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颈坳镇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距市区1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1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895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S229线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科技引导发展,绿色产业兴镇,生态家园致富”的发展思路,立足马颈坳镇情,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突出“一村一品”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米坡村、竹寨村、枫香村、汨比村为主的30000亩椪柑生产基地,以康云村、隘口村、新湾村、阳田村为主的1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以阳田村、新湾村、合群村为主的3000亩苗木生产基地,以隘口村、榔木村、枫香村、合群村为主的6000亩四季小水果生产基地,以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为主的1600亩黄金茶生产基地,以团结村、汨比为主的2000亩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了米坡村、竹寨村等10个林果专业村和2个小康示范村。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2009年1.8亿元增长10%;人均纯收入达2140元,比2009年1740元增长22.99%。
一、下步工作思路
为充分利用围城靠市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镇将从以下6个方面将强产业建设。
1、椪柑生产提质增效。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抓好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片区椪柑生产提质增效,打造椪柑品牌,做实万亩椪柑基地文章,打造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绿色生态椪柑长廊。
2、壮大蔬菜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以隘口村、康云村、阳田村、新湾村、溪马社区千亩国土整治项目为依托,着力抓好隘口村、康云村、阳田村、新湾村、溪马社区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城镇型农业。并力争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50000吨,产值达30000万元。
3、提速发展黄金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突出抓好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的黄金茶产业基地建设,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利用五年时间,力争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黄金茶总面积达到10000亩。
4、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争取团结村千亩国土整治项目,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力争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亩。
5、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一是以枫香园艺场为中心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枫香园艺场距政府所在地约3.5公里,总面积544亩,现有各类水果综合开发350亩左右。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不失为马颈坳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一个好去处,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同时每当水果成熟时,前来采摘水果的群众也不计其数。结合这一特点,我镇按照以市场为导
通过石材加工业的建设,带动小城镇建设,打造三县市交界地的“卫星镇”。
二、目前存在及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1、椪柑产业建设。我镇共开发椪柑面积3万亩,其中,竹寨村5500亩、米坡村4500亩、枫香村1800亩、汨比村3000亩,形成了以米坡、竹寨为主的万亩椪柑基地。为推进椪柑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实施低改、品改工程。由于我镇椪柑开发较早,80%椪柑树已老化,为提高柑橘品质,做实椪柑品牌,增加效益,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14800亩椪柑品改低改;二是提高椪柑抗旱能力。力争3年时间内在米坡村、竹寨村、汨比村、枫香村片区建立集雨窖1000余口(每年建立集雨窖300余口);三是加强椪柑产业路建设。利用2年时间,对全长19.8公里的椪柑产业路进行加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恳请上级领导给予一一解决。
2、蔬菜产业建设。近年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依据本镇“围城靠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切实理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壮大镇经济,科技推广先行”的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形成以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为龙头的12000亩蔬菜产业基地。但由于我镇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散型经营为主,绝大多数采取常规蔬菜种植栽培,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为扎实推进我镇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今年在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溪马社区建立无公害及大棚蔬菜基地700亩,同时在溪马社区炮六坡组修建一条长2.3公里的产业路,恳请上级部门给予立项解决。
第二篇:马颈坳镇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小城镇与产业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马颈坳镇位于吉首市北部,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人口共19398人,总面积91.16平方公里,是全州的农业大镇之一。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比2009年1.8亿元增长10%;人均纯收入达2140元,比2009年1740元增长22.99%。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力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以群众为主体,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小城镇建设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下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结合镇情实际,重点争取改建镇自来水厂,彻底解决新湾、康云两村及溪马社区和镇直各单位7000多人的安全供水问题。
2、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拓宽以枫香、隘口、米坡、竹寨等产业公路,加大对镇村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完成康云路口至高架桥道路硬化、几比村级公路硬化和马白公路改道项目。
3、夯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好镇中学操场硬化、美化项目,抓好镇完小塑胶跑道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4、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5、改善其他城镇公用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污水管网项目和路灯亮化项目。
(二)、做大三大主导产业群,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大力实施椪柑低改品改。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科技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抓好竹寨、米坡椪柑精品园建设,大力实施低改、品改工程,打造椪柑品牌,巩固做强全镇3.2万亩椪柑产业。
2、壮大蔬菜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着力抓好隘口、康云、阳田、新湾等村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50000吨,产值达30000万元。
3、提速发展黄金茶。突出抓好隘口村的黄金茶产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16年,发展黄金茶总面积达到5000亩,使黄金茶产业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同时,进一步开发苗木、特色小水果、中草药材等基地建设,推进我镇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二、目前存在及亟待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方面:
1、镇自来水厂的项目建设。镇自来水厂始建于1994年,以电排形式蓄水。近年来,随着供水管网的不断老化和蓄水池年久失修,加上连续受冰冻灾害影响,漏水十分严重,经常无法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供水,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在饮用水质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每年镇政府还需投入10万余元维持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转,镇自来水厂重建问题迫需解决。
2、镇区及S229沿线的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现我镇镇区及S229沿线村日产垃圾达6吨,年产生日常生活垃圾2000多吨,本镇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处,位于枫香村,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建设规模为填埋垃圾2000方,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现请求上级主管部门能否结合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的开展,将我镇镇区及S229沿线村垃圾清运纳入市统一规划。
3、污水管网处理及街道路灯亮化项目建设。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镇区面积的不断扩容,给镇区公共设施的负荷量带来较大压力。一是镇区内的污水处理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且严重制约了我镇小城镇进一步的发展。二是随着整脏治乱绿化行动的不断深入,广大群众对街道、小巷的路灯亮化要求越来越迫切,特请求能帮助立项解决。
4、康云路口——高架桥的公路的拓宽、硬化项目建设。下步我镇小城镇发展重点将是把康云路口——高架桥1.5公里的公路打造成一条主要街道,为此拓宽、硬化该路段迫在眉睫,特请求帮助立项解决。
5、马白公路改道的项目建设。由于历史原因,白岩乡的通乡公路经过我镇农贸市场,每逢赶集日白岩乡的交通被迫中断,严重影响了白岩乡广大群众的出行。如果马白公路进行改道(经过我镇溪马、新湾),不仅解决了白岩乡广大群众的出行难,且对我镇下步小城镇建设扩容提供了发展空间。马白公路改道,我镇拟定两条路线,一是由政府路口至新湾村上寨、向家湾至小寨河接
白岩乡道,全长约3公里。二是由三拱桥经大河坪接白岩乡道,约2公里,请求上级相关部门能帮助立项解决。
6、马颈坳镇学区改善校园环境项目建设。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镇学区的各项建设得到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去年实施的操场改造和塑胶跑道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学区的硬件设施条件,但由于地形等原因,现尚缺口资金6万元。为了建设一流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下步学区拟建设一条长80米的文化墙,经初步预算需资金12万余元,特此请求上级有关部门能帮助一并解决。
(二)农业产业建设方面
1、黄金茶产业项目建设。现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已建立优质茶园600亩,年产量达2500多公斤,产值80余万元。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镇党委、政府确定“以茶富农”的发展思路,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注册了“苗疆隘口”的地域商标;新建了200平方的厂房,购置了一套茶叶加工设备;积极实施国土整治项目,今年计划扩建面积为1400亩的黄金茶叶基地,使茶叶基地总规模增至2000亩;力争2016年全镇茶叶基地规模达到5000亩,真正实现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一是目前隘口村、几比村、林农村800亩茶叶基地整地已完成,现还缺300亩的茶叶苗木,每亩需苗木2000株,共需苗木60万株,每株0.6元,共需资金36万元;二是计划中的600亩黄金茶基地请求立为国土整治项目;三是为了黄金茶能走得进、卖得出,隘口村3.5公里的产业路需进行改造;四是几比村5公里通村公路需进行硬化,恳请上级领导给予解决。
2、椪柑产业建设。全镇共开发椪柑面积3.2万亩,其中,竹寨村5500亩、米坡村4500亩、枫香村1800亩,形成了以米坡、竹寨为主的万亩椪柑基地。一是由于我镇椪柑开发较早,80%椪柑树已老化,为提高柑橘品质,做实椪柑品牌,增加效益,以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现有2万余亩椪柑急需进行品改、低改;二是竹寨村、米坡村、枫香村地理位置比较高,长年缺水,为确保椪柑稳产增效,急需建季雨集水窖1000余口;三是竹寨村、米坡村、枫香村通村生产生活公路比较狭窄,不利于椪柑销售,公路急需扩宽改造。恳请上级领导给予一一解决。
3、蔬菜产业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依据本镇“围城靠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切实理出了一条以“蔬菜产业壮大镇经济,科技推广先行”的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形成以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为龙头12000多亩的蔬菜产业基地。力争2016年发展蔬菜基地达2万亩。由于我镇蔬菜生产以农户分散型经营为主,绝大多数采取常规蔬菜种植栽培,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镇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今年在阳田村、康云村、隘口村建立无公害及大棚蔬菜基地700亩,恳请上级部门给予立项解决。
第三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产业建设汇报材料
与时俱进相得益彰
两林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理念谋划和推进农业,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营形式、制度创新、智力保障等方面进行突破,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两林乡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对这一理念始终奉若神明坚定不移。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该乡的特色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趋强的过程,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喜人形势。截止2011年,该乡共发展金银花亩,反季蔬菜亩,核桃亩,大梨枣亩,爱宕梨、金秋梨亩。本全乡共创产值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元。可以说特色产业已经成为该乡广大农民群众拖贫困致富的一条途径之一。
产业开发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难度大见效慢,两林乡是如何在这场漫长艰巨的战役中取得首胜的?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里窥出端倪。
一、树立现代发展理念
两林乡地处凤凰县西北高寒边陲,交通条件、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腊尔山台地下面的乡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产业经济有所突围,必须牢固树立三种现代发展理念。一是一体化
理念,即将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二是标准化理念,即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三是市场理念,即高度重视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做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做强该产业。
二、优化产业体系
首先是严格落实主导产业梯次分布的产业发展布局,全乡已经形成了以金银花、烟叶、蔬菜、水果等4大优势产业建设为重点的具有两林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其次是着力形成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日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按照“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建设的步伐,重点抓好吾斗、板当、板交村的金银花,高岩、凉井、禾当村的烟叶,高果、两林、苟拐村的蔬菜,板如、高岩、禾当、代高村的水果等产业带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推进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的优化调整。坚持“良种、良法”双提高的原则。再次是搞好产品的产加销一条龙配套建设,建成了烟叶育苗工场、烟叶烘烤工场、金银花烘烤工场等配套设施。
三、探索新的经营形式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生产需求、市场经济需要、农民群众喜爱的生产经营形式。目前该乡主要建立了以下两种生产经营形式,一种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社会化经营形式,主要集中在金银花产业领域。该乡建立了由金银花种植大户发起,政府经管部门指导、扶持、组织起立的两林乡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合作社在组织、技术、信息、销售网络上的优势为全乡广大种植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第二种是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经营形式。主要集中在烟叶、蔬菜等产业领域,全乡共涌现出种植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大户35户,既彰显了规模效应,又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的劳务就业岗位,有力的带动该乡的产业快速扩张,确保全乡特色产业健康高速发展。
四、强化保障措施
1是加强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政策宣传、培训指导、上门服务等手段,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工作,到目前为止全乡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00多亩。为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便利。
2是深化农村山地、林权改革。通过农户申请,政府引导落实的原则,全面推动全乡的林木林地等资产的有序流转。
3.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确保特色产业长足发展。充分利用一切国家的惠民政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来发展特色产业和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争取得县移民扶持项目、省脱贫解困项目、德援项目、建整扶贫项目等。修通了8条总里程长达15公里的通达公路;对帮增至农场长达13公里的网络公路进行扩宽硬化提质,修好了两林、禾当、凉井、高岩、吾斗、叭高、板井等村的机耕道、集雨池等。
4.加快人才培养、交流、引进和使用制度的建设。按照现实需求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提出驻村干部要成为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员,种植大户要成为科技示范户,广大种植户要成为
科技弄潮儿的目标。定期组织干部参加专业技术学习培训、考察交流活动,增加其知识积累和拓宽知识面。建立干部科技示范责任岗,明确规定每名农业组驻村干部 要联系2名以上种植大户,并将该项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之一。其次是将该乡的金银花种植能人吴云昌、唐安塘等同志聘为科技特派员,脱产研究指导全乡的金银花产加销全程工作。再次是定期聘起专家下乡来开展技术培训会。一年来共完成青壮劳动力科技培训1000多人次,提高了特色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其健康高速发展提供了确实的智力保障。
第五篇:产业建设汇报材料
产业建设汇报材料
***市***区***
尊敬的***教授、***:、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区***产业建设情况做简单汇报,请
指正。
一、基本情况
1、***区概况。
***区地处*****之要冲,是***省和***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全境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区是***的交通枢纽和商埠“***”。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交通干线四通八达。***区是“东方艺术雕塑馆”***山石窟所在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举世闻名的***山、***“第一洞天福地”***、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近年来,***区全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商贸兴埠、旅游拉动、城市带动”五大战略,经济持续提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形象明显改善,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2、产业发展情况。为有效助推***行动,达到为民富民的效果,在***大力支持下,我区以打造 “绿色安全、风味独特、营养均衡”三大特性的***桃花苑土***产业品牌为目标,以“多联户、快增收”为工作方向,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产业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在******等12个乡镇28个贫困村建设完成。预计全年可产生效益**,可吸收贫困户169户,带动农户650余户2900余人,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30余人就业,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元以上,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户思想认识禁锢,产业发展凝聚力不强。群众思想观念和饲养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模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缺乏研究和探索,对***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形成了固定的程式,想问题办事情局目光短浅,大局观意识淡薄,单打天下,长期形成封闭的保守的发展模式。
2、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建设缺乏财力支撑。
我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困难,***产业是为民富民产业,养殖户大多为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少。产业发展初期,在省政协大力支持下,我区区委、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制定详细帮扶政策文件并严格落实,实实在在做到了帮扶贫困户。但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阻碍了产业深化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依托,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大多位于山区,道路崎岖、供水供电设施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缺乏先进生产技术,科技水平急待提高。
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乡镇基层技术人员严重缺失,一些关键性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短缺,后继乏人。由于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许多需要开发研究的领域无法开展,许多高新科技资源仍然处于潜在状态,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目标。
按照省政协提出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紧围绕“为民富民”这一目标,以培育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为己任,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帮扶贫困户致富措施,勤创新,多进取,科学统筹、多方联动、全力打造***品牌,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2、发挥两大优势。一是优美环境优势。***区地处**之要冲,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绿色天然屏障。二是区位优势。***区是**省的交
通枢纽和商埠“旱码头”。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为***产品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突出三大特性。我们通过广泛调研论证,根据***气候温和湿润,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主推生态养殖,力求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饲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自产自给,从源头上确保产品的高端品质。以后的***苗开始放养,利用荒坡、林地、果园等适宜的放养场地,以山坡野果,林中昆虫,草中嫩叶、土中蚯蚓为食。同时,我们严格按照***区***地方养殖标准科学喂养,喂养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违禁添加剂,确保成品***放养周期保证在6个月以上,“绿色安全、口感独特、营养均衡”是***发展的三大特性得以保证。
4、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利于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原则,科学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积极改变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现状,为产业深化发展打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加大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专业技术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加大对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创新用人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技术人才大量涌现、科技成果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快品牌培育。按照市场需求,立足本地基础市场、面向外地高端市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从品种选育入
手,以生态养殖为核心,用高效营销为保障,努力建设生产、销售、服务系统化发展模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生态土***品牌。四是加速科技富民。利用深化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导作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法,带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的目的,实现科技富民。
责任赋予我们良好的机遇,我们同时迎来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更应该树立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