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18: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

第一篇:《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

《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

本学期的专业课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老师们多次提及“文学经典”的话题,比如在张柠老师的“当代文学史”课中谈到了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标准建构的影响,在陈雪虎老师的文艺美学和大众文化中也谈到了文学经典的流变等,而在“文学理论专题”这门课中,专门有一讲谈论“文学经典问题”。在听取了多位老师对这一话题的讲解之后,在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献著作之后,我想我有可能对这一话题来进行研究探讨了,于是我选择了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并辅以《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进行理解,借此简单谈谈我对“经典”的看法。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著名小说家,他于194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小说创作及小说叙述艺术的理论研究。卡尔维诺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看不见的城市》、《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等等。

《为什么读经典》出版于作者死后,是由“为什么读经典”一文和三十五篇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文章组成。在“为什么读经典”一文中,卡尔维诺阐述了他的经典观,并为全书树立了一个标杆;三十五篇评论文章则分别谈论了对他有着重要意义,或者他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文章,有着其独特的风格。我们在卡尔维诺的文本中看不到职业批评的模式,他并没有试图在作品中寻找系统的概念体系,而是利用自己所提出的观念,结合时代的潮流,投射到作品本身,去寻求共鸣。所以读者在其批评中看不到严密的逻辑体系,却能感受到自然流露的感悟和思想迸射的火花。

接下去,本报告将从卡尔维诺对文学经典的阐释,他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的评论思路,总结其文学批评的特点并谈谈我个人对经典阅读的观点。

一、卡尔维诺其文学经典观

关于经典,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卡尔维诺总共列举了经典的十四条特点,在此我选择几条列举: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嗓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从卡尔维诺的这十四条经典的描述来看,这位老先生的概念模糊、晦暗,甚至会让人第一感觉带有一些老套、腐朽的味道。但是在我们耐心理解,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领会他相对读者们表达的意思,那就是阅读对人类文化素质提高和文明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学经典的不可取代性、不可超越性以及人们阅读原著的必要性。在他看来,经典作品具有被阐释的广阔空间,有着深刻的文化痕迹,经典可以对人类构成影响,使人们在认同或反对中不断地认识自己。

首先,在谈到什么时候读经典和重读经典的时候,卡尔维诺强调了经典作品在人性格形成时期对人产生的作用之巨大,他首先是鼓励青少年多读经典的,他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关于重读,卡尔维诺认为随着人自身的成长,再读经典作品会有新的“阐释”,这是重读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说明了文学经典有着巨大的阐释空间。这一方面是因为经典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个人或社会观念的变化。

再说说经典作品的作用模式——主要是作用和反作用两个方面。一方面,卡尔维诺认为,对青少年来说,阅读经典具有构建价值衡量标准,美的范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模式是缓慢的,隐性的,并能够将某种恒定物质融入我们的内部机制,在意识上被遗忘,而在潜意识中一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或者增加其内涵,这种改变或增加并不是其本身性质的变化,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作品本身与过往的历史和现在的环境反应产生的,产生的结果就是经典作品不仅包含其诞生时期的文化,也包含着它所经过的文化或多种文化的痕迹。从这点上,卡尔维诺提出了读第一手文本的建议。

最后要说的是经典作品的地位问题。从纵向历史上来看,经典作品具有历史定位的系谱标志,这使得它能够被无论是有怎样的阅读经验的读者教准确地认出它所处的文学系谱位置;从横向现时来看,经典作品则具有影响社会声音的作用,它可以自己本身成为时代正音,如果它与现时实在格格不入,它至少也是时代噪音,发出声响。卡尔维诺认为,我们的书架上,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半应该是我们打算读的可能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外我们还也要准备好迎接一些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的书。

虽然卡尔维诺并没有在十四条中谈到这一点,但是关于读经典作品的目的,他也是有其鲜明的态度的,“我还真的应该第三次重写这篇文章,免得人们相信之所以一定要度经典是因为它们有着某种用途。唯一可以列举出来讨他们换新的理由是,读经典总比不读好。”既然读经典并不具有某种用途,那么读经典的目的究竟何在?关于这点,卡尔维诺倒是没有给我们作解答,我将在尝试在下文中寻求答案。

二、卡尔维诺其文学批评及其批评思想

卡尔维诺对于文学作品或者说小说的批评,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的,尽管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的三十五篇评论,几乎不能算是严格形式上的文学评论,但他对作品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热爱,让他的评论提升到了一个美学的高度。

要谈论卡尔维诺的文学批评思想,那么就不得不提他的另一部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五个小标题作为评论众多作家与作品的尺度和纬度,分别是:轻逸(lightness)、迅速(quickness)、确切(exactitude)、易见(visibility)、繁复(consistency)。围绕着五点,我们就从这五点着手,具体看看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的评论中是如何这五点来评价作品的。

第一、轻逸。作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第一章的小标题,“轻逸”一词往往是从评价语言的风格开始,进而具体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评价由语言构成的典型模式与形象,因为现实生活中难免沉重,人们总是试图借助轻逸的文学来反抗生活的压迫感,从而让人们暂时忘记现实中的沉重。所以在这点上,“轻逸”这一要素体现的是文学对现实与艺术关系的阐述。在卡尔维诺眼中,“轻逸”表现为语言的轻松化,对内在思想脉络和心理的外化叙述,即对抽象的描写,以及视觉形象具有象征价值三个方面。以卡尔维诺评价奥维德的《变形记》为例:首先《变形记》的主题是神话,这在情节上就与沉重的现实就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语言上,卡尔维诺强调了奥维德对细节的精确描写,这样真实和幻觉结合的语言是具有魔力的;最后是在象征意义上,卡尔维诺认为《变形记》中神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渗透并不是等级性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这对现实中的实况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轻逸”要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判经典其功能的有效坐标。

第二、迅速。这一要素主要讨论的是关于叙事的时间与节奏,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涉及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感知时间三个方面:在叙事中,叙事时间如果小于故事时间,那么就可以在最小时间里获得最大限度的叙述力量,而这对作品的要求就是“简洁”二字。迅速可以使叙述简洁、明晰、逻辑鲜明和节奏轻快,这就是卡尔维诺所追求的叙事模式。叙事时间和感知时间的关系则是以感知时间为主导,因为人的思维时间是一定的,如何调控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之便于人的思维的接受,这就对作品的内部结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是对作者的才思和技巧的考验。卡尔维诺在对《老实人》的评论中就着重提到了关于叙述速度这一点,并毫不掩饰地高度评价了其严整而富有张力的结构:“今天《老实人》最令我们激赏的,并不是‘哲理小说’,也不是它的讽刺,也不是逐渐显现的道德性和世界观,而是节奏。”伏尔泰所采用的看似分岔跳跃的结构,将这种迅速的叙事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以无情的速度堆砌起来的故事轰炸,包含一种近乎无端发作的荒谬感,旋风式的世界游历和人物关系史,一个彻底无序的世界,都使这部作品足以被封为经典。这一技巧后来成为了喜剧电影屡试不爽的噱头。再谈谈作品的结构,以卡尔维诺评论的《疯狂的奥兰多》的结构为例:如果说《老实人》将迅速发挥到了极致,那么《疯狂的奥兰多》则是在离题上作出了精彩的创造,它的独特在于它是一本可以或者说必须“独立来读而不必参考它之前或它之后任何文本”的作品。那些诗行似乎随心所欲地做着迂回曲折的运动,让读者永远把握不清它的叙述情节的方向。在此,卡尔维诺是如此细致地审视着作品中的技法,以及叙述结构和情节铺排,正如这部诗通过结构上的逆转,反过来定义自身的方式一样,卡尔维诺所采用的从技法上来摸索内涵的批评方式也值得借鉴。

第三、确切。卡尔维诺为确切做了一个界定。他认为确切首先是指三件事:1.为一件工作制定的规定明确、计算细致的计划;2.引发出清晰、鲜明容易记忆的视觉形象。3.在造词和表现思想和想象力的奥妙时,尽可能使用确切的语言。卡尔维诺担心的正是对语言使用的掉以轻心——这也是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文学大众化通俗化带来的商品化、程式化。这点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的评论文章中并未体现,我将在下文中另作讨论。

第四、易见。但丁说,“想象力是一个有雨飘落的地方”。“易见”这一要素考察的正是作品中的想象力,也就是作品语言对形象的视觉化呈现,其中形象包括一般层面的形象和哲学层面的形象。卡尔维诺认为西拉诺的《月球之旅》是充满想象力的,西拉诺的诗意想象源自真正的宇宙感知,它影响着我们的技能和意愿,悄悄地让我们离开这外在有形的世界,把我们带进一个内在的世界。他的智性和诗意使得他的作品富有自由思想和高超技艺,这两者又都反过来体现了他出色的想象力和对抽象概念的表述能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卡尔维诺阅读经典作品的类型之广泛。

第五、繁复。现代小说的“繁复性”已经成为其必然属性,因为现代社会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人们对权威的迷信日益严重,这就导致不同领域的人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经典作品的一大功能就是直面这类挑战,将这些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观进行反复、转换和排列,或者将人们原本熟知的文本、经典的文本进行二次叙述等,从而形成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卡尔维诺评价有着“意大利的乔伊斯”之称的加达的作品时,就提到了这一点。卡尔维诺引用了加达《米兰沉思录》中的一个概念——“包含众多系统的系统”,他肯定了加达的风格中融合通俗与博学的表达方式;他指出了加达的《梅鲁拉纳大街上的惨案》高于侦探小说与哲学小说的社会性,其中包括从最终等的中产阶级,到罪恶的地下世界,体现在方言语调和内在潜意识中。卡尔维诺从加达其人的身份、性情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他的矛盾性,表现主义革命性,以及极尽完美的循规蹈矩的结构形式等的来源。卡尔维诺对这样一篇复杂反复的作品的解读是全面的,是重点突出的。

总结这五点要素和《为什么读经典》中卡尔维诺具体的批评,可以看出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品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具体的,因为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所提出的批评理论,我们几乎可以在他的每一篇批评中得到印证,这种与具体作品相结合的文学批评是富有生命力的;第二是寻美的,卡尔维诺所写的批评中,对作家或者作品都是充满热情,发自内心地去一一点数那些吸引他、打动他的地方,然后用分享的心情写出来,这正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对于美的独特的敏锐,从而避免了职业批评家对于文本冷漠、机械化思维等的职业病;第三是全面的,卡尔维诺重视语言的使用规范和技巧,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局限于文本的言语关系,他对于一部作品关注的东西非常繁杂,远远超出了语言本身。小说的叙事技巧,小说的精神层面,任何一个值得他欣赏的地方都可以是他驻足之处,故而阅读他写的文学评论,可以使我们全面地看清一部作品。

三、从卡尔维诺的经典观说起

在上文中,我就提到关于卡尔维诺所指出但未作解答的关于文学经典的目的的问题以及关于文学经典所面临的确切因素的挑战,接下去将就这两点具体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虽然卡尔维诺并未在其十四条对经典的阐释中明确指出阅读目的,但是他所列数的种种好处绝对是一大理由,他所一再强调的关于经典阅读对人的经验之塑造以及给人带来的文化痕迹正是他推崇经典阅读的目的所在,只不过他所推崇的目的附带着矛盾的担忧,他担心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缺乏人生经验”等等。再联系到卡尔维诺其自身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它暗藏在乐趣、轻松、活泼语言下的思想深处,我们可以在阅读中,自然而愉快地抵达他所希望引导我们去的充满睿智的文学世界。一个集创作和批评于一身的作家,其作品必然能代表和印证他的批评思想。

布鲁姆在《论经典》中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我认同卡尔维诺对经典塑造人经验的说法,正如卡尔维诺所说“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但是,我认为这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盏明灯的同时,也向我们读者提出了阅读的要求。

首先是读,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进行经典阅读,这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只有有了阅读的习惯,才有后续的一切可能;第二就是选择地读,读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卡尔维诺同样未具体讲到如何选择,但是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这么说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我们还是无法据此去选择,但是我们大概知道他的意思是读那些能够引发人思考和争论,并且最终能够在各种质疑和评论中留存下来的作品吧;第三就是正确地读,卡尔维诺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建议,比如怀着兴趣地去读,坚持地去读,包容地去读,重复地去读。

最后剩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文学经典所面临的确切因素的挑战,这也就涉及到经典作品和时代的关系问题。上文中也谈到过,卡尔维诺在他对经典的第十三、十四条阐释中也提到了经典作品的地位,而针对当今社会的印刷复制来说,经典作品的地位似乎受到了来自通俗作品的冲击,许多商业化商品化的作品风生水起。我的观点,借用一句话来表达,“存在即合理。”以具体的青春文学来做为例子吧,我认为它所面向的受众群体是存在并稳定的,和我们所说的经典的存在也并不相悖。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在“中国与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新一代存在,如果不承认,我们永远就处在中年时期,也许会进入老年时期,我们文学活力就丧失了。” 《收获》曾有篇长篇专号收录郭敬明玄幻作品《临界·爵迹》,引发很大争议。《收获》作为纯文学杂志中旗帜性存在,实际是在彰显自身开放心态:所谓严肃文学、纯文学圈子并不是死板一块,纯文学和市场之间的裂隙正被逐渐弥合。我认为这种对待当今文学发展的态度才是正确的,片面强调文学非功利性、去市场化不见得明智,在市场统治的时代,一味排斥市场意味着速朽。承认市场的合法性,反而会成为文学自信与不自欺的体现,能为文学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去包容,给予各种文学以发展的自由,最终由历史来选择,因为只有经历时间,沉淀文化和丰富内涵,好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2]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杨德友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4]续小强:为什么读经典和《为什么读经典》[J].小说评论,2011,03:147-151.[5]闫红:数字媒介下的经典阅读——关于《为什么读经典》的一点想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176-178.

第二篇:读读有感

文章道出了人生处事的哲理: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独立创业的勇气,敬业精神,而且不愿自我反省,养成一种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评的恶习,只能在被迫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根本无法独立地自发做任何事,这种人就不能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种人在单位就不能得到提升和重用。因为在他看来,敬业是老板剥削员工的手段,忠诚是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他在精神上与自己的单位格格不入,他也无法真正从自己的单位里受益。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有益于自己的单位和老板,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是整个社会。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的忠诚一旦养成,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这种人永远会被老板所看重,永远不会失业,而哪些懒惰的终日抱怨和四处诽谤的人,即使独立创业,为自己做事也会因为无法改变这些恶习而获得成功。文章中还提到的一些年青人,好高骛远,总感觉怀才不遇不能脚踏实地去工作,还有一些人对待工作牢骚满腹,得过切过,相互推委。这些现象不就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吗?各行各业的人要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肯定会降低我们的服务质量,我们要做到书中所说的那样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要想着我所做的工作必须对得起今天的薪水。要有知足者常乐的心态,这样你就算比别的同事多干一些工作,也不会感觉到心理的不平衡。而更会精神饱满地去工作,既能提高服务质量,又能熟练完成业务工作,每天如此工作心情才能愉快,而且还能感染周围的同事,和乐而不为呢,既能得到周围同事的好评,又能让领导常识。同时,受益最大的还是你本人,我们身边不就有很多这样的同事吗?对工作兢兢业业,认劳认怨。最终被提升到领导工作岗位上,即使这些得不到,我们多干一些,对业务的提高不是也有很大的帮助吗?我本人一直是怀着这种态度在工作,在学习,虽然有时工作很累,一件接着一件来,忙得我真的不知所措,但是在顺利完成任务以后,自己觉得那是多么快乐呀!

目前,我们国家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如何适应这些改变,毫无疑问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正如,达尔文进化论中所说的一句话,“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如何去生存,今天要通过阅读《致加西亚的信》一本书,求得证实。这虽是一本老书,却永不过时。社会在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信守着书中所提倡的“忠诚”“敬业”,“服从”,“信用”你就能适者生存,不被社会所抛弃的。是这样做的人们继续发扬吧,不是这样做的人,努力的改进吧!让我们都奉献自己的最大努力,快乐的度过每一天,让我们自己进步,让我们的国家的 方方面面加速前进吧!

第三篇:读读古诗

读读古诗,悟悟其道

开学了,新的学期,再次重读古诗,读着读着,忽然发现那一首首的诗词中,竟然藏着不易觉察的道道,这里的道道,有的是布局谋篇、写法技巧;有的是修辞表达,顺序排列;有的是背景如山,情深似海„„

再读,让我回味无穷,让我沉醉其中。于是,我边读边思边敲打下这些文字,但愿能在这次的重读中悟出一些点点滴滴的门道„„

1、一片孤城万仞山

大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读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一片孤城’,既然是一片,为什么又说是孤城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初看,是矛盾,细思量,就不是了。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视角来看诗中的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

我一边诵读诗句一边比划动作,右手自胸前往右前方伸展,目光随着手势渐渐抬高、望向远方,望向空中。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来观察黄河的!这样远眺,高原、天空都成了黄河的背景。天空高远,高原辽阔,那滚滚的黄河就仅如一条漂浮的带子了。

因为背景无限广阔,所以黄河无限渺小。

远大与渺小,壮阔与苍凉,就在这样的远眺中涌上心头。同样: 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城,指的是孤零零的城堡,这里的城堡是玉门关。说起玉门关,如果站在它的脚下看,那可真够高大雄伟。但有了高山来做背景,再高大的城堡在远眺人的眼里都将变得渺小。况且,那是万仞之山!

万仞有多高呢?“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在周代的时候为八尺,在汉代的时候是七尺,周尺一尺大约为二十三厘米,那么,一仞就大约为184厘米,万仞呢?就是18400米之高。比两个喜马拉雅山叠加起来还要高。这样说来,真是够高的了!再来看“一片”,“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里的“一片”,既可以形容“孤城”,单单看城,一座城,连成一片,可谓宽;可是“一片”也可用来形容高山,形容高山连绵起伏,当连绵起伏的高山成了一座城的背景的时候,在高山的映衬下,那城就变得不起眼了,变得孤零零了。所以说,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

姓名:陈学壮

地址: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00 信箱:chenxuexzhuang10@163.com 电话:***

2、梅子金黄杏子肥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诗,诗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全诗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读这首诗,只觉得眼前一片绚丽、满是色彩。读这首诗,眼睛都会变得贪婪,心儿都会变得陶醉,就是因为那一片斑斓的色彩。现在,让我们来看这首诗是如何描摹事物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初夏的时候,梅子是金黄的,难道杏子不是金黄的吗?杏子是圆溜溜地肥美,梅子难道不是圆溜溜、不是照样肥美吗?

这样一说,你大概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 梅子金黄肥杏子金黄肥。

但是,如果像上面这样说,那就太啰嗦了,诗的味道就丢了。那你也许会说,诗为什么不写成“梅子杏子金黄肥”,或是“金黄梅子杏子肥”,或者干脆来个“金黄梅子肥杏子”?这里面的顺序安排,这里面的表达效果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是的,是有它独到的表达效果。“梅子金黄”,读起来,冲击的是视角,强调的是颜色,“金黄”让人眼前一亮;同样“杏子肥”,突出的是杏子的肥美,一读就让人流口水啊。如果是“肥杏子”,那口水就流不出来了吧。

这是第一句,再来看第二句,这第二句与第一句一样吗? 是不是“麦花雪白稀,菜花雪白稀呢?”

不是的,荞麦的花像雪一样白,有一首谜语唱得好: 开白花,结黑果,磨白面,做黑粑。或是:

红梗子,绿叶子,开白花,结黑子。它们的谜底都是荞麦。菜花呢?江南的菜花,金是金黄色的,像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就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的就是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菜花。

初夏的时候,油菜已经过了开花的盛期,花落而结子,那挂在枝头的是稀疏的花朵。

而麦花正盛,开得泼泼洒洒。所以就以了“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独特风景。你看,一句诗,一句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一句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因为互文,诗句变得简洁而灵动,因为对比,茂盛开的更茂盛,稀疏的更稀疏。这,就是初夏,这就是江南乡村的一道风景。姓名:陈学壮

地址: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00 信箱:chenxuexzhuang10@163.com 电话:***

3、晴空一鹤白云上

一个暑假不知不觉已退到幕后去了,新的学期又降临了。岁月真是如流。像静静的流水,当你察觉她失去的时候,她早已悄悄流向了远方。“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平时的我们一般不看,看的时候,自有一番感慨。暑期中,天气热得不行,一切仿佛都要熔化掉似的。开学报到了,气温陡然直下,就像正在高飞的鸟突然调皮地合拢了翅膀,直线下坠,由骄阳似火坠落到秋高气爽。

秋天来了,把人们从盛夏的酷暑中解放出来了。焦躁的心情也变得有了丝丝的凉意。用一个字来说——爽!

可是不知为什么,翻读古诗词时,你会发现,每逢秋天来临,忧伤的情绪就会漫上诗人的心头。

或是因为漂泊怀乡,或是因为落第归来,或是树木萧条、触景生情,那孤单寂寞的情怀郁结在诗人的心头。

你不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你不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你不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容。” „„

景由情生,情景交融。自然事物的枯荣,引发的是人们心潮的起起伏伏。在诗人的眼里,秋天满是一个“愁”字,就像“愁”这个字一样,是“心”上的“秋”啊。

可自古以来,大家都说愁,有人却反弹琵琶,唱起了反调。刘禹秋的一首《秋词》,拨开了人们心头的“愁绪”,让人的心亮堂起来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每到秋天,悲伤、寂寞、空虚就会涌上人的心头。可是,“我”却认为,秋天大大超过了美丽而又生机勃勃的春天。不信,你看,你看:

在晴朗的天空下,一只仙鹤排空而上,它把诗情画意带上了碧蓝的天空。

这第一句,先言他,言他人的情绪,第二句一转,抒自己的情感。这样,就有了对比,就了互相映衬。这样抒发感情,叫直抒胸臆。

而三四两句,是用大手笔来写眼中的景,辽阔的天空是背景,辽阔得足以让人的心胸都变得无限宽广。

主角呢?是那只鹤,那腾空而上的鹤,那拼搏的鹤,那向往蓝天的鹤„„

或许,它还是一只自由的鹤,它就是诗人刘禹锡,也或许,它就是正在读诗的你„„

姓名:陈学壮

地址: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00 信箱:chenxuexzhuang10@163.com 电话:***

第四篇:读读《鲁滨孙》有感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德江县第一小学六(10)班

曹家粒

读了出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漂流记》这本著名小说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鲁滨孙那种高大的形象,以及他与困难搏斗的感人场面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激励着我——要做生活的强者。

有一次,鲁滨孙和他的同伴去航海,他们遭遇了台风的袭击,船被掀翻了,他的同伴们不幸遇难,唯有他一人幸免,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他将命临着从未有过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孤独啊!读到这儿,我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儿。我仿佛看到了鲁滨孙的种种不幸遭遇。可是我们的鲁滨孙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用他那聪明的头脑想出各种办法,解决了他在孤岛上遇到的一只又一只“拦路虎”。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孤岛上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他在岛上一待就是整整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啊!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漫长啊!鲁滨孙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一个只有勇敢者才能创造的奇迹!

曾经的我,用“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我都快十岁了,还不敢单独一个人睡觉,每天晚上都要缠着妈妈陪我睡,总觉得这样睡觉才踏实。可自从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变得勇敢起来,不再依赖妈妈了。我甚至开始崇拜鲁滨孙,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想逃避时,我的耳边总会荡起这些:“小伙子,你要坚强,要勇敢,要做生活的强者!”正因为有了这些激励的语言,我在生活中才如此坚强,越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成了我的好伙伴,他永远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第五篇:《读读写写》读后感

《读读写写》读后感

归东西时,偶然发现角落里有一本《读读写写》。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章的名字叫《还有一个苹果》,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场沙暴是一位旅行者迷失了方向,就连仅有的装食物和水的背包也不见了。翻遍全身,只是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旅者并没有就这样放弃了,他双手握着泛青的苹果继续往前走,当饥饿万分想吃掉苹果时,总会告诉自己,我还有一个苹果。就这样,三天后,旅者靠着这一个泛青的苹果,走出了大沙漠。作者阿健在故事中得到启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有这么大的力量。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的挫折和失败,会深陷某些人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的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心头不熄灭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握紧它,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但跟旅者那滴水穿石的精神相比,我却有些黯然。一次数学测验,对数学了如指掌的我没有放弃这一次的数学测验。拿到考试卷后我就一题一题仔细地做起来。还好,算是简单的。做到最后,我看到有一题思考题,再看看后面墙壁上的钟,还有25分钟才收卷。我想:反正时间还早,题目也不难,不如就做一下吧。于是,我埋头做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我的笔也在飞快的动着。在最后的5分钟里,我终于做了出来,喜滋滋的等待着可爱的铃声响起。那时候我也没有检查前面的内容,只顾验算最后一道题。铃声响起,我急忙上去交卷,生怕谁抢了我的“第一”。中午,杨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把试卷批完了,走进教室,对我们说:“最高分是99+10。”并叫我去办公室一趟,走的路上,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才想起自己的笔试部分没有检查。不会错了很多吧?我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办公室门口,我推门而进。杨老师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刚进门,老师就对我说:“林丹丹,你看看你呀。这么粗心。”说着,还把我的试卷翻给我看,我看了一下分数:99+10,我心中一喜:哈哈,原来99分最高分是我啊!我那高兴的心情没有掩饰住,“噗”的一声笑出了声来。杨老师看到后,火中又带点温柔,对我说:“你知道吗?如果你细心点,100+10拿下不是问题的。你看看你,多粗心。当然,从只有你一个‘+10’和你的思考题的空白处有许多擦过的痕迹可以看出你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思考题做出来后你不觉得自己还应该检查一下笔试部分吗?看,一分白扣了吧。真是气死我了。”顿时,我眼泪夺眶而出。仔细看过题目后,才发现错的仅是一道口算题。杨老师看了看我,说:“好了,你先回去吧!”回教室的路上,我下定决心,要每一次都考在98和98分左右。为此,爸爸带我逛书店,买了许多辅导书。刚开始,我还很认真,每天晚上都要看,但一个星期下来就泄气了,从每天晚上都看改成了一个星期只看次了。两个星期后,我又开始想“偷懒”了,从一个星期看次变成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了。最后,那一大叠辅导书放在角落里,再也不去碰它了。它们被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灰色外套,每次看到那个角落,我的惭愧与内疚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没有坚持,所以每次考试都有粗心的地方。当然,生活不会一直如你愿,但也不会一直不如愿!没有谁的前进道路会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无法预见的大风大浪,但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

今天,是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生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将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节”。200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将“国际儿童图书节”引入中国,并将4月2日定为“中国儿童阅读日”。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那本《读读写写》。

上小学时,我总是害牙痛病,猛疼一阵儿就会好,但隔几天又会旧病复发。开始,家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发现,我上牙床边的正对口腔处长了一颗多余的呈弯钩状的“燎齿”,我们安集老家人管它叫“方头牙”。本地诊所多次尝试后无法拨出,父亲只好带我去武镇医院解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逛大镇。完事后,父亲问我想到哪儿玩,家庭贫寒,我鼓足劲儿,忍了好一会儿,才说出口:“想去书店!”

经过好一阵儿,多方打听后,我们终于找对了地方。人未进门,书香已经扑鼻而来。新书全部放在柜台里与货架上,我试试躲躲地让售货员,拿这本,换那本,约半小时后,一本新颖别致的《读读写写》吸引了我。这是一种边讲古代名人小故事,同时边在旁边留下空白行以做笔记的少儿书籍,目的是让少儿读者边读边写。各页字体颜色不一,格调素雅,清新入心。

回家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紧握手里,生怕丢失。到了家里,便迫不急待地读起来。当读到第五个小故事时,里面的故事点评,让我面红耳赤。我看到了编者这样的话:“我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小孩,已经开始学习写日记和读后感了……”因为我还没有开始写,只是当成了连环画在赏玩而已。从这天开始,我便写起日记来了,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日记是什么,现在翻开来看,记的是“流水帐”,大都属一些日常琐事记录,有些记载现在看来,非常可笑。不过,就从这天开始,因为自己想做个“了不起的人”,我强制自己每天一记,近一年时间,这本200多页的《读读写写》便被我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要知道,那时的教学,包括老师在内也没有这样要求过学生记日记。也许这是我小学期间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这种习惯伴随我由小学读初中,进高中,升省城就读,直至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现在回想起来,受益良多,终身难忘!

因为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读书期间,我就崭露出了所谓的写作“天分”来,经常有语文老师把我的文章贴在墙上展示,或在课堂上公开宣读,那种满足感与欣喜心情,对于好表现的青少年而言,自不必说。工作了,开始二、三年的时间里,我的这种习惯仍然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特长”也逐步显现出来,先后几进几出业务科室与局办公室,在领导与同志们的指点与帮助下,公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小范围内成了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十多年来,先后有30多篇经济调研论文见诸中央级权威专业大刊,为南漳与所在单位树立了应有形象与声誉。之后没写日记的日子,社会给了我许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见识,我有感而发,充分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不自觉地涂抹了不少随笔体千字文,不断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上。日积月累,竟也有两、三百篇之多。并于2004年结集出版了《玉溪山人语》一书。虽未因此赚钱,但保本赚取快乐,我心已足。

细细想来,如果说目前我在创作方面有所小成的话,究根溯源,还是父亲之功,是他把我带进了那本《读读写写》的世界,让我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主动读书,勤于思索,不怕写作的良好习惯。在此,我要向长眠于另一世界的父亲真心致敬,愿您老安息,在你与母亲的教诲下,你的儿子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努力!

觉得很遗憾的是,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这种《读读写写》。及至前年,我家因寻找新门面做生意,接手“南漳县诸葛亮书社”后的两年里,我除了翻查了现存的上千册儿童图书外,还相继有意识地去过不少家图书市场查找,均没有寻觅到她的踪影。

“中国儿童阅读日”里说儿书,我私下想告诉大家的是,少儿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引路人。倘若从小就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小孩读书,读好书,读适合他们的书,并且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引导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一定会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原因很简单,读书是见识,写作是思索,只有爱思索的人,才会深刻见里;只有善思索的人,才会最终成功!

下载《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读经典》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读背背”教学

    还“读读背背”一片天空 读读背背”是苏教版教材在“单元练习”中独具匠心安排的一个环节,它的选材新颖别致,它涵盖了词语积累,优美句段积累,古诗文积累,对对子积累,对联积累,名人......

    与书为友

    与书为友 人离不开书本,就像树离不开水分一样。人需要知识,就像草需要营养一样。 书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像我的“心脏”,让我可以人生百态;它像是我的“眼睛”,让我可以看......

    与书为友

    与书为友(原创) 《读书汇报》教学纪实 执教:韵致淡远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与书为友

    与书为友 读书,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乐趣,在喧嚣繁杂中,片刻的翰墨飘香,令人气定神闲。喜欢读书,与书为友,孤独也是享受,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拨开喧杂的生......

    以书为镜

    以书为镜 南乐县第四实验小学王瑞端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现在,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更清醒,更公正,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呢?......

    与书为友

    与书为友其乐无穷 ——四(4)班读书分享会 活动目的: 1、交流“建构书香校园”活动开展以来个人读书所得,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2、展示学生在四年来积累的厚实底蕴,打造他们的书......

    与书为友

    与书为友,快乐成长”主题班会发表日期:2011年5月11日【编辑录入:】“与书为友快乐成长”主题班会书籍是历史的浓缩,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

    与书为友

    与书为友 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一(5)班 书就像是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书就像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带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书就像是一湾海峡上的灯塔,带我们找到迷失的自我;书更像是......