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纲会议著作总结
史纲会议著作总结
附录一: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知识点小结
一大: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前途
新的革命方法
党名
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
二大:社会性质(两半社会)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动力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现阶段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明主共和国
三大:(瓦窑堡会议):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四大:(洛川会议):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一次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 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命题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正式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形成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写入党章。首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 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提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④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建国的头三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5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6、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7、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拨乱反正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大革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明主革命道路理论。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且党的中央领导在此次会上认识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就全党而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瓦窑堡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4、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将“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又是全民族先锋队
洛川会议:
1、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强调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是让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3、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附录二:著作总结
《四洲志》——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国图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魏源、林则徐、龚自珍(地主阶级改革派代表)《盛世危言》——郑观应,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救亡决论》——严复,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天演论》——严复,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资政新篇》——洪仁玕(农民阶级代表),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劝学篇》——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仁学》——谭嗣同,宣传变法维新新主张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保皇,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章炳麟 《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阐述民主革命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邹容 《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陈天华 《告友邦书》——南京临时政府,企图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实事求是”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2、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实践论》、《矛盾论》——科学的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
1、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2、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3、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共产党人>发刊词》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决策。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完整地的含义)
《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论联合政府》——对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进行了具体阐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的的学习文件
《五四指示》即《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2、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论人民民主专政》
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集中概括,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文化建设的方针——“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 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 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通称;思想上层建筑指适应经济基础的思想或观念,通常叫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第二篇:史纲会议著作总结
考研政治史纲会议·著作总结 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知识点小结
一大:新的领导核心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前途
新的革命方法 二大:社会性质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动力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三大:(瓦窑堡会议):革命的统一战线
四大:(洛川会议):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写入党章。首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
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提出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④农村包围城市的工作方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建国的头三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2、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6、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7、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瓦窑堡会议:
1、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2、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4、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将“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
洛川会议:
1、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强调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是让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3、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著作总结
《四洲志》——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天演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资政新篇》——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实事求是”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2、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
《实践论》、《矛盾论》——科学的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论持久战》
1、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2、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3、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
《<共产党人>发刊词》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3、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完整的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论联合政府》——对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进行了具体阐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的的学习文件
《五四指示》即《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2、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论人民民主专政》
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集中概括,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2、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文化建设的方针——“双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思想里面的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第一次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0、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1、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2、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3、第一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4、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5、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6、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7、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无党派也是一个派别,不是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就成为无党派!2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是劳动人民!3庸俗唯物主义不是唯物主义。4二元论归属于唯心主义,但我们说的唯心主义不包括二元论!5不可能不是一种可能!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十七大发展观,十八大成小康。
第三篇: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
著作串讲
学史纲其实从根本来讲就是学人物,人物的著作,行为,是历史的产物也推动历史的发展,下面是凯程网考研频道总结的史纲人物及著作,大家可以考前背背看看。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6)《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8)《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9)《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时期
(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第四篇:2014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事件、会议政策及著作)相关考点串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十章)
史纲框架
◆1840年鸦片战争——2007年党的十七大(170年)
第一部分(一、二、三):1840鸦片战争——1922第二次护法运动打败(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第二部分(四、五、六、七):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学科交叉点就是命题点)
中国性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19——1927 大革命时期
第二阶段 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第四阶段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部分(八、九、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
第一阶段 1949——1956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二阶段 1956——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 至今)
复习线索: 一条主线: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三条分线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串连记忆)
侵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中法战争——《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这五大探索均没有解决中国被压迫的命运,旧有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革命任务,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这几个历史事件失败的的原因、教训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记忆,比如说:
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狭隘性,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他的软弱性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革命(与毛中特结合处分析题)
重点:毛泽东思想诞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井冈山的斗争 延安时期的理论探索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分析题)
1956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复习重点:
1、不同阶段的基本国情
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基本特点
中心任务
2、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功过是非
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孙中山)
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改革开放(邓小平)
3、党派组织、重要会议和文献著述
复习模块:
重大史实
第一章:鸦片战争的背景、爆发原因以及后果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在反侵略斗争中的爱国人士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第二章:三次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要了解三次探索的原因、经过、性质、代表人物、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工人阶级。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中国共产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但是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失败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但是洋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些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具有软弱性;维新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运动意味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进行表演。然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具有局限性。即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也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所以出现了后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要特别注意一下,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两个重要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天朝田亩制度》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因为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为他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
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区别是什么?1.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后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中体西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良思想。3.影响不同:前者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者既是政治改良运动的一次尝试,更侧重于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三章: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性质、人物、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他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因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不聊生,各种起义斗争风起云涌,人民已经不能够忍受这样的旧生活,再加上当时清政府推行新政失败,所以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敢为人先,掀起了推翻清政府的斗争,其结果呢,就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虽然最后被袁世凯篡位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阶段,我们就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个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不同是什么?1.领导阶级的派别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良思想,后者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3.影响不同:前者是政治改良运动的一次尝试,更侧重于思想启蒙的作用;后者在政治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促进人民思想的解放,在社会习俗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改变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新文化运动,我们要注意运动开始的标志,也就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以及口号与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什么呢,首先,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次十月革命对五四的影响因为他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所以他也就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条件、历史特点及意义分别是什么?首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四个: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3.国际指导:共产国际的指导。4.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历史特点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成立的伟大意义是: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历史教训是重要的考点需要理解记忆。第五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八七会议,他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随后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反击,这三个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需要提到的是,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个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还有在土地革命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在这里,注意一个重要考点,那就是长征精神,五个就是,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第三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下来模块我们会一同总结;瓦窑堡会议,他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卢沟桥事变,八年抗战的开始,也是导火索,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平型关战役,他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内容、意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抗日胜利的原因,比如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不怕牺牲的勇气,当然还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的帮助等,这些都需要下功夫学习。
第七章:重庆谈判,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达成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的挺进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进攻的序幕;中共中央召开杨家沟会议,自此,战争主要在国统区进行,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学生运动,一二一运动、一二三运动、五二零运动、二二八事件。
第八章:新中国的成立,时间、原因和意义;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基本原则、方针和步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确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第九章,重点放在1956年到1957年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建树,特别是党的八大路线以及《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贡献,这个后面的模块中再详解。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这场会议毛泽东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在这里有一个内容需要同学们记住,就是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要原则,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重大的理论创造,比如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步骤;二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共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军队建设、执政党自身建设五个方面。
第十章,重要史事除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十七大各种会议之外,还需要注意,一两个凡是的提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的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并且我们要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科学评价。四,就是在1980年开辟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五,就是著名的邓小平南方讲话,首先我们要了解南方讲话的主要内容,比如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三个有利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其次是要知道南方讲话的意义。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是什么时候呢?2001年12月11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里,决定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易出选择题。八,就是注意改革开放取得成就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和主要经验,这是重要考点。九,中国梦,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提出时间:2012年11月29日,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要求: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体现国人理想,反映先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升华党的执政理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其实他也是重大史实部分,只是我们把他按照顺序罗列下来,便于同学们记忆。我们把它分为五个时期来讲,第一时期党的创建时期,“一大”(1921、7、23,上海)。(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二大”(1922,上海)。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第二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会议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2)意义: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瓦窑堡会议(1935)(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第四,解放战争时期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②说明了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④ 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 个历史性文件。②《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五新中国成立后,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2.“八大”(195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4.“十二大”(1982):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耀邦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会议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首先,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提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从1980年的7 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后,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些理论和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5.“十三大”(1987):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三步走6.“十四大”(1992):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第一,大会做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就是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二,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由此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9.“十七大”(2007 年):(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10、十八大(2012)(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党的十八大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后者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
2014考研政治毛泽东常考文献汇总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丛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对象。
4.《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11——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革命中心转移。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6.《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7.《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8.《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9.《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的思想。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10.《论持久战》——1938年——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统一战线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阵线(1924——1927)
①标志:1924年中共一大召开。②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官僚资本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集团。因此,在此时期,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目的是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任务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可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包含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49)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①背景原因:1945年,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两党代表了中国的两种前途,在此情况下,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②目的:推翻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③过程:经过三大战役,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统治。④作用: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1978——至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2014考研政治史纲中的考生必知的29个“第一次”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2.中国同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3.中国同法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法《黄埔条约》。4.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6.谁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7.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8.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冯桂芬。9.洋务运动中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微博]生。
10.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12.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3.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14.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6.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17.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8.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五四运动。
19.1920 年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20.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大旗的——《共产党》月刊。21.1920 年11 月,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22.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中共二大。
23.从1922 年1 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 年2 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24.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6.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27.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 年7 月7 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2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9.《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土地问题
一、土地政策的演变:
1、在土地革命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
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两个原则: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4、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合作化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1927年——1931年: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1931年——1956年: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农民所有; 1956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土地公有;
十六届三中全会: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
第五篇:《毛中特》和《史纲》中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总结版
《毛中特》和《史纲》中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总结版
1.毛泽东:
(一)萌芽时期著作(大革命时期)
(1)《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年前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这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3)《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这篇著作,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论新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6)《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6)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7)《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8)《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时期
(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1)《论十大关系》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其中,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