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坑监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学院:矿业学院 专业:工程地质勘察 班级:地质1412 姓名:柴安章 学号:1400001641 实习单位:云南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刘伟
一、实习概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本人在云南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实习。主要从事基坑监测工作以及一些简单的施工管理。
二、实习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五甲塘(西亮塘)湿地公园附近,场地区域属官渡区付家营所辖。工程区域呈正方形,总用地面积约23861.55㎡(按道路中边线计),拟建建筑由20F—30F的6栋商品房组成,其中1栋、6栋无地下室(筏板地标高为1886.2m桩型为长螺旋灌注桩,桩长28m),其余4栋设整体-2F地下室,其±0.00标高为1891.00m,基坑大面开挖底标高为-6.85=1882.15m,主楼下开挖底标高为-7.9=1881.10m。地下室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桩型为预制管桩。
实习简介:本人主要从事基坑监测方面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周两次,每四次总结数据后出报告,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土体塌方、赶工开挖、取土、地下水位或沉降变化过大等)每天1次或者有时必须一天2次。
实习过程及项目:基坑监测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一)沉降、位移监测。
1.仪器: TCA1800全站仪,TrmbileDINI03水准仪,脚架,标尺,尺垫,记录本。
沉降观测结束后要及时对所测数据进行计算整理,根据沉降量绘出沉降曲线图,这样根据曲线图就可以大致预测出建筑物的沉降趋势。2.观测点的布置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方便观测的地方,相邻点之间的间距应为15—30m左右,分别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
3.监测程序
(1).接受委托;
(2).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3).制定监测方案,并报设计、监理和业主认可;(4).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5).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6).现场监测;
(7).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8).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9).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基坑工程监测报告,预警通知书等。4.“五定”原则
“五定”分别指定人、定点(基准点、工作基点、观测点)、定仪器、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路线和方法要固定,这样可以尽量减小误差。5.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这个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设计单位要求选择测量的精度等级 6.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7.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8.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DBJ14-024(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7)《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
(二)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1.测斜管的埋设与安装(1)钻孔
采用工程钻探机,一般采用φ108cm钻头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完装到位一般都需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每10米多钻深0.5米,即10米+0.5米=10.5米,20米+1米=21米,以此类推。(2)清孔
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即提钻,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再提钻后立即安装。(3)安装 a、管子的连接:
接的方法是采用插入连接法,首先拿起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三只自攻螺钉探紧,(这是每孔最下面的一节管子)就可向孔内下管子了,下一节,再向外接头内插一节管,这时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插到管子端平面相接为止,再用三只自攻螺钉把它固定好,才算该接头连接完毕,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
b、调正方向:
管子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后才能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内壁上有两对凹槽,首先需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才能看清管内凹槽,需要把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就可以了,转动管子就可以实行,一人转不动时,可用多人,转动前可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后再转动对准,对准后再把管子压到位,方向就调正好了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就可以回填。
c、向孔内回填,还需特别注意两点:
在下管子时为减少其浮力,可向管内充清水,一边下管子,一边充清水,直至能顺利地放到位。清水也不能放得太多,否则管子会迅速下沉,使人抓不住而掉在孔中,无法继续工作。但管子全部(一孔)下到位置后,一定要把清水充满,这样做可减少泥浆进入管内形成沉淀。
测斜管外面有一对凹槽,此槽是偏心的(为保证测斜管的精度,尽量减少扭角的产生,使联接方法按管子的制作方向联接)与外接头内的凸槽相配合后把管子插入的,若插不下,把管子转动一个方向就可顺利地插入,因为该联接方法只有一个方向能插入,其余方向均插不进去。
2.土体测斜
仪器:基深CX-3C测斜仪
组装调试测斜仪,钻孔的测量,编辑测斜仪菜单,进行钻孔编号等,最后进行测斜,数据处理录入。
(三)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仪器:水位计。
操作:将开关打到水位档,进行测量,到仪器发出警报,即为该孔水位深度,记录整理数据。
三. 实习小结及体会
通过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实习,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在实习中,我发觉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这次实习除了在专业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友好相处,虚心向他们请教。通过实习,我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建筑施工的理性认识。
第二篇:基坑监测报告
XXX市 XXXX 基 坑 工 程
监测报告
XXXXXX(单位)
2012年X月
XXX市XXXXX基坑工程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XXX
市XXXXX基坑工程
监测内容: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建(构)建筑物安全
工程地点:XXXXX
监测日期:2010年X月X日~2012年X月X日
XXXXXXXXXXXXX 2012年X月
委托单位:
建设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监测单位:
项目负责人:
试验人员:
报告编写:
审
核:
审
定:
报告总页数:x页
目 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监测依据......................................................................................1
三、监测内容......................................................................................1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2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4
六、报警值..........................................................................................5
七、监测时长和频率..........................................................................5
八、监测成果及分析..........................................................................6
九、附表、附图....................................................................................11
一、工程概况
XX市XXXX工程位于XXX市旧城区核心商业区内,南西面邻XX商场,东面邻XX市百货大楼,东南面为XX街,北西面为XX路。广场长约162 m,宽约35 m,占地面积约4943.96㎡,建筑占地面积约3052.0㎡,总建筑面积约40260.0㎡,拟建建筑物主楼高9~10层,骑楼1~4层,底层架空,地面以下三层,地下室底板标高约63.4 m,靠近XXX路一侧深约10 m,靠近XX街一侧深约14.5 m(场地现状呈西北低南东高的缓坡状);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设计室内±0.00标高为78.00 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端进入砂质泥岩层不少于2.0m。基坑支护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深约20m,完成基坑支护作用后作为地下室外墙,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采取分三幅进行,第一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第二幅于2011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第三幅于2012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6)《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 50152-92);(7)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图纸。
三、监测内容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要求及xxx工程的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如下:
(1)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
(2)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3)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
(4)水平支撑内力监测;
(5)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6)周边建(构)筑物变形监测。
四、监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1.周边建筑物沉降
(1)测点布置 按规范规定,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本工程需要保护的建筑有:x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x商厦。现有有效测点34个,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1所示。
(2)监测方法 在周边建筑物的测点部位将L型测钉打入或埋入待测结构内,测点头部磨成凸球型,测钉与待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测点在施工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用水准仪观测设在建筑物上的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2.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
(1)测点布置 围护墙顶部沉降监测点埋设于连续墙圈梁上,连续墙墙顶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本工程现有有效测点11个,具体埋设位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在连续墙墙顶监测点部位将膨胀钉埋入圈梁内,测点头部磨成凸球型,测钉与待测结构结合要可靠,不允许松动,并用(红色)油漆标明点号和保护标记,随时检查,保证测点在施工期间绝对不遭到破坏。用水准仪观测设在墙顶各监测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3.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1)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在沿基坑地下连续墙围护体上的重要位置,共布设10个测点,每个测点深度约为20m。其中Q1-44槽段埋设的测斜管在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遭到损坏,Q3-49槽段埋设的测斜管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遭到损坏,不能用于监测。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本项监测是深入到围护体内部,用测斜仪自下而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围护体内的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围护体因相应位置土体的挖除对其整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程度,分析围护体在各深度上的稳定情况。
测斜管为外径70mm、内径66mm内壁有十字滑槽的PVC管,管长与相应桩等深,固定在钢筋笼上随之一起埋入地下。安装测斜管时,其一对槽口必须与基坑边线垂直,上下管口用盖子密封,安装完成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浆渗入管内。测斜管管口设可靠的保护装置。4.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
(1)测点布置 按设计要求共监测10个断面,每个断面在不同深度的位置分别布设4个应力计,共埋设40个钢筋应力计。现有有效测点共计19个测点。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
(2)监测方法 将钢筋应力计与连续墙的纵向主钢筋焊接(或对焊,螺栓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应力计的导线逐段用软绳绑扎固定在主筋上,在墙顶用钢管保护,引出地面,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连续墙纵筋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
(1)测点布置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相似工程的相关经验,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沿基坑周边、监测点间距约为20~50 m,布置在地下连续墙的外侧约2 m处,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
由于6#水位孔在基坑施工过程中被埋,无法观测,现有效测点为5个。具体测点布置见附图2。(2)监测方法 地下水位采用电测水位仪进行观测,基坑开挖降水之前,所有降水井、观测井应在同一时间联测静止水位。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6.水平支撑内力监测(1)测点布置 按规范规定,基坑开挖期间对水平支撑进行内力监测,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位置,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按规范要求,本工程每层选取18道钢支撑、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进行监测,共2层(其中一道受监测下层支撑未安装),每道钢支撑取3个测试截面,每道混凝土支撑取1个测试截面,共计xx个监测截面。支撑内力监测点布置见附图3。(2)监测方法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进行量测,将钢筋应力计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受力主筋焊接(或对焊,螺栓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应力计的导线引至方便测量的地方,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应力计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于钢结构支撑,采用应变计进行量测,将应变计焊接于钢支撑表面,然后将应变计的导线引至方便测量的地方,接入接线盒内保护,采用频率计对应变计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五、监测工序和测点保护 1.监测工序 各监测内容所需的监测仪器、监测点的安装、埋设以及测读的时间应随基坑工程施工工序而展开:(1)根据各道工序施工需要,先期布设建筑物沉降点。(2)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施工时,同步安装围护墙体内测斜管。(3)围护墙顶的圈梁浇筑时,同步埋设墙顶位移测点,做好测斜管口的保护工作。(4)基坑开挖之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将所有已埋设测点测读三次初始值。2.测点保护 测点安装、埋设好后应作好醒目标记,设置保护设施,施工单位应平时加强测点保护工作,尽量避免人为沉降和偏移,确保测点成活率及其正常使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为保证工程质量,测量工作中使用的基准点、监测点用醒目标志标识的
同时,需要用钢管对接出地面部分的线缆进行保护,若发现已遭破坏,应立即对可以复原的测点进行重新连接或埋设。8 表9 连续墙纵筋应力最大变化值
槽段号 深度(m)应力计 编号 变化最大值(Mpa)槽段号 深度(m)应力计 编号 变化最大值(Mpa)Q1-1-7.50 402964 7.3 Q1-30-7.50 413061-12.9-12.00 418627 无读数-12.00 418625-5.3-15.00 418040 无读数-15.00 418026 无读数
-18.50 414592 无读数-18.50 418035 49.0 Q1-4-7.50 416143 15.9 Q1-39-7.50 418621-13.6-12.00 418064-11.8-12.00 418046 无读数-15.00 418028-38.0-15.00 418031 16.0-18.50 418042 21.5-18.50 418024 无读数 Q1-9-7.50 418061 10.4 Q1-44-7.50 418051 20.1-12.00 416616 6.0-12.00 418062-22.2-15.00 418025-10.4-15.00 418029 25.4-18.50 418034 无读数-18.50 413075 56.4 Q2-20-7.50 418629-12.4 Q3-49-7.50 416130-6.2-12.00 418622-14.3-12.00 418047 无读数-15.00 418037-17.2-15.00 414581-13.9-18.50 413073-42.3-18.50 413062 8.9 Q2-23-7.50 418623 无读数 Q3-52-7.50 418045 无读数-12.00 418058-37.0-12.00 418056-5.9-15.00 418027 无读数-15.00 418039-6.5-18.50 418032-16.6-18.50 418053-15.6(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2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共进行x次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各监测点水位变化曲线见附图12。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最大累计变化值最终变化量如下表10所示: 表10 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累计变化值及最终变化量(单位:mm)水位孔号 1# 2# 3# 4# 5# 累计变化最大值 2323.33-364.33-574.67-533.33-512.67 最终变化值 1753.33 123.67 112.33 353.67 353.33(6)支撑内力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上层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进行x次监测; 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下层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进行x次监测;自2011年x月x日进行第一次观测,至2011年x月x日进行最后一次观测,在此期间对选定的钢支撑共进行x~x次不等监测。支撑内力汇总见附表
8、附表9,支撑内力变化曲线见 9 附图13。支撑内力最大值如下表11、12所示: 表11 钢筋混凝土支撑内力最大值
截面位置 TZC1 TZC2 TZC3 TZC4 轴力最大值(kN)-623.36-688.12-423.15-352.45 弯矩最大值(kN.m)-94.91-63.11 34.58 33.82 表12 钢支撑内力最大值
截面位置 GZC1 GZC2 GZC3 GZC4 GZC5 GZC6 GZC7 轴力最大值(kN)-379.90-995.09-1843.46-443.82-260.78-646.91-979.27 截面位置 GZC8 GZC9 GZC10 GZC11 GZC12 GZC13 GZC14 轴力最大值(kN)-1050.28-785.05-741.77-274.98-782.84-1133.10-1008.08 截面位置 GZC15 GZC16 GZC17 GZC18 GZC19 GZC20 GZC21 轴力最大值(kN)-664.67-629.84-855.43-725.42-945.02-811.53-465.27 截面位置 GZC22 GZC23 GZC24 GZC25 GZC26 GZC27 GZC28 轴力最大值(kN)-1129.51 220.20-448.11-1056.29-441.55-1253.10-763.46 截面位置 GZC29 GZC30 GZC31 GZC32 GZC33 轴力最大值(kN)-511.26-868.94-581.74-845.86 2.监测结果分析(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周围建筑物34个测点的累计沉降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达到报警值。xxx百货大楼测点的沉降变化最为明显,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2~-4mm内。其中B3,B4测点的累计沉降值较大,B3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B4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mm。B3,B4为xxx百货大厦的附属结构上的测点,位于基坑外与百货大楼间的狭小通道上坡处,此处下方坡体土体较松散,仅有钢筋网喷射薄层混凝土加护,x月初由于连续降雨,雨水沿此处地面原有裂缝下渗到土体中,B3,B4测点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变化。所有测点的变化速率均在0.9~-0.9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0.85mm/d及-0.83mm/d,均为B4测点;其他建筑物测点的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3~-3mm内,各测点的沉降变化速率较小,在0.6mm/d~-0.5mm/d内。分别统计xx百货大楼、xx大厦、xxx行、xxxx商场、xxx商厦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1~附表5,附图4~附图8。(2)地下连续墙墙顶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连续墙顶最终有效测点11个的累计沉降
值和沉降变化速率均未到达报警值。墙顶测点累计沉降变化范围在±4mm内,出现的累计沉降最大值为-xxxxmm,为DP14测点;变化速率在±1.50mm/d内,出现的变化速率最大值为-xxxmm/d,为DP9测点。基坑开挖至-4.00m及桩基施工期间,连续墙向基坑内偏移,墙顶测点高程变化总体表现为下沉,x月底至x月上旬,开始由xx街一侧向下一开挖面开挖,x月中旬,第一幅基本开挖完毕,其后基坑内开挖面积过半,未向下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DP3~DP6测点)的高程变化未出现明显抬升,已开挖区段的墙顶测点(DP7~DP14)高程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抬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基坑内土体开挖后,基坑底由于上覆土层压力释放隆起后形成一定的空间,同时基坑内外的土面高差不断增大,形成的加载和地面各种超载作用,使基坑外较下层的土层向内移动,基坑底部产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对连续墙底部产生一定的推挤,造成墙顶抬升。后期由于本工程采取分幅施工造成现场通视效果差,以及大多数的墙顶监测点被埋而停止监测。统计地下连续墙的沉降累计变化数据并作曲线图,见附表6及附图9。(3)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显示:①9个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在-3.xxx~xxxmm间,其中Q1-
4、Q2-20、Q2-
23、Q3-
49、Q3-52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未超过报警值,Q1-
1、Q1-
9、Q1-30、Q1-39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超过报警值。② 随着基坑内土方开挖,各监测点得深层水平位移逐渐增加,各受监测槽段出现位移明显增大及变化速率明显增快的情况均对应了其周围的相应出现的工况:早期土方开挖至-4.00m时,基坑长边中段的槽段Q1-
9、Q1-30、Q1-39出现相对较快的变化速率,此区域存在较厚的淤泥质土,水平抗力不足;桩基施工期间,由于对土层扰动较大,槽段Q1-
4、Q1-
9、Q1-30、Q1-39出现较快的变化速率,超过1.00mm/d,尤其是在紧挨槽段Q1-
9、Q1-30、Q1-39内进行桩基施工时,变化速率均出现超过报警值2mm/d的情况;土方开挖-4.00m~-8.50m期间,槽段Q1-
4、Q1-
9、Q1-30内未能及时安装钢支撑,尤其开挖Q1-30槽段内土体期间,遇上连续强降雨,变化速率明显增大,超过1.00mm/d及报警值2mm/d;开挖Q1-39槽段内土体期间,此区域基坑外长时间过往及停留混凝土搅拌车,出现超载情况,变化速率过大,超过报警值2mm/d;在此期间多次报警并加强观测,并要求施工单位增加内支撑的预加力,加填反压,以减小变形。③在基坑底板浇筑养护完成后,各监测点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均呈收敛趋势,变化速率总趋势逐渐减小不再增加。④地下室土建施工期间,基坑状态稳定。⑤Q3-
49、Q3-52槽段向基坑外偏移,是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这两个槽段内的土体一直未挖除,形成施工机械进入基坑内作业的坡道,长时间过往重型车辆及器械,土体及此处连续墙受到指向基坑外 11 的荷载较大。地下连续墙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见附图10。(4)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监测数据显示,纵筋应力变化值较大的截面位置有:Q1-4槽段-12.00m处,-xxxMPa;Q2-20槽段-18.50m处,-xxMPa;Q1-30槽段-18.50m处,xxMPa;Q1-44槽段-18.50m处,xxxMPa,;其中最大值为Q1-30槽段-18.50m处,xxxMPa,均未达到报警值。受监测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有较大变化时,相应该槽段的受监测纵筋应力变化值出现较明显增大。各受监测槽段纵筋应力汇总表及累计变化曲线图见附表
7、附图11。(5)地下连续墙外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2#~5#水位孔的水位变化值较为稳定,一般均在500mm以内,累计变化值及变化速率均为达到报警值,x月x日、x日水位受长时间连续降雨的影响,水位有所上升,其后x月x日水位回落。x月x日1#水位孔水位累计下降临近报警值,此后水位下降值一直超过报警值1000mm,但变化速率未达到报警值,其变化趋势与2#~5#水位孔的一致,连续墙未出现漏水现象,从附近Q1-1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墙顶沉降、周边建筑沉降、墙体应力监测来看变化均不大,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可能原因是1#水位孔与周围水流系统贯通,未进行报警。各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曲线图见附图12。(6)支撑内力监测数据显示,GZC3截面位置处x月x日后轴力出现较大增长,期间有连续3日强降雨,土方开挖后未及时安装钢支撑,其后轴力于x月x日开始逐渐减小,本道钢支撑其余两截面内力表现出相近的变化趋势,其余各受监测支撑截面内力值未超过报警值。在出现土方超挖,下层支撑未及时安装时,多数上层支撑内力在安装初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值。下层支撑内力值一般较上层支撑内力值小。受监测支撑各截面内力汇总表见表8、9,内力变化图见附图13。3.结论 周围建筑物累计沉降、地下连续墙墙顶累计沉降、地下连续墙纵筋应力,2#~5#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支撑内力终值,地下连续墙Q1-
4、Q2-20、Q2-
23、Q3-
49、Q3-52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未达到报警值,1#水位孔水位累计变化超过报警值,Q1-
1、Q1-
9、Q1-30、Q1-39槽段的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超过报警值。综上分析,基坑周围建筑物安全,基坑深层水平位移过大,连续墙纵筋应力出现突变,但施工现场未出现明显塌方、滑移等异常情况,基坑施工期间处于安全状态。
第三篇:廊坊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
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大地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五月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
工作方案
批准:王瑞玲
审定:杨凤民
审核:魏
亮
编写:尹中旭
河北经纬大地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一三年五月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目 目录 1.概况................................................................................................................................................1 1.1 工程概况..............................................................................................................................1 1.2 工作内容及目的..................................................................................................................1 1.3 执行技术标准......................................................................................................................1 1.4 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1 1.5 投入仪器设备及人员..........................................................................................................2 2.基坑监测基准点的布设及观测.....................................................................................................2 2.1 基坑监测基准点位的选埋..................................................................................................2 2.2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标志......................................................................................................3 2.3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观测的技术要求..................................................................................3 2.4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检测......................................................................................................3 3.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及观测.....................................................................................................4 3.1 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4 3.2 基坑顶部监测点的编号......................................................................................................4 3.3 基坑顶部监测点埋设及标志..............................................................................................4 3.4 基坑顶部监测点的观测......................................................................................................4 3.5 基坑顶部监测点监测周期..................................................................................................5 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6 4.1 周边建筑物监测点的布设和数量......................................................................................6 4.2 沉降监测点的编号..............................................................................................................6 4.3 沉降监测点布设及标志......................................................................................................6 4.4 沉降监测点的观测..............................................................................................................7
4.5 沉降监测点的观测周期....................................................................................................7 5.周边路面沉降观测.........................................................................................................................7 5.1 周边路面沉降点的布设和数量..........................................................................................7 5.2 沉降点的编号......................................................................................................................7 5.3 沉降点布设及标志..............................................................................................................7 5.4 沉降点的观测......................................................................................................................7 5.6 注意事项..............................................................................................................................8 6.护坡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8 6.1 测斜点的布设和数量..........................................................................................................8 6.2 测斜点的编号......................................................................................................................8
6.3 测斜管的安装与监测..........................................................................................................8
6.4 测斜频率 …………………………………………………………………………………9
6.5 测斜监测报警值 …………………………………………………………………………9 7.水位测量......................................................................................................................................9 7.1 水位测量点的布设和数量..................................................................................................9 7.2 水位测量点的编号..............................................................................................................9 7.3 水位测量............................................................................................................................10 7.4 水位测量频率....................................................................................................................10 8.锚杆内力监测............................................................................................................................10 8.1 锚杆内力监测点的布设和数量........................................................................................10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8.2 锚杆内力监测点的编号....................................................................................................10 8.4 锚杆内力监测频率............................................................................................................10 9.监测要求....................................................................................................................................11 10.监测报警值................................................................................................................................11 11.内业资料的处理.........................................................................................................................11 12.提交成果....................................................................................................................................11 附图 1:基坑监测基准点布置示意图...................................................................................13 附图 2:基坑监测基准点标志示意图...................................................................................15 附图 3:基坑顶部监测点布设示意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1.概况 1.1 工程概况 我公司承担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区基坑监测.本工程位于廊坊市和平路与永丰道西北角.廊坊新朝阳广场为一高档商业建筑群,由五栋高层商业楼和裙楼组成,基坑为大开挖形式,基坑深度 17.9 米,基坑南北和东侧支护为护坡桩形式,西侧为喷锚形式.1.2 工作内容及目的 基坑监测内容为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护坡桩深层水平位移、锚杆内力监测、水位监测、路面沉降观测等.目的是通过监测为业主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便于业主分析基坑的变形程度和变形趋势,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依据为(地勘、设计图、周边环境及市政部门的交底等).1.3 执行技术标准(1)《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5)公司管理体系文件.1.4 坐标系统及 高程系统 统平面坐标系采用与甲方提供控制点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统,独立坐标系统假设基准点的坐标,尽量使基准点的相对方位处在正南正北位置,这样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高程系可采用与甲方提供控制点相同的高程系统或独立的高程系统,但无论采用哪种高程系统,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1.5 投入仪器设备及人员 1.5.1 投入人员 本工程拟投入4人,其中工程师1名,负责成果的检查验收,工程师1名,负责整个施工过程,助工、高级工人 2 名,组成作业组.1.5.2 投入仪器设备 本工程拟投入主要的仪器设备见表 1.表 1
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 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 量 型 号 用 途 精密度 1 全站仪 一台 南方 352L 水平位移 2“2 米米-2pp米 2 水准仪 一台 苏光 DSZ2+GP 米3 竖向位移 ±0.7 米米 3 测斜仪 一台 RQBF-6989A 测斜 500 米米<0.1分辨率 2” 4 频率仪 一台 608A 锚杆内力监测 0.1HZ 5 水位仪或测绳 一台 SWY-30 水位监测 1 米米 6 测斜管 330 米辅材 若干
以上仪器可采用同等精度的其它品牌仪器.另配备计算机一台及配套的软件.2.基坑监测基准点的布设及观测 2.1 基坑监测基准点位的选埋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与基坑的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且便于全站仪观测.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和平路与永丰道合适位置布设 3 个基准点,编号为 B 米 01、B 米 02、B 米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03.基准点布置示意图见附图(一).为了 便于工作及分析边坡位移情况,在工地上可布设若干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尽量为正南正北方向.工作基点的数量可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确定.2.2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标志 基准点的埋设标志:埋设地下水泥标石的标志为铁质,设置在建筑物上的标志为涂防锈漆的铁质.基准点采用混凝土现浇式,在选好的位置上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点位 埋设,其规格与形状详见附图(二).2.3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观测的技术要求 基坑监测平面基准点观测使用南方 352L 仪器或同等精度仪器,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观测.即以已有控制点为已知点,采用极坐标方法两次摆站进行基准点的观测.或假设其中一个基准点的坐标,并将此基准点作为已知点,采用极坐标方法两次摆站进行其他基准点的观测.在观测坐标中误差≤3.0 米米时,取两次平均数值做为观测结果.基坑监测竖向基准点观测使用 DSZ2+GP米3水准仪,采用闭合线路往返观测,其观测方法按国家一级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施测,当观测路线确定后,不得任意改动,各项技术要求见表 2:
表 2
一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视线 长度 前后 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 高度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环线闭合差(米米)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米米)一级 ≤30 米 ≤0.7 米 ≤1.0 米 ≥0.5 米 0.3 米米 0.5 米米 ≤0.2 n
≤0.45 n
注:
n 为测站数 2.4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检测 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检测周期,每半年观测一次.观测方法同上.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3.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及观测 3.1 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基坑顶部监测点共 66 个.3.2 基坑顶部监测点的编号 基坑顶部监测点编号可采用 WY+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监测点编为 01 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点位布置详见设计图纸.3.3 基坑顶部监测点埋设及标志 从基坑顶部硬化后或护坡桩过梁浇筑好后开始埋设监测点,在平行基坑方向:基坑的转角与每隔 20 米左右围护桩顶上;在垂直基坑方向:距离基坑1米左右的基坑边沿上或基坑围护桩顶埋设混凝土观测标志.为了 保持标志的稳定性,采用现埋式方法.在位置点上埋设一直径20米米、长为 250 米米左右的钢筋,钢筋一端加工成球状,中间打一深、直径均为 2米米左右的孔或画“十”字,另一端埋进混凝土以结构胶粘合,一端露出混凝 20 米米,详见附图(三).3.4 基坑顶部监测点的观测 为保证工程监测的初始值准确,在工程开始监测时应连续观测二次,取二次观测数据的平均数为项目的初始值.3.4.1 基坑顶部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 基坑顶部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即以基准点为已知点,用全站仪精确测出每个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坐标,从而分析监测点在基坑内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侧方向的位移.3.4.2 基坑顶部监测点竖向位移观测 基坑顶部监测点竖向位移观测使用DSZ2+GP米 3 水准仪,采用闭合或附合线路进行观测,按国家二级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施测,当观测路线确定后,不得任意改动,各项技术要求见表 3.表 3
二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视线 长度 前后 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环线闭合差(米米)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米米)二级 ≤50 米 ≤2.0 米 ≤3.0 米 ≥0.3 米 0.5 米米 0.7 米米 ≤1.0 n
≤1.5 n
注:
n 为测站数 3.5 基坑顶部监测点监测周期 根据规范要求和现场的施工情况水平和竖直位移监测从基坑顶部硬化面完成时时开始布点观测,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 4
监测频率表 施工进程 监测频率 开挖深度(米)≤5 1 次/2 天 5~10 1 次/1 天 >10 2 次/1 天 底板浇筑后 时间(天)≤7 2 次/1 天 7~14 1 次/1 天 14~28 1 次/2 天 >28 1 次/3 天 当大雨、基坑周边环境出现不利基坑稳定的变化、本监测项目或其他监测项目出现异常时,加密监测 当基础底板浇筑后2个月后可分析监测数据的收敛情况,若数据有所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收敛,监测频率可放宽至 7 天监测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4)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6)邻近的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开裂;(7)基坑底部、坡体或围护结构出现管涌、流沙现象;(8)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4.周边建 筑物沉降观测
4.1 周边建筑物 监测点的布设 和数量
根据设计图纸,周边建筑物工商银行布设 13 个沉降监测点、餐厅 8 个、办公楼 11 个、水池 4 个、北侧商场 18 个.4.2 沉降 监测点的编号 基坑顶部监测点编号可采用 JZW+建筑物拼音第一个字母+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建筑物东北角的监测点编为 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4.3 沉降 监测点 布 设及标志 由于周边建筑物的所有权比较复杂,所以沉降点标志采用在离地面 50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公分左右的墙体上画测量线的方法.4.4 沉降 监测点 的观测 沉降观测实质上就是竖向位移的监测,所以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与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的方法、精度、技术要求、使用仪器等均相同.4.5 沉降 监测点 的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周期及注意事项同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5.周边路面沉降观测
5.1 周边路面沉降 点的布设 和数量
根据设计图纸,周边路面沉降点共 53 个.5.2 沉降 点的编号 周边路面沉降点编号可采用 CJ+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 01 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5.3 沉降 点 布 设及标志 为了 保持标志的稳定性,采用现埋式方法.在位置点上埋设一直径 20米米、长为 250 米米左右的钢筋,钢筋一端加工成球状,中间打一深、直径均为 2 米米左右的孔或画“十”字,另一端埋进混凝土,一端露出混凝土 20米米.5.4 沉降 点 的观测 沉降观测实质上就是竖向位移的监测,所以周边路面的沉降观测与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的方法、精度、技术要求、使用仪器等均相同.5.5 沉降 点 的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周期及注意事项同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5.6 注意事项
根据以往经验,由于现场施工作业面小,周边路面来往车辆较多,路面的沉降点破坏性很大,如果补点则导致沉降成果不连续,所以在破坏点不小于沉降点总数的 70%时可不补点,以保证成果的连续性.6.护坡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6.1 测斜 点的布设 和数量 根据设计单位的图纸要求,测斜观测点共 11 个.6.2 测斜 点的编号 测斜点编号可采用 CX+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 01 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6 6..3 3 测斜管的安装 与监测
测斜管埋设采用直接埋入法.即在拟安装的支护桩清孔完毕后,将测斜管随钢筋笼一并放入桩孔内,待灌注混凝土后即完成埋设.具体步骤如下:
①安装测斜管在钢筋笼上;②测斜管接头处用玻璃胶密封,并将测斜管中的一对导槽垂直于基坑边线;③用测斜仪探头检验槽口是否通顺;④测斜管管口加盖保护,灌注混凝土.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采用 RQBF-6989A 型测斜仪.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低于 0.25 米米/米,分辨率不低于 0.02 米米/500 米米.测斜测量时,将测斜仪探头沿测斜管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 10~15 分钟后,自下而上每 0.5 米一个测点,测量至起算点后,旋转测斜仪探头 180°,重新放入孔内,按上述方法反方向量测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一次至起算点.现场测量完毕后,及时将数据采集至电脑内,采用专用软件分析当日数据,与初始值比较后,打印当日成果,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6 6..4 4 测斜 频率
测斜点的监测频率同基坑顶部监测点相同.6 6..5 5 测斜 监测报警值
累计变形量≥35 米米,或变化速率≥3 米米/d.结构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
F=容许值/实测值 当 F>1
判定“安全” 1≥F>0.8
判定“注意” F≤0.8
判定“危险” 当安全性为“注意”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当安全性为“危险”时,应严密监测,并召开由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单位进行会诊,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估计和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与优化下一步的设计与施工.7.水位测量 7.1 水位测量 点的布设 和数量 根据设计单位的图纸要求,测斜观测点共 24 个.7.2 水位测量 点的编号 水位测量点编号可采用 SW+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 01 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7.3 水位测量
水位测量采用 SWY-30 型水位仪测量,在打好的水位井上部固定水位仪,当测头的触点接触到水位时,接受系统的音响器便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此时读写钢尺电缆在井口处的深度尺寸,即为地下水位离井口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水位测量亦可采用测绳观测.7.4 水位测量频率 监测频率同基坑顶部监测点相同.8.锚杆内力监测 8.1 锚杆内力监测 点的布设 和数量 根据设计单位的图纸要求,测斜观测点共 11 处.每处有 5 点,共 55 个点.8.2 锚杆内力监测 点 的编号 锚杆内力监测点编号可采用 YLJ+流水号+(由上到下为 1、2、3、4、5)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8.3 3 锚索 测 力计 的安装 与监测
根据结构的设计要求,测力计安装在锚固垫座上,钢绞线从测力筒中心孔穿过,测力计置于刚垫座与工作锚之间,安装时应放置平稳,如发现几何偏心过大应及时调整.安装好后及时用频率以测量初值.现场测量完毕后,及时将数据采集至电脑内,采用专用软件分析当日数据,与初始值比较后,打印当日成果,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8.4 锚杆内力监测 频率 监测频率同基坑顶部监测点相同.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9.监测要求 同一监测项目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10.监测报警值 以上各项监测项目报警值详见表 5.表 5
基坑顶部监测点监测报警值 序号 监测项目 累计绝对值(米米)变化速率(米米/d)1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25 2 2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15 2 3 测斜 35 3 4 水位 1000 500 5 周边建筑物沉降 20 2 6 周边路面沉降 30 3 7 锚杆内力监测 承载力设计值的 70% 11.内业资料的处理 现场监测的数据经过核对无误后,通过平差,得出基坑顶部监测点平面坐标值和竖向高程值、周边建筑物和周边路面沉降值、测斜值、水位观测值、内力监测数据.制出成果表.若各项成果符合规范要求,则提交成果,若数据达到报警值则及时告知甲方或设计部门.12.提交成果
(1)每次观测结束后,及时提交资料,提交该次资料观测成果一式伍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
份(可以为电子版).(2)基坑回填完毕后 5 日内提供综合报告(含变形观测分析报告、观测点平面位置布置图、沉降观测数据等)一式伍份.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附图(一):
:
基准点 布置 示意图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附图(二):
:
基准点标志示意图
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 C 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附图(三):基坑顶部监测点 标 志 示意图
第四篇:基坑监测控制实施方案
目录 1、概况......................................................................................................................................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地质条件 ..........................................................................................................................................1
1.3、水文地质条件 ..........................................................................................................................................2
1.4、监测目的
.................................................................................................................................................2
1.5、监测范围及内容 ......................................................................................................................................3
2、技术依据 ..............................................................................................................................3
3、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3
3.1、基坑监测控制网 ..............................................................................................................3
3.2、支护桩测斜 ..............................................................................................................................................6
3.3、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7
3.4、支撑轴力监测 ..........................................................................................................................................8
3.5、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 ...............................................................................................................................9
3.6、管线沉降监测 ........................................................................................................................................11
3.7、水位监测 ................................................................................................................................................12
3.8、建筑物沉降监测 ....................................................................................................................................13
3.9、巡视检查 ................................................................................................................................................14
4、监测频率、周期及报警制度
..........................................................................................14
4.1
监测频率...................................................................................................................................................14
4.2 监测报警制度
..........................................................................................................................................15
5、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16
5.1、数据采集与传输 .........................................................................................................16
5.2、数据处理 .....................................................................................................................16
5.3、数据分析 .....................................................................................................................16
5.4、
安全预报和反馈...................................................................................................................................17
6、监测人员 ............................................................................................................................17
7、成果资料提供 ....................................................................................................................18
8、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安全措施 ........................................................................18
附图: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基坑变形监测布点示意图
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 基坑支护工程
基坑 变形 监测 方案
1、概况1..1 1、工程概况
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深南中路和上步南路交叉口西南部,松岭路以东.拟建 4 层地下室,基坑开挖面积约为 12000平方米,基坑深度 约 22 米,基坑周长约 510 米,基坑支护方案 采用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基坑北侧为深南中路,地铁出入口风井已占用红线场地约2.0米,南侧为上步大厦和南园新村 6 层居民楼,西侧靠近松岭路,东侧临地铁科学馆二层地下商场.其中北侧相邻地铁 1 号线科学馆站主体结构约 29 米,左线中心线约 33.1 米;西北角地铁科学馆站 3 号出入口和风井已进入用地红线范围内2.0米,北侧开挖线在轨道交通设施保护范围之内.根据深度、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判定基坑支护安全等级为一级.为反映施工期间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 变形情况,有效预防险情的 发生.受丰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承接了 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的 第三方监测工作.1 1..2 2、工程地质条件
基坑开挖影响深度 范围内土层分别为:人工填土层、粉质粘土层、砾质粉质粘土层、花岗岩层,各层情况如下:(1)人工填土(Q米 l)人工填土①:褐红、褐黄色,以粘性土为主,不均匀混少量碎石、细砂等,稍湿,松散~稍密状态.层厚 0.40~7.0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2)第四系坡洪积层(Qdl+pl)粉质粘土②:褐红、褐黄色,不均匀含有少量碎石,可塑状态.层厚 1.50~7.3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3)第四系残积层(Qel)砾质粉质粘土③:褐灰、灰白、褐黄、褐红等色,系燕山晚期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较清晰,残留少量石英颗粒,可塑~硬塑状态.层厚6.20~27.80米,场区内均有分布.(4)燕山晚期花岗岩(γ53)
拟建场地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γ53)花岗岩,青灰色,风化后呈红褐、黄褐、肉红、灰白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黑云母,含少量其它暗色矿物及蚀变矿物.似斑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全风化花岗岩()④:褐灰、红褐、黄褐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多呈粉末状,手捻有砂感,无塑性,双管合金钻具易钻进,岩芯呈土柱状.层厚 0.70~16.8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强风化花岗岩()⑤:褐红、褐黄、紫红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其中钾长石风化后呈砂状及颗粒状,风化裂隙极发育,岩块用手可折断,双管钻具易钻进,局部地段分布有硬夹层,岩芯呈土柱状、砂砾状.局部有轻微变质现象,属极破碎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层厚 1.50~6.80 米,场区内均有分布.中风化花岗岩()⑥:褐黄、灰褐、灰白、灰绿色,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节理裂隙发育,节理面多被铁质氧化物浸染呈暗褐色,并可见绿泥石化现象,岩块用手难折断,敲击声较脆.合金钻具可钻进,岩芯呈块状及短柱状.微风化花岗岩()⑦:青灰、肉红、灰绿色,节理裂隙稍发育,沿节理面偶见暗褐色铁质氧化物浸染及绿泥石化现象,岩石坚硬,属较完整的 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金刚石钻具可钻进,岩芯呈长柱状.1 1..3 3、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人工填土由于混有碎石,透水性较强,第四系坡洪积粉质粘土层、第四系残积砾质粉质粘土层及全风化、微风化花岗岩均为相对隔水层或弱透水层,其含水性及透水性较差.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中赋存有少量基岩裂隙水.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 垂向渗入补给.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主要在1.20~7.50 米,标高 4.64~10.89 米.场地内不存在强透水地层,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1 1..4 4、监测目 的1)确保基坑工程的 质量和安全,对基坑工程实施第三方监测.根据监测数据为信息化施工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做到成果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2)保证基坑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安全,避免事故的 发生,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之要求.3)积累工程监测数据,为以后类似工程的 设计和施工积累资料.1 1..5 5、监测范围及内容
基坑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基坑监测控制网、墙顶位移,支护桩测斜、水位监测、立柱沉降、管线沉降、支撑轴力及周边建筑物沉降等监测工作.2 2、技术依据
(1)《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2011)(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3 3、基坑 监测实施 方案3..1 1、基坑监测控制网
3.1.1、沉降监测控制网 3.1.1.1、基准点的 埋设 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外的 稳定区域内,基准点的 埋设应牢固可靠,便于引测,本工程拟分别布设三个沉降监测基准点于基坑南侧的 上田大厦、上步大厦及鼎昌大厦主体结构墙角,并定期进行基准点联测(一个月),以保持精度 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基准点的 造埋规格如下图所示:
(图 1:沉降基准点埋设示意图)3.1.1.2、基准点测量(1)测量使用仪器
沉降观测采用常规几何水准测量的 方法,仪器采用美国产Tri 米ble
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记录采用水准仪自带自动记录程序.沉降观测仪器及其主要精度 指标
表1 仪器型号 标称精度
仪器照片 Tri 米 ble
Dini03(水准尺采用条形码 LD12 铟钢尺)每公里偶然中误差±0.3 米米
(2)测量技术要求 沉降基准点联测:采用假定高程系统,首先假定其中一基准点的 高程,以该点为起算点,以闭合水准的 观测方式联测其余 2 点的 高程,作为各点高程的 初始值.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沉降监测基准网二等精度 要求进行,按“后-前-前-后”的 观测顺序实施,沉降观测主要技术要求详见下表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 2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离较差 前后视距离累计差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测站两次观测的 高差较差 二等 30(米)0.5(米)1.5(米)0.5(米)0.4(米米)3.1.2、水平位移控制网 3.1.2.1、基准点的 埋设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 位置且互相通视,便于引测.本工程拟分别布设 3 个水平位移基准点于基坑南侧的 上田大厦、基坑东侧的 上步南路及基坑西侧的 松岭路上.基准点根据实地情况可选用水泥地面标志及三角钢标等形式的 标志.水泥地面标志:水泥地面采用30厘米长的 不锈钢螺纹杆埋设铜质标志头.设置时用冲击钻钻好预留洞,安置好螺纹管与标志头,标志头与地面相齐,再用水泥加固好,水泥地面刻 30 厘米×30 厘米框.(图 2:水泥地面基准点)M20螺栓5cm20mm16cm14mm
三脚钢标:钢标高1.2米,顶部装有强制对准器,形式规格见下图.由于使用强制对中基座,可消除仪器的 对中误差.安装采用φ8 米米的 膨胀螺丝将钢标固定.(图 3:三脚钢标)3.1.2.2、基准点的 测量(1)测量使用仪器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采用极坐标法测量,仪器采用 Leica TS30 智能型全站仪.水平位移观测仪器及其主要精度 指标
表 3 仪器型号 标称精度
仪器照片 瑞士徕卡制造的 Leica TS30 标称精度 为:测角 0.5 秒、测距 0.6 米米+1pp 米
(2)测量技术要求 本项目的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拟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布点时应充分顾及网的 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 等指标.根据本项目工程情况,基准网按《工程测量规范》二等的 精度 要求进行.水平位移控制网技术要求
表 4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米米)平均 边 长L(米)测角中误差 测 边 相 对 中误差 水平角 观 测 测 回 数(1″级仪器)二等 3.0 200 1.8 1/100000 6 监测基准网尽量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不得小于 30°;当受场地限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得小于 25°.监测基准网的 检查方法根据实地情况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检测.导线测量法:对于监测区域周边建构筑物密集的 监测基准点,则采用导线测量的 方法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测.根据实地情况,各水平位移基准点组成闭合导线.具体观测技
术要求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导线测量的 技术要求相同.3 3..2 2、支护桩 测斜
3.2.1、测点(孔)布置原则
支护桩测斜监测孔设置于支护桩内,共 19 个.深度 为 25 米,深度 方向上每 1 米布置 1 个测点.3.2.2、测斜管埋设 支护桩测斜监测,采用测斜仪进行测量.测斜仪器由测斜管(软质)、测斜探头、数字式测读仪三部份组成.埋设测斜孔时将测斜管在现场组装后绑扎固定在桩钢筋笼上,并注意测斜管的 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 位移方向一致,管底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底部,顶部到达地面,管身每1.5 米绑扎1次.测斜管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之前应封好管底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埋设过程中要避免管身的 纵向旋转,在管节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 滑槽严格对准,以免导槽不畅通.由于测斜仪的 探头是贵重仪器,在未确认导槽畅通可用时,先用探头模型放入测斜管内,沿导槽上下滑行一遍,待检查导槽是正常可用时,放可用实际探头进行测试.埋设好测斜管后,需测量测斜管十字导槽的 方位、管口坐标及高程,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如测斜管外局部设置金属套管保护,测斜管管口处砌筑窨井,并加盖.测斜管内有四条+字型对称分布的 凹型导槽,作为测斜仪滑轮上下滑行轨道,测量时,使测斜探头的 导向滚轮卡在测斜管内壁的 导槽中,沿槽滚动将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并由引出的 导线将测斜管的 倾斜角值显示在测读仪上.测斜管长度 管底超过基坑开挖深度 1~3 米,遇软土时取大值,硬土时取小值,管顶应超出地面 10~50 厘米.(图 4:测斜管安装)
3.2.3、监测方法 将测斜探头插入测斜管,使滚轮卡在导槽上,缓导下至孔底,测量自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 0.5 米测读一次,每次测量时,应将测头稳定在某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将测头旋转 180°插入同一对导槽,按以上方法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 各测点应在同一位置上,此时各测点的 两个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的 值.如果测量数据有疑问,应及时复测.基坑工程中通常只需监测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 水平位移.但对于基坑阳角的 部位,就有必要测量两个方向的 水平位移,此时,可用同样的 方法测另一对导槽的 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的 初始值应是基坑开挖之前连续 3 次测量无明显差异读数的平均值,或取开挖前最后一次的 测量值作为初始值.测斜管孔口需布设地表水平位移测点,以便必要时根据孔口水平位移量对深层水平位移量进行校正.3.2.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处理时,将观测的 两组读数(A+、A-)相结合(用一组数据减去另一组数据),以此来消除倾角传感器零飘的 影响.将测斜管每次的 观测数据与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可求出测斜管的 倾斜变化量和相应的 位置变化.倾斜量变化分析的 最好方式是通过计算上部滑轮相对于下部滑轮组所产生的 倾角(θ)与观测读数间距(L)的 水平偏移.在测斜仪各位置处,两组读数(A+、A-),相减就可得出 ,把这个值乘以读数间距(L)和相应的 系数,就得到一个以工程单位输出的 水平偏移.3 3..3 3、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3.3.1、观测点埋设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支护桩顶,间距约 25 米,共设置 26 点(同桩面沉降监测共点).3.3.2、使用仪器 瑞士徕卡制造的 Leica TS30(标称精度 为:测角 0.5 秒、测距 0.6 米米+1pp 米)
(图 5: Leica TS30)3.3.3、观测方法 水平位移按极坐标法计算坐标确定其位移量和位移方向.按本工程的 实际情况和设计文件,位移监测按二等精度 要求进行,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指标
表 5 等级 变形观测点的 点位中误差(米米)平均边长(米)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1″级仪器)适用范围 二等 3 ≤200 1.8 ≤1/100000 6 一般性的 高层建筑、深基坑等.外业观测时温度、气压实时现场量测,并及时输入到仪器.仪器电脑自动录入,将各观测限差预编在记录程序里,超限处重测.3.3.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极坐标法观测的 水平位移监测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x i =x 0 +s i cosα i;
y i =y 0 +s i sinα i
式中:x i、y i
为变形监测点的 坐标;α i 为由观测的 角值计算的 坐标方位角;S i 为基准点至测点的 距离;i=1„„n.第 i 次水平位移量:△Si= ] [2121)
()
( i i i iy y x x.3 3..4 4、支撑轴力监测
3.4.1、测点布置 在每层混凝土支撑内的 上、下两层钢筋处布置钢筋应力计,每道支撑各 15 组,共 45组.钢筋应力计与钢筋的 主筋相连接.支撑轴力监测点埋设见下图.钢筋计连接杆对焊连接受力钢筋钢筋计与主筋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图 6:应力计埋设示意图)3.4.2、监测仪器
钢弦式钢筋应力计及频率仪(规格型号:JT 米-609,测频精度 :0.1Hz)3.4.3、实施方法(1)调零与标定.在钢筋计安设之前校核,读各仪器的 原始读数;(2)结构内安设完毕后,进行初始读数;(3)根据每道工序,定时量测.(4)测量测记录、计算及分析,分别绘制钢筋计测点频率、受力及换算后的 结构受力曲线,及时记录施工工序,形成一整套合理的 变形、受力规律.3.4.4、计算方法: 每个钢筋计在出厂时均有一张率定表,表中给出了 相应传感器的 标定系数 K,若实测传感器的 频率值为 f,传感器的 初频率为 f 0 ,则该传感器实际受到的 应力或应变为:)(202f f K P
以上实测数据经预处理后,以测点为中心汇总在一张或若干张(视该点测试数据的 多少)表格中,表格中需包含测点的 编号或传感器号、布点位置、测试时间等信息,根据该表格再进行资料分析和反馈.3 3..5 5、立柱 桩 竖向位移监测
3.5.1、测点(沉降点)埋设及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布设立柱桩沉降监测点,共 13 点.沉降测点的 埋设时,先用冲击电钻在立柱桩顶上钻孔,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米14的 强制对中杆(如下图所示)或者直接采用钢筋,测点的 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图 7:沉降观测点)3.5.2、使用仪器 沉降监测采用由美国天宝公司生产的 Dini03 型电子水准仪,其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为±0.3 米米;标尺采用铟瓦标尺.3.5.3、观测方法 沉降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变形监测三等的 精度 要求进行监测,应符合下表中规定的 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 精度 要求和观测方法
表6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米米)每站高差中误差(米米)往返高差或环线闭合差(米米)检 测 已 测 高 差 较 差(米米)三等 1.0 0.30 0.60 n
0.8 n
测量的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 的 要求
表 7 等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 测站两次观测的 高差较差 三等 DS05 型电子水准仪 ≤50 米 ≤2.0 米 ≤3.0 米 0.7 米米 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的 观测方式,从其中一个基准点经待测点闭合至同一基准点,闭合差满足规范精度 要求后视为合格,首次观测时,必须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为初始值.各监测点的 高程通过各测点与基准点进行水准联测得到.3.5.4、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采集:外业采集的 数据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外业观测结束后,将观测数据通过数据线及传输软件传输至计算机内形成原始记录表格(见下图),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软件按测站进行平差计算,得出各监测点高程.通过观测平差计算监测点各期高程值可得到各阶段的 沉降量、变形速率及累积沉降量等数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文件如下图.(图 8: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文件)数据分析: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 高程差ΔH,把第一次观测的 测点高程作为起始值,以后每次测得高程与前一次进行比较,可得到各监测点的 标准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 即为该测点沉降值.即: ΔHt(1, 2)=Δht(2)-Δht(1)对于同一监测点不同期次的 观测和平差计算应以相同的 基准点为起算点;②对于相邻两期监测点变动分析应根据相邻两期最大变形量剔除测量误差后比较进行;③即使同一监测点多期观测成果显示相邻周期变形量较小,但变化趋势较明显时,仍应视为变动.一般分析结合沉降变形曲线图.3 3..6 6、管线沉降监测
3.6.1、布置原则 监测点布置与基坑西侧松岭路上,依据设计要求,共设置 5 处管线沉降点.3.6.2、管线点埋设 根据地下管线的 特点,监测点布设在检查井内,如检查井内无法进行测量,可采用间接法埋设.埋设方法与地表道路监测点安置方法相同.但点位必须采用管线探测的 方法确定其位置,保证点位埋设在管线的 正上方.本项目主要采用此方法布设,具体见下图.地下管线砂土 监测标志混凝土预制标石保护井地面(图 9:间接法监测点布置)3.6.3、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管线沉降监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相同.3 3.7、水位监测
根据设计要求布设水位监测井,共布设 5 个.3.7.1、观测点埋设 可采用钻机在土体内钻孔至基坑底以下 3 米(约 25 米),然后将带有进水孔的 水位管(采用 PVC 管)放入孔内,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至进水段上方 30 厘米,管口设必要的 保护装置,见下图.0.75m0.75m0.5m管盖水位管(图 10:埋设及保护井样式规格)3.7.2、使用仪器 电测水位计(规格型号:JT 米-9000,测频精度 :±2.0 米米)包括一个卷线盘、一根带有尺度 刻划的 电缆、一个测试控制板和一个探头.测试时,当探头触及到水面时,会同时发出可视信号和声音信号.(图 11:钢尺水位计)3.7.3、观测方法 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高程及各孔水位面到孔口高度 ,再计算求得各水位孔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两次均值.每次水位与初始水位标高比较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监测过程中要求定期测量孔口标高,以纠正孔被压而使孔口标高变化.3 3.8、建筑物 沉降监测
3.8.1、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 沉降观测点应能控制建筑物沉降与倾斜的 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 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共布设监测点 55 个.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 监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的 方法;测点采用Ф20 不锈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中装入Ф20 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或锚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建筑物的 沉降监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图 12:建筑物沉降点)
3.8.2、沉降监测点观测 建筑物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的 方法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立柱桩竖向位移监测”相同.3 3.9、巡视检查
本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期内,每天应由专业工程师进行巡视检查,巡视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1)支护体系 各支护结构的 成型质量、支护桩、内支撑、立柱等支护结构有无裂缝出现、支护桩、内支撑、立柱等支护结构有无较大变形、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等质量问题、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沙、管涌.(2)施工工况 开挖后暴露的 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内支撑等设置是否与设计一致、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等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堆载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3)周边环境 周边各类市政管线是否有无破损、泄露等情况、周边建构筑物是否有无新增裂缝出现、周边市政道是否出现裂缝、沉陷、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 施工变化情况.(4)监测设施 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 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 障碍物、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的 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一志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4 4、监测频率、周期 及报警制 度4..1 1
监测频率
基坑监测频率
表 8 工程阶段 钢筋内力、支撑轴力位移、测斜、墙顶位移、立柱沉降、水位变化 周边道路、管线、建筑变形 备注 地连墙施工 测初始值 测初始值 遇到大、暴雨天气或变形超过警戒 基坑开挖<8.0 米 1 次/2 天 1 次/3 天
8.0<基坑开挖<15.0 米 1 次/1 天 1 次/2 天 值时,应加强监测频率 15.0 米<基坑开挖 2 次/1 天 1 次/1 天 底板浇筑后 1~7 天 2 次/1 天 1 次/1 天 底板浇筑后 7~28 天 1 次/1 天 1 次/2 天 底板浇筑 28 天后~拆撑前 1 次/3 天 1 次/5 天 开始拆撑~再上一层底板浇筑后 7 天内 2 次/1 天 1 次/1 天 基坑回填
测终值
当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过快;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暴雨、市政管线出现泄露;基坑附近地面荷载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支护结构出现开裂;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时应加密监测.4..2 2 监测报警制 度
首先,编制专项报警应急预案,针对监测值出现预警值、设计限值等不同情况编制标准报告程序,并报送建设方、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备案.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在日报表中注明,以引起有关各方注意.当监测值达到设计限值时,除在日报表中注明外,专门发文通知有关各方.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出现险情的 排险应急会议,积极协同有关各方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 建议,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坑及周围环境的 安全.基坑监测控制值一览表
表 9 项目名称 控制值 警戒值 备注 钢筋应力 0.9fy 0.7fy fy 为钢筋设计强度
支撑轴力 0.9fcA 0.8fcA fc 为砼设计强度
墙顶位移 30 米米 24 米米 H 为基坑深度
测斜 30 米米 24 米米 H 为基坑深度
地面沉降 50 米米 40 米米 H 为基坑深度
立柱沉降 10 米米 8 米米
水位变化 5 米 4 米
地铁水平位移和沉降 10 米米 8 米米
建筑物倾斜 0.2% 0.16%
供电电缆管道,综合电缆沟 局部倾斜 中低压缩性土 0.002 高压缩性土 0.003 5 米米/d
供排水管道,局部倾斜 承接式接口管道 焊接接口管道
0.0015 0.0025 5 米米/d
燃气管道 钢管(刚性管)变形 10 米米~20 米米 40 米米~60 米米 2 米米/d
通信管道 水泥管块变形 塑料管道变形米米 100 米米 10 米米/d
人工巡查 每天专人在基坑周边巡查 2~3 次,观察基坑周边和支护结构有异常裂缝.注:①变形差值为两节管道的 接头处的 沉降或水平位移差值;②局部倾斜为相邻两根管道 6~10 米内接头处两点的 变形值(沉降水平位移)与其距离之比;③L 为管节长度.5 5、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包括多个环节,从监测仪器的 快速数据采集、监测数据的 快速处理到监测成果的 及时传达,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的 方法和内容通常包括监测资料的 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反馈及评判决策等方面.5 5..1 1、数据采集与传输
数据采集采用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仪器自动记录储存,内业通过数据线传输到计算机中,避免了 人为的 误差.5 5..2 2、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 原因,现场监测所得的 原始数据具有一定的 离散性,必须进行误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归纳整理等去粗存精的 分析处理后,才能充分利用监测分析的 成果.每次观测后立即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观测值的 检验、物理量的 计算、填表制图,异常值的 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编等,并将检验过的 数据输入计算机.5 5..3 3、数据分析
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各监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以便对工程的 安全状态和应采取的 措施进行评估决策.通过绘制时间-位移(沉降)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沉降)曲线散点图对监测数据作出科学的 分析.如果位移(沉降)的 变化随时间而渐趋稳定,说明支护系统是有效、可靠的 ,反之应立即采取相应的 工程措施.在取得足够的 数据后,还应根据散点图的 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 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 最大位移(沉降)值,预测结构的 安全状况.回归函数采用如下的 类型: U=Alg(1+t)U=Ae-B/t U=t/(A+Bt)U=A+B/lg(1+t)U=A{1-[1/(1+Bt)]2} 式中
U-------------位移值(米米)
A、B-------------回归系数;
t-------------测点埋设后的 时间(d)5 5..4 4、安全预报和反馈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 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 ,全部监测数据通过“深勘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及时上报监测报表,同时附上相应的 测点位移(沉降)时态曲线图,对当期的 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6 6、监测人员
表 10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专业及级别 拟在本工程担任职务 工作年限 1 李雷生 男 35 本科 测绘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12 2 张水华 男 34 本科 测绘高级工程师 项目技术负责人 12 3 熊志华 男 26 本科 助理工程师 现场负责人 3 4 周贻港 男 46 硕士 测绘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定 21 5 邵
勇 男 44 本科 测绘高级工程师 项目审核 22 6 黄
星 男 27 本科 助理工程师 测量组长 5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专业及级别 拟在本工程担任职务 工作年限 7 杜恩龙 男 28 本科 助理工程师 测量组长 5 8 李松柏 男 26 本科 技术员 测量员 3 9 库林林 男 21 大专 技术员 测量员 5 10 张明栋 男 25 大专 技术员 测量员 5 11 明建刚 男 50 高中 安全主任 安全员 29 12 马海清 男 35 高中 技术员 司机 15 7 7、成果资料提供
监测期间每周向甲方提供一式四份《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报告》,监测结束后提交《佳兆业科技金融中心项目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 8 8、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安全措施
本工程严格按照 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 《 环 境 管 理 体 系 — 要 求 及 使 用 指 南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三个标准建立的 体系进行控制.以《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等技术性文件和业主的 要求为依据,及时对中间过程和作业成果进行检查;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以数据为依据,对质量做出评价,并找出规律,以指导后续工程的 作业.对不合格产品,坚持原则,予以返工.做好事前指导、中间检查和事后审核审定工作,保证前道工序满足监测方案 的 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程序.在工程实施中一经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防微杜渐;工程技术负责人和质检员要深入现场跟踪指导,对作业中发生的 技术和质量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作业期间,外业测量要及时掌握气象情况,在得到有恶劣天气的 信息后,尽量将需要进行的 测量工作在暴雨或台风来临前完成.本工程作业严格树立环保意识,生活垃圾收集存放到指定地点,统一回收处理,避免相关环境污染.职业健康方面,注意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 作息时间.测量作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在进入工地时戴安全帽,确保工人自身安全的 情况下进行作业.
第五篇: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监测内容
由于在本工程范围内,基础堆置深度较深,为确保邻近地铁一号线、沪杭线、明珠线等运行正常,就要在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加强施工现场的监测控制。
监测内容和监测测点的设置主要满足三方面的要求:①满足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的要求;②满足周边建筑及管线保护的要求。③已投入运行的地铁一号线、明珠线、沪杭线等站安全要求。
(1)满足车站工程结构安全的要求(A)在软土地基中进行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支撑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与周围墙体、土体位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反映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规律。加强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体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深基坑施工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B)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要保护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必须加强对影响变形的一些要素的监测,如墙体位移、坑外水位、和坑底回弹变化的监测,同时,还要加强对支撑轴力变化的监测。也就是说要对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变形量和变形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监控,以便及时向设计和施工反馈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C)基坑围护结构的监测内容有墙外地表沉降、水位、墙体沉
降、墙体测斜、支撑应力、基坑回弹、立柱沉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
(2)满足相邻的地铁一号线站及明珠线的安全 本工程与地铁一号线相接,由于土体开挖,会导致原有车站及区间隧道周围应力场的变化,使原来已形成的应力平衡体系遭到破坏,从而容易使车站主体结构及区间隧道出现变形。对现有车站主体,会造成沉降、墙体变形。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就需加强对原有车站的监测。监测内容有:车站主体的沉降,主体外侧的土体位移。考虑到地铁一号线于运营状态中,对其监测应采用自动监测体系。监测测点的布置方法
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基坑施工期间采取信息化施工,须对每一开挖段进行监测。根据设计的要求,基坑施工监测设置如下内容:
(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2)围护墙体的深层位移(测斜)及墙顶位移与沉降;(3)基坑周围地下水位变化;(4)支撑轴力变化监测;(5)坑外土体测斜;(6)近地铁一号线站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监测。
(7)市政管线监测;(8)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9)原有车站主体沉降监测; 2
围护结构体系监测测点布置(1)地表监测点:原则上沿基坑周围间隔 20m 设一地表沉降监测点,此外在近地铁一号线站基坑两侧设置一组监测断面,每一断面 5~6 点。
(2)墙体沉降、位移点:每开挖段两侧各布设 2 点。
(3)墙体测斜:根据分段开挖的特征,保证每一开挖段有一墙体测斜点,每 25m 左右布置一墙体测斜,计 20 孔。测斜孔深与连续墙体深度一致。
(4)支撑轴力:每二开挖段设 1 个断面,每断面 3 组。每个断面设在支撑上。
(5)基坑回弹:基坑回弹测试点,每 50m 设一组。每组埋设 4只磁环。
(6)坑外土体测斜:沉基坑外边布置,间距为 30m。3
监测设备安装顺序
各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随基坑工程的施工步序而开展,基本按如下顺序进行:
(1)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同步安装墙体内的测斜管及土压力测点。
(2)连续墙及坑内外加固施工完后,钻孔埋设坑内分层沉降管,坑外的水位管、孔隙水压力测孔和土体测斜孔。
(3)连续墙顶的圈梁浇捣时,同步埋设墙顶的位移测点,并做好
测斜管的保护工作,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工作。
(4)基坑开挖前,应测出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
(5)第一道钢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
(6)
随着基坑的开挖,第三道、第五道钢支撑的轴力计随支撑的施工而安装。
(7)设备安装好后,应做好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使各监测点成活率在 90%以上。4
监测频率
(1)监测自始至终要实施跟踪监测。跟踪监测就是要按开挖工艺要求安排频率。基坑实行分段开挖,监测频率要密切配合这种一段、一层、一块的施工工艺需要,每挖完一段、一层、一块土后就要测一次,每撑好一道支撑后也要测一次。使监测与施工密切结合,跟踪施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施工。跟踪监测就是要满足施工进度要求来安排频率,施工节奏快时,监测频率要增加,施工进度放缓时,可适当放宽频率。
(2)为了防止出现纵向滑坡事故,监测期间,在特殊季节(雨季)、特殊工况情况下,对放坡开挖的坡脚稳定性和坑内降水状况进行观测,防止土体纵向滑坡的灾害性事故发生。
(3)监测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与施工的工况相一致,应根据基坑施工监测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
(4)围护结构施工期间,环境变形监测和被保护对象的变形监测
应保持在最低频率。在每一施工段影响范围内的测点,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其余区段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测量。
(5)基坑开挖期间,每一开挖段内的测点应保持每天 1~2 次的监测频率,其中有特殊保护要求区段每天 2 次,无特殊要求的开挖段每天 1 次。未开挖段每周 1~2 次。
(6)底板完成的区段,监测频率为每周 1 次。但在换撑时必须测量。
(7)地下主体结构施工结束 2 个月内,对建构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为每周 1 次;以后每月 1 次,至变形收敛。
(8)各监测项目的测试及测量频率,应根据实际的开挖步序,调整各监测点的实际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测量技术及要求
所用测量仪器使用前均经过专业部门检查核定,合格后使用。测量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工程师担任。
测量精度
高程测量误差≤0.5mm; 地墙测斜误差≤0.5mm; 支撑轴力测量测误差≤10%; 地下水位测量≤10.0mm; 空隙水压力、土压力测量≤1.0kPa。6
监测资料的提交
(1)监测测量结果在测量工作结束后 2 小时内提供,出现险情时,及时提供监测数据(2)监测资料每日以报表形式提交,报表要对应工况,工况要以图表反映,说明施工时间及相应施工参数。这样有利于对监测报表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报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3)每一施工阶段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沉降变化曲线)的阶段小结;(4)全部工程结束后一个月,提交总结报告。监测质量的控制
(1)在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对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标定,保证仪器正常工作;(2)工作时,定人定仪器进行测量,以减小人员的误差;(3)在工作中将严格执行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