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汇报1(共)
“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下发以来,我们 镇立即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从镇调研室、统计站、村建委、招商分局、民经委、农业办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全面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调查和研究工作。下面,把主要工作进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镇位于 市城区南部,总面积为46.7平方公里,总人口48000余人。我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福高速公路、济枣公路、笃西公路、益康大道等主要交通要道穿境而过,而且设有京福高速公路 南出口,已被列入全市城区发展规划,纳入市经济开发区B区。“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拼搏奋进,干事创业,科学发展,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58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221万元,是2005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955元,是2005年的1.5倍。今年1—3月份,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9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
(一)城镇框架全面拉开,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城镇规划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人口为1.2万余人。根据我镇与城区紧密相连、交通发达的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建设档次,不断加快城镇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城镇开发实现突破。益康花苑一期工程开发已全面完工,开发面积为3万平方米,居民已上房入住。南街村旧村改造,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计划开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安臵130户居民。二是道路框架进一步完善。我镇境内道路已形成了五纵四横的道路框架,3800米长的龙泉南路建设和6.2公里长的旭东大道建设已开工建设,正在紧张实施中。三是城镇形象全面提升。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笃西路西段彩化、绿化;投资2000余万元的笃西路东段升级工程已基本完工,新建了25米宽的绿化带,铺设了人行道。益康大道、滕官路、济枣路等主干道沿线大绿化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围建绿化带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四是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经过积极争取,新开通了从华海集团至镇政府的K108路公交车,解决了镇驻地干部群众乘车不方便的问题。镇里投资50余万元铺设了天然气和自来水管网,已完成试压,成为全市首个镇驻地通天然气和城区自来水的乡镇。
(二)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招商引资成效突出。采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的形式,全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与本镇产业关联性大的项目。2009年,全镇新引进23个项目,其中过亿元项目3个,过5000万元项目11
个,开工建设率100%,13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达效。投资5600万元的宏建商品混凝土生产项目,一期工程5月开工建设,7月就竣工试产。投资5100万元的聚鑫矿山机械项目,自主研发的锚杆轧圆机及麻花锚杆机获得国家专利,被煤炭科学研究院和锚杆支护中心认定推广。我们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三产服务业项目。投资5200万元的晨翔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下设中华和瑞麒2个汽车4S店。为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我们注重盘活利用存量土地。通过对北池工业园小企业进行整合拆迁,引进了投资1.2亿元的矿渣微粉项目,填补了鲁南地区行业空白。整平利用废弃多年的旧石塘坑,引进了投资1.1亿元的建华土木新型建材项目。2009年,全镇实际利用境内资金4.8亿元,是2005年的1.6倍。已到位境外资金102万美元, 是2005年的2倍。今年1—3月份,全镇到位境内资金1.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29%。
(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产生的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研发运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建材、机械设备价格大幅下滑的时机,购买机器设备,加快厂房等设施建设进度。同时,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解决资金运转难题,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度过难关。益康药业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阿替洛尔注射液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全镇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731户,民营企业总数达
到184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3家,是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最多的镇(街)。2009年,全镇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4.1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实现利税4.6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实现利润2.9亿元,是2005年的2.9倍。自营出口企业总数达到12家,按总量位居全市各镇(街)首位,完成进出口总额576万美元,是2005年的1.9倍。今年1—3月份,全镇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3%;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实现9.4亿元,同比增长34.5%;利税实现9555万元,同比增长32.7%;利润实现5858万元,同比增长28.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2%;出口创汇实现420万美元,占全年计划的26.6%。
(四)现代农业迈上台阶,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镇38个村,其中特色农产品专业村已达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家,特色农产品商标达9个。“兴滕食用菌”、“ ”牌长红枣、“崔庄粉条”都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或无公害产品认证,并都实现了“农超对接”。南池香菇基地、崔庄粉制品基地成立的“ 市兴滕食品有限公司”、“ 市洪地粉制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南池香菇基地新上了香菇面条生产线,已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和加工基地。崔庄粉条专业村成立了洪地粉制品有限公司,投资70余万元新上了粉制品机器加工生产线,提高了产品质量与品质。加快林果产业化建设,实施东魏村工程造林、山地造林、漷河
湿地森林公园建设,新栽植各类树木26.5万株,全镇林地面积达到13338亩。出台自然养猪法扶持政策,对每个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猪舍给予5000元奖励。完成2处自然养猪法标准化猪场建设,新建发酵床2000余平方米,生猪存栏量达1500余头。
(五)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加大民心工程建设力度,投资530万元的镇卫生院,主体工程全部封顶;投资110余万元的镇敬老院、投资130万元的镇中心幼儿园已全面竣工。加大涉污企业、单位整治力度,关停了20家土小企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有4个村实施了沼气建设,北池村完成了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建设,10个村完成了文明生态村创建,24个村完成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任务,12个村建设了农家书屋。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取缔了 市第二水泥厂。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扎实做好日常性工作,严格兑现各项奖惩规定,计生整体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全镇共出生521人,合法生育率为91%,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4.4:100,人口出生率为10.6‰,圆满完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高标准完成了电子监控镇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化解信访隐患,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土地资源管理、慈善救助、劳动保障等其他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快速均衡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制约难题
一是随着国家土地政策趋紧,可用的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工业项目建设面临落地难的问题;二是高新技术研发与运用所需要的人才、信息和资金配套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缺少动力和保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种养结构不十分完善,农作物增产稳产潜力挖掘难度较大,农民致富增收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四是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镇村财力难以保障,需要上级加大扶持力度。
三、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
镇已被纳入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经济开发区B区位于 镇,A区跨河进入 镇已经开始启动。“十二五”期间,将是 镇由郊区转变为城区的重大发展战略期。根据这一发展趋势,镇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融入 城市经济圈“一个中心”,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城市化进程“两篇文章”,加快推进城镇设施、产业基地、重点项目“三大工程”,狠抓农业增效、民生保障、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四项重点”,努力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把 镇打造成功能齐全的开发区,魅力四射的新城区。重点实施以下工程:
(一)旧村改造工程。一是加快南街村旧村改造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南街村旧村改造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规划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安臵1100余人,节约土地7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500万元,设计3栋多层住宅,占地15亩,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可安臵100户。目前,一期工程——1号楼基槽已开挖完成,2、3号楼基础已完工,浇灌
混凝土900立方。二是实施古石二村旧村改造工程。工程规划占地面积 211.3 亩,其中安臵用地41.3 亩,经济发展用地 12 亩,可供开发用地53.3亩。涉及拆迁人口 796 人,拆迁面积 35800平方米。我们按照采取宣传开路、以点带面、政策引导、村民自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办法,统一了全村干部群众思想。目前,现场勘察、丈量摸底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三是启动益康花苑二期工程建设。在完成益康花苑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工程占地4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可安臵居民400户。二期工程完成后,益康花苑将成为开发面积6万平方米、容纳2000余人的农村大型社区。
(二)旭东大道建设。我镇境内京福高速公路桥涵较低,大型运输车辆无法进入东部山区。招商引资项目无法在此区域落户,造成很多闲臵资源的浪费。为了解放东部山区的生产力,今年我镇启动了古石四到北池村的道路建设,名称初步确定为旭东大道。道路长6.2公里,预计投资达1200余万元。同时,我镇与东沙河镇积极联系,把我镇的东部山区道路与东沙河镇北留路至步云庄的道路相连接,实现北留路与济枣路直线贯通,放大了道路效益,扩大了群众受益范围,将成为 城区的东外环。
(三)开发区B区建设。总面积11平方公里,完成龙泉南路建设后,正式进行项目建设。根据市里总体规划及 镇的产业特点,市经济开发区 区域功能定位建议确定为
药品、机械、电子产品基地和开发区的生活服务区。
(四)漷河 段升级改造工程。漷河是流经我镇的主要河道,由北至西南贯穿我镇。由于多年失修,经过汛期雨水的冲刷,河道两侧已严重毁坏,河道内也是树木杂草丛生。为保障汛期行洪安全,营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需要对对郭河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内容为:对河道内的杂草树木进行清除,对河底进行一次完整的清淤,两侧河岸斜坡用挖掘机整理一遍,然后用砌石进行全面的护砌,沿河一侧向外6米建高标准景观路一条,并且进行花草的配套等等。便于依河建设高标准小区,使各个村的百姓集中河两岸居住。此项工程需投入资金1450万元,从2012年开始实施,工期为一年。该项工程的施工,可加大漷河在汛期的泄洪能力,保障我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沿河美化使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得到升级,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五)镇上营村节水灌溉项目。上营村位于我镇东部山区,全村 2016 人,人均耕地约1.3亩。由于该村为山区丘陵坡地,地势起伏不平,高差悬殊较大,基本没有水利设施,导致水土保持较差,植被率较低,大面积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效益极低。我镇计划把上营村约3000亩的山地及农田进行规划,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具体工程量为:打深井一眼;修环山路980米,修1960米长、6米宽的生产路,修2940米长、4米宽的田间路;开挖排水工程5330米;铺设涵管10处;建蓄水池6处;压力管3450米;输电线路2140米;对塘坑进行
护砌,建设提水站一座,对周围大面积农田进行网状地下涵管铺设等。工程预计总投资1100万元,从2011年开始,预计工期2年。工程投入使用后,可改善生产条件,完善水利设施,新增耕地10.12公顷,种植粮食亩产量比施工前可增产300-500公斤,每年增加经济收入9万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天然气、热力输送、城市管网水、污水处理、电气化镇建设。镇纳入城区,市经济开发区进入 镇,企业发展、居民入住都需要配套相应的城区设施。天然气、热力输送管网长度为12公里,投资5200万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2000万元;城市管网水管道长度为24公里,投资1000万元;污水处理管道60公里,投资6000万元。
(七)湿地及生态建设。漷河 段升级改造工程后,需要对河岸进行绿化、美化,工程投资3000万元。
(八)镇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随着市开发区跨河南进,益康社区、镇南街社区的兴建入住,在校人数将由现在的500人增至900人。改扩建工程需要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工程投资600万元。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
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事业部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供热公司欢迎事业部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下面我就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落实情况、“十二五”规划编制等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一)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召开公司班子、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采取多种形式,传达贯彻落实事业部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事业部坚持企业化经营、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矿区服务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为吉林石化公司实现第五发展阶段目标提供坚强保障的目标;深刻理解了事业部“十二五”开局年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内涵。综合办公室将工作报告上传至供热公司门户,为各单位全面学习和落实会议精神提供方便条件。党群部门制定了形势任务教育学习材料以及党课教育材料,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截至目前,学习覆盖率100%。
(二)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1、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为确保“十二五”开局年,起好步,开好头,公司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工作部署,组织机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按照生产、经营、技术、党建、企业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多次分组讨论。利用10天时间深入13个基层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掌握各单位对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的落实情况,听取基础单位意见与建议。
2、分解落实全年 经营指标。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年工作指标进行了逐项分解,共计分解指标66项。召开了2011年经营指标落实大会,与基层单位签订了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3、积极配合事业部结构调整工作。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持续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使全员正确认识经营系统调整的重要意义。同时,相关部门提前准备,认真进行数据整理,确保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事业部客服中心自3月份投入运行以来,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派工点调研,对派工和维修情况进行了解,确保“一站式”服务双轨运行有序推进。
4、节能降耗多创效益。从今年2月份开始,结合全区供热系统投放药剂时期,供热监察队伍加大了打击窃热、私自放水力度,重点对投药区域公用户进行检查,进一步降低失水率。积极开展能源分析活动,每周例会对供热运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随时调整能源分配指标,坚持做到日对量、周分析、月总结,确保能源总量受控。
5、克服困难做好稳定工作。国家“两会”期间,加强领导干部值班制度,采取双重包保升级管理的办法,掌握不稳定人员行踪。全部包保人员采取轮流拦防的办法对上访人员进行拦截。确保了不稳定人员思想和行为受控,实现了“两会”期间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献至诚服务、建设和谐矿区”为宗旨,突出抓好优质服务和经济运行两项主要工作,努力解决生产运行当中 的瓶颈问题,通过内涵式发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站在高标准、高质量一流供热企业起点上,在吉化百姓和驻矿单位心中,实现服务由“暖身”向“暖心”延伸,提升和叫响 “暖万家”吉化供热品牌。
(二)企业自然状况
主营业务:一是吉化宅区热能转供运行;二是供暖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
兼营业务:一是街区下水设施的维护及疏通;二是民宅电气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三是民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四是总医院供水、排水、空调等十个系统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资产管理及房费收缴业务暂未列入,待事业部裁定)
组织机构:机关科室8个,基层单位13个。资产情况:现有转供热业务固定资产31,904万元。
人员情况:截止到2011年3月份,在册员工560人,其中:厂处级6人(二线2人),中层干部60人(二线5人),一般管理干部109人,操作服务人员385人(不在岗6人)。长期劳务用工141人,短期劳务用工(季节性泵工)135人。
生产情况:根据热源分布情况自然划分为7大供热系统,各系统共有热力站48座,管网总量272千米,主干网长度47千米,网上供热面积687万平方米,7大供热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企业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的供热事业仍处在高能耗的初级发展阶段,节能潜力还很大,热计量收费改革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并将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从中油矿区系统看,吉化供热从规模、技术、能源控制等方面走在前列。从供热资产上看,吉化供热系统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投资改造,资产状况较好,技术、设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现与长春热力等同。从热源上看,我公司为单一热源,与拥有多热源的其他热力公司相比,运行调节还存在差距。从热用户层面看,供热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吉化供热品牌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吉林百姓所接受。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资源优势:供热设备、设施等有型资源相对完备;技术水平、社会认同感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源逐年提高。
企业资源劣势:人力资源配备上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企业能力优势:历经30余年供热运行,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运行管理方法,供热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能力劣势:尚未破解供热运行过程中的部分瓶颈问题。
(三)企业定位
对外:通过对全国供热行业对标分析,在运行、成本、技术、服务、自控等方面,吉化供热已跻身于一流供热企业行列。在规模、热源、调峰、效益等方面尚有差距。
对内:通过矿区事业部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供热公司已打造成供热运行、供热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供热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发展原则 做专主营业务;做精经济运行;做实基础管理;做优服务品牌。
(五)规划目标
抓住事业部“十二五”大发展的机遇风,供热公司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下列目标:
1、五大控制中心全部实现运行目标。2、48座热力站全部实现智能控制。
3、创造条件建立调峰热源。
4、建立热计量改造试点工程。
5、供热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6、街区回水率提高0.5个百分点。
7、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零危害、稳态运行。
8、供热服务满意度达96%以上。
(六)重点项目及投资安排
到2015年,完成规划项目48项,计划投资58,732万元,预计节能1.5万吨标煤,节热水23万吨。供热运行系统得到全面优化,在热源单位水温达标的情况下,具备提升转供100万平方米的能力(780万平方米),48座泵房全部达到远程传输、自动控制、适时调节的先进水平。重点项目及分年投资安排如下:
1、节能降耗项目33 项,投资44,028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2,886万元; 2012年投资10,358万元;2013年投资7,448万元;2014年投资7,508万元,2015年投资5,828万元。
2、安全隐患治理项目10 项,投资7,940 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2,192万元; 2012年投资1,532万元;2013年投资1,422万元;2014年投资1,422万元,2015年投资1,372万元。
3、水暖电基础设施改造及其它配套设施改造项目5 项,投资7,264 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950万元; 2012年投资1,778万元;2013年投资1,232万元;2014年投资1,160万元,2015年投资1,144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全面实现供热控制自动化。
一是巩固“十一五”时期稳态改造成果,查找稳态运行不足,改造和完善供热系统的设备设施,对现有运行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升级,实现热力站的全自动控制。二是积极探索三级热量管理方式。积累运行数据,优化分解供热运行曲线,形成多条有针对性的曲线,提高控制指令的准确性,科学性。三是充分发挥调度指挥中心、区域控制中心、热力站三个层面的自控设备作用,确保热量管理水平全面升级,7大体系全部形成由调度、控制中心、热力站组成的三级热量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供热运行。
2、加大供热系统改造力度。
一是对非吉化住宅供热系统进行改造,解决非吉化住宅失水量大,严重影响供热系统整体运行质量的问题。二是对腐蚀严重的、能耗高的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确保系统高效、长周期运行。三是对部分楼房室内钢管更换为耐腐蚀、阻力小的塑料管,部分室外钢管更换为新型玻璃钢管材,降低系统阻力,解决堵塞问题。四是改变热力 站配电室屋面防水形式,平屋面改成坡屋面,确保用电安全,降低系统风险。
3、建立吉化供热调峰热源。
一是积极向市供热办及有关单位反映情况,督促电厂对供热机组进行改造,提高热源输出能力,满足供热需求;协调吉化动力一厂恢复锅炉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热源联网,作为调峰热源,在严寒天气启用,缓解热源不足的矛盾。二是协调电厂允许吉化在一次网首端建成相对独立的集、分水系统,增强自主调节能力;同时使采暖药剂作用在相对独立的吉化区域内循环,减少药剂浪费,降低运行成本。
4、稳妥推进热计量改革进程。
2011年1月20日,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财建[2011]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为了稳步推进吉化矿区热计量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公司计划对现有民宅供热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试点,今年将选择几座楼做热计量改造实验,为今后改造的顺利进行积累经验。在安装智能预付费计量表的同时,配套安装温控设施、远程抄表和远程测温设备,实现抄表、按热量收费、欠费停热的远程操作,提高用户节能意识,减少热源损失。
5、深入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理顺管理 流程,组织好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标准和质量规范,实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通过抓基层强基础,抓规范强管理,抓素质强能力,抓督导强服务,全面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二是完善热力站星级达标考核制度。到“十二五”末期,建成“五星级”泵房10个,“四星级”泵房30个,“星级变配电厅所”“星级仪表控制室”各5个,以此全面推进热力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进程和运行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三是继续开展供热运行对标活动。扩大对标范围,不断在国内、中油系统内部同行业对标,树立本单位学习和赶超的标杆。通过对标,查找自身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努力提高供热业务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6、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我公司以管工、焊工为例人均维护面积达3.7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日常维修需要。至“十二五”末期管工、焊工由现有的166人减至134人,人均维护面积达4.5万平方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为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合理地调整人员,不超定员配备。一是通过内部积极挖潜。二是根据事业部总体要求,逐步引进社会用工,保持用工总量满足工作需求。对公司新增工作业务的变化情况,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好人员配备,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不断完善公司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效益、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培训,计 划每年开展培训30项,组织竞赛8至10项,每年培训约1000人次,参培率100%。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
7、全面提升、叫响吉化供热品牌。
提升和叫响吉化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吉化供热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暖万家”工程建设。强化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考核,加强对事业部宗旨和工作理念的贯彻,强化“服务产生效益、服务创造价值、服务促进发展、服务确保稳定”的思想教育,转变被动服务观念。二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违诺追究制。从着装到维修规范,从服务时限到服务行为,从服务态度到职业道德,从服务工具到文明施工标准,向社会提出郑重承诺,全方位提高维修服务质量。三是全力配合“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定期对“一站式”派工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专业队伍,为事业部“一站式”服务的改革工作贡献力量。
8、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一是努力提高班子整体功能。要以“五个建设”为班子建设的抓手。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突出学习重点,改进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班子议会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和谐型领导班子。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创新型领导班子。推行领导分线负责制,领导带头服务一线,结对帮扶,建设务实型领导班子。按照平易近人、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清廉领导班子。使两级班子都能达到“四好班 子”标准,公司班子连年争创石化公司优秀领导班子。
二是不断凝炼“热文化”内涵。要以“四个丰富”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的注入“热文化”新的内容,明确员工的言行标准和规范。丰富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巩固企业文化成熟发展阶段建设成果,积极创作反映企业精神的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作品,确定2个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力争年年创成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以召开座谈会、征集企业文化格言等形式,将“暖万家”的共同目标固化于每名供热员工心中,使“热文化”理念转化为每名供热员工的自觉行动。丰富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媒体,广开文化传播渠道,对内统一思想,对外展示形象,不断推进吉化供热服务品牌建设。
三是全面推广“一化三优”活动经验。以“三个发挥”为党群工作主线。发挥带动作用。全面推广电气仪表维修站党支部“一化三优”活动成功经验,强化“三基”建设,通过学习交流,自主创新,使其先进做法在公司各站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典型群体的引领作用。以吉化“四种精神”典型为榜样,以供热公司历史积淀为依托,选树具有供热公司特点的能够吃苦耐劳讲奉献的一线工人,充分挖掘不同层面的典型集体和个人,举办事迹报告会,印刷成典型教育书籍,予以大力宣传和推荐,力争培树出省级、中油级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心作用。加强党员理想信念 10 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建立“一个核心、三条主线、四个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营造思想和谐、干群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是尽职尽责确保一方平安。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局面。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严格督查催办。积极推行首办负责制,认真处理好群众的初次来信、来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职责。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生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热源存在风险问题。
“十一五”期间,吉化热源始终来源于吉林市热电厂一家单位,且电厂自身已满负荷运行多年,热源供应不足与采暖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1、持续低温和极端天气情况下,热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就目前供热公司实际情况,热源明显供应不足,造成区域水温不达标,供热质量受到影响,用户存在不满情绪。
2、单一热源存在安全风险,我公司无备用和调峰热源,一旦热源供应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2010年,一些城市热源就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造成大面积停热,部分系统冻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我们公司供热系统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建议恢复动力厂630供热系统,作为调峰热源使用,缓解热源不足问题,同时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供热系统应急能力。
(二)非吉化小区供热设施陈旧问题 我们公司辖区内非吉化楼190余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热系统形式不合理,立管在用户室内,无法有效控制用户私接行为,存在窃热现象。
2、地下管网和室内管线锈蚀穿孔、跑冒滴漏严重,资源浪费,影响供热质量。
3、部分室内管线为钢管,堵塞严重,普遍存在私自放水现象。
目前急需改造的有140余栋。按照《吉林省城市供热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供热企业应该维修到用户终端前阀门外(即锁闭阀)。建议对非吉化小区根据管线腐蚀情况逐年安排维修改造;对有产权单位,也有能力进行维修改造的用户,由其产权单位维护和改造,解决以上问题。
(三)热力站、配电厅所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我公司所属各热力站及民宅变电厅所共计74座,防水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50座热力站及变电厅所存在漏雨和外墙破损严重的情况,占设施总数的67.5%,防水面积共计1.4万平方米。存在问题如下:一是配电设备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下,使用年限降低。二是受潮后或雨水滴落在配电设施上,容易造成短路跳闸,系统停运,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利于安全平稳运行。建议“平改坡”。
(四)个别维修站生产环境与居民生活相互影响问题。目前我公司基层单位员工食堂及班组休息室环境差,设施老旧不齐全。特别是松江供热维修站由于棚户区改造占地迁移,至今无合适办公场所,百姓生活与站队生产相互影响,且曾发生过摩擦。建议事业部能够给予关心,解决基层维修站的实际困难,改善员工食堂和基 层班组休息室环境,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为正常的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供热业务是确保矿区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十二五”这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事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发奋图强,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建设更专、更精、更实、更优的供热公司而努力奋斗!
供热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研究为人所信、所思、所悟、所用。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2.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进展评价研究
4.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6.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实践途径研究
7.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
8.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9.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10.地方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研究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教育思想演进研究;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地方教育史志研究;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强国崛起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应对经济衰退的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研究等。
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国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际教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改革试点追踪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公共教育财政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提高省级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学校(班级)适度规模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城乡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学校正当竞争机制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理科实验教学研究;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等。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等。
(五)高等教育研究
高校特色办学研究;大学章程研究;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工程师教育改革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等。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职业技能比赛研究;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八)教育心理研究
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
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资源教室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双语教学规律研究;民族外语教学研究;民族学校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特色研究;民族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内地援助民族地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国际教育组织重要政策研究;欧盟教育标准框架研究;周边国家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等。
第四篇: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我校启动
在这银装素裹的寒冬,为配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学探究活动,我校启动了“少教多学”子课题——《“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这一课题研究的全面铺开,将会给长期受课堂教学困扰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也会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份生机与活力。
我校将以数字校园为平台,以探索“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实验为研究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该课题还吸收多所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参与课题实验,这对全面提升我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均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名师“骨干、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还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化的知识,学会现代化的技能。感觉现代问题,并以现代化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指引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而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全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我们的学生却还是在死啃书本,钻研已经陈旧僵化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赶超世界一流强国。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标准。虽然这个理论已提出了七十多年,但真正理解其理论含义的并不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则更是少见。“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路线,构建了现代教育方法论的原则,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符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是陶行知先进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把这一先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运用于新时期教育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为我们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通过学习领会,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我们立足于学校校本特色,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突飞猛进,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科技的顶尖人才。然而中国人口85%是农民,基础教育离开了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更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八野”种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尝试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出最有生活力的学生。
三、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指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
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方
法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主张是:事怎样做便怎样
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既是
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实践与创新研究:特指在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
想落实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其思
想的内涵,在研究中不断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
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从事劳动的实践既是取得有用经验的手段,又是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的一种机会。”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2.自我建构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这是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进行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智力绝非静态的、客观的、一元的,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
据、新视角和新参考。
4.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六大更是将其精辟为:今后教育必须注重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1)“生活即是教育”:健康的生活便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
2)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国各级陶行知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学陶师陶研陶的活动,许多学校把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思想理论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现实意义特别直接的有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论,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倡导下,已经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
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的阶段。而具体把陶行知教育理论,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校本学习的开展,落实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前尚不够深入,特别缺乏一些符合新时期校本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案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给我们整个校本课程改革以启迪,同样可以具体指导小学校本学科的生活化,体现实践性。本课题组认为,这一研究很有价值,也同样能推动学陶、师陶、研陶的进一步深入。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61计划”出版的《科学素养标准》和《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除了对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探究教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外,还特别强调“实际去做才能做好、教好和学好”。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教与学的实施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此同时,成立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在借鉴美国“在做中教”探究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和方法。
六、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教育“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与学科整合为载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点”的全新定位之下,初步构建农村小学以探究型、实践性、拓展型为基础课程类型和活动内容的劳动技术教育模式,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拓展出具有时代意义及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性,逐步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子课题设计如下: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如何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农村小学生发展的调查;八卦洲乡土资源的调查
3:以“八野”为特色的教学做合一的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的设计。
4:以“八野”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案例设计。
5:“八野”为特色校本课程具体实施形式和方法及指导策略。
6:校本课程的管理及学生发展评价方式。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2、行动阶段
(1)开展“学陶”活动,通过典型教育活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2)八野种植系列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3)八野种植劳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
(4)八野种植系列劳动校本课程的编写。
九、成果展示
1.论文(围绕字课题 指导策略 案例)
2.调查报告(学生资源的调查)
3.校本课程
4.围绕教师的指导策略出案例集
5.校本课程的管理手册及评价手册
6.总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