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交管站改革是进一步理顺交通职能关系
乡镇交管站改革是进一步理顺交通职能关系,促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落实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政策,坚持“政府主导,交通推动,部门配合”12字方针,主要内容如下: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认真研究部署,一是结合实际制定站点设置方案。我们按照咸宁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的统一部署要求,利用两个月时间,先后十多次深入全市乡镇交管站,制订“三定”方案,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原则和交通业务量的大小,确定每个县市区设立5个交管站,全市交管站由44个调整为30个。
二是科学制定人员分流方案。为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我们深入调研,指导各县市区交通局对所辖区域内交管站的人员构成、资产数量、债权债务全面摸底和汇总,形成详实的调研数据。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制订交管站改革实施意见,出台乡镇交管站人员定员定岗工作方案,按照规定的编制,选择1到2个交管站作为前期工作试点。
三是稳步健康推进改革。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我们组织召开各乡镇交管站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广泛宣传交管站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政策,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人事纪律,要求各级、各单位恪尽职守,顾全大局,遵纪守法,廉洁公正,严禁在改革中违章调度资金、转移资产、私分财物、挥霍财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环境。
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联动推进
乡镇交管站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这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交通系统自身的积极主动,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局面。
一是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各级党委政府将交通部门纳入乡镇机构配套改革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分管领导负责交管站改革。市县两级交通部门都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乡镇交管站改革领导小组,认真筹划安排改革工作。各级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就业等相关部门将乡镇交管站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具体参与指导。
二是层层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为确保乡镇交管站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做好工作汇报,把交管站改革列入全市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推进。市交通局与各县市区交通局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交管站改革列入市县两级交通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级抓一级、上级带下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让分流人员满意,让省厅和地方党委政府放心。
三是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合力。为把乡镇交管站改革推向深入,市县两级乡镇交管站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县市区改革专班深入一线,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由于我们扎实细致的工作,在机构精简、人员分流、竞争上岗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闹事和上访事件。市县两级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把交通局机关在编人员纳入财政供养范围,减轻了交通部门的压力。如崇阳县委、县政府无偿为县交通局和5个交管站划拨土地,供其综合开发。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出台养老保险优惠政策,积极为交管站职工办理劳动保险,降低了改革成本;组织他们进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免费为分流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外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介绍到本地招商引资企业和沿海地区打工就业,使全市72名辞退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三、采取有力措施,多种方式分流人员
人员分流,难点在资金,重点在政策,关键在方法。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各项社保优惠政策,为分流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想方设法从日常经费、规费返还、乡镇客运盈利中筹集资金500多万元,为人员分流提供保障;采取“六个一批”方式分流人员,做到政策落实到位、措施保障到位、跟踪服务到位。
一是竞争上岗分流一批。主要通过公开投票、考核、面试三个程序竞选正副站长;通过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人员。全市先后有471人报名参加竞选,有256人竞争上岗。对落岗人员,我们做到逐人见面,反复沟通,稳定情绪,争取他们对改革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改革环境。
二是放宽条件退休一批。改革前,交管站干部职工中年龄偏大或接近退休的人员有100多人。对这些人,我们积极争取各级社保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放宽条件予以退休。对已达到退休年龄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30年的放宽条件,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对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实行内退,并按照工龄长短确定工资标准。对提前退休人员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计发退休费;对内退人员在内退期间参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连续工龄,待到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三是待业人员辞退一批。针对全市交通系统一批家属子女在乡镇交管站临时就业的实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两手抓”,即一手抓优惠政策补偿到位,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使他们走得安心,走得愉快。
四是买断工龄减少一批。对一些自愿买断工龄的干部职工,我们按照实际工龄长短给予工龄补贴,每满一年补给1个半月至2个半月的标准工资。在这些职工当中,工龄长的一次性补给了5万多元,短的也有2万多元,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是就地安排转化一批。在竞争落岗人员中,我们对年龄较轻且有一技之长的,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到各乡镇客运站、交通企业以及路网工程建设工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特长。去年以来,崇阳有5位落岗人员被任命为乡镇客运站副站长,咸安有6名年轻干部安排到交通企业担任基层干部,赤壁安排15人在出租车公司就业,全市还有一批落岗人员上了建设工地。
六是自谋职业放活一批。鼓励干部职工停薪留职,创办实体,自谋职业。对停薪留职自谋职业人员帮助寻找就业门路、提供致富信息,并给予相应待遇:停薪留职期间不影响本人工资晋级、职称晋升、工龄计算;夫妻双方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另一方确保就业;单位负责交纳养老保险金。如崇阳白霓交管站职工汪某,停薪留职后到深圳自办电线厂,年收入达50多万元。
四、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乡镇交管站改革后,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减轻了负担,队伍建设和交管站的职能得到加强,单位形象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队伍结构从“老化”向“优化”转变。改革前,交管队伍过度膨胀,人员严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执法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通过改革,交管队伍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3岁降到现在的35岁,大专以上人员比例也由原来的70%上升到现在的95%,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工作职能由“收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改革前,交管站主要履行代收规费职能。改革后,随着农村路网的建设,乡镇交管站的职能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主要是协助乡镇基层政府负责辖区所属公路、渡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计划的编制、申报和实施;协助乡镇基层政府搞好辖区内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监督使用;协助乡镇基层政府做好辖区内的水上安全工作;执行各项运输法规,培育和管理农村运输市场;协助配合交通征稽、运管机构规费征收,让交管站更多地参与市场管理。尤其是在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运输市场和行业安全管理等方面,要让交管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三是基础设施由“简陋型”向“现代化”转变。改革前,全市80%的交管站办公设施十分简陋,有的靠租借民房办公,征费车辆几乎都是已报废的无牌无证的“面的”、吉普车,安全系数极低。近两年,我们在交通建设任务重,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建设。目前,全市绝大部分乡镇交管站都有了标准规范的征费厅,配备了标志齐全的工作用车,实现了征费微机化、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化,展示了基层交通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是规费征收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改革前,交管站系统年完成交通规费1430万元,人均年征收交通规费2.64万元。改革后,交管站年完成交通规费1854万元,人均年征收交通规费6.92万元,人均净增4.28万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全市乡镇交管站改革的同时,近两年来,我们还在全市交通系统进行了其它各项配套改革。截止目前,全市水监体制改革已经完成;收费站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全部结束;公路、运管、征稽等部门定岗定职、竞聘上岗等工作基本完成;公路监理机构、油库等已完成公司制企业化改革;咸运集团、兴达路桥公司、交通技校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交通驾校、交通幼儿园加快资产清算,积极走市场化新路子;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分线路实行养护招投标,推动了养护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正在积极探索,下决心走出新时期农村公路养护的新路子。
改革无止境,创新需要无止境的改革。我们的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和各市州兄弟单位的经验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厅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积极作为,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把湖北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围绕建立这一体系,提出要重点做好深化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制定农
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工作。《意见》关于农村金融工作几个方面的部署,基本上涵括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体现了这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成熟。就其各个组成部分看,功能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相当有限,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完全;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并机构,商业性支农功能严重萎缩;农村信用社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合作金融的特征,对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力不从心,合作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基本空白;邮政储蓄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刚刚起步,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非正规金融由于现行法律和政策限制,始终处于“地下”运作,潜藏着很大风险。就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来看,分工不明确,运转不协调,监管不到位。正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功能的缺陷,使广大农户和农村其他经济主体贷款相当困难,存贷款之外的其他金融需求更难以得到满足。
在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上,当前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财政与金融的关系 财政履行公共职能,对于农村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开发推广、贫困农户的扶持等,都属于财政支持范围,如果把本属于财政的职能由金融机构去服务,结果只能是低效的。如对贫困农户的救济应该属于财政支持的范围,而我们经常把它纳入小额信贷的支持对象,简单地把小额信贷作为扶贫的工具,从而忽视了小额信贷机构财务的可持续性。
2、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金融具有共性、具有普遍性规律,但金融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当前,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地把城市金融的理念完全照搬到农村,用城市金融来改造农村金融。二是消极地延用传统农村金融的工具、组织形式,认为还是“越老越好”、“越小越好”。农村金融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必须考虑到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但金融供给主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需求。当前,要承认金融市场的“二元”事实,但我们发展金融市场的最终目标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千万要避免由于我们体制和政策的因素,使金融市场“二元”结构更加强化、固化。
3、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关系 作为弥补金融市场“失灵”,政策性金融是必要的,不仅发展中国家,就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仍存在相当数量的政策性金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政策性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萎缩是一种趋势,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运作是一种规律。过去,我们总认为,政策性与商业性必须完全分开,政策性金融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对我国而言,最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性”与“计划性”的区别,政策性银行并不等于计划性银行。通过财政有限补贴、公开招标、商业银行市场运作,是一种完全基于自愿和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模式。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需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更不能由此推出我国不能产生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条件下农户要规避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完全有它的制度和经济基础,并与政策性、商业性金融一起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三角”。版权所有
4、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具优势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两者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但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两者的互补性,努力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易合作。要充分重视民间金融组织的培育,不能把所有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都正规化,那样就失去了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我国现有400多万个自然村,2.3亿小农户。如果按居住地算,2004年有5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对整个农村改革和金融改革,从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通过此轮农村金融改革,要形成一个金融主体多元、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服务多层次,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相协调,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相补充,政策扶持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各类金融组织有效竞争、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三篇:推进行政执法改革 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推进行政执法改革 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综合行政执法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载体之一。目前综合执法试点已有十余年,有些地方还在大范围内开展了综合执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因而有必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继续把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一、综合执法改革的基本情况
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广东省、重庆市开展试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地市、县市进行试点,主要涉及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行政执法领域,着重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和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基本情况如下:
(一)主要模式
各地方各部门综合执法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行政处罚权的外部转移与相对集中。所谓外部转移,就是将法律法规赋予特定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从原来的部门转移给新的执法部门;所谓相对集中,就是纳入改革范围的行政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我镇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创佳建强”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从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后,我镇农村组织整体情况比较好,组织健全,队伍较整齐,大部分村两委会关系融洽,能根据各自的职权履行职责,不大包大揽,不互相争政,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推动了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近期对农村两委班子的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基本情况
Xx镇现有18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129人,总户数3726户,农村党支部28个,党员675人;有18个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党支部成员54人;村委会成员38人,村委会主任14人,其中党员7人,占50%。18个行政村共有耕地面积16617亩,人均1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
我镇村两委会交叉任职16人,两委会一把手交叉的行政村7个村。从交叉任职总体分析利大于弊。主要表现:一是职权减少,均为实职,改变了党支部成员得虚职;二是职数减少,开支压缩,负担相应减轻;三是“两委会”成员相互扯皮摩察减少,有利于促进班子的内部团结,形成合力。四是各自职责明确,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存在的弊端:一是容易出现党政不分,往住出现党内、党外重大事务“一锅煮”。二是不利于监督,给腐败创造了机遇;三是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由于决策缺乏更广泛的民主,给工作造成更大的失误。通过调查分析,在18个行政村中有14个行政村两委会关系比较协调,占行政村总数的78%,主要表现和特点是:
1、党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选连任的村,他们经过长期磨合,关系融洽,同时也证明他们在群众和党员中均有较高威信。
2、村上经济条件较好,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两委会”关系较好。这就是班子之间越协调,配合越密切,他们同心协力发展经济,抓建设的效果就明显,就能把好事办好,与此相反的则是“越穷越闹”、“越闹越穷”。
3、队伍整齐、素质高是“两委会”成员关系团结重要因素。
随着《组织法》的不断深入人心,这就给现任的“两委会”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党支部的领导,还是村委会成员,只有认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依法办事,这样“两委会”干部的配合协调就有了保证,就会变“两心”为一心,就会时时处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做也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4、做为政府部门加强对村级“两委会”成员的业务培训,经常深入基层手把手进行指导,关心基层干部疾苦,及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是保证“两委会”成员之间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充分认识到政府不仅要重视换届选举,更应重视日常的教育管理,才能保证农村大局稳定,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综合分析镇18个行政村“两委会”班子之间的关系,总体情况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或潜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关系不协调的两委会还有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3%。主要表现在:
1、少数班子存在“窝里斗”,闹不团结,工作中不通气,不配合,党支部没形成核心,村委会无威信,个别干部在群众中犯自由主义。这样,势必给村上造成不稳定,给极个别想闹事的留下空隙,最终影响了村上发展,耽误了发展机遇。
2、自身要求不严,缺乏大局观念,工作缺乏一盘棋思想,无计划无规划。少数干部遇到矛盾绕道走,缺乏是非观念,你好我好大家好,最终导致互相埋怨,出现矛盾。工作上干一天算一天,为官一任,山河依旧,群众不满。给村上造成损失,再则可能遭到中途罢免,甚至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中受到影响。
3、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决定问题不按程序办,随意性大,造成两委会关系不协调。少数干部对上级下发的文件,安排的工作,制定的各项制度落实不积极,有的甚至不落实,仅凭个人好恶,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缺乏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该开会不开,该集体研究讨论的个人说了算,引起相互不满,你不尊重我,我就拆你台。
结合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干部队伍个人素质有待提
高,极个别人为官动机不纯;二是少数干部学习不够重视,缺乏用正确的政策,法律理论武装自己;三是制度建设还应加强,党内制度要落实,行政制度要落实,廉政制度更应落实,特别是用制度规范干部言行还有差距,应引起政府重视。
三、建议及对策
如何进一步理顺村级“两委会”之间关系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需要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针对当前现状,做好以下工作:
1、党委、政府要重视,要把抓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作为村委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如何理顺“两委会”关系,应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做到经常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尽快加以解决,机关职能科室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党委办公室要加强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行政部门加强对村委会班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指导力度,发现苗头及时给予协调处理,坚持杜绝矛盾激化,影响工作。
2、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
加大对基层“两委会”干部的培训力度是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要达到理想的目的,必须坚持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可以分层次对村主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成员,党支部成员分别进行培训,同时可适当组织村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标准,收到更好效果。同时还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村干部进行实地教育,赴外地学习考察,增长见识,转变观念,增强素质,总之,通过提高素质教育,把干部的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去,以减少相互之间的扯皮。
3、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
当前,党支部的工作制度、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廉政建设制度,通过不断总结,应该说现在比较健全,现在关键问题是落实问题,对制度的落实问题,上级部门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特别是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与否,这不仅影响“两委会”之间关系,更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村干部之间的不协调,村民思想不稳定,有不少问题都是因村务公开做的不到位引起的,况且村务公开问题也是《村民组织法》规定的,这项工作真正到位了,应该说农村工作中的不少矛盾就自然消除了,对此,应足够的重视。
第五篇:全面理顺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稳定的前提
全面理顺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稳定的前提
近年来,吉林省四平市烟草专卖局严格按照国家局“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总体要求,以构建“规范有序、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为目标,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劳动关系得以初步理顺。
深化改革是理顺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XX年底,四平市局实施用人、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问题。在理顺劳动关系、打破身份界限的同时,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给想干事的人提供了机会,为会干事的提供了舞台。
在此基础上,XX年11月,市局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员工全部被纳入分类分级管理分配体系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为进一步疏通不同类别员工的升降通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X年11月,企业又进行了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工作。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尤其是与企业发展和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用人、用工、薪酬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企业发展 步入了正常轨道。
解决难点问题,是理顺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
为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劳动关系,四平市局主要理顺了三类人员的劳动关系。
一是对内退员工主要采取逐步调整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实际生活等方式,使其感受到企业的关心。
政策调整。近年来,企业先后两次提高内退员工的生活补贴标准。去年,企业通过了《关于部分调整员工内退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放宽了内退年龄政策,受到了员工的普遍欢迎。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主要是采取措施稳定内退人员的情绪,转变其思想认识。对于内退党员,通过组织其参加日常活动,加强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掌握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转变模糊认识。此外,工会还注意发挥内退人员中工会代表的作用,让他们配合单位共同做好其他内退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生活上关心。在制定福利待遇政策时,充分考虑内退员工的利益。每年,领导班子都专门召开内退人员座谈会,介绍行业的发展变化,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逢年过节,领导都会带队到内退人员家里看望。平时,企业会创造条件鼓 励内退员工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和比赛,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对原大集体员工主要采取身份置换的办法,明晰企业与这部分员工的劳动关系。XX年,企业制定了《全市烟草商业系统原厂办大集体商店改制职工安置方案》,并提交职代会民主表决通过。对尚未退休的在岗和非在岗厂办大集体商店员工,凡自愿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者,由单位给予其一次性经济补偿、补缴所欠社会保险金,完成其身份置换。对仍在岗工作的,与其依法订立相应期限劳动合同。最近,企业二届五次职代会又通过了《适当提高部分原大集体员工薪酬待遇的意见》,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是企业基本理顺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对部分岗位实施劳务派遣管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探索将服务类岗位人员纳入劳务派遣管理。通过与具有资质的劳务公司签订合同,变自聘为劳务派遣。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用工风险,缓解了劳动用工人员编制压力。
内退员工、原大集体员工劳动关系的理顺和劳务派遣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原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用人机制,是理顺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和谐稳定的根本
XX年起,企业在劳动合同和劳动规章制度中,明确了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条件等内容。为协调好劳动关系,企业与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每一项制度或改革措施出台,都事先召开职代会审议,保障了员工依法享有的权利。
要保持长远发展与和谐稳定,根本是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在这方面,市局坚持了“五种机制”,把住了“五个关口”。
坚持程序机制
一是严把资格审查关。严格按照规定的资格条件选拔任用干部。
二是严把考试关。规范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对空缺岗位全部采取公开竞聘办法。
三是严把组织考察关。根据考试成绩和民主测评得分,党组研究确定拟考察人选,由人事部门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研究确定拟任人选。
四是严把公示关。对拟任人员进行任职前公示,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经公示反映有问题的,组织进行调查核实。
五是严把谈话关。坚持中层人员任前谈话制度、廉政谈话制度,后备干部谈话制度。
坚持监督机制
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将职能部门的上面监督、员工群众的下面监督和零售客户及行风义务监督员的外部监督相结合,形成自上而下监督、自下而上监督、横向监督和自我监督的网络监督渠道,努力增强监督合力。
坚持考核奖惩机制
坚持考核,不断加强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和县局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每年组织一次中层管理人员述职述廉及民主测评,对县局领导班子进行考核。述职述廉及民主测评作为干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效地加强了队伍建设,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学习教育机制
坚持每月一次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机关学习制度。注重把理论学习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在抓好学习的同时,还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
坚持培养使用机制
注意对干部的培养使用,支持和鼓励各级干部组织培训和继续教育。两级班子和中层管理人员围绕发展大局,工作思路清晰,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工作作风比较扎实,员工群众总体上比较满意。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烟草专卖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