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金融危机对珙县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珙县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
珙县政府副县长 唐克先
去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急剧恶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11月18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更加自觉地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来谋划公安工作,进一步调整工作的着力点,维护和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当前,深刻理解、认真落实孟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县社会稳定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县社会稳定的影响
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政法、维稳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保稳定创平安”百日专项行动、“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奥运安保和华电珙县电厂开工等各项公安安保工作的重大胜利,巩固和发展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县社会稳定的形势错综复杂、不容乐观。特别是经济领域引发的企业停产、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乡等突出问题,将对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县政法、维稳部门所承担的维稳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复杂问题将越来越多,处置难度将越来越大,甚至会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企业问题社会化的严重局面,我县维稳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一)失业闲散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县也出现一股农民工返乡潮。县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县外出农民工返乡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人数的19.2%左右。同时,去年以来,县内一些金融危机之前就达成协议的项目已暂缓开工或在建延长工期,失业闲散人员增多,加之县内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形势严峻,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二)群体性事件持续高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据统计,去年10月份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影响以来,共发生群体性事件猛增到27批次、338人次,批次、人次与上年相比上升27%。一是因征地拆迁、体制改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继续增多。华电珙县电厂、拉法基双马水泥二期工程征地拆迁、林权改革、代课教师和乡镇卫生院体制等人员曾分别多次到县、到市、到省或进京上访,成为近一阶段不稳定因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难点问题。可以预见,如果处理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激化矛盾或引发群体性事件。二是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返乡,农村现有群体结构将发生很大改变,加上外地结怨返乡复仇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个案问题极易演化为姓氏争端、村级矛盾,群体性事件极易可能发生。三是房地产持续低迷问题。受经济增长下滑影响,易引发再建商品房不能够按期入住、退房纠纷及物业管理纠纷等问题。四是医患纠纷日益频发。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共发生医患纠纷30起,引发上访事件9起,引发停尸闹事事件6起。特别是部分患者家属动则大吵大闹,甚至妨碍医疗机构正常工作。
(三)企地关系错综复杂,极易激化矛盾。我县经济以工业为主导,铁矿、煤炭、水泥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河山,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64家,煤矿绝大部分地处人口密集的村落周边。征地扩建、供电供水、环境保护是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自救难题,裁人减员、压缩非生产开支是必取之道。而大量返乡人员因金融危机返乡希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周边驻企优势,谋求生路;一些人员甚至以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为由,强揽企业工程、强迫企业招收本地劳工,寻求不当经济利益;更有甚者非法偷盗企业物资、生产设备,或者到企业挑衅、阻工,造成企地关系异常紧张。
(四)信访工作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金融危机以来,我县信访工作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一是到省、到市上访和非法集访问题突出,涉法上访问题增多。据统计,到省、到市上访共有25批48人次。二是新上访户比例上升。据统计,在到省、到市上访和非法集访的信访人员中,初访比例约占40%左右。由于这些信访人先期越级上访迹象不明显,一些信访人根本没有被有关责任单位纳入稳控工作视线。三是由其他问题转为涉法涉诉信访情况凸显。目前已经发现,在到市、到省上访的人员中,有10余名上访人,反映问题原属一般信访,但由于被公安机关警告、拘留处罚或因不服法院判署等原因,已将涉访问题集中在政法部门身上。五是因厂社矛盾、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县拆迁引发的各类治安问题呈上升趋势,今年以来,我县受理的此类问题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就达5件。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剧,社会矛盾也愈发突出,涉法部门执法活动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引发的信访问题可能会大量增加。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失业返乡形成的仇视心态。对于当今中国农民来讲,进城务工是创业致富的主要渠道。在人口日益膨胀、土地日渐稀少的今天,耕作劳动只能养家糊口。尤其是对于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农村年轻人而言,往往是跨出校门的第一步就加入民工大潮,对农业尤其是农耕基本技能一窍不通。这一群体流入城市找不到工作,返回农村又不会农活,没有经济来源,造成心理的迷茫、空虚甚至扭曲,进而滋生闹事、甚至犯罪的念头,以宣泄内心和对社会的不满。
(二)生计所迫形成的趋利心理。俗话说:富贵思淫欲,饥寒起盗心。生存是人的基本要求,对于许多失业下岗的职工和无业返乡的农民工来讲,养家糊口是最现实的问题。为了生计,安分守己的良民可能铤而走险;为了生计,回头浪子可能重操旧业。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西方社会偷盗、抢劫案频发,治安秩序混乱,政府公信力低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扩大了社保对象范围,但仍难以满足城市贫困家庭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很多困难企业职工及农村居民还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一旦遇到大的家庭变故如疾病、天灾等,就可能会使他们陷入生活绝境。
(四)受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少人崇尚自由、民主、博爱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全盘西化。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民风日渐不纯,偷扒拐骗等犯罪现象比较突出。人们的逐利活动往往各行其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这种相互冲突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欺诈也自在其中,使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不能实现,甚至适得其反,出现信用缺失,导致诚信危机,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五)政法维稳部门自身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部分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还存在一些与当前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在思想理念上,存在对全球金融危机认识不清、估计不足的问题,认为经济领域的问题与公安机关毫不相干,仍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二是在素质能力上,不善于与群众沟通,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缺乏与群众在感情上的沟通能力、语言上的交流能力、矛盾上的化解能力。同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方案和处置预案还不完善,对动态环境下的社会治安控制能力还需加强,单兵作战和技、战术应用能力还亟待提高。
三、珙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稳定形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和不利因素,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政法维稳部门的首要政治任务,围绕狠抓“科学发展强信心、改革突破促共进、项目落实保增长”三项工作重点,综合各种手段,提前预警,超前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认清当前形势,坚定做好维稳工作信心。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县新增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原有的区域性矛盾依然突出,再加上群众对稳定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今年全县的维稳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因此,全县维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今年维稳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和决心,攻坚克难,负重奋进,忠诚履行维稳职责,全力服务发展大局,为珙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好的政策、措施对于国家、地方社会发展举足轻重。当前,一方面要对接中央政策,尽快出台拉动内需举措。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以能源、建材、化工产业为重点,通过整合资源、精心包装,争取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并以项目为抓手,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并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依托拉法基双马、华电珙县电厂等企业用工量大的优势,鼓励境内企业吸纳招收本地劳工。同时,积极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倡导有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调动主动创业积极性,变职工下岗潮、农民工返乡潮为全民创业大潮。
(三)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从源头上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一是层层落实保稳控工作责任。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县、乡、村、社四级防范网络,并确定工作对象和责任人,一包到底。特别是维稳专案涉及的特定人员,“两劳释解”人员等,要全部建立健全工作信息档案,并将保稳控责任纳入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之中。二是突出当前工作重点。要突出大中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这些重点企业、产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产业工人以及次生产业相关人员。特别是煤炭、矿石、化工企业人员,要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到位、防范有力。三是深入开展走访活动。要结合“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组织维稳干部深入到企业,深入到群众中间、深入到工作对象中间,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群众怨气,及时化解矛盾。
(四)发挥预警处突职能,牢牢掌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动权。面对金融危机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应将防范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维护稳定的第一位工作来抓。一是强化情报信息工作。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拓宽情报信息收集渠道、延伸工作触角,在金融危机波及到的行业、企业和重点人群中广泛物建信息员,全方位收集情报信息,切实做到“彼动我知,未动先知”。二是强化信息分析研判工作。要针对金融危机影响而引发的企业停产、返乡人员“回流”等情况,深入分析发展动态,定期通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要着重把握重要案件、事件的形成要素和演变过程,注意探索化解矛盾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规律,逐步建立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的长效工作机制。要紧紧围绕重点监控人员的“吃、住、行、消”等基本特点进行跟踪监控,切实做到来能报警、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全程掌控,切实提高对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现和控制能力。三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以国保、网监大队为主,充分发挥乡镇综治、维稳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维稳情报信息网络。四是强化科技强警工作。要结合 “三大建设”,把提高公安机关驾驭复杂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作为突破工作来抓。公安部门要实行“全警组训、全员轮训”,重点抓好警务战术、警务技能、实战指挥、群众工作和基本体能训练,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维稳工作的需要。政法综治部门要强化处突演练,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遇事不慌、临阵不乱、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因突发事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恐慌。
(五)强化社会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把舆论引导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打好主动仗。一是要针对下岗职工、农民工心理特征,结合地方习俗,组织开展好内容实、形式活的“送文化下乡”、“送法下乡”等一系列活动,寓教于乐,引导群众崇尚健康向上、文明礼仪的社会风习。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对事关公安机关形象的重大案件、事件密切跟踪,深入分析舆情复杂走向,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防止形成媒体炒作的社会热点。三是健全互联网舆情控制机制。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等将会十分关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进行炒作,诋毁矮化国家形象。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的依法公开管理,建立社会舆情与网上舆情汇集的互动机制,提高掌控网络媒体的能力。适时开展网上专项整治活动,及时发现、依法处置利用各种网上危害社会稳定的活动,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四是及时发布权威消息。要在处置突发事件、案件过程中,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原则,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增强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正面引导,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消除各种不实传闻,以正视听。五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走出“法不责众”和“大闹解决大问题,小闹解决小问题,不闹不解决问题”等思想误区,通过正常渠道和方式方法表达合理诉求,避免各种过激行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插手利用,维护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班级:08装潢1班姓名:梁世文学号:200830113107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盛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结果。我国专家国纪平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认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美国赤字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吴晓求认为,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有深远的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本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美国实行的是赤字财政、高消费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资本及技术的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决定其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国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流入美国。这种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的局面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积累了金融风险。吴晓求指出,未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时就会导致危机产生。林毅夫认为,美国未能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问题,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产,从而造成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随着这一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美元的全球流动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吴敬琏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逐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以硬通货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小窟窿。以美元为主导的单级货币体系会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美国的GDP在全球份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却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这一特殊地位,美国可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通过经常账户的长年逆差,美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元金融资产也进入加速膨胀的渠道,当从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的现金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一过程使美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膨胀。如果将美国比作一支股票,运用金融资产总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高达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和泡沫破灭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难以避免。
(五)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吴颜指出,利己行为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在华尔街,这个框架就是金融监管的法规,当“框架”有所扭曲时,在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华尔街的贪欲变得无限膨胀。师子奇对这种“贪婪”的膨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美国央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
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次贷衍生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而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除美国金融监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严重滞后也是金融危机成因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风险扩散效应成倍扩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由于中国与美国利差的倒挂及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流入我国的资金不减反增,快速增长的FDI表明外资正加速流入中国。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走强及回流给中国带来了资本逆转的威胁。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08年8月份贸易统计速报称,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3240亿日元。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_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08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增长22.4%,同比回落5.4%。其中,对美国增长10.6%,回落6.1%,对欧盟出口增长26.3%,回落5.3%。
(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向对世界价格水平产生影亮:一是经济放缓抑制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各国央行降低利率,将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而8~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与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可见,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第二种影响更大。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的萎缩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四)对制造业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10月大幅收缩,降到26年来最低点。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期也跌至创纪录的低点,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产出量、订单数及就业率均下降,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1.1,是指数建立11年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在给欧美发达国家制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其他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据IMF测算,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1.5%,比上年回落1.1%,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亦难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开放度已超过80%,中国经济与美国及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愈来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于0.9。据经济学家估算,如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至
1.33%。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出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明显低于以前的预期。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适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的膨胀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逄锦聚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钟茂初认为,当金融规模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规模后,会加剧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因此,各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内。李杨认为,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疏远化”倾向在国内也有所表现。因此,要切实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来应对危机。
(二)构建适应金融创新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监管体制。林毅夫认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有关,应认识金融创新的风险,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逄锦聚认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风险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监管和防范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除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外,构建全球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必要。汤敏指出,目前资本的全球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过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了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高达14%,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却各自为政,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个高透明度的、有问责机制的、有效的国际监控资本流动的全球协调机制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唐双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要求有新理论的出现来指导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从长远看,“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逄锦聚指出,我们应认识并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决策分散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四、简要述评
从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来看,其理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本矛盾的对抗性爆发,思想基础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理论,它推动了美国赤字经济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积聚了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缺失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又加快了这种风险的全球传递,国际金融危机由此爆发。这场危机造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和短期投机性资本的频繁流动,引发了全球的降息浪潮及主要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对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冲击,减缓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诱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因此多种紧急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根本治理呼唤各项彻底的、综合的、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出台,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漫长过程。
第三篇: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影响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迅速,波及广泛,世界经济严重受挫。概括几句话就是金融体系融资功能严重失效、流动性大量短缺,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运输价格大幅度跌落,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
实体经济:大概只要是经过注册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算作是实体经济,这其中金融服务业则是例外,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 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第四篇: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已经有1年多了,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衰退现象明显,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需、资本流动、资产负债表、金融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中国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诱因的教训,从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贸易调整、稳定投资增长和支持消费等几方面着手应对危机影响。同时,应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弱化、遏止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已经有1年多了,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不仅重创美国经济,还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烈震荡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第五篇:金融危机对检察工作地影响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对检察工作地影响及其对策
锡林浩特市人民检察院严慧冬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给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遭遇严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各地的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因经营困难面临倒闭,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巨大,农民工提前返乡,居民生产、生活资料物价上涨,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我国刑事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比如财产型犯罪案件、经济犯罪案件明显上。这些刑事犯罪的新特点、新原因、新问题,要求我们检察干警关注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对市场、企业、社会的影响,认真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胸怀大局,政治坚定,反应灵敏地通过法律监督手段适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补救措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确保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刑事犯罪已经或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特点:
1、在案件类型上,财产型犯罪案件、经济犯罪案件上升。按照一般规律,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财产型犯罪、经济犯罪案件的高发期。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下跌、物价波动、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原因导致了一些投资者、企业主和工人收入大幅下降,生活难以维系。在这些诱因的促使下,一些人迫于生活压力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两抢”、“两入”等财产型案件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保险、合同、票据、假钞进
行诈骗的案件增多,特别是 “HD90”假钞的蔓延,不仅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严重地影响国家的正常金融秩序。
2、过剩劳动力将成为犯罪主体。在金融危机大潮的冲击下,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压力,明显的劳动力过剩及农民工提前返乡,极易引发各类犯罪案件,成为扰乱市场秩序、侵财、传销等案件的犯罪主体。部分失业人员可能铤而走险,从事盗抢等违法犯罪活动,特种行业可能成为其销赃渠道。有些人可能会采取无证经营等方式谋生,而其中的好逸恶劳之人极有可能铤而走险,从事偷、盗、抢等无本买卖。偷盗自行车、市政设施、街头抢夺、抢劫等案件有可能在这部分人的推动下升高。为了尽快将赃物换取现金,典当、废旧金属收购行业将成为违法犯罪分子首选的销赃渠道。
3、资金紧缺诱使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多发。一是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犯罪。在金融危机暴发前,一些个别企业、个体经营者受高额利润吸引,盲目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以高利息、高回报的方式,非法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容易引发资金断链,而一旦出现资金断链,致使用资者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甚至连本金都无法按时归还,投资者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讨要投资款,甚至是绑架等极端手段,从而引发暴力索债、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同时,用资者若偿还不上大额欠款,往往会想法逃避,甚至举家外迁,从而引发非法集资案件增多。二是还
发现有不法之徒利用报刊或手机短信息发布虚假“提供贷款”广告,虚假许诺可以提供贷款,骗取受害人钱财的案件。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检察干警既要认真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更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把握检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才能认准工作方向,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提高案件质量,创新工作机制,开创检察工作地新局面。
二、人民检察院应对金融危机,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的对策。
1、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刑事案件情况比较复杂,原因众多,仅仅依靠司法手段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为此,检察干警应当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党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部署,积极配合党委,立足于法律监督、检察的本职工作,制定和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保障党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2、突出打击重点,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恶势力及有组织和其他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积极参与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禁毒专项斗争,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盗窃、抢劫、聚众哄抢等破坏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绑架伤害、敲诈勒索企业投资经营者等严重刑事犯罪,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对证据确凿的经济犯罪案件,应当及时准确地逮捕犯罪嫌疑人,严厉打击相关的经济犯罪活动,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安全。深入开展对经济领域不安定因素特别是非法集资问题的排查工作,密切关注支柱行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状况,提出工作建议,主动发挥服务,妥善处置和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类犯罪行为。
3、全面协调,统筹兼顾,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党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是检察工作中讲政治、讲大局、讲法律的指南,对于检察机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要继续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切实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到各项检务工作中,把严格执行法律与执行刑事政策有机统一起来,把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一方面,要根据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以从严打击促稳定。另一方面,对确有法定从宽情节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体现政策,采取
宽缓措施,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减少消极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着眼于加强教育转化、促进社会和谐,对涉嫌犯罪但无逮捕必要的,依法决定不批准逮捕;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依法决定不起诉。对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并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或简化审理程序。对因家庭或邻里纠纷引发、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予以从宽处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办案方式,依法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4、全面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水平,努力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加强对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刑讯逼供以及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等问题的监督,开展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专项检查,防止放纵犯罪和冤枉无辜。进一步加大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力度,切实纠正裁判不公等问题。加强对超期羁押和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监督,促进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依法进行。严肃查处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纯洁司法队伍,维护司法廉洁。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检察工作面临新形势、刑事犯罪的新情况和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只有通过党委、政府积极地引导和政策扶持及各有关司法机关相互协作、配合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