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哪个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更大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即所谓的3E原则。
1、如消防;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如放火等);
2、如构成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按照事故的4m构成要素,主要归纳为:人的错误推测与错误行为(统称为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的环境及较差的管理。在各种安全事故的原因构成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将近占到95%左右。实践证明,当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一定时空发生交叉时,就是安全事故的触发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称事故隐患,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当前我国重、特大事故多发、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生产条件和手段不足之外,主要原因之一是从事安全生产的人的安全素质(包括管理者和一线从业者)低下。从科学的角度看,影响安全生产的三大要素为“人—机—环”,三个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决定性的要素。从事生产的人的文化水平、管理水平、对环境的认知程度、预防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安全生产水平。在生产条件和环境都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从事活动的“人”安全素质高,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和“环”的作用,从而提高安全程度。如果从事生产的“人”与生产力水平不适应,即使生产条件和环境水平很高,也不能充分发挥出作用,难以保证安全。面对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如何适应变化,快速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靠学历教育显然时间长、成本高,不切合实际,因此,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是快速提高素质最快、最节省的方法。安全培训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
摘 要 本文以美国杜邦公司200多年来安全实例,历史数据和记录为基础,总结了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取得的成果。并以此为依据,应用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详细阐述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中企业各级管理层和员工所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并就如何转变从高级管理层到员工的安全行为,加快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安全零事故目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 安全 文化 建设 模型
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在公司建立的头100年中,其产品主要是以火药为主。100年前,公司的业务重心转向全球的化学制品、材料和能源等领域。在进入第三个百年时,杜邦又开始向能更好地改善人们生活、以科学为基础的高科技领域开拓。在两个世纪的历程中,面对不断的变化、创新和发现,杜邦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致力于安全、健康和环境、正直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以及公正和尊敬地对待他人,使得其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今天,杜邦的产品涉足于石油、化工、原料、材料、油漆、农业、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交通等工业和生活等领域,其属下企业遍于世界6大洲的70多个国家,近80,000名员工。2001年总收入为247亿美元,净收入43亿美元,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杜邦在公司生产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其在职业安全和健康上也保持着卓越的表现。据2001年统计,其属下的370个工厂和部门中,80%没有发生过工伤病假及以上的安全事故,至少50%的工厂没有出现过工业伤害纪录,有20%的工厂超过10年以上没有发生过安全伤害纪录。2003年9月9日杜邦公司被Occupational Hazards杂志九月号评为最安全的美国公
司之一。
一、杜邦安全管理的历史及其企业安全文化简介
杜邦公司早期火药生产过程的高风险性和生产中曾发生过的多次严重安全事故。使杜邦公司的高层领导意识到,安全是当时公司能否生存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建立安全制度的必要性。杜邦公司第一套安全章程创立于1811年,强调各级生产管理层对安全负责和员工的参与。特别是1818年杜邦历史上最严重的爆炸事故(爆炸中有40名工人丧生)发生以后,公司规定在高级管理层亲自操作之前,任何员工不允许进入一个新的或重建的工厂,并进一步强化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负责制。该制度演变为如今的高级管理层的“有感领导”。杜邦安全管理发展历史上其他几个重要表志为:1912年开始安全数据统计;1926年成立安全与防火体系;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19世纪50年代推出工作外安全预防方案和安全数据统计。直至提出实现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目标。即从每一单位的设计、建造、施工、投产到维修,以至运输各环节,全体人员均力求避免工伤意外的发生,以期达到零的纪录。并深信所有的职业伤害与疾病、安全和环保事故,都是可以避免 的。此外也特别努力地推动员工非工作时间的安全。如今在杜邦,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SHE)被认为是业务蓬勃发展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SHE的目标作为整个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全面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融入其企业战略和经营计划中。尤其是200年来安全管理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安全文化即:杜邦把安全、健康和环境作为其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每位员工不仅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而且也要对同事的安全负责。这种个人和集体负责的概念,连同以任何事故都可预防的信念为指导原则,企业上下一致实现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目标。其结果为杜邦在工业安全方面奠定了领先地位,具有非凡的记录,并在安全管理方面享有全
球的信誉。
二、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这种集合所建立的就是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在一个安全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中,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员工个人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与行为;而企业自身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的重要性有一种持续的评估,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描述了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见图1)。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员工的安全行为处于①自然本能反应阶段;②依赖严格的监督;③独立自主管理;④互助团队管理。该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杜邦历史安全伤害统计记录,以及在这过程中公司和员工在当时对安全认识的条件下曾作出的努力和具备的安全意识,是杜邦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化总结。该模型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处于过程中的第四阶段时,才有可能实现零伤害、零事故的目标。应用该模型,并结合模型阐述的企业和员工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初步判断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
程所处的状态以及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同阶段中企业和员工的安全行为特征
根据杜邦的经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同阶段中企业和员工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可概
括如下。
第一阶段 自然本能反应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表现出的安全
行为特征为:
(1)依靠人的本能——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反映是出于人的本能保护,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预防意识。
(2)以服从为目标——员工对安全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没有或很少有安全的主动自我保护
和参与意识。
(3)将职责委派给安全经理——各级管理层认为安全是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经理的责任,他们仅仅是配合的角色。
(4)缺少高级管理层的参与——高级管理层对安全的支持仅仅是口头或书面上的,没有或
很少有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
第二阶段 依赖严格的监督
处在该阶段时企业已建立起了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往往是被动的,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管理层承诺——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
不在的有感领导。
(2)受雇的条件——安全是员工受雇的条件,任何违反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可能会导
致被解雇。
(3)害怕/纪律——员工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害十白被解雇或受到纪律处罚。
(4)规则/程序——企业建立起了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员工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
(5)监督控制、强调和目标——各级生产主管监督和控制所在部门的安全,不断反复强调
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
(6)重视所有人——企业把安全视为一种价值,不但就企业而言,而且是对所有人包括员
工和合同工等。
(7)培训——这种安全培训应该是系统性和针对性设计的。受训的对象应包括企业的高、中、低管理层,一线生产主管,技术人员,全体员工和合同工等。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各级管理层、全体员工和合同工具有安全管理的技巧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安全行为。
第三阶段 独立自主管理
此时,企业已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及其体系,安全获得各级管理层的承诺,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管理技巧、能力以及安全意识,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个人知识、承诺和标准——员工具备熟识的安全知识,员工本人对安全行为作出承诺,并按规章制度和标准进行生产。
(2)内在化——安全意识已深入员工之心。
(3)个人价值——把安全作为个人价值的一部分。
(4)关注自我——安全不但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庭和亲人。
(5)实践和习惯行为——安全无时不在员工的工作中,工作外,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为习
惯。
(6)个人得到承认——把安全视为个人成就。
第四阶段 互助团队管理
此时,企业安全文化深得人心,安全已融入企业组织内部的每个角落。安全为生产,生
产讲安全。表现出的安全行为特征为:
(1)帮助别人遵守——员工不但自己自觉遵守而且帮助别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
(2)留心他人——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观察自己岗位上而且留心他人岗位上的不安全行为
和条件。
(3)团队贡献——员工将自己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同事。
(4)关注他人——关心其他员工,关注其他员工的异常情绪变化,提醒安全操作。
(5)集体荣誉——员工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
四、结论和建议
杜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工业伤害防止和员工安全行为模型是杜邦两百年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化总结。应用该模型,可初步判断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所处的状态。该模型也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达到该模型中的第四阶段时,才有可能实现安全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目标。这也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往往不是一躇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建成。在这过程中,企业从高级至生产主管的各级管理层须对安全责任作出承诺并表现出无处不在的有感领导。每位员工不仅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而且也要对同事的安全负责。这种对个人和集体负责的概念,连同以“任何事故都可预防”的信念为指导原则,坚信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安全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笔者深信,企业安全文化的建成,将对中国社会安全文化建
设具有重大意义 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两个主流因素。因此,抓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现场工作安全设施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作为建厂25年的黄岛电厂,原有的厂房建设、基础设施、设备安装水平已经不能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新要求。随着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不断提升和规范,已经给企业现场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实际困难。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规范生产现场,从基础设施与基础管理的综合治理整顿抓起,以彻底消除装置性违章为主线,实现工作现场整齐,清洁、有序、定置管理,作到本质安全。其次是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必然发生事故。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强制手段来约束被管理者的个性行为,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每一位员工都能遵章守纪,是非常困难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用安全文化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已经成为不可或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因此,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也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才能事半功倍。重大责任事故的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责任人员在工作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和管理松懈、麻痹大意所造成。从总体来看,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备,辅之以各行业各部门及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当说还是健全、缜密的。但某些地方、部门、企业受本单位和本部门利益的驱动,盲目加快生产进度、减少资金投入,为取得所谓的“高效益”而漠视安全生产,从而导致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不少责任人也相继受到了法律的处罚。
杜邦在工业安全方面的表现在全球工业界居领先地位。杜邦人常自豪地说:杜邦的安全记录优于其它工业企业的平均10倍,杜邦员工在上班时比下班后还要安全10倍。达到这个理想成绩,要归功于杜邦严守的十大安全信念:(1)凡工业意外均可避免。(2)管理层须对意外的发生负责。(3)要尽一切对意外的发生负责。
(4)维持安全的工作环境,杜邦员工人人有责。(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工业安全训练。(6)管理层必须时常审核安全设施及系统。(7)如有任何错漏,必须立即纠正。
(8)杜邦员工无论在上班时还是在下班后都要注意安全。(9)安全操作是一项精明的生意策略。(10)安全系统以人为主。
这十大安全信念对每一个杜邦员工来说,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因此,事故与安全生产也就是相对的事件了。这里所说的事故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违背人们意愿且又失去控制的事件。具体到生产活动中,'事故总是要构成人体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虽然,人们并不希望发生任何事故,但是,事故却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危险趋势不可遏制后而突然发生。
从事施工生产活动,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克服多方面的危险因素。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在出现雷电、起重机超负荷时,如对它们失去控制,雷击、起重机倾翻事故可能随之发生。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娄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不同的个体人在一定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
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可简单编成输入(知觉、选择、记忆处理(识别比较、判断、决策,输出(行为指导)程序。
信息输入大脑,经处理后形成决策。通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转化为行为。行为形成后,器官又通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失误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在生产作业中,往往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1.人失误具有与人能力的可比性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生产中凭直觉、靠侥幸,是不能长期成功的维持安全生产的。
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侧重地考虑了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能力与水平,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
2.人失误的类型在各种性质、类型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可以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发生于管理者的人失误,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这种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人失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操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差,遗忘等现象,属于随机失误范围的不同表现。
(2)系统失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在人形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训练可以克服系统失误。
3.人失误的表现一般是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
4.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失误可以认为,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质量有关,与人的心理紧张度有关。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必然要出现失误,是客观的倾向。信息处理失误的表现较复杂,一般表现为简单化,依赖性,选择性,经验主义,简单推断,粗枝大叶等。
信息处理失误倾向,都可能导致人失误。在工艺、操作、设备等进行设计时,采取一些预防失误倾向的措施,对克服失误倾向是极为有利的。
5.心理紧张与人失误的关联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
工作要求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时,人处在最仇的心理紧张状态,此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最优,大脑意识水平处于能动状态,处理信息的能力极高而失误最少。
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温度、噪声等物理因素,以及技能、经验等,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表现为人失误数量的变化。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其心理紧张度要比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
经常进行教育、训练,合理安排工作,消除心理紧张因素,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使人保持最优的心理紧张度,对消除人失误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6.人失误的致因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有人的自身因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疾病时的超荷操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过负荷,人际立场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也有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在这种情况时,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障和决策错误。此外,还由于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出现完全错误的行为。
人的能力是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等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人的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具有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随其自身的硬件、心理、软件的状态变化而改变。
人机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失误产生影响,使人出现失误。
7.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庚等心理特点的总和,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与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非常严肃、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以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一)能量意外释放与控制方法生产活动中一时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随着突然释放而变得完全可能。
突然释放的能量,如果达及人体又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从这个观点去看,事故是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的最终结果。
一切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生物能、辐射能等,都能引发伤害事故。能量超过人的机体组织的抵抗能力,造成人体的各种伤害。人与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造成窒息或淹溺。能量媒介或载体与人体接触,将会把能量传递给人体造成伤害。
能量的类别不同,在突然释放时,所造成的人体伤害差别很大,造成事故的类别也是完全不同的。
人与能量接触而受到刺激,能否造成伤害和伤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作用能量的大小。能量与人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频率高低,集中程度,接触人体部位等,也会影响对人的伤害严重程度。
人丧失了对能量的有效约束与控制,是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出现能量的意外释放,反应了人对能量控制认识、意识、知识、技术的严重不足。同时,又反应了安全管理认识、方法、原则等方面的差距。
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根本原因,是对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的失控。是人而不是能量本身。
(二)屏蔽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防止能量与人体接触的措施,统称为屏蔽。常采用的屏蔽形式大致有:
(1)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缓释能量。
(5)物理屏蔽。
(6)时空隔离。
(7)信息屏蔽等。
(三)能量意外释放伤害及预防措施人意外的进入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渠道而致伤害。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进入流动渠道。
能量意外逸出,在开辟新流动渠道时达及人体而致伤害。发生此类事故有突然性,事故发生瞬间,人往往来不及采取措施即已受到伤害。预防的方法比较复杂,除加大流动渠道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防止能量外逸。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采取物理屏蔽、信息屏蔽、时空屏蔽等综合措施,能够减轻伤害的机会和严重程度。
出现这类事故时,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往往决定人的伤害或生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渠道出现泄漏时,人的行为对人的伤害与生存关系,尤其明显。
能量意外释放,人进入能量新渠道而受到伤害。预防此类事故,完善能量控制系统最为重要,如自动报警、自动控制,既需要在出现能量释放时立即报警,又能进行自动疏放或封闭。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应考虑非正常时的处理,及早采取时空与物理屏蔽措施。
(四)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发生事故后,安全技术措施应迅速将重点转移到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引发其他事故方面。这就是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应该发挥的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两方面的作用。
安全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强行割裂则是一种严重错误,不符合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或不安全状态,以控制危险因素的生成与发展为重点,以控制效果作为评价安全技术措施的唯一标准。其具体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是否能有效的防止工艺过程、操作过程中,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的人失误。
2.控制人失误后果的能力出现人失误或险情,也不致发生危险。
3.防止敢障或失误的传递能力发生故障、出现失误,能够防止引起其他故障和失误,避免故障或失误的扩大与恶化。
4.故障、失误后导致事故的难易程度至少有两次相互独立的失误、: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引发事故的保证能力。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对偶然、超常的能量释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或具有能量的再释放能力。
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采用限量蓄积和溢放,随时卸掉多余能量,防止能量释放造成伤害。
(五)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预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径。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己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消除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统称为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措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轻、重、缓、急。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1.根除危险因素——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一一隔离、屏蔽、联锁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或失误——校正行动。
根除、限制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工艺、选用理想的原材料、本质安全设备,并控制与强化长期使用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伤害作用。
2.隔离、屏蔽以空间分离或物理屏蔽,把人与危险因素进行隔离,防止伤害事故或导致其他事故。
3.故障一安全设计发生故障、失误时;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仍能保证安全运行。系统中优先保证人的安全,依次是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和防止机械能力降低。故障一安全设计方案的选定,由系统故障后的状态决定。
4.减少故障和失误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是经常采用的减少故障和失误的措施。
5.警告生产区域内的一切人员,需要经常的意识或注意:生产因素变化、警惕危险因素的存在。采用视、听、味、触警告,以校正危险的行动。警告是提醒人们”注意“的主要方法,是校正人们危险行动的措施。
(六)生产作业环境的人机系统要求工业生产是一套人、机、环境系统。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可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为就可能在轻松中准确进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消除事故。
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蛙松的工作情绪,不适度的、超过人的不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性伤害。对作业环境条件的概括要求:
1.照明必须满足作业的需要强光线也叫眩光,使人眼出现疲劳与目眩。昏暗或过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现疲劳,还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甚至发生事故。
2.噪声、振动的强度必须低于人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噪声、振动损伤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有损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发生各类事故。
3.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必须降到允许标准以下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直接产生危害,长期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能发生人的慢性中毒、职业病。出现急性中毒时会迅速造成死亡。(考试大一级建造师编辑整理)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以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一)能量意外释放与控制方法
生产活动中一时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随着突然释放而变得完全可能。
突然释放的能量,如果达及人体又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从这个观点去看,事故是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的最终结果。
一切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生物能、辐射能等,都能引发伤害事故。能量超过人的机体组织的抵抗能力,造成人体的各种伤害。人与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造成窒息或淹溺。能量媒介或载体与人体接触,将会把能量传递给人体造成伤害。
能量的类别不同,在突然释放时,所造成的人体伤害差别很大,造成事故的类别也是完全不同的。
人与能量接触而受到刺激,能否造成伤害和伤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作用能量的大小。能量与人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频率高低,集中程度,接触人体部位等,也会影响对人的伤害严重程度。人丧失了对能量的有效约束与控制,是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出现能量的意外释放,反应了人对能量控制认识、意识、知识、技术的严重不足。同时,又反应了安全管理认识、方法、原则等方面的差距。
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根本原因,是对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的失控。是人而不是能量本身。
(二)屏蔽
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防止能量与人体接触的措施,统称为屏蔽。常采用的屏蔽形式大致有:
(1)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4)缓释能量。
(5)物理屏蔽。
(6)时空隔离。
(7)信息屏蔽等。
(三)能量意外释放伤害及预防措施
人意外的进入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渠道而致伤害。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进入流动渠道。
能量意外逸出,在开辟新流动渠道时达及人体而致伤害。发生此类事故有突然性,事故发生瞬间,人往往来不及采取措施即已受到伤害。预防的方法比较复杂,除加大流动渠道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防止能量外逸。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采取物理屏蔽、信息屏蔽、时空屏蔽等综合措施,能够减轻伤害的机会和严重程度。
出现这类事故时,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往往决定人的伤害或生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渠道出现泄漏时,人的行为对人的伤害与生存关系,尤其明显。
能量意外释放,人进入能量新渠道而受到伤害。预防此类事故,完善能量控制系统最为重要,如自动报警、自动控制,既需要在出现能量释放时立即报警,又能进行自动疏放或封闭。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应考虑非正常时的处理,及早采取时空与物理屏蔽措施。
(四)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
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发生事故后,安全技术措施应迅速将重点转移到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引发其他事故方面。这就是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应该发挥的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两方面的作用。
安全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强行割裂则是一种严重错误,不符合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或不安全状态,以控制危险因素的生成与发展为重点,以控制效果作为评价安全技术措施的唯一标准。其具体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
是否能有效的防止工艺过程、操作过程中,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的人失误。
2.控制人失误后果的能力
出现人失误或险情,也不致发生危险。
3.防止敢障或失误的传递能力
发生故障、出现失误,能够防止引起其他故障和失误,避免故障或失误的扩大与恶化。
4.故障、失误后导致事故的难易程度
至少有两次相互独立的失误、: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引发事故的保证能力。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
对偶然、超常的能量释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或具有能量的再释放能力。
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
采用限量蓄积和溢放,随时卸掉多余能量,防止能量释放造成伤害。
(五)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预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径。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己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消除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统称为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措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轻、重、缓、急。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1.根除危险因素------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一一隔离、屏蔽、联锁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或失误------校正行动。
根除、限制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工艺、选用理想的原材料、本质安全设备,并控制与强化长期使用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伤害作用。
2.隔离、屏蔽
以空间分离或物理屏蔽,把人与危险因素进行隔离,防止伤害事故或导致其他事故。
3.故障一安全设计
发生故障、失误时;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仍能保证安全运行。系统中优先保证人的安全,依次是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和防止机械能力降低。故障一安全设计方案的选定,由系统故障后的状态决定。
4.减少故障和失误
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系数、提高可*性是经常采用的减少故障和失误的措施。
5.警告
生产区域内的一切人员,需要经常的意识或注意:生产因素变化、警惕危险因素的存在。采用视、听、味、触警告,以校正危险的行动。警告是提醒人们“注意”的主要方法,是校正人们危险行动的措施。(六)生产作业环境的人机系统要求
工业生产是一套人、机、环境系统。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可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为就可能在轻松中准确进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消除事故。
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蛙松的工作情绪,不适度的、超过人的不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性伤害。对作业环境条件的概括要求:
1.照明必须满足作业的需要
强光线也叫眩光,使人眼出现疲劳与目眩。昏暗或过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现疲劳,还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甚至发生事故。
2.噪声、振动的强度必须低于人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
噪声、振动损伤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有损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发生各类事故。
3.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必须降到允许标准以下
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直接产生危害,长期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能发生人的慢性中毒、职业病。出现急性中毒时会迅速造成死亡。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因此,事故与安全生产也就是相对的事件了。这里所说的事故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违背人们意愿且又失去控制的事件。具体到生产活动中,'事故总是要构成人体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虽然,人们并不希望发生任何事故,但是,事故却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危险趋势不可遏制后而突然发生。从事施工生产活动,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克服多方面的危险因素。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在出现雷电、起重机超负荷时,如对它们失去控制,雷击、起重机倾翻事故可能随之发生。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娄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不同的个体人在一定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可简单编成输入(知觉、选择、记忆处理(识别比较、判断、决策, 输出(行为指导)程序。
信息输入大脑,经处理后形成决策。通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转化为行为。行为形成后,器官又通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失误
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在生产作业中,往往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1.人失误具有与人能力的可比性
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生产中凭直觉、靠侥幸,是不能长期成功的维持安全生产的。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侧重地考虑了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能力与水平,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2.人失误的类型
在各种性质、类型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可以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发生于管理者的人失误,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这种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人失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操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差,遗忘等现象,属于随机失误范围的不同表现。
(2)系统失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在人形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训练可以克服系统失误。
3.人失误的表现
一般是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
4.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失误
可以认为,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质量有关,与人的心理紧张度有关。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必然要出现失误,是客观的倾向。信息处理失误的表现较复杂,一般表现为简单化,依赖性,选择性,经验主义,简单推断,粗枝大叶等。信息处理失误倾向,都可能导致人失误。在工艺、操作、设备等进行设计时,采取一些预防失误倾向的措施,对克服失误倾向是极为有利的。
5.心理紧张与人失误的关联
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
工作要求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时,人处在最仇的心理紧张状态,此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最优,大脑意识水平处于能动状态,处理信息的能力极高而失误最少。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温度、噪声等物理因素,以及技能、经验等,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表现为人失误数量的变化。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其心理紧张度要比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
经常进行教育、训练,合理安排工作,消除心理紧张因素,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使人保持最优的心理紧张度,对消除人失误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6.人失误的致因
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有人的自身因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疾病时的超荷操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过负荷,人际立场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也有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在这种情况时,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障和决策错误。此外,还由于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出现完全错误的行为。
人的能力是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等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人的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具有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随其自身的硬件、心理、软件的状态变化而改变。
人机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失误产生影响,使人出现失误。7.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
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庚等心理特点的总和,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与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非常严肃、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以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一)能量意外释放与控制方法
生产活动中一时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随着突然释放而变得完全可能。
突然释放的能量,如果达及人体又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从这个观点去看,事故是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的最终结果。
一切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生物能、辐射能等,都能引发伤害事故。能量超过人的机体组织的抵抗能力,造成人体的各种伤害。人与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造成窒息或淹溺。能量媒介或载体与人体接触,将会把能量传递给人体造成伤害。能量的类别不同,在突然释放时,所造成的人体伤害差别很大,造成事故的类别也是完全不同的。
人与能量接触而受到刺激,能否造成伤害和伤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作用能量的大小。能量与人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频率高低,集中程度,接触人体部位等,也会影响对人的伤害严重程度。
人丧失了对能量的有效约束与控制,是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出现能量的意外释放,反应了人对能量控制认识、意识、知识、技术的严重不足。同时,又反应了安全管理认识、方法、原则等方面的差距。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根本原因,是对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的失控。是人而不是能量本身。(二)屏蔽
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防止能量与人体接触的措施,统称为屏蔽。常采用的屏蔽形式大致有:
(1)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缓释能量。
(5)物理屏蔽。(6)时空隔离。'
(7)信息屏蔽等。
(三)能量意外释放伤害及预防措施
人意外的进入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渠道而致伤害。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进入流动渠道。
能量意外逸出,在开辟新流动渠道时达及人体而致伤害。发生此类事故有突然性,事故发生瞬间,人往往来不及采取措施即已受到伤害。预防的方法比较复杂,除加大流动渠道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防止能量外逸。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采取物理屏蔽、信息屏蔽、时空屏蔽等综合措施,能够减轻伤害的机会和严重程度。
出现这类事故时,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往往决定人的伤害或生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渠道出现泄漏时,人的行为对人的伤害与生存关系,尤其明显。
能量意外释放,人进入能量新渠道而受到伤害。预防此类事故,完善能量控制系统最为重要,如自动报警、自动控制,既需要在出现能量释放时立即报警,又能进行自动疏放或封闭。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应考虑非正常时的处理,及早采取时空与物理屏蔽措施。(四)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
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发生事故后,安全技术措施应迅速将重点转移到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引发其他事故方面。这就是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应该发挥的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两方面的作用。
安全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强行割裂则是一种严重错误,不符合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或不安全状态,以控制危险因素的生成与发展为重点,以控制效果作为评价安全技术措施的唯一标准。其具体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
是否能有效的防止工艺过程、操作过程中,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的人失误。
2.控制人失误后果的能力
出现人失误或险情,也不致发生危险。
3.防止敢障或失误的传递能力
发生故障、出现失误,能够防止引起其他故障和失误,避免故障或失误的扩大与恶化。4.故障、失误后导致事故的难易程度
至少有两次相互独立的失误、: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引发事故的保证能力。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
对偶然、超常的能量释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或具有能量的再释放能力。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
采用限量蓄积和溢放,随时卸掉多余能量,防止能量释放造成伤害。
(五)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预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径。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己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消除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统称为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措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轻、重、缓、急。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1.根除危险因素------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一一隔离、屏蔽、联锁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或失误------校正行动。
根除、限制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工艺、选用理想的原材料、本质安全设备,并控制与强化长期使用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伤害作用。
2.隔离、屏蔽
以空间分离或物理屏蔽,把人与危险因素进行隔离,防止伤害事故或导致其他事故。
3.故障一安全设计
发生故障、失误时;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仍能保证安全运行。系统中优先保证人的安全,依次是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和防止机械能力降低。故障一安全设计方案的选定,由系统故障后的状态决定。
4.减少故障和失误
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是经常采用的减少故障和失误的措施。
5.警告
生产区域内的一切人员,需要经常的意识或注意:生产因素变化、警惕危险因素的存在。采用视、听、味、触警告,以校正危险的行动。警告是提醒人们”注意“的主要方法,是校正人们危险行动的措施。
(六)生产作业环境的人机系统要求
工业生产是一套人、机、环境系统。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可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为就可能在轻松中准确进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消除事故。
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蛙松的工作情绪,不适度的、超过人的不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性伤害。对作业环境条件的概括要求:
1.照明必须满足作业的需要
强光线也叫眩光,使人眼出现疲劳与目眩。昏暗或过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现疲劳,还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甚至发生事故。2.噪声、振动的强度必须低于人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
噪声、振动损伤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有损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发生各类事故。
3.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必须降到允许标准以下
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直接产生危害,长期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能发生人的慢性中毒、职业病。出现急性中毒时会迅速造成死亡。
第二篇:对人、物、环境不安全状态的有效控制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范文
对人、物、环境不安全状态 的有效控制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
临盘钻井公司 陈高强
安全生产是一项繁杂、复合的立体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都与人、物、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因此,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从人、物、环境着手,正确处理好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认真做好对人、物、环境三个基本因素不安全状态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消除安全隐患,努力营造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和谐的氛围,这是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基础和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进一步强化对“人”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众所周知,任何事故的出现,基本上都与人、物、环境的安全隐患有关,即人、物、环境三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不和谐的一面和状况,因此,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做好人、物、环境这三个基本因素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暂时还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把视点放在控制“状态”上,即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氛围”,对管理方面的缺陷,要通过在实际生产工作中不断地加以研究、改进和提高,使安全管理制度更加符合安全生产的需要。由于社会的、家庭的、观念的、心理的、文化的、经济的、作业环境的、企业管理的等等原因,会造成操作者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安全的行为。
在安全系统中,人是主体,是主要的、关键的因素。据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80%以上的事故究其根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人,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事故是因人而起,安不安全,人在很大程度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不是万能的、十全十美的,也有失误的时候,人的失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能预见而未采取措施的失误,即:因个人因素造成的心急、固执、侥幸心理和长期习以为常形成的老毛病、坏习惯而构成的有意违章;二种是对事物还暂时未认识,或在认识过程中感知不深、能力不足、思维错误和粗心等问题产生的无意违章;对这两种情况的失误,特别是第一种情况我们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那就是积极探索和研究人为失误的规律,找出其失误的主要原因,进而研究有较强针对性的防范、治理、整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
针对人员失误的主要问题,要从加强员工思想保证、制度保证和能力保证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在思想保证方面,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改革、安全与稳定的关系,认真做好对员工的全过程的安全教育,包括新进厂员工的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教育、每年进行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学习吸取事故教训、引入企业安全文化等,旨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达到在工作中重视安全生产和自觉遵章守纪、遵规守矩的目的,员工也要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工作技能,自觉改造和维护安全生产环境;二是在制度保证方面,健全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个生产项目的技术操作规程,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狠抓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手段;三是在能力保证方面,要在三个方面强化培训,即上岗培训、定期培训(包括安全规程、现场规程、检修工艺规程的培训和特殊工种人员的专门技能培训)、广泛培训,主要包括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授课和技术交底,同时开展技术练兵、比武、竞赛活动等,以达到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四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员工个体和操作集体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逐步养成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的良好习惯,彻底克服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养成只要进入施工工区或上岗前就要绷紧安全这根弦的意识。
二、扎实做好对“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在各种类型的生产工作中,各种设备、设施、施工工具本身可能因设计、制造、安装、运输或材质等问题,客观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事故隐患,在此时、彼时,甚至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的虽然眼前符合要求,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设备运行环境的不适应、不匹配,会产生局部或整体磨损老化而留下潜在的危险,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安全生产就有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可靠的保障。因此,只有通过“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来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和隐患加以有效的控制,或及时消除“物”在客观上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
在对“物”的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健全设备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管理,严格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二是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并及时整改,这是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重要手段;三是制定符合实际的设备操作规程和技术操作规范;四是在固定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加强巡回检查,及时维护保养,在活动设备运行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并根据施工现场环境的需要,提高巡回检查的频率和密度,实行真正的“人机对话”,使“物”始终处于人的严密控制之下,从而达到“人”与“物”两者之间协调与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三、全面做好对“环境”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有地形、地物、地貌,有自然气候的风、霜、雨、雪、雷、电、气温、湿度等自然形态和现象,而人为环境是因生产需要而营造的工作环境,这两种环境均有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因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本质安全”、“源头安全”的思想,根据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努力改进、改善生产环境和完善生产现场的劳动保护设施和技术措施,实现“环境”条件最佳化,真正使操作者始终处于安全有保障的作业环境中,起码达到即使操作者因主观原因出现疏忽也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的效果,同时也能消除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因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安全状态而引起的紧张情绪和紧张状态,操作者只有在安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才能发挥出最大潜能、最好的技术水平,就会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就会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就必须要对在生产环境里有哪些危险因素、影响程度、危险和隐患产生的方位和部位、原因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控制环境不安全状况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办法,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防止人身、设备事故的技术措施,从技术上、装置上、保护措施上来控制和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要真正做好对人、物、环境三个基本因素不安全状态和隐患的有效控制,关键是领导重视、全体员工重视,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技能,加大安全生产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保障力度,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问责制,一级负责一级,严格考核、环环相扣,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氛围,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达到安全隐患受控的目标,才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正确处理好人、物、环境在生产过程中的辨证关系 企业要想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始终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社会要想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始终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人、物、环境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才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
在日常生产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物、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是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前提条件。人,是搞好安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对自己本身和对物、环境不安全因素、不安全状态的有效控制,才能达到安全生产、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和谐发展是目的,安全稳定是基础、是前提,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更和谐地发展,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最大限度的幸福和安康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快乐、最高的生活质量。
正确处理好人、物、环境在生产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是安全生产、队伍稳定、和谐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好,安全生产就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就得不到提高,员工队伍就得不到稳定,那么和谐发展、和谐进步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会落空。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安全生产、稳定和谐、发展进步统一到全新的认识和全新的高度上来,以人、物、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协调和谐来保证安全生产,以安全生产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促进我们更好更快更和谐地发展。
第三篇:在施工现场怎样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
技术问答题:
在施工现场怎样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
答: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几点意见: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基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是关键
必须落实基层管理者的安全生产责任,实施安全生产责任管理。要将安全生产目标控制、安全设施经费投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奖罚、安全专职人员的落实、安全检查和实施标准化作业等纳入基层管理者的安全职责。其次,抓好基层管理者法律和法规的学习教育,从思想上筑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防线。在对管理者的安全生产素质培训上,实行管理者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资格认证制度。培训实行分级负责,针对不同施工项目,不同作业内容,由待业主管部门分级对基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第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管理者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安全培训考核不合格者、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以及违章指挥,任凭员工冒险作业的施工负责人,坚决不予任用。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技能是基础
只有从操作者的思想中真正树立了自我保安的意识,才能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其次,坚持新工人“三级教育”、岗前安全技术和劳动安全常识教育培训是提高操作者安全操作能力的关键。其三,在培养人的安全操作能力方面必须坚持“严字当头、思想领先、令行禁止,标准化作业”的原则,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结合新形势、研究解决新问题,在施工现场作业中力争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遏制事故的发生,并通过培养安全操作习惯,去造就一支既懂施工生产工艺,又知安全,思想过硬、技术超群的施工现场作业的劳动队伍。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安技人员的素质是保证
要加大对安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具有较高安全素质,真正成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明白人”,同时,要求他们要以对企业安全管理负责的精神,敢于向违章违纪、冒险蛮干行为作斗争,抓好施工现场的过程控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4、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是手段
建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和奖罚制度,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风险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身需要和自觉行为。
5、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事故的前提
通过全方位的分析预防手段,把施工中所发生的事故苗子和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与下次施工中人员、设备、气候、作业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变化而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找也可能引发事故的主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提高安全预防水平。
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的几点意见:
1、做好防护保险方面的措施,做好危险点的安全技术交底;
2、做好物品的放置,不乱放或乱扔物品;
3、作业环境场所必须维持良好,现场要做好围蔽措施,做到不让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4、注意外部及自然界的不安全状态,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5、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等要确保安全可用,存在缺陷的严禁使用;
6、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必须配备齐全,缺少或使用存在缺陷的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人员不得进行施工作业。
第四篇:拒绝不安全食品
拒绝不安全食品,从你我做起
——校园周边不安全食品调查报告 陈仓区西堡小学四年级(1)班
一、调查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词汇,成为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大到“三聚氰胺”事件,小到对“麻辣食品”生产过程的报道,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可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却令人担忧。5角、1元的小食品随处可见,小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吃零食的习惯,这不仅破坏校园的环境卫生,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开展了本次关于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调查。其目的在于:
1.通过调查,知道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促使其拒绝不安全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3.结合主题班会,了解更多的不安全食品,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调查的过程:
(一)、提出调查课题:
1.对附近几个学校的周边的小商店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其出售的小食品的情况。
2.抽样调查小学生、家长对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意见和有关情况。3.查阅资料,了解这些小食品对人身体的危害性。
(二)、调查时间:2015年9月——2015年11月
(三)、调查方法:问卷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
(四)、调查安排
1.分组:将全班同学分为6各小组,由各组学科长负责,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调查活动。2.活动步骤:(1)走进校园周边小商店实地考察不安全食品的出售情况(2)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不安全食品的危害
(3)在校园内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板报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拒绝不安全食品的重要性
(4)各组完成调查体会,互相交流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实际考察、整理资料阶段(9月份)
在提出调查专题之后,各组根据分工,对我校、虢镇小学、陈仓小学及东堡小学学校周边的小商店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这些小商店里都出售一些小食品,比如像麻辣条、方便面、虾条、小巧克力等,而且有些学校门口有小商贩自推手推车,出售一些油炸、烧烤食品,这些小食品大多价位低廉,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保证,严重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这些小商店所出售的食品往往进货渠道混乱,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货渠道主要有自购和配送两种形式。从食品来源看,有的是从小食品市场批发的,甚至还有个别经营者直接从小作坊或者小加工厂购进“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经营者在进货过程中只考虑价格因素,不注重对食品质量和生产者资质条件的审查,只要便宜就收,有利就卖,食品质量难保证。(见附页图片)
之后,在校园内和家长之间,我们又开展了问卷调查,先后完成了《关于小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问卷调查(学生卷)》和《关于小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问卷调查(家长卷)》。从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有58%的学生很喜欢吃零食,有25%的学生对吃零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17%的学生不喜欢吃零食;大部分学生平时吃的零食都是从校门口的小卖部买来的;有25%的学生从不考虑零食的质量问题,偶尔会考虑质量问题的学生占到58%,仅有17%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关注食品的质量问题;对于事先知道是“三无”食品,还会吃的仍占25%;大部分学生每周的零花钱在3-5元之间,但仍有家庭条件好些的学生每周的零花钱会大于10元;对于学生不吃零食的想法,25%的学生表示没想过要放弃,33%的学生有时会坚持,有时会放弃,25%的学生想过,但仍在吃,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不吃零食了。从家长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家长普遍表示孩子爱吃零食;一般的家长表示孩子吃的零食是从超市买来的,另一半家长表示是从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来的;家长给孩子经常讲吃不健康的零食的危害的仅占30%,大部分家长偶尔讲一下或从来没讲过;对于孩子每天都在吃的不健康食品,70%的家长表示知道,其中50%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让不要吃,另外30%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孩子用钱买零食;60%的家长表示知道校园周边的小卖部出售的不健康食品,还有40%的家长表示没时间去了解;对于帮助孩子改掉吃不健康的零食的习惯的问题,坚持教育和有时会的家长各占40%,也有20%的家长表示忙的没时间。
附调查表:
关于小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问卷调查(学生卷)
亲爱的小朋友们,请你认真的做完下面的选择题,并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远离垃圾食品,保证身体健康。1.你喜欢吃零食吗?()A、喜欢 B、一般 C、非常喜欢 D、不喜欢 2.你平时吃的零食主要是从哪儿买来的?()A、超市 B、校门口的小卖部
3.你买零食时是否考虑到零食的质量问题?()A.经常会 B.偶尔会 C.从不
4.平时购买食品时你是否会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A.每件食品都会看 B.贵重的才看 C.从不 5.你购买零食什么标准?()A、廉价 B、爱吃 C、尝新款 D、一直都食同一款
6.如果事先知道是“三无食品”你会吃吗?(无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你每周用于买零食的钱大约是多少?()A、小于3元 B、小于5元 C、大于5元 D、大于10元 8.你平时是否会关注生活中的食品危害问题?()A.经常 B.偶尔 C.从不 9.你父母对你吃零食同意吗?()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 10.你曾想过不吃零食吗?()A、有,仍坚持 B、有,已放弃 C、无 D、有时坚持,有时放弃
谢谢配合!
关于小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问卷调查(家长卷)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你抽空完成下面的选择题,并指导您的孩子远离垃圾食品,吃健康食品,保证我们的孩子身体健康。1.你的孩子喜欢吃零食吗?()A、喜欢 B、一般 C、非常喜欢 D、不喜欢 2.你孩子平时吃的零食主要是从哪儿买来的?()A、超市 B、校门口的小卖部 C、不知道 3.你给孩子讲过吃不健康的零食的危害吗?()A.经常讲 B.偶尔会讲 C.从没讲过
4.你和孩子一起购买零食时会考虑零食的质量问题吗?()A.经常会 B.偶尔会 C.从不 5.你会经常给孩子零花钱吗?()A.经常会 B.偶尔会 C.从不
6.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都在吃不健康的食品吗?()
A.知道,经常教育让不要吃 B.知道 C.不知道他用钱买零食 7.你每周给孩子买零食的钱大约有多少?()A、小于3元 B、小于5元 C、大于5元 D、大于10元 8.你进过校门口的小卖部吗,知道这些地方出售的食品大都不健康吗?()A.知道 B.不知道 C.没时间去了解 9.你会帮助孩子改掉吃不健康的零食的习惯吗?()A、坚持教育 B、有时会 C、忙的没时间
10、你的孩子多长时间吃一次不健康的零食?()A、每天 B、三、四天 C、一周或更长时间 D、从不吃
谢谢您的配合!
2.宣传倡导阶段(10月份)
进校园,食品安全宣传比比皆是,1)校园内制作宣传食品安全的海报,主题为“关注食品安全,拒绝垃圾食品”,对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2)开展“食品安全”主题班会,我们班的主题是《拒绝零食,杜绝垃圾》,旨在对学生进行安全饮食,讲究卫生,节约零花钱的教育,并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零食的危害,主动告别零食,养成不吃零食的好习惯。3)向全校学生发出拒绝垃圾食品倡议书,要求学生认识到垃圾食品的危害,并希望全体同学努力做到:
1、彻底杜绝在校内吃零食,如:方便面、麻辣条、虾条、巧克力等小食品。
2、彻底远离油炸食品及小摊小贩上的烧烤等不卫生的食品。
3、健康饮水,不带饮料进校园,喝矿泉水、白开水。4)各班办一期以“食品安全”为主体的板报,加强宣传力度;5)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走进校园周边的小商店,劝说店主撤掉一些不健康的食品,尽量能出售一些正规厂家生产的、添加剂少一些、对孩子身体健康影响小的食品。6)通过国旗下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讲明小食品的危害,并希望全体同学都能加入到拒绝不健康食品的行列中来,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3.再调查阶段(11月份)
经过宣传之后,在此阶段,我们将《关于小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问卷调查(学生卷)》和《关于小学生吃不健康食品的问卷调查(家长卷)》再一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90%的学生对吃零食的愿望有所下降,并表示会关注零食的质量问题,平时购买食品时会了解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等食品的基本情况,不吃“三无”食品,并表示可以考虑放弃吃垃圾食品的习惯。从家长方面反馈出的数据显示,100%的家长表示会坚持教育孩子改掉吃不健康零食的习惯,大部分家长表示会从超市给孩子购买合格、放心的食品,并经常给孩子讲不健康食品的危害,会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主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总结交流阶段
虽然不是任何的校外食物都有害,但我们还是应该小心警惕,不要吃校外无证摊位上出售的食品。健康是最重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证了身体的健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保障。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需要丰富的营养,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等。请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自己更好的学习,为了不让老师和家长为我们担心,也为了校园的干净整洁,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拒绝校外垃圾食品,确保身体健康。
四、调查的收获和体会
1、“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尤其对处在长身体时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了垃圾食品的危害,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团结合作、分工协作的重大意义,并在协作中学会了互助,体味到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对他们今后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学生的交往能力有所提升,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与人打交道的艺术,体味到了文明礼让、与人为善的真正价值。
3.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会对学生学习认识产生极大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教育提升的大熔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讨家校联动良性机制,要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信息采集渠道有限,活动难免有诸多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导。
四(1)中队
2015年11月30日
第五篇:哪些属于不安全行为
哪些属于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包括:
(1)操作错误、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记、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手伸进冲压模;工件加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作用失效;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5)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使用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观望。
(6)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调整、焊接、清扫等和做其它能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7)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
(8)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太肥大的服装;操作带有旋转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下面仅列出部分现场常见的不安全行为:
1.设备传动部分防护罩(栏)缺损或未关好就开车操作;
2.检修带电设备时,在配电开关处不断电或不挂警示牌;
3.进入机械设备内检修运转部件时,不设专人监护或未采取重复断开动力源措施;
4.任意开动非本工种设备;
5.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上岗独立进行操作;
6.超限(如载荷、速度、压力、温度、期限等)使用设备;
7.设备上有安全装置而开车时不用;
8.任意拆除设备上的安全、照明、信号、防火、防爆装置和警示标志、显示仪器;
9.检修高压线路或电器,不停电、不验电、不跨接地线;
10.潮湿地面、容器内或金属构架内使用非双重绝缘的电动工具工作;
11.容器内作业时不使用通风设备;
12.高处作业往地面任意扔物体;
13.违反起重“十不吊”;
14.开动无卷扬限位器的起重设备工作;
15.焊接未经完全清洗和充分通风的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封闭容器和管道;
16.禁火区抽烟或动火;
17.开动情况不明的电源或动力源开关、闸、阀;
18.高处作业或在有高处作业、有机械化运输设备下面工作而不戴安全帽;
19.电气作业不穿绝缘鞋;
20.带电作业(检修)不带绝缘手套;
21.旋转机床切削时戴手套操作;
22.在易燃易爆、明火、高温作业场所穿化纤料服装操作;
23.其他违反防护用品用具使用规定的行为。(剩余36字)阅读整篇文章 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又一直接原因,集中表现为:一是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者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思想麻痹,有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操作规程;二是操作人员野蛮操作,导致机器设备安全装置失效或失灵,造成设备本身处于不安全状态;三是手工代替工具操作或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区域,有的工人为图省事,走捷径,擅自跨越机械传动部位;四是机械运转时加油、维修、清扫,或者操作者进入危险区域进行检查、安装、调试,虽然关停了设备,但未能开启限位或保险装置,又无他人在场监护,将身体置身于他人可以启动设备的危险之中;五是操作者忽视使用或佩戴劳保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