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8:5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

第一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

2001年7月16日,农业部农机化司在长沙市召开了全国农机管理工作谈会,王智才司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紧迫感,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发展。

他说,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农机专业会议精神,转变观念,适应形势,明确思路,采取措施,使农机化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5.4亿千瓦,比去年底增长3.3%,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分别增长3%和4.8%,联合收割机增长7.5%,农用运输车增长10.3%;全国机耕、机播、机收等主要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机作业市场需求较旺,3月20日我部在山东省组织的跨区机收作业洽谈活动,供需双方共签订合同1500多份。截止到6月26日,参加全国小麦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达15万多台,机收面积2.3亿亩,占已收获小麦面积的7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水稻的机收市场农民需求迫切,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初具规模;农机装备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牧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需求上升,经济发达地区农机化进程加快,农机化发展对促进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作用日益突出。综合分析当前的农机化发展形势,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农机化发展普遍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省召开了农机化工作会议,各级领导讲农机,结构调整抓农机,把发展农机化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提上议事日程。如湖南省庞道沐副省长在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机化事业是大有希望的事业,也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各级政府要形成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共识,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江苏省委李源潮副书记在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农机化是“十五”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到2005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吉林省杨庆才副省长在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抓农业首先要抓农机,提高农业效益必须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是新技术开发和引进示范成效显著,农机化已进入需求多样化发展新阶段。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市场需求扩大,其他作物机械化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已经起步,天津葡萄培梗埋藤机开发研制成功,河北引进玉米收获机械、上海引进油菜收获机械、内蒙古牧草收获大捆机械引进改进取得明显成效。甘肃省的土豆种植机械化开始跨区到宁夏作业。河南省在小麦跨区机收过程中,一些地方将小麦秸秆机械打捆回收,农民每亩还能增收7-8元。在河北、山东省一些地方花生覆膜机开始走俏,每亩可节约花生种子10-15斤,降低成本50元。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侧膜覆盖机播,在大旱之年节本增产增效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在广东、广西等甘蔗主产区,对甘蔗收割和深松栽植机械需求迫切。

三是在一些地区农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目前,在大中城市郊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粮经主产区,机械化生产已基本取代了人畜力劳动,在农忙季节农机唱主角,发挥主导作用。天津市今年三夏期间镰刀已成为历史,脱粒机已退出市场,机收率达95%,其中联合收割机占93%。山东省约有60%以上的农业生产劳动量已由农业机械承担,大部分地市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机化已成为全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民从温饱走向小康的重要物质基础。

四是市县级农机机构相对保持稳定。由于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各省级部门积极主动做工作,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农机大省在市县一级改革中基本保持了体系完整、职能到位、渠道畅通和队伍稳定,为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机化之所以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力军,关键是使用农业机械能降低单位产品中的物化劳动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能为生产者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就是农机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必然性,也是农民选择农机替代劳动的主要原因,南方的水稻生产尤是如此。湖南省所组织的展示和作业的现场很好,场面规模大,展示机具多,全程机具全,适应性广,科技含量高,与会代表反映较好,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水稻机收工作,特别是对因地制宜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很大作用。

他说,各地农机部门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机化发展。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在新阶段发展农业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加大,步伐在加快,从今年来看,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作物种植呈现减粮扩经。预计200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继续减少,大豆、薯类、油料、棉花、糖料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生产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优质品种面积迅速扩大。今年各地根据市场变化,把发展订单农业、搞好农产品产销衔接作为指导农民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措施,大力压缩市场销路不好、效益不高的早籼稻和普通小麦,积极发展市场需求较旺的优质稻、专用小麦、特用玉米、“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名特优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预计全国夏收优质专用小麦已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0%以上,“双低”油菜籽面积占油菜籽总面积的57%。三是产业化进程加快,高效开发性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东部沿海地区较大幅度地压缩了粮食面积,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较强。中部地区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大力发展畜牧业。西部地区正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特色村、特色乡和特色县迅速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产业带正在逐步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总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调整结构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也就是品种要调优,经营规模要扩大,生产手段要调强,管理水平要调高,增强农业竞争能力。推进农机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观念,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一、二、三产业通盘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产学研、农工贸相结合,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机化全面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机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滞后,农机部门难以提供有效的新技术、新机具来支撑农业结构调整,与之不相适应,因此,农机化管理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突出本地特色,明确主攻重点。目前,全国农业区域经济正在形成,发展农机化也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区域经济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农牧结合,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这次会上,上海和广东都提出了加强区域指导和联合开发的问题,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地制宜,明确主攻方向,重点突破。一个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在一个地区得到了突破,各地因地制宜,走引进、示范、消化、吸收的路子,既能节省时间和资金,又能加速我国机械化进程,同时对农机生产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如江苏省在推进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主攻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种植、收获、加工一条龙服务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不仅为本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果各地选准一个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生产环节、关键技术,加上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再过几年,全国农机化水平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要抓好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首先,要抓好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在今后一个时期仍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总结分析小麦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各种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的模式,“十五”期间要重点解决好水稻机械化问题。先突破机收环节,形成规模,以北方稻和长江流域为重点地区,积极推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粮食损失,保证农时季节。其它水稻产区要在适宜地区进行试点,扩大示范面,特别要做好内联外引,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存。要积极做好市场信息、协调保障和服务工作,进一步解决好机械化栽植,机播、机插各有特色,适应性不同,要继续做好试验示范,满足不同地区的要求;解决好双季稻地区的机收问题,目前的联合收割机还不太适应泥泞田地里的收割。在此基础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玉米生产机械化问题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收获方面,联合收割机质量还不过关,用户反映较多,要组织引进和攻关,扩大示范,选好适合的机具,与玉米青贮、氨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相结合,为“十五”末期推广做准备,以形成北方农机作业新的增长点。其次,要有重点地解决经济作物、牧业机械化发展问题。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正逐步向三元经济结构转变,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农民增收一个重要方面。要结合生产基地、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场建设,积极介入,共同规划、选型,配套提供技术服务,努力抓出成效,树立样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江西省抓了五个示范基地,效果较好。第三,要抓好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农田节水和保护性耕作三大工程。近几年来,一大批实用的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的实施,如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农田节水灌溉等,对农民增收都很有帮助,我们要继续抓下去。再深入研究一下节种、节肥、节水、节药、节油以及保护性耕作的覆盖面和技术发展现状,提出对策,要通过农机化节本增效和生态保护,使农机化不仅在提高劳动效率上发挥作用,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有突出贡献。

第三,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整农业结构是向农业深度、广度进军,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次新的农业革命。我们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定新时期农机化工作的重心、发展增长点和工作切入点,大胆地引进和利用一切先进农机化技术,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机化发展。如黑龙江省开展的农机作业标准化活动,广东省开展的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吉林省探索农机化经营形式的六种模式,对农机化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安徽、上海、山东、河南也都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方向。上个月,张部长到河北省滦县去看了冬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及机具田间试验,认为效果不错,保水保土,增加产量,农民每亩还能节约成本30元左右。他还要求我们进一步总结提高,扩大宣传和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温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旱作农业涉及16个省(区、市),约4.9亿多亩。从长期来看,保护性耕作应该是发展方向。因为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保水保土,防止沙尘暴,保护环境,有利于减少用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和收入,有利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他说,农业结构调整是一篇大文章,农机化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切实强化农机管理工作。在这方面,下半年,农机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切实抓好农机产品“打假”工作。“打假”是从源头上保障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按照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我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农资市场“打假”整治联合执法工作方案》,部里还制定了《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专项检查实施方案》,要求司里对农机“打假”工作负全责,我们组织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各省积极行动,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重点查处流通领域假冒“推广许可证”行为,打击农机主要零配件假冒伪劣产品,并对拖拉机、拖拉机变型运输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脱粒机、播种机、植保机械等整机产品进行质量抽检。这次“打假”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打假”中暴露出的问题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制假活动猖獗,低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安全隐患。如北京市对顺义、通县等6个区的农机公司及个体经销商进行抽查,对旋耕机刀片、活塞销等6种零配件检查,合格率仅为13.3%。黑龙江省对25个县(市)的抽样检查,对田间、场上等作业机械共抽样检验72批次,抽样检查总体合格率仅为16.7%。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害性极大,扰乱了正常的农机经营和生产秩序,坑害农民,必须严厉打击。打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领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落实工作方案,扩大“打假”成果,整顿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销售市场秩序,并结合“打假”,研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维修网点管理问题。确定推广证的种类、范围和维修网点的准入条件,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实施许可制度和探索农机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奠定基础。下半年,要在总结小麦联合收割机质量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水稻联合收割机质量跟踪调查,这是第一次对水稻联合收割机质量进行跟踪,总站要精心部署,各地要安排专项经费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二)要进一步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目前,以跨区机收模式为代表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已基本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许多农民购买农机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服务外,主要是从事农机服务,增加收入。现在农机作业服务项目很多,基层有很多非常好的做法,仅就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一项,经营好的服务组织或个人,由过去一年作业半个多月延长到现在的1-3个月左右,既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又提高了经营效益。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农机作业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信息不够畅通,引导不够,收费环节较多,机手负担较重、作业质量监管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市场。一是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机手和各种服务性中介组织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特别是带动农机户从事社会化服务的组织,要不断完善市场运作机制,这是搞活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中坚力量。二是要做好服务协调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为农机经营者提供作业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经济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避免出现盲目流动现象,要在扩大农机服务领域方面下功夫,注意盘活现有农机存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地方组织开通的机收服务热线电话“177”,及时提供麦收作业、维修服务等信息,就很受农民欢迎。三是要加强管理,规范行为。在管理过程中,要减少行政审批、收费行为。行政管理部门不允许借核发跨区作业证之机搭车收费,这既是关系到农机跨区作业的声誉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跨区作业能否长期发展下去的大事。从现在开始,水稻跨区机收将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跨区机收是贯穿于全年农机化工作的重点,百万农机会战三夏、会战双抢、会战三秋、会战三冬都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非常重视的关键活动,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三)要继续抓好农机监理工作,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农机化工作的生命线。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多,技术状态普遍不高,农机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搞好农机安全生产,是我们农机化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任务,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出发,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在进一步理顺农机监理工作关系基础上,结合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农机监理改革。要从有利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发挥农机管理综合效能、有利于方便农民和减轻农民负担出发,研究农机监理工作。特别是在农机安全技术检验、驾驶员考核和核发牌证方面,要严格把好关口。尤其是农用运输车的管理,必须从严。一是要坚持职能,二是要协调关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三是要规范,四是要真抓。现在某些地方出现的花钱买牌证、不经检验就盖章和任意扩大牌证发放范围的现象,是严重违规行为,必须要认真纠正。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部里负责行业指导,省(区、市)负总责,必须坚持特重大事故的报告制度,建立起每月汇总通报机制,及时通报事故情况。各地要经常分析研究农机安全形势,做好各项预防措施,要以抓事故源头为重点,查隐患,纠违章,压事故,对玩忽职守,不按规定办事,造成责任事故的要追究责任。要教育广大农民机手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要加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教育农机监理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要不断创新农机化新技术。技术创新是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业要实现现代化,提高竞争力,要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技术,在农机科技上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广泛运用农业机械等现代工业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目前,农机化技术进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吉林省调查,玉米生产成本比美国高一倍。另外,在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中,普遍感到农机化新技术开发滞后,储备不足,一些新的农作物机械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我们要加快农机化新技术创新步伐,努力赶上去。一是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农机化新技术储备。要早动手,组织研究、开发,一旦市场有需求,能及时组织生产机具,满足需求。当前,要在做好“十五”国家有关农机科技攻关项目的同时,做好田间机械化节水的研究开发工作。要研究油菜、甘蔗、薯类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问题,特别是收获机械的研究开发。比如,甘蔗生产机械化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糖国家之一,甘蔗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由于机械化程度低,蔗糖生产成本一般约为每吨3500元,高于世界糖价1000元左右。近年来,南方甘蔗种植逐渐向丘陵旱坡地发展,地块较大,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如果我们能解决甘蔗种植机械化问题,将会促进我国糖业发展,提高竞争力。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开发高、新、急需的农机技术及产品。三是要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首先要保证机构的体系完整,密切注意市县机构改革动态,各省局能做工作的要尽量做。各地要在稳定农机推广基层组织的同时,优化人员配置,转变观念。一方面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推广的新技术和农机产品要严格把关,经过鉴定的产品才能推广,决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及时反馈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以便于进行新的研究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我们农机化系统整体效能,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五)要加强农机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农民机手的素质。今年4月份,我部启动了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培训省、地(市)、县、乡各级农机管理、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人员5万人。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具体体现。目前,部直属农机事业单位和大部分省(区、市)都制定了培训工程方案、规划或意见,有的已经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全国培训工作也进展顺利,学员普遍反映较好,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对转变观念,适应新的要求很有帮助。下半年,许多省(区、市)将陆续举办培训班,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为此,我们要在“突、新、实”上下功夫。“突”就是要突出重点,在进行系统的学习的同时,突出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如江苏省结合本省实际,举办了以水稻插秧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有关市局的局长及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系统地了解水稻插秧技术,对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将会起到促进作用;“新”就是要讲新知识,要让学员了解目前科技发展的最新变化,感受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学了之后有新的启发;“实”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开展培训工作,把计划落实到实处,防止走过场和出现以会代训等现象。在抓好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努力搞好对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农机化技术和操作技能,使农业的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目前,不少机械故障和事故是因为机手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农民机手素质普遍不高,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质量和安全。

(六)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治、业务的敏锐力,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做好农机化发展政策研究工作。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把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机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作为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如何推进?需要研究。一些国家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促进政策,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近几年来,一些省在农机化发展政策上做了许多工作,如江苏、广东省结合新机具推广,实施购机补贴政策,重庆市实施的用小额扶贫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购机政策等,都对农机化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把研究农机化发展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结合各地的实际,加强研究,找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发展政策措施。为加强这项工作,司里农机化情况反映加大了力度,明年将把所有重要信息和工作经验通过这个窗口发布,然后再配合信息网络联通,扩大交流。二是要做好农机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十分重视农机化促进法的立法工作,已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我部将积极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继续做好地方性农机管理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已经出台地方性法规的省(区、市)要做好配套法规的修改、完善和制定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三是要搞好农机化信息和宣传工作。目前,部农机化信息网络已经开通,各地要加快与部实现联网,并延伸到基层,扩大覆盖面,充分利用农机化信息网来加强引导,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要加强农机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宣传农机化发展,宣传农机化新技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及安全生产教育,扩大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农机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四是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法和作风。部里机构改革后,在1999年组织开展了一次“三个转变”大讨论,转移委托了一些职能给部属事业单位,现在又在进行第二次推进“三个转变”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结合新的形势,确立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定位,把主体职能履行好。目前,省级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农机化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已经明确,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三个转变”,要着眼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局,着眼于宏观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着眼于农机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定位,抓好事关农机化发展全局的大事。五是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真情,总结典型。司里下半年不再召开全国性的会议,在9、10月份将以调研为重点,确定几个专题,组织骨干力量开展。希望各省、区、市加强配合,一起进行。请各地将调研主题及时与司综合处沟通,同时也请大家共同研究一下开展万名机手(队)作业收入负担的抽样调查,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已经开展了农机大户调查,这很好,这项工作具体如何开展,如内容、规模等问题,请大家思考,具体同产业发展处联系。六是加强农机抗灾救灾工作,特别要加强救灾柴油的管理,严格按《农业生产救灾柴油、化肥实用管理办法》办,加强使用检查,这项工作必须引起各地重视。

第二篇:无棣县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无棣县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无棣县农机局

农业机械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物质支撑和技术保障作用。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努力适应“枣化无棣”和“两均两化”战略实施的需要,是我县农机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无棣农机工作的思路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促进农机化水平全面提高为目标,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重点抓好枣业、棉花、牧草、油菜生产机械化,为“枣化无棣”提供可靠的机械装备,大力优化机具结构,推进农机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一、重点抓好枣业生产机械化

枣业生产机械化就是研制、开发、引进栽培、管理、加工、保鲜、储存、运输等机具,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需要,提高枣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当前重点做好枣树环剥器、液压高枝剪、挖坑机等生产机械的研制、引进和推广工作。今后引进采摘、分拣、清洗、加工、保鲜机械及设备,逐步达到枣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二、着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将农业机械从“自购自用、自我服务”为主的小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营方式,实现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

在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即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安装调试、“三包”服务等是无偿服务,推销的农机新产品,更换易损零部件,自有机具作业,组织跨区作业等是有偿服务,增强农机部门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规范农田作业市场,制定农机作业收费指导价,让用机户增收节支,有机户有利可图,提高农民购机和用机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和扶持农机大户

农机大户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在我县已成为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亮点。要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指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建立农机大户的分类档案,随时掌握其发展状况,让他们认识到农机部门是农机大户的“娘家”;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机部门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协助其搞好发展规划,并为其经营和发展出谋划策,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向政府反映农机大户的地位和作用,争取优惠政策,协调农机大户与农机企业的关系,为农机大户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要突出抓好信息服务,在跨区作业、工程开发、农机市场行情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对农机大户分类培训,包括农机技术、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素质,增强其应对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机大户快速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

针对“枣化无棣”的需要,引进、推广小型、园艺型农机具,适应地块变小的实际。大力发展植保、排灌和工程机械,增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从我县的农机保有量来看,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影响了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农民重复购置小拖、农用三轮造成了极大浪费。要引导、鼓励农民投资配套农机具,提高机具配套比,使我县的农机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最大限度地符合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第三篇:农业结构调整

甘肃农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的思路与对策

李丽莉

(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的经济环境下赋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农业结构现状以及前几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果和遗留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甘肃省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种植业以及林牧副渔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作物品种结构等五个层次的调整。农业结构(区域)合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自然经济向集约化经营和高度商品化农业转变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虽然前几轮调整也留下不少问题,但经过调整,我省农业在农产品存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农产品存量增加为甘肃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很大贡献,而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当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入世”已取得成功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农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甘肃省地域狭长,按经济区域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经济区域:河西(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金昌)、陇中(兰州、白银、定西)、陇东(平凉、庆阳)以及陇南(天水、陇南)和民族经济区(甘南、临夏)。各经济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水平各有千秋,层次不齐。总体上除河西经济区(除武威)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尚处于不合理或极不合理阶段。结构性问题在陇中、陇南以及民族经济区表现得较为突出。本文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说明我省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重点对策。甘肃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的成就

1.1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层次的合理调整,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农村各产业之间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规律,在第三产业占居第一,而第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的阶段为合理的农村产业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通过加大农村第二产业的规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二产位居第一、而三产和一产位居第二、第一的趋于合理化阶段。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主要是河西经济区,其中酒泉市最具有优势。近年来,该市大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7万亩,着力培育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奶牛养殖、优质饲料和粮经作物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共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49户,年加工储藏能力达到35.7万吨,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1.2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逐年壮大

我省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势、海拔、降雨量、光热等各不相同。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里,要普遍发展某一产业或少数产业,显然是与天时、地利相违背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资源,各地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质产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我省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

米、马铃薯、油料、果蔬和棉花等。畜产品有猪、羊、马、鸡等。主要从面积和产量上讲,我省的马铃薯和甜菜在全国居第四位,占有较大份额。在河西和沿黄灌区,建立了优质专用

料粮、棉、油、糖、菜基地;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优质小杂粮(谷子、豆类)、专用马铃薯、名优果品和花卉、蔬菜、药材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畜产品马、骆驼、骡的饲量均在全国的前十位。甘肃高山细毛羊以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成为我省农畜产品的优质品牌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1.3以扶贫开发和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到2000年,甘肃的“四七”扶贫功坚计划均如期完成。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并引用一批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到2001年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实施65项,初步形成了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及蔬菜产业、优质马铃薯脱毒微

型种薯产业,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系统以及装备产业。如河西连片的日光温室使河西经济区不

仅发展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而且还是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与

地方财源的后劲力量。我省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起点高,重视合理开发,加大了造林、修

梯田的力度,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设施基础。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甘肃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先后进行了几轮大的调整。改革之初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

前期都是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农产品的供给量、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相对过剩,在此条件下,要实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20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

个由浅入深、由高到低、不断优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带动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仍是在满足数量的前提

下的小范围调整,农业在GDP的比重偏大,其中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占到了60%

以上,而农林牧副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更是举步艰难。目前农村经济还远没有摆脱以农

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本生产格局,农业结构远未达

到合理化阶段。目前国家已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已加入WTO,甘肃和全国一样,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受自然风险约束变为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业资源的破坏与紧缺,农业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甘肃农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新要求,实现农

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显得既重要又迫切,甚至到了不调不发展,只有

调才能谈发展的地步。

2.2 甘肃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

2.2.1 省内大部分地区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

业经济。除河西经济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由于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主,农业结构的调整只能徘徊在大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尤其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以牺牲林业为代价。同时占主

导地位的“小而全”的农户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且以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

以粮食种植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和微弱的家庭手工业为补充,严重阻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2.2农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适销不对路。

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品牌的竞

争。目前我省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

调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潜力很大。总体上,我省农产品的品质矛盾还很突出,表现在名

优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平路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的症结所在。

历年来,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减少低产作物,增加高产作物;压粮食作物,增

经济作物”。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以及科技含量低等缘故,年年搞调整,年年收效不大。可

见要解决目前“卖难”等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2.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屏障。

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自然供给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自然本身也是人类生活

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我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

环境不断恶化。在诸多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成为我省农业生态面临的核心问题。水土流失

面积达22.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2%,每年流失土壤达5.45亿吨。集中体现在土地退化,即水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风蚀沙化使得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和草场的破坏

更加加剧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年来,我省多风的气候条件常使风蚀成灾,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其中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次数由60年代的平均每年7次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年均23次,而

且强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思路与对策

3.1 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系

统工程方法,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和农业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出,农村经济的高效

益,环境优美,资源持续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农业生产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

增加农业效益的“双赢”结果。从我省生态环境脆弱且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的实际出

发,我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3.1.1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

目前,甘肃省植被覆盖率不足23%,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科学

合理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甘

肃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荒漠化地带,生态环境最为恶劣,是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根据自然规律,在河西地区、沿黄灌区、沿沙漠一线及纵深地带,由于

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要求充分利用河水和地下水,优先还草固土养水,再在草地上种灌木,然后根据需要发展乔木;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在降

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选择经济林木。其中多年生牧草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适种植,它不仅

能通过根系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而且对水土流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国内外市场对

草产品的需求明显,所以在我省发展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

3.1.2从实际出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环境制约因子。所以,管好、用好、合理开发水资源是取得我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有力措施。在不同地区,要发展

不同类型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在河西地区的黑河流域与石羊河流域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发展大田灌溉小渠化、井灌农田管道化、高效农业微灌化。同时对输配水系统要优化设计,尽可能作到井、泉、河输配系统的高度统一;在农陇中、陇东等干旱半干旱经济区,应全面

推行常规节水措施,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同时直至注重研究蓄积雨水的工程和生物技术,把7、8、9三个月的集中降雨通过工程和生物的方式变为全年均衡利用;包括甘南和临夏州的民族经济区林牧草地原区以发展草原牧草喷灌为主,自流灌区以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为

主。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温室蔬菜滴灌。另外,各地要研究和推广防止水体污染的技术,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和基本水分利用率。

此外,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还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人工设计生态

工程,协调农业经济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甘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强我省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甘肃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来看,发展传统大宗产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

是我省有着自己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适宜于发展制种、优质水果、中药材,土豆

等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为方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3.2.1 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农产品品质包括优质、安全、专用等,当今消费者对优质、特色、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

越高,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优质农产

品进入中国市场,质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最基层的农业生产者,都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切实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河西经济区应利用其

光、热充足、温差大的资源特点,在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粮、棉、油、糖、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啤酒、葡萄酒原料的生产。以逐步扩大外运销售和西菜东运的局面,提高本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我省的大部分地区适宜马铃薯的生长需要,特殊的自

然条件造就其含粉量较高,因此我省马铃薯的质量在全国具有接绝对优势,且产量位居全国

第三,列西北五省区第一。目前,限制我省马铃薯出口竞争能力的是加工环节不能完全适应

国际市场要求。入世以后,我们更应该迅速改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搞好加工专用型

马铃薯的推广和生产,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此外,我省陇南山区的药材、花椒、茶叶、油橄榄、银杏等特色产业也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其经

济效益。

3.2.2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畜牧业两个方面。目前,甘肃省农业结

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据有关资料,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占加工产品在消

费的比例以达2:8,而我国还是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

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潜力很大。甘肃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要与生产基地结合起来,求特色、求规模、求

深度。形成农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带。具体讲:河西应继续扩大制种业与反季节蔬菜加工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的酒类深加工为主。陇东、陇南以林果业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和中药材生产与

加工,高寒阴湿地带应注重发展草食畜牧业。陇中干旱农业区应突出马铃薯的生产优势,进

行优质、专用马铃薯的深加工。各地应把开拓市场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相互联动,树立品

牌意识,作出特色,增加各地农业效益。

3.3 面对资源调结构,通过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我省属于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类型,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特点为畜牧业的发展

奠定了资源基础,加快发展我省畜牧业、草产业,既是我省自然和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农

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而且发展畜牧业不仅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需求,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

潜力。其具体措施有:

3.3.1下大力气调整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是大农业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包含三个层次。而我省的畜牧业结构问题主

要突出体现在第一层次。即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及畜牧业生产与种植业生产相互联系的基

础结构。我省大农业内部结构尚处于不合理阶段。199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75.71%,牧业占21.05%,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畜牧业的比重严重偏小。由于经济效益低的种植业占

较大比例,畜牧业的调整发展困难重重。今后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指

导下,继续调高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积极发展草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使其

成为未来甘肃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3.3.2提高畜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产品

质量是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要从产销过程严格把关,以生产高质量的畜产品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我省的特色畜产品河西绒山羊、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双峰驼、甘肃

白猪、河曲马、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名气。特别是细毛羊产量仅次于新疆、内蒙,居

全国第三位,是全国细毛羊生产战略重点基地。“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名优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加上生产能力的局限性,预计价格将会上涨,发展潜力很大。所以,今后在发展我省畜牧业中,注重这些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使其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重要

来源。

3.3.3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

畜产品大多属于鲜活性产品,其保存、加工、销售既有时间限度,又要有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才能使大宗产品达到无损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畜产品加工、销售是畜牧业市场价值体现的终端环节,而这方面正是我省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影响了畜产品的多层

转化增值,而且极大地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不但是畜牧业二次

增值的基础,还能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龙方.2001.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与目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7):10~11

[2] 白明.2001.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标准及量化评价[J].甘肃农业

(12):10-13

[3] 冯汝英.1993,9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45-47

[4] 汪建国.2001.对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甘肃农业(9)19-21

[5] 史俊通.2001.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102-105

[6] 陈万良.2001.西部地区旱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浅议[J].甘肃农业.12:12-15

CountermeasurestoregulationofGansuagriculturalstructureatthenewtimes

Li li-li

(Gansu academy of economy 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Peasant's increasing revenue,agriculture synergism,banlanc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re initial part in the rugulation of

structure at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gives somethoughtsandmeasuresto regulation

of Gansu agriculture structure through analynis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Key wordRegulation of agreculture structure;Thoughts;countermeasures;Gansu

province.

第四篇:构筑六大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构筑六大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解决农业阶段性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和经济全球化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努力构筑六大农业服务体系,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坚持以信息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有效性。21世纪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实现农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但在当前的结构调整中,广大农民面对难以把握的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深感农业信息技术的缺乏,以致于对结构调整心中无底。因此,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根据广大农民的呼声和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权威性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是要实行农业信息联网。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国内外市场、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大户、科研院校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快速交流。二是要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组织好农业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科技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进行综合归类,为我所用。三是要建立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对内,要通过各种媒体及时、正确、有效地帮助指导农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国际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经营;对外,又要将本地的大量农产品销售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并广泛开展洽谈交易,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机衔接,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卖难现象和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变化,部分农产品开始供过于求,有地甚至出现了价降低卖难的状况,这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面向市场,立足市场,通过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从而达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增加收益的目的。实践表明,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必须努力做好培育本地市场、发展龙头兴市场和组织农民闯市场三篇文章。同时,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组建贩销大户协会等各类行业协会,把贩销大户、种养大户有机组织起来,在协会的牵头下,共同去开拓市场空间。

坚持以科技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业增长方式要实现从数量型的扩张向质量型的提高转变,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尽快实现这一转变,当前必须围绕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这是提升农业产业、实现科技兴农、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抽在,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源头和根本。二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进一步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步伐,实现节本增收,使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三要建立专业性农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针对农技人员存在知识老化、人才断档等问题,采取技术培训、专业教育、人才引进等途径,大力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人员更新;另一方面,要加快机制创新、工作创新,改革现有的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相适应的旧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体制。

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必然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其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所谓机遇,就是它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使他们抓住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有利条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所谓挑战,即国际市场上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肯定会对国内生产形成一定冲击。因此,我们在新阶段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大市场,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狠抓标准质量体系建设,努力把农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洒档次,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抓好培育标准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发展绿色产品三个主要环节,为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不断升级,更加主动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挑战奠定坚定的基础。

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程度。低水平、小规模、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实现高水平、大规模、产业化经营农业,是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客观要求,我们目前的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如果不能创新,将直接影响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像抓工业一样抓好农业,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农业开发的良好氛围。要开展全方位的农业招商活动,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要培养新一代的农工商业主,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的优化组合;要形成区域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总之,我们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只有始终着眼于机制创新,打破原有的一切不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要求的旧框架,才能真正实现战略性的、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调整目标,而不是适应性地被动调整,从而不断开创农业工作新局面。

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它在抵御市场风险的同时,还要经受自然风险的考验。而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对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显得越来越紧迫而重要。根据当前防汛抗旱新形势和农业结构调整新要求,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一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完整是要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完善非工程性防灾减灾网络建设。从而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五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农民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完成“十五”计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中心任务,也是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

一、农民收入增降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县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不离土、不离乡”的纯农户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民概括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有吃、有穿、少钱花”。

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得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一,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下降,迫使农民压缩生产性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削弱,即使略有积余,也是存入银行以防急用,这势必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取的收入减少。其二,由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消费紧缩,农村市场难以启动,一般只是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城市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致使城市居民与农民消费产生层次性,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逐步拉大。其三,农民收入增长提速慢,对能否拉动城乡经济具有关联性,农村市场难以解冻复苏,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一度“紧缩”了的工农剪刀差、城乡差别、区域差距、贫富悬殊又拉大了,势必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及根本措施

透过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表象,可以看出其外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物丰价贱”,内在原因还是经济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在共同作用。因此,既要看到它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更要从调整、改革、发展的角度正面去研究它、解决它。近年来,通过深入乡村认真总结农民增收较快的特色村组和增收致富百户典型,分析研究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和千家万户增收门路,从中理出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加快劳务输出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进程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到各类工商企业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同时要组织农民走出去,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制作、美发美容、社区家政、餐饮休闲服务等职业,努力增加现金收入。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净菜上市、精深加工、精美包装,打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牌,生产消费者购买、食用方便,普遍青睐的食品进城入市,出口创汇,实现增值增效。同时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运输业,兴办农产品市场和保鲜贮藏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差,实现销售环节增值。

三是种养优特品种增收。按照“安全、营养、保健”的市场需求,努力调优种养业品种结构,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种植比重;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订单要求,扩种专用型品种;瞄准市民餐桌,生产适销对路的地方土特品种,扩大优质品种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增收。因地、因户制宜,引导有稳定非农产业收入的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规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特色项目和种养大户集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增效。

五是依靠科技创新增收。通过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湖荡水体轮养轮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种草养殖畜禽等生态型种养模式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六是开展专业化服务增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资购买农机具、小农水设施等,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灌排植保等生产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化育秧育苗、炕孵育雏、种畜扩繁、苗木供应等种苗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还要在农内与农外同时着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分层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农民增收才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措施上突出四个重点:

2、要把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渠道。前几年,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总的来看,某种程度上仍然还是被动适应性调整,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因此,需要进一步遵循市场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科学技术,讲求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发展优质农业、生态农业和外向农业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优化农业的粮经结构,着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着力提高水产、畜禽养殖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比重;优化农业的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外向农业的比重。在调整的过程中,要着力在布局、品种、特色上下功夫,把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作为总目标。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和林苗园艺业;三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四是产品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我县目前的布局是“东有藕茨、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无论是区域条件还是发展空间,都是今后调整的优势。另外,我县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水面资源丰富,“三水”(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如何使其做大做强,这也将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点。当前及今后应着力加快农产品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的品质和效益,加快品种、技术、模式的更新,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建设商品生产规模基地,进一步把布局调活、品质调优、特色调强。在把握这些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洞察今后结构调整的趋势,如发展食草畜禽、花木园艺、特色水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要把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依托。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否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实现增效增收。近几年,我县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培植了一批以优质粮油、荷藕、瓜类、蔬菜、棉经、特水、畜禽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如宝泰米业、兴泰农牧、银宝集团、荷仙集团、金夏集团、恒兴麦芽有限公司等骨干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一批流通合作经济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和种养大户,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比较明显的矛盾和问题是产加销环节衔接得还不紧,一方面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还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企业加工经营层次还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应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车间农业”、“园区(基地)农业”,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产销脱节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进入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尤其要扶持发展运销大户,发展农产品流通经营和专业服务组织,扩大销售规模。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农副产品产地批销市场建设,带动农户的生产销售。要培强培大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更新,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挖掘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塑造农产品品质、品牌的新形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鼓励各类能人兴办加工、保鲜、贮运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使农民得到实惠。

4、要把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控减农民负担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经。要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做好减负增收文章。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按照“三调减一取消一增加”的要求,即调减农业税计税价格、调减筹资筹劳标准、调减抗旱排涝预提标准、取消公平负担和二三产业交积累、增提大病统筹资金,落实农村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征缴行为,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禁向农民转嫁和随意增加负担,确保农民负担稳中有降。二是加强土地管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侵犯和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建立对失地农民合理补偿的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长久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长久的收益。三是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实行“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县级机关部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牵涉到相关政策是否相配套,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在土地资源严重约束的情况下,首先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有序、合理的流动是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加快探索和推广转包、租用、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土地依法有偿流转,促进耕地向种养能手和产业化基地集中,推动结构调整。另外,要扩大劳务输出,农民原有的户籍壁垒应该打破,消除身份上的歧视,以扩展小城镇就业为出发点,彻底改变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营造利于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宽松环境,通过减少农民最终实现致富农民。总之,地方性的政策在国家大政策范围内都应放开、放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正常的投入机制。当前,由于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金融部门产生慎投惜贷思想,面向加工企业上项目、搞技改的资金投入逐步萎缩,企业滚动发展缺乏所需的配套流动资金,仅靠乡镇内部调剂和企业自筹难以满足,加之农民手头积累资金不多,不得不压缩生产性投入,因此,资金的“瓶颈”已经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后劲。另外,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系列正常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县乡财政和乡村集体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骨干项目、重点工程予以倾斜。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分析,与企业共同筹划发展对策,探索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对信誉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应大胆投入,也可以联户担保等办法加大农业投入。县乡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要下大力气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兴镇强县的重中之重,使项目资金、县外资金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嫁接。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子公司投资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再筹资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改造力度,加快设施农业步伐,提高农业长远效益。目前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已全面推行,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较高,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投入,采取互帮合作的形式,增加投资规模。

3、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当前,农民虽然主观上迫切要求增收快富,但客观上对科学种田、市场信息等掌握和了解比较欠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把服务中心前移,紧紧围绕农民所需、所急、所盼搞好服务。一是物技服务。要围绕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以“三下乡”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及时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物资等服务和指导。探索组建和发展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组织农业生产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科技示范,建好示范园场,尤其是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信息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信息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引导,广泛收集筛选农产品销售信息、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及时向农民发布。三是优化服务环境。要把治理环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先服务后收费”的原则,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宽松环境,坚决查处“三乱”现象,杜绝坑农伤农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下载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机化(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

    09农业结构调整

    陕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近年来,陕县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

    农业结构调整意见

    关于2009年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 指导意见各村、各有关部门: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我镇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加快我镇高效规模......

    服务农业结构调整

    服务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小额农贷和信用村、镇(乡)创建工作 ----**县农村信用联社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当地党政和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富民”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等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项城市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在......

    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验材料

    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验材料特色取胜规模发展科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今年以来,党委政府把做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工作作为稳定和发展的重点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