国土资源数据存储管理水平。
2. 采用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并建立元数据库。
TD/T ××××—××××
3. 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制度,统一、规范数据入库管理。
第八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存储归档管理制度。
1. 制定数据存储管理策略,明确数据存储模式、要求等内容。2. 制定数据归档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归档流程。3. 制定数据档案管理制度。
数据运行与维护管理
第九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制度。
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运行与维护方案。
2. 明确数据运行维护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安全操作规范等事项。
3. 明确数据中心的日常维护、例行巡检和监控管理内容,实行异常、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第十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相关制度。
1. 应对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和保存期等进行规范。
2. 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策略须指明备份数据的放置场所、文件命名规则、介质替换频率和将数据离线运输的方法。
3. 应建立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过程的程序,对备份过程进行记录,所有文件和记录应妥善保存。
4. 应定期执行恢复程序,检查和测试备份介质的有效性,确保可以在恢复程序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备份数据的恢复。
5. 应在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下制定不同事件的数据应急恢复预案,应急预案框架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数据更新管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更新管理制度。
1. 应建立数据更新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前,向主管领导申请,更新和更新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并在实施后将变更情况向相关人员通报。
2. 应制定数据更新策略,明确数据更新的责任单位、更新周期、更新方式。
3. 应建立数据更新控制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对更新影响进行风险分析,记录变更新实施过程,并妥善保存所有文档和记录。
4. 应建立数据更新日志,确保历史数据可追溯。
5. 应建立中止更新并从失败更新中恢复的文件程序,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
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共享管理制度。
1. 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服务有效运行。2.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制定数据共享应用策略。
3. 制定共享管理办法,确定共享数据内容、共享数据等级、数据共享范围、方式、措施等内容,明确数据共享审批程序、保密要求、用户责权、处罚措施等。4.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制定信息发布安全管理策略。
5. 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审核程序、信息更新机制、信息安全策略等内容,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6. 应对共享用户进行审核,根据用户权限提供服务,防止越权使用数据。7. 数据发布应建立用户登记、权限管理和数据发布审查等相关制度。
8. 对于涉密和非公开数据共享,必须满足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要求。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制定数据交换管理制度。1. 数据交换应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
2. 应建立数据交换标准体系,规范数据交换的格式、内容、元数据、技术文档等。3. 应建立数据交换审批文件化程序,记录交换实施过程,并妥善保存所有文档和记录。4. 数据交换需填写数据交换日志。
5. 数据交换管理应建立数据安全控制方案、用户交叉权限体系和实时监控机制。6. 涉密数据的交换必须根据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执行。
数据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1. 根据数据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对数据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相应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 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应设立数据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
1. 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和安全工作的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2. 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3. 建立健全数据日常管理操作规程。
4. 组织安全意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相关安全技术培训。第十六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安全审批、检查和考核制度。
1.应根据数据安全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2.针对数据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3.记录审批过程并保存审批文档。
4.制定数据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制度,规范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工作,定期按照程序进行安全审核和安全检查活动。
5.应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及安全认知的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保存。
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人员安全管理。
1.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2.关键事务岗位应配备多人共同管理。3.应签署保密协议。
4.应从在职人员中选拔重要岗位人员,并签署岗位安全协议。5.应指定或授权专门部门办理数据安全人员录用、调离手续。第十八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数据存储介质管理。
1.应建立数据存储介质安全管理制度,对介质的存放环境、使用、维护和销毁等方面做出规定。
2.数据存储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涉密介质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
3.应对存储介质的使用过程、送出维修以及销毁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带出工作环境的存储介质进行内容加密和监控管理,对送出维修或销毁的介质应首先清除介质中的敏感数据,对保密性较高的存储介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销毁。
4.应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5.应根据数据备份的需要对某些介质实行异地存储,存储地的环境要求和管理方法应与本地相同。
6.对重要介质中的数据和软件采取加密存储,根据所承载数据和软件的重要程度对介质进行分类和标识管理。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密码管理。
TD/T ××××—××××
1.根据国家密码管理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密码管理办法》,应建立数据中心密码使用管理制度,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产品生产管理规定》的密码技术和产品。2.应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局的要求。第二十条 依据《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涉密数据安全使用管理办法。1.应明确数据保密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
2.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数据保密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3.数据保密定级结果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4.保密数据传输过程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
5.存储、管理和传输保密数据的涉密系统网络建设与使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相关责任
第二十一条 在数据中心数据接收、组织存储、运行维护、更新交换过程中,明确职责和责任人,制订相应处罚措施。
第二十二条 本要求的解释权属于国土资源部。第二十三条 本要求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参考文献
[1] SDS/T 1003-2004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共享概念与术语》第1部分:概念
[2]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
[3] ANSIX 3.1 72-1990 美国信息系统国家标准字典(ANDIS)
[4]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规范》,2005 [5] SDS/T 2313-2004,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科学数据中心(网)运行管理》 [6]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2 [7]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2002 [8] 全国金土工程总体方案,国土资源部,2006年
[9] SZl999002-200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试行)
[10] SZ1999XXX-200X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试行)[11] 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2] GB/T XXXXX-XXXX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报批稿)[13] BMB20-2007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 [14]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5] GB/T 20269-2006 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16] GB/T 17798-200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17] GB/T 7156-2003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
[18] 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19] GB/T1.1-2002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第四篇:中山市环境保护局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暂行办法
中山市环境保护局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暂行办法
(2009年5月25日,市环保局以中环[2009]106号文发布)
第一节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自动监控企业(以下简称“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提供的监测数据(以下简称“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根据《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8号)、《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和《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是指从在线监测系统中所获得的数据经审核符合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监测数据质量可靠。
第三条为确保自动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中山市环境保护局采取以下方式对监控企业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
(一)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进行日常运行监督考核,确定其自动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二)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定期比对监测与人工监测,判别自动监测数据是否有效。第四条 以下自动监测数据为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数据,可以作为中山市环境保护局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
(一)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期间,自动监测设备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但自动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除外;
(二)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期间,自动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监测数据不一致时,经环境监测部门判别自动监测数据有效的。
(三)日常运行考核不合格期间,监控企业按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的监控企业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
第五条 以下自动监测数据为没有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数据,不得作为中山市环境保护局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
(一)自动监测设备验收不合格期间提供的自动监测数据;
(二)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期间提供的自动监测数据;
(三)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期间,自动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监测数据不一致时,经环境监测部门判别自动监测数据无效的;
(四)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期间,自动监测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监控企业按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限期整改,在限期整改期间提供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第二节 监控企业责任
第六条 监控企业对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第七条 监控企业依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 355-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台账。
第八条 监控企业应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做好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运行、巡检、维护保养、定期校准和校验,对异常和缺失数据按规范进行标识和补充,并接受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 在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不正常或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期间,具备人工监测条件的监控企业,应采取人工监测的方法向环保部门报送数据。
第十条 监控企业应当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工作。
第十一条 监控企业每季度第一个月前10个工作日内应当向环保部门提交上个季度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报告。
自检报告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分析、数据缺失和异常情况说明以及企业生产情况等。
第十二条 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考核不合格和自动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的,监控企业应当严格按中山市环境保护局的要求限期整改。
第三节 监督考核 第十三条 中山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中山市环境保护局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考核小组,负责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每季度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通知监控企业。
第十四条 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考核内容包括比对监测、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设备运行情况现场检查等。
第十五条 环境监测部门在考核过程中负责:
(一)负责在线监测现场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二)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抽检和现场核查对比测试,出具检测报告并根据检测结果判定的数据准确率。
(三)对自动监控设备进行定期比对监测,提出比对监测报告或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的意见。
环境监察部门在考核过程中负责:
(一)对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自动监控系统的联网运行进行维护管理;
(三)受理排污情况报告并核定排污监测数据,对污染物在线监测结果是否合格实施监督检查;
(四)收集、统计、分析整理实时监测数据;
(五)对不按照规定建立或者擅自拆除、闲臵、关闭及不正常使用自动监控系统的的排污单位提出依法处罚的意见。
第十六条 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违规设定仪器参数、违规运行或其他影响正常运行的严重违规行为,中山市环境保护局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第十七条 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考核情况纳入环境保护信用评价,具体办法由中山市环保信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
第四节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期间是指自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至下次运行监督考核这一时段。
第十九条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数据管理教案教案
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打印
教学内容: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打印
教学目标:掌握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的概念及操作,熟悉工作表的打印操作 教学重点: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 教学难点:Excel 2000的数据透视表 教学时间:2个课时
一、使用数据清单 1.数据清单
Excel 2003把工作表中的数据当作一个类似于数据库的数据清单来处理。数据清单中的列标就相当于数据库中的字段,而数据清单中的行就相当于数据库中的记录。2.数据清单的特点
① 每张工作表中最好只有一个数据清单,若同一张工作表中还有其它数据,则至少要有一个空行或空列使它们与数据清单分隔开。
② 数据清单的第一行是列标题,而且其字体格式与其它数据不同。
③ 数据清单中没有空行或空列。
④ 同一列中所有单元格的格式相同。
⑤ 单元格内数据的开头和结尾不能有空格。3.建立数据清单
数据清单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工作表上输入数据记录作为数据清单;另一种是使用记录单来创建数据清单。4.使用记录单管理数据清单(1)添加记录
① 单击数据清单中任意一个单元格。
②执行“数据” →“记录单”命令,打开如图5.29所示的对话框,其中列出的是第一条记录。
③ 单击“新建”按钮,各字段内容均为空白。
④
输入新增记录各字段的内容,每输入完一个字段可按Tab键跳到下一个字段文本框中。一条记录输完之后,单击“新建”按钮输入下一条记录或者单击“关闭”按钮结束操作。
(2)查询记录
使用记录单对话框可以查询记录,具体操作如下:
①单击图5.29中的“条件”按钮,对话框中各字段的内容变成空白,然后输入查找条件。例如,要查找总成绩在90分以上的记录,则在“总成绩”文本框中输入:>=90,如图5.30所示。
②单击“下一条”按钮,向下查找匹配的记录,或单击“上一条”按钮,向上查找匹配的记录,如图5.31所示查找到一条满足条件的记录。
③查找完毕,单击“关闭”按钮。(3)删除记录
先找到要删除的记录,再单击记录单对话框中的“删除”按钮,在弹出的提示框中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删除选定的记录。
图
在记录单中输入查找条件
图
使用记录单查找到满足条件的记录
二、数据排序
1.使用工具栏按钮进行简单排序
如果要对一列数据进行排序,可以使用排序工具按钮来对数据进行排序。在常用工具栏中提供了“升序”按钮和“降序”按钮。操作时只需单击数据清单中要排序的字段的字段名所在的单元格,然后单击“升序”或“降序”按钮,则此列数据就会重新排列。2.使用菜单命令进行复杂排序
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排序按钮,只能对一个字段进行排序,如果需要同时对多个字段进行排序,或要对数据清单的部分数据区域进行排序,就只能使用菜单命令,即“数据”菜单中的“排序”命令来完成。“排序”对话框如图5.32所示。
三
数据筛选
筛选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符合某种条件的数据。在Excel中,可以使用“自动筛选”或“高级筛选”将符合条件的记录显示在工作表中,而将其他不满足条件的记录隐藏起来。
1.自动筛选
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这时,数据清单中每个字段名的右侧会出现一个下三角按钮,单击这个三角按钮,打开下拉列表框,从中选择用于设置筛选条件的选项,如图5.33所示。
(1)自定义自动筛选
用户可以使用下拉列表框中的“自定义”选项对数据清单进行更加复杂的筛选。例如,要查找总成绩在75~90分之间的记录,可以按图5.34所示定义各项。(2)关闭自动筛选
如果要取消数据清单中某一字段的筛选,单击该字段名右侧的下三角按钮,再选择“全部”选项即可。
如果要取消数据清单中所有字段的筛选,执行“数据”→“筛选”→“全部显示”命令。
如果要退出自动筛选状态,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此时,字段名右侧的下三角按钮也一起消失。
图5.34 “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
2.高级筛选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筛选条件,利用自动筛选无法完成,这时就要利用高级筛选。高级筛选可以设定比较复杂的筛选条件,并且能够将满足条件的记录复制到另一个工作表或当前工作表的空白区域。
在使用高级筛选之前,必须先设定一个条件区域,该区域应在工作表中与数据清单相分隔的空白单元格区域上。条件区域至少为两行,第一行为字段命令行,以下各行为相应的条件值。
选定数据清单,执行“数据”→“筛选”→“高级筛选”命令,打开如图5.35所示的“高级筛选”对话框。
使用高级筛选,用户可以定义一个条件,也可以定义多个条件。当定义复合条件时,在条件区域的同一行输入条件,系统将按“与”条件处理;在不同行输入条件,则按“或”条件处理。例如,图5.36所示是查找总成绩大于等于70分并且姓“王”的记录,其中在条件区域的同一行输入两个条件。图5.37所示是查找总成绩大于等于70分或者姓“王”的记录,两个条件是在不同行中输入的。
图5.35 “高级筛选”对话框
图5.36 设置“与”条件的结果
四、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指将经过排序后的数据按排序关键字段进行分类后,再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1.创建分类汇总
在进行分类汇总之前,首先要对数据清单按汇总类型进行排序,使同类型的记录集中在一起。对“性别”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实例如图5.38和图5.39所示。2.删除分类汇总
如果要取消分类汇总的显示结果,恢复到数据清单的初始状态,可以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意单元格,然后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命令,在弹出的“分类汇总”对话框中,单击“全部删除”按钮即可。3.分级显示
从图5.39中可以看出,对数据清单进行分类汇总后,在行号的左侧出现了分级显示符号,见表5.2。
图5.38 “分类汇总”对话框
图5.39 分类汇总实例
五、数据透视表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它可以把源数据的行和列进行互换后汇总并显示汇总结果。特别是用于分析,组织复杂的数据。建立数据透视表(图)的目的 数据透视表能帮助用户分析、组织数据。利用它可以很快地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类汇兑。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不是所有工作表都有建立数据透视表(图)的必要。
记录数量众多、以流水帐形式记录、结构复杂的工作表,为了,将其中的一些内在规律显现出来,可将工作表重新组合并添加算法。即,建立数据透视表(图)。
例如,有一张工作表,是一个大公司员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部门、工作时间、政治面貌、学历、技术职称、任职时间、毕业院校、毕业时间等)信息一览表,不但,字段(列)多,且记录(行)数众多。为此,需要建立数据透视表,以便将一些内在规律显现出来。
2.创建数据透视表
创建数据透视表,可以按下述操作步骤进行:
① 在数据清单中单击任意一个单元格,然后执行“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命令,打开如图5.40所示的对话框。
图5.40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1”对话框
② 在此对话框中指定待分析数据的数据源和所创建的报表类型。例如,选择“Microsoft Office Excel数据列表或数据库”单选项,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如图5.41所示的对话框。
图5.41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2”对话框
③ 在此对话框的“选定区域”文本框中指定数据源的区域,再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如图5.42所示的对话框。
④ 在此对话框中选择数据透视表的显示位置,然后单击“完成”按钮。这时,出现数据透视表的设置版式,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包含字段名的“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任务窗格和“数据透视表”工具栏,如图5.43所示。数据透视表由4个区域构成,分别是页字段区域、行字段区域、列字段区域和数据项区域。“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任务窗格中提供了源数据清单所包含的字段名按钮,可以根据需要单击字段名按钮,并将其拖放到相应的区域中,这样就可以创建数据透视表。图5.42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3”对话框
图5.43 数据透视表的设置版式
2.删除数据透视表
如果要删除数据透视表,单击透视表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在“数据透视表”工具栏上单击“数据透视表”按钮,则弹出“数据透视表”下拉菜单,在菜单中选择“选定”命令下的“整张表格”命令,最后执行“编辑”→“清除”→“全部”命令,即可删除数据透视表。
六、打印工作表
工作表和图表设计好之后,可以将其打印出来。Excel提供了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等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使打印出的工作表更准确、美观。
(一)打印设置 1.设置打印区域
如果要打印工作表中的部分数据区域而不是整个工作表,则可以先设定该区域为打印区域,这样,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按钮,就可以只打印出该数据区域的内容。2.页面设置
页面设置一般包括设置页边距、页眉和页脚、打印方向及纸张的大小和方向等。
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出现“页面设置”对话框,如图5.50所示。
图5.50 “页面设置”对话框中的“页面”选项卡
(二)打印预览
Excel提供的“打印预览”功能,能够查看实际的打印效果。在预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页面设置不合适,可以进行调整,直到满意后再进行打印。
执行“文件”→“打印预览”命令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打印预览”按钮,出现“打印预览”窗口。在此窗口的上方有一排按钮:下一页、上一页、缩放、打印、设置、页边距、分页预览和关闭,有了这些按钮用户操作起来就非常的方便。
(三)、打印
在对工作表进行页面设置并且预览了设置效果之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开始打印了。
执行“文件”→“打印”命令,出现“打印内容”对话框,如图5.51所示。在设置完毕之后,打开打印机的电源,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开始打印。
图5.51 “打印内容”对话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