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优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合集]

时间:2019-05-13 18:4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县优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县优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

第一篇:区县优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

目 录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白云区 城乡共统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番禺区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创建成果惠及广大村民…………花都区 坚持特色创建,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南沙区 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萝岗区 扮靓从化,打造和谐优美新农村……………………………从化市 以创建文明示范村为抓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城市

突出重点 多措并举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8年以来,白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市文明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区级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多年来,白云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白云区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量化的形式,列入到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从而确保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发展。

一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理顺和明确文明村镇创建的层次和任务,提出实行普遍创建与重点创建相结合,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的工作思路。

二是积极调研,充分准备。2009年年初,为做好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选点、推荐工作, 白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瑜亲自就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各镇创建工作的做法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等6条村作为白云区2009年度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候选单位,为创建市文明示范村做好了准备。各镇党委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创建村两委会创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创建推动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改变村民生活陋习,提高村民素质,切实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三是加强统筹,科学管理。白云区不断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协调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为了保证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和文明城镇持续深入开展,白云区还实行了动态的管理方法,在每两年一次的复评中达到标准的予以保留,未达标准的给予摘牌,此举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之一,白云区通过有线电视、《白云时事》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亚运会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第一、二批示范点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分别召开了各层次的动员会,向村民讲清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创建为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创建工作的要求,统一村社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的认识,转变观念,使“要我创”变为“我要创”,增强创建主体意识。如江高镇水沥村利用村文化室举办了多期文明礼仪知识、就业、保健、农科等内容的培训班,宣传创建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性,普及法律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制作了一批文明礼仪宣传品在村民聚集场所张挂。加强示范单位的宣传推广,对各村在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提高村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建工作的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围绕迎接亚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区各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等600多次,广播宣传1200多次,板报宣传1400多期,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精神文明创建的宣传攻势,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从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城乡共建,实现优势互补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白云区积极组织和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围绕“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体活动共办、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抓”的共建内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内容,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一是履行职责,指导到位。区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绿化、环保、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把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内容和职能向农村延伸。既从宏观上规划和指导农村的建设,又将指导和服务深入到农村基层单位,到村、到社。区规划局重视抓好村一级的规划,特别是对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督促镇及时规划和报批;区环卫局指导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垃圾,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区建设局和林业局指导和帮助示范村建设村民公园,以及搞好村头风景林、村内房前屋后的绿化建设;区爱卫办认真指导和督促农村爱卫工作开展,将改水、改厕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区卫生局指导村卫生站的建设和日常初级保健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区文化、体育部门加大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送电影进农村、送课下乡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生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利用“清明”、“端午”、“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调动了全体村民创建工作的积级性。通过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每年向贫困学子自发捐资,使他们能够得到继续上学机会。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行动”等多项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二是集中资源,帮扶到位。每年,农业、林业、水利、绿委、交通、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集中向创建市级文明示范村的行政村投入。2009年,市、区、镇三级财政共投入12.13亿元,扶持各镇推进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建配套等45个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解决市场和技术问题。累计发放462.5万元农业农户综合发展专项资金,落实粮食直补等补贴192.1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难题。新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个,新增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9200亩高标准农田和1800亩鱼塘整治。方石霸王花、横沥韭菜花、水沥红葱、神山优质水产等一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特别是针对2009年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单位的建设项目,区委宣传部给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这6条村分别下拨20万元支持村文化室、休闲公园、道路建设、文化活动等项目,解决村民行路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区爱卫办下拨30万元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等5条村创建省卫生村,建设村公厕;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下拨650万元分别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太和镇北村、钟落潭镇的长腰岭村等行政村建设水泥路、文化体育公园、路灯照明。据统计,区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共支持各创建单位经费约1000万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文明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白云区将迎亚运、创文明的重点工作覆盖到农村,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树立了地区良好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

一是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在各镇村组织开展了“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卫生清洁月”、“友爱互助月”、“社区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礼仪推广月”、“法制宣传月”等8个主题月活动180场次,参与村民达10万人次;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等六大专题以及“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镇共开展主题突出、成效明显的六大专题活动320场次,“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250场次;成立和培训了“农民阅读辅导员”队伍,开展了以“生态白云”为主题的阅读进农村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热爱读书、崇尚知识、丰富自我;开展了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区各镇开展了主题突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活动240场次,内容涉及广场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电影晚会等等。

二是以点带面,网格发展。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白云区特别注重农民群众的创建主体作用。通过以各个文明示范村为切合点与文化项目相结合,充分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让群众有一个学习、发挥的平台,文化发展形成网格化。如太和镇围绕生态文明,以帽峰山自然风景区为依托,以太和文化体育中心为圆心,辐射全镇多个村打造文化项目,利用各村的祠堂、文化室等开展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头陂村农家乐项目中打造一个客家风情区,太和镇书画社设在北村乡约,太和镇醒狮武术协会挂牌于石湖村谢氏祠堂,太和镇国学社设臵于南村孖祠堂。通过搞好搞活各村的各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氛围。

城乡共统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谱新篇

近年来,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型农民,番禺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呈现出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

一、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出台系列措施,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基

番禺区从加快广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全面提升番禺科学发展实力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认真谋划,扎实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2005年8月,实施开展“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冲锋号;2007年2月,出台《关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项工程》工作方案,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2008年,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开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成效显著,农村基础党组织得到明显加强;2009年1月,区委1号文《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把番禺建成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在城乡统筹发展春风吹拂下,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起点,大手笔,农村各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据统计,镇街级文化广场19个,总面积36.5万平方米;村(社区)级文化广场79个,村级篮球场500多个,体育健身设施300多套。区、镇街、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实现两个100%覆盖,镇街文化站、文体服务100%覆盖全区19个镇街,场地总面积6.5万平方米。文化室100%覆盖全区247条村,成百上千支群众文体队伍长期活跃在番禺农村。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握宣传导向,加强农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近年来,番禺区积极应对社会转型期的开放性舆论环境,以多渠道全面展现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举措,凝聚民心,巩固党在农村中的领导地位。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农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及时组织开展重大政策的宣传学习工作,通过专题宣讲、电视会议、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网络、宣传栏、“口袋书”等载体,扩大政策信息覆盖面。做好形势教育,激发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深入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过千干部深入农村,及时掌握广大农民群众社情民意。过百场“百课下基层”、“理论面对面”等形式多样的集中、系统、专题的宣讲活动,坚定农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认真制作本地新闻节目,为广大农民群众掌握社情民意提供便捷方式。番禺日报社还策划出版了《番禺日报-今日新农村》双周专版,每月40万份免费派送给番禺区所有农户,较好地为农民群众判断形势和辨别是非提供依据。首创《文明大赢家》电视栏目,深受农村群众喜爱。

三、以“双百共建文明村”为载体,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建设农村群众精神家园

一是“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成效显著。从2005年起,以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我区创造性地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共促协调发展,共建优美环境,共守法律秩序,共树文明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统一安排100个文明单位与100个村建立共建关系,各镇街自行确定所属文明单位与所属其它村建立共建关系,共建率达100%。四年多来,“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情动禺山,区财政每年安排三千万,共已投入1.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10个亿,在全区247条村共建设项目1600多项。全区农村呈现出“五个更加”:村容村貌更加美观,发展环境更加完善,文体活动更加活跃,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农村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已基本形成。同时,涌现一大批全国、省市卫生、文明镇、村,沙湾镇蝉联“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钟村镇、东涌镇评为省文明镇,化龙镇柏堂村、沙湾镇紫坭村被成为省文明村。以“双百共建”为载体的农村文明建设让全区50多万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发展带来的实惠。“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在番禺农村知晓率和认可率达100%,农民满意度达97%,得到中央和省、市文明委的充分肯定。

二是农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各级深入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以“情系千家万户”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常年不断,“一年一主题”:“六在农家”、“政策百村行”、“文化大篷车”、系列“口袋书”进村入户和“感知荣辱”、“书香羊城”等主题活动教育面惠及百村万户。深入贯彻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平均每年3990场,基本实现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一场电影。各镇街依托日趋完善公共农村文化设施,承办了一场场文化盛会,极大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化龙、南村镇联合承办了“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高唱岭南民间颂改革开放的赞歌;沙湾镇承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绩斐然,石楼镇荣获“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传承基地”称号,钟村镇被命名为“中国龙狮文化之乡”称号,南村镇坑头村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生态文化村”,沙湾镇和石楼镇大岭村分别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沙湾飘色《赛龙夺锦》、南村飘色《一举夺冠》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石楼镇获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龙舟艺术展演赛金奖、龙舟文化奖,钟村“福虎迎春”节目代表广东参加全国文化艺术界迎春晚会走进人民大会堂等等。

四、以“农家书屋”为抓手,搭建数字信息平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农家书屋”、“绿色网园”建设实现全覆盖。番禺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建设“农家书屋”的号召,全面推进“农家书屋”、“绿色网园”建设,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各镇街和全区86个社区、247条村积极行动。番禺区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建设中坚持“五结合”:与农村文化室建设相结合、与“祠堂文化”相结合、与日常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文化教育阵地建设相结合。同时,还根据各村(社区)现有条件和需求增设农家影视、农家舞台、农家展厅和农家娱乐等内容,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借书看书的场所,更成为一个农村群众有书看、有报读、有戏看、有网上、有处乐的综合性活动场所,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粮食和产品。2009年,农家书屋、绿色网园已率先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有力。近年,番禺区大力推进“数字新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铺设政府光纤到村,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将电子政务延伸到农村基层,提高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民文化信息共享权益。2008年底,全区247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光纤联网,建立市—区—镇—村四级公共光纤网络互联,具有番禺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和网站群镇村管理系统初步形成,成功实现计生、流管、农合、农财等业务系统和党员远程教育、“绿色网园”等网络与镇村政务网络平台的对接,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信息化培训、信息发布、信息咨询服务和网上娱乐,为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增产增收增知识和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让创建成果惠及广大村民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花都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村创建、“阅读进农村”、文化下乡等有声有色活动,村民踊跃参与,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近年来,花都区上下都高度重视文明示范村竞赛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把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早在2007年3月,区文明委专门下发文件《花都区创建十佳文明示范村、十佳文化室工作方案》,以后每年都就文明示范村建设发文部署。结合新农村建设,区委区政府还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花都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区党政领导和区直部门单位联系帮扶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区领导经常深入创建第一线,及时了解创建工作的进展和存在困难,想方设法为创建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创建工作的经费投入、城乡共建、督促检查、考核验收和动态管理等各方面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提高整体成效。

二、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花都区文明办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协调意识、服务观念和合作精神,统一规划,加强沟通,整合资源,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臵、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创建的优势和合力。

(一)抓好示范,典型引路。花都区切实把握好示范带动和全面推进的关系,根据各村在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特点和创建基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既普遍号召又重点指导,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指导基层开展创建活动时,既鼓励非示范村向示范村学习,也要“学得其所”,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给群众增加负担,使创建工作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惠及村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从2007年起,花都区每年都在全区各镇开展“十佳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每年抓好十条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辐射带动其他村创建活动。2008年3月,为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在新华街马溪村召开了创建文明示范村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区各镇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副书记、宣传委员、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马溪村的村容村貌、文化室建设情况,听取了马溪村、步云村、水口村等示范村的经验介绍。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覃海深在会上分析了两年来的创建工作经验、存在问题,并按照市对文明示范村的工作要求部署了今后的工作,市文明办领导专门到会作指示。

花都区坚持抓好十佳文明示范村建设的工作,为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活的典型,通过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三年来全区涌现出了新华街马溪村、炭步镇步云村、炭步镇藏书院村、赤坭镇缠岗村、花东镇象山村、花山镇小布村、狮岭镇合成村、狮岭镇义山村、梯面镇红山村、雅瑶镇三向村等40多个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文明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2009年,花东镇象山村、新华街五华村被确定为广州市第四批创建文明示范村工作达标村。新华街、炭步镇被评为广州市首批创建文明示范村工作先进镇(街)。凤凰村、横潭村被评选为广东省文明村。

(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花都区创建文明示范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掘各村镇的特色和内涵,坚持一村(镇)一品,打造各自的亮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岭南新村。如赤坭镇缠岗村,根据自身农业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优越,通过集中土地出租的形式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商创办大型观光、旅游项目——正园生态园,发展集生产、科研示范、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生态园项目的启动,有效地解决该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过去村民游手好闲、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逐步销声匿迹,乡风民风明显好转。

各镇(街)在创建市首批文明示范村工作先进镇中,也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形成了群众文化“一镇一品”生机勃勃的局面,如新华街的街舞和流行乐队,花东镇的东南亚风情艺术团、诗联书画基地,狮岭镇的盘古文化节,花山、梯面镇的客家山歌队,炭步镇的元宵灯会,赤坭、炭步镇的粤曲私伙局等等。

(三)建设与整治并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各村坚持建设与整治并举的原则,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区财政2008年拨出2000万元对全区188个行政村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完善了各村的总体规划设计,使文明示范村建设有章可循。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抓好村容村貌的整治,尤其在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变上下功夫,按照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的“五化”要求,广泛发动村民开展整治卫生死角和“六乱”现象,通过创建文明示范村活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了一批村级小公园、体育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2009年以来,市、区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33亿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区政府专门拨出3000万元作为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明确以后每年继续保持且有所增长。2009年各级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投入资金1570万元。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4.5%,基本实现“村村通班车”,221个自然村获得省、市、区卫生村称号,三个中心镇已完成镇整体规划,全区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已基本完成。

(四)以人为本,转变农村社会风气。创建文明示范村,要建新村,更要育新人。创建过程中,花都区坚持改造人居环境与培育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道德素质,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花都区近年来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从2005年起,启动送戏下乡工程,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60场,送戏下乡演出累计300多场次,观众超过50万人次。在大力开展送戏下乡的同时,送书、送展览、送电影下乡活动也形成了制度化,长期坚持不懈,基本实现了全区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映一场数字公益电影的目标。2009年5月下发了《花都区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实施方案》,就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门召开了现场会。

2008年起,已把“农家(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经费300多万元纳入了三年财政预算。为支持各镇(街)创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区政府近两年拨出500万元专项文化基金用于文化站改造升级和文化室全覆盖建设。目前,全区建成了文化室233家、“农家(社区)书屋”200多家、“绿色网园”69家。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完成了全覆盖任务。

坚持特色创建

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南沙区自2006年启动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文明办的大力指导下,在市、区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创建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上下一心、齐抓共建,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06年至今,南沙区已创建了23条区级文明示范村、7条市级文明村、1条省级文明村,其中,南沙街鹿颈村2008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通过三批文明示范村的影响和带动,全区各镇街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创建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大力开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领导机构。文明示范村创建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区委、区政府将它列入党委、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区文明委提出“到2010年要使5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标准”。陈明德副市长就抓好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作了专门批示,区委常委会还专门听取文明办关于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专题汇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钟华英同志经常带队深入各村进行调研,组织召开创建座谈会,这为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基础。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南沙区还成立了创建文明示范村活动指导小组,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综治办、区爱卫办、区规划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文广新局、区农林局等14个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指导小组成员,各成员单位具体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为联络员,担负起对创建活动的指导职责。各镇、街也相应成立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并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主导、村民自主、各方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实。按照市文明办在全市开展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南沙区利用推荐南沙街鹿颈村、黄阁镇莲溪村作为广州市第二批文明示范村工作的有利契机,于2006年5月23日在南沙街鹿颈村召开了全区城乡共建文明示范村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区文明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为切实帮助各村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区委宣传部四年累计划拨创建扶持经费达557.8万元,按每村不少于20万元下拨创建经费。同时,区文明办还积极协调区级财政、农林、水务部门的资金和资源向示范村倾斜,加上镇(街)直接配套资金,共向示范村投入资金4470.32万元,为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区文明办还积极协调、加强指导,通过调研、协调会、检查等形式不断督促镇(街)、村大力开展创建工作,现场指导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整合各方资源,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形成合力

按照中央文明办和省、市文明办的要求,南沙区积极推动城市的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区文明办参照市的做法,选择了机关单位、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参与结对共建试点工作。在共建活动中,着重把工作机制建设放在重要位臵,协调各共建单位着力完善制度,包括目标责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检查考评制度等,以制度建设保证共建任务的落实。各共建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与共建村积极开展共建活动。广州电台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人才优势,多次到结对共建村—鹿颈村举办文艺晚会,并捐助15万元为鹿颈村购买了一批音响器材和环卫设施;区国税局组织局领导班子和结对共建村——九王庙村两委全体干部共同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践行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授十七大精神,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区农林局配合结对共建村——莲溪村山顶休闲公园改造,配套了35万元进行绿化建设,并为沙尾二村休闲小公园配套5万元休闲设备。南沙市政公司投入25万元为结对共建村——塘坑村建设绿化长廊和排污暗渠,美化了村容环境。区围垦公司针对结对共建村——乌洲村村边的乌洲山上留有日军侵华雕堡遗址(已被命名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点,主动联系市林业部门下拨60万元作为对乌洲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支持资金,将其建设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和园林绿化为一体的文化阵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各共建单位投入共建资金、物资合计达250多万元,与结对共建村“两委”班子一起,致力于共促经济发展、共倡文明新风、共办文体活动、共治环境卫生、共抓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共建成果。

三、突出创建重点,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初显成效

一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在创建工作中,各文明示范村认真按照《广州市南沙区创建文明示范村试点工作方案》,以“八通”(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信息网络、通公共汽车、通硬底化排污暗渠)、“六个一”(即建设一个文化室、一个卫生站、一个运动场所、一个宣传阅报栏、一个村民学校、一个绿化休闲公园)、“五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基础,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抓起,得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支持和拥护。南沙街鹿颈村共筹集投入280万元修建了一个 “三务”公开栏、一个党员之家,一个老人活动中心,一个绿化长廊,对村内主干道两旁的人行道进行铺设彩砖改造,为全村的老人(女55岁男60岁以上)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费和免收环卫费,为全体村民购买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为全村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黄阁镇莲溪村在村容村貌改造上坚持规划优先,请来专家统一规划和建设,筹集投入265万元将“麦氏大宗祠”门前约3000多平方米的危房拆除,建设成为一个近2000平方米怀古石板广场和绿化广场,并修建一个休闲的山顶公园、一个 “三务”(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和一个宣传栏,一座垃圾收集压运站,重新改造了村的医疗站、村内道路、街巷和公厕。同时,该村利用村的部份自留发展用地,独资近800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为52000多平方米的“汽配员工宿舍区”进行出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900万元的租金收入;黄阁镇大塘村筹集投入420万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的“大塘公园”和麒麟文化馆,对村内的街巷和路灯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并大力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该村的麒麟队先后获得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第一名,醒狮队男子成人组获得“南狮”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各文明示范村共修路 10200米、桥5座,修建体育馆(室)15个、多用篮球场13个、文化室23个、宣传阅报栏52个、村民学校(党员之家)23个、老人活动中心8个、休闲健身小公园28个、绿化长廊8600米、垃圾中转屋(池)23个、卫生站23个、肉菜市场5个、停车场21个、视频监控系统23套,开展文体活动130多次(场)。

二是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在创建过程中,着力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从建立环卫队伍、建立健全卫生保洁措施、宣传维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日常管理等方面着手,逐步提高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村容村貌重点整治的推进,村道村巷硬底化,休闲公园的建立,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的进一步改观,村民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南沙街鹿颈村、塘坑村等以村规民约为手段,加强对饲养家禽的管理,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以考评促创建,全面开展文明示范村创建竞赛活动。在创建活动中,区文明办按照《广州市南沙区文明示范村考评奖励办法(试行)》,对考评合格的村,由区文明委授予“广州市南沙区文明示范村”荣誉称号,并奖励创建扶持资金2万元。对于开展城乡共建工作成效显著的文明单位,由区文明委授予“广州市南沙区共建文明示范村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作为推荐参评区级以上文明单位(标兵)的重要条件。同时,从2009年开始,区文明办又参照市的做法,制定了《南沙区文明示范村测评标准(试行)》,推行以争代派、以奖代分的激励措施,全面开展文明示范村竞赛活动。各镇街也以此为契机,全面铺开文明示范村及和谐文明户的创建工作

以城带乡 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萝岗区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总体安排,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建设,通过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完善了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成立了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郭粤明任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下发了2008年、2009年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的部署安排。各成员单位和街镇结合各自职责,进一步整合资源和资金,明确工作措施,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抓重点、树亮点,不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发展一体化,精心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涉农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区财政支出增加向农村社会事务及经济发展投入,2009年部门预算安排“村改居”社区及行政村各项社会事务支出(不含基本建设支出)5.5亿元,比2008年4.34亿元增长26.7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拨付惠农补贴资金800多万元。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32项,总投资约26.8亿元,占全区基建计划投资的15.5%。同时,强化涉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加大对资金安全性、政策效益性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健全政策保障。区委、区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萝岗区主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工作方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保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分解任务,细化指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目标完成。在全市率先研究制定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流转补偿意见和流转扶持、管理措施。积极开展了“村改居”社区社会负担问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完善了萝岗区新农村建设系列政策,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街道社区公共事业投入的意见》等惠民政策,不断加快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二、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方针,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融合,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是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先后引进、扶持省市农业龙头企业7家,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对全区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扶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农户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达80%以上,规模化饲养场产地检疫率达100%。

二是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区每年举办萝岗香雪荔枝文化节活动,弘扬了本区名优荔枝和水果文化品牌。推广种植萝岗甜橙800多亩,指导成立了甜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推行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全区已有24个产地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1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且获得了1个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臵,采取“六增两减”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引导扶持物业和土地出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大力扶持农村集体发展,增加农民分红性收入;通过引导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种植性收入;通过加大惠民补贴力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农民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推行农村补助医疗,减少农民看病支出。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76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00多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0元,比2008年增长12%以上,超额完成12%的增长目标。

三、大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保持了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农村教育事业跃上新台阶。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已有10所学校完成新、改、扩建工程,17所学校正在进行改扩建,新增学校用地36.8万平方米,新增校舍19.8万平方米。为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区财政投入1600万元,通过租赁校车的方法解决了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困难的问题。以实施教育信息化为契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投入1258万元,完成教育信息化城域网二期建设。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建设,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区4所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中有3所学校获得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全区获得一等奖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比例为75%,为全市之冠。

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与管理,投入3000多万元,加快镇级医院升级改造。同时全面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由镇医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财务和人员等实行统一管理,规范村卫生站管理,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功能。全面推进村级卫生站看病减免费用工作。明确乡村医生补贴经费标准、使用范围、监督考核办法,推行药品统一配送,完善监督和公示制度,让农民看病收费明明白白,减免优惠实实在在。共有54436人次(农民)享受到减免优惠,减免金额13万多元。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标准,将筹资水平从65元/人〃年提高到200元/人〃年,2010年将提高到340元/人〃年(其中政府出资标准提高到220元/人〃年),保障对象扩展到“农转居”人员和国营农场人员,参合率达到99%以上。

三是农村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街镇文化站升级改造工作,全面启动村居文化活动室的升级改造工程。共投入200万元对11个村居文化室进行改造,使之真正成为惠农、便农的先进文化活动阵地。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网园、农家书屋工作。农家书屋已全面覆盖全区58个村(居),建设“绿色网园”23家。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通过广泛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到新提升。由区财政一次性投入5亿多元,解决了永和街1万多名“农转居”人员的社保问题,同时彻底解决了黄陂、岭头公司职工家属、子女的养老、医疗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由区财政为参保人按2008年底的“农转居”标准为每人最高垫付养老、医疗保险金82178元,有序推进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将农村低保标准由250元提高到300元,为全市最高,也是我区成立以来第四次提高标准,受惠群众1100户2800多人。对“三无”人员及其他政府供养人员的供养标准也统一提高到650元。

五是农村劳动就业培训工作取得新成效。继续推进充分就业村(社)创建工作,已有22个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继续打造“轻骑队”送岗进村(居)特色品牌活动。截至11月底,全区共开发岗位4.36万个,5082名本区户籍人员成功就业,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966人。大力开展“订单式”转岗培训,调整扶持创业政策,打造了6个创业示范街(点),累计扶持自主创业2100人、带动就业约3000人,完成户籍人员职业技能培训9541人。

四、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至今已建成标准化农田3600多亩,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协调推进了第二批“村村通”公路工程,投资总额5500万元,建设总里程15.84公里,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形成。全面完成了村(居)主干道路“村村亮”工程,工程效果良好。

二是开展村庄规划和用地规划工作。组织编制了全区28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的规划,整体上对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有效控制。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寓式农民新村,已建、在建农民新村达26个,已完成8个自然村的整体搬迁,节约建设用地30多公顷,既改善了农村村民居住条件,又腾出土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加强了农村土地执法,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三是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资金5亿多元,全面推动污水治理工作。总投资约5.8亿元,建成和在(扩)建污水处理厂8家。加快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已建成农村公厕49间、垃圾收集间81间。积极开展了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五、大力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治理,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农村党建指导员制度和后备干部制度,选聘到位村级后备干部138名。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试点工作,在东区街火村社区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设立了党员爱心岗、党建工作岗、参政议政岗等8个岗位,使该社区无职党员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推进党内激励、关爱、帮扶机制,完善了农村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拨出老党员生活补贴金110万元。继续推进农村“党建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平安创建工作。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成立了区山林土地权属纠纷调处领导小组和专责工作组,着力稳控了九龙地区山林土地权属纠纷。组织开展了“基层大接访”和“进家门、问民生、解难题”探访重复上访户活动,区领导及各街镇领导参与接访和探访,共接访和探访信访对象447名,累计解决信访案件93宗。健全覆盖村、社的农村会计代理制,将农村、社区“三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定量核分,促进了“三公开”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深化推进农村综治维稳工作。全区各村(居)设立了综治工作室,安装1万多个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治安防范基础进一步巩固。开展“人屋车场”等清查整治行动,加强调解组织和阵地建设,在全区各镇、村、社区普遍建立了调解组织,村(居)调委会54个,配备调解人员375名,有效净化治安环境,保持了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扮靓从化 打造和谐优美新农村

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要求,从化市文明办在总结推广前一阶段文明示范村创建经验的基础上,以全面推进“五改五有”生态文明村为契机,在江埔街和睦村、城郊街大夫田村和太平镇邓村村、湖田村启动了新一轮的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工作。经过努力,太平镇的邓村村、湖田村创建为广州市第四批文明示范村。

一、集思广益,健全机制 为加强对全市文明村创建工作的领导,从化市专门成立了由市文明办协调的生态文明村专责小组,负责对全市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各镇(街)、村也相应成立创建工作的专门机构,有力地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

一是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广辟渠道,落实资金。无论是全市普遍开展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还是重点开展的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在资金筹措方面,始终结合实际,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采取市、镇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社)集体经济筹一点,农户自己出一点的办法,有的还积极发动村外人士、社会热心人士捐助,有效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如:太平镇邓村村,通过村委筹集、村民出资、外出人士捐资等多种方式,自筹资金共150万元用于创建工作。

二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科学创建。为巩固创建文明示范村成果,市文明办指导全市各创建点结合实际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公民道德、卫生意识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太平镇邓村村就结合本村的实际,制订了《村规民约》、《治安联防机制》、《卫生保洁制度》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管理规定,有效地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促进良好民风、村风的形成,同时较好地推进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推进生态文明村和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从化市根据各创建点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同时坚持实行工作提示制、检查通报制、任务督办制、动态跟踪制等各种制度,切实加强对各创建点创建工作的检查、督促,使创建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共建氛围

一是组织创建研讨会,理清创建思路,提高创建水平。近两年来,市文明办、市生态文明村建设专责小组,多次组织召开文明村创建工作座谈会、研讨会,进一步理清全市创建工作的思路。市文明办还专门组织参与第四批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创建的村负责人到溪头、宣星等文明示范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与此同时,各镇(街)、村也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研讨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促进各地创建水平的提高。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激发各方参与热情。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村(社)干部的创建积极性,营造“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浓厚共建氛围,从化市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简报、文艺汇演等形式,积极宣传创建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经验和典型,大力宣传开展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和从化市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成果,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文明村的舆论氛围。

三是注重借鉴与创新,探索发展新思路。各镇、村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注重借鉴学习外地成功做法,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新思路。温泉镇宣星村在创建成广州市第三批文明示范村的基础上,通过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村“两委”人员受到很大的启发。他们结合本村的实际,整合村资源,积极推进宣星运动谷建设,全力打造运动型农家乐。2009年9月30日至10月4日,该村顺利举办了宣星运动谷赏月晚会暨温泉美食节等一系列宣传活动。2009年12月,该村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文化村”。

通过有效的宣传发动,从化市村民的共建意识大大增强,纷纷关心支持文明村的创建工作,从过去的“要我建”的状况转变到现在“我要建”的局面。宣星村在创建过程中,该村村民自愿无偿提供自行车环山跑道所用的60亩土地,没有向村要一分钱;相反,村民还自筹资金150万元用于文明村创建工作。

三、科学规划先行,创新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从化市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体系。由于各个创建点的经济基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各有差异,从化市在突出“五改五有”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基本要求和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各村(社)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保持原有生态和农村本色,保护好优秀文化传统,创建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村,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注重把发展农村经济融入到文明村创建工作中。如良口镇全力打造具有溪头村特色的“生态观光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温泉镇宣星村则形成一条“打造宣星农家乐,建设宣星运动谷”的发展思路,致力发展一个带动从化辐射珠三角休闲运动型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城郊街光辉村则全力打造一个以体验式农耕型休闲旅游的特色村。

四、突出抓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文明素质

在文明示范村建设过程中,从化市突出抓好村容村貌的整治,全面推进城乡清洁工作,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教育,不断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状况,注重提高村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各镇、村按照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的“五化”要求,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太平镇邓村村,在创建文明示范村工作中,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改造巷道30050平方米,排污渠7650米,改厕205户,粉饰村民房屋外墙近30000平方米,新建村主干道路灯50支等。从化市在2008年完成的188个生态文明村创建点(自然村或经济社)中,共清理卫生死角72203平方米,清理沟渠池塘93323平方米,拆除破旧房屋1301间17902平方米,改巷道1051623平方米,改排水排污渠426613米,改厕11288户,改牲畜栏2149间31778平方米,建垃圾中转屋291间,垃圾池212个,建生态小公园84个,大大改善了全市农村的环境面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市文明办、各镇(村)始终坚持将强化农民文明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文明示范村的创建过程中,通过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各村还加强文化室的建设,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健康的文娱活动,建起村的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以创建文明示范村为抓手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增城市按照广州的要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各类村庄的实际条件,把创建文明示范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目前,全市共有9个村被命名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35个村被授予“增城市文明示范村”称号。其中,西境村在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西南村于2009年被评为 “广东省文明村”。

一、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体规划共同推进 一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相结合,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先后完成了城市规划范围外263条行政村的规划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使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为实施一村一策,多层次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打造等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明确标准,分类指导。制定《增城市村庄整治建设指引》、《增城市新农村环境整治指引》等系列文件,明确“三清”、“八通十有”的整治及创建标准,以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为中心,围绕农村“脏、乱、差”环境整治和新村建设问题,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增城市“深化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战略”的要求,对处于南中北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的创建村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整治和创建工作健康发展:南部、中部的村庄结合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通过创建文明示范村,逐步推动农村住宅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集聚;北部的村庄要注重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配套,保持乡村特色和原生态,不盲目改造和景观“城市化”。由此逐步探索形成了新塘镇塘美村、长岗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荔城街罗岗村的中心城区村落整体搬迁模式,荔城街莲塘村的运动休闲与农业观光相结合模式,小楼镇东、西境村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三是统筹资金,协力推进。从2007年以来,纳入增城市整治和创建任务的村一共140条,市财政统筹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分三类进行整治建设:对105条农村安居整治村每村补助5万元、对23条示范村每村支持资金30万元、对12条重点整治示范村每村支持建设资金80万元,对创建村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和艺术化,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并投资1.49亿元,用三年时间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解决村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创建过程中,坚持以村民得实惠为原则,制定方案并抓好各项创建整治任务的落实。市农业、林业、交通、电信、供电、电视、自来水、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和配合开展村容村貌整治、道路和绿化环境改造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各创建村在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方面的成效更加显著,起到示范作用,并由此带动了全市其它村落的整治行动,农村的文明程度、村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建工作与培育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殷实的经济基础是创建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增城市在推进文明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注重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条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把推动生产发展、让农民增收致富放在重要位臵,使各项环境整治与改造工作与产业培育工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比如,这几年增城市围绕建设北部1000平方公里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的理念,规划建设了200公里自驾车游绿道、100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游绿道、50公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完善驿站、旅馆、农庄等旅游节点,以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为“瓜”,通过“藤结瓜”、“瓜连藤”方式,串起风格各异的旅游休闲驿站和农家乐,并通过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活动,推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变农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变农副产品为旅游商品,把“景区建在田头,农产品超市开在农民家门口”,促进农民就业和农产品流通与升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业互补互动,融合发展,为山区农民致富奔康找到了一条新路子。2009年小楼、派潭、正果三个山区镇税收分别增长87.65%、37.51%和42.17%,逐步实现“绿色崛起”。而处于发达地区的南部各镇,结合镇的总体战略规划,对各创建村实行土地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的依法合理流转,盘活闲臵土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腾出空间高标准建设民营工业园等现代化的工业基地,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如塘美村,通过创建活动与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其集体经济就由2005年不足8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0万元,人均年收入由4500元提升到2009年的9000元;西南村的集体经济也由过去的较低水平提高到2009年的800万元,人均年收入更是达到12000元。

三、创建工作与富民惠民工程相结合,切实让群众得实惠 一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当作提高群众素质和减少未来农民的重要抓手,优化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先后投入42亿元,合理撤并“麻雀学校”186所,以增城市区、新塘城区和中心镇村为重点,集中资源建设一批优质规范学校。从2010年起,增城市还将实行增城籍学生享受12年免费义务教育。

二是坚持抓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一方面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城乡居民免费培训和订单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契机,挖掘各类就业岗位,想方设法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近年来累计实现转移就业近16万人。

三是不断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全力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目前纳入低保人数达2.6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9年,增城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57.43万人,参合率99.60%。今年,增城市又提出将探索实施向增城籍65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保障补贴的新举措。

四、创建工作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宣传栏、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渠道,向群众持续深入宣传文明示范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各项要求,广泛争取群众的支持、配合和自觉参与。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镇街还组织村民到东莞、深圳、番禺等地参观考察;同时,镇与镇、村与村之间也相互观摩学习,着力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扎实开展和谐农村“365”创建活动,全面启动“三联六帮”城乡共建行动,加强“村两委”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村务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以良好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各创建村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自治组织,严禁“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使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农村封建宗族活动等得到有效的控制,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比如荔城街,创新农村自治制度,在农村成立“新农村建设议事会”,作为直接受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属下的民间组织,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发展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等各环节,议事会都有权提出意见,并在新农村建设及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建议、监督、参与决策作用。

三是大力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健全以互联网、广播影视和平面媒体为载体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全市282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居委会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区完善率达100%,农村完善率达93%;制定《增城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大力推进镇(街)文化站、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有94个重点文化室、120个“农家书屋”和 60个“绿色网园”,并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

四是推进“文化下乡”制度化。深入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和展览的“四下乡”活动,不断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缩小城乡之间基本文化服务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农家书屋”工程送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类书籍到乡村近20多万册;市文化馆每年派文化辅导员下乡800多人次,辅导各类文化团体近万人次;电影公司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2007年以来送电影下乡500多场次。这些制度和工程,不仅持续保障了广大偏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而且推动了看书、上网、玩曲艺、跳舞等文明高雅的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农民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当夜幕降临,全市各镇(街)、村(居)文化广场、休闲公园,独具特色的农民舞会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白天下地劳作,晚上跳舞逛公园”成为了文明示范村创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二篇:区教研工作经验材料

平凉市崆峒区教研工作经验材料

(2013年11月20日)

摘要:崆峒区教科所围绕全区教育工作大局,强化教科研“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工作职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在制度建设、调研评估督导工作、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竞赛、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积累了富有成效的经验,为全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教科研队伍情况

(一)教科所基本情况

区教科所按照副科级设岗,8个编制,专职教研员8名,都是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二级教师2名。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2人,数学专业2人,生物和英语各1人,幼教专业1名,计算机专业1名。其中,4名教研员有20年以上一线任教经历,调来之前是学校高中把关教师,有的参与学校教务、教研管理工作。8名教研员都是区级导师。区教科所教研员学历较高、专业搭配较为科学、都有从事教育科研和教学调研指导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承担各项活动的能力,我们教研员人数虽少,但素质较好,各有所长,能吃苦,能承当事务,是一支比较有战斗力的队伍。

(二)全区教育科研力量情况

全区中小学现有校级及各学科组、年级组兼职教研人员500余人。2003年以来,为了强化城区高初中学校教研力量,把教研工作从教务处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教研室,从人员、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充实;2007年以来,在城区一些重点小学把教研工作从教导处分离出来,设立教研室,选拔业务精、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从事教研工作。目前。我区从事常规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兼职教研员,可以说都是学校的精英,教研队伍从规模、水平来说都上了一个台阶。

近年来,为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教研员素质,我们还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倡导教研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执教公开课,做课题研究;二是要善于动脑搞教研,要善于剖析教研工作实质,善于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教研工作;三是要有一双把教研工作“看清楚,看明白,看真切”的“慧眼”,要能够抓住教研工作中的优势亮点、缺点分析反思,扬长避短;四是专职教研员要脚勤、嘴勤、手勤、脑勤,善跑学校做调研,善听一线教师心声,善于望闻问切,勤于动脑思考问题,为学校教学教研教改排忧解难,为局领导指导教育教学提供科学建议、想金点子,以求解决问题、取得工作实效;五是引领教研员通过广泛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交流、合作的能力,使人人成为多面能手。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教科所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教育科研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调研督导为推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为质量提升新的增长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区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2007年至今,陆续出台了《崆峒区中考考务管理实施细则》、《崆峒区各级各类考试阅卷登分要求》、《崆峒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常规实施细则》、《崆峒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手册》、《崆峒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达标评估细则》、《崆峒区普通高考奖惩办法》、《崆峒区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崆峒区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崆峒区乡镇学区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等各项制度。着重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教学质量考核两个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全区教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不断加大调研评估督导力度

近5年来,随着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教育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突显。作为规范各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手段,调研评估督导工作意义重大,成为教科所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工作。在区教育局督导室的协助下,我们每年分春秋两季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研、评估、督导。

2008年至今,教科所分学段开展各种调研、评估、督导活动21次,听课4600多节,查阅各种资料近10万张,召开座谈会、反馈会57次,每年大概有120多天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开展工作。

从调研评估督导的内容上来讲,在高中阶段主要是针对高考备考及高中新课改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针对中考备考和小学增效减负工作,还有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从调研评估督导的方式上来讲,调研组主要采取听课、评课、听汇报、现场查看、翻阅资料、访谈师生、座谈反馈等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教科所基本掌握了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教研活动情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分类指导。

教科所每次的调研评估督导工作都有任务分工,有分析反馈,有督查总结,有情况通报。每一次调研评估督导活动都要对前一次反应出的问题不足再次进行跟踪了解。从效果上看,这项工作对于摸清基层学校实际、和谐上下关系、淡化行政推动、促进教师成长、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

区教科所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及管理工作,先后印发了《崆峒区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指南及管理办法》、《崆峒区教育科研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管理办法》、《崆峒区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推广管理办法》,并将各学区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作为调研评估活动和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科所的大力推动下,崆峒区近5年来课题研究工作硕果累累。共计获省级立项课题102项,其中重点课题14项;获市级立项课题125项,其中重点课题50项;通过省级鉴定课题53项,其中优秀等次9项;通过市级鉴定课题51项,其中优秀等次17项。另外,全区还有5人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的研究项目,4人通过了鉴定。有20多项研究成果获省、市级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

对于我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教科所不遗余力地进行全面推广工作。1.以教科所成员为主体,成立课题成果推广工作小组。2.理论联系实际。教科所人员及优秀成果输出学校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反复学习、研讨课题成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推广过程中,不唯理论,不唯书本,把推广工作植根于广泛而扎实的教学实践的土壤之中,凸现成果推广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3.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在课题成果推广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先在成果输出学校进行推广。采取先实验班后全校整体,以实验班的推广为先导,摸索推广经验的同时大面积铺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在所有班级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实施推广,最大限度地开辟课题推广应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对于全区而言,先办好课题成果输出学校的推广工作,将积累的经验再推广至学情、教情类似的同级学校。4.边推广边总结边修正。在推广课题成果的同时,不断对课题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高效性等进行反思,充分利用课题实验骨干教师和成果推广实验班的示范作用,以课堂教学为轴心,以成果推广为先导,以研训活动为主线,在推广的同时不断修正、优化课题研究成果,使之更合理、更完善、更有实效性。

5年来,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从随意到规范,做到了优秀成果在区内的深入推广和有效运用。

(四)采取多种措施,扎实做好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

近年来,全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统筹规划,有效开展各类教师培训工作,2009-2013年,先后派出358名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2176名中小学各科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及省市级的课改培训;2009-2011年,以儿基会导师制项目为依托,派出校长教师300多人次赴西和等项目县考察学习,组建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7个;2010-2013 3

年,先后邀请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等外地知名教育专家15人来我区讲学,共组织校长教师1500人次、中小学生870人次聆听讲座、交流学习;2009-2013年,先后承担了5期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研修,4期国培计划-远程网络培训,1期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和集中培训,2期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干部高级研修与在职提高培训,共计培训教师4133人次;2008-2013年,共组织区内52名骨干教师对5年来新分配的295名新教师进行了岗前通识培训;2010-2013年,对2007年以来参加工作的362名青年教师分学科进行了培训,并组织了教学基本功过关考试。通过5年来的努力,我区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

(五)组织实施优秀论文(案例、设计、课件)录像课评选申报工作。

教科所负责每年筛选申报优秀教师论文(案例、设计、课件)录像课,参加省市级论文(案例、设计、课件)录像课的评选活动。5年来共计201篇论文(案例、设计、课件)获得省教科所(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省教育学会奖励,88篇论文(案例、设计、课件)获得市教科所、市教育学会奖励,11节录像课获得省教科所奖励。另外,教科所还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了3次优秀论文(案例、设计、课件)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奖励优秀论文173篇,优秀设计151篇,优秀案例189篇,优秀课件178个。

(六)扎实开展各类学生竞赛活动。

从2008年至今,教科所组织全区初高中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初高中学生数理化及英语竞赛,共计组织了7500人次的中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中初中数理化竞赛有446人次学生获奖,267人次教师获奖;高中数理化竞赛有25人次学生获奖,12人次教师获奖;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有59人次学生获奖,34人次教师获奖。另外,教科所还组织了4次城区小学生综合科目知识竞赛活动,共计785名学生参加,评选出157名成绩优异者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智力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素质教育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七)严密组织、科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类考试工作。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区学校的各类考试工作,教科所严密组织,认真把关考试中的各个环节,制定下发了一些制度性的考试文件。如《崆峒区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查科目实施方案》、《崆峒区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安排》、《崆峒区八年级生物地理会考实施方案》、《崆峒区中小学招生及学业检测工作实施方案》、《崆峒区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工作的通知》、《关于上报全区各中小学教学 4

质量分析报告的通知》、《关于崆峒区中小学期末质量检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考试包片巡查和通报制度,由教科所成员包片巡视各自片区的考试情况,并记录总结,及时在全区进行点名通报。通过不断地规范各学区学校的考试程序和考试行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学校的考试规范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以往那种随意、散漫、不严肃、不认真、无组织、无纪律的考试行为完全消除。

(八)切实推动减负增效工作。

为了持续减轻全区学生课业负担,教科所力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效减负工程”,从课题研究、监督检查、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和策略。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提升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实现减负。教科所成立了由王所长任组长的增效减负工作课题研究小组,认真总结和反思阻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多次深入学校、师生、课堂调研增效减负工作现状,总结提炼出《崆峒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效减负指导手册》,在全区发放推广。2.加强对各学区学校增效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教科所成员实行了教研区包片责任制,各人负责各自片区内的学校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从2011年以来,教科所共计查处了4起由学生、家长反映的中小学生乱订滥购教辅读物事件。3.开展考试评价的研究,探索建立起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

(九)组织召开全区质量分析会。

2008年至今,教科所牵头组织召开了6次全区中小学质量分析会。会议由区教育局班子成员、区政府督学、各科室负责人,区属各中学、完全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各学区主任,各农村中学校长,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等人员参加,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年高考、中考、小学毕业年级质量检测质量,表彰本高考、中考、小学质量检测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师,签订下一年高考、中考质量目标责任书。6年来,质量分析会共计表彰奖励先进集体132个,优秀个人800名,奖励资金超过70万元。

(十)深入开展全区课堂教学竞赛。

2010年至今,教科所组织举办了4届全区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活动由全区中小学科任教师全员参与,覆盖幼儿园、义务教育及高中各阶段学校。采用自下而上、层层筛选、逐级推进的方式,在各学区(校)先进行初赛和复赛的基础上,推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区级决赛。4年来,超过700人次的优秀教师参加了全区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参与学科9个。其中,有359名教师获得表彰奖励。全区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大大地激发了一线教师投身新课改的信心和热情,推动各学区学校内部的赛课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教科所每年例行的常规活动之一,为教 5

科所发掘优秀赛课人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力量薄弱,经费不足。

尽管教科所在人员配置上比较合理,但面对繁重的教育科研工作及推行素质教育的任务,我们的力量依然薄弱,很多活动还需要抽调基础学校的教师来辅助完成。在经费方面,教科所不是独立的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财权和收费权,因此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教育科研活动能力的持续提高。

2.农村教师负担过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我区农村教师整体匮乏,导致农村教师负担很重。表现在课头多,任务重,多重兼职,甚至包班、包级等等。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教师心理压力大,不少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另外,受评价机制的制约,农村学校成绩考核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不小,教师死压、学生死学,打疲劳战、消耗战,师生在校时间过长。这些主客观原因导致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动力严重不足,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以研促教的作用。

3.教师队伍整体教研意识不浓,理论学习不够。

不少教师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时间和精力看书和学习,以致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严重滞后,“满堂灌”、“题海战术”依然充斥整个教学过程;有的将学校教科研看作是市场经济下“包装”与“营销”行为,或依赖专家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有的搞形式主义,只追求搞了多少次教科研活动,而有意回避理论学习。

4.教师之间缺乏整体协作。

在我区,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各搞一套、单打独斗,缺乏有效地交流与协作。教育部门一再提倡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很多中小学校缺少促进教师之间合作的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资源重复浪费现象突出。

5.教师继续教育机会少,尤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机会更少。

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大部分学校只能立足于校本培训。受培训规模和人数限制,大部分教师无缘参加较高级别尤其是省级以上培训,依靠校本培训所获有限,制约了理论与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工作打算

1.强化常规教学精细化管理。

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崆峒区教育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严格规范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安排,严格执行各类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书面作业量,加强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心理压力。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教辅材料管理,做 6

好循环使用教科书工作。规范课程管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上足各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加快教研成果转化应用,及时推广好经验、好模式、好方法,努力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升我区课程改革水平。

3.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进行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价,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逐渐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转变教学成绩增长方式,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成绩稳高的良好氛围。

4.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强力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班主任和校长的培训工作,大面积提高师资水平。

5.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广泛深入持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篇: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二00五年,全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市文明委和区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三个贴近”,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文明社区创建、社区群众文化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三个贴近”,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角度看问题,为群众着想,替群众办实事。精神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

一是抓品牌,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在继续抓好 精神文明品牌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根据街道的辖区特点,侧重于帮助外来人口融入社会,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中心采取“一站式”的服务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同时,慈善互助超市的外延也有有效拓展,它已经从社会援助的平台发展成兼具教育基地功能的平台。**区党员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党员法官教育基地等一批教育基地纷纷落户“一家人”,“一家人”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成为了众多单位的党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和志愿者服务的基地。

二是抓重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区文明委根据中央、省、市文明委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总体规划。在充分认识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远意义的基础上,坚持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贯彻“五个一”(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建好一个未成年人活动基地,营造一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策划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活动,表彰一批社区未成年人工作先进典型)为重点,以爱国主义、爱心教育为主题,整合学校、社区和家庭各种教育资源,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基地建设方面,3月份,占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启用,在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今年,我部加大调研力度,区文明委为各社区拨专项经费,支持各社区做好未成年人的调研工作。各社区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摸清了在校各年级学生的家庭和个人真实情况,摸清了各社区未成年人的社会活动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切实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了工作的整体水平。暑假期间,我区坚持以活动为主抓手,通过开展夏令营、读书教育、“手牵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8月,我们举办了**区少年儿童才艺展评,展示了我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还支持教育系统开展“道德短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和辐射力,表彰了一批在未成年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地和个人,在全区营造了关心和重视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是抓典型,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双百”的评选工作。今年,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在全区各街道、社区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及向居民群众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市文明委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创建工作,先后评比推荐了第二批苏州市文明社区、江苏省2003-2004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村,同时还开展了**区首批文明社区的评选、表彰活动。主题教育方面,突出弘扬“三创”精神,服务于“两个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争创“十佳创业明星”、“百佳创新能手”、和“百佳创优员工”活动,从而在全区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四篇:市地税局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市地税局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首先,请让我代表市地税局向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兄弟单位到我局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传经送宝表示衷心地感谢!近年来,市地税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地税局的正确领导下,突出地税工作特点,诠释文明主旨,紧扣公正执法、优化服务的行业宗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积极开展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2006年,全市地税系统连续4年获全省地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的佳绩,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地税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5、2006年“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测评活动”在全市综合测评工作中,连续两年获得行政执法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荣膺“XX市十佳单位”和“江西省第九届、第十届(2004-2005)文明单位”称号。全市地税系统50%以上县(区)局全部获省级文明单位,城区分局和农村基层分局获市级文明单位,实现精神文明创建“满堂红”。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实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上下功夫。我局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行业融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突出重点,切实做到了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经费、有考核。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市地税系统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是在制度上做到有章可循。我们在全市地税系统制定了争创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市局专门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系统的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全市各级地税部门要也按照要求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同时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预算制度,增加了对争创工作的投入,每年在安排经费预算时单列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二是在方向上做到目标明确。我们每年制定全市地税系统文明创建总体目标,把“在全市地税系统建设一支思想道德好、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廉洁高效的地税干部队伍,实现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主要标志的地税行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作为主要,同时每年制定定切实可行的争创规划,细化、量化争创目标,将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对每一个具体目标,强化考核和监督,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列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在手段上做到以信息化为依托。我们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从完善创建机制,积极构建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地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依托现代科技,积极推行多元化纳税申报。积极推行了远程电子申报、网络申报等多元化报税方式,并加快“银税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方便纳税人。通过XX地税网站、电子触摸屏和地税服务热线,为纳税人提供各类涉税资讯、政策咨询、法规查询、办税指南、举报投诉等便利,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个性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文明服务的科技含量。

二、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焕发创建热情上下功夫。我局特别注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各项工作中更多地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干部职工真正成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一是大力培育精神文化。文明始于内心。为此,我们坚持把“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部门价值”作为地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秉承“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地税文化核心理念,在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争做第一的精神文化,起到了文化耕心,以文化人的作用,从而使“见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成为全市地税系统的共同追求,成为迸发XX地税事业发展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支撑。二是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在全系统开展了争创“先进领导班子”、“先进机关科室”、“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一系列活动。着力营造人人争当“五种模范”(好学上进的模范、勤政廉洁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开拓创新的模范、团结协作的模范、勤俭节约的模范),鼓励比学赶帮,在全系统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赶超先进的的良好氛围。三是全面推出劳动创新竞赛活动。我们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微机开票无差错竞赛、专业技术微机操作竞赛、稽查能手竞赛、“百、千、万”岗位练兵竞赛、合理化建议竞赛、基层六好达标竞赛、金点子竞赛等八项竞赛活动,把广大地税干部群众的智慧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群策群力谋发展上来,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投身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文明创建工作注入活力。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推出11个副科级领导职位,在全系统公开竞争选拔。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8名表现优秀的基层分局长充实调

整到县区局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对10名副科级干部进行了岗位交流,对3名表现突出的副科级干部提拔到正科级领导岗位,对4名优秀后备干部提拔到副科级岗位。用人机制的科学化,良好的用人导向,使一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真正达到了提拔一个干部,激励了一批人的带动作用。五是把创建活动与干部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创建过

程成为服务干部职工的过程。我们从解决干部职工最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干部职工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干部职工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关注干部职工困难群体,让干部职工从精神文明创建中得到实惠。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上下工夫。社会呼唤法治,法治彰显文明。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需要、文明的展现。为此,我们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与推进依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依法治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依法征管,地方税收在聚集地方财力的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始终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创新征管办法,通过依法征税,千方百计把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反映到地税收入上来,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税收的聚财功能。2005年9月以来,先后由市政府发文出台了《XX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办法》、《XX市机动车辆税收征管办法》、《XX市自用出租房屋税收征管办法》和《XX市饮食业、旅店业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暂行办法》。4个办法推行后,六个行业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有力推动了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大幅增收。2005年,全市地税收入完成6.23亿元,增收1.57亿元,33.7增长%,并且实现一年内连续突破5亿、6亿元大关,增幅居全省第一,地税收入占地方可用财力达58%。2006年,收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市共组织入库地方税收和教育费附加8.1亿元,同比增收1.88亿元,增长30.18%,连续突破7亿、8亿元大关,连续七个月增幅居全省第一,地税收入占地方可用财力达60%。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加大了管理力度,全市地税收入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收态势,1-2月,全市共实现地方税收及教育费附加1.5个亿,同比增长34.5%。二是关注民生,地方税收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明显提高。认真落实了下岗再就业地方税收优惠。2006年共减免税款3602万元,其中落实下岗再就业政策和提高个体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共减免税款1791万元,惠及全市3426名下岗再就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强化分配调节职能,全面落实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的政策,确保了中低收入者享受税收优惠;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主线,大力开展房地产、水泥生产、货物运输、广告业重点企业专项检查,有力打击了涉税违法行为,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地方税收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地税干部的执法行为明显规范。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流程、定义工作标准,对全市地税系统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组织到个人、从业务到政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实施规范化建设,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管理链条。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每一个执法岗位履行职责的步骤、程序、时限、执法方式以及岗位之间的衔接方式,严格了过错责任追究,逐步实现地税执法权利的责任化。2006年全市地税系统因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达218人次,扣款达7726元。强化社会监督,规范服务行为。我局在全系统开展了“征纳互评、共铸诚信”活动。即每月从申报及时、准确和规范的纳税单位中评选5名“优秀办税员”,同时由纳税人和聘请的义务监督员对地税窗口人员服务质量进行评议,评选出3名“服务标兵”,从而不断提高了社会税收遵从度,纳税人服务满意度,各级党政认同度。一名澳商用英文在我局《纳税服务指标满意度评定单》中写道:“对每一个纳税人你们都给予了最好的服务,你们高效的服务是最棒的。”

四、开展“文明帮建”活动,在促进乡风文明、拓展文明创建领域上下工夫。开展“文明帮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是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市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帮建措施,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机关党委、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人及工会骨干共有6人组成的帮建工作组,建立信息沟通、工作联系制度,把文明帮建工作纳入地税工作总目标,与其他业务工作同计划,同落实,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管理。从2005年开始,与分宜县湖泽镇罗沙村石屏山村民小组建立了文明共建关系,签订了《共建文明示范村协议》,确立了以建一流“特色文明村”的共建目标。我们帮助协助村小组建立了《石屏山村小组文明创建五项内容》、《石屏山村小组村规民约》,《“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条件》、《卫生评比制度》、《文化(体育)中心活动制度》等12项文明创建制度,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投入了3千元建立了思想道德、文明公约、科普文化宣传栏,悬挂了统一规范的永久性牌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村中杂草众生,垃圾乱倒,鸡鸭乱跑,柴草乱堆,杂物乱放等现状,提出了村容村貌整治指导性意见。如今,该村垃圾定点倒放,鸡鸭统一圈养,杂物统一摆放,村中杂草全部清除,给人以耳目一新;指导抓好旧村改造。对村中主干道实施了路面硬化及绿化,同时绿化了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村民房屋全部进行了外墙粉刷;村民家庭水冲式厕所,厨房、圈舍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建设,目前大部分家庭都已建成。同时,我们还组织地税干部,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在该村文化广场,为新农村建设献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把文明创建文化阵地延伸到农村。如今的石屏山村民知书达理,互帮互让,和睦相处,成为远近闻名的无打架斗殴,无计划外生育,无偷摸失盗,无刑事案件发生的“四无”村,成为我市地税干部和谐教育基地。2006年,我局与石屏山共建活动获得“XX市文明新风十件新事”。

五、加强教育,在提升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精神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大力倡导“为税清廉、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风尚,引导干部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坚韧的品格,有力推动全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我局不断创新中心组的学习方式,把室内与户外学习相结合,把会议学习与现场实地考察交流相结合。去年7月,我局组织中心组的学习成员赴井冈山学习,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二是实施“人才兴税”战略,稳步推动全市地税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在全系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在全市地税部门逐步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地税人才队伍。在机关实行了“每日一课,每月一讲,每季一考”的学习机制,先后邀请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总编室副主任谢卫群,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郭梓林教授等到我局作专题报告,不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同时提倡在岗自学,鼓励地税干部参加律师、注册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全市地税系统“学历热”、“培训热”、“研讨热”、“电脑热”蔚然成风。去年,我局四位同志在全省人才库考试中分别以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名的好成绩进入全省稽查、征管、税政和计会人才库。全系统获计算机一、二级等级证书的人员分别为114人、104人。全系统获大专以上学历高达275人,占总全市地税系统人数的92%,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155人,占总人数的52%。共有18名干部攻读在职硕士学位。三是深入开展“读书·品位·创新”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开卷有益”、“好书共享”、“书海荡舟”“沙龙笔会”等读书活动,使读书活动成为广大干部职工读书做人、提升品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四是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我局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系统树立“以勤为本,以廉为荣”的廉政文化,积极开展“廉政活动日”,切实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秉公用权、廉洁从税的良好风气。去年,我局讨论并制定了《XX市地方税务局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

总结近几年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XX地税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在座的兄地单位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深深感到,要谋求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我们将珍惜这次全市精神文明创建座谈会的学习机会,认真吸取兄弟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好的经验,认真查找这文明创建工作中的不足,按照市委和省局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理清思路,调整部署,改进创新,使全市地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纳税人的利益和愿望,为实现我市由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建设全面小康XX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岱岳区法院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全面加强人民法院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纯粹、精干的法官队伍,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将这项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条主线,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全

过程。教育广大法官全面准确把握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清廉的司法形象。

二、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与公务员法、法官法的有关规定,切实把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法律业务、年富力强、符合法官条件的人及时选拔到人民法院的领导岗位上。区委提名任命人民法院副院长,由区委组织部、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考察后,征求区委政法委的意见;或由区委组织部会同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区委政法委共同提出意见,再按有关程序报批。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建设,设置专职委员2名,按照同级党政部门副职规格和条件,从具备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符合任职条件的法官中产生。区委政法委协助区委组织部考察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做好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开好民主生活会,抓好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三、优化干部队伍建设

严把法官的职业准入关,实行优秀毕业生选调和法官公开招考制度,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法官法的规定招录、任用初任法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法官的政治业务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完善法官及其辅助人员分类管理的模式,建立法官单独的职务序列,实现司法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通报、谈话诫勉、述职述廉等制度,健全完善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不必为的“四不为”廉政机制,引导法官算好政治、经济、家庭帐,努力实现班子、队伍、案件不出问题。抓好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检察权贪赃枉法的人和事。对因公殉职的法官实行抚恤制度;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实行符合法官特点的工资待遇及福利待遇,落实审判津贴。

四、夯实基层基础建设

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各级各部门明确任务目标,积极关心和帮助解决区人民法院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合理设置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健全完善管理机制,选好配强人民法庭庭长,由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具有一定审判工作经验的正科级或副科级干部担任。积极推进法院机关与人民法庭之间的轮岗交流,提拔法院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干部,至少要有两年以上人民法庭工作经历。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改进选调方式,提高选拔质量,新录用的人员一般要安排到人民法庭锻炼。

五、创新政法文化建设

以“忠诚、高效、创新、奉献、廉洁”为目标,按照“升华理念、营造氛围、搭建载体、推动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文化引领、党建先行、整体提升,加强政法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法官队伍的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水平。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搭建好文化建设载体,做好结合文章,促进工作开展。及时发现、培养、总结和宣传推广在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把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向社会展示,提高社会各界对政法综治工作的认识,树立政法综治系统的良好形象

下载区县优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县优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区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强化基础保障优化工作机制 以人才工作大提升助推区域转型升级近年来,XX区紧密围绕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人才为本、企业优先、需求导向、主动......

    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区市民教育工作研讨材料 全面开创市民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新局面东**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市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社......

    2012年市(区)教育局精神文明建设和

    2012年市(区)教育局精神文明建设和 宣传思想工作任务书 为了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省......

    区精神文明建设年终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2005年是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厦门以全国最高分赢得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一年来,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委的正......

    监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细则

    关于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司法部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有关规定及省局《关于加强教育改造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监区文化建设暂......

    区精神文明建设年终总结及明年工作思路

    XX年是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厦门以全国最高分赢得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一年来,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委的正确......

    浅谈我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摘 要 作为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部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不够完善。加强和......

    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我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深入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较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