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发展农机化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探讨
山东省发展农机化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探讨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需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作为农业和农机大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我省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农机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农业是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广泛使用现代投入物,全面实行现代管理,农工贸一体化,高效率高效益,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从政策、科技、装备和人才等方面强化支撑。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世纪初,内燃机、拖拉机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开始了人类农业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70年代后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比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早20年至30年。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并且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能力,农机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乡村工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我省农机化已具备较好的基础
2005年,我省常用耕地面积1.01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小麦4918、玉米4079、地瓜
423、大豆358、水稻180、蔬菜2772、花生1350、棉花1269、果园1152、烤烟52万亩。畜禽出栏量:生猪4547、牛547万头,羊3811万只,家禽17.4亿只。农林牧渔总产值3742亿元。2006年,全省农机总值达到521亿元,乡村农户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原值2500多元,占农村住户年末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57%。农机总动力9555万千瓦,平均每百亩常用耕地拥有农机动力94.6kW,户均拥有农机动力4.6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9万台,其大中型拖拉机25.2万台,大中型配套机具达到45.9万台。小麦联合收获机保有量8.67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3万台。平均每千亩耕地拥有拖拉机2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台;每千亩小麦拥有联合收割机1.76台,每千亩玉米拥有联合收获机0.25台。
2006年,全省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5%,高出全国17.3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72.9%,机播水平53.2 %,机收水平41.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0%和94%。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2.4%和16%。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1339台,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102个县示范推广,实施面积41.9万亩。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突破,花生收获机近2万台,薯类收获机近2000多台,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等设施农业机械达4.9万多台。果蔬加工及保鲜、茶叶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也开始起步。
2006年,我省约有农机生产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410多家,农机产品生产总量占全国的50%。农机经营单位1.3万个,农机商品销售额达65.6亿元。全省农机服务总产值350.1亿元,其中农机作业专业户73.8万个,农机作业服务产值332.6亿元;从事农机运输的机械475万辆,运输服务产值138亿元;农机维修网点2.6万个,维修服务产值17.5亿元。
目前,我省的农机总动力、拖拉机、小麦生产机械化等指标及农机的产、销及服务能力,与实现机械化的国家同期相比并不低,应该说我省的机械化发展水平已处于中级阶段,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现代农业,我省农机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我省农机化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有较大突破,但其他粮食作物机械化仅处于起步阶段;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许多方面还没有破题;虽然山东农机化的发展总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鲁西北地区及部分丘陵山区等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农机化的发展仍处于低级阶段。
二是农机研发力度、技术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如地瓜、大豆、烤烟、生姜、大蒜、棉花、水果、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品种不多,许多生产环节基本还是空白,至今仍无合适得机械推广。
三是农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投入资金不足。目前,我省各级财政普遍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农机技术推广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很多好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严重制约了我省实现机械化的速度。部分基层推广站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没有得到财政的全额支持,事业经费得不到落实,甚至有的推广站人员工资也得不到保证。乡镇农机站技术推广功能被削弱,资产被强占、挪用、平调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财政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投入不足。我省农机品种、作业项目和农机化服务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机化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与周边省比相对较低,这与我省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建议政府促进农机化发展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制定法规和政策,促进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快速协调发展。从发达国家农机化发展看,各国都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建立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建立经常性的农机化投入机制,从政策、科技、投入上加以扶持。我省要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更需要政策、法规的促进和保障。围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各级政府应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如制定农机购机补贴、农机具库房建设补贴、机耕道建设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扶持,鼓励搞好农机跨区作业;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农机化;通过农机更新换代扶持政策,对一些能耗高、安全性差的机械进行报废更新等。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我国从2002年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2006年我省人均GDP预计达到2.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35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居全国前列。但近几年来与多数省份相比,我省对农机化的财政投入相对较低。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对农机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就必须围绕全面实现机械化做文章。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和使用补贴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有效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3、加大财政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研究开发的投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农机工业也是我省重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我省农机科研、开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省政府应协调财政厅、科技厅、发改委等部门依法加大对农机化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新型农业机械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尽快建立以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牵头,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教学等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财政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与推广的投入力度。农机技术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普及应用速度、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机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所需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的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一是通过对农机化科技示范场的投入,省、市、县分别建立农机化科技示范场,进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研究与示范;二是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经费的投入,重点用于设备购置、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推广机具补贴和机械作业补贴等。各级财政应在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再确定2~3项重大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增加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人员培训经费,加强推广技术人员培训,使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以更好地宣传教育农民。
5、增加公共服务和从业人员培训经费。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农机专业户和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并将培训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议农机部门采取的主要措施
1、认真落实有关法规和政策,促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发展工作,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动力,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出台文件、采取措施,促进农机化发展。要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实行阳光操作,切实把党的支农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好省农机办提出的“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2、加大农机化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四个转变”。一是由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联合收获、免耕施肥播种等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地瓜、水稻、大豆生产机械化。近期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复式作业机具、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水稻插秧和收获机、地瓜起垄和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等;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全面试验示范棉花、烤烟、生姜、大蒜、蔬菜、水果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设施设备;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前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种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3、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促进耕作制度大变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不仅是一项节本增效显著的重大先进实用技术,而且也是建立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大革命,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必将成为农机部门最具影响力的形象工程。为此,我省农机部门一定要实行重点工作重点抓,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加快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步伐,力争再用8年左右的时间,使我省基本实现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4、着力抓好设施农业,全面建设现代化高科技园区。设施农业是省政府赋予我省农机部门的三大职能之一。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据调查,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节水38%;设施规模养殖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我省仅蔬菜种植面积就达2772万亩,而日光温室面积只有24万亩。山东发展设施农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民和企业创造了许多非常好的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设备,应组织力量加强调研和试验,筛选出农民需要的技术、设备和应用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把设施农业做成亮点工程。
5、进军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产业化要求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作业、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形成“农户+农机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的运作模式。现代农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蔬菜、果品、畜禽等加工业将得到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效益高,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政府重视和财政支持的重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的重要作用,农机部门应尽快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的重要角色,积极搞好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由生产环节向生产全过程发展,向农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农机化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6、牵头抓好关键技术与机具的研制与生产,为发展农机化提供装备保障。目前我省的农机科研、生产、推广归口不一,相互脱节,特别是信息不能有效集中、分析与反馈,严重阻碍了全面实现机械化的进程。省市农机管理部门应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牵头把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等环节有效整合起来,加强协调调度、信息搜集与反馈,构建以农机科研推广为基础、企业为中心、人才为保障、产推研相结合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获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开展好玉米、地瓜、花生、棉花、烤烟、生姜、大蒜、水果生产和保护性耕作、节水节肥、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发,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究。组织好重大项目的联合科技攻关,加快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农机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新技术、新机具,为又好又快地发展机械化提供装备保障。
第二篇: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首先要变革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用农业机械化取代繁重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代农业是农业机械化为重要基础。目前,国家政策、农机科研生产及农民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化发展对振兴农村经济,农民过上小康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实践告诉人们,任何先进农艺措施必须和农机有机的结合,鄄城县在推广玉米收获机过程中,就体现的非常明显。就目前我县推广使用的玉米收获机,国丰牌玉米收获机、大丰牌玉米收获机和雷沃牌等各种自走玉米机,可以说这几种机型在使用和机械性能都比较先进,在国内外近几年的使用中质量比较过关,现以大量推广使用。但是在推广中,玉米机械收获必须做到玉米面积大且不倒伏,特别是玉米倒伏,如果玉米倒伏,在好的机械也不能进行玉米收获,所以说农业机械必须和农艺有机的结合,这一关很重要。在实施先进农艺措施中,所有农业技术高产高效无不与机械化有关,所有的农业生产环节,包括育种、耕种、播种、收获、施肥、灌溉、田间管理、和植保等都离不开机械化,农机化的高效率,降低劳动消耗和增加土地产出率的作用。在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农业机械化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不仅要靠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要靠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当中去。以便大幅度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机械化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土地耕作质量,满足不同作物生长的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可以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大地块分成小地块,致使农业机械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在于可激发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化生产合作组织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载体。
自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包干责任制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也可以说现行的农村体制严重不适应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制度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加快农业第二次飞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农机发展中为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从2005年起对购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给予补贴。同时国家补贴资金逐年加大,体现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机械化作业的信心。但是由于农村现行的体制和经营模式,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土地被分割成小地块,机械作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独户经营受到土地面积和投资规模的限制国家补贴资金很难更好的发挥作用。大型机械很难施展开,制约了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经过各地实践表明,在农村创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新的选择。因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通过共同经营、实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或经济地位的成员。在农业合作组织中依托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一是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在九十年代初,农机部门首先在小麦主产区为解决小麦收割难,组织联合收割机进行大规模的跨区作业,同时为了保证参与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的利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便于跨区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的调动了有机户作业的信心,跨区机收作业解决了小麦主产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有机户的收入,加快了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各级政府及中央领导的肯定。农机跨区作业在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和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以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为龙头,深入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二是组织合同订单作业。以合同的形式与周边农村、农户达成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合同订单进行作业。三是一条龙作业,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积极推行组合式作业,开展秸秆还田、机耕、机耙、机播等一条龙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机手收益,加快作业进度。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不仅要靠粮食增产,而且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将农民有限的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转移,土地实行联片集约化耕种,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去从事二、三产业。因为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土地耕作质量,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我县享受到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空前高涨,玉米收获机、免耕播种机和大型拖拉机走进了农户家中,为我县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拉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逐年加大,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比如小麦、玉米机播作业,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而且用机械播种,由于播种深浅一致,株距一致可以节约种子,可达到苗齐、苗状节约费用增产增收的效果。另外近几年在推广使用玉米联合收割机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台玉米收割机一天机收50---60亩,收割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解决了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解决了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据统计我县各种机型的拖拉机1286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0台。各整配套农机具28569台(套),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82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万千瓦。在近几年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项目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有很大的突破。机收和机播在我县出现了前所为有的大好局面,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和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机械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以种粮为主的种粮大户、农机专业户迅速增加。目前我县农机大户达到400户,农机合作组织13个、农机作业协会16个。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组织的兴起,特别是全县农机协会的成立,将带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加强农机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农业机械的参与应用,农业机械的作用是十分突出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在很多环节上对农机队伍建设和农机培训不重视。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农机培训学校由于生员不足等种种原因,无法招生和继续培训,就我县农机行业现状分析,由于农机管理体制所限制很多年农机新增人员中没有一位是真正学农机专业的大学生,农机基层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滞后,新信息、新技术、新机具难以及时推广,农机专业人员严重出现青黄不接,当务之急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整合人力资源,为此只有高度重视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配备,把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作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才能在新农村建中发挥农机化的用武之地和发挥好农机专业人员的作用。
五、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对推进新农村的作用。
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成为农业生产力的最主要的物质要素,是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中,任何一项先进科学理论的实践、任何一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任何一项先进科学管理的方法的采用,都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
建设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是农民”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水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是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劳动生产效率水平,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推动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突破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农机农艺结合水平,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建设机械化示范区可以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推动农机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珲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毛主席在1959年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邓小平也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4年国家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制定,和山东省农机管理条例、山东省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制订,就是为了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促进机械化发展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农村各种先进农业技术最终要通过先进适用的机械来完成。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为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
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7.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抓好农村幼儿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县、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农民开展中、短期培训,把提高农民“应知应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即将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非农化转移;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实际水平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第四篇: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过去的“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这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间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现在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期,面临国内外形势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的客观影响,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内涵较之传统农业有很大进步,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现代机械动力与新型科技为装备。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全面推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在积极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土地垦殖率高,农业发展具有诸多优势。然山东省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水土资源的的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山东省耕地持续减少、农业水资源量利用率不高、水旱灾害频繁等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山东省水土资源短缺状况越来越突出。80年代以来,无论是耕地总量还是人均耕地占有量都持续减少。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占用耕地迅速增多导致耕地快速减少,直接影响到粮食的稳产和增产。此外,现阶段山东省农业资源开发过于粗放。经调查显示,山东省内无论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单位化肥施用量带来的边际产量增量为减少趋势。化肥使用过量,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引发了农作物养分不均衡、导致多种病害发生的多重负面影响。最终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现代农业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且不同地区空间差异较大。山东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农产品商品率为76%。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从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看,东中部地区发展现状较好,西部地区较弱,然其农业资源存量丰富,所以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加快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力所在。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近年来,山东省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然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且城乡间、区域间、农户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业专业化、合作化水平较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等。除此之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
会保持上升趋势,因此农民增收的成本压力增大。
二、山东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探讨
(一)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带动型—以潍坊为例
该模式指在特定的地域内由不同投资主体建设的、相互连接的多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群体,这些群体的各个园区的功能基本相同或相互补充,园区的生产围绕某类型产业进行,园区之间在产业链的连接上相互补充,从而使整个走廊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潍坊市一个农业大市,是山东省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也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做法有:
1.突出特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十多年来,潍坊市各地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开发出一批闻名全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潍坊市从1999年开始建设潍坊至寿光、青州、诸城、昌邑四条“农业高新技术走廊”战略工程,四条走廊总长达250千米,集中了272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万公顷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区和示范区。长廊集中了6大主导产业,40多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项目、1000多个农作物高新品种,组成了一个“农业硅谷”的雏形。
2.多种类型园区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内除以优质蔬菜、高档花卉和瓜果等精品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性园区外,还涵盖了农产品加工、作物种苗生产等园区及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产品专业化销售等各类公司,各种园区之间在产业上相互配合,既延长了产业链,又大幅度提高了各园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其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3.“设施农业+企业化运作”型模式,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始建于1999年6月,是以经营蔬菜产业为主的科技园区。园区“设施农业+企业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4.开拓市场,农产品流通呈现网络化。潍坊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充分发挥沿海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重点扩建和新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寿光市围绕搞活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了以市区蔬菜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种子市场为主,重点乡镇蔬菜、果品、食用菌等12个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寿光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建设农产品超市、连锁店100多家,发展蔬菜经营公司400多家,蔬菜运销专业户、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1.7万个。
潍坊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创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加工的成功之路。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研究。
(二)现代农业公司的发展—以山东田尔农业为例
山东田尔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山东泗水经济开发区,是投资者按照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顺应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依托上海的技术、信息、贸易、物流、资本、人才等优势,结合泗水及周边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创办的一家集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研发、培训、种植、加工、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公司,主要利用速冻、冻干等技术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深加工产业化经营。
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农户”的成功模式运作,带动上万农户,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促进区域主导产业,推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提高了本区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山东省现代农业实现路径探讨
(一)改变产业特性,改造传统农业
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涉及到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及生产组织特性)严重束缚着农业分工及其深化。因此,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寻求改变或者部分改变农业的产业特性,可以改善农业的分工效率。
1.改变产品特性,提高产品多样性,延伸产业链条。以山东省粮油加工业为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油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对象的需求。
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薯类加工同步进行,依托各地区产业企业群各有重点,加大投入。在粮食油料主产区和集散地加快粮油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例如,在菏泽、聊城、德州、临沂、济宁、潍坊、济南等小麦主产区重点发展小麦加工业,面向省内和北方市场;在潍坊、滨州、德州、临沂、聊城、菏泽等地区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发挥德州、临沂国内大豆集散地和日照沿海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业;发挥临沂、菏泽花生主产地优势,壮大花生加工规模,依托烟台现有优势,加快发展花生深加工,依托鲁花、龙大等企业,巩固和壮大莱阳花生油产业集群;在临沂、泰安、济宁、日照、烟台等地进一步提升薯类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开发生产薯类淀粉、发酵制品以及特色食品。
2.改变功能特性,强化农业功能拓展。以大豆为例,加强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磷脂、异黄酮、维生素E、纤维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广利用油脚、皂脚水等提取生产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术,利用废弃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3.改变组织特性,推进农业组织化。改善分散布局,推进农业的产业化集群发展;改善小而全格局,推进专业化分工;改善生产与市场的分割,推进产业化经营等。借鉴山东田尔农业发展专业化经验。
(二)重视教育及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
1.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户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决定了现代农业进程及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观念,激发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自身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一要实施农民科技和文化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重点培养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农民。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农民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制知识的专门培训,强化农民的市场、法制观念,使他们尽快融入市场。最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病虫预测预报、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试验推广、农资集中供应等工作,带动农民素质提高。
2.加大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为科技支撑能力的强弱。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先进与实用水平和推广应用的程度。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政策支持
加大省财政对“三农”的倾斜。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着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切实调动和保护各级政府重粮抓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增收。集中支持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建设。同时,紧紧围绕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聚焦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选准关键环节,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连续扶持,积极打造引领产业振兴的制高点。鼓励各级统筹安排使用好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第一批19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领导重视程度高、投入力度大、目标任务完成好的示范区,省财政根据绩效考评结果予以奖励。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生命,必须把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来规范现化农业生产。借鉴潍坊经验,正是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促使潍坊下大力气抓农产品质量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发挥龙头企业在实现标准化生产中的作用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保住了潍坊品牌,树立了潍坊形象,巩固了市场地位,拓展了发展空间。这些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
第五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园区两年大总结)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杨凌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批复》精神,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以集聚创新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突出标准化、专业化、整装化、板块化、全覆盖的特点,规划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占地100平方公里,由八个功能园区组成,其中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合作园以及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基本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种苗产业园区逐步壮大,设施农业、小麦良种、精品苗木、经济林果、花卉、食用菌、生猪及奶肉牛繁育等八类产业已发展到5.2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5万亩(建成大棚5000座,中棚5000亩),经济林果1.1万亩,精品种苗4000亩,名优花卉300亩,露地蔬菜1.5万亩,小麦良种3000亩,食用菌400亩,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实训基地、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和万头奶肉牛繁育、养殖基地,本香集团、秦宝牧业、森淼公司等42家涉农龙头企业入园发展,累计完成投资7亿 1 元。园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
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完善。园区八类产业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万头秦川牛种牛养殖和育肥基地项目采取“公司+小区+基地+专业户”的模式,推行“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的连接机制,实行100头秦川牛进入核心区、10头以上进入小区、3—9头进入专业村的递进养殖方式,辐射带动杨凌及周边农民发展秦川牛养殖小区10个,基地22处,养殖户1300多户,总产值98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500多万元。同时,我们通过组建“土地银行”解决园区用地如何集中的问题,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解决园区建设主体的问题,通过项目捆绑解决资金筹集难题,有效推动了园区建设顺利开展。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立园区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一大批专家教授全程参与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生产,并在园区建立实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创新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园为积聚展示国际国内农工业新品种、新技术提供平台,省果树中心、省油菜研究中心、宁夏林业研究所、台湾美庭公司、台湾今日花卉集团、秦宝牧业、赛德公司、靖杨果蔬批发市场等国内外30多家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入园发展,展示智能温室、节水灌溉、气象监测、精准农业等当前最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17类1200多个。
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增强。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截止目前,园区累计接待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批次、5万多人次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来园区参观学习,接待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台湾主流媒体采访团和跨越关中-天水经济区专题采访团等新闻媒体100多批次,杨陵与山东寿光、甘肃清水等地缔结友好市县区,重点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杨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得到各方面的积极评价。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快速发展,不仅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4元,较上年增长了21.3%,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仅设施农业一项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14元。同时,园区建设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劳务用工需求迅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10年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48元,同比增长21.3%,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经营性收入3281元,占总收入的61.4%。预计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800元,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发展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推动力。
一、主要做法
我们按照“扩展规模、提升水平、创新机制、健全体系”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组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 3 动、农户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八大园区建设发展,在产业规模推进、核心示范载体搭建、聚集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理清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我们立足杨凌发展定位,邀请省发改委、农业厅、农林科大等有关专家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即:“一轴一心八园”),根据总体规划制定了控制性详规。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种苗产业园区内,科学布局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实现了产业在整个园区的全覆盖。同时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统一规划设计,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宣传动员,调动农民建设园区积极性。2008年以来,先后6次组织区、乡干部群众1500多人(次)赴四川成都、山东寿光、北京房山等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多次组织区内农业大户现身说法,对比算账,用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带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区级领导包乡抓点,带头深入村组宣讲园区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坚定群众建设园区的信心和决心。两年来,共有5个乡镇60多个村3000多农户参与园区八类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力军。
(三)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要求,规划布局一轴一心八园,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营销的现代农 4 业产业链条。组建农业招商机构,制定《杨凌示范区鼓励企业科教人员农村经济组织等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出台了园区用地、资金扶持、自主创业、公共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含量高、展示性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入园建设。坚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采用“公司+科技人员+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4个,秦宝牧业、秦川牛业、生猪实训基地、省果树中心种苗基地、靖杨果蔬交易市场等10个大项目建成投用。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25户,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7户、物流企业8户,参与的各类专业合作社114个,带动农户10000多户。
(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照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园区农业标准体系,制定了12项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完善了小麦、玉米、良种猪繁育、苗木花卉等标准综合体,设立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监测检验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网站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与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形成了“三型”(基地示范型、企业带动型、种养大户带动型)“五化”(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的标准化推广模式。产前突出抓好生产基地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产地环境监测和投入品检测管工作,产中重点抓好组织培训、生产记录、农产品检测、标准化信息管理等工作,产后主要抓好农产品销售和质量溯源。2010年,以赛德、靖杨等6家企业为龙头,带动18个专业合 5 作社推广标准化生产1000多棚。成立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3个乡级农产品监测站,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建“土地银行”,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和乡镇土地流转办,区财政给每个“土地银行”每年补助运行经费1万元。两年来共成立“土地银行”36家,涉及3个乡镇36个村1万多户农民,累计流转土地3.5万亩,园区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率达到了30%以上。同时,对土地流转后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农户,在生活养老、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较好解决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多个,入社社员2000多户,其中设施蔬菜类专业合作社121个,明确了合作社土地流转、大棚建设、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和市场销售等五大职能,覆盖园区所有设施农业大棚户。创建天和园、新华府、锦田等6个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省级百强示范合作社。三是集中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既保证了涉农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满足园区建设资金急需。两年来累计捆绑使用涉农项目资金近2亿元。四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创建 6 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示范区为契机,出台农户建棚贷款贴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设施大棚抵押贷款、期货债券等一系列政策,盘活了固定资产,拓宽了融资渠道,撬动企业和农户等社会投资11亿元,占园区建设总投资的73%以上。五是推行物业化管理机制。按照“市场化运行、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成立杨凌现代农业公司,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水电维修队、环卫队,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管护,提高了园区管理水平。
(六)健全各项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技术服务体系。成立设施农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并聘请66名农民技术员,常年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民开展设施农业建设生产。成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施农民技能及创业培训工程,培养早就了一大批科技务农的“明白人”。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布局、设计监管、施工指导、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中实行统一品种、杆架、管理和技术培训,收效良好。二是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园区视频展示中心,使各园区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做到病虫害监测预警、视频监控、现代农业数据收集等一体化。建成杨凌蔬菜网,及时发布蔬菜价格和供求信息。大寨乡西小寨村实现了手机、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的农业信息化三网融合。建立村级、专业合作社信息站106个。争取科技部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投资500万元,正在建立杨凌农业科技信息网。三是市场营销体系。引进靖杨公司基本建成果蔬交易市场,在设施农业基地建成13个产地市场,形成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扶持奥达、创 7 利和好运来三家合作社(公司),以及龙头企业开展以外销为主的深加工、精包装业务,努力打造“农科城”蔬菜品牌。启动杨凌蔬菜进万家大型活动,与上海联华、西安华润万家等多家大型超市建立了蔬菜供销关系。靖杨果蔬交易大市场投资1.2亿元建成了4.5万吨大型智能气调冷库、年产2.5万吨现代化果蔬包装加工生产线、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批发交易大市场,形成了辐射周边县区的标准化果蔬包装、储运、批发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二、几点体会
(一)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前提。聘请西北农林科大各方面专家成立规划组,赴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在客观分析区情、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步规划,并通过省发改委批准立项,整个园区规划做到了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适度超前,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了园区建设计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确保了建设有所遵循。
(二)农民广泛参与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培养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切身感受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有效激发群众解放思想、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热情。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增强了农民参与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及抵御风 8 险的能力,真正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
(三)政府推动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成立了由区级领导牵头的八类产业包抓组,两年来共抽调40多名科级领导、200多名部门干部职工驻村抓点,帮助群众解决园区建设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主要领导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督查督办,有效促进了工作落实。制定了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等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了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市场销售等具体措施,引导群众放手放胆发展产业,调动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掀起了一个个发展热潮。
(四)产业链运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主要力量。我们制定了《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示范推广的若干政策》,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等多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与农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园区八类产业提升发展水平。目前,已形成以赛德公司、本香公司、秦宝牧业、省果树中心、今日花卉、康龙菌业、伟隆种业等企业为龙头的蔬菜、生猪、肉牛、经济林果、种苗、花卉、食用菌、小麦良种等八类产业链条。赛德公司是进行蔬菜名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企业,他们按照有机蔬菜的要求发展露地精品蔬菜1000亩,推行统一品种选择、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药肥料供应、统一采收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带动园区6个专业合作社500多棚推行标准化生产,每座大棚实现增收3000元。
(五)机制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土 9 地流转、技术服务、合作社建设及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较好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注入了活力。大寨乡西小寨村共264户1009人,耕地1350亩,人均不足1.2亩,是以粮食、小麦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村。2008年以来,该村抢抓园区建设机遇,率先成立了土地银行,对所有耕地全部进行了流转。按照园区规划,组织本村村民和吸引村外农民成立9个专业合作社,较好的解决了土地集约化经营难、群众组织难等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瓶颈”,发展设施农业1200多亩,设施农业已成为主导产业,2009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967元,成为增长幅度最快的一年。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2011年,计划新发展八类产业4.7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万亩、经济林果2.4万亩、种苗6000亩、花卉4700亩,八类产业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实现100平方公里规划区全覆盖。
(二)抓好入园龙头企业建设。抓好本香2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秦川牛业公司万头牛养殖基地、秦宝万头肉牛产业示范基地、澳源牧业良种奶牛养殖基地、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康农菌业珍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赛德公司精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广东顺德杨凌西部精品花卉交易展示等8个重点入园项目建设,2011年底全面建成投用。
(三)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建立一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展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提 10 升产业发展水平。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主体,做好全产业链模式的示范推广,围绕八类产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
(四)健全各项服务体系。聘请设施农业首席专家和猕猴桃、葡萄、花卉、猪、牛、食用菌等方面的专家和农民技术员,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建设县区级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德监督检查,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在秦宝牧业、澳源牧业、秦川牛业等大型养殖小区建成有机肥厂,对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五)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抓好入园企业项目建设管理,制定入园企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入园项目的淘汰机制。重点扶持6个示范合作社。建立合作社专项基金,支持合作社之间的优化整合,形成集群效应。加强园区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水电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园区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