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苯胺类化合物的监测及其研究进展总结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王东浩
学 号: 5***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题
目: 苯胺类化合物的监测及其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
王正萍
2016年 5月
苯胺类化合物的监测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苯胺类物质具有毒性和特殊的颜色、气味,有明显的致癌作用,是我国规定的优先控制污染物。此类化合物在环境中排放与残留量日趋增多,对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对苯胺类物质的测定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介绍了苯酚类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对人体的危害,论述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对今后的研究倾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苯胺类化合物
监测
研究进展
Abstract: Aniline material toxic and special color, smell, have apparent effect that cause cancer, is of priority control pollutants in our country.Such compounds emissions and residues in the environment increasing, th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health hazard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refor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niline material is critical.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henol compounds and the harm to human bod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tection metho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tendency is prospected.Key words:
Aniline material
determination
research progress
1.苯胺类化合物的介绍
苯胺类化合物为芳香胺的代表,系指苯胺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功能团取代后形成的一类化合物。随着取代基的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可形成多种异构体。从理论上讲,按照其各种取代基的不同排列组合, 苯胺及其衍生物有上百种,工业上常用的苯胺类化合物也达数十种为多。这类化合物通常是高沸点的液体,或熔点不高的固体,常见的苯胺等因氧化而带色。它们具有特殊的气味,毒性很大,其中有些能通过皮肤迅速地被人体吸收,或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苯胺类化合物一般均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分子,由于其氮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 易与质子发生反应生成盐,因此具有碱性。其中伯胺和仲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氯代苯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杀虫剂、染料、农药、塑料和医药工业中广泛使用,它们又是氯代硝基芳烃化合物和除草剂(苯脲、苯胺甲酸脂、酰基苯胺)的常见中间代谢产物[1]。
苯胺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盐酸盐或硫酸盐,也可发生卤化、重氮化和氧化还原等反应。苯胺是染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印染、橡胶、制药、油漆和人造树脂等工业生产中。环境中所含的苯胺类化合物主要来自制药工业和染料工业的废水、含有硝基苯的矿山酸性废水在有锌粉和铜盐存在下作用后的废水、有色金属选矿厂废水等。苯胺对人体具有毒性作用,仅少量就能引起中毒。它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内,不仅能使氧合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组织细胞缺氧而窒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其它脏器损害,而且苯胺类化合物还具有致癌作用。因此,在环境中对苯胺类化合物应严格控制排放[2]。2.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近年来,对水样中的苯胺类物质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方法日臻成熟,由最初的光度法、色谱法,研究延伸至各种方法,如荧光法、电化学法、毛细管电泳法等也广泛用于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不断地改进与发展中。对于大气样品的苯胺类检测已有相关参照标准,主要方法是比色法、电化学法和色谱法,其中研究和使用较广泛的是气相色谱法。而土壤样品的苯胺类测定方法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主要难点在于土壤样品的前期处理技术研究[3]。
2.1 水样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2.1.1 分光光度计法及其改进
水中苯胺类化合物总量的测定,最常用的光度法是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及4-氨基安替比林(4-AAP)分光光度法。奈乙二胺法即重氮偶合光度法,是我国推荐使用的标准方法,然而该法测定苯胺过程中pH 调节比较困难,且对显色反应的温度有
严格要求,被测水样色度、共存离子、亚硝酸盐、重氮化合物以及2-萘胺-1-磺酸对测定结果都存在着干扰,因副反应发生而使其精度和选择性大大降低。1)比色手段的改进
Hao Wu[4]利用电子受体7,7,8,8-四氰基对苯醌与苯胺及其衍生物在甲醇介质中发生荷移反应形成稳定络合物,从而实现了对苯胺的高选择性检测且快速灵敏。
2)检测器的改良
李会平等[5]利用苯胺、苯酚在不同酸度的水溶液中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紫外吸收光谱。在无需事先分离的条件下,直接测定了含苯系物废水中的苯胺和苯酚,回收率分别大于94.6%和96.7%。2.1.2 色谱法及其改进
色谱法在水中苯胺测定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它是各大标准纷纷推荐使用的方法。在国内,环境监测推荐使用气相色谱法,主要是以苯做萃取剂萃取、浓缩及净化,最后用电子捕获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低于1μg /L。1)GC 和GC-MS 的技术应用
Zhang.Q等[6]分析了印染废水中的21 种苯胺类化合物,利用吸附剂从偶氮染料降解废水中吸附待测化合物,热解吸后用GC-MS 测定,仅需使用2 mL 水样和少量溶剂,21种苯胺类化合物检测限为0.1~3mg/L,大部分化合物回收率> 70%,RSD<10%。储燕萍等[7]采用液液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饮用水源水中19 种苯胺类化合物,选择DB-5MS 色谱柱,讨论了pH 值对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在0.500 mg /L~5.00 mg /L 范围内线性良好,19 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16 μg /L~0.067 μg /L,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 为1.2% ~ 13.2%,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59.3% ~ 85.3%。张芹等[8]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方法.通过对吹扫温度和吹扫时间、解吸温度和解吸时间进行优化,分析吹扫捕集条件对吹扫捕集效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吹扫捕集条件。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0%~107.2%,相对标准偏差为4.4%~6.1%,检出限为0.05~0.13μg/L.陈烨等[9]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SPME/GC)同时测定水中13 种氯代苯胺的方法。优化了GC 测定条件,研究了纤维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pH 值、离子强度和解吸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各目标组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5~0.34 μg /L。用于实际水样分析,加标回收率为76.0%~121%,相对标准偏差为0.3%~17.2%。
2)LC 和LC-MS 联合应用
周琛等[10]验通过对DP和CE 的优化选择正负切换的多反应监测(MRM)。5 种苯胺类化合物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0.985。方法的检出限为0.773~2.88μg/L(S/N =3),定量限为2.58~9.60μg/L(S/N=10),日内精度(RSD)为0.83%~1.90%,日间精度(RSD)为3.32%~4.9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4.1%~114%。Chang lun Tong 等[11]用固相萃取-HPLC-UV 同步检测水中的5 种硝基苯胺的同分异构体,以甲醇水比例为30 /70(v /v)做流动相,在TC-C18 柱内实现了良好的分离分析。Margarita Aznar 等[12]用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LC-MS 定量检测了水中22 种一级芳香胺类化合物,回收率在81%~109% 之间,在0.03~75μg /L 内呈线性,检出限达μg /L 级别。2.1.3 荧光法
电化学法设备简单,速度快,可直接在水溶液中进行测定,易于推广。其中,微分脉冲吸附阳极溶出伏安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实验灵敏度并降低检测限,比分光光度法普遍降低了近两个数量级。
武秀红等[13]基于亚硝酸根-苯胺类化合物-2-萘酚重氮化-耦合反应体系对2-萘酚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检测水中微量苯胺类化合物的新方法。方法的激发波长为353 nm,发射波长为418 nm。在所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定苯胺、对硝基苯胺、邻硝基苯胺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640 L,0~720 L和0~740 L,检出限分别为0.017 9、0.020 5、0.026 5 mg/L。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的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回收率为98%~103%。Rajendra Prasad[14]采取苯胺在二氯甲烷溶液中能使某种新型染料的荧光猝灭,在5.32×10-7~2.66×10-6mol /L 之间建立了苯胺浓度与荧光猝灭值得线性关系,检出限低。2.1.4 毛细管电泳及电化学法
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法在检测分析技术方面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作为一个高速、高效、样品消耗小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分离。电化学法设备简单,速度快,可直接在水溶液中进行测定,易于推广。其中,微分脉冲吸附阳极溶出伏安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实验灵敏度并降低检测限,比分光光度法普遍降低了近两个数量级。
卢玉超等[15]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场强放大样品堆积测定染发剂中7 种苯胺类物质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3~1 000μg /L(R2>0.996),检出限为0.26~2.75 μg /L,将已有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3 个数量级。在2 种市售黑色染发剂中均检测到间氨基苯酚,含量分别为7.32 mg /g 和1.34 mg /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4%~ 108%。孙彦[16]以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一安培检测法(CZE-AD)对水样中的芳香胺类化合物的分离检测方法。探讨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和浓度、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等条件对分离测定的影响。将该方法直接用于环境水样中四种芳香族胺类物质的分析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2 大气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空气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三类: 光度法、色谱法和电化学法。盐酸萘乙二胺比色光度法是最早试行的方法,但该法存在灵敏度较低,操作繁琐,干扰
大,所用试剂种类多、不稳定且使用的盐酸萘乙二胺具有潜在致癌作用的致命弱点。色谱法是大气中苯胺类化合物测定方法研究最活跃的领域。目前,推荐使用较多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顾海东等[17]建立了空气中苯胺类化合物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的方法,使用Tenax-TA 填料吸附管采集空气样品,经热脱附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测定结果表明5 种苯胺类在5~100 n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0,以采集5L 标准空气计算其方法检出限为0.26~0.96μg/m3。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9%~107%。李刚等[18建立了环境空气中7 种苯胺类化合物经硅胶管吸附、甲醇解吸、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当采集10 L 气体时, 该方法检出限为0.005 9~0.012 9 mg/m3进样量为1.0μl时。采集样品密闭、低温可保存3 d。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检出限、精密度, 回收率均满足环境监测要求。2.3土壤样品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目前,土壤中苯胺类物质的测定方法有待研究,特别是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存在多样化,而土壤中苯胺类化合物检测的相关报道较少。陈艳梅等[19]土壤在碱性条件下完全蒸馏,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重氮化,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在波长545nm处测定中土壤中苯胺类化合物,方法检出限为0.15μg/g,加标回收率满足80%-110%质控范围,此方法用于测定土壤中苯胺类化合物可得到满意的结果。3.小结
环境水样品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日趋完善。比色法以及电化学法测定苯胺类化合物的结果较为粗放,不适宜痕量分析和特异性分析,但因设备投资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环境样品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要求,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不断改进后,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大为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有效分析方法之一。然而面对种类繁多、性质差异较大的苯胺类化合物,多组分同时测定分析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色谱法以其对多组分苯胺类物质的分离分析著称,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在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普及基础上,自动化的在线富集技术可能成为以后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检测方法的发展,基于生物学方法的免疫测定技术在苯胺类的分析测定中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大气和土壤样品中的苯胺类化合物的检测,尤其是土壤样品中的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尚缺乏相应前处理标准,而且大气和土壤基体复杂,干扰物质多,不易准确检测,容易被忽视,易造成苯胺类物质的存在及其环境中的累积影响。因此,对大气和土壤环境样品中的苯胺类化合的测定研究应引起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 Wu H Z, Wei C H, Wang Y Q, et al.Degradation of o-chloronitrobenzene as the sole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by Pseudomonas putida OCNB-1[J].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 21(1): 89-95.[2] 汤家红.水和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测定关键问题的研究 [J].泰州科技.2009(10).[3] 陈昀,王方园等.环境样品中苯胺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 2012, 40(1):12-15.[4] HAO Wu,LI Ming-du.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anilines based on charge transfer reaction[J]. Spectrochimica Acta,2008,67:976-979.
[5] 李会平,王立新.紫外差示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含苯系物废水中苯胺和苯酚[J]. 分析试验室,2010,29(12): 90-93.
[6] ZHANG Q,WANG C,BAI H,et al.Determination of aromatic amines from azo dyes reduction by liquid-phase sorbent trapping and thermal desoption-gas chlomatography-mas spectrometry[J].J.Sep.Sci,2009,32: 2434-2441.
[7] 储燕萍,唐莺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饮用水源水中苯胺类化合物[D].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5):58-61.[8] 张芹,陈科平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氯苯类化合物[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7(7):161-165.[8] 陈烨,王超等.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水中氯代苯胺类残留[J].分析测试学报, 2014, 33(9):1056-1061.[10] 周琛,邹海民等.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的5 种苯胺类化合物[J].中国化学会 2011, 29(11):1122-1127.[16] 张彦.环境分析中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10.[17] 顾海东,秦宏兵等.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苯胺类化合物[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3, 26(1):9-12
[18] 李刚,许月英,陈静.硅胶管采样—气相色谱测定环境空气中苯胺类化合物[D]干旱环境监测, 2008, 22(2):73-76.[19] 陈艳梅,程素敏,张岩,陆守平.蒸馏法测定土壤中的苯胺类化合物[J].光谱实验室, 2014(6).
第二篇:水土保持监测研究进展
水土保监测研究进展
摘要:在总结评价近几年来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难点和不足,包括合理的监测频率难以确定,水土流失动力因子监测不深入和高新技术引入及应用不足;展望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发展趋势,为实际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监测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日益突出,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监测工作,已成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于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而言,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具有突发性、强度高、危害大等特点,因此,在2002年发布实施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独列出,并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监测技术、方法做出了原则规定。因此,进一步研究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对指导实际工作,丰富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搜集我国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进展,指出现有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并分析未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指导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1.开发建设项目整体状况
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开展的开发建设项目调查统计,以“十五”期间建设项目为例说明,“十五”期间,我国共有开发建设项目76810个,占地面积达55218万hm2。
1.1 行业分布特点
在各类开发建设项目中,城镇建设项目数量最多,达24727个,占总数的32%;其次是交通铁路行业,尤其是公路工程项目,总数为13229个,占总的17%;水利水电类项目和采矿类项目分别占12%和10%。以上4类建设项目共占开发建设项目总数的71%,其他行业建设项目数量较少,均在10%以下。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排前3位的依次为:农林开发工程、公路工程和城镇建设项目,这3类项目占总占地面积的80%。
1.2 时空分布特点 2001—2005的5年间,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数量依次为10681、14298、17742、18356和15723个,数量上明显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空间地域分布上,开发建设项目多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占总数量的39%,中部10省份占32%,东部6省市占18%,东北3省占11%。这与我国相继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
与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相比,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1)水土流失发生时空的不均衡性。水土流失强度首先表现在建设区域内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上,土石方挖填量大、地形地貌复杂、降雨集中的区域或者部位,水土流失强度大;扰动程度小、土石方挖填量小、地势平坦、降雨量小的地方,水土流失强度一般较小,新增土壤流失量一般不大。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方施工阶段内,水土流失强度高,其他时期水土流失强度低;工程建设雨季施工期内水土流失强度大,干季施工水土流失强度小(但相应地风蚀程度会有所增加)。
2)水土流失的突发性与高危害性。自然状态下的水土流失,一般在原地貌上年复一年地发生,其强度一般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建设项目则不然,遭遇到暴雨、大风等外动力条件的时候,水土流失强度比原状态下成倍、成百倍,甚至成千倍地增加,突发性明显,故其危害性也大。
3)水土流失程度与工程施工组织存在密切关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受地形、地貌、降雨、地表物质组成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工程施工组织存在紧密的关系。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工艺、施工时序安排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3.近几年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是定量调查与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的重要基础工作,其监测评价结果可为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有效分配有限的治理资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按照空间尺度的不同,水土保持监测类型可分为区域监测、中小流域监测和小区监测3类,其中,小区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最长,技术方法也最为成熟,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GIS、RS、GPS为主的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大量应用,推动了区域和中小流域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相关模型与RS、GIS的结合,已可以实现对区域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快速、定位、定量监测与评价。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包括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水土流失背景状况监测、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监测5个方面。其中,第1、2、3、5这4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同常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相同,可采取同样的监测技术与方法,而对于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常规的技术方法显然无法较为准确地掌握建设区域建设期内的实际水土流失情况,因此,不能采取常规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与方法。国内外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问题的关注也比较早,但多偏重于对建设场地,尤其是矿山开采等场地的土壤侵蚀控制技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对其侵蚀量的定量监测技术研究则很少。近几年,相关研究者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人员从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机制与特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实践等方面,对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1人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针对城镇开发建设项目中弃土弃渣随意倾倒,由此产生的危害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孙虎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城镇人为弃土的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他们将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建设中的人为弃土堆积归类为新生斜坡型、陡坡增长型、新生台地型和洼地迭加型等4类人为堆积微地貌。采取人工降雨实验的方法,对各种类型的人工微地貌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条件下,人为弃土斜坡土壤侵蚀量是裸露撂荒坡的10176~12123倍,坡面细沟侵蚀量所占比重较大,其侵蚀产沙与阵雨产流历时具有幂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张丽萍等对工程建设增加坡面系统的潜在侵蚀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工程建设破坏了原坡面系统,由此增加的潜在侵蚀能力不可忽视。我国一些学者对线型建设项目,尤其是铁路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奚成刚等采取模拟降雨方法,对铁路路堑边坡的产流产沙进行了研究,认为:铁路路堑边坡产流过程为超渗产流,水分入渗特征受坡面土质影响大,呈指数或者对数函数变化;产流随时间服从二次函数变化;坡面产沙其含沙率的变化存在增长—减少—稳定的过程,含沙量与单位产沙量随着时间呈三次函数变化;含沙率主要受坡面土壤特性的影响,与单位时间的径流量无关。许兆义等对铁路路基在退水阶段产沙产流对小流域径流和产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铁路建设阻断了小流域正常的排水通路,使得小流域中的径流发生转向,其退水曲线发生变化;铁路路堤通过区域,即使在降雨结束以后,仍然是产沙的主要地区,路基的渗流将引起次水土流失,为铁路路基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杨成永等采取人工降雨和天然降雨实测方法,对秦沈铁路专线路基边坡的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路基边坡主要侵蚀形式是沟蚀,沟蚀量比面蚀量大得多,而降雨量与路堤顶面宽度则是两个主要的侵蚀影响因子。孙飞云等通过对北同蒲增建二线改造工程的实例监测研究发现,由于砂浆脱落和片石开裂等原因导致铁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失稳现象是增加产沙量的又一途径。
史东梅在对重庆市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速公路工程进行了实地调查、量测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人为加速侵蚀环境及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将侵蚀环境分为侵蚀动力系统、侵蚀对象和侵蚀地貌单元3个子系统。水土流失空间上呈离散型点、线状分布,时间上与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具有高度同一性;原地面角、边坡角、自然安息角是以挖损地形和堆垫地貌为主的人工边坡系统水土流失的关键控制因素;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沿线环境敏感区的类别与特点,提出要加强公路沿线不良地质结构地段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对其他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规律进行的研究较少。
3.2实用监测技术与方法
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提出了小区观测、控制站观测、简易坡面量测法、调查监测法、遥感监测法等几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貌变化迅速,有时无法布设小区观测设施,布设控制站又缺少实际的地形条件,而遥感监测方法不仅技术条件需求高,而且分辨率适合的遥感图像价格也很昂贵,故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调查监测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近几年,在监测技术规程基础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于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实用的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起到了发展、充实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
3.2.1巡查监测法 张卫等基于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与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线路巡查、实地量测的方法,称为巡查监测法。巡查监测法要求从工程奠基开始,首先测定监测范围内的侵蚀背景值,以后随着工程的进展,采取一定的频率进行动态监测,该方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野外巡查记录表格。表格记录内容要能分析出建设期内各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变化动态,因此需要表格中各监测指标项目齐全、逻辑合理、容易填写操作。同时,该方法的应用仍需要配合一定的地面定位监测技术的支持。巡查监测法多为公路、堤防、铁路等为主的线型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所采用,需要进一步规范调查表格。表格设计要求既能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共同特点,又能做到兼顾不同项目的个性特点。
3.2.2地表扰动类型监测法
郭新波等在东深供水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提出了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的概念,并将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类型分为有危害扰动和无危害扰动2类,采取一点多方法比较和多点监测综合方法确定各类型的单雨次、单月、每季和年均侵蚀强度,再根据GPS等工具测量的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范围,实现对工程建设防治责任内的水土流失的估算。该方法颇具新意,最主要的是该监测方法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人为地貌变化迅速,使得定位监测手段无法布设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一是合理划分扰动类型,二是科学地确定各类型在各种降雨条件下大致的侵蚀强度,而微地貌变化的形态与范围和区域降雨资料则是比较容易测定和得到的。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观测、采集各种地表扰动类型下的侵蚀强度,用以估算建设区内的水土流失量,故在推广应用中,还应该考虑不同地区土壤或者地表裸露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域降雨雨型的不同等因素,综合比选或者采取实际的观测资料确定侵蚀强度,从而才能做到比较准确地估算水土流失量。
3.2.3测钎法
侯琳等针对公路建设工程路基边坡水土流失监测,提出了测钎法。测钎法原理与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的简易水土流失观测场监测中的钢钎法原理相同,同坡面标桩法测定水土流失量原理与方法亦相同,只是采取的材料不同而已。此法较为实用,但主要指对坡面面蚀量的测算,对沟蚀量测算不准确。采取该方法进行观测时,一要考虑人工坡面的自然沉降,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因为新生堆土体均存在沉降的问题;二是必须同时采取其他方法量测坡面沟蚀量,因为根据已有研究人工堆垫地貌的侵蚀形态中,浅沟侵蚀占主导地位,面蚀量相比而言则较小。
3.2.4侵蚀沟体积量测法
侵蚀沟体积量测法虽然未写进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里,但却是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最多的方法之一。因为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重点为各种人工堆填微地貌和开挖边坡等,在这些部位,侵蚀产沙以沟蚀量为主,面蚀量为辅,因为降水在极为松散的物质条件下,下渗速度快,土壤水分很快饱和而形成产流,浅沟侵蚀形态快速形成。为了量测坡面的沟蚀量,以侵蚀沟体积量测法为主,坡面沟蚀量量测方法被提出,此法是采取在坡面上、中、下几个典型位置处布设一定数量的断面,详细量测各断面的侵蚀沟的沟深、沟宽和条数等,以综合计算坡面的浅沟侵蚀量。侵蚀体积回填法本质上也属于此种方法的延伸,但测量值较此法更为精确。
3.3 新技术应用的探索
虽然以3S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中,除了GPS技术应用较为普遍,其他技术应用仍然较少。一方面有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限制问题,同时也存在诸如费用、建设项目区域范围小等条件的约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该站利用遥感技术,以1987年、1997年TM影像和2004年SPOT5卫星影像,完成“神府东胜矿区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分析了监测区各年代的植被覆盖度、侵蚀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动态变化情况。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和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测距、测坡设备(激光测距仪),解决了实际监测过程中测距、测坡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该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缺少对设备测量误差的检验与纠正。
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难点与不足 4.1 合理的监测频率难以确定
按照水土流失观测原理,必须针对每一次降水过程开展观测,但对现阶段而言,建设项目的监测尚难以做到以上要求,因此无论是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还是具体开展工作时,一般要对监测实施方案中提出一个初步的监测频率,以满足工作需要。然而,针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快速变化的人为堆垫地貌状态,选择什么样的监测频率是合理的,怎样作到用最少的监测成本达到监测成果所需要的精度,这可能是从事监测工作最为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水土保持监测不同于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可随时驻在建设工地。从许多大型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实例来看,有的监测频率可能远未有达到监测数据精度要求的频率,但究竟增加到多大的频率合理,则是监测技术上的一个难点。
4.2 水土流失动力因子监测不深入
尽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的特点,但降雨、径流、风力等自然因素作为其动力因子却是普遍的规律。然而,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对侵蚀动力因子的监测则显得不够深入。如在现有的监测指标中,反映降雨侵蚀动力的因子多以日雨量、月雨量、年雨量和水文气象统计的时段雨强(如24h最大雨量、最大次雨量等)出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侵蚀动力对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的定量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水土流失量同降雨动力的关系与降雨侵蚀力(风蚀动力不包括在内)这个指标更为密切。也就是说,同样的雨量,由于其降雨雨型的不同,会造成降雨原动力的大小相差很大,而这种降雨侵蚀动力的不同又会反过来导致发生的水土流失量明显不同,如地表扰动类型监测法的应用过程中,同一扰动地貌类型,在不同地区,即使是相同的降雨量、相同的地表物质,采取的侵蚀强度指标也应该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过程中可适当地引用我国各地相关的侵蚀动力因子(如降雨侵蚀力)研究成果,深入细致地分析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成因。
4.3高新技术引入及应用不足
与自然水土流失监测在各个尺度上监测技术方法相比,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发展历程较短,且目前更多地是靠行政监督在促进监测工作的开展,因此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较弱。今后应该注重GIS、RS等技术的适当引进与应用,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与技术水平;建立各个层次上的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控制网络、基本数据库等,做到新建项目能及时开展监测,扩大监测覆盖面。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展望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产生的面积、流失量及其产生的危害,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科学设计提供技术基础,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检查落实、监督检查提供技术依据;因此,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应该向简易、实用、快速、准确4个方面发展。除规范规程中已有的技术与方法和文中介绍的以上方法外,水土保持监测管理部门和有关科学研究单位应该重视加强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测,加大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的研究与攻关。
第三篇: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阶段总结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阶段总结
祁文霞 赵扎西 张照明
自《课改背景下在民族中学构建汉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以后,我们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去。从2010年5月开始,我们积极准备,搜集了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现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开题报告之后,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拟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初稿并通过审核,经课题组审核后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文本,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中拟定的进度计划,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以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九年级学生上课听课状况以及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整体状况做了问卷调查,且做了简要分析。
2、搜集了一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资料进行学习。
6、积极参加教导外和教研组组织的有关课题研究学习交流活动,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掌握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还只是在初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
2、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不够科学精细。
3、研究资料缺少,需要从更多途经搜集充实。
2010年11月1日
第四篇:总结 变形监测
总结
通过过去的六周对《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的学习,让我对变形监测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更深一层的认识。首先知道了变形、变形体和变形监测等的概念。并且对变形监测所涵盖的范围,对变形监测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有了清楚地了解及认识。其次学习到了变形监测两大类的监测方法、变形监测点和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的方法与变形监测网的稳定性分析。虽然在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的方法与变形监测网的稳定性分析学习的不是很透彻,但是也是有了很深刻印象。同时还了解了一下变形监测技术发展史。
变形监测中主要分为:工程建筑物变形的监测、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边坡工程变形监测、桥梁变形观测。而变形监测的种类也分成了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倾斜观测、挠度观测、裂缝观测、摆动和转动观测,以及其具体监(观)测设计和方法等种类。并且通过几次室外的实习,深刻的学习到了什么是垂直位移监测,知道了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更加认识到了变形监测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对边坡工程变形监测的学习,我学习到了边坡工程监测的目的、监测特点、内容、技术手段、方案审计以及最后的工作施工和监测资料汇总分析。并且通过老师的讲解,也知道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注意事项,以及老师在以往的工作时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测绘术语,像基坑工程监测,知道了他的概念,监测意义、方法等。真的是受益匪浅啊!
即使对这门课程只有六周的学习,但感觉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认识到了变形监测在测量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虽然在这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问题,但通过看书以及上网查询资料,还是将他们打败了。无论将来是否会从事有关方面的工作,但这次短暂的学习必将会成为我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第五篇:效益监测总结
效益监测总结
在省、市等各级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帮助下,我区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完成投资300万元,采用典型农户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实施前后的保土效益、增产增收效益、生态效益等进行监测。该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农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水土保持更深入人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将效益监测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济效益
1、工程经济效益(1)梯田效益
按每公顷梯田效益为粮食年增产1000kg,粮食按2.5元/kg计算,取始效期1年,则效益指标为2500元/hm2,年经济效益为12.75万元。
(2)蓄水池经济效益
蓄水池工程增产增收效益按蓄水量10元/m3计算,每口池蓄水80m3,年复蓄3次,则单池经济指标为2400元,取始效期1年,年经济效益为4.08万元。
该工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经济效益收入达16.83万元,按30年计算期计,计算期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总经济效益达488.07万元。
2、产业经济效益
5、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
由于实施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项目,使项目区移民群众直接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体会到党和政府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更加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有利于维护农村团结与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三、生态效益
1、蓄水效益
通过梯田措施,改变了微观地形减缓了地面径流,增大了水分土壤入渗;坡面水系工程,直接拦蓄了地表径流,土壤入渗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水土流失减轻,保水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年保水总量达23.53万m3。
2、保土效益
通过各项工程措施的建设,改变了微地形,增加了地面植被,改良了土壤,减轻了面蚀;制止了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减轻了沟蚀;小型蓄水工程增加了拦蓄泥砂的能力,项目实施后,年保土量达2.74万t。
四、结论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项目区群众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