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郴州市移民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郴州市移民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湖南省大中型水库智力移民培训规划纲要(2009-2015年)》(以下简称《培训纲要》)的精神,为使《培训纲要》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我市移民培训工作开展,我局以最快的速度召开局务会对全市移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在认真解读省局《培训纲要》的基础上,针对郴州移民培训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台了《郴州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规划纲要》,并在县市区移民局长会议上进行了工作布置,将移民培训工作作为全市移民项目建设的三大重点之一,要求全面启动、争创特色。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全省《培训纲要》及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本市《培训纲要》情况
2月26日,我局制定印发了《郴州市大中型水库智力移民培训规划纲要(2009-2015年)》(郴移发[2009]7号)。结合我市库区实际情况,规划2009-2015年,全市培训移民4.5万人次,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64万人次,就业技能短期培训0.84万人次;中长期职业教育200人次,努力实现户均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的目标,加快移民脱贫增收步伐。移民干部培训350人次。建设市级移民培训示范基地,加强与地方院校、职业技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合作,完善移民培训体系。
二、落实培训工作分级负责制情况 我们初步规划开展四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紧紧围绕库区“两水”(水产养殖业、优质水果种植业)、“两茶”(高产油茶、品牌茶叶栽培业)和畜禽养殖业等特色产业项目开展培训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应以县市区为主,按参加培训人数每人每天不超过50元、每人每期不高于150元的标准补助。平均每年培训0.52万人,七年培训3.64万人。
2、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移民就业技能培训要按照市场用工需求,分职业(工种)开展,并增加必要的引导性培训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再就业工程”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就业增收能力。具体组织实施以省市两级为主,移民人数超过2万的移民大县,也可组织移民就业技能培训,平均每人每期补助标准为1200-1500元(具体补助标准应依据培训项目及工种的实际培训成本高低由培训组织实施部门调整)。平均每年培训0.12万人,七年培训0.84万人。
3、移民干部培训。移民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移民政策、资金计划管理、搬迁安置管理、产业发展与移民就业、信访稳定、移民档案管理等。具体组织实施以省市两级为主,市级培训平均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150元,每人每期不得超过2000元。平均每年培训50人,七年培训350人。
4、中长期职业技术教育。中长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由省移 民培训部门与有关院校联合举办,按参加培训人数每人不高于4000元标准计算。每年培训25-30人,七年培训200人。
将以上培训人数和经费规模等任务指标都具体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
三、培训经费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对培训经费使用管理的建议 为保证智力移民工作的必要投入,我们按照省局确定的比例,在移民项目规划时要求各县按15-20%的比例安排移民培训项目。并严格要求移民培训经费要严格执行移民项目管理办法及培训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根据各县市区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分阶段转入本级专项资金专户,然后按程序拨付报账。各级移民部门要管好用好移民培训经费,严禁截流或挪用。为管好用好移民培训经费,我们从2008年开始建立了两个稽查制度,由市纪委监察、财政、移民部门组成联合稽查作组,对移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年一度的稽查。市移民局会同财政部门定期对培训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建议加大市一级移民培训资金安排比例。鉴于县市区移民人数、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缺陷和培训成本考虑,县一级除了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较为可行,承担就业技能培训这一当前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移民从根本上致富的培训工作应主要由市一级来承担。与此同时,培训间接费用应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向市一级倾斜。
四、对移民干部培训、移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的主要内容、主导专业及技术标准有何意见和建议
对移民干部培训,省局的《培训纲要》明确由省级组织。实际上这一块市级工作量和压力是最大的。主要因为移民系统刚组建,业务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涉及规划计划编制、资金管理核算、项目实施管理等很多工作都需一边布置一边培训,否则无法开展。因此县乡一级的移民干部培训由市级承担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五、如何选定和考核定点培训机构
移民就业技能培训要按照市场用工需求,分职业(工种)开展,同时充分考虑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再就业工程”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就业增收能力。具体组织实施以省市两级为主,也可组织移民就业技能培训。我市在选定市级培训机构时,先对本市主要的职业培训机构从合作意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就业渠道、培训费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从中提出合作对象,待省培训中心确定授牌。同时对移民人数超过2万的移民大县资兴、桂阳、汝城三县市要求在其本辖区内按省市的要求选定培训机构。
六、如何按照规划纲要建立全省培训工作业绩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是检验培训工作效果的必要手段。否则,省市掌握不了培训的基本情况和数据,看到的是一些不可采信的报表,财务检查是经过处理的表象。对这个问题,一要面对现实,制定规划计划时不要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二 4 要处理好开前门与堵后门的关系,给市以下移民机构自身以出路;三要出台移民培训相关政策,间接费用要向下倾斜。
要建立培训计划与实施进度上报机制,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市以下无法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难以抓出系统化的成果。省培训中心应发挥所长,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在市州培植培训品牌,然后组织各市州互相交流学习,予以推广。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使移民得到培训实惠。
七、移民培训工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我市在移民干部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方面有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效果也比较明显。就业技能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探索。针对移民政策新、机构新、业务新、人员新等特点,要搞好移民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支熟悉业务的队伍、建立一套管理规范的程序。为此,我们近几年市一级的培训工作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采取以会代训或以训代会的形式,在省里下达中心任务时,由市局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认真研究、精心准备,在布置工作任务时进行主题讲课、学习研讨、随即出台操作层面的管理办法。
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创新培训工作思路:以移民和移民产业对技术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改变了以前移民培训没有针对移民群众和移民产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来开展,即“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培训思路。根据移民群众对技术知识的需求意愿,移民主导产业发展技术普及推广的需要,确立了16~45岁农村移民为主要培训对象、五大主导移民产业普及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进村入组为主要培训方式的移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新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思路是抓好移民素质教育培训的最佳途径。
创新培训机构网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纵横拓展”的思路,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了以乡镇移民技术服务站为中心,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移民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网络。五年来,选送150多名农村青年移民到省移民局和湖南农大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与郴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师学院、市委党校、郴州理工学校建立了移民培训合作关系,共办班16期(班)次,培训527人次。进村入组的培训方式更是深受移民群众的欢迎。
创新培训示范基地:建立功能齐全的技术示范培训基地。为了巩固培训成果,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我市号召移民系统的干部职工带头兴办(领办)各种技术示范培训基地。通过努力,形成了以资兴市果树研究所果茶示范基地为样板,各县力争建立一个新示范培训基地的移民素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群体。这些示范基地不仅为培训对象(学员)提供了学习、实践场所,还为科技的推广、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推介作用。
我们除了将有关专家教授请到田间地头、养殖场、大棚内,手把手教给移民群众种养植或防病防疫方面的知识,现场解疑答惑。还给移民发放有关技术资料,如2008年冰灾后,资兴市移民局印发果树恢复和防虫等方面技术手册50000余份;桂阳县为移民发放水果管理技术资料5期1200余份。
八、在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构建合作机制有哪些成功经验
从管理体制方面看,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省级培训少而不能满足需要、市级最好组织但不留存培训经费、县级无能为力且不合算却需计划到县这样一种尴尬局面。解决的办法是省里出台规范性文件,在项目计划管理中将培训工作重点特别是就业技能培训安排主要由市一级来组织实施。从培训工作本身看,存在⑴培训项目难以选准问题;⑵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⑶推荐就业后难以稳定就业的问题;⑷就业人员跟踪管理服务的问题。
九、在开展2008、2009年培训工作中遇到或面临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最大的困难是体制方面的,也就是上点提到的尴尬成因。为了较好的避免这种尴尬,我们在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中明确市县两级的分工和重点,力求取得实际效果。
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组织难,每举办一期培训班,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组织才能举办成功;二是移民参加培训的热情还不很高;三是移民培训服务管理难以到位。
十、当前库区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解决的主要办法及建议
主导产业技术培训任务艰巨。一是果茶种植管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培训,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移民已基本掌握该管理技术,特别是东江库区等部省属老库区所辖乡镇移民办中,对此颇有研究,但全市的发展极不平衡;二是水产养殖是继果茶产业的又一新兴产业,但该产业投入大,效益高而快,但风险也大,经过近几年的养殖情况来分析,特别是出口的订单,渔业出口受阻,水产养殖户损失严重,均由于缺乏养殖出口的技术的认识,因此水产养殖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该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第三是生猪养殖。近几年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效益显著,但风险很大,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出现生猪疫情病害,养殖风险很大,也需加大该产业培训力度,以保证该产业的蓬勃发展。
移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特别是劳务输出的全程服务管理工作显得相当溥弱,需加大力度。要创新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服务管理工作。目前,转移就业主要是初中、高中和技校毕业后自找或由学校推荐就业,人数很多,多在沿海城市务工,以手工业为主,工资待遇低和保障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务输出培训针对性不强,转移就业渠道不畅,劳务输出市场不广;劳务输出服务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
培训机构有待健全和完善。市局培训工作都是兼职人员,因分管的工作多,不可能有很多精力用在培训工作上;县市区 一级就更没有专人来抓培训和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
培训经费不足。虽然省局规定在项目资金中可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培训和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但项目资金总量太少,培训经费更显不足。特别是基地建设经费不足。
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加大主导产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在种植方面,主要由县乡移民科技人员落实培训工作。水产和生猪养殖培训,应作为产业开发培训的重点,建议由省移民局举办有关培训班,实行技术重点突破。
探索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新模式,进一步拓展移民转移就业渠道。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实施“订单培训”,搞好各种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一是由省局培训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在培训前进行劳动力就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把培训任务在全省进行合理调配,避免各市单兵作战,浪费资源;二是为库区移民劳动力转移搞好跟踪服务和管理,以提高就业和待遇保障。逐步建立移民就业渠道。与市内外一些大型企业,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公司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合作友好关系,开展卓有成效的就业培训工作。
建议在市县两级建立移民培训队伍体系,确定专人抓这项工作。
培训经费应有保障,同时,要考虑培训间接费用来源。
二00九年五月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实施移民培训工作汇报
关于2010年实施移民培训工作的汇报
重庆市三峡技工学校 张玲
开县移民局:
今年,我校根据重庆市移民局《关于下达重庆市2010年三峡库区移民培训目标任务和经费计划控制规模的通知》(渝移发计字„2010‟70号)、开县移民局《关于下达2010年移民培训就业目标任务预安排计划的通知》(开县移发„2010‟57号)文件精神,在市、县移民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汉丰、金峰、文峰、丰乐、竹溪、镇安等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县鸿春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积极配合下,移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任务。
一、基本情况
全年共培训库区移民320人。按服务产业类型分,二产业技能培训150人,主体对象为金峰移民劳动力;三产业技能培训100人,主体对象为丰乐、竹溪移民劳动力;移民创业培训50人,主体对象为汉丰街道、金峰移民劳动力;致富带头人培训20人,主体对象为云枫、文峰、丰乐、金峰、竹溪、镇安移民劳动力。按职业专业类型分,创业50人,致富带头人20人,电子50人。机械100人,物业管理50人,酒店旅游管理50人。培训合格率100%,一体化培训就业率95%,二、三产业培训就业率85%,其它职业培训就业率86%。
2010年,学校坚持“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移民
受益”的原则,大胆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培训经验,不断优化培训结构,加大设施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畅通学员就业渠道,切实加强后续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移民培训工作
学校为认真贯彻落实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
能培训规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现有移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展好移民培训工作,一是成立了“移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移民培训”工作办公室,确立学校校长为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由常务副校长具体负责,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健全移民培训工作管理制度,由领导工作小组向移民主管部门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每期在培训前向社会公示参训学员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化操作,把开展移民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二)加强对库区移民的招生宣传
一是配合“三级”互动,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在县、乡(镇)、村社移民会议上,学校积极主动,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刊、标语、专栏、散发招生简章、培训政策文字传单、学校网站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移民培训的意义、方法、要求、办理程序及先进典型事例,提高移民的参训意识,引导移民致富,调动移民参加技能培训、敢于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发扬“四千”精神,抓好组织动员,确保生源数量。
在学校“移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划分招生片区,协调人力、物力资源,要求招生工作人员下乡进村入户,深入工业园区企业、移民乡村、移民家庭,发扬“千山万水跑、千家万户寻、千言万语讲、千辛万苦干”的精神,组织适龄对象参加培训,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
(三)严格把握培训程序
1、学员申请
学员向学校提出培训申请,并按移民主管部门制定的基本表格《重庆市开县三峡移民培训学员登记表》,认真填写基本信息,递交有关证件(身份证或户口页)复印件或证明材料。
2、村、乡(镇)两级初审
学员凭填写好的《重庆市开县三峡移民培训学员登记表》,到所属村、乡镇移民办签注培训意见。
3、县级审核
学校对移民学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初审并公示无异议后,按不同的乡镇或培训期次整理证明材料、汇制报表,送移民部门进一步核实、备案,为每位学员加注培训意见(盖章)。
4、坚持开班申请“第一课”制
每期开班培训,邀请县移民部门领导到学校为学员上第一
课,讲解移民培训政策,到班级实地清点人数,每个班抽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座谈。
(四)按需设置培训专业
按县移民主管部门的培训计划,认真分析市场动态,瞄准用工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为企业量身培养移民技工。对已在工业园区就业的移民学员,根据岗位特色,更新课程设置,引进企业新工艺技术理论和技师人才,加强对企业前沿技术的消化吸收,让学员在校学到的技术短时间内不过时,提高称民学员就业稳定率和就业竞争力。
(五)推行多种就业对接模式
对移民学员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统一就业,加强对学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就业指导上,采取多种就业对接模式。一是利用当地企业的招工信息引导学员就业,简称引导对接;二是充分利用获取用工信息快的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实现就业,简称中介对接;三是派遣工作人员到用工企业考察并签定《定单合同》实行定向就业,简称定向对接;四是与合作时间较长的企业建立长效就业机制,实行校企联合就业,简称联合对接;五是利用学校设立在用工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就业联络处和学员联席会(每年11月由学校就业办组织学员开展友谊会),截获招工信息,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学员帮学员的方式,实行多方联动就业,简称联动对接。多种就业对接模式并存,对开展移民培训学员的就业输出工作,具有互补性和灵活性。
(六)加强移民就业后续服务
学校对移民学员实行三年就业跟踪服务,三年内就业不稳定的学员,非学员本人因素,学校免费再培训新专业,提供再就业机会,三年内就业稳定的学员,学校全面掌握每个学员的工资收
入状况,协调用工企业按《劳动法》规定,加强对学员的劳动保障维权,建立就业跟踪服务卡片,通过几年就业后,有资金实力、技术支撑、管理经验的学员,学校积极引学员返乡创业。
三、基本成效
实施移民技能培训,由于政府重视,移民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学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得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三峡移民办启动了移民培训计划,专门出台了免费培训政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是那些想送子女读书苦于无钱的移民家庭的家长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移民家庭不花一分学费,既能学技能,又能稳定就业,纷纷将适龄对象送到基地校参加技能培训,这项计划使成千上万户移民家庭得实受益,促进了移民安稳致富,确保了库区和谐发展。
2、学员学习的态度端正。由于移民学员一部分是新增移民劳动力,他们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好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一部分是现有移民劳动力,他们没有专业技能,在外地或在内地靠苦力打工挣钱,现在政府的好政策使他们有重新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因此,学员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学习,早日就业、创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学员学习的进步明显。这些移民学员获得读书机会后,通过学校不同教育规范,变化较大。首先,学习目的明确,在他们心中,不花钱学好专业技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既是今生的追求,又是家长的愿望。其次,通过对移民学员职业化的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表
现有了长足的进步,遵章守纪的多了,违纪违规的少了,自觉学习的多了,无故旷课的少了,好人好事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
四、培训政策建议
随着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新兴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用工企业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目前,移民培训仅为初级技能培训,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中、高级技工属社会和新兴企业的匠士人才,新兴产业特别需要,且工资收入高,就业稳定,能承受社会、企业不定因素的影响。建议中、高级工人才培养以一年为宜,少批量培训,以后逐步扩大培训数量。
重庆市三峡技工学校
二0一0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三篇:金凤区生态移民培训就业工作汇报
金凤区生态移民培训就业工作汇报
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我区按照生态移民培训就业援助工程任务的要求,深入做好生态移民培训就业援助工程,监督培训机构按照招标确定的培训工种、培训规范、培训要求开展培训,确保援助工程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坚决杜绝只报名册不培训等套取培训资金事件发生。
一、核实情况、明确目标
金凤区2011年共搬迁生态移民298户1030人,其中18-35岁418人(含学生)。为了准确掌握各生态移民的培训需求,我局组织专人开展入户摸底调查,经统计汇总,各类培训需求共175人,其中18-35岁95人。培训工种包括挖掘机、电工、电焊工、家政服务员、园林绿化等。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金凤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把生态移民就业稳定率、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作为工作考核的基本指标之一。将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工作合力,推动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制定了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任务。
三、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全覆盖
金凤区劳动就业局联合我区各相关部门,组织专人,两次到移民迁出地开展移民工作对接,组织新市民引导性培训,印制新市民引导性培训手册1万份。率先开通了“金凤区生态移民IPTV网络培训大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对移民开展全方位的引导性培训。
四、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培训
根据调查摸底的实际情况,我局积极跟宁夏恒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宁夏金钥匙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系,组织学员开展挖掘机驾驶员及家政服务员培训,共举办挖掘机驾驶员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91人;家政服务员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100人,培训结业后,由培训学校推荐就业。另外,我局跟金凤区良田镇纤巧手工合作社签订协议,对67名家庭妇女开展了手工制作培训,切实提高了移民劳务收入。
五、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培训质量
为了切实保证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我局对各培训班培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培训时,组织专人进行随机抽查,并填写《银川市职业培训检查记录表》,监督培训机构按照招标确定的培训工种、培训规范、培训要求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学员进行电话查询,并填写《银川市职业技能培训情况电话查询登记表》,确保培训名册真实性,调查培训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改
正工作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目前,生态移民生活、就业情况基本稳定,我局下一步工作将重点通过创业培训、中、高级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切实提高生态移民创业率以及外出务工收入。
第四篇:07年移民工作汇报
尊敬的焦书记和省扶贫办各位领导:
正值我镇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市九次党代会和市八届一次人代会精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刻,焦书记和省扶贫办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某某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全镇经济发展和移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嘉峪关市东北侧,距市区33公里,全镇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38万亩,辖7个行政村,有44个村民小组、2158户、8225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大力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7元,农民一产业、二三产业纯收入比重达到56:44。通过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全镇培育形成了地膜洋葱、精细蔬菜、优质西甜瓜、蔬菜与花卉制种等特色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尤其是洋葱种植面积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1.6万亩以上,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7%,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开发和客运出租、货运等运输业以及劳务输出为主的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22%。农村道路、水利渠道、农电线路等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八五”到“十五”期间的初级小康建设,全镇小康住宅改造率达到96%,农村电视电话入户率均达到70%以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移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全面推进新阶段的农村扶贫开发,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九五”期间,我市顺利通过了全省的初级小康验收,市委、市政府对扶贫攻坚工作更加高度重视,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大事来抓。我镇农业生产条件好,民风淳朴,在这种诱因下,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先后共有146户、578人移民迁移我镇定居,在我镇中沟、泥沟、横沟、某某、观蒲五个村形成了移民点(其中:中沟移民点有农33户136人、泥沟移民点有农户34户91人,这两个移民点农户相对集中,规模较大)。这些移民多来源于我省临夏、东乡、积石山等贫困地区,大部分家庭由于在原籍经济条件差,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移居我镇后,相对于当地农民来讲,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弱势、贫困群体。近年来,根据城乡一体化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我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移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明确步骤,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切实加强对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到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中,健全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镇经委、项目办等业务部门协调抓、各移民点项目实施小组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进行目标管理考核,为移民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积极引导,在农民增收上实现突破。贫困人口在温饱基本解决之后,增加收入的关键,是在科技扶贫上创新。我们从抓一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扶持,无偿对移民修建日光温室、暖棚圈舍进行补助,引导农民进行洋葱、蔬菜花卉制种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006年,移民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市镇农技部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利用农闲季节,在各移民点累计举办各类种植、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培训班60余期次,提高了贫困农户科技致富的本领。镇经委充分利用我市劳务输入型城市的优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大移民点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力度,重点进行电气焊、电脑、车工、汽车维修、厨师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力争移民点户均有一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镇累计争取扶贫资金144元,重点实施了移民点道路、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投资28万元,完成了各移民点共6公里的道路路基铺垫工程,各村移民点道路均能正常通行。组织各移民点完成了农电线路改造并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投资23万元,修建了移民点人畜饮水管线,达到了户户通自来水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移民点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各村通往移民点的道路依然是土路或沙石路,急需硬化造面,以改善通行条件。其中:中沟村和泥沟村移民点目前需要硬化造面的道路宽6米,长4公里,工程造价72万元;二是移民点人畜饮水管线老化,跑冒滴漏严重。尤其是泥沟村移民点急需更换管线2.2公里,需资金10万元;三是移民点农田灌溉渠道建设滞后。多为土渠,渗漏严重,目前,泥沟村一组到移民点约1公里的主渠道急需修建,需工程资金20万元;以上共需扶贫资金102万元,恳请协调解决。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强化措施,创新机制,狠抓落实,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努力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村镇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移民后扶工作汇报材料
三台县断石乡人民政府 关于移民后扶工作情况的
汇 报
各位领导:
断石乡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辖8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12477人,现有享受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员补助的水库移民595人。近年来我乡高度重视移民后扶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乡移民后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员补助发放情况 2014年我乡核定水库移民后扶人口626人,共发放资金37.38万元,完成率和正确率均达100%。2015年我乡认真做好了移民后扶人员清理,核减人员31人,做到了资金严格发放。
二、认真推进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工作
2013年完成了三台县断石乡檀桥村移民后扶道路建设项目。项目道路全长1.86公里,2.5米宽,修建地点为檀桥村 1、2、6、8、5 社,中标价为41.8万。后根据村社反映,路面宽度增加到3.5米,项目增加资金13万元,工程现已全面完成。
2014年完成了三台县断石乡高垭村移民后扶道路建设项目。中标道路全长1.28公里,3.5米宽,修建位置是高垭村1社至4社,中标价42.5万元,后高垭村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里程(80米)、堡坎(58立方米)、错车道和道路修补等工程量,又自筹资金6.45万元。项目2014年10月29日开工,2014年12月1日完工。高垭村有8个社,现有423户1340人,其中移民89人,通过移民后扶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移民和百姓的生产生活设施基础条件,并带动了高垭村道路修建的高潮,去年到今年,已修建完成了社道路和入户路8.5公里,涉及全村除1社外的其它7个社,在我乡的道路建设起到了带头作用。
三、移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情况
为了切实加快移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困难的移民生活情况,我乡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搞好移民生产技术培训。今年我乡和金鹰技术培育学校联系,对移民开展了三天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参训人数达172人。
二是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的移民纳入了低保和五保。现有17名移民享受低保,1名移民享受五保。
三是做好困难帮扶。根据移民家庭生活生产实际,我乡确定了9名生活困难的移民,对其开展了结对帮扶。
四是扶持移民的产业发展。对高垭村5社的秦辉东的规模养羊进行技术指导和加强防疫工作。
四、存在问题
对移民帮扶不够。由于移民后扶内容多、涉及面广、政府人员有限,对具体帮扶只是停留在县上安排的工作,主动思考和开展移民帮扶工作不够。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移民政策。
二是准确把握新阶段的新标准、新要求,创造推进移民后扶工作科学发展。
三是强化监督职能,确保移民后扶资金使用更安全更规范、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